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教案通用
《滕王閣序》教案通用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滕王閣序》教案通用,歡迎閱讀與收藏。
《滕王閣序》教案通用1
【教學目的】
1、背誦全文。
2、學習體會本文優美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瞭解駢文的兩大特徵——對偶與用典,進行文言仿寫訓練。
3、積累文化知識。
【教學重點】
1、理解基礎,熟讀本文直至背誦。
2、透過仿寫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徵。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預習,理解註釋中的重要典故,瞭解有關文化知識。
2、教學可分兩個層次:對於文言文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教學目標應定位於"理解文意、熟讀成誦"上;對於有一定文言基礎的學生,可定位於"理解、背誦、仿寫"上,即增加一個動手操作的環節。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課前出示一段中學生創作的文言習作:
悲哉秋心,蕭條悽瑟,西風颯過,萬木鹹荒。葦葉紛下,蕪杆遷黃。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觸目生涼。離人頻顧,羈客成傷。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騷辭,從風流蕩,魚雁聞聲,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編《高考狀元作文》P271,文匯出版社)
大家相信嗎?這段文字出自一位17歲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這位同學參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氣息的作文獲得了高考作文滿分的好成績!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語文閱卷中心組組長王光祖先生對他的作文評價是:"思想嚴密,層次清楚,語言老到,體現出良好的語言素養。"
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其作者則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這就是王勃的《滕王閣序》!
今天,我們的任務一是背誦這篇千古名篇;二要學寫一段文言。
(解說:同年人的成功對學生更有說服力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新奇的任務往往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學一般只要求學生讀懂、會背,進行文言文寫作對於學生而言似乎無異於天方夜譚,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激情。)
二、解題
1、關於本文的寫作
《唐摭言卷五》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2、關於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稷山縣)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學者王通。王勃六歲即善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作王府修撰。後因一篇遊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後又因殺官奴而犯罪,父親也受連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經南昌,正趕上當地都督在滕王閣上設宴。王勃在宴會上賦詩並寫了這篇著名的《滕王閣序》。隨後,在前往交趾時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本文遂成為他的"絕唱"。
三、研習課文
1、梳通文句,整體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為四個部分:①由洪州地勢、人才說到宴會。②寫滕王閣構築之宏,眺望之廣,周圍秋景之美。③寫歡娛宴遊引發的的人生感慨。④寫自己有幸與會,應命做詩。
2、重點突破——學會"精加工"。
(1)教師示範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勢、人才說到宴會。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寫古今之變遷;"星分翼軫"四句寫空間地勢之雄;"物華天寶"四句寫人物之盛。接著,"雄州霧列"呼應"星分"句,"俊彩星馳"呼應"物華"句;"臺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賓主盡東南之美"再承"物華"。多層渲染,以壯文氣。圖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變遷)
"雄州霧列""星分翼軫"(空間地勢)"臺隍"一句
"俊彩星馳""物華天寶"(人物之盛)"賓主"一句
"都督閻公"句以下開始具體地寫主賓盛宴。
(解說:教師精當的分析為學生的思維運作提供了一個非常直觀的操作圖式。當然,這應該建立在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後,必須對文章進行精加工——對文句的內在思路和關係進行細緻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誦。)
(2)學生歸納其餘各段,邊理解邊背誦。
第二部分:寫滕王閣構築之宏,眺望之廣,並寫周圍秋景之美。"潦水盡"二語寫秋景;"儼驂馬非"四語寫自己來到滕王閣;"層巒"以下八句,寫閣在山水之間;"披繡闥"以下十句,寫閣上眺覽所及,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二句為描寫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鮮明生動的秋之圖景。
第三部分:寫歡娛宴遊引發的人生感慨。
"遙襟俯暢"以下十句,寫參與宴會諸人。"窮睇眄於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極娛遊於暇日",引出"興盡悲來"二語,於是緊緊相承抒發身世之感。遂引用"馮唐"等四人懷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家之塊壘。"所賴君子安貧"以下,用以勉勵自己不因處境困窘而改變志節。
第四部分:寫自己有幸與會,應命做詩。
"無路請纓"四句再說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說自己路過滕王閣,把當時的賓主合在一起說;"楊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願做詩。""嗚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謙詞作結,收束全文。
(解說:在教師示範之後,學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據,但在具體操作中仍會遇到種種困難。教師可採取小組討論、師生質疑解答、點撥、啟發等多種方式。但無論如何,教師必須保證讓學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決不能越俎代庖將答案直接端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對有關文字材料進行"精加工",也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須切實抓好這一環節。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誦就會迎刃而解。)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滕王閣序》能流傳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語言藝術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兩點:工整的對偶和文情並茂的"警句"。
(解說:本導語單刀直入,直奔主題,目的在於迅速切入本節課核心內容。一般而言,導語以簡明賅要為上。)
二、品析鑑賞
1、對偶品析
這篇文章是駢體文。文中四字為一語六字為一語的很多,前後語句完全對偶(沒有成對的,只有"嗟乎""所賴""勃""嗚乎""雲而"九個字),還講究字的平仄關係,所以聲調讀起來十分和諧。試就第1段看其對偶關係:不僅句與句對偶,還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詞或片語也是對偶,這叫做"當句對"。
(解說:張志公先生說:"屬對練習是一種不講語法理論而實際上相當嚴密的語法訓練;經過多次的練習之後,學生可以熟練地掌握詞類和造句的規律,並且用之於寫作,因為從一開始就是透過造句的實踐訓練的,而不是隻從一些語法術語和抽象定義學習的、、屬對是涉及方面很廣的一種綜合性的語文基礎訓練,對於培養學生讀書、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透過實踐,靈活地把語法、修辭、邏輯幾種訓練綜合在一起,並且跟作文密切結合起來。"(《傳統語文教育初探》P103—106,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人們對"屬對"重視得十分不夠。本設計在志公先生思想的指導下,結合本文的典型特徵,從語言學習的心理規律出發,嘗試著指導學生進行文言寫作的第一步——屬對練習。當然首先是對課文中無處不在的"對偶"進行"精加工",以期建立一個完整的學習圖示來指導學生的仿寫。)
2、對偶句仿寫練習
①教師任意讀出課文中的上句,要求學生對出下句。
②教師根據課文情境自出若干語句要求學生對出下句。
如:A、滕王閣中,高朋滿座;
B、見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點,誰人騰蛟起鳳;
(參考對句:都督宴上,盛友如雲;望長天之明徹;倚馬可待,王勃繡口錦心。)
(解說:練習材料出自課文,使學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學生必須動腦思考。三個句子,句式各異,基本涵蓋課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學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語句編制"對偶句"。(解說:此舉旨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並促進學生的自主創意構思。應該在兩方面要求學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閣序》對警句的提煉,方式靈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寶天華,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華富庶;後者形象地說明了南昌一帶人才濟濟。有的是語句表面矛盾而意思連貫,例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中的"老當益壯"和"窮且益堅",就是把"老"和"壯","窮"和"堅"這兩個對立面,從相反相成中統一起來,突出了"貧賤不能移"的美好節操,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此外,如"東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東隅"已失,則"桑榆"必晚,而王勃卻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雖身處逆境也不悲觀的態度。有的是把不少相關的事物連線起來從而造成獨特的意境。例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關山難越"和"萍水相逢",在意義上本無聯絡,但一旦組成對偶句後,就順理成章地表達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後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獨,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獨。文中類似語句多多,不一一列舉。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不求一律。
(解說:警句的寫作難度較大,學生除了應該具備相應的語言能力以外,還需具備較高的思維水準和創造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只對課文進行分析而不要求學生一一仿寫。但教師必須使學生意識到"警句"的特點和作用,並且能體會到"警句"的蘊意。可以鼓勵學生在寫作中嘗試創造一二。)
三、佈置作業
1、反覆背誦課文,直至爛熟於心。
2、仿照課文中的句式寫一段有一個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說:整體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語言障礙的駢文更要重視這一環節。這一板書簡明顯示了課文四部分的主要內容,其中對第1段做了詳盡的分析。有點有面,有詳有略。)
《滕王閣序》教案通用2
教學目標:
1.鑑賞本文的美景與真情。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態度。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態度。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設想:
《滕王閣序》是千古傳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時又是教學中的難文、硬文。它是駢文的優秀篇章,用典太多,文辭簡奧,給學生的誦讀理解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學生必須在課前預習中做一些充分而必要的工作,如結合課下注釋,讀準字音、疏通文意,找出文中運用的典故,理解其意圖;誦讀時注意句式的.錯落變化、句子的節奏劃分等。課堂上教學重點放在深入探究作者情感的變化以及對寫景和抒情名句的鑑賞上。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今古幾重陽,依然天高地迥;東南一都會,正是彩徹區明。王勃興來,詩文題閣樓,一序佔千秋;我輩登臨,樂趣寄山水,三江抒豪情。讓我們跟隨初唐四傑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閣,品讀其美景,賞析其真情。(展示目標)文章的全稱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宴滕王閣序》。這些標題已介紹了文章的內容:秋天在滕王閣舉辦的一次大型宴會上所作的開場白。此類文章開篇多為介紹宴會地點、集會人物,極盡溢美之詞,結尾多為總結全文提出號召展望未來。我們不妨來驗證一番。
二、學生齊讀第一段。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內容。
答:贊盛地、捧閻公、誇嘉賓
三、學生自己讀最後一段,歸納內容。
答:總結陳詞,回到現實,禮讓他人。
四、重點學習2-6段,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華部分。教師配樂誦讀,並預先設定問題。
1.作者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用文中一句話來作答。
答: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2.作者因何而“興”?
答: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五、賞析2-3段,男女生分讀。
提問:哪些寫景的美句最能打動你?
方法提示:
1.誦讀
2.描述意境
3.寫景視角
4.技巧手法
5.相關詩句對比
舉例:
1.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評析:這一句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於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水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徵,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2.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評析:這一句更是寫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一動一靜相映增輝;秋水碧而連天,長天淨而映水。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一體,渾然一色。背景曠遠、色彩明麗、意境渾融、超逸豪邁。該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潦水”對“寒潭”,“煙光”對“暮山”,“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補充介紹:“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乃以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唐摭言》卷五)
總結:這一部分寫景文筆瑰麗、手法多樣,或濃或淡、或俯或仰、時遠時近、有聲有色,動靜結合、虛實相襯,眾多景物神采飛動,令人擊節歎賞。
六、鑑賞4-6段,前後分排讀
提問:
1.景如此之美,作者為何又由興轉悲?用原句來作答。
答:
(1)人生苦短,盈虛有數的頓悟
(2)眾人皆樂,唯我獨悲的孤苦
(3)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感嘆
(4)壯志難酬,知音不遇的痛苦
2.你聯想起了哪些類似的詩句?
答: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蘇軾《前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劉禹錫《西塞山懷古》“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恆不變的自然與短暫多變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涼。
3.面對如此境遇,王勃又用怎樣的態度來對待的?用原句來回答。
答:文以情勝,這些文句之所以膾炙人口、引人共鳴,是因為王勃寫盡了世上失意人的報國無路、濟世無門,也喊出了天下樂觀者的不甘沉淪、豪情壯志。失望與希望兼有,追求與痛苦交織,這是從心泉中流淌出來的最純真的情感,所以就最能撥動人的心絃。
4.為何王勃能將這種情感寫得如此真切感人?
(介紹王勃的經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幹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
總結:懷才不用、知己難遇。笑臉後有不堪回首的坎坷經歷,我們要看到他年輕背後的滄桑、輝煌背後的無奈。正因為景美情真,才使得這篇文章達到了詩與畫、景與情、神與形、自然與社會、山水與人文、歡快與沉重、悲愴與奮進、低沉與昂揚的高度統一。
七、拓展延伸:
文以閣而名於世,閣以文而傳天下。設想某一天,你與王勃相遇在滕王閣,你想對他說什麼?寫下給王勃的一兩句話。
對理想的執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時會產生巨大的痛苦,面對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莊、佛家的出世思想為寄託,去尋找詩意的人生,一如陶淵明;有的人執著於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進而憤世嫉俗,玩世不恭,一如劉伶;有的人以天下為己任,勇於進取、積極向上,一如曹操。身處初唐的王勃當時很年輕,卻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暫,正如落霞,但即使生命如此短暫他也要以孤鶩一“飛”的矯健姿態去迎接,去挑戰!他的理想更加堅定,鬥志更加昂揚,他以飛翔的姿態定格於滕王閣的秋水長空,那青春的宣言響徹了歷史的天空,今天聽來仍舊讓人怦然心動、熱血沸騰。我想起了美國作家海明威在小說《老人與海》裡的一句名言:“一個人生來不是被打敗的,你可以消滅他,但你不可以打敗他!”
附板書:
滕王閣序
王勃
興←------------------景美
↓
悲------------→情真
《滕王閣序》教案通用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駢體文的特點。
2、掌握文章將敘事、寫景、抒情融於一體的寫作技巧,以及善於將典故與眼前景相結合的寫法。
3、理解和積累下列文言詞語“故、盡、屬、即、且、矣”的意義和用法。
能力目標
1、學習體會本文優美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進行文言仿寫訓練。
2、熟練背誦2~5段。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人生觀,要有遠大抱負和人生使命感;能夠正確看待挫折,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笑對人生,始終對生活充滿信心。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用富麗的詞藻稱道洪州,記述盛宴,描寫滕王閣的壯麗以及寥廓壯美的山川秋景,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於沉淪的複雜感情。
2、辯析“故、盡、屬、即”等多義詞的詞義。
【教學難點】
1、學習文章事、景、情融於一體的寫作技巧。
2、指導學生背誦2~5段。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文章屬駢文,名式整齊,便於誦讀。透過學生的反覆朗讀,不斷培養他們對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點撥、歸類法(如解讀詞語時,多以練習形式及時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點撥總結,以鞏固舊知,積累新知)。
3、討論法(對比較難理解的問題,如作者抒發懷才不遇的情感、融情於景的特點可透過師生討論尋找解決途徑。)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話,同學們一定耳熟吧。這歷詠不衰的名句出自何處呢?(學生回答)是的,它出自古今傳誦的駢文名篇《滕王閣序》,更是出自少有才名的王勃之口。這節課我們就開始學習《滕王閣序》,深刻感受一下他十足的文學才情。
二、解題:
1、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如南朝梁蕭統的《〈文選〉序》。贈序,是指親友間以作文相贈,表達惜別、祝願、勸勉之意,如韓愈《送東陽馬生序》等。宴集離,是指古人宴集時,常同賦詩,詩成後公推一人作序,這樣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蘭亭集序》。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於贈序類的文章。
2、駢文,是魏晉後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第二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第三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3、王勃及文章寫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龍門(現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學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才華早露,六歲即善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作王府侍讀,兩年後因一篇《檄英王雞》的遊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後因擅殺官奴而犯罪,父親也受連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徑南昌,正趕上當地都督閻某在滕王客上歡宴群僚和賓客。王勃在宴會上賦詩並寫了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兩個月後,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三、誦讀,疏通。
1、學生對照註釋邊讀邊譯。
2、教師講解。
四、初步感知課文
1、學生集體朗讀課文一遍。
2、提問:從內容上看,文章可分為幾部分?
學生思考後,明確: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第二部分(第2、3段):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第三部分(第4、5段):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第四部分(第6、7段):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五、具體研習文章第一部分(第1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第1段。
2、提問:作者是如何寫洪州的地理風貌的?突出了什麼特點?
學生思考後,明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寫名稱的沿革,兼顧歷史與現實,道出歷史的久遠;“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由天及地,寫界域的廣大,可見轄境的遼闊。“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具體寫地理位置,寫出了地勢之宏偉。
3、提問:從“物華天寶”到“賓主盡東南之美”幾句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明確:“物華天寶”四句寫人物之盛(“龍光射牛鬥之墟”一句呼應“星分翼軫”;“徐孺下陳蕃之榻”一句為當時“洪都”人才的出場作鋪墊)。“雄州霧列”四句將地勢與人才兩方面交叉在一起寫。(“雄州霧列”寫地,是“星分”四句的補充;“俊採星馳”寫人,是“物華”四句的發揮。“臺隍”一句復說“星分”四句,“賓主”一句補充“物華”四句,併為引出後文作鋪墊。)
4、提問:作者寫參加宴會的人物,照應了前文的哪個詞語?
明確:作者在寫參加宴席人物時,用了“雅望”“懿範”“勝友”“高朋”“騰蛟起鳳”“紫電清霜”等詞語,極盡人物的文韜武略,照應了前文的“俊採”一詞。
5、提問:文章開始不寫樓臺,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敘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即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同時也緊扣照應了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板書:洪州地勢,宴會賓主
歷史久遠
界域之大
物產豐富
人才俊美
6、提問:學生依據板書試背課文。
六、具體研習文章第二部分(第2、3段)。
1、學生集體朗讀第2、3段。
2、學生分四人一組討論:作者按照怎樣的思路寫滕王閣的壯麗及其周圍的風光。
明確:“時維九月,序屬三秋”點明時令,緊扣題中“秋日”。“潦水”二句抓住“秋水”“秋色”寫秋景。“儼驂騑”以下四句敘寫來閣過程,來賓駕著名車駿馬,造訪滕王閣。“層巒聳翠”以下八句寫滕王閣的自然環境和氣勢,指出閣在山水形勝之地。“披繡闥”以下寫登臨所見:“山原”兩句,寫山川之美;“閭閻”以下四句寫人煙之盛、富庶祥和的氣象;“雲銷”四句寫自然景物;“漁舟”以下四句收束前文,寫生活之樂與候鳥之歌。
3、學生先默讀課文,畫出描寫滕王閣的宏偉構築及周圍美麗秋景的句子。然後討論本部分是怎樣將敘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本部分作者帶著讀者趨名樓,登高閣,覽觀樓臺的壯麗,山川的曠遠,市井的繁華,舟楫的眾多,點綴以漁歌、雁聲,描繪出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圖畫。“潦水盡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給人清爽的感覺。高聳入雲,溢彩流丹的滕王閣令人歎為觀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朦朧秋景,“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著作者無比愉悅的心情。作者寫自己的喜悅心情毫不張揚,而是寓情於事於景,含蓄婉轉地表達出來的,給人天衣無縫、妙合無垠之感。
4、學生仔細品味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所選景象的特點及所描寫的意境的特色,展開想象,將該句擴寫成百字左右的短文。注意語言要有文采。
5、學生朗讀或試背第二部分。
山水秋景
板書:閣周風光,自然人文
宏偉構築
人煙興盛
七、具體研習文章的第三部分(第4、5段)。
1、教師範背第4、5段。
2、提問:本部分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作者的情感有何變化?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後,明確:本部分寫由歡樂的宴飲娛樂引發的人生感慨。“遙襟甫暢”以下八句,鋪敘歡飲娛樂的場景:管絃之盛,歌聲之美,人才之多。“四美具,二難並”之後於詩酒歌管之中,忽發深沉的感傷。“窮睇眄於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極娛遊於暇日”,引出“興盡悲來”二句。表露出對人生短暫和功業未就的作感以及自己在“命運”面前的無能為力,即直抒內心深層的傷感。而“望長安於日下”以下十句,則聯絡個人身世,以直抒的方式吐露內心深層的孤獨感。其中即包含其父被貶交趾之痛,又有個人宦途失意之悲。“嗟乎”發端,轉為更強烈的抒情。“時運不齊”以下十句,引用四個典故,藉以自慨年時易往,功業難成,流露出嗟卑嘆老的傷感和見機知命的消極心理。“老當益壯”之後引典,全力抒寫壯志決不因老邁困頓而稍有變易,透露出樂觀向上的偉大情懷。
板書:宴會盛況,人生感慨
宴會歡娛(喜悅)
人生感嘆(悲傷)
壯志不易(樂觀)
3、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理解。
點撥:要樹立高尚的人生觀,不在挫折面前折腰,而要笑傲困難,樹立戰而勝之的勇氣,把自己培養成能看到事業未來有的膽識者。
4、學生試背本部分課文。
八、具體研習文章第四部分(第6、7段)。
1、學生集體朗讀第6、7段。
2、提問:文章最後兩段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學生思考後,明確:第6段由個人遭際寫到途經滕王閣,有幸參加宴會,自當應命為詩。第7段寫自己對主人的知遇之恩表示感謝,對本次盛大的宴會表示依戀。
3、學生討論:文章前後是如何照應的,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前後有兩處照應:一是宴會開始照應宴會結束;二是作者自己以謙詞入場照應謙詞退場。這樣寫首尾聯貫,一氣呵成,無懈可擊。
4、學生試背最後兩段。
二、王勃的詩篇(選三)
(一) 滕王閣詩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譯文:高高的滕王閣正對著江心小洲,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已經死去,坐著鸞鈴馬車,掛著琳琅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閣內畫棟珠簾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雲,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悠閒的白雲,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經過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恆地東流。
(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三) 山 中 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滕王閣序》教案通用4
【設計說明】
《滕王閣序》以語言流光溢彩、美不勝收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作。學習本文,可以說是一次與精美語言的“親密接觸”,達到了“文”“情”並茂。情理中又包含著深蘊,可以說是“文”“質”相得益彰,“情”“理”珠聯璧合,這也是本文最大的特點。教學本文,應該把重點放在品讀本文優美獨到的語言上,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其中閃爍的思想光茫。
對於本文,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講解起來也難度不小,是由於本文誦讀起來琅琅上口,但易駐足於表層形式,停留在感性層面而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教師的適時引導尤為重要。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本文華美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
2、探究宏偉壯美的意境,感受跌宕的感情變化。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熟讀成誦。
2、瞭解對偶在駢文中的重要性,進行仿寫訓練。
【教學難點】
對作者複雜的情思的體悟。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悲哉秋心,蕭條悽瑟,西風颯過,萬木鹹荒。葦葉紛下,蕪杆遷黃。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觸目生涼。離人頻顧,羈客成傷。中夜不寐,林下彷徨……”
大家相信嗎?這段文字出自一位17歲的高中生之手。他在99年的上海市高考中取得了滿分作文的好成績!“年少而才高”。1300多年前的一位十四歲的少年也有著如此驕人的成績。他六歲即善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此人就是王勃。
“行為相當浪漫,遭遇尤其悲慘”。悲慘的經歷成就了王勃的才華。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他的“絕唱”《滕王閣序》。
(解說:同年人的成功對學生更有說服力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研讀文字
(一)品味美言
1、聽讀(可以央視“子午書簡”的誦讀為範本)
2、仿讀(在疏通字詞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3、男女聲分角色朗讀。
齊讀第一段,可從語勢想見朋友如雲的盛況;女生讀第二段,用清麗的聲音表現滕王閣的雕樑畫棟,疊金鋪翠,山明水秀,霞飄鶩飛;男生讀第三段,用渾厚的聲音讀出悲而不哀的人生感悟和窮且益堅的人生追求;第四、五段齊讀,體會世存知音,臨別賦詩的感慨。
(二)梳理文脈
1、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①由洪州地勢,人才說到宴會。②寫滕王閣構築之宏,眺望之廣,周圍秋景之美。③寫歡娛宴遊引發的人生感慨。④寫自己有幸與會,應命做詩。
2、重點突破,“精加工”。(學生合作完成,教師補充總結)
第一部分:由洪州地勢,人才說到宴會。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寫古今之變遷;“星分翼軫”四句寫空間地勢之雄;“物華天寶”四句寫人物之盛;接著,“雄州霧列”呼應“星分”句,“俊彩星馳”呼應“物華”句;“臺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賓主盡東南之美”再承“物華”。多層渲染,以壯文氣。
第二部分:寫滕王閣構築之宏,眺望之廣,周圍秋景之美。
“潦水盡”二語寫秋景;“儼驂騑”四句寫自己來到滕王閣;“層巒”以下八句,寫閣在山水之間;“披繡闥”以下十句,寫閣上眺覽所及。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二句為描寫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鮮明生動的秋之圖景。
第三部分:寫歡娛宴遊引發的人生感慨。
“遙襟俯暢”以下十句,寫參與宴會的人。“窮睇眄於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極娛遊於暇日”,引出“興盡悲來”二語,於是緊之相承抒發身世之感,遂引用“馮唐”等四人懷才不遇而矢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家之塊壘。“所賴君子安貧”以下,用以勉勵自己不因處境困窘而改變志節。
第四部分:寫自己有幸與會,應命做詩。
“無路請纓”四句再說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說自己路過滕王閣,把當時賓主合在一起說;“楊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願做詩。“嗚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意,以謙詞作結,收束全文。
(解說:在對文章各部分進行分析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示範,這樣,學生分析起來就有了方法依據。教師可採用小組討論、師生質疑解答、點撥、啟發等多種方式。無論採用何種方法,教師必須保證讓學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決不能越俎代庖。引導學生學會對有關文字進行“精加工”也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關鍵。只有真正理解了,背誦就會迎刃而解。)
第二課時
一、匯入
《滕王閣序》在唐代就已獲得盛譽,流傳千古。其魅力穿越千年經久不衰。其魅力緣何越千年?從語言藝術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兩點:工整的對偶和文情並茂的警句。
(解說:本導語單刀直入,直奔主題,目的在於迅速切入本節課核心內容。)
二、品析語言
1、對偶品析
讀一讀,感受韻律美。
通篇駢偶,四六句為主,有時句中又自對的“當句對”使形式更見工整。聲韻上講究平仄,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句皆對偶但內部停頓又有區別,聲氣流轉中平添頓挫、搖曳感,音韻與典雅之美平添了此文的魅力。
2、“警句”品味
品一品,咂摸語言美。
珍詞麗句層見疊出,佳詞雋語令人歎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高朋滿座,雲銷雨霽,漁舟唱晚,雁陣驚寒,萍水相逢,老當益壯,窮且益堅”等成為語言奇珍,更有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精妙的語言之美使此文魅力倍增。
《滕王閣序》對警句的提煉,方式靈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華富庶,後者形象地說明了南昌一帶人才濟濟。有的是語句表面矛盾而意思連貫,例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中的“老當益壯”和“窮且益堅”就是把“老”和“壯”,“窮”和“堅”這兩個對立面,從相反相成中統一起來,突出了“貧賤不能移”的美好節操,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是因為此句融三美於一體。三美奠定名句之基。①設景美:一句一景,一景一畫,水天浩渺,上下渾然一色,描畫出曠遠的意境。②著色美:天青水碧,霞紅鶩美,一紅一白,色彩明麗,一靜一動,相映生輝。③生機美:落霞自天而下,孤鶩自下而上,飛鳥翱翔,秋水流淌,景物鮮活。
文中精美的語句很多,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作品味賞析,不求一律。
3、對偶句仿寫練習
①教師根據課文情境自出若干語句要求學生對出下句。
如:A、見秋水之浩淼; B、滕王閣中,高朋滿座; C、文不加點,誰人騰蛟起鳳;
(參考答案:望長天之明徹;都督宴上,盛友如雲;倚馬可待,王勃繡口錦心)
(解說:練習材料出自課文,使學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學生必須動腦思考,三個句子,句式各異,基本涵蓋了課文中的主要句式。)
三、體悟情思
本文是一篇寫景佳作。此類文章的一般特點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本文借寫景抒發情思,作者的情感感受跌宕起伏,從欣賞秋景的逸興飛揚,之後陡落到興盡悲來,自嘆失意的低沉,最後又迸發出不墜青雲之志的高亢。
文章抒情時而低迴哀切,時而激昂慷慨。王勃感嘆人生的悲哀只是一時,逆境之中他仍自我砥礪,唱出一曲昂揚激越之歌。處困頓而操守不移,處逆境而壯志彌堅,勉勵自己不因處境維艱而自暴自棄,這是文章最令人動容之處,也令此文歷經千載超越了形式和時空。其魅力源自於困厄中堅守,失望中希望,艱難時奮進的人生情思。
學生誦讀、品析相關語句,之後交流體會。教師點讀,引導重點。
(1)“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抒寫鬱結於胸的仕途失意之悲,懷才不遇之恨;從中既可感受王勃強烈的用世之心,又看到他抱負落空、政治失意後內心的悲哀和孤獨。這也是一切“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獨,極易撥響共鳴的心絃。
(2)“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用的什麼表達方式?表達何種情思?
參考答案:議論抒情。登閣四望所見絢麗秋景,自然引發豪情逸致,而放眼浩翰宇宙,體悟天地之大,一時宇宙無盡與人生有限強烈對比,個人的渺小感,人生的短促感,無奈的宿命感,都讓人悲從中來。
(3)從“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一句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王勃?
參考答案:王勃雖然感慨命運不公,但並未陷入傷感無法自拔,相反,此句體現出他的一種豁達,一種堅持,對理想、志節執著追求,窮而彌堅,白首不移。一介書生無法濟世匡時卻又積極進取,於痛苦中自勵,從困厄中振奮,逆境中的吟唱叩人心扉,奏出了初唐時的生命最強音。
四、作業設定
1、反覆背誦本文中的精彩語段,直至爛熟於心。
2、自選某一二精美語句作尋美探究,寫篇欣賞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