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糧食主題班會教案模板(通用7篇)

節約糧食主題班會教案模板(通用7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節約糧食主題班會教案模板(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節約糧食主題班會教案1

  活動目標:

  1、認識我們常吃的糧食,知道糧食對身體的作用。

  2、瞭解吃飯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能按時吃飯,不挑食。

  3、知道人體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各種糧食做成的食物,如米飯、麵包、麵條等。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觀察大米、白麵、生面條,並請他們說出各種糧食的名稱。

  2、將大米、白麵、麵條煮熟,請幼兒比較與未煮熟時有什麼不同。

  3、請幼兒品嚐煮熟的食物。

  4、說說我們為什麼要吃這些食物,這些食物對我們身體有什麼益處。

  5、小結: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糧食,吃了糧食身體才能健康,才能長大個。

  活動建議:

  可以結合吃飯時間向幼兒介紹各種糧食。

  活動反思:

  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都非常優越,加之受社會上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等壞風氣的影響,在幼兒園裡幼兒挑食、剩飯的現象十分普遍。針對這種情況,設計這一主題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瞭解糧食來之不易,體驗成人勞動的艱辛,養成不挑食、不浪費、愛惜每一粒糧食的良好習慣。

  節約糧食主題班會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了解水稻、小麥、高粱等糧食的生長過程,知道莊稼需要許多人的辛勤勞動。

  2、瞭解本地區主要生產的糧食品種。

  過程與方法:

  運用多種形式,如討論交流、資料調查、講故事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農作物生長過程的瞭解,讓學生知道糧食來之不易。

  2、培養學生愛惜糧食,愛惜農作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到糧食來之不易與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透過交流體驗懂得糧食來之不易。

  教學難點:在生活中做到珍惜糧食,不浪費每一粒糧食,培養節儉的良好品質。

  【教學活動準備】:

  1、實物:稻穀、玉米、紅薯、黃豆、土豆等。課前收集各種各樣的食品包裝袋。

  2、蒐集農民種莊稼的圖片,世界上飢餓兒童的圖片。

  3、課件、歌曲《一粒米》。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幾種主要的糧食,瞭解它們豐富的用途。

  1、匯入:猜謎語(課件展示)

  (1)水裡生來水裡長,小時綠老時黃;去掉外殼黃金甲,煮成白飯噴鼻香。(打一糧食作物:水稻)

  奇怪奇怪真奇怪,頭頂長出鬍子來;拔掉鬍子剝開看,露出牙齒一排排。(打一糧食作物:玉米)

  (2)認識幾種常見的農作物。

  師:猜完謎語,我們接著來,認識的就熱情地跟它打打招呼,大聲叫出它的名字。

  2、實物展示幾種糧食:花生、小麥、稻穀、玉米、紅薯、黃豆。

  3、瞭解其豐富的用途。(全班介紹交流)

  花生:營養價值可高。種子可以炒制、油炸或做花生糖、花生酥等糖果糕點,還可以制花生醬。

  玉米:可以做成多種玉米食品,如玉米餅,玉米粥,玉米膨化食品等,另外我還是比較理想的啤酒生產原料。

  大米:主要用途是飯食。另外米粒磨成粉後,可制各種粉條、湯圓、米粉糕、年糕等,並可制各種餅乾,各種點心。

  紅薯:可以蒸著吃、烤著吃,還可做成薯片。

  小麥:磨成麵粉後可以做成饅頭、麵條、餃子、蛋糕、餅乾、麵包等。秸稈還可編各種用品,如草帽、扇子、席子、提包。

  4、展示幾組題為糧食豐收喜洋洋的圖片。(播放音樂,在積極的情緒狀態中,孩子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在食品包裝袋中探尋糧食的奧秘。)

  二、組織活動

  (一)食品包裝袋中探尋糧食的奧秘

  同學們交流食品包裝袋中的知識。教師相機引導、交流。

  師:難怪人們常說糧食手中寶,原來它有這麼多種用途呀!讓我們把這些有趣的食品包裝袋展示在小黑板上吧!瞧!食品兄弟在開會呢!

  (二)瞭解糧食的生產過程,認識到糧食來之不易

  1、動畫中跳出一顆大米,說:小朋友,你們知道了我有好多的用途,可你知道我是怎麼來的?(課件展示)

  2、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走進農田看看水稻的生長過程。(看圖片)

  春種秋收。當春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來臨時,農民伯伯以經開始辛勤的勞作。

  (1)學生學習翻地。

  (2)農民把地翻好後接著還要播種。

  (3)在炎熱的夏天你會在哪裡?又會做什麼呢?

  生:在家裡吹空調,吃冰棒。

  請看圖上的農民在幹什麼?

  生:農民們卻要頭頂著烈日,腳泡在泥水地裡插秧。

  師:看到這些你想說什麼?

  生:農民們很辛苦。

  (4)秧苗在大田裡生長時農民們還要進行田間管理(出示除草、除害蟲、澆水、施肥)你們看農民們辛苦嗎?

  (5)經過五個多月的生長稻子終於成熟了,可以收割了。

  師:看農民們是怎樣收割的?(出示收割)

  生:彎著腰,很辛苦地去割。種水稻很辛苦。

  3、師:是啊,農民們種水稻是很辛苦的。所以說糧食是來之不易的。

  4、排順序:

  (1)讓學生排序(按水稻的生長順序排列。)。

  (2)說說稻子在生長過程中需要什麼?誰給了它幫助?

  5、看!這就是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種出來的稻子,剝去外殼就是晶瑩的大米。

  師:當你吃著噴香的大米飯,你會想些什麼?

  生:農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

  生:每粒糧食都是汗水換來的。

  師:同學們糧食來得真不容易呀!(板書:糧食來得真不容易)

  6、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首描寫農民辛勤勞作的詩嗎?

  學生背誦《憫農》。

  7、噹噹小農夫

  師:大家背得真好,我們今天也來噹噹都市小農夫,來插插秧,體會下農民伯伯平時是怎麼勞動的,好嗎?

  生:好,老師,讓我來,我也要去……

  師:想當好小農夫,先得學習點農活,老師先示範一下:左手一把拿好秧苗,右手從左手中取出一根,在夾中大姆指和食指之間,其它四指保持垂直,彎腰,插下去,再直腰取第二棵苗,就這樣往復的插,苗要插直,不然就活不了,還要對得很整齊,不然影響美觀。看誰插得快,誰是合格的小農夫?

  師:下面我作為記者採訪一下:請問,你累嗎?

  生:累死了,瞧我的汗!

  生:我覺得腰有點酸,開始我還以為很好玩呢!

  師:看事容易做事難,僅僅三十棵禾苗就把咱們的小農夫累得氣喘吁吁的。農民伯伯種地多不容易呀!(板書:農民辛苦尊重勞動)今天我們小農夫是在陰涼的教室裡,在歡快的音樂中勞動的,大家想一下,農民伯伯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情境中勞動的呢?

  生:我知道,農民伯伯在烈日下也要給禾苗捉蟲,鋤草……

  生:中午,突然下起了暴雨,農民伯伯沒帶雨傘,淋溼了,可他們還是得繼續幹。

  生:我爺爺說,他小時候家裡窮,只能給地主做工,地主很壞,他們經常讓爺爺的爸爸餓著肚子幹活。

  ……

  (說到這裡,孩子的臉上那種嬉笑的神情不見了,他們慢慢嚴肅起來。老師適時開啟《鋤禾》動畫,讓孩子在音樂中齊讀這首詩,孩子們讀得非常有感情,從讀書聲中聽得出他們對糧食的來源有了很多思索。)

  三、拓寬視野

  1、糧食是汗珠換來的來之不易,我們要愛惜。在生活中,有時你會說,媽媽我不想在家裡吃飯,我要吃麥當勞。也許跟家人去外面吃飯時你會發愁吃炒菜還是吃火鍋,也許昨天你剛把咬了一口的包子扔掉了,或許你的媽媽正為減肥而努力節食,如果這是你的情況,那我要告訴你,那樣做太不應該了!因為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沒有食物可以吃。

  (在低沉憂傷的音樂中播放一組飢餓圖片,其中很多與小孩有關。孩子看著那些飢餓的兒童,瞪大了雙眼,有的女孩子的眼淚都流出來了。)

  2、我們來個倒計時:五、四、三、二、一,五秒種過去了,時間長嗎?

  可據是聯合國統計,世界上每五秒就有會有一個兒童因飢餓而導致死亡。

  師:聽到這些,看到這些,大家想說什麼?

  生:那些小朋友真可憐。

  我們要珍惜糧食,再也不能浪費了。(板書:愛惜糧食人人有責)

  師:是啊!當你想要剩飯、倒飯時,想想那些忍受飢餓的兒童吧!

  四、聯絡生活,指導行為

  1、出示課本上判斷圖。

  請同學們判斷對錯,並說一說為什麼。

  2、我們說得好不如做得好,那以後在生活中你會怎麼愛惜糧食,避免浪費呢?

  生: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

  吃不完的飯要放到冰箱裡下次再吃。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我們每個人多要養成節約的好習慣。(板書:節約光榮浪費可恥)

  3、同學們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我國把世界糧食日的那一週定為節糧周,我們不僅要在節糧周愛惜糧食,平常每一天都要愛惜糧食。

  讓我們行動起來,拿起手中的筆,以“愛惜糧食,杜絕浪費”為主題寫一句警示語或者畫一幅宣傳畫。

  學生分組討論並寫一寫,畫一畫。

  【課後作業】:

  1、調查我們家鄉的農場品有哪些?

  2、記錄:我家剩飯剩菜的.處理方式,記下時間,處理方式和理由。

  【板書設計】:

  糧食來得真不容易

  農民辛苦尊重勞動

  愛惜糧食人人有責

  節約光榮浪費可恥

  節約糧食主題班會教案3

  活動目標

  1、應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2、培養辨別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3、學會尊重他人。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教學重點、難點

  對古詩《鋤禾》的意思的理解。能夠背誦古詩。

  活動準備

  配套的教學用書,圖片。

  活動過程

  1、教師談話匯入新課。

  師:小朋友,米飯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資,所以我們一定要愛惜糧食。

  2、教師引導幼兒翻開幼兒用書,仔細觀察。

  師:快看,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他們誰做的對?誰做的不對?為什麼?

  3、教師鼓勵幼兒回答問題。

  4、.教育總結幼兒回答,教育幼兒吃飯時應坐端正,不撒飯。

  5、教師朗讀古詩《鋤禾》,幼兒跟讀。

  師: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們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出來的,我們一定要愛惜糧食。

  6、讓幼兒談談自己在今後吃飯時應該怎樣做。

  7、活動結束。教師再次強調要珍惜糧食。

  節約糧食主題班會教案4

  一、班課課題:

  珍惜糧食,吃好盤中餐

  二、本課目的:

  透過召開這一次主題班會,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讓同學反思自己對待糧食的態度,從而懂得日常飲食的一些良好習慣,能做到愛惜勞動果實;讓同學們養成物盡其用,不浪費,勤儉節約的好品質。

  三、本課形式:

  表演、小品、背誦等

  四、過程設計

  (一)主持人宣佈班會開始匯出班會主題

  古人云:身披一縷,當思織女之勞;日食這餐,每念農夫之苦。如果沒有糧食,人類將無法生存。如果沒有糧食,中國何談發展。

  (二)讓本放小記者對本班同學以珍惜糧食為中心進行採訪,並將採訪答案與同學交流。

  (三)請同學們觀看《小品喜怒哀樂羊肉串》,以此告戒同學們珍惜糧食的重要性。

  食品問題早已不是個新話題了,“節約糧食”更是我們從小便熟知的字眼。不管是從何麗珠和朱佳穎演出的小品還是李奕煒等同學演出的小品,我們不難得知隱藏其中的道理。

  (四)以令人震驚的資料來告訴同學節約糧食的重要性,培養同學們勤儉節約的好品質,好品質。最後,宣佈班會結束。

  我們不妨算這樣一筆帳:倘若一個人每天節約一米粒米,那麼十億人可節約多少?五千多公斤!一年可以節約將近兩千萬斤,摺合人民幣兩千萬元。這筆錢若按每所“希望小學”五十萬元算,則可蓋40所“希望小學”。按每人學雜費三百元計,則可使七萬多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難道你不為這筆數目所震驚嗎?你的心不為之一顫嗎?

  (五)教師小結

  節約糧食,不僅僅是一種口號,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和所有人的號召與呼籲,我們希望它是一種情結,熔鑄在你與我的心中,從而自覺的作到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

  節約糧食主題班會教案5

  一、活動主題:

  愛糧節糧,從我做起

  二、活動目的:

  1、瞭解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懂得勤儉節約的重要性,知道現在雖然生活條件好了,但還應該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

  2、透過主題班會,使學生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以及糧食的可貴,進而養成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3、懂得勤儉節約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

  三、活動準備

  1、確定男女主持人各一名。

  2、確定詩歌朗誦以及講故事的同學。

  3、收集珍惜糧食方面的詩歌以及故事。

  四、活動過程

  班主任:同學們,今天我們的班會話題是“愛糧節糧,從我做起”。

  主持(女):同學們,你們好!“愛糧節糧,從我做起”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主持(男):我們絕大多數都是來自農村,我們的父母都是農民,我們都知道糧食是怎麼來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我們每餐吃的白米飯是我們的農民父母們如何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女:請學生自由發言。

  班主任總結:同學們回答的很好,現在,我們都知道,我們每天的吃的白米飯來之不易:耕地、播種、秧苗、移種、除草、除蟲、施肥、收割、曬穀子、碾米等等,中間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如果出問題了,那就成不了白米飯了。

  主持(男):既然農民是這麼的辛苦,這麼的不容易。作為農民的孩子,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不讓父母的汗水白流?(珍惜糧食)

  主持(女)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

  主持(女):有人做了做了許多關於浪費糧食的調查,現在就請我們一起來看大螢幕。

  課件1:我們的調查發現,在我們生活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同學經常沒有把飯吃乾淨,還有一些同學把菜吃了,剩下的飯就直接倒掉;還有一些吃了幾口就直接倒掉,還有的同學不吃菜,把菜剩下倒掉。

  課件2:如果我們每天浪費一粒米,一年的經濟損失將達到上百萬,如果我們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米,全國13億人口將節約糧食64800公斤,可救災民64800人,可供180個農民一年的口糧,多麼驚人的數目啊!

  課件3:世界各國每年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損耗和浪費的糧食達13億噸,相當於全球糧食產量的1/3啊!

  課件4:如果我們可以把節約的糧食捐給非洲或者朝鮮那些飢腸轆轆的人們,那麼我們就可以救下那10億多人的生命,小孩子們也不會活活地被餓死啊!

  ……

  主持(男):同學們聽聽這些驚人的資料吧!

  主持(女):如果每位同學都能做到節約糧食,我們也可以伸出我們的友愛之手,去幫助那些飢餓的人們!

  主持(男):下面請觀看一組圖片,瞭解一下全球饑荒最嚴重的地方“非洲”

  主持(女):透過剛剛展示的圖片,看到這些忍飢挨餓的人,你有什麼感想?

  學生回答。

  主持(男):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到今,有許多人用自己勤儉節約的美德,譜寫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下面再請張浩祥同學為我們講一代偉人,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勤儉節約的故事!

  周總理生前飲食清淡,每餐一葷一素,吃剩的飯菜,還要留到下餐再吃,從不浪費一粒米、一片菜葉。

  國務院經常召開國務會議,有時會議過午還不能結束,要吃工作餐。總理規定,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飯後每人交錢或交飯菜票,誰也不準例外。總理每次吃完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乾淨,最後才把菜葉吃掉。吃飯時,偶爾掉在桌上一顆飯粒,也要馬上撿起來吃掉。有人對他如此節儉感到不解,總理說:“這比人民群眾吃得好多了!”

  三年困難時期,周總理和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帶頭不吃豬肉、雞蛋,不吃稻米飯。一次,炊事員對他說:“總理,您這麼大年紀了,工作起來沒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就不要吃粗糧了!”總理說:“不,一定要吃,吃著它,就不會忘記過去,就不會忘記人民哪!”

  主持(女):這個故事可真不錯呀!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浪費糧食是可恥的,也是壞的行為習慣。

  主持(男):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朗誦《憫農》這首詩好不好?

  主持(女):請同學們說說發生在自己身邊浪費糧食或節約糧食的事例。自由說說。

  主持(女):名人們節約糧食的言行,讓我們受益匪淺。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浪費糧食的現象越來越多了。接下來請欣賞小品《飯堂》。

  主持(男):同學們看了這個小品後,有什麼感受呢?請舉手發言。

  主持女:小組討論,遇到下面情況你會怎麼辦?

  1、晚上家裡吃飯時,媽媽給你盛了滿滿的一碗飯,你吃不了該怎麼辦?

  2、媽媽今天中午給你帶的飯菜你不愛吃,應該怎麼辦?

  3、當你發現有的同學把吃不了的飯菜正要倒掉時,你該怎麼辦?

  主持(男):請大家討論彙報節約糧食的好方法有哪些?

  1、吃飯前自己能吃多少飯就盛多少飯,如果覺得一碗飯吃不了,就先撥出去一部分。

  2、吃飯時不挑食,把自己盛的飯吃完,不要剩飯,不要把飯粒掉到桌子上。

  3、在外面吃飯時,如果吃不了應該把飯帶回家去,儲存好可以下頓接著吃。

  4、如果看到有的同學把吃不了的飯菜倒掉時,我們要及時地進行制止和勸阻。

  老師:聽了同學們的發言,老師很高興,老師送給同學們一首兒歌《愛惜糧食》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兒歌吧!

  愛惜糧食

  小朋友,告訴你,我的名字叫糧食。

  一日三餐我為主,食用可以長身體。

  農民種田很辛苦,風吹日曬忙四季。

  一粒糧食一滴汗,糧食掉了真可惜。

  節約糧食主題班會教案6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瞭解糧食的生長過程,知道糧食來之不易。

  2、知道浪費糧食是不對的,要學習珍惜糧食。

  3、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4、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活動準備:

  教學PPT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談話匯入的教師提問:你覺得這樣好嗎?為什麼?

  提問:你們知道我們做飯的大米是從哪裡來的?

  2、認真看《愛惜糧食》動畫,啟發思考,教師提出如下問題:

  (1)大米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

  (2)為什麼說農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

  (3)小朋友們今後你會珍惜糧食嗎?

  3、幼兒有疑問可再次觀看動畫,老師根據本班級幼兒共性特徵及個體差異,對動畫進行暫停或播放,結合劇情節點,在幼兒已有經驗上進行選擇性互動提問教學。

  教師總結:小朋友們,農民伯伯種糧食非常辛苦,從播種到鋤草、施肥、收割,不知灑下了多少汗水。曬黑了臉,累彎了腰,兩手磨出了厚厚的老繭,才能收穫糧食,我們要做珍惜糧食的好孩子,不能浪費。

  4、教師提問:為了節約糧食,我們應該怎樣做?

  師引導幼兒總結:糧食來之不易,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所以用餐時我們一定要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不浪費糧食,能吃多少盛多少。

  5、熟悉兒歌,鞏固幼兒經驗《愛惜糧食》

  香噴噴的米飯哪裡來?

  白花花的大米做出來。

  白花花的大米哪裡來?

  金燦燦的稻穀脫出來。

  金燦燦的稻穀哪裡來?

  農民伯伯種出來,一粒稻穀一滴汗,愛惜糧食理應該。

  教學反思:

  幼兒的興趣非常濃,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設情景,讓幼兒體驗。我會多看看多學學,讓以後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

  節約糧食主題班會教案7

  活動目標

  1、指導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的成果,不能浪費糧食。

  2、養成愛惜糧食、節儉的好習慣。

  3、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有關糧食的圖片、聲像資料等。

  2、米飯、饅頭、餅乾等。

  3、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透過談話,引導本課主題。

  教師出示米飯、饅頭、餅乾等,然後想幼兒提問:這些是什麼?可以做什麼?指導它們從哪裡來的嗎?

  教師引導幼兒互相討論,自由交流。幼兒回答後教師予以表揚。

  2、教師與幼兒共同閱讀幼兒用書《糧食從哪裡來》,讓幼兒瞭解糧食的生產過程,知道周種糧食的過程很辛苦,要經過犁地、選地、播種。施肥、田間管理、收割等多道工序。

  教師:農民生產糧食的過程是怎樣的?(艱苦的。)我們吃飯時,應該怎樣做呢?

  幼兒討論後回答。

  教師小結:糧食來之不易,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所以用餐時我們一定要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不浪費糧食,能吃多少盛多少。

  3、結合幼兒的平時表現,教師引導幼兒說說自己應該怎樣做。

  4、閱讀幼兒用書《誰做得對》,說說誰做得好。

  活動反思:

  進餐是孩子們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針對我班幼兒目前進餐時"不想吃"、"不會吃"、甚至"吃一半、掉一半"的現象進行《不浪費糧食》的社會活動,透過活動使我們的寶寶懂得要珍惜糧食。在這次活動中我透過幻燈片引導孩子們觀察米飯、饅頭的由來,觀察小麥和包穀的生長過程和農民伯伯勞作的場景,不學習兒歌《愛惜糧食》,讓寶寶們體會到了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苦勞動的成果,小朋友在吃飯時不能掉飯粒、剩飯菜,要愛惜糧食。當然這種社會性的情感教育對於小班孩子來說相對不太好理解,為此我們結合孩子們的日常進餐繼續開展這一教育。

  在平時進餐時,我們耐心地指導孩子們正確的握勺方法,培養他們安靜進餐、細嚼慢嚥的好習慣,並引導寶寶回顧社會活動《不浪費糧食》,幫助幼兒瞭解飯菜的由來,使孩子們逐步懂得尊重勞動者的勞動。透過我們反覆的指導,有效的表揚與獎勵,使孩子們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增強了孩子們對他人的尊重,從而讓孩子們真正感悟到"不浪費糧食、從我做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