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的教案
重力的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重力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力的教案1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的地位。本節課主要透過實驗探究,採用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和講解法,使學生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係;重力的方向等知識。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觀察能力。透過八年級上學期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以及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初步瞭解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規律,正處於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並且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如熟透的蘋果要落向地面等有關事例,但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進而使學生由對生活現象的初步瞭解,透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邏輯推斷,最後上升為理論認識。有效的鍛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由於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的重力
4)知道被舉高的物體具有重力勢能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觀察水往低處流、物體從空中落下、拋向空中的物體最終落回地面等現象,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引出重力的概念,培養學養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經歷探究過程得到重力與質量的關係G=mg,培養學生的實驗、歸納能力
(3)由實驗感知重力的方向並能運用結論對實際問題做出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本節學習,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習慣,增強他們理論聯絡實際的科學意識,激發起較高的求知慾和探索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學難點:重力概念的建立
設計思路
透過對實際現象的觀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分析討論,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從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導學生經歷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動,得出重力大小與質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的結論;透過聯絡實際,知道重力方向的實際應用;引導學生觀察被舉高物體能對其他物體“工作”,感受重力勢能的存在。
教學工具
1、學生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鉤碼、橡皮泥、線、小球、鐵架臺。
2、演示器材:重物一個,沙箱一個,小木樁一個。
3、課件:瀑布、跳傘、水力發電站、打夯機等影片資料及練習。
4、多媒體教學裝置一套:可供實物投影、放像、課件播放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觀察教材三幅圖的影片課件,然後學生再親手操作,觀察重物下落。
師問:這些現象有何共同原因?
學生觀察現象,思考。(小組討論後)回答問題,得出物體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點。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引出重力課題
(設計意圖:透過觀察實際現象創設情境加深學生對重物下落原因的認識,激發學生興趣,引發求知慾。由於學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現象的體驗,並且在小學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課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於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這樣引入新課很自然,體現了物理知識是來源於生活的。)
二、講授新課
1、關於重力
根據以上分析教師板書重力概念
[板書]:重力: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強調指出重力的產生是由於地球的吸引,物體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彈簧測力計測量。
師問:如何測出物重?
學生回答:將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讀出示數
[做一做]:(學生分組活動,測出重物的重力。教師可強調測力計要豎直,至於為什麼,告訴學生與下面要學習的重力方向有關。)
[交流與合作]:讓學生將測得的資料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行復習彈簧測力計的使用並測量物重,同時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加深對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1)提出問題
師問: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有什麼關係?
學生進行猜想。
猜想1: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猜想2:可能與物體的質量無關
(2)設計實驗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設計,教師巡迴指導,指導學生對實驗方案進一步修正。
(3)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得出結論
先用彈簧秤分別稱出質量為100克、200克、300克的鉤碼分別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設計的表格,然後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跟質量的比值,使學生自己“發現”,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物體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個定值為9.8牛/千克,由板書結論: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形狀無關,與它的質量成正比。
(4)交流與評價
讓學生學會總結實驗結果,並加強相互交流,相互改進。並對學生的探究結果給予一定的評價。
[板書]:重力與質量的關係式:G=mg(g=9.8N/Kg)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探究來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好處有兩個:一是使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地進行物理規律的探究,體現自主性原則;二是再次練習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演示實驗]:用細線把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線的方向是否是豎直方向。然後剪斷細線,同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什麼方向下落?
(這樣又一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歸納]: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強調]:豎直向下不能說成垂直向下,豎直向下指的是與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籠統指垂直方向。
[練一練]:(出示課件)請畫出下列物體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飛行的飛機
2)正在爬坡的汽車
(學生板演完成)
[應用]:重垂線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線來檢查桌面是否水平?
(學生分組動手探究,加深對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師
巡迴指導。並要求學生課後去檢查教室的牆角是否豎直,窗臺是否水平?)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讓學生透過觀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再透過練習和應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4、重力勢能
[課件演示]:從大壩流下的水發電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機。
師問:請大家觀察課件,從大壩流下的水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機都具有一個怎樣的共同特點?
學生們展開豐富的聯想討論、交流,從中歸納出被舉高的物體具有能量,即重力勢能。
[歸納]:被舉高的物體具有能量。物理上把這種能量叫重力勢能。
(設計意圖:透過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讓學生聯絡生活,從中歸納出知識,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在課題引入中,以眾多的事例、圖景創設學習情景,勇於激發學生興趣、點燃思維火花,使學生以積極態度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在重力方向教學中,設定實驗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和諧、科學的氛圍中感受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在課堂中構建了“變教為誘”,“以誘達思”的教學意場。使教與學和諧一致,激發學習動機,從而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由於八年級學生剛接觸到力,對利用力的知識來研究常見力,所以本節課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完成教學,並獲得了成功。透過實驗探究,鍛鍊了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提高了綜合思維能力。
重力的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一節內容編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中,這部分知識,特別是力這一基本概念,是本章的一個基礎性的重點,學好這部分知識,可以為學習本節的後續內容做好必要的準備。
2.重點與難點
本節從力的概念入手來研究物體受到的重力,力的概念很抽象,為了便於學生接受,教材在處理這部分知識時,以現實生活的例子作為依託,列舉了生活中學生能夠感知的例子,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是物體產生形變的原因,在此基礎上給出力的定義和力的表示法,對於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從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角度定義的。可見,力的概念既是本節的重點,又是一個難點。
重力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教材從力的三要素的角度來介紹重力的有關知識,重力概念理解的難點是對重心的理解。
二、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知道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知道力的三要素,會用力的圖示法來表示一個力,會畫力的示意圖。
3.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及其定義,會求重力的大小並能確定重力的方向。
4.知道物體重心的含義,會用縣掛法確定不規則薄板重心的位置,會求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例項等探究活動讓學生來體驗力的產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2.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用懸掛法來探究確定不規則薄板重心的位置。
3.透過“重心”概念的引入,滲透“等效代換”的物理學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例項對知識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培養學生探索與創新意識。
2.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和科學猜想的能力。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滲透辯證唯物主義關於“物質世界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這一觀點。
三、教學方法
目前的新課程改革對中學物理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學物理教學必須以學生髮展為本,以物理學知識體系為載體,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目標,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終達到全面提高素質,發展個性,形成特長的目的。
為此,本節課教學中採用“引導--探究”式教學法,該教學法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注重學生的獨立鑽研,著眼於創造思維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其主要程式是:提出問題→科學想象或體會→探索研究→再創情境→得出結論→深刻理解、指導實踐。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而且更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學生的學,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學生活動約佔課時的1/2,課堂氣氛比較活躍,真正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思想。
四、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彈簧秤;質地均勻不規則的薄板,細繩;大圓環;三角板;重錘線。
五、教學流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課題
1.這幾天咱中國人都為一隻“飛船”上天和返回而振奮、而驕傲,這隻飛船叫什麼名字呢?
2.“神六”在太空中是隨意遨遊的嗎?(不,是圍繞地球旋轉!)
3.為什麼“神六”會圍繞地球旋轉而不逃離地球呢?(這是因為地球對它施加了一個作用力,把它拉住了)
這實際上是力的功勞,事實上,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比如:大家現在就受到了力的作用,從本節課起,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力方面的問題。
(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並正確理解力的概念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讓我們來親身體驗一下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要求:同桌雙手相互推掌,一人處於被動,雙方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用力還可以把另一人推開。
體會和思考:力產生了什麼樣的作用、力是怎樣產生的?
2.科學想象並體會,探索研究上述問題
鼓勵學生大膽地動手、科學地想象並體會,在這環節中,學生分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給以適當提示。
3.再創情境,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向學生展示實驗器材:方木塊,海綿。實驗:手推方木塊使之運動,手用力推海綿。
請學生總結: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3)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
4.逐字分析,正確理解力的概念
思考:(1)力能夠脫離物體而獨立存在嗎?
(2)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入: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概念?
結論:一個力總能找到它的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例1:下列關於力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觸的物體間才有力的作用
C.如果一個物體是受力物體,那麼它必定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D.力可以離開物體而存在
提問:(1)用什麼工具測量力的大小?
(2)力的單位是什麼?
(3)力是標量?還是向量?
(4)如何來表示一個力呢?(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
(5)力的圖示是根據力的三要素來表示的,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
例2:用力的圖示法畫出下列各力:
(1)重100N的物體在空中運動時受到的重力。
(2)物體對斜面的壓力,大小為20N。
(三)搜尋重力知識,研究重力的三要素,引出並正確理解重心的概念(約41分鐘)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情景:讓一物體自由下落。
問題:物體下落是什麼力的作用呢?
2.搜尋已有知識,引出新的知識
問題:(1)重力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2)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能否用例項說明一下?
(3)重力的大小如何計算?
(4)重力的作用點是什麼?如何定義的?(等效替代)
分組討論,並由代表回答。
3.再創情境,探索研究物體的重心位置
探究性問題:(1)物體的重心如何來確定呢?
(2)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一定在其物體上嗎?為什麼?(討論)
(3)物體的重心一定在物體上嗎?與物體形狀、質量分佈關係?討論並舉例。
探究性活動:用懸掛法測定薄板的重心位置。(測三角板、書本的重心)
(四)簡要說明一下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學生自學並總結。
(五)總結本課內容
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概念;3.重力、重心;4.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六)作業
1.課本:P57 1、2、3。
重力的教案3
一、教學目的: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係.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3.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4.瞭解彈性勢能.
二、重點難點:
1.重力勢能以及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係.
2.理解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三、教學方法:
演示實驗、分析推理、講授討論.
四、教具:
輕重不同的重錘一個、木樁、沙箱、橡皮筋.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大家知道水力發電站是利用水來發電的,水是利用什麼能來發電的呢?學習這節課後,我們將會了解這個問題。
透過前面對功和能的關係的學習,我們知道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具有能量:一個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演示重錘從高處落下,把木樁打進沙箱中,說明重錘對木樁做了功,舉高的重錘具有能量。我們把重錘由於被學舉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勢能。本節課將學習重力勢能的有關知識。
(二)進行新課:
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演示實驗1:演示由質量不同的重錘從相同高度落下,木樁被打進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導學生分析得出:質量越大的重錘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
演示實驗2:演示用同一重錘從不同高度落下,木樁被打進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導學生得出:重錘高度越大,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
怎樣定量地表示重力勢能呢?
把一個物體舉高,要克服重力做功,同時物體的重力勢能增加。一個物體從高處下落,重力做功,同時重力勢力能減小。可見重力勢能跟重力做功有密切關係。
如圖1所示,設一個質量為的物體,從高度為h1的A點下落到高度為h2的B點,重力所做的功為:
WG=gΔh=gh1-gh2
我們可以看出WG等於gh這個量的變化。在物理學中就用這個物理量表示物體的重力勢能。重力勢能用EP來表示。
1.重力勢能
1定義:由於物體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
2重力勢能的計算式:EP=gh.
即物體的重力勢能等於物體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積。
3重力勢能是標量,其單位與功的單位相同,在國際單位中 都是焦耳()
2.對EP=gh的理解:
1式中h應為物體重心的高度。
2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是相對於選取的參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計算重力勢能時,應該明確選取零勢面。
3重力勢能可正可負,在零勢面上方重力勢能為正值,在零勢面下方重力勢能為負值。
4選取不同的零勢面,物體的勢能值是不同的,但勢能的變化量不會因零勢面的不同而不同。
例題1:邊長為L,質量為的立方體物體靜止放在地面,在其旁邊有一高為H的水平桌面,如圖2所示.
1若選地面為零勢點,立方體物體的重力勢能為多少?
2若選桌椅面為零勢點,立方體物體的重力勢能為多少?
學生先做,老師再講。
解析:
1EP=gL/2.
2 EP= -g(H-L/2).
3.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係
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圖1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減少,減少的重力勢能轉化為物體的動能了。重力勢能的變化是否在任意情況下都等於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做功有什麼特點?
討論1:物體從A點下落到B點過程中,如果受阻力作用,重力做的功與重力勢能變化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物體下落受到阻力,隻影響物體動能的變化,不影響重力的功,重力勢能的變化只與A、B兩點的高度差有關。
WG=gh1-gh2=EP1-EP2.
物體減少的重力勢能等於重力所做的功,但由於要克服阻力做功,減少的重力勢能沒有全部轉化為動能。
討論2:若物體從A點下落到B點後,再平移到與B點等高的C點,重力做的功是多少?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如圖3所示。
物體由B到C過程中重力不做功,重力勢能也不變化,因此物體由A運動到C點過程中,重力的功仍是WG=gh1-gh2=EP1-EP2. 物體減少的重力勢能等於重力所做的功。
討論3:若物體是從A點沿斜面滑到與B點等高的C點,上述關係是否成立?
設AC之間長為S,且與水平方向成θ角。
重力做功WG=Fssinθ=gh1-gh2
由此發現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只跟初末位置高度有關,物體減少的重力勢能仍等於重力所做的功。
討論4:物體從B點分別勻速、加速、減速上升到A點,上述關係又是如何呢?
無論物體從B點上升到A點是勻速、加速、減速,重力都做負功,且都等於物體重力與初末位置高度差的乘積。而重力勢能都增加,增加的重力勢能等於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但這三種情況中,由於所受拉力不同,物體動能的變化量等於合外力的功,動能變化量不相同。
師生共同總結出重力勢能變化只與重力做的功有關,兩者關係如下:
當物體由高處運動到低處時,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減少。減少的重力勢能等於重力所做的功。
當物體由低處運動到高處時,重力做負功,即物體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勢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勢能等於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引導學生總結出重力做功的特點:
4.重力做功的特點:重力所做的功只跟初始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關,跟物體的運動路徑無關。
演示實驗3:演示張緊的橡皮筋把紙團射出去,說明發生彈性形變的橡皮筋能夠做功,因而具有能量------這種能量稱為彈性勢能。
5.彈性勢能: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在恢復原狀時能夠對外界做功,我們把物體因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勢能叫彈性勢能。
引導學生舉些具有彈性勢能物體的例項。如張緊的弓、卷緊的發條、位伸或壓縮的彈簧、擊球時的網球拍等都具有彈性勢能。初步瞭解彈簧所具有彈性勢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分析:彈簧被拉伸或壓縮的長度越大,恢復原狀時對外做的功就越多,彈簧的彈性勢能就越大。彈簧的彈性勢能不跟彈簧的勁度有關,被拉伸或壓縮的長度相同時,勁度越大的彈簧彈性勢能越大。
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是由相互作用物體的相對位置決定的,所以勢能又叫位能。今後還將學習其它形式的勢能。
例題2:沿著高度相同,坡度不同,粗糙程度也不同的斜面向上拉同一物體到頂端,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沿著坡度小、長度大的斜面上升克服重力做的功多;
B.沿長度大、粗糙程度大的斜面上升克服重力做的功多;
C.沿長度大、粗糙程度小的斜面上升克服重力做的功多;
D.上述幾種情況重力做功同樣多。
學生先做,老師再評講。正確答案為D。
(三)、課堂小結:
1.重力勢能:由於物體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勢能的計算式:EP=gh.,即物體的重力勢能等於物體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積;重力勢能是標量,其單位與功的單位相同,在國際單位中都是焦耳。
2. 重力做功的特點:重力所做的功只跟初始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關,跟物體的運動路徑無關。
3. 彈性勢能: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在恢復原狀時能夠對外界做功,我們把物體因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勢能叫彈性勢能。
(四)、課外作業:
1.複習歸納本節課內容。
2.思考課本練習四第(1)、(3)題。
3.把練習四第(2)、(4)、(5)題做在作業本上。
重力的教案4
教案示例:
教學課題 第三節 重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點.
(2)能用G=mg計算重力的大小.
(3)透過實驗,培養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的技能.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自己發現重力與質量成正比.
(2)在發現重力與質量關係的規律時,指導學生學會用比值來處理資料的方法.
(3)在重力的運用上,教多的採用學生討論,給學生展示課外知識的機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重力以及其運用的學習使學生關注與人息息相關的物理知識.
(2)透過比較簡單的探究(重力和質量的關係),讓大多數同學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熟悉探究的過程方法.
教學重點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學難點 探究重力和質量的關係,掌握公式G=mg
第三節 重力
一、重力G(gravity):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 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2. 重力的大小
(1)實驗探究:重力和質量的關係
猜想:質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與表格:
鉤碼的質量m/kg 鉤碼受到的重力G/N 重力與質量之比(N/ kg)
結論:重力和質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9.8牛/千克
3. 重力的作用點:
質量分佈均勻的形狀規則的幾何體的重力作用點在幾何中心,重力的作用點也叫做物體的重心.
4.重力的圖示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1.創設情景得出:什麼是重力
(1)師:請大家觀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幾個現象.
(2)播放影片:瀑布、投籃、蘋果落地
(3)師:“水為什麼往低處流?”、“向上丟擲的球為什麼總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頓思考蘋果落地的故事嗎?”
(4)請學生簡要講述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這裡,針對善於思考的同學可指出:重力並不等同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講解)
(6)在物理學中,重力用大寫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師:大家是否能例舉一些物體受到重力的現象呢?(強調: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體都受重力作用.)
師:重力作為一種力,它的施力物體是誰?受力物體是誰?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體是地面附近的物體.(地面附近的所有物體都受重力) 觀看影片,思考其共同特點:落回地面.
回憶小學自然課所知的物體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問題.
積極舉例(跳水、滑滑梯、飛機失事墜毀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直觀講解:重力的方向
(1)演示:讓粉筆由靜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體用細線懸掛在水平鐵架臺上,把物體抬高後放手,最後豎直懸掛靜止.(演示完後點擊相應圖片)
(3)師:從這些現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嗎?(學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實驗中,把鐵架臺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時細線懸掛情況.(演示完後點擊相應圖片)
(5)比較兩圖片,得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豎直方向即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師:大家能不能想個辦法檢測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紹水平儀和重垂線的應用.(圖片) 觀察粉筆自由下落的方向.
觀察懸掛重物的細線靜止時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觀察鐵架臺傾斜過程中細線的懸掛方向,思考豎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區別.
掌握重力的方向為豎直向下,不能簡單的說“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識遷移能力強的同學應能想到利用鐵架臺實驗的思路.
積極發現並瞭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應用.
3.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把一個鉤碼(50克)豎直懸掛在彈簧測力計鉤上,當物體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就等於物體所受重力大小(約0.49N).
(2)師:你的體重(質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覺得你的重力大還是一個鉤碼的重力大?
(3)提出問題:物體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質量有什麼關係嗎?(看學生情況也可啟發學生自己提出)
(4)組織學生猜想
(5)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和制定表格
(6)請各小組交流方案和表格,幫助總結出實驗方案和表格.
(指出應多測幾組資料)
(7)請學生分組實驗並收集資料.提出要求:對實驗資料進行分析與研究,嘗試發現規律.
(8)請各小組彙報實驗資料和所發現的規律.
根據情況可提醒學生計算G與m的比值,在表格中補充一列,如:
鉤碼的質量m/kg 鉤碼受到的重力G/N 重力與質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實驗可總結出: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對有的同學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於9.8可稍作解釋)
重力跟質量的關係可以寫作:G=mg
強調:①在公式中,m的單位需用千克,計算出的G的單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質量是物體所含物質多少的屬性,重力是地球對物體的作用,是一種力.在近地面範圍內,重力是質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體所受引力約為地球上的1/6.(舉例:宇航員的稱重圖片;播放宇航員月球行走的圖片.)
(10)師:請同學們計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時所說的體重其實是質量)
(11)師:請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對物體沒有重力作用將會是什麼樣子?
播放宇航員在失重狀況下的生活場景. 掌握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物體重力的辦法.
根據日常經驗應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個鉤碼的重力大.
積極猜想物體的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能提出:物體質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組討論實驗設計方案,以及所需記錄的物理量,並且根據方案制定實驗表格.
積極交流實驗方案和表格,如:
鉤碼的質量m/kg 鉤碼受到的重力G/N
認真實驗並記錄資料.認真分析研究實驗資料,總結髮現規律.
透過計算G與m的比值發現規律:G與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與m成正比.
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計算關係.
理解質量和重力的區別.
掌握用公式計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後的各種場景.體會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簡單介紹:重力的作用點
(1)物體所受重力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質量分佈均勻的形狀規則的幾何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
(2)舉例(課件):找出正方體、球、直尺的重心.
(3)請學生想辦法用一個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圖),觀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據學生情況適當補充,可放在擴充套件資料中)重心的應用:重心越低,物體越穩,如不倒翁. 掌握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的幾何體的重力的作用點.
用一個手指托住直尺,觀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從而體會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圖示 舉例:試作出靜止在一斜面上的質量為2千克的正方體木塊所受重力的圖示.
(目的在於透過作重力的圖示總結所學內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透過作重力的圖示對所學知識進行小結與回顧.
6.總結:探究生活中運用重力的事例 組織學生討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且可從中獲得及時的教學反饋情況.) 積極思考重力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能從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個角度展開討論,體會重力與世界的息息相關.
課後作業 練習冊相應內容;小論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反饋
(1)由於學生已知地球對物體有吸引力,所以對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沒有進行辨析前,很多學生確實會把質量與重力劃等號.
(3)學生參與思考和動手的部分較多;學生展示自己平時課外知識的機會較多,比如關於失重、不倒翁等的討論.
重力的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重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會計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標
1、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會分析各個物體的重心。
2、聯絡實際,重力的三要素在實際中的運用,鍛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一、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重力的實質(萬有引力)。
2、本章的難點是:重心的確定。
二、基本知識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點(重心);方向(豎直向下);大小(G=mg);
2、重心的確定
質量分佈均勻的規則幾何形狀的物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上;質量分佈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質量的分佈有關,還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教法建議
一、有關重力大小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介紹重力時,除了明確指出: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教學中還需要補充實驗測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測力計測得,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幾種測力計,如彈簧測力計、牽引測力計、壓力測力計等等。另外讓學生區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關重力方向講解的教法建議
介紹重力方向時要明確重垂線的方向為豎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為豎直向下,與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為豎直方向(靜止的水面為水平方向),同時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說成指向地心的方向。關於重心和質心的區分的有關內容教師可以參考擴充套件資料中的《重心和質心》。
三、有關重心位置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講解如何確定物體重心的位置時,可以講解懸掛法測量均勻薄板的重心。同時讓學生討論理解。對於重心位置的確定,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身邊的物體的重心的確定,如課本的重心的確定,沙漏的重心確定,另外也可以透過數學方法來計算物體的重心,如摺尺的重心的確定。
有些教師在講解該部分內容的時候,往往將物體的平衡內容(教材在第四章中進行了介紹)也對學生說明,也就是重心的穩度問題,建議在講解時要注意讓學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圖片資料中我們為大家提供了雙圓錐(圓錐上滾)的圖片,老師可以參考使用。
教學方法
提問引導法、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提問:什麼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麼?
2、提問: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表示力?具體說明?
3、提問: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
二、新課教學
(一)重力
透過水會自動由高向低流動、樹葉的飄落等等自然現象提出:
問題:什麼是重力?它是怎樣產生的?
回答:重力: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產生的原因: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
教師總結說明:
1、地球上物體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範圍之內,物體都會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問題:同一個物體,在下列情況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樣的?
教師出示幾種不同情況下的物體(水平地面上靜止的物體、斜面上靜止的物體、正在運動的物體等等)讓學生討論重力的方向。
共同討論之後,教師說明並總結: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無論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無論物體運動狀態如何,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質量均勻的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教師出示各種形狀物體的重心)。質量不均勻的物體重心,跟形狀、質量分佈有關。對於質量分佈不均勻、形狀不規則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透過懸掛法得到(教師可以演示該實驗,同時讓學生進行討論),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不再物體上(如圖)。
4、重力大小:
5、重力的測量:重力的測量用彈簧秤。
問題3:地球對地面上的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對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師進而提出:我們通常在研究物體受到重力作用,並不提出施力物體地球,相對於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樣,地球也要受到物體對它的吸引作用。(教師可以透過例項講解,要強調物體受到的重力不等於物體與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
(二)、讓學生閱讀有關萬有引力的文章
(三)、透過練習、讓學生加深本課知識的理解。
6、課堂小結
探究活動
課題1
題目:採用懸掛法求得物體重心位置。
內容:採用懸掛法得到某一不規則形狀(質量分佈不均勻)薄板的重心位置。寫出實驗報告。
課題2:
題目:用計算法求解某些物體的重心。
內容:參考“探究活動”中所給的“質心與重心的求解”內容,對一些特殊形狀物體的重心進行計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學的槓桿原理分析,寫出專題性小論文 。
1、求下列各物體的質心位置。
(1)如圖(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顆間距均為a,共n顆,其質量依次為。
(2)如圖(b)所示,質量分佈均勻的三角板。
(3)如圖(c)所示,勻質圓板,被挖去的小圓與大圓內切。
答案:
(1)答案:懸點下方處。解題思路:以懸掛點原點,豎直向下為x軸正方向,應用座標法有:。
(2)解題思路:把分成與AB邊平行的幾份,如圖,當時,每一份的質心都在其中點上,則質心定在AB邊中線CD上,同理也在BC邊中線AE上,∴板ABC的質心在其幾何重心上。
(3)解題思路:將負質量與座標法結合起來求解:設圓板面積密度為,則大圓板質量,小圓板質量,再以O點為原點,方向為x軸正方向,應用座標法得,∴其質心在C點左側處。
2 、如圖所示,有兩個相同的勻質實心球,半徑為R,重量為G,A 、B球分別為將它們挖去半徑為和的小球后剩餘的部分,勻質杆重量為,長度,試求系統的重心位置。
答案:C點左側0.53 R處。解題思路:以C點為原點,cb方向為x軸正方向,結合座標法與負質量法求解。
重力的教案6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第3節第1課時:“重力、彈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能在具體問題中區分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向量;瞭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計算;瞭解彈力的概念及其產生條件。
過程與方法:透過聯絡生產生活中的力現象,透過各種力現象的區別比較,培養觀察概括能力及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對微小形變現象的實驗觀察,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重力、彈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
彈力的產生條件及方向確定。
【教具準備】
彈簧、彈簧秤、小車、砝碼、橡皮泥、PPT課件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一、力
1.回顧初中所學內容:
(1)什麼是力?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裡的作用指的是一個物體提、壓、推、拉另一個物體,所以一提到力,至少有兩個物體,一個物體施加出力,稱為施力物體,另一個物體受到力,稱為受力物體,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2)力作用在物體上,能產生什麼效果?
力作用在物體上,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使物體產生加速度;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力的三要素是什麼?
力有大小、方向、作用點,稱為力的三要素。意思是說,力作用於物體,所產生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有關係。要明確說明一個力,就要說明白力的大小是多少牛頓,方向朝什麼方向,作用在受力物體上的什麼位置(點)。
力是向量。
(4)力的單位是什麼?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字母“N”表示。
(5)力的大小能測量嗎?
力的大小可用測力計來測量。
(6)如何用圖示表示一個力?
用圖示表示一個力,就是運用圖形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具體做法是:從力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按一定的標度(比例)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這樣,線段的起點就代表力的作用點,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在以後的學習中常常需要分析一個物體的受力情況,用受力示意圖表示分析結果,相當於畫出每個力的圖示,不過對線段的長度沒有嚴格要求,不需要確定標度。
2.教師講述
在物理學的力學部分,按照力的產生過程,即力的性質,把力分為重力、彈力、摩擦力。
◆合作探究──新課學習
二、重力
1.回顧初中所學內容
(1)什麼是重力?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是重力。需要注意的是,重力是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但重力不等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
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3)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小?
演示並講解:將物體掛在彈簧秤彈簧自由端的掛鉤上,提起彈簧稱外殼上的掛鉤,使彈簧秤和物體靜止在空中,此時彈簧秤指鍾所指出的值,就是被測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
(4)物體所受的重力大小與它的質量有什麼關係?
在地球上的同一地點,物體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表示質量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牛頓。
若已知物體的質量,利用此式可以求出物體的重力大小。
物體的質量不隨它的地理位置的變化而變化,但不同地理位置處的g值不一樣,所以同一物體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緯度)所受重力大小不同。
(5)怎樣確定重力的作用點?
物體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它的各個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我們可以把各部分的重力等效成物體上的一個點所受到的重力,這個點稱為物體的重心。
2.交流評價──關於重心的討論
(1)重心的確定:對於形狀規則且質量分佈均勻(各處密度相同)的物體,它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如均勻球體的重心在球心,均勻細杆的中心在它的中點,均勻圓柱體的重心在其軸線的中點。
質量分佈不均勻的物體的重心位置,隨物體中質量分佈的變化而變化;有些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可能在物體之外。
(2)重心與穩度
把物體豎直放置在支援面上,物體的重心位置越低,物體受到讓它晃動的力以後,越不容易翻到,重心位置越高,越容易翻到。
在建築中,建築物的重心應儘量低;裝載貨物的車輛、船隻的重心要儘量低。
三、彈力
1.舉例並演示
(1)物體的形變:物體受力作用後,形狀發生變化。
(2)兩種形變:用橡皮筋、彈簧、橡皮泥等演示並說明:有些物體,當引起形變的外力撤去後不能恢復原狀;有些物體,當引起形變的外力撤去後,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彈性形變,能夠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彈性。
(3)彈力的演示:用彈簧與小車演示被壓縮或拉長的彈簧能夠對別的物體(使它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想把使它形變的物體彈開,這種力是由於物體發生了彈性形變而產生的,稱為彈力。
2.探究彈力的產生條件
(1)兩物體直接接觸。
(2)兩物體的接觸處發生彈性形變。
這兩條必須同時具備,才會出現彈力。接觸處是否發生彈性形變,可根據其中一個物體所受已知力的方向確定,如對另一物體在接觸處造成擠壓或拉伸效果,則接觸處一定發生彈性形變。如將書本放在水平桌面上,書本受到向下的重力,書本向下擠壓桌面,使桌面向下彎曲,桌面產生向上的彈力F2,作用給了書本,支援著書本,按這個效果,可稱它為支援力;同時桌面向上擠壓書本的下表面,使其向上彎曲,書本產生向下的彈力F1作用給了桌面,向下壓桌面,可稱為壓力。
3.彈力方向探究
(1)壓力、支援力的方向:垂直於接觸面指向被壓物體或被支援的物體。
(2)拉力的方向:線、繩子等只能產生伸長形變,所以只能產生拉力,拉力沿著線、繩子指向它們縮短的方向
4.彈力大小的探究
(1)與物體的彈性形變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彈性限度: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
5.彈簧彈力大小探究──胡克定律
(1)內容: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彈力的大小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x是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單位是m,k稱為彈簧的勁度係數,單位是N/m,F是彈力,單位是N。
(2)彈簧的勁度係數:
胡克定律公式中的k稱為勁度係數,它的大小隻由彈簧自身因素決定,如彈簧的長度、材料、粗細等,與彈力大小及形變大小無關。
(3)應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緩衝裝置等。
◆案例研究──歸納小結
1.案例研究
例1 書本靜止在斜面上,畫出斜面所產生的彈力方向。
解析:(1)確定接觸面:斜面
(2)判斷斜面有無彈性形變:書本受重力作用,擠壓斜面,斜面產生彈性形變。
(3)垂直斜面,指向被支援的書本──垂直斜面向上。
例2 畫出圖中的兩根細繩產生的彈力。
簡析:沿細繩斜向上。
2.學生練習:課本第25頁“複習與鞏固”1、2、4、5。
【佈置作業】
1.複習課文,書面完成課本第25頁“複習與鞏固”3、7。
2.預習本節“摩擦力”部分內容。
【板書設計】
重力
彈力
定義
產生條件
方向
大小計算
重力的教案7
學生分組實驗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但絕大多數學生是按教材安排的程式進行實驗,按照教師佈置的步驟進行操作,興趣只停留在表面上,湊“熱鬧”成分很多,這樣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素質。例如,在高一物理中《測定重力加速度g》的實驗中,如果只是指導學生按教材的方法進行實驗,實驗目的單一,就無法達到培養學生素質的目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是這樣做的:
(1)不限制實驗原理
在講本節課時,只講清實驗目的,至於實驗原理由實驗小組討論決定,並按要求設計實驗。討論結果出現兩種實驗原理:①根據公式ΔS=aT2,使用打點計時器來進行實驗;②根據h=0.5gt2,採用滴水法進行實驗。這兩種方案均可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提高了思維品質的深刻性與批判性。
(2)不規定實驗步驟
進實驗室要求不看課本,動手時只說明實驗中要注意的幾個事項,並不限定實驗有幾個步驟。結果巡視實驗中發現,有的小組實驗有五、六步,並設計了開放性的記錄表格,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觀察實踐和發現問題能力。
(3)不統一實驗資料處理方法
先引導學生對實驗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然後再進行處理。巡視發現有的學生逐一算出每次實驗的結果,然後再求平均值;有的學生先算出各點的速度,然後再採用v–t影象法處理。從而鍛鍊了學生實驗資料的處理能力。
(4)不確定實驗歸納
實驗後不固定方向,讓學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細緻地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和資料,從而開放性地歸納出實驗結論。如有的小組分析真實的實驗資料,得出如下結論:(1)採用打點計時器法進行實驗:①紙帶要豎直拉住,儘可能減小阻力;②先開啟電源後鬆開紙帶;③逐差法處理資料的方法;④採用v-t影象法處理時,要儘可能讓更多的點在直線上,其餘的對稱地分佈線上的兩側;⑤為何測量得出的g值比標準值9.8m/s2略小。(2)採用滴水法進行實驗:①水龍頭離地的高度不能超過1m;②不能直接測量一滴水下落的時間,要測出n滴水下落的時間t,再根據T=t/n求出一滴水自由落體的時間。
透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歸納,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概括實驗結論能力,並加強了前後知識的聯絡。
重力的教案8
教材分析:
這是一個典型的做中學的活動,讓幼兒在操作中探索不同結構的橋面的承重力。我班幼兒已有過做各種紙橋的經驗,知道橋面可以設計成各種各樣的,而不同的紙橋承重力是不一樣的,那麼什麼樣的橋面比較牢固呢?在這裡,我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兩種橋面,水槽橋和波浪橋,透過質疑、猜想、操作實踐、最後得出結論。讓幼兒在操作中發現紙橋的秘密。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實驗,親身感知不同的紙橋與承受力之間的變化。瞭解紙摺疊後能增加紙的承重力。不同的摺疊方法紙橋的承重力也不一樣。
2、指導幼兒嘗試用繪畫的方法把實驗過程記錄下來。
3、激發幼兒探索紙橋的承重力的興趣。
活動準備:
有過做紙橋的經驗、紙條,墊板,積木,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
小朋友們已經做過各種各樣的紙橋,都有些什麼橋呢?今天我們先來研究波浪橋和水槽橋,你們覺得這兩座橋哪座最牢固(幼兒猜想。)
(在這之前,幼兒已設計過各種各樣的橋面,對於橋面有了初步的認識,但還只停留在形狀的不同上,這次透過選擇了兩種橋面來讓幼兒探索它們的承重力,這樣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二、、探索比較水槽橋和波浪橋的承重力大小;
(1)、討論應該怎樣做承重比較實驗;(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透過討論,幼兒得出了哪個橋面上放的東西越重,說明橋就越牢固。)
結論:我們只有放同樣的東西才能比較出哪一座橋牢固,而且東西要放在橋的中間。
(2)、交代實驗要求和記錄要求。
(3)、出示記錄表討論如何記錄。
(在這裡記錄也是一個重要部分,主要讓幼兒以自己的方式來記錄,幼兒大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繪畫的方式,還有一種是以符號來表示,相對於以前以選擇的方式來記錄這次幼兒的記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4)、幼兒實驗並記錄,教師重點指導他們正確實驗。
(雖然實驗要求已說明,但幼兒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對實驗不利的因素,因此,老師重點觀察幼兒的實驗方法是否正確,以保證實驗的準確性)
三、展示記錄單,交流實驗結果;
1、哪座橋最牢固?可以放多少塊積木。
2、為什麼波浪橋最牢固?
師小結:透過實驗,我們發現波浪橋比水槽橋牢固,每一個小波浪就像一個小巨人,許多小巨人連在一起力氣就大了,所以這種橋最牢固。
(將橋面的波浪比作一個個的小巨人,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橋的承重力的大小,也為再次實驗感知波浪多少與承重的關係作好鋪墊。)
四、第二次實驗:感知波浪(巨人)多少與承重的關係;
1、透過觀察發現問題:都是波浪橋,承重力卻不一樣。
師:(1)為什麼同樣都是波浪橋,放的積木卻不一樣多呢?
(2)幼兒觀察比較兩座波浪橋,發現兩座橋的波浪不一樣多。
(在這裡由於都是波浪橋可能幼兒對波浪多少的敏感性不強,幼兒一時說不上來,可以讓幼兒一起來數數大家分別有多少波浪,這樣幼兒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波浪的多少和承重力的不同。)
2、交代實驗要求,並討論折的不一樣的波浪橋的記錄方法。
3、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第二次實驗中,幼兒的實驗方法基本上都很到位,第一次中所出現的實驗錯誤已沒有,說明幼兒已有了一定的實驗經驗。)
4、集體討論,剛才在實驗中,你們發現了什麼?
結論:波浪越多,放的積木越多,橋越牢固。
總結:小朋友們真聰明,透過實驗不僅知道波浪橋比水槽橋牢固,而且還發現波浪越多橋越牢固。
(整個實驗過程中,幼兒表現的很有興趣,實驗的積極性也很高,透過透過質疑、猜想、操作實踐、最後得出結論。幼兒在操作中發現了紙橋的秘密。知道了不同的橋面其承重力也不同。)
重力的教案9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識對壓力,支援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本節由“重力的由來,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點”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學生必須經歷感知描繪和測量等過程,最終形成對重力的整體認識,同時,這又對第一節認識力起到鞏固提高的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的存在,培養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透過探究瞭解重力和質量的關係。培養一定的實驗能力,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了解重垂線及重心的應用,培養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課堂上的觀察分析活動,養成善於觀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2.通過了解生活實際中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3. 激發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興趣,養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喜悅,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與質量的關係。
教學難點
重力的方向,透過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準備 PPT課件 彈簧測力計 刻度尺 細線 小石塊
教學方法 實驗法 影象法 歸納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觀察實驗匯入新課(展示ppt課件)
思考圖片現象產生的原因:
1.學生實驗一:
用手拉住用繩子繫住的鐵塊,使鐵塊在空中 做勻速圓周運動。手有什麼感受
學生分組實驗,討論交流
小石頭在繩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遠離開,手感覺到繩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還能舉出幾個例子來證明重力的存在嗎?
學生舉例
3.如果沒有重力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重力(展示ppt課件)
1.定義: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2.重力產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體是什麼?
3.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經驗思考重力大小的相關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體的重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實驗探究重力大小的相關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麼工具測量重力?
彈簧測力計
如何測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質量的鉤碼掛在彈簧測力計上,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等於鉤碼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學生分組實驗二
逐次增掛鉤碼,分別測出它們所受重力,並記錄在表格中
質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學生作圖象討論分析總結:
結論:物體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質量成
物重跟質量的比約等於_______。
四.重力的計算(展示ppt課件)
1.計算公式及意義的理解:
物體所受的重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質量為1 kg 的物體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為計算方便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 =10 N/kg
3.例題選講(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質量為1 kg 的物體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為計算方便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 =10 N/kg
例題1.一塊質量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為________N.若它遇熱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將_______.(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例題2. 一輛汽車的質量是3 t,則這輛汽車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車的重力
G = mg=3×103 kg×10 N/kg=3×104N
答:質量為3 t的汽車重力是3×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課件)
觀察圖片並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2、重力方豎直向下向的應用:(展示ppt11)
鉛垂線水平儀等
3、思考想想議議問題:(展示ppt12)
我們平時說的“下”,到底指的是什麼方向?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課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圖片略)
2、質地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注意: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體上。
練習:畫出下面物體的重力的示意圖(展示ppt課件)
七、重力的由來 (展示ppt課件)
1.牛頓研究後提出: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對它附近物體的萬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八、課堂小結(展示ppt課件)
重力的定義,大小,方向,作用點,由來。
九、鞏固練習
教材後練習題
十、板書設計:
㈠、重力定義及物理符號: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產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計算公式及意義的理解:
2、物體所受的重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3、 g= 9.8 N/kg。它表示質量為1 kg 的物體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為計算方便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 =10 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2、重力方豎直向下向的應用:
鉛垂線水平儀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來
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對它附近物體的萬有引力
十一、教學反思 :
在學習了力和力的測量基本概念後,來學習重力這種常見的力。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覺學生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難。 重力也是力的一種,要從力的三要素來理解這個力,教材上面的這部分內容不多,我就另外舉例,尤其還是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豐富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對重力瞭解更深刻。
或 G=mg
展開更多
收起↑
重力的教案10
一 概述
《重力》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第十二章第二節內容。本節由“重力是怎樣產生的?”“重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重力的方向沿什麼方向?”三個核心問題組成。
重力的概念比較複雜,而且比較抽象。雖然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對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認識,但有些認識是不科學的,例如,有的學生認為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重力是物體自己施加的等,為了深求物理規律、掌握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本節課以“模擬引力”的實驗激發學生的思考,以牛頓的研究成果作啟示,啟發認識神秘的宇宙間存在萬有引力,再透過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進一步說明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研究重力對物體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地位
二 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要求,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要達到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 知道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力
● 知道重力的方向
● 透過實驗探究,瞭解重力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係
(2) 過程與方法
● 經歷探究重力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的過程
● 嘗試根據已有經驗提出科學的猜想
● 體會用圖象處理實驗資料,根據圖象研究實驗結論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對重力的存在及應用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關重力的現象
● 透過對用重垂線校準的操作產生提高自己能力和應用知識的願望
● 培養學生樂於參與科學實踐的情感,在實驗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力的概念 重力與質量的關係 重力的方向
教學難點: 重力與質量的關係
四 學習者特徵分析
由於學生思維的侷限性,本節課學生可能猜想重力跟形狀、體積、材料、密度、質量等因素有關,教學中不要急於否定,學生的猜想,只要言之有理就要表揚、肯定,最後根據公式可合併一些猜想的型別,還可以準備一塊橡皮泥,讓學生捏成大小、體積不同的任意形狀,測重力,探究重力與體積的關係在重力方向的巧妙應用中,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檢驗牆壁是否豎直或桌面是否水平,透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五 學法設計
在學法上 由於學生思維的侷限性,本節課學生可能猜想重力跟形狀、體積、材料、密度、質量等因素有關,教學中不要急於否定,學生的猜想,只要言之有理就要表揚、肯定,最後根據公式可合併一些猜想的型別,還可以準備一塊橡皮泥,讓學生捏成大小、體積不同的任意形狀,測重力,探究重力與體積的關係
在重力方向的巧妙應用中,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檢驗牆壁是否豎直或桌面是否水平,透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六 教學過程設計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生共同演示“模擬引力”實驗,透過觀察、討論、思考、相互交流感受,揭示萬有引力的存在。
2 新課學習
(1)講述杞人憂天的故事,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再結合一些客觀實際──所有的物體在沒有受到拉力或支援力的時候最終都將落回地面上來,揭示重力的存在
(2)探究重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
學生試著拿起書桌上現有的不同物體,感受不同物體重力的大小,並交流感受,發表觀點,由有的物體會重些,而有的物體
會輕些的事實提出猜想:重力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並用實驗驗證猜想。根據構思分組動手實驗探究,設計表格,記錄實驗資料。此前簡單穿插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實驗結束後,聽取學生的彙報,及時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給予適當的補充說明,做最後的彙總總結。學生依據實驗資料繪製圖象,整理分析概括,向同學彙報自己的成果,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係,並說出g值的物理意義
(3)重力的方向
根據自學感悟,自制重垂線,結合生活中的例項對重力的方向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重垂線的實驗,結合二力平衡條件,講述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而不是垂直於物體表面向下。應用所學的知識檢驗牆壁是否豎直或桌面是否水平,既鍛鍊了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解決了本節課的一個重點。
(4)重心
看板畫:滑雪運動員曲身滑雪。討論、思考、發表觀點,啟發學生彎腰是為了降低重力的作用點───重心,增強穩定性。讓學生動手找找手中的直尺、物理教科書的重心應該在什麼地方?可以討論,發表觀點和猜想。透過動手做實驗來驗證猜想。得出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對於形狀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可以利用已學的二力平衡條件知識,確定重心的位置───懸掛法,
重力的教案11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實驗,親身感知不同的紙橋與承受力之間的變化。瞭解紙摺疊後能增加紙的承重力。不同的摺疊方法紙橋的承重力也不一樣。
2、指導幼兒嘗試用繪畫的方法把實驗過程記錄下來。
3、激發幼兒探索紙橋的承重力的興趣。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活動準備:
有過做紙橋的經驗、紙條,墊板,積木,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小朋友們已經做過各種各樣的紙橋,都有些什麼橋呢?今天我們先來研究波浪橋和水槽橋,你們覺得這兩座橋哪座最牢固(幼兒猜想)
(在這之前,幼兒已設計過各種各樣的橋面,對於橋面有了初步的認識,但還只停留在形狀的不同上,這次透過選擇了兩種橋面來讓幼兒探索它們的承重力,這樣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二、探索比較水槽橋和波浪橋的承重力大小;
(1)討論應該怎樣做承重比較實驗;(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透過討論,幼兒得出了哪個橋面上放的東西越重,說明橋就越牢固)
結論:我們只有放同樣的東西才能比較出哪一座橋牢固,而且東西要放在橋的中間。
(2)交代實驗要求和記錄要求。
(3)出示記錄表討論如何記錄。
(在這裡記錄也是一個重要部分,主要讓幼兒以自己的方式來記錄,幼兒大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繪畫的方式,還有一種是以符號來表示,相對於以前以選擇的方式來記錄這次幼兒的記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4)幼兒實驗並記錄,教師重點指導他們正確實驗。
(雖然實驗要求已說明,但幼兒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對實驗不利的因素,因此,老師重點觀察幼兒的實驗方法是否正確,以保證實驗的準確性)
三、展示記錄單,交流實驗結果;
1、哪座橋最牢固?可以放多少塊積木。
2、為什麼波浪橋最牢固?
師小結:透過實驗,我們發現波浪橋比水槽橋牢固,每一個小波浪就像一個小巨人,許多小巨人連在一起力氣就大了,所以這種橋最牢固。
(將橋面的波浪比作一個個的小巨人,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橋的承重力的大小,也為再次實驗感知波浪多少與承重的關係作好鋪墊)
四、第二次實驗:感知波浪(巨人)多少與承重的關係;
1、透過觀察發現問題:都是波浪橋,承重力卻不一樣。
師:(1)為什麼同樣都是波浪橋,放的積木卻不一樣多呢?
(2)幼兒觀察比較兩座波浪橋,發現兩座橋的波浪不一樣多。
(在這裡由於都是波浪橋可能幼兒對波浪多少的敏感性不強,幼兒一時說不上來,可以讓幼兒一起來數數大家分別有多少波浪,這樣幼兒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波浪的多少和承重力的不同)
2、交代實驗要求,並討論折的不一樣的波浪橋的記錄方法。
3、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第二次實驗中,幼兒的實驗方法基本上都很到位,第一次中所出現的實驗錯誤已沒有,說明幼兒已有了一定的實驗經驗)
4、集體討論,剛才在實驗中,你們發現了什麼?
結論:波浪越多,放的積木越多,橋越牢固。
總結:小朋友們真聰明,透過實驗不僅知道波浪橋比水槽橋牢固,而且還發現波浪越多橋越牢固。
(整個實驗過程中,幼兒表現的很有興趣,實驗的積極性也很高,透過透過質疑、猜想、操作實踐、最後得出結論。幼兒在操作中發現了紙橋的秘密。知道了不同的橋面其承重力也不同)
活動反思:
活動一開始,因為幼兒對兩種橋已有一定的認識,所以我也不拖泥帶水,直接引出了兩種橋,請孩子們比較這兩種橋的不同之處,並大膽猜想:波浪橋和水槽橋哪座橋比較的牢固?再請孩子們進行操作前,我提出了相關的要求,請孩子們用積木,將之放在橋的中間,來比較。可是我卻忽略了判斷橋的承重力的標準是什麼?到底是橋塌下來了?還是橋傾斜了?故在活動中,孩子們的判斷標準也不同。好在兩種橋的承重力區別較大,所以沒有對實驗的結果造成影響。在孩子們操作完後,我們發現波浪橋明顯比水槽橋要牢固,可是在我的總結,對於概念卻有些模糊,沒有明確的講出波浪橋牢固的原因。對於原理的梳理不夠。
在第二次的操作中,是比較兩種波浪不同的波浪橋。孩子們的操作得出,波浪多的橋比波浪少的橋,承重力會更加的好。同樣的在總結概念時,我也講的不是特別的清晰。而姐妹們給我的意見是:在每一次的概念梳理中,是不是在黑板上表示下會比較的好。在最後的講評中,教師也應該明確下,進行最後的總結。
同課異構的教學方式,讓我們兩位老師有了互相學習的機會。從對方的活動發現其特色和亮點,再由自己的活動中進行改進。大家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來展示自己、磨練自己,讓自己的課堂更精彩。
重力的教案12
第一課時 力 重力
㈠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⒈正確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清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單位和符號,能作力的凰示和力的示意圖.
⒊知道按力的性質和力的效果對力分類,能正確區別各種實際力的類別.
⒋正確理解重力的定義,能確定物體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
⒌知道物體重心的含義,能確定質量分佈均勻的規則物體重心的位置,會分析一般物體重心位置與質量分佈的關係.
〖思路方法目標〗
⒈分類方法.(力的分類,向量和標量)
⒉等效方法.(重心概念)
⒊分析綜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
㈡教學重點難點點撥
⒈力的物質性是各種形式力所具有的共同屬性.“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任何一個力必定和兩個物體發生聯絡,而且這兩個物體間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物質性要求我們在認識一個力時,首先要搞清該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是不存在的.
⒉力的作用總是要產生一定的效果,它只能從受力物體上體現出來,而且這個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相聯絡,力的圖示能準確地反映某一個力三要素情況.
⒊地球周圍的物體,總是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重力,它與該物體所處的環境和運動狀態無關
⒋物體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從效果看,這個作用相當於作用於一點.這個點就是整個物體的重力作用點.亦為物體的重心.上述處理方法是“等效思想方法”的應用.用懸掛法找重心,要注意其侷限性,它只適用於薄板狀物體.
㈢教具
彈簧、彈簧秤、木塊、海綿、水盆、不規則的薄板、細線、曲尺…
㈣教學過程()
⒈討論引入
師:請閱讀p新教材,共同討論下述問題:⑴什麼是力?⑵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力?並舉例說明.
(為了加深對力的認識,分清力的種類,性質.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和應用,本章我們將系統學習力的知識)
⒉新課內容
⑴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① 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演示】手和彈簧、水和木塊.
② 受力是相互的,受力和施力物體同時存在.【演示】線懸掛重物
師:力是個重要概念,如何表示一個力?
⑵力的圖示
①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力的大小可用彈簧秤測量,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N”;力的方向是物體間相互作用的方向;力的作用線是沿力的方向的直線)。
【演示】木塊浮於水面
(要完整反映一個力,必須把力的三要素全部表述清楚,這可用圖示法)
② 力的圖示—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方法
具體到:先定力的單位標度
再畫出力的指向的方向
最後標出的箭頭、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點.
⑶力的種類(按力的性質和力產生的效果分類)
① 性質力—重力、彈力、摩擦力、電磁力…
② 效果力—動力、阻力、壓力、支援力…(按力的效果命名)
師:嚴格分清性質力和效果力是物體受力分析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環節.下面首先研究重力。
⑷重力
① 重力就是重量 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②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閱讀p 明確兩點: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G=mg g=9.8N
師:下面研究重力作用點問題
⑸重心
① 質量均勻分佈,形狀規則物體重心位置是幾何中心。
② 一般物體重心位置和物體質量分佈有關。【演示】懸掛法可確定薄板和曲尺重心位
置(重心可在物體上也可在物體外)
㈤鞏固練習
組織討論下列習題(略)
㈥作業
⒈複習課本內容p1— p5
⒉思考課本練習一第⑴題。
⒊⑵、⑶、⑷題做在練習本上。
重力的教案13
—、活動:
探究影響物體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設計實驗
2.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得出結論
5.交流與評價
二、判斷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勢能
四、學生小結本節課內容
五、佈置作業
討論圖8-12至圖8-14提出的問題,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據圖8-15介紹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方法
提問: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與哪些因素有關
指導學生對實驗方案進一步修正。
結論: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它的質量成正比。
關係式:G=mg
g=9.8N/kg
對學生的探究結果給予一定的評價
例題:質量是450g的物體所受重力是多大?
透過演示課本圖8-17實驗,讓學生明確物體所受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演示被舉高的物體在下落過程中能對其它物體做功,而具有重力勢能參與體驗,參與討論。
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所受的重力,並正確讀數,記錄資料。
猜想1:可能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猜想2: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猜想3:……
根據所提供的器材設計一個簡易實驗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小組交流探究結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體所受的重力是4.41N.
體驗豎直方向是與水平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
重力的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計算重力.
能力目標
1.透過上節力的三要素的學習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養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透過講解重垂線和重心,培養學生尊重物理事實,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前三節內容的基礎上,研究最常見的力——重力.教材透過“蘋果落地”和“丟擲去的石塊向地面下落”兩個例子使學生認識重力的存在.然後用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係,方法是用彈簧測力計測出質量成倍數關係的鉤碼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質量成正比,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並由此關係,得出重力的計算公式.
關於重力的方向,教材說明用一根線把物體懸掛起來,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這種講法比直接告訴學生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更符合邏輯.
由於物體重心的位置跟形狀、質量分佈情況有關,教材關於重心的問題只做了簡單介紹.
本節後面的“想想議議”中的問題,目的在於讓學生正確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關“重力的方向”的教學建議
可讓學生透過觀察並認識物體自由下落的方向、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人們把這個方向叫做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學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誤認為踉接觸面垂直.為了糾正這種錯誤,在講授重力的方向時可以做以下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兩條重垂線的方向,看它們是否相同?重垂線與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為了讓學生了解重垂線在建築中的作用,課後可以讓學生利用重垂線校準牆壁是否豎直(看重垂線是否與牆壁平行),窗臺、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線是否與窗臺、桌面垂直).
有關“重力的概念”的教學建議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觀察思考能力,建議教學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實驗:手中的小球離開手以後,豎直下落;杯中的水從高處流往低處;小球在桌面上滾到桌邊後要落地……等等,讓學生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透過討論,學生不難得出,物體都是由高處落到低處,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它們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這時再總結出:地面上的一切物體,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於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再讓學生列舉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物體受到重力的種種現象.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重力的理解,又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難點分析
1.重力
重力的概念比較複雜,而且比較抽象.由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而且有些認識是不科學的,例如有的學生認為重力是物體自己施加的,這樣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因而在進行“重力”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層次進行.
(1)從觀察入手,手中的物體離開手以後豎直下落,而且速度越來越快;向上丟擲的小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越來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體下落速度越來越快,向上丟擲的物體速度越來越慢,物體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由於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說明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體下降時速度越來越快,向上丟擲時越來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了運動方向,說明物體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體必然有施力物體,這個施力物體就是地球,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了力.由此得出重力的概念.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關於重力的方向,在學生中易出現兩個錯誤說法:一是把豎直向下說成垂直向下,或者誤認為與接觸面垂直.由於學生對放在斜面上的物體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認識,因此認為這時重力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為了解決上述學生中的問題,建議在教學中採取以下方法.
(1)認真觀察物體自由下落的方向,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後向學生明確,這個方向被人們稱為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2)從數學知識可以知道,垂直是兩條線、兩個平面,或者是線與平面之間的位置關係,但是重垂線的方向與水平桌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因此講垂直向下或者講與接觸面垂直是錯誤的.
3.重心
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當一個物體的幾何形狀及質量分佈不發生改變時,它的重心位置相對物體來說也是確定的,並不隨物體放置的位置改變而改變.但如果形狀發生了變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將發生改變,如一個人在運動時其重心位置就會不斷髮生變化.
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其重心在其幾何中心,如球形,正方體,圓柱體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體上,例如一個圓環其重心就不在環上,而在圓心上.
對於不規則的物體,其重心可以採用懸掛法來確定.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觀察手中的物體離開手後自由下落,向上丟擲的物體速度越來越慢最後改變方向自由下落,透過分析這些現象得出重力的概念.
2.透過實驗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係
3.透過觀察、分析、討論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4.小實驗,確定重心的位置.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
準備重垂線、彈簧秤、鉤碼
教學設計示例
(一)匯入新課
實驗一:教師將小球放在手中,鬆開手,請同學們觀察鬆開手以後小球如何運動?它的運動狀態變了沒有?為什麼會發生這些現象?
教師進行實驗,反覆幾次,然後請同學回答上述問題.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來越快,它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由於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見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實驗二:教師向上丟擲一個小球,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小球整個運動過程中的情況.
教師進行實驗,反覆幾次,請同學敘述觀察到的現象.
提問:為什麼小球在丟擲以後運動的速度越來越慢,為什麼小球會改變運動方向?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以上現象都說明小球受到了一個向下的力,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丟擲小球以後、小球向上運動,速度越來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向下運動,而且速度越來越快.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這個力我們叫它重力.
(二)新課教學
1.重力的方向
老師:放在講桌上的粉筆盒、板擦,同學們課桌上放的書、鉛筆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受不受重力?
[學生]都受到重力.
[老師]重力的施力物體是誰?
[學生]是地球.
[老師]在地面附近有沒有不受重力的物體?
[學生]沒有.
[老師]請同學們看一下,在鐵架臺的橫杆上用線掛著幾個物體,有重錘、有砝碼.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剛才我們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學生]這些方向都是一樣的.
我們把這個方向叫豎直向下,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重力的大小
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重力是有大小的,這裡有兩個金屬球,一個大一個小,我們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把這兩個金屬球放在手心感覺一下.
請一位同學到前邊來拿起金屬球.
[老師]這兩個金屬球哪個質量大?
[學生]大金屬球.
[老師]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哪個金屬球的重力大?
[學生]大球.
[老師]金屬球的重力和它的質量是什麼關係?
[學生]質量越大的金屬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老師]回答的很對,但這只是一個定性的結論,下面我們定量的研究這個問題.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明確一下,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來測量,(把大小兩個金屬球用膠條固定兩根小線,並掛在兩個彈簧秤上)大金屬球彈簧秤示數大,掛小金屬球的彈簧秤示數小,彈簧秤的讀數就等於物體的重力.我們每個同學的課桌上有一個彈簧秤和3個100g的鉤碼,請同學們分別測出100g、200g、300g的鉤碼所受的重力,並計算出重力跟質量的比值,把測量值和計算結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開始實驗.
實驗過程中教師在同學中巡視,進行指導,瞭解實驗情況,實驗結束後請同學說出自己測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體的重力與它的質量的比值,將學生測得的值寫在黑板上.由於彈簧秤不十分精確以及測量中不可避免的誤差,計算出的比值不會正好等於9.8N/kg.應要求學生實事求是的說出自己的測量值,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數值不準確的原因.
大量的實驗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都告訴我們,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物體的重力與質量成正比,它們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質量,g表示9.8N/kg,那麼重力與質量的關係可以寫成如下表達式.
請同學考慮一下g= 9.8N/kg,它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質量是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這個結論如果學生一時說不出,教師應透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逐步進行引導)
利用這個公式,我們可以已知質量計算出物體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體的質
量.但計算中要注意質量的單位用千克,計算出重力的單位是牛.下面請同學們計算一下,質量是450g的物體重力是多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練習結束後請學生說出計算過程,教師將學生回答內容寫在黑板上,最後形成正確解題過程的板書.
例題質量是450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已知
求G=?
解
答物體受到的重力是4.41N.
4.重心
請同學們把直尺、鋼筆、鉛筆放在手指上並且讓它們能靜止不動.
學生進行小實驗,實驗結束後教師提問.
是不是隨便怎麼放,直尺、鋼筆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靜止不動.
不是,對每一樣東西總是有一個固定的位置.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如果這個點正好在手指中間的位置,物體就可以不掉下來,這點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我們叫它重心.
老師:剛才實驗中同學們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與鋼筆、圓珠筆等物體重心的位置有什麼不同,沒注意的同學可以再試一下.
[學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間的位置,鋼筆、圓珠筆就不在中間.
[老師]同學們觀察的很好,這說明物體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形狀,材料是否均勻有關.
外形規則,密度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如球心、圓心、正方形對角線的交點.
現在同學們的課桌上都有兩塊不規則的紙板,大家能不能想一個辦法,迅速、準確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組織學生討論,最後引導大家利用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這一物理規律,利用幾何中兩條
直線相交確定一個點的數學規律歸納出用吊線法來確定不規則物體重心的位置.
(三)總結、擴充套件
今天我們研究了重力,實際研究了兩個問題,首先,我們研究了什麼是重力,重力的概念比較複雜,初中只能作一般的瞭解.17世紀末,英國科學家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個引力稱之為萬有引力,地球與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說重力並不等於地球引力,所以我們的教材中在講重力時只說“物體由於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並沒講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沒有給出重力的定義.由於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今後到高中還要作進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個問題是重力的三要素,即重力大小的計算、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點.這三個問題對於今後學習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重力的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知道力的三要素,會畫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係.
4.知道物體重心的含義.
5.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及其定義.
6.瞭解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過程與方法
1.知道人類認識力的作用是從力的作用產生的效果開始的.
2.能透過探究活動體驗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因素有關.
3.能透過多個實驗現象歸納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動手,找不規則薄板重心的實驗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
5.透過“重心”概念的引入滲透“等效代換”的物理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例項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激勵探索與創新的意識.
2.透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3.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全面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圖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學難點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教學手段: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木塊,鋸條,橡皮條,已知質量的鉤碼,重垂線,鉛筆,刻度尺,質量均勻的金屬板等.
課時安排:
新授課(2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多媒體投影]
播放“運動員踢球、守門員接球、運動員用頭頂球、人推物體(但沒有推動)、火箭發射、壓縮海綿”等錄影資料.
學生觀察討論,引發學生的興趣
師:透過以上的觀看,大家可以總結出這幾個物體的共同點嗎?
生1:這幾個物體都在運動.
生2:不對,有的在運動,有的靜止,比如說人推物體時並沒有推動物體.
生3:海綿的情況和那幾個物體有所不同,那幾個物體都是從運動到靜止或者從靜止到運動,形狀都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海綿形狀變化比較明顯.
師:剛才這位同學觀察得很仔細,除了海綿之外的其他物體形狀好像沒有發生變化,或者說它們的變化從圖中觀察不出來.是不是真的沒有發生變化呢?其他幾個物體從運動到靜止或從靜止到運動,而海綿的形狀發生了變化,這些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生:是因為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課教學]
一、力和力的圖示
[演示實驗]
演示用手壓鋸條、拉橡皮條等等,提出問題.
師:類似這些你還能舉出哪些生活例項?
生: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小樹在大風的作用下的彎曲,直尺在力的作用下的彎曲,繩子在力的作用下的扭轉,彈簧對壓縮它的物體的力的作用.
師:所有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
生:要使物體形狀發生變化,要對它施加力的作用.
師:物體形狀或體積的變化稱為形變,從剛才幾個例子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結論?
生:力是使物體產生形變的原因.
師: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除了這樣一種作用效果之外,力還有什麼樣的作用效果呢?試舉例說明.
生1:用力推箱子,可以發現箱子開始運動了,說明是力使物體從靜止變為運動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從靜止變為運動.
生2:汽車停下來,首先要剎車,可見要使物體從運動變為靜止,需要力的作用。
生3:飛行在空中的足球,當一個運動員用頭頂一下,發現足球的運動方向發生了變化,可見運動方向的變化需要力的作用.
師:剛才幾個同學舉例非常好,物體速度的變化稱為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那麼我們能不能把上述幾位同學的話總結成一句話呢?
生:力是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原因.
師:結合上面的分析,再加上我們初中所學的知識,大家給力下一個定義.
生: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是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力是物體發生形變的原因.
師:當我們向東拉一個物體和向南拉一個物體時,同樣大小的力產生的作用效果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這樣的物理量叫什麼?以前我們所學的哪幾個物理量和力具有相同的情況?
生:這樣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稱為向量,我們在以前的學習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向量.
師: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單位,力的單位是什麼呢?
生: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師:要想測量力的大小,我們可以用什麼工具呢?
生:可以用測力計(彈簧秤).
師:要具體描述作用在物體上的一個力,我們可以採用什麼樣的方法?
生:可以用力的圖示的方法.
師:要想畫力的圖示,需要了解哪幾個問題?
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師:下面我們就進行一下力的圖示的練習.
(多媒體投影例題)
[參考例題]
如圖3—1—1所示,繩對物體豎直向上的拉力大小為150N,用力的圖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畫力的圖示要嚴格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選定標度.
(2)從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線段,線段長短按選定的標度和力的大小畫.線段上加刻度,如圖甲所示從O點豎直向上畫一段3倍於標度的線段;
(3)線上段終點上加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為了簡便也可以照圖乙那樣不畫物體,而用質點來表示物體,畫出力F的圖示.
學生活動:做例題中物體受力的圖示,教師巡迴指導,幫助水平較差的學生,把做得好的同學的圖示用實物投影投到大螢幕上,和學生自己做的進行比較,也可以讓同位之間互換進行檢查,找出對方的缺點,鍛鍊學生髮現錯誤的能力.
師:(微笑)剛才同學們做得很好,看來大家初中的基礎還是比較好的,由於高中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時候很多,力的圖示畫起來比較麻煩,我們以後會經常畫一種簡化的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力的示意圖是在力的圖示的基礎上,不對力的大小有具體的要求,只畫力的作用點和方向,表示物體在這個方向上受到了力.我們在以後經常要用到這種方法,希望大家能夠熟練掌握.
[課堂訓練]
下列關於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射出槍口的子彈,能打到很遠的距離,是因為子彈離開槍口後受到一個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說明只是甲對乙有力的作用,乙對甲沒有力的作用
C. 只有有生命或有動力的物體才會施力,無生命或無動力的物體只會受到力
D.任何一個物體,一定既是受力物體,也是施力物體
解析:子彈在槍管內受到火藥爆炸所產生的強大推力,使子彈離開槍口時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彈離開槍口以後,只受重力和空氣阻力作用,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推力,因為不可能找到這個“推力”的施力物體;故不存在,所以A錯.物體間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時乙也推甲,故說法B錯.不論物體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動力,它們受到別的物體作用時,都會施力,馬拉車時,車也拉馬;書向下壓桌子,桌子也向上推書,故C錯.由於自然界中的物體都是相互聯絡的,找不到一個孤立的、不受其他物體作用的物體,所以每一個物體既是受力物體,又是施力物體,故說法D正確.
(投影展示物體下落的幾幅圖象)
下落的物體可以有從樹上下落的蘋果、跳高運動員、飛機投下救援物資等等.
師:這樣幾個物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麼?
生:它們都落向地球.
師:透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那麼物體的下落是由於什麼力作用呢?
生:是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
師:重力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生: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師:要研究一個力,首先要研究這個力的三要素,重力的三要素應該怎樣進行研究呢?
生: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進行測量.
師:同樣一個物體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據公式G=mg中的g是我們以前所學的自由落體加速度,它的大小與物體所處的高度和緯度有關.當高度增加時,g的值減小;當緯度增加時,g的值增大.那麼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呢?
生: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師:重力的作用點稱為重心,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物體的重心是如何進行確定的呢?
生l:如果是規則形狀的物體,物體的重心一定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生2:不一定,當物體密度分佈不均勻時,即使是規則形狀的物體,重心也不一定在物體的幾何中心.比如一個空杯子,逐漸地向裡面注入水,它的重心應該不斷地變化.所以應該說成規則形狀並且質量分佈均勻的物體重心是在幾何中心.
師:(鼓勵的微笑)剛才這位同學分析得非常好.物體的重心可以隨物體質量分佈變化而變化.現在這裡有一個不規則形狀的薄木板,大家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標出這塊木板的重心所在.
(學生設計實驗,對實驗方案進行討論)
[參考案例]
用懸掛法確定薄板的重心
這是一種老師們比較熟悉的方法.演示時可以增加重心在物體之外的情況.例如,如圖3—1—2所示的薄板,在用懸掛法確定了物體的重心之後,在板上固定一條細線ab,再在其重心c處拴上細線提拉,可使薄板水平平衡.
生:可以用懸掛的方法來確定這塊薄木板的重心位置.
師:實驗的原理是什麼呢?
生:根據物體的拉力和物體的重力平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豎直向上,繩子的反向延長線一定透過重心的位置,我們可以改變薄木板的懸掛點,用兩條直線的交點來確定薄木板的重心.
師:很好,根據自己的實驗方案,大家分組進行實驗,同時,也可以選擇其他的物體想辦法測出他們的重心,例如我們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課本、橡皮等等.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尋找薄物體的重心)
[課堂訓練]
關於重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B.只有靜止的物體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體在地球上無論怎樣運動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於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
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於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產生兩個效果:一個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體繞地球轉動;另一個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說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決定於地球對物體的作用,而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也與物體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無關.
師: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還有很多力的作用,它們的類別很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有很多方法,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種基本相互作用演變而來,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四種基本相互
作用.
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第56頁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注:由於這一部分是屬於瞭解性質的問題,讓學生自己閱讀,有利於提高學生閱讀科技論文的能力,是學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機會,老師一定要相信學生有這個能力,不能把一切都進行講解,而是應該把這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自由支配,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終身學習作好準備.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閱讀的內容總結一下.
生:這一部分敘述的是自然界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它們分別是萬有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師:它們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生:萬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於一切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強度隨距離的增大而減小;電磁相互作用是存在於電荷之間和磁體之間,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稱之為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範圍很小,它們的作用範圍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強度只有強相互作用的10—12.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總結得非常好,自然界的這四種相互作用是近幾十年才發現的,許多科學家都認為這四種相互作用是一種相互作用不同的體現形式,也就是說有更為一般的一種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釋自然界所有的力學現象了,這裡麵包括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支援這種說法,並且在晚年致力於統一場方面的研究但沒有成功.這也給我們同學們留下了需要研究的問題,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同學當中有一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有沒有信心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有.
點評:透過講解這一部分,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前沿的瞭解,積極投身到為科學而獻身的隊伍中去.
[小結]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經有所接觸,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個難點,關鍵是在於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這一問題上,並且兩個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的一個概念,對它的理解主要應該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況下物體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內容,對它的理解不必太深,瞭解這方面的知識,為將來發展打下基礎.
板書設計:
§ 3.1 重 力
一、力和力的圖示
1.定義
2.單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圖示和示意圖
二、重力
1.重力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1.萬有引力
2.電磁相互作用
3.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