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教學反思

雜交水稻之父教學反思

  袁隆平,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所以小編今天為大家準備的文章內容是雜交水稻之父教學反思。

  雜交水稻之父教學反思(一)

  這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記敘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20世紀60年代到1975年這十多年裡,頂著巨大的壓力,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故事,表現袁隆平不計個人得失,獻身科學事業的偉大精神,表達了作者對袁隆平的歌頌和崇敬之情。

  教學中,有以下幾個特點:

  1、佈置課前預習,初知文字內容。

  這篇課文的篇幅很長,課前,我先佈置學生透過略讀、默讀課文的方法,先自學本課的生字新詞,並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瞭解了雜交水稻的重大意義和培育雜交水稻的百劫千難,併為課文的四個部分添加了小標題。

  2、蒐集適當資料,瞭解人物形象。

  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熟悉這位被譽為“當代神農氏”的袁隆平,知道他在科學事業上取得的傑出成績,在匯入新課時,我出示了神農氏的資料,與袁隆平有關的資料和他在我國乃至國際上獲得各種獎項的圖片,使學生對這位“水稻之父”有了一定的瞭解,為後續的學習做了充分的鋪墊。

  3、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精神。

  “憂心忡忡”,“心急如焚”表現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當西方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時,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用“偏偏”表現他迎難而上的決心,“硬骨頭”突出了這一任務的艱鉅。

  “他捲起褲腿,腳踩汙泥,頭頂烈日,手持放大鏡,像大海撈針似的在稻田裡逐株逐穗地尋找。灼人的陽光曬黑了他的皮膚,小刀似的稻葉颳得他臉上、手上、腿上發癢發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透過稻葉,滴進水中。”本句透過人物的外貌、動作、細節的描寫方法,比喻的修辭,表現了尋找的困難,即這種試驗的難度之大,體現袁隆平堅忍不拔的精神。

  “第一天,沒找到”。“第二天,沒找到”。“第三天,還是沒找到”體現時間漫長,表現袁隆平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精神。

  “袁隆平和助手們跳進水溝,小心翼翼地把稻株連根帶泥挖出來”表現了科學家們對實驗成果的珍愛和成功時的喜悅。

  透過討論,學生對袁隆平有了深入地瞭解,不但使學生認識到這些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而且體會到了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袁隆平不計個人得失,獻身科學事業的偉大精神,以及作者對他的歌頌和崇敬之情,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4、注重課文朗讀,體會人物情感。

  比如:“第一天,沒找到……”,當學生反覆有感情地讀著這些句子時,自然而然感受到袁隆平的獻身精神,以及他為了科學研究矢志不移、知難而上、敢於拼搏的奮鬥精神。讀著這樣的句子,學生本身也深受鼓舞,達到“情感的遷移”。讀的目的性明確,層次也十分明顯,不是為了讀而讀。學生的每一邊朗讀都有每一遍的收穫,在朗讀中,理解了課文、體會了作者的情感。

  透過教學,我覺得自己在引導學生多讀多悟上存在著一些遺撼——課堂上的讀不夠、也較單調。我們知道,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是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本課中,科學精神的培養不能脫離語言文字的學習,所以在教學過程學生的`自讀自悟不容忽視。

  雜交水稻之父教學反思(二)

  這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記敘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20世紀60年代到1975年這十多年裡,頂著巨大的壓力,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故事,表現袁隆平不計個人得失,獻身科學事業的偉大精神,表達了作者對袁隆平的歌頌和崇敬之情。

  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重點設計一個問題:面對困難,袁隆平是怎樣做的,讓學生在文字中尋找答案,畫出相關語句,並寫上批註,和同桌交流感受。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相關語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比如:“第一天,沒找到……”,當學生反覆有感情地讀著這些句子時,自然而然感受到袁隆平的獻身精神,以及他為了科學研究矢志不移、知難而上、敢於拼搏的奮鬥精神。

  讀著這樣的句子,學生本身也深受鼓舞,達到“情感的遷移”。讀的目的性明確,層次也十分明顯,不是為了讀而讀。學生的梅一邊朗讀都有每一遍的收穫,在朗讀中,理解了課文、體會了作者的情感。

  不足之處是,本節課我還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獨立的學習空間,鼓勵他們主動閱讀,積極思考,並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觀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是,在過渡語的處理上,應更精簡,這樣更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雜交水稻之父教學反思(三)

  在中國如今還在世的科學家中,要說貢獻最大的恐怕就應該算是袁隆平了。雖然如果把這個其貌不揚的老人放到人群中就立刻會被淹沒,但依然掩蓋不了他偉大的光華。

  還記得有一次和大姑夫談起他,大姑夫一臉不屑地說,他有什麼,我在九江的時候,我們那裡也有一個人在雜交稻,幾乎和袁隆平是同時搞的,只不過,他沒有袁隆平那麼幸運罷了。說實在的,當時實在是不以為然:其實,袁隆平只是一個代表,一個為了解決中國人的口糧問題而努力工作的群體的代表。

  試想,如果沒有他們這一批人的努力,目前的中國,還能夠到處徵地建工業園,造大樓嗎?那麼多的農民工還能離開家鄉去城市打工嗎?父親在他的回憶錄中曾寫道:剛剛解放時,故鄉的水稻畝產只有三四百斤,一畝地的產出也就只能養活兩個人了。而如今呢,去年還聽叔叔說,一畝地最少都有一千五六百斤的收成。想一想,如果爺爺活到現在,看到收穫時那金燦燦的稻穀,該會是怎樣一種心情啊。

  對於孩子們來說,這樣的情況並不常見,所以在上課之前,先介紹了一下雜交稻的相關知識。其實,我知道,這本應該讓孩子們課前去預習的,但上週末時並沒有計劃今天上新課的,可今天一來才發現,這麼多課,不上就要閒著了。只好讓孩子們課堂預習一下,開始上新課了。

  課文的內容的內容包括引子,尾聲,加上中間的四個部分確實很長,但歸納主要內容卻並不難。雖然預習就花了近一節課的時間,但在學生自讀環節,還是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孩子們自己去質疑,解惑,自己去給文章歸納段意,寫小標題。可能是因為準備的充分吧,今天課堂上舉手的孩子比平時要多,看來,平時上課舉手的人少並不是之前孩子們自己說的老師的問題太難了,而是因為他們的課前功夫沒有做到家。可是,孩子們,你們哪裡知道,如果每一堂課我都給你們這麼長的時間進行預習,那我們的課堂上除了講這幾篇課文,就沒時間做別的了,那些練習冊,試卷還怎麼做呢?預習真的很重要啊!

  加上預習的時間,整整花了三節課,課文的內容是上完了,卻並沒有像前面幾次課那樣進行全文的寫法指導,而是對重點句子重點詞語的理解進行了一些指點。

  如:不少西方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一句中,“斷言”一詞是什麼意思,在這裡起什麼作用?現在想來,如果當時不直接提出這個詞,而是讓孩子們自己找找這一部分的關鍵詞,並說說為什麼作者要用這個詞,可能效果會更好些吧。畢竟,孩子們自己找出來的東西比起老師直接加給他們的印象會更深些。

  看來,以後課前的準備還要更充分些才是呢。

  雜交水稻之父教學反思(四)

  這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熟悉這位被譽為“當代神農氏”的袁隆平,知道他在科學事業上取得的傑出成績,在匯入新課時,我出示了許多與袁隆平有關的資料和他在我國乃至國際上獲得各種獎項的圖片,使學生對這位“水稻之父”有了一定的瞭解,為後續的學習做了充分的鋪墊。

  這篇課文的篇幅很長,所以,第一課時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透過略讀、默讀課文的方法,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瞭解了雜交水稻的重大意義和培育雜交水稻的百劫千難,併為課文的四個部分添加了小標題;然後,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我從“百劫千難”入手,理出了“難度大”“時間長”“挫折多”這三大學習點,於第二課時再進行深入的學習。

  第二課時的學習除了引導學生透過讀書感悟主人公的科學精神外,還要滲透“寫人文章如何選材組材”的教育。課上,我用“為了寫清楚‘難度大’(‘時間長’‘挫折多”’,作者選取了哪些材料來寫?從中你體會到主人公身上的什麼優秀品質?”的話題匯入。

  讓學生從“偏偏要啃‘硬骨頭’”等關鍵句子來感受袁隆平知難而上、堅忍不拔、堅持不懈、腳踏實地、一絲不苟等科學精神。不但使學生認識到這些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而且體會到了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袁隆平不計個人得失,獻身科學事業的偉大精神,以及作者對他的歌頌和崇敬之情。在“小練筆”的設計上有兩步考慮,課堂上,我主要的意圖在於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正確選材——透過學生的口頭表述,引導學生明白什麼樣的材料(事例)才能更充分地表現中心;選材後,怎樣有條理有主次地表達出來,則留待學生家庭作業交上來後的再次評講中落實。

  透過教學,我覺得自己在引導學生多讀多悟上存在著較大的遺撼——課堂上的讀不夠、也較單調。我們知道,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是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本課中,科學精神的培養不能脫離語言文字的學習,所以在教學過程學生的自讀自悟不容忽視。

  雜交水稻之父教學反思(五)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成功與否,是要看學生最終能否離開教師自己讀書、作文。結合我校的“讀悟式”閱讀教學課題,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重點設計一個問題:面對困難,袁隆平是怎樣做的,讓學生在文字中尋找答案,畫出相關語句,並寫上批註,和同桌交流感受。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相關語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比如:“第一天,沒找到……”,當學生反覆有感情地讀著這些句子時,自然而然感受到袁隆平的獻身精神,以及他為了科學研究矢志不移、知難而上、敢於拼搏的奮鬥精神。讀著這樣的句子,學生本身也深受鼓舞,達到“情感的遷移”。讀的目的性明確,層次也十分明顯,不是為了讀而讀。學生的梅一邊朗讀都有每一遍的收穫,在朗讀中,理解了課文、體會了作者的情感。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是一個獨立的閱讀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還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獨立的學習空間,鼓勵他們主動閱讀,積極思考,並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觀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是,在過渡語的處理上,應更精簡,這樣更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雜交水稻之父教學反思(六)

  雜交水稻之父教學反思 西街小學 胡瀟燕 這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記敘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 20 世紀 60 年代 到 1975 年這十多年裡,頂著巨大的壓力,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成功培育雜交 水稻的故事,表現袁隆平不計個人得失,獻身科學事業的偉大精神,表達了作 者對袁隆平的歌頌和崇敬之情。

  為了在“三段六環”模式下充分體現孩子們的自主能動性,教學中從他的科 學精神入手,重點體會文章內容,我重點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哪些重 點詞句體現出袁隆平的科學精神? 重點一:“憂心忡忡”,“心急如焚”表現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當西方 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時,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 頭”。

  用“偏偏”表現他迎難而上的決心, “硬骨頭”突出了這一任務的艱鉅。) 重點二:“他捲起褲腿,腳踩汙泥,頭頂烈日,手持放大鏡,像大海撈針 似的在稻田裡逐株逐穗地尋找。灼人的陽光曬黑了他的皮膚,小刀似的稻葉刮 得他臉上、手上、腿上發癢發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透過稻葉,滴進 水中。”本句透過人物的外貌、動作、細節的描寫方法,比喻的修辭,表現了 尋找的困難,即這種試驗的難度之大,體現袁隆平堅忍不拔的精神。

  重點三:“第一天,沒找到”。“第二天,沒找到”。“第三天,還是沒 找到”體現時間漫長,表現袁隆平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精神。

  重點四:“袁隆平和助手們跳進水溝,小心翼翼地把稻株連根帶泥挖出來” 表現了科學家們對實驗成果的珍愛和成功時的喜悅。

  重點五:“像慈母似的撫摸著”。比喻句再現袁隆平當時興奮、喜悅、失 而復得的複雜心理。表現他對自己研究成果的珍愛,對科學事業的熱愛。

  重點六

  “不論晨曦初露,或是日落黃昏;不論晴空萬里,或是陰雨霏霏”, 時刻都能夠體現他一絲不苟、對工作認真的態度,執著,堅持不懈的精神。

  透過討論,學生對袁隆平有了深入地瞭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