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與機率》教案

《統計與機率》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統計與機率》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統計與機率》教案1

  設計說明

  1、重視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在教學時,首先幫助學生歸納整理統計的相關知識,然後提出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活躍狀態,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

  2、重視對統計表的觀察和分析。

  在複習統計知識時,引導學生觀察複式統計表,發現有價值的資訊,從而正確地解決問題。同時引導學生透過觀察,發現複式統計表的優點,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統計表的使用條件,從而聯絡實際恰當地選擇統計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複式統計表

  教學過程

  匯入複習

  這節課我們一起復習複式統計表這部分知識。(板書課題)

  整理複習複式統計表的相關知識

  1、複式統計表的優點和使用條件。

  師:誰能說說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複式統計表?複式統計表和單式統計表相比有哪些優點?

  學生小組討論後彙報:

  (1)在反映兩個(或多個)統計內容的資料時可以使用複式統計表。

  (2)複式統計表可以更加清晰、明瞭地反映資料的情況以及兩個(或多個)資料變化的差異,為統計工作帶來了很大的益處和幫助。

  2、複習複式統計表的製作。

  (1)引導學生回顧複式統計表的結構。

  課件展示一個複式統計表,學生觀察後彙報:複式統計表一般包括:標題、日期、表格(表頭、橫欄、縱欄、資料)。

  (2)回顧繪製複式統計表的方法。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然後師生共同回顧繪製複式統計表的方法:

  ①確定統計表的名稱,填寫製表日期。

  ②確定統計表的行數和列數。

  ③製作表頭,填寫表頭中各欄類別。

  ④填寫資料並核對。

  3、出示教材110頁3題。

  (1)學生獨立解決前兩個問題,彙報結果。

  (2)引導學生提出其他數學問題,並解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有關複式統計表的知識,讓學生構建知識網路,把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充分體會複式統計表的使用條件和優點,培養學生的統計能力。

  聯絡實際,強化提高

  1、三年級一班同學1分鐘仰臥起坐成績如下。你能根據下面的成績完成統計表嗎?你有什麼發現?(單位:個)

  男同學1分鐘仰臥起坐成績:

  39 29 38 36 32 28 39 28 33 37

  40 42 37 32 35 29 31 34 33 38

  女同學1分鐘仰臥起坐成績:

  32 30 27 40 33 28 35 36 35 41

  33 29 38 36 28 34 29 23 31 22

  三年級一班同學1分鐘仰臥起坐成績統計表

  人數成績/個

  性別:男、女

  40以上

  36~40

  30~35

  30以下

《統計與機率》教案2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由於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本設計注重從熟悉的現實生活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學習統計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再次經歷收集、整理、分析、決策的過程,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訊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紙卡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明確目標

  今天這節課我們複習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板書課題)0分工合作,梳理知識

  一、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第一單元學習的內容。

  二、組織學生彙報所回顧的知識。

  用調查法收集資料。

  收集資料可以採用舉手、起立、畫“"”作記號等方式,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都要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用畫“正”字法記錄資料。

  記錄資料時的方法不唯一,可以採用畫正”字、畫“V、畫“需方法。當我們要記錄的數量越來越多時,圓圈、對號的個數也會越來越多,這樣看上去就會比較亂,數的時候不好數,而用畫“正”字法記錄資料時,就很清楚,所以採用畫“正”字法記錄資料,既方便又快捷。

  認識統計表。

  統計表就是將統計的結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來的一種表格。統計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種資料的多少,便於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引導學生自主整理知識結構,並展示知識結構圖。

  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四、提出問題。

  過渡:對以上的學習內容,你有什麼疑問?

  組織學生質疑、釋疑並交流整理知識的體會。

  設計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先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初步理清知識層次,啟用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樂於合作,勇於探究。在此基礎上,再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自主整理知識結構圖,以便培養學生的複習、整理的能力,這樣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藉助習題,回顧重點,強化提高

  1、複習用調查法收集資料。

  課件出示習題:統計一下班級同學的出生月份情況。12月哪月出生的人數最多?哪月出生的人數最少?

  引導學生思考:要完成這項統計,你準備怎麼辦?引導學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舉手或組內報名,小組彙報等。

  引導學生最佳化方法——選擇簡單的舉手方法:每個同學只能選擇一次,不能多選也不能遺漏。要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學生舉手,教師記錄,完成本題。

  2、複習記錄資料的方法。

  (1)課件出示習題:

  下面統計的是二(1)班同學第一小組最喜歡吃哪種水果的情況。

  (2)小組討論:針對上題,如何記錄這些資料呢?

  指名彙報,明確記錄方法:方法不是唯一的,有很多,但是畫“正”字法是最方便和快捷的。

  教師出示表格,引導學生用畫“正”字法統計資料。

  3、複習統計表。

  (1)課件出示習題:下面是二(3)班同學參加學校藝術節情況統計表。根據統計表回答問題。

  專案:唱歌、繪畫、演講、舞蹈、人數

  參加()的人數最多,參加()的人數最少。

  參加()和()的人數同樣多。

  參加舞蹈的比參加唱歌的多()人。

  (2)學生先合作完成,再指名彙報,明確思考方法:要把統計的資料進行對比,即可得出結果。

  (3)課件出示條形統計圖:二年級同學參加校運動會專案情況。(每人限一項,每人都參加校運動會)

  專案:跳繩、踢毽子、跳遠、跑步、人數。

《統計與機率》教案3

  一、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對本冊有關統計知識的系統複習。重點複習的內容有扇形統計圖的意義、特點以及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取資訊和結合扇形統計圖解決問題。本節複習課在教學設計上有如下特點:

  1、談話回顧,建立聯絡。

  透過談話,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能促進教學任務的有效完成。上課伊始,根據複習課的特點和知識結構,進行關鍵點的有效回顧,幫助學生與接下來的學習內容建立聯絡。這樣的設計,符合教育的本真,即教育的任務在於激勵、喚醒。

  2、充分發揮小組合作、討論的作用。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小組合作是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小組合作中,學生的傾聽能力、組織能力、思考能力都會得到鍛鍊與提升。在複習中重視小組合作、討論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突破教學重難點,進一步理解各種統計圖的特徵,並學會根據統計圖分析資料。

  二、課前準備。

  PPT課件。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我們一共學過哪幾種統計圖?

  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這幾種統計圖分別具有什麼特點?

  (1)小組內交流。

  (2)學生彙報。

  生1: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是很容易比較各種數量的多少。

  生2: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是不但可以表示數量的多少,還可以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生3: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是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之間的關係。

  2、什麼是扇形統計圖?

  扇形統計圖用整個圓表示總數,用圓內各個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數量佔總數的百分比。

  (二)複習用扇形統計圖知識解決問題。

  1、根據扇形統計圖解決問題。

  課件出示教材114頁6題。

  我國城市空氣質量正逐步提高,在20xx年監測的330個城市中,有27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監測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下圖所示。

  (1)空氣質量達到三級標準的城市有多少個?

  (2)瞭解你所在城市的空氣質量,討論一下如何提高空氣質量。

  2、解決問題。

  (1)解決問題

  ①思考:題中的有效資訊有哪些?無用資訊有哪些?

  ②彙報。

  生1:題中“有27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是無用資訊。

  生2:對於問題(1)而言,題中“330個城市”和“16.1%”是有效資訊。

  ③根據統計圖算出空氣質量達到三級標準的城市有多少個。

  330×16.1%≈53(個)

  (2)解決問題

  ①組內交流:說一說你所在城市的空氣質量問題。

  ②全班交流:如何提高空氣質量?

  生1:要改善取暖工程。

  生2:加強環保意識。

  生3:嚴禁開私家車,統一乘坐公交車,這樣避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生4:減少工廠廢氣排放。

  (三)鞏固練習。

  1、小紅收集的各種郵票統計如上圖。

  (1)小紅收集的風景郵票、人物郵票和建築郵票數量的比是( )。

  (2)小紅收集的( )郵票數量最多。

  (3)小紅共收集了200張郵票,其中風景郵票有( )張。

  2、完成教材117頁17題。

  (四)課堂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複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作業。

  查資料,進一步瞭解扇形統計圖的應用範圍。

  板書設計:

  統計與機率

  統計圖的種類: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之間的關係。

《統計與機率》教案4

  【教學內容】

  統計表。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統計的意義,進一步認識統計表,掌握整理資料、編制統計表的方法,學會進行簡單統計。

  【重點難點】

  讓學生系統掌握統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情景匯入】

  1.揭示課題

  提問:在小學階段,我們學過哪些統計知識?為什麼要做統計工作?

  2.引入課題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經常需要對一些資料進行分析、比較,這樣就需要進行統計。在進行統計時,又經常要用統計表、統計圖,並且常常進行平均數的計算。今天我們開始複習簡單的統計,這節課先複習如何設計調查表,並進行調查統計。

  【整理歸納】

  收集資料,製作統計表。

  教師:我們班要和希望小學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級,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學介紹哪些情況?

  學生可能回答:

  (1)身高、體重

  (2)姓名、性別

  (3)興趣愛好

  為了清楚記錄你的情況,同學們設計了一個個人情況調查表。

  課件展示:

  為了幫助和分析全班的資料,同學們又設計了一種統計表。

  六(2)班學生最喜歡的學科統計表

  組織學生完善調查表,怎樣調查?怎樣記錄資料?調查中要注意什麼問題?

  組織學生議一議,相互交流。

  指名學生彙報,再集體評議。

  組織學生在全班範圍內以小組形式展開調查,先由每個小組整理資料,再由每個小組向全班彙報。

  填好統計表。

  【課堂作業】

  教材第96頁例3。

  【課堂小結】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統計與機率》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從具體的例項中知道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可以在生活中運用扇形統計圖。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體驗探索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應用,發展學生推理能力,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活動中體會數學的特點,瞭解數學的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具體的.例項中知道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可以在生活中運用扇形統計圖。

  難點:在活動中體會數學的特點,瞭解數學的價值。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透過案例呈現扇形統計圖運用的情境,匯入課題。

  (二)探究體驗,構建新知

  1.學生動手實踐:分析一個扇形統計圖,說明從中可以獲取什麼資訊。

  2.引導抽象概括:設定小組討論,探討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應用。

  3.知識拓展延伸:透過進一步討論不同扇形統計圖的資訊表現方式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1.學生自主總結,教師啟發點撥重難點。

  2.同學們今天有什麼收穫呢?

  3.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是什麼呢?

  四、佈置作業

  運用扇形統計圖分析生活中的事件。

《統計與機率》教案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活動,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中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統計知識,培養梳理知識結構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整理、分類、製圖、觀察、比較、分析資訊,形成統計觀念,進而形成依據資料和事實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形成尊重事實、用資料說話的態度,形成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二、教學重難點

  能根據收集的資料製成合適的統計表和統計圖。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作業紙。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教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要一起來複習統計與機率的知識。首先,請大家回憶一下,在小學階段我們學過哪些統計知識?你能在草稿本上儘可能多地列舉出來嗎?

  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繼續引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和補充,然後想一想,可以怎樣對這些知識進行分類整理?

  討論交流後,依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下圖。

  教師:誰能簡要地說一說,平均數是用什麼方法得出的?

  預設:平均數是透過計算得出的。

  教師:這三種統計圖各有什麼特點?適合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呢?

  預設:條形統計圖便於直觀瞭解資料的大小及不同資料的差異。折線統計圖便於直觀瞭解資料的變化趨勢。扇形統計圖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設計意圖】透過“獨立思考──互補交流──分類整理”的過程,讓學生從整體上覆習有關統計的知識,並藉助樹形圖形成知識結構。

  (二)整理資料,自主探究

  1.收集整理資料,製作統計圖表。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已經填好的調查表(如下)。先按專案剪開,然後9個小組的組長將你們要整理的專案條收集起來,先整理分類,再用統計表進行統計。想一想,從統計表中可以得出哪些資訊?

  學生開始按課前分好的小組收集專案條,教師巡視並幫助有困難的小組進行資料整理。

  【設計意圖】本環節中各小組都有各自的分工,便於學生經歷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過程,並利用統計表進行簡單的分析。

  說明:教學設計中接下來將選用教材提供的資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實際調查所得的資料展開教學。

  2.求統計量和分析。

  教師: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各小組的統計表已經整理好了,請到前面來展示你們的成果。

  學生1:我們第一小組整理的是全班同學的身高情況,製成的統計表是這樣的。

  教師:觀察這張統計表,你們有什麼發現?

  預設:身高是1.52米的同學人數最多,身高是1.40米的人數最少。

  學生2:我們第二小組整理的是全班同學的體重情況,從表中可以知道,體重是39千克的人數最多,體重是30千克的人數最少。

  其餘各小組分別展示統計表後,教師適時提出問題:選擇一張統計表,你能得出這組資料的平均數嗎?用什麼資料能代表全班同學的身高、體重?

  學生先獨立練習,再小組討論,教師指導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哪個小組來交流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

  學生3:第一組資料的平均數是1.50425。我們認為用平均數能代表全班同學的身高情況。

  學生4:第二組資料的平均數是39.6。我們認為平均數可以代表全班同學的體重情況。

  教師:同學們合作學習的效率非常高。老師這裡還有個問題,你能很快解答嗎?

  如果把全班同學編號,隨意抽取一名學生,該生體重在36千克及以下的可能性大?還是在39千克及以上的可能性大?

  預設:在39千克及以上的可能性大。因為體重在39千克及以上的人數比體重在36千克及以下的人數更多。

  教師:你能提出類似的問題讓小組同學解答嗎?

  【設計意圖】用統計表表示全班同學的身高和體重分佈情況,然後完成三個任務:計算平均數;討論用什麼資料能代表全班同學的身高和體重情況;依據資料判斷哪個現象出現的可能性大。整個過程以小組合作和交流彙報的形式展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製作統計圖並進行分析。

  教師:這是六(1)班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想一想,用怎樣的統計圖表示比較合適?

  預設:用扇形統計圖比較合適,因為扇形統計圖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資料和整體之間的關係(課件適時出示下圖)。

  教師:想一想,用怎樣的統計圖表示你們組的統計資料比較合適?在方格紙或空白圓中畫出統計圖。

  小組討論確定統計圖後,學生獨立練習,教師巡迴指導。

  交流展示:

  學生5:我們小組將六(1)班同學最喜歡的運動專案做成了複式條形統計圖(課件出示)。

  教師:觀察這個統計圖,你得到了哪些資訊?

  預設:六(1)班同學最喜歡的運動專案中,男生喜歡足球的人數最多,女生喜歡跳繩的人數最多。

  學生6:我們小組整理的是“你對自己在各年級的綜合表現是否滿意”的情況,選用的是折線統計圖(課件出示)。

  教師:從這張統計圖中,你能獲得怎樣的資訊?

  預設:六(1)班同學對各年級綜合表現滿意情況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教師追問:想一想,這說明了什麼?

  預設:說明隨著年級的升高,同學們對自己各方面表現的評價也越來越好。

  【設計意圖】從教師提供的素材引入,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的前提下,製作合適的統計圖表示各組統計的資料,充分體現了這部分知識的應用價值。後續的分析緊緊圍繞各種統計圖的特點,體現尊重事實、用資料分析實際情況的思想。

  (三)練習鞏固,加深理解

  1.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二十一第1題。

  根據所要描述的情況,填寫合適的統計圖。

  (1)描述六(2)班同學身高分組的分佈情況,用___________。

  (2)描述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平均身高變化情況,用___________。

  (3)描述身高組別人數佔全班人數的百分比情況,用___________。

  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二十一第2題。

  下面是某汽車公司去年汽車生產量和銷售量情況。

  (1)該公司去年全年的生產和銷量情況如何?

  (2)該公司的發展前景怎樣?

  (3)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四、課堂總結,小議收穫

  教師:這節課複習了什麼內容?用平均數表示一組資料時要注意什麼?怎樣根據實際情況恰當地選擇統計圖?

  五、課外作業,實踐應用

  想一想:除了透過問卷調查收集資料外,還可以透過什麼手段收集資料?請自主選擇一個調查專案開展實踐。

《統計與機率》教案7

  教學內容:

  教材P45~46例2、例3及練習十一第5、8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過程與方法:

  進一步學習比較多種結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結果總數,再看哪種結果在總數佔的比例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歸納和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會比較兩種結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教學難點:

  能根據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較事件數量的多少。

  教學方法:

  遊戲教學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多媒體、盒子、彩色棋子。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出示:

  (1)用合適的語言描述下面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①太陽( )從東邊落下。②明天( )考試。

  ③冬天( )會下雪。 ④擲一枚硬幣( )正面朝上。

  (2)盒子裡有3個紅棋子和1個黃棋子,任意摸一個可能是什麼顏色的棋子?為什麼?引導學生說出,可能是紅棋子也可能是黃棋子。因為盒子裡面既有紅色棋子也有黃色棋子。

  質疑:你覺得摸到哪種顏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為什麼?

  引導學生思考,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學生可能會說,紅色棋子摸到最有可能,因為盒子裡紅棋子比黃棋子多。

  2.匯出課題:看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今天這節課咱們就來研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板書課題:可能性的大小)

  二、互動新授

  1.體驗可能性有大有小。

  出示教材第45頁例2情境圖。

  (1)引導:在盒子裡有紅色和藍色兩種棋子,任意摸出一個棋子,可能是什麼顏色?(可能是紅色,也可能是藍色。)

  (2)(繼續出示情境圖做實驗部分)有一個小組做了一次實驗,他們摸出一個棋子,記錄它的顏色,然後放回去搖勻再摸,重複20次,同學們觀察他們摸完20次後的結果是怎樣的?(摸出紅色的多,藍色的少。)

  (3)追問:這說明了什麼?(摸到紅棋子的可能性比較大,藍棋子的可能性小。)

  (4)質疑:假如再摸一次的話,摸出哪種顏色棋子的可能性大?(紅色),那是不是一定能摸到紅色呢?(不一定,因為藍色摸到的可能性雖小也有可能會摸到。)

  2.動手操作。

  (1)每個小組都有一個盒子,裡面都裝有紅色和藍色兩種棋子,請小組仿照教材的實驗,自己摸一摸,並由小組長記錄結果。

  小組操作結束後,彙報記錄結果,並根據結果說一說你盒子裡哪種顏色的棋子多。並追問:每個小組的統計結果都一樣嗎?

  指名小組彙報,對不同結果的小組進行比較。

  (2)引導學生思考:透過剛才的操作,你發現可能性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引導學生小結:與在總數中所佔數量的多少有關,在總數中佔的數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佔的數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板書)

  (3)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如抽獎、買彩票等。並由此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教育。

  3.出示教材第46頁例3。

  (1)先讓學生觀察出示的記錄結果,再指名回答例題中的問題。

  (從試驗記錄可以看出,一組摸了20次,摸出黃球5次,摸出紅球15次,摸出黃球的次數少於紅球的次數。另一組摸了20次,摸出黃球4次,摸出紅球16次,摸出黃球的次數少於摸出紅球的次數。八個小組一共摸到紅球123次,摸到黃球37次,摸到紅球的次數比摸到黃球的次數多。也就是說,從盒子裡摸出紅球的可能性大在,黃球的可能性小。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出:盒子裡紅球多,黃球少)

  (2)引導小結方法:當可能性的大小與數量相關時,在總數中所佔數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佔數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頁“做一做”。

  先讓學生自主思考,小組交流,再彙報。並說出為什麼這麼想。

  引導學生總結:在總數中佔的顏色多的可能性大,佔的顏色少的可能性小。可以進一步滲透“公平”的思想與畫法。

  2.完成教材第46頁“做一做”第1題。

  先讓學生觀察從圖中能得到的資訊,再說一說。(盒子裡紅色的棋子多,黃色的棋子少)

  引導學生運用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從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推想數量的多少嗎?(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並記錄結果。)

  四、拓展小結

  師:這節課你們學了什麼知識?有什麼收穫?

  引導歸納:

  1.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在總數中佔的數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佔的數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3.摸到的可能性大的說明在總數中佔的數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的說明在總數中佔的數量少。

  作業:教材練習第47~48頁練習十一第5、8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