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個人心理輔導教案(通用6篇)

小學生個人心理輔導教案(通用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生個人心理輔導教案(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生個人心理輔導教案1

  一、理論基礎:

  人的思想、心理足以支配其行為與生活。在現實生活中,讓人們難過、痛苦的往往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解釋和看法;事情本身常常無所謂好壞,而當我們加上了自己的偏好、慾望和評價,便會產生種種無謂的煩惱與困擾。所以一個人如果有正確的觀念,則能引導其過愉快的生活;反之,錯誤的思想和偏頗的看法,則易使人產生煩惱與困擾。

  美國著名認知治療學家阿隆—貝克認為,認知過程是行為和情緒的中介,不適應行為和不良情緒可以從認知中找到原因。當認知中的曲解成分被揭示出來,正確合理地再認識,並進行有效的調整,在重建合理認知的基礎上,不良情緒和不適應行為也就隨之能得到改善。

  臨床心理學家Ellis在1955年創立了“理性—情緒治療”(RationalEmotiveTherapy簡稱RET),主張情緒源自想法、理念,個體可以用改變想法來改變情緒。該理論頗能充分應用思想的功效,幫助個體以邏輯思考來處理過度的情緒反應,以合理的人生觀來創造生活、適應環境。

  根據理情治療的理論,情緒乃是源於想法、態度、價值;引起個體種種情緒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個體對事件的看法或他對自己所說的話所致;Ellis對“A-B-C理論”作了闡述,他認為引起情緒結果(emotionalconsequence;C)的並非事件(activatingevent;A)的本身,而是個體對此事件的想法(beliefsystem;B)所致。換句話說,焦慮、沮喪、敵意等情緒結果C的產生並不是由所發生的事件A所引起的,而是由想法B所產生的。只要個體對此事件的想法改變,那麼情緒結果也會隨之改變。

  二、輔導目標:

  1、認識情緒和認知之間的關係,能夠理解認知改變,情緒也會隨之改變;

  2、瞭解艾理斯的ABC理論的內涵;

  3、學會換個角度去看問題,從而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緒。

  三、教學構思:

  本節活動課分為六環節:即匯入、理論構建、故事接龍、主題活動、實踐應用和總結。

  第一環節——匯入:幾張頗有吸引了的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明白換個角度看問題,自有另一番天地;

  第二環節——理論構建:用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引發學生思考即討論,從而匯出艾理斯的ABC理論;

  第三環節——故事接龍:用一個未完成的故事,讓學生去續寫,使他們體會到ABC理論的價值;

  第四環節——主題活動:用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引發學生思考,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問題;

  第五環節——實踐應用:把ABC理論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加深ABC理論的印象;

  第六環節——總結本節課的體驗,強化認知。

  四、教學準備:

  五、活動設計:

  環節活動過程設計意圖

  匯入出示幾張圖片。使學生明白:換個角度看問題,自有另一番天地。(過渡語)是啊,同樣的一副圖,角度不同,會得出不同的結果。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當中存在著許許多多這種現象。當然在我們社會生活中,也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從一個角度考慮,冥思苦想,卻不得其解;換個角度去思考,就會豁然開朗。正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示:《柳暗花明又一村——換個角度看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興趣,營造氣氛。

  理論構建一皮鞋公司派了兩位市場調查員到一個海島去進行市場可行性調查。這個島上的居民沒有穿鞋子的習慣,男女老少一律打赤腳。不久,兩位調查員分別向公司作了彙報。A調查員神情沮喪,說道:“此島上的人都不穿鞋子,所以根本沒有市場前景!”B調查員神采飛揚、興高采烈地說道“此島上居民都沒鞋子穿,這裡大有市場!”小組討論:

  (1)A調查員沮喪情緒的依據是什麼?

  (2)B調查員興奮的依據是什麼?

  (3)透過A、B兩位調查員的結論,你能悟出些什麼道理?

  (過渡語)相同的事件,評價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心理學上有個ABC理論,就是說明評價和情緒結果之間的關係的。介紹:艾理斯的ABC理論當事件無法改變時,如果希望改變情緒狀態,那首先要改變評價系統。用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使他們認識到情緒並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與對事件的評價有關。從而匯出艾理斯的ABC理論;

  故事接龍(過渡語)故事接龍:古時有一位國王,夢見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謝了,便叫王后給他解夢。王后說:“大勢不好。山倒了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指民眾離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謝了指好景不長了。”國王驚出一身冷汗,從此患病,且愈來愈重。後來,有一位大臣參見國王,他做出了另外一番解釋,國王聽了全身輕鬆,很快痊癒。假如你是這位大臣,你將如何向國王解釋?(故事答案)一位大臣要參見國王,國王在病榻上說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聽,大笑說:“太好了,山倒了指從此天下太平;水枯指真龍現身,國王,你是真龍天子;花謝了,花謝見果子呀!”故事生動、有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本活動中體會到ABC理論的價值。

  主題活動主題活動:區分ABC一向學習很好的小明,期中考試很不理想,竟然在班級排到了三十多名。他由於想法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請你們考慮一下,產生下列情緒相對的想法是什麼。以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引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嘗試用多種多樣的思路去思考同樣的事件,提高他們換個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個人心理輔導教案2

  一、心理訓練目標:

  1.協助學生了解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根源,將此種領悟運用於實際學習生活中去,中學團體心理輔導教案。

  2.更好地接納自己及他人。

  3.使學生學習降低生活環境的干擾,使其能減少自尋煩惱的機會。

  4.使學生學習達成行為改變和基本的認知改變,包括學習如何處理不愉快的情緒,學習接納自己成為"孰能無過"的正常人。

  二、訓練方法:

  運用挑戰、提問、議論、鼓勵,甚至命令等方法來促使學生面對和改變自己不合理的信念。

  三、活動過程:

  我們的感覺無疑受到了外在事件影響,受到身體化學變化的影響,受到了過去的衝突和創傷的影響。不過,這些理論是以這樣一個觀念為基礎的,即我們的情感超越了我們的控制範圍。當你說"我就是對自己的感覺方式無能為力"的時候,你不僅使自己成為痛苦的犧牲品,而且是在自我愚弄,因為你能夠改變自己的感覺方式。

  假如你想獲得更良好的感覺,那麼你必須認識到,正是你的思想和態度--而不是外在事件--產生了你的感覺。你現在就可以學習改變你思想、感覺和行動的方式。

  1.為了證明思想和情緒之間的重要關係,只要考察一下你對一句讚揚的話可能以許多方式作出的反應就行了。

  2.假定我告訴你:"我真喜歡你,你真是一個可愛的人"。請你說出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3.令你感覺不好的絕大多數消極思想實際上都是天真和不符合現實的。

  4.下面是導致消極情緒的十種天真的思想方式。請仔細閱讀。把你家庭作業中寫的、引起你消極情緒的、不合理的、失真的思想信念與之對比一下,看看屬於哪一類:

  (1)非此即彼:你以非此即彼的方式看待事物。例如某種情況未臻完美,你就把它看作是一個徹底的失敗。

  (2)以偏概全:你把某個單獨的消極事件,諸如考試不及格,或同學不理你,看作是一種無止境的失敗,一提到這件事情,你就用上了"總是"或"從不"這樣的字眼。

  (3)心理過濾:你挑出某個消極事件的細節,並把它不著邊際地誇大,於是在你眼裡整個現實變成了黑暗,就像一滴墨水弄髒了一池清水一樣。

  (4)貶抑積極事物:通常堅持以為它們是"不算數的",你拒絕了積極的經驗。如果你幹了一件出色的工作,你仍以為它還不夠好,或別人也同樣能做好。貶抑積極事物,抹殺了生活的快樂及自己的長處,使你感到無能為力及得不償失。

  (5)倉促下結論:在你的結論沒有事實依據的情況下,你對事態作出了消極的解釋。

  "瞎猜疑":在沒有證實的情況下,你武斷得出某人對你冷淡的結論。

  "瞎預言":你預言事情將變得糟糕。在考試之前自言自語道:"我肯定是考不好的,要是我不及格的話,我該怎麼辦呢?"如果你鬱鬱寡歡的話,你會自忖道:"我的心情再也好不起來了。"

  (6)誇大其辭:你過份誇大了你的問題和缺點的嚴重性,或者你過份輕視了你的可貴品質的重要性。

  (7)你斷定自己的消極情緒,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實情況。如"我感到在全班同學面前講話是很恐懼的";或者"我感到內疚,我首先是一個墮落的人";或者"我感到憤怒,這證明我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或者"我感到自卑,這意味著我是一個無能的人";或者"我感到失望,我肯定是沒有希望的"。

  (8)虛擬陳述:你以為事態的發展迎合你的希望或期望。一位學習優異的同學在做了100道數學練習題後,她自言自語道:"我不該錯這麼多題。"這使她感到沮喪,以致她一連幾天也不再去做習題了。"必須"、"務必"、"不得不"都是相似的罪魁禍首。針對自身的"虛擬陳述"導致內疚和挫折,針對他人和世人的"虛擬陳述"則導致憤怒和灰心喪氣,教案《中學團體心理輔導教案》。如"他不該那麼固執己見和爭強好勝"。許多人試圖用"應該怎樣"和"不應該如此"的話語來激發自己,就好像他們是一些懈怠者,在希望他們好好學習及遵守課堂紀律之前,必須對他們作一些懲罰。"我不應該上課講話",虛假陳述使你往往難以剋制,並且你會有去做某件恰好相反的事情的衝動,因此虛擬陳述往往是起不了作用的。

  (9)貼標籤:貼標籤是非此即彼思想的一種極端形式。你不說"我犯了一個錯誤",而是給自己貼上一個消極的標籤。如"我是一個沒用的人",你還可能給自己貼上"一個傻瓜"、"一個失敗者"、"一個笨蛋"等標籤。貼標籤是完全非理性的,因為這個標籤同你的所作所為是不相符合的。人類是存在的,但是"傻瓜"、"沒用的人"、"笨蛋"是不存在的。這些標籤是毫無用處的抽象的事物,它們只會導致憤怒、焦慮、沮喪和缺乏自尊。你也會給別人貼標籤。當某個同學冒犯了你的時候,你會自忖道:"他是一個!",於是你覺得問題出在那個人"性格"或"本質"上,而不在於他的思想或行為。你把他貶得一無是處。這使你對改善事態懷有敵意和不抱希望,沒有給事情變好留有餘地。

  (10)人格化和責怪:當你對並非由你完全控制得了的某件事情負責的時候,就產生了人格化。當一位班裡的中隊長得知此次中隊在全校體育比賽成績不佳時,她並沒有仔細地尋找失敗的原因,而是自責道:"這證明我是一個不稱職的中隊長。"當一個同學遭到爸爸毒打時,他自忖道:"要是我平時聽他的話,不惹他生氣,他就不會打我了"。人格化導致內疚、羞恥和不勝任感。有些人的行為正好相反。他們因自身的問題而責怪別人或責怪當時的條件。他們忽視了有助於解決那些問題的各種途徑。"我之所以沒被評上三好學生,是因為老師看不上我"。責怪往往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因為別人將拒絕做替罪羊,而且他會以牙還牙地對你進行大肆攻擊。

  5.自我意識練習

  (1)老師提示:

  首先,是你的思想而不是外在事件產生了你的情緒;

  其次,是你特定的消極思想信念引起了特定消極情緒;

  再次,令你感到憂鬱、焦慮、內疚、憤怒或沮喪的消極思想信念往往是失真的,不現實的,不合乎邏輯的。要認識到你的思想信念與你的情緒之間的這層重要關係是消除不良情緒的第一步。

  (2)自我意識練習將使你注意各種失真的思想信念,這些失真思想信念往往同各種消極情緒有聯絡。

  憤怒:

  ①請你想想你在生氣憤怒時的情景,把你生氣憤怒時的那種情況簡要記錄下來:

  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情?

  你是生自己氣還是生別人的氣?

  ②請記錄下你當時的消極思想信念與情緒;

  你是否感覺受到了傷害?厭煩?沮喪?

  你頭腦裡閃過了什麼念頭?

  你是否暗中詛咒對方是個無恥的傢伙?或詛咒他是自私的傢伙?亦或詛咒他們對你太不公平,不講道理?

  ③對照前面十種失真思想方式,看看引起你生氣憤怒的思想的主要失真處:

  例如:

  虛擬陳述:"他不應該如此說",或"她沒有權利那樣想。"

  貼標籤:"他是一個。"

  心裡過濾:"她竟然對我毫不尊重。"

  責怪:"這全是他的過錯。"

  非此即彼:"在這件事上我是對的而他是錯的。"

  以偏概全:"她從來都是隻想到她自己"。

  小學生個人心理輔導教案3

  【活動理念】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赫洛克的看法,他把人從性意識的萌發到愛情的產生全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青春期疏遠異性的否定期;

  第二個階段是嚮往成年異性的牛犢戀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青春中期積極接近異性的狂熱期;

  第四個階段是青春後期正式的浪漫戀愛時期。

  而高中生正處於第三個階段,即積極接近異性的狂熱期,處於這個時期的男生女生對異性非常敏感,特別在意異性對自己的看法。他們非常願意接近異性,但是又不知如何才能處理好與異性朋友之間的關係,所以他們非常困惑。因此,導致兩個極端:有的因為不懂異性交往的技巧,而害怕接近異性、逃避接近異性;而有的和異性交往頻繁,把握不好尺度,甚至對對方和自己造成傷害。

  因此,對這一時期的中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輔導是非常必要的,使他們認識到異性交往是正常的行為,使他們在活動中體會到與異性交往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並且能夠掌握異性交往的尺度,合理正確的與異性交往。

  【活動目標】

  1、教師目標

  ①創設輕鬆活潑的氣氛,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

  ②給予積極熱情的回應,引導學生深入的探討。

  2、學生目標

  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活動中去,能夠有所體會,有所感悟。

  ②討論並能夠理解異性交往的意義,認識到異性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③體會到異性交往是有度的,掌握同異性交往的技巧。

  【活動重點】

  ①營造坦誠、信任的團體氛圍,消除學生對自由溝通和交流的防衛心理。

  ②透過活動,使學生認識到什麼形象是異性認可的,什麼形象是異性不認可的;體會並掌握異性交往的度。

  【活動準備】

  下載動畫《女人是老虎》,製作課件。

  【活動設計】

  環節活動過程設計意圖

  匯入播放動畫《女人是老虎》。

  畫面上出現一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

  歌詞:小和尚下山去化齋/老和尚有交待/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見了千萬要躲開/走過了一村又一寨/小和尚暗思揣/為什麼老虎不吃人/模樣還挺可愛/老和尚悄悄告徒弟/這樣的老虎最呀最厲害/小和尚嚇得趕緊跑/師傅呀!呀呀呀呀壞壞壞/老虎已闖進我的心裡來心裡來。

  過渡語:這首歌詞是由一個故事改編的,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對小和尚說:“我們今天要下山化齋,山下的女人都是老虎,你看見了千萬要躲開呀!”結果,化齋結束後,老和尚問小和尚:“今天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小和尚說,是老虎。無獨有偶,在國外也流行著一個相類似的故事。《十日談》裡講到:有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與他一樣的人——專心侍奉上帝,沒有任何其他雜念。於是他把兒子與外界隔離開來,以避免一切誘惑。兒子長到16歲,除了上帝,什麼都不想。父親想:看來兒子已經修煉成了,可以放回去了。一天他帶兒子進城,頭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兒子一時反應不過來,很木然,可當看到女人時,眼睛一亮問父親:“爸爸,這是什麼?”父親很不高興地說:“綠鵝。”傍晚要回家的時候,父親問兒子:“你想買點什麼回去?”兒子毫不猶豫的說“我要買只‘綠鵝’。”

  教師:聽了這兩個故事以後,你們有什麼體會或者感受呢?學生:異性相吸是天經地義的。教師:可見,異性相吸是很正常的現象,那同異性交往也是非常正常的,沒有必要大驚小怪。那麼同異性交往有什麼意義呢?利用動畫這一生動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同學注意,引起他們的興趣。利用兩個生動活潑的小故事,引發同學思考,使他們認識到“異性相吸”是天經地義的事,同異性交往也是很正常的行為。

  小組討論小組討論:男女生交往的意義教師:既然異性交往有這麼多的意義,那麼我們到底要不要同異性交往呢?但是,如何與異性交往呢,怎樣交往才能給異性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呢?下面我們做一個小小的活動。透過團體討論,使同學意識到異性之間的交往不但很正常,而且還很有必要。

  角色扮演校園AB劇

  情境一、劉明借小虹的字典用,用完了,劉明還給了小虹,並對她說:“字典裡夾著一個好東西。”小虹一看,原來是張紙條,上面寫著:小虹,我已默默的注視你好多天了,每天上課我都要把目光偷偷的轉向,晚上一閉眼,全是你的影子,我現在已經學習不下去了。今天晚上7:00鍾到河邊談一談好嗎?晚上,兩人來到了小河邊,劉明說……

  情境二、萍萍雖然是女生,但她一點也不願意和女生交往,認為女生太小肚雞腸了,所以她的異性朋友很多。一天,她和好朋友小剛勾肩搭背的走在一起,萍萍說:“我們哥倆要做一生一世的好朋友。”,小剛說……

  情境三、旭明非常希望能夠引起女生的注意,能夠贏得異性的友誼,但是又不知道怎麼做。因為他認為自己學習不好,長得也不帥,體育也不好,幾乎沒有吸引女孩子的亮點。為了吸引女孩子,經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有一次,他看到小芳在前面走,便大聲的唱道“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哇,往前呀走,莫回呀頭……”,小芳說……六個小組,每兩組共用一個情境,但是續寫結果一定要不一樣。然後每兩組把結果以小平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來。

  教師:看了同學們的表演以後,你有什麼感悟和體會呢?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引發同學思考。創設了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兩難情境,激發同學討論,促使他們思考,從而意識到異性交往要有一個度。

  小組討論小組討論:男女同學交往中應注意些什麼?透過小組討論,而不是教師講解,使學生掌握同異性交往的注意事項。

  小學生個人心理輔導教案4

  煩惱是一種比較消極的情緒體驗下,人們的工作和學習效率降紙,而且長期的煩惱也使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因此,有意識地幫助小學生認識自己的煩惱,並引導他們排解這些煩惱,也是幫助小學生培養健康積極情緒、樹立完美人格的一個方面。本活動以“做個快樂的少年”為內容,幫助小學生認識自己的煩惱,並尋找排除的途徑。

  輔導目的

  1、認識不良情緒對自己生活、學習所帶來的危害。

  2、尋找緩解和消除不良情緒的幾種方法。

  3、增強對自己情緒的調控能力,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4、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

  輔導形式

  1、自由討論與小組討論。

  2、小品表演。

  重點難點

  1、重點:對付挫折,消除不良情緒的積極措施。

  2、難點:如何引導學生說出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即所受挫折,並討論有效的積極的防禦措施。

  輔導前準備

  1、指導學生排練小品。

  2、準備錄音機和音樂磁帶“祝你平安曲”、歌曲磁帶“幸福拍手歌”。

  3、一個課件。

  輔導時間:

  1課時

  輔導過程

  1、引入課題。

  (1)出示兩張臉譜,讓學生說一說這兩張臉譜的主人心情怎樣。歸納學生的發言並板書。(見附後板書設計圖)

  (2)引出並說明主題。

  愉快的情緒讓人精神振奮,精力充沛,學習、工作的效率特別高;那麼消極的情緒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呢?下面我們先來看一個小品,請同學們邊看邊思考:

  ①小品中的小方表現出什麼情緒?

  ②這種情緒給他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什麼影響?

  2、認識消極情緒的危害。

  (1)小品表演:“他落入了情緒的深淵”。

  內容:學生小方、小勇各自在看發下的數學試卷。小方自言自語:“唉,這下完了,才76分,我怎麼都考不上90分,爸爸媽媽一定對我很失望。……這道題對了兩步,老師都不給分,老師不喜歡我。”然後趴在桌上悶悶不樂。下課了,小勇過來說,“小方,走,打球去。”小方不理。小勇上前想看小方的試卷,小方沒好氣地說:“看什麼看,沒你考得好,開心了吧?”小勇委屈地愣在那兒。

  旁白:第二天,小方的試卷沒讓家長簽名就交了,路上見到數學老師就躲開,數學課上無精打采,作業也越來越不認真,還常不交。

  (2)學生討論,教師啟發引導。

  學生討論以上兩個問題,老師引導學生討論,啟發學生認識小品中人物表現的情緒是消極情緒,並把消極情緒比喻為落入了深淵。這種消極的情緒往往導致產生不良行為和後果。

  老師將學生的發言歸納並螢幕顯示出來。

  事情

  情緒

  行為

  後果

  數學測驗成績不理想

  難過、傷心悲觀、自責討厭、不安緊張、害怕

  不敢告訴父母上課沒精神躲避老師不理同學,對同學態度不好,作業應付了事

  成績下降更快與同學關係不好與父母關係不和諧怨恨老師

  (3)問:剛才的小品使你明白了什麼?

  歸納:消極情緒會使一個人產生不良行為,結果不僅使學習退步,還影響了同學與老師和家長的關係,可見不良情緒的危害性多大,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擺脫不良情緒,調整心態,走出陰影,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3、開展“走出深淵,登上頂峰”的活動。

  (1)說明活動方法:

  回憶—一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歸納方法—聯絡實際

  (2)學生回憶情緒深淵並進行小組討論:

  在“祝你平安”音樂聲中回憶:引起消極情緒的事情;情緒表現是什麼;你是怎麼想的;消極情緒會帶來什麼影響。

  小組討論:

  A、當你落入不良情緒的深淵時,是用什麼辦法來緩解和消除不良情緒的?

  B、同學提出你在學習、交往和生活中難以克服的不良情緒,請其他同學幫助。

  教師在小組討論時巡迴瞭解。

  (3)教師引導全班討論,把發言歸納起來。螢幕顯示:

  調節情緒常有的方法:

  自我控制:壓制怒火,延遲發作。

  轉移回避:做別的事,轉移注意力。

  合理發洩:在房間裡大叫或找人傾訴,寫日記。

  自我安慰:自己暗示自己沒事兒的。

  激勵進取:努力發奮,爭取成功。

  調整目標:重新估計自己的能力,把目標降低些。

  改變認識:遇到挫折,心情不佳時,試從另一方面去想。

  問: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找一找這些方法中,那種比較適合你?

  (4)嘗試用以上辦法解決實際問題

  ①讓各組把沒克服的煩惱提出來,全班同學為他們出謀獻策。

  ②討論:遇到下面問題,怎麼辦?

  (投影顯示)

  A、父母感情不好,吵架,心裡很煩燥。

  B、被老師誤解並批評了一頓,心裡很難受。

  C、在接力賽跑中因為自己接棒不好而使本班丟掉了第一名,心裡很懊惱、悔恨。

  4、總結。

  問:參加今天的活動,你有什麼收穫?(學生自由發言)

  師小結:克服消極情緒的方法很多。只要我們有決心,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我們一定能戰勝不良情緒,同時我們別忘了在別人遇到挫折,心情沮喪時,向他伸出友愛之手。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最後我送大家一句話:“天空雖有烏雲,但在烏雲的上面,永遠有太陽在照耀。”讓陽光永遠照耀著我們的心靈,愉快地生活著。

  放音樂:“幸福拍手歌”師生齊唱。

  注:本設計於小學中高年級。

  小學生個人心理輔導教案5

同學們:下午好!

  進入高三了,隨著高考的臨近,同學們進入到緊張的複習備考狀態,你追我趕,於是有些同學感到競爭激烈,壓力大,心情緊張。學生們必須學會緩減心理壓力。因為高考不僅要考知識基礎、思維能力,還要考心理素質。心理研究發現,保持適度的心理壓力有利於高考複習、備考。但壓力過大,會造成緊張、急躁心情;沒有壓力,也不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

  高三學生的心理壓力,主要體現在學業焦慮,對考分的過分看重,說到底是對自己未來前途的焦慮。

  一、對考試結果的擔憂

  有很多同學的緊張感,壓力感就是來源於對高考結果,或者說是後果的一種過分擔憂。首先,因為自己的不足感,即認為自己以前學習差得太多了,但是時間卻所剩不多 高中語文,心裡特別恐慌。有很多同學擔心著明天會發生什麼事,而今天又沒有行動,時間又在擔心憂慮中偷偷溜走。未來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未知數,有太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你能把握的,只有“現在”。不要過多地擔憂將來的事情,而應將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現實的生活和學習中去。問問自己:現在我還能做些什麼?那我現在就做些什麼。

  二、缺乏信心

  一些同學由於付出的努力短時間內看不到效果,或者一兩次考砸了,就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產生自卑心理。持久的、過分的自卑感容易造成心理疾患。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沒有樹立正確的歸因理念。在遭遇挫折時,建議同學們不妨嘗試以下策略:

  1.對自己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評價。充分看到自己的實力,不要求每次考試成績都能十分理想,不要因一兩次考試成績不好而否定自己。要相信之所以失敗是由於自己努力不夠或無效努力。

  2.制定階段性目標,並實施有效的行動。在不斷達到目標的過程中體驗內心的喜悅感和成就感。

  3.善於將成功歸結為自己的能力。

  4.樂觀、平靜地對待挫折,因為挫折對於成功同樣是必要的。

  三、目標

  1、不符合實際,盲目比較

  有的同學總是認為自己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否定現實中的自我,對自己不接納,不認可。有的同學成績不太好,但是每天只要看到周圍的人在努力,尤其喜歡關注成績很好的,與之一比較就覺得自己差太多了,就一個勁的使自己向最好的同學看齊。然而能力有限,無論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目標,這樣就更加地沮喪,無奈,痛苦,又不能實行有效的行為來改善自己的心境。

  對於自己在高考中可能達到的水平,期望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我們生活在家長、老師的期望之中,有的時候這種期望由於不符合我們的實際水平,導致了自己的心理壓力很大,總有一種無能為力之感。這種感覺的來源並不是學習本身,而是對自己過高的期望造成的。

  同學們要客觀分析各方面情況,學會接納自己,建立適當的抱負水平,保持良好的健康情緒。一個考生若總想著考上較好的大學,過分關注於理想的成功,沉醉於對未來的嚮往,往往會分散學習注意力,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

  通過幾次的考試,看看自己的水平究竟是什麼樣的。其實平時的考試不過就是為了暴露問題而出的題,出題的範圍基本上是在高考範圍以內,高考範圍是既定的,你在現在會的東西也是既定的,不會的`東西也是既定的,因此,在高考之前,你考出的不會的東西越多,每天一個一個的把它弄明白,那麼在高考那天你會的東西就會越多。

  2、目標專一

  在追逐夢想的中途隨時可能出現各種目標的誘惑,如果你為之停留,最終就可能一無所獲。目標專一,你就可能多了向成功飛速靠攏的機會。

  面對著對你的人生可能有決定性影響的高考,你一定要對自己的各種需求做一個理性的梳理,搞清楚什麼是最緊要的選擇,什麼是當務之急。那些不是當務之急的事情可不可以暫時先放下來?比如感情問題?“別因為你不成熟的愛而傷害了愛你的人,也不要因為你的愛而傷害了你自己和你所愛的人。你對你愛的人的最大的回報,莫過於早一些成為最值得他們信賴和最值得他們依靠的人。”同學們,在人生這樣的緊要時刻,把寶貴的時光與精力輕易地揮霍掉,對你的親人、對你自己、甚至對你此刻所愛的人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傷害。所以,老師非常真誠地提醒你們:先緊追一隻羊吧,把一切放到高考結束之後再說!

  四、學習動力不足

  學習動力不足也常常令學生苦惱。一方面學生都有提高成績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產生浮躁、厭煩情緒,導致學習無動力或動力不足。這主要是因為部分同學還沒有明確的目標。看到周圍的人都在學,自己有緊迫感,但又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有的同學有長遠目標,但在短時間內又得不到驗證,很容易中途就開始鬆懈,尤其是在遭遇幾次失敗之後。

  這就需要同學們學會分解目標。日本著名的馬拉松運動員山田本一曾多次獲得世界冠軍,他在自傳中談到他成功的秘訣時寫到:“每一次比賽之前,他都要把比賽的路線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奮力衝向第一個目標,當達到第一個目標後,他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於是,這40公里多一點的賽程被分解成了幾個小目標後,順利地跑完了。”可見,山田本一的成功,主要得益於“目標分解法”。接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在老師的指導下制定自己的複習計劃,做到以“我”為主,緊而不亂,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標。

  五、怎樣克服精力分散?

  我們每天都在緊張地複習,可有同學在學習時,常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走神兒”現象。大腦中總會不自覺地蹦出其他東西,怎麼趕也趕不走,以致心情煩躁,學習效率大大降低。

  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因單調刺激而引起的厭倦感,如學習材料重複、枯燥;否定注意物件的價值導致意志努力失敗或放棄努力;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精神疲勞而引起的疲勞效應。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最佳學習單元時間約為25分鐘,我們應避免在一個既定學習單元時間內分心。對於那些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同學,首先要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把思想集中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上去,直到問題解決為止。目標越單一越容易集中精力;其次,不同的學科交替進行學習,避免長時間學習同一個學科,或同一性質的學科;不妨試試在每複習一個知識點或做作業的時候,都限定一個時間,避免分心,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六、勞逸結合

  我接觸過一些同學,到高三了,總是告訴自己可千萬別再浪費時間了。高一高二的時候因為某某原因,沒有好好珍惜時間,現在不但要珍惜,還要補過來,學習態度多好啊!可結果呢,不但該補的沒補過來,該珍惜的卻因為心情太緊張而沒有充分投入。

  充分利用時間這是應該的,但什麼叫充分,是不是每分每秒都在學習,才叫充分呢?當然不是,如果那樣的話,只能讓你事倍功半,更何況你做不到。相當多的高三學生在複習過程中會出現一段時間學習成績和複習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學過的知識感覺模糊的現象,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高原現象。這主要是由於過度用腦和不科學用腦造成的。(大腦疲勞過度的突出表現是情緒的躁動、憂慮、厭煩、怠倦,甚至感到無聊;產生不良心境、厭學等。)

  到了高三,大多數學生不再參加其他活動,只是重複地進行大量的練習,違背了用腦衛生,結果適得其反,成績不但不能提高,反而下降,從而又可能出現心理壓力,自認為腦子笨、不如別人,產生自卑感和失落感,使心理失去平衡,導致頭昏、腦脹、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及記憶力減退等腦功能減退症狀。這是由於大腦活動耐受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限度就會越搞越糊塗,越鑽越不通,就會不自主地出現“自動休息”。

  當我們感到十分疲倦的時候,大可不必強迫自己繼續下去,這時候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學習效果更是微乎其微。如果趁著這段時間好好休息一下,放鬆放鬆,等到體力恢復後再學習,效果會更好。建議按時作息,少開夜車,中午小睡片刻,以彌補睡眠的不足。不論多忙,都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才能保證學習的質量。

  還要注意多與同學和老師溝通,有意見多交流,有疑問主動向老師請教,多找信任的人聊聊天,說說自己的感覺,或者談一些平時自己喜歡的話題,透過傾訴來轉移情緒,平復心情。

  還要注意搞好團結。同學間既競爭,又友好,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不要怕同學超過自己,你幫助了同學,也會得到同學的幫助,並會贏得同學的友誼。在一種寬鬆友愛的氛圍中複習,會收到更好的效果,高考中也會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當天空中出現烏雲的時候,我們應該看到:這不過是暫時的現象,黑暗即將過去,曙光就在前頭!

  暫時領先的同學,要讓自己的目標再高一層:因為山外還有更高的山!

  暫時落後的同學,只要不放棄,就會充滿希望,努力就會有收穫。樹立上進心是成功的關鍵,狠抓基礎是成功的竅門,堅持不懈是成功的鑰匙。

  你家長的很多觀點也可能都是錯的,但他們的用心卻肯定是好的。他們因為愛你而生你、養你,但他們卻不一定很懂得教育。看在他們為你所有付出的份上,請不要責怪他們。你也許不一定必須服從他們的選擇,但你至少應該無條件地尊重他們!

  請最大程度地相信你的老師,儘管你在某些方面會比老師更敏捷,但你在各科的綜合實力都肯定低於你的科任老師,而他們是最想幫你也最能幫助你的人!

  如果你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心結”,你可以試著去找心理老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