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造傘》教學反思
《魯班造傘》教學反思
引導語:相信大部分教師對於教學反思都不陌生,那麼開展完有關《魯班造傘》的教學工作後,相關的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魯班造傘》教學反思一
《魯班造傘》是一個傳說故事,講得是我國古代著名木匠魯班造傘的故事。透過這個故事教育學生養成勤於觀察、遇事多動腦筋的習慣。
備課時,我緊緊圍繞“魯班是怎樣造出傘的?”這個大問題設計每個子問題。首先是一個統覽全文的問題“魯班造傘與一人、一事、一物有關,分別是哪件事?那個人?那件物”?課上,學生很容易就知道一事指遊西湖下雨,一人指妹妹,一物指荷葉。這樣學生零亂的思維馬上就會變得有條理了。然後順勢就進入了主要內容的研究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遊西湖忽然下起雨是件好事呀,你知道為什麼嗎”?同時結合雨中西湖的課件,使學生深切感受到雨中西湖的美。而正當學生陶醉在美景中時,我說:“這麼美的景色卻因為下雨不能欣賞了,如果當時你在的話會是怎樣的心情?你會說什麼?”學生瞬時產生思維上的衝突,感受到不能遊西湖很可惜。此時讀起魯班妹妹的話人人都能入情入境。無聲無息中引入了妹妹這個人物以及人物間的對話。而在對話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想妹妹感到遺憾時,魯班在幹什麼?妹妹的話給了魯班怎樣的啟示?從而認識魯班是一個善於積極動腦的人。從課堂效果來看也不錯,達到了預期目標。接下來的教學,我直接拋給學生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荷葉和傘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在課件的幫助下,學生也說出了關鍵。
這時,我說:“這些相同點被誰發現了?為什麼別人沒發現呢?”學生很容易就知道了魯班善於觀察、勤於動腦。此後,我沒有就此停止,而是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繼續讓學生讀文,看還能讀出什麼。學生的收穫令人意想不到,我也沒有閒著,適時問了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沒想到勇於實踐也從學生的口中說出。同時,“魯班是怎樣造出傘的?”這個問題也就不攻自破了。
拓展環節,我把課前的問題再次拿出來。學生的回答卻完全不同,魯班造傘離不開善於觀察、勤於動腦、勇於實踐。魯班有那麼多的發明創造都離不開善於觀察、勤於動腦、勇於實踐。這樣不同的回答折射出的是一個問題不同層面的不同解讀。折射出的是學生一節課對課文的深刻理解。
縱觀一節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首先是朗讀的分層指導仍有些倉促,使課堂給人的感覺是“急”。其次是拓展應該再加上這個問題:“如果生活中遇到了問題,怎樣解決?”
《魯班造傘》教學反思二
本文是一篇傳說故事,講的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木匠魯班造傘的事,透過這個小故事教育學生養成勤於觀察,遇事多動腦筋的好習慣。
在備課時,我認真研讀教材,抓住課文的關鍵:魯班是受到什麼樣的`啟發而反覆試驗最終造成能開能合的傘。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魯班是受到亭子和孩子們頂的荷葉的啟發而有了造傘的靈感。讓學生看圖想明白:雨水落在亭子上為什麼都流了下來,沒有積水?古代的亭子都是尖頂,從最高的頂尖到下面的六角成傾斜狀,水又是從高往低流的。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接著,我開始發問了:那麼,有亭子不是很好嗎?既可擋雨,又可賞景。學生們立刻用魯班妹妹的話來進行反駁。亭子雖能擋雨,但不可以帶著走,妹妹的話讓魯班進一步思考。在此,我引導學生體會魯班是個有了問題就會動腦筋解決的人。緊接著在學習第四自然段時,魯班繼續受到啟發:雨中有一群頭頂荷葉玩耍的小孩,雨水都順著荷葉的脈絡流下來了……看到的這一幕便在魯班的腦海裡形成了傘的雛形。以至於最終造出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這種傘。
透過學習這篇課文,我覺得最應該讓學生明白的是每一項成功的發明都付出了發明者的艱辛勞動,只有敢於開動腦筋,敢想敢幹、不怕困難、堅持不懈才能有成功地發明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