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數的大小教學反思

比較數的大小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透過對其教學活動進行的理性觀察與矯正,從而提高其教學能力的活動,是一種分析教學技能的技術,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 比較數的大小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比較數的大小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透過實際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興趣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體會比較數的大小的現實意義。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家中的電器都有什麼?使課堂中的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絡,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說出家中電器的名稱後,看圖獲取有關資訊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有的想知道電器的價錢、有的想知道電器價格間的關係、有的相知道電器的價格打幾折,學生們紛紛踴躍的提出各式各樣的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於是就展開各小組的學習:提出問題——討論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最後進行全班交流時說明比較的方法。因為本課學習的內容與學生們的生活實際十分接近、有密切的聯絡,所以學生在交流時情緒高漲、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得到比較數大小的方法也很多。當我看到學生自己總結出了這麼多的方法後感到十分高興,充分的體會到聯絡實際的好處。可是高興了沒多久,讓人煩惱的事就出現了。原來學生們在練習時不但速度比較慢,而且出錯的頻率也較高。這讓我十分的不解,為什麼會這樣呢?就這樣一節課結束時,完成的練習題還不到我設計的一半,這可如何是好?課間的時候,我帶著疑問相平日裡學習中等的小文詢問

  由於我和學生的關係較好小文就毫不猶豫的告訴我“老師,不是我們沒學會,而是一看到題不知該用什麼方法好。所以我們就一種一種的想,等想到合適的方法後用到的時間就長了。”

  聽到小文的話,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只顧著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了,忘記了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當學生們說出了多種多樣的比較方法教師在給予充分的肯定後,如果教師在這時適時的引導學生歸類總結比較數大小的方法,讓學生明確當數位不同時可以採用什麼方法、當最高位不同時該怎麼做、相同時呢?使學生能夠分類別的鞏固比較的方法,如果教師在教學是這樣處理的話相信教學效果會更好。透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深深的感受到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十分重要的,教師適時的、恰當引導、總結也很重要。教與學都很重要不能顧此而失彼,所以應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進行適時的總結、引導,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擺正、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地位、關係,才能取得讓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比較數的大小教學反思2

  《比較數的大小》教學反思這一課是在孩子認識100以內的數和數的順序基礎上安排的,透過教學,讓學生掌握比較100以內數的比較方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課雖已上好,但留給我學習、思考的地方有很多很多。

  一、課中鼓勵,保護學習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給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這就啟示我們在教學中要以鼓勵性評價為主,讓每個學生都樂於學習。

  一年級孩子好動、好玩,學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課堂難以調控。針對這一情況,如果你一味地批評,效果適得其反。不妨你改變一下方式,從激勵的原則出發,這會大大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在課上,我善於把握時機,在教學過程中自然而貼切的`運用各種激勵方法。課堂上,當有的同學回答正確時,我經常會說:你和老師想的一樣,真不錯!你剛才回答得很響亮,表達得也很清楚,真是好樣的!哎喲!你真了不起,我們還沒學呢,你就已經知道了,那麼大家來猜猜,他是怎麼想出來的?這樣的一個猜字,既可以把那個學生先穩住了,又能一下子調動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把他們各自的思維方式展露出來。這樣做不但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有時還能夠激發他從腦中迸發出另一種獨到的極富有創造性的回答。

  二、啟發運用多種策略的同時適時最佳化演算法

  在比較小松鼠和小白兔誰撿的多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比較充足的時間,有助於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分組討論,到底誰撿的多,為什麼?有的說46裡面有4個十,而38裡面只有3個十,所以 46比38大;有的說46十位上是4,38十位上3,4比3大,所以46大 ;還有的說在百數表中,46在38的後面,所以46大,總之學生能運用不同的策略比較數大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和創新的精神。啟發運用多種策略的同時適時最佳化演算法,在教學時逐步滲透和引導學生用比較簡便的方法。

  三、多樣化的練習,學生樂此不疲。

  練習題形式多樣,難易程度不同,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在課上,我設計了數字大比拼、猜一猜、寫寫比比、寫數遊戲等練習。特別是最後的遊戲,每人寫一個你喜歡的數,同桌比比大小,比30大比60小的數站起來,個位是7的把卡片舉起來,大於70的數到前面排隊,從小到大。實際上這是綜合性很強的練習題,把課堂氣氛推向**,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