有關數學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

有關數學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1

  學習了《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後,結合我上的《小數除法》一課,頗有感受,故反思如下:

  一、創設情景,使數學知識生活化。

  上課時能夠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善於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地將學生置身於“問題情景解決”中去,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發現,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發生、發展的過程。如:在新課前,透過問題情景,讓學生估一估:4千克蘋果6.8元,如果有2元錢,夠買一千克嗎?(2)3塊月餅5.8元,5盒牙膏12元,誰的單價貴一些?透過學生估算,讓學生首先確定小數除以整數,商的整數部分是幾。教師透過這樣一道例題來教學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4千克蘋果6.8元,你能正確地算出每千克蘋果多少元嗎?讓學生自己嘗試練習,教師在下面逡視,讓不同演算法的學生上黑板板書。這是動態生成的教學方法。一種在豎式中加了小數點,另一種沒有加小數點,老師讓學生說說商裡為什麼要加小數點?學生利用元、角、分來確定小數除法的方法。這樣就為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同時又為小數除法的計算作了依據和鋪墊。第2層;教師要求學生能不能有其他的想的方法。(學生馬上投入到小組學習中了),討論得出從單位的角度也能解決。這樣既迅速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又使學生認識了數學知識的價值,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了一次實踐和發展的機會,從而改變被動狀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透過營造良好的數學活動情境,引導他們在自主、積極的數學活動中,更好地建構和完善自身的數學素質。

  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節是計算課,以我們平時傳統的教學,肯定要特出小數除以整數的除法的算理。象6.8÷4,肯定要求學生講出6個十除以4商1個十,餘2個十與8個十分之一合成28個十分之一;4除28個十分之一商7個十分之一,所以7寫在十分位上;為了表示7在十分位上,所以在1和7的中間要點小數點。接著透過計算和鞏固,以各種形式的練習來鞏固小數除以整數除法的算理和計算法則,同時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傳統的教學特出了以知識的傳授為主,在教師的眼中,學生就象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把算理教給學生,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被動吸收、反覆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要求:以學生己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透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新課程要求教師不能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而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習得方法。在這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嘗試、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雖然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似乎不夠完善,不能象傳統教學那樣練的多,練的廣。但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透過交流的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發展問題,同時,透過交流去學習數學,使學生在數學活動的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自身良好的數學素質並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

  三、注重開放式題的教學

  數學活動也應該從單一的課堂學習活動走向更多維度的社會化數學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在開放式的活動過程中獲得全面的、充分的發展。在這節課中,教師透過多媒體引出了奧運冠軍杜麗在射擊比賽中的畫面情景,讓學生算出杜麗打最後5發中,平均每發是幾環?既有思想教育的內容,又有計算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說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課堂裡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深入認識到數學學科的應用價值,形成良好的數學價值觀,從綜合的角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新課改中,我們教師如能運用培養學生主動發展、實踐探索、分層合作品質培養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於實踐、善於發現的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2

  開學已經將近兩週,在這兩週時間內我按照教學進度已經完成了本冊第一單元的第一大部分《小數乘法》的教學。已經有了兩年五年級教學經驗的我自認為這部分並沒有什麼深奧的知識或是難以掌握的規律,因為這部分知識是在三、四年級整數乘法和小數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本以為學生會輕而易舉的掌握知識,可是兩週下來學生做題的情況卻令我出乎意料,第一週的小測,我班劉盼同學考了年級的最低分20分,而且不及格的同學就有6個,全班僅有班長得了100分。總結起來學生出錯的情況均有以下幾種:1)由於馬虎出現計算性錯誤。2)兩個因數中,第二個是中間有零的,學生計算時特別容易把數位對錯。3)在計算結果中把積的小數位數數錯,導致小數點的位置點錯。

  面對這種嚴峻的情況,使我不得不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並對此深刻的進行了反思:

  一、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依據因數變化與積的變化規律,而我在複習這部分知識時,只停留在填表格、分析變化的原因上,仍按照地地道道的傳統模式,出示問題一一找答案一一分析原因,以達到掌握某知識點的目的,抑制了學生去發現、去探究,而應該放手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自己舉例子說明積的變化規律,這樣獲得的積的小數點與因數的小數點的關係才是主動的。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是生活經驗。雖然,教材中的例題也來源於生活實際,但是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還是比較遠的。如果能夠找出生活中的例項,讓學生說出變化規律,效果會更好。

  二、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於給同學分析做錯的情況,而沒有讓同學自己找找原因,如果我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後再跟錯題比較一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或者還可以把學生所有的錯題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讓學生自己“會診”,找出錯因。這兩種辦法都有利於學生的主動學習。

  三、對於學生的做題情況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學生的基礎掌握不好的情況下,就應該先為學生作好鋪墊,提前讓學生作好整數乘法和小數初步認識的複習,而不應該急於按教學計劃開課。如果我能夠在例1和例2上把好計算關,給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就不致於在以後的學習中漏洞百出。

  四、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新課程標準》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在我班計算能力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口算能力差,所以我應該首先從口算能力著手,每天堅持進行口算練習。

  五、沒有抓住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法計算的根本。小數加法和小數的乘法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小數點的位置情況,在開課之前我沒能作出預料,可是在學生的做題中,我卻發現了好多同學在學完小數乘法的末位對齊後,加減法就忘記了小數點對齊。我想如果我能在課前作好充分的意料,在課上作好強調,也會減少學生的出錯。

  從今天的失敗中,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學提了一個醒,也使我越來越認識到:沒有精心的備課,就沒有高效的課堂。沒有了反思,就沒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遠成不了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教師,任何一位教師都不能輕視自己的課堂。

  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量角的單位和學習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怎麼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個難點,什麼時候從內圈看,什麼時候看外圈是學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學中的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是一次關於手與腦的挑戰。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點,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動口“做數學”的時機,從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問題意思。

  認識量角器這一環節,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發現了什麼?同桌討論,全班交流,新鮮的事物總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的觀察是認真的,仔細的,彙報發現也很積極,我給予肯定和表揚,然後引導歸納小結,這個環節學生自主探究學完,從中體驗了探索的樂趣。緊接著提出怎樣用量角器去量一個角呢?激發學生往下學習的慾望。

  學生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時為什麼量角器中間那個點對準角的頂點,零線對準角的一邊,另一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和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角的刻度時很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況看外刻度線上的數或內刻度線上的數,儘管有的同學會量,也不知所措,說不出理由,因為學生的理解抽象思維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去尋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對準角的頂點,就意味著量角器上有角的頂點,零線對準角的一條邊,另一條邊旋轉到量角器的另一條刻度線上,說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這個角。教學時發現學生比較容易認錯刻度,因為每條長刻度線上都有兩個數,這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我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有什麼好方法來突破這個難點,之後請學生髮言。有的說:“與量角器的零刻度線重合的這條邊對著的0是在內圈的,另一條邊就看內圈的數字,如果對著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條邊就看外圈的數字。”還有的說:“我先判斷畫的角如果是銳角就認刻度線上的小數,如果是鈍角就認刻度線上的大數。”在這個時機引導總結出量角的方法:“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一邊認刻度,內外分清楚。”還真不能小看學生的力量,他們總結的方法很適合大家用。這樣給學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得出的結論,比教師一一講授要好。

  此外,近階段本人教學收穫是:在上常態課時,有時會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讓學生朝自己設定的方向發展,透過觀察我發現,其實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體驗,在教學時要關注這些,選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給學生提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空間,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取得不同的進步。

  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4

  泰戈爾有一句名言說得好"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卻反而說世界欺騙了我們"。我們面對的是少年兒童,是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愛他們。

  1、和諧課堂,快樂學習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園地,教師工作的根據地,我們應該重視課堂教學。把和諧帶入課堂,使課堂充滿活力。只有在寬鬆、平等、和諧、生動、充滿活力的氛圍,才能誘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創造思維。教師的教學藝術不僅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應把愉快與熱情傳給學生,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心情愉快充滿激情地投入數學學習中去。

  2、生活課堂,更有意義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永遠無法割捨。離開生活的數學是蒼白無力的。數學只有在實踐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數學的生命之源。

  教師應盡力創設情景、創造條件,將課堂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激發思維。如我們學習《四邊形》一章中,判斷“等底等高的兩個平行四邊形拼在一起還是平行四邊形”咋一看沒錯。但透過實踐動手操作就會發現“等底等高的兩個平行四邊形拼在一起不一定還是平行四邊形”。

  3、靈活課堂,輕鬆學習

  學生不是學習機器,教師應合理科學安排。改變超強度、大題量、機械訓練,用時間加汗水提高成績的陳舊做法,要提倡精講精練。只講思路、講方法、引導自己去發現、去探索,把學生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思維過程還給學生,培養激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如教學“一個鈍角中去掉一個銳角,剩下的是什麼角”就不能固定一個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論,要學生靈活掌握及運用。而實際生活中如“四年級同學去秋遊。每套車票和門票49元,大約準備多少錢?”算式49×104這裡49看作50,但104則看作110不能看作100,這樣才合理更實際。

  面對應用題不得死板硬套,應掌握方法,有些題有多種解法。有的題可從問題著手,有的題則從已知條件著手。只有掌握了方法,舉一反三,就可做到輕輕鬆鬆學好數學。

  4、幽默課堂,充滿活力

  一個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愛,幽默驅趕煩惱,帶來歡笑。學生也喜歡有幽默感的教師,在教學中恰倒好處的課堂幽默,完全可驅趕學習的疲勞,活躍課堂氣氛。同時能開拓學生思維的敏捷和判斷力,能進一步融洽師生關係。如一次一學生在課堂老往後轉,還不時說話,我看了他幾回,他仍然旁若無人視而不見,我不動聲色走到他身前,話鋒一轉提高嗓門對著他說“你屁股上按了滾珠兒啥”從來沒有聽過這句話的同學一下全樂了全變精神了,看著這位同學會心地笑。接著我意外發現這下所有的學生都聚精會神地聽,彷彿一下精神百倍。此時此刻我頓時明白,幽默讓我讓學生得到美的體驗,感受到幽默的魅力。

  總之,數學教學充滿學問充滿魅力,數學課堂更是魅力無窮。教師只有做有心人,善學善鑽善創新數學課堂就會生機勃勃,課堂會更精彩。

  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5

  華應龍老師說過:課堂只有開放,才有生成的可能;只有不斷地生成,課堂才能有生命力,學生和老師才能共同成長。是的,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發言的空間。要讓學生像數學家一樣思維。這樣學生才有可能有探索的慾望,有研究的動力。可是這些都是基於教師要有深厚的功力為前提的。

  一、 多聽、多想

  我認為教師要多聽課,一位同行告訴我,要多聽課,不管什麼樣的課,什麼水平的課,都有設計者獨立的思考,聽聽他是怎麼實施教學設計的,聽聽他是怎麼組織、管理教學的。自從參加完北京市的培訓後我深有體會,並且自己在五年級下的教學中把自己的心得也應用到教學中。這學期我做了一節《探索規律——分數化小數》。為什麼想做這節課,是因為我聽過這節課,那位老師的講了三次,我聽了三次,她的優點是語言柔美,但這堂課整體下來感覺給學生的太多。探索的空間少了一些。於是我決心想上上這堂課。但我開始糾結於上這堂課會耽誤我很長時間,但學校又一次機會給我聽了華老師的容錯教學,並且在回家的路上聽了李老師的觀點,決心要試試。於是我就反覆思考,要解決的第1個問題就是分數化小數和分母有關係,怎麼才能利用設計引導孩子獨立探索出和分母有關係?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到了要是能把分數單位這個概念引入,就可以解決了。所以我決定出示像114 ≈0.07,那314 是多少這樣的問題,這樣學生會發現原來只要知道分數單位是多少,那這類的分數就能迅速的判斷出來。再引出分數化有限小數和分母有關係,當然,這不僅僅是引導,還是一個陷阱,因為這些的判斷前提都是在最簡的前提下,所以在後來的判斷中我放入312 這樣的分數,有的孩子就判斷錯了,最後在四班上課時孩子還說我忽悠了他們,這就是突破了一個難點。第2個問題為了幫助不同的孩子找到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我還想到了轉化的思想介紹給孩子。當然,這個轉化的思想必須要孩子自己思考出來,我只是個中介,牽線的中間人。於是我就想到了請孩子先清楚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數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數這個特點,並給一句學習提示:這將為我們後面的學習提供幫助。給孩子一個啟示,如果這個分數也能轉化成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數,那不也可以化成有限小數嗎?雖然不一定所有的孩子都能理解我的用心,但我相信有幾個知音足以,並且我的這幾個知音可以帶著大家一起思考,讓其他的孩子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事實證明,我的這個方法是成功的。第3個問題是我怎麼能在練習中出新。當時李老師給那位老師評課說她最大的特點就是練習出的有層次,有坡度。我問我自己還能在這方面做文章嗎?於是我想到了【72*5*B (0<B<10,B取整數) B是(

  )這個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這樣的一道題,這道題不但給了孩子深深的思考,就連我也收穫頗豐,當時我沒有考慮B是整數這個問題,被一個孩子提出來,我真正意識到課前預設的充分性是多麼的'重要,就像吳正憲老師所說,孩子的眼光是獨特的,孩子的視野是開闊的,孩子的想法是十分有價值的。當時我就想起了一篇文章,標題是《順學而導》,引在重點上,導在疑難處,點在困惑時。這片文章是老師要如何引導學生,這次我認為這位同學幫助我順學而導了。

  二、 多做有意思的研究課

  多做有意思的研究課,這個有意思,不是指課上的有意思,一定是施教者感覺這個知識有意思,有價值,當然,還要有研究性。比如朱貴和老師的《三角形三邊關係》。他和他的團隊已經把課挖掘的很深了,剩餘價值就很少了。首先做課要自己對自己有信心,當然,充分的課前功課老師要做足,而且要做活,把預設和生成充分的理解。孩子的思考和語言老師要充分的捕捉到。就像上學期的《用字母表示數》這節課。真的給了我美好的感覺。這種美好不是終於上完了的解脫,也不是準備時的千辛萬苦,而是你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認可,你的思考成為大家交流的話題,你的學生能真實地、大膽地說:“我學會了!”這就是我心中的那份美好。從那時起,我不覺得做課是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可以展示自己的事情,雖然現在每次上研究課還那麼緊張,但每上一次研究課,我的緊張就一點點的消失,自信心則一點點的增長。這也是我這學期主動上《探索規律》的原因之一。

  三、 多讀有教育意義的書

  這個學年我意識到了讀書對於我的重要性,並且在讀書的同時我還堅持做筆記,有的人說的話總是可以透過自己的閱歷去慢慢的品味。比如看李烈老師的書,感覺教與學就是那麼的簡單樸實。吳正憲老師的書有一種語言魅力的味道,因為讀了她的書感覺她能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並且能利用成人的語言表達出來,在網上聽過她的複習課《因數和倍數》上課是那麼的親切,處理生成的能力又是那麼的遊刃有餘。雖然能感覺到她之前的預設一定很充分,但面對孩子的問題和回答她總能用不俗的語言表達出來,讀華老師的書能感受到他的課顯得大氣,他的點到為止總能勾起孩子的興趣。

  這些都是我從教師方面談培養學生的探索品質,因為我覺得只有教師自己先培養自己的探索品質,孩子才可能擁有探索的品質,記得有這麼一句話:要想讓孩子從題海中走出來,教師就得深深的紮根於題海之中。有時候想我有什麼資格要求學生這,要求學生那呢?有的時候看著孩子對於學習的厭煩我是那麼的心疼孩子;有的時候看著孩子對於一道題絞盡腦汁的去想,可始終沒有答案那種無助的眼神我也不知道身為教師的我在做什麼;也許真的是像羅傑斯所說:“沒有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教師能夠給予的不是知識,而是幫助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所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6

  生命因思想而精彩,人生因教育而美麗。

  四月二十二日,第三次數學集體備課。窗外,雨點兒沙沙,不停地下,窗內,大夥兒你問我答,你言我續,交流激烈。此時此刻,思維在碰撞,智慧在流通,成功在共享。

  回到自己的學校後,又一次欣喜地發現,收穫不小,反思總結談一二。

  一、重視課本閱讀。很多時候,往往為了提高學生的上課注意力,總是聚焦小黑板、大黑板、投影儀、大螢幕。一堂課下來,發覺書本幾乎沒怎麼利用,更別談自主閱讀了,久而久之,學生的數學自主閱讀能力可能因此會下降,所以適當的時候,留一些時間給孩子自己閱讀還是很有必在的。閱讀例題,閱讀一些法則、定律,閱讀書本的“你知道嗎?”給學生數學學習的喘氣的空間,也可拓寬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

  二、創設情境助教學。原先在《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中,因為想不出合適的匯入,我準備直接揭題進入主題。可後來集體備課時,有老師談到猜謎引入揭示畫圖法這個情境的創設效果不錯,使我深受啟發,修改了教案,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匯入:請兩位同學上臺,教師依次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的卡片,倆人一個人想辦法告知對方,但規定不能說話,另一個猜。很顯然學生會用手劃出圖形的形狀,進而教師指出:用畫的方法最能讓人瞭解各種圖形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運用畫圖的方法解決發生在身邊的數學問題。這樣的情境花時又少,又富有趣味性。在玩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又很自然地引入今天的主題。可是,難道情境創設只能適用於匯入嗎?練習中可否創設一些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又進行了嘗試。在教學《倍數和因數》這一單元中,設計了小遊戲,充分地利用了學生的學號。

  (1)請學號是偶數的同學舉起學號牌;請學號是奇數的同學舉起學號牌。有沒舉過學號牌的嗎?這說明了什麼?從而強調了在非0的自然數中,不是奇數就是偶數。

  (2)學號是2的倍數的同學舉起學號牌;學號是5的倍數的同學舉起學號牌,為什麼有的同學舉了兩次?把你們的學號讓我們看看,從而發現了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的數特徵。

  (3)素數與合數中,學號最特殊的同學先出教室,再請學號是素數的同學走出教室,最後請學號是合數的同學走出教室。

  (4)數學說話訓練:說說自己的學號。最後發現,這樣的遊戲活動的創設,既鞏固了所學的新知識,又大大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效果還真不錯。由此看來,創設情境,不只是一節好課的引入,而是既可以分散於不同的教學環節之中,也可以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