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六年級下數學教案(通用11篇)

北師大版六年級下數學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北師大版六年級下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面的旋轉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引導學生整體把握“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絡。

  2、從多種角度探索圓柱和圓錐的特徵。

  3、探索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發展空間觀念。

  4、經歷圓柱和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體會“類比”的思想。

  5、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用活所學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教材分析:

  學生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並初步瞭解了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平面圖形的性質,學習了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學生還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與體積的含義及其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本單元進一步學習圓柱和圓錐的知識。本單元主要透過五個活動,引導學生學習面的旋轉(圓柱和圓錐的認識)、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等內容,並參與實踐活動。本單元教材編寫力圖體現以下主要特點:

  1.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經歷“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絡教材的第一個活動體現的內容是“由平面圖形經過旋轉形成幾何體”,這不僅是對幾何體形成過程的學習,同時體會面和體的關係也是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這也是教材將此課題目定為“面的旋轉”的原因。教材呈現了幾個生活中的具體情境,鼓勵學生進行觀察,啟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經歷“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在結合具體情境感受的基礎上,教材又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透過快速旋轉小旗,引導學生結合空間想象體會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發展空間觀念。教材還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轉成體的練習。

  2.重視操作與思考、想象相結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操作與思考、想象相結合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索圖形特徵、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本單元中,教材重視學生操作活動的安排,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動,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空間觀念。如“圓柱的表面積”的教學中,教材引導學生透過操作來說明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怎樣的圖形,並呈現了兩種操作的方法:一種是把圓柱形紙盒剪開,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另一種是用一張長方形紙捲成圓柱形。再如本單元的最後專門安排了一個“用長方形紙卷圓柱形”的實踐活動,先讓學生用兩張完全一樣的長方形紙,一張橫著捲成一個圓柱形,另一張豎著捲成一個圓柱形,研究兩個圓柱體積的大小;然後組織學生將兩張完全一樣的長方形紙裁開,把變化形狀後的紙再捲成圓柱形,研究圓柱體積的變化,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深化對圓柱表面積、體積的認識,並體會變數之間的關係。

  3.引導學生經歷圓柱和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體會類比等數學思想方法類比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時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視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圓柱的體積”教學時,教材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

  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徵,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教學準備

  教師與學生每人帶一個圓柱,教師給學生每4人小組發一個紙製的圓柱。每位學生準備好製作圓柱的材料。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

  理解圓柱側面展開是長方形,並理解長與寬與圓柱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複習

  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

  誰能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徵?(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相對的兩個長方形完全相同,長方體的高有無數條。)正方體呢?

  誰能說一說我們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哪些知識?

  二、 新授

  教師: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體,簡稱圓柱。

  1、 初步印象

  教師:同學們,請你們用眼睛看,用手摸,說一說圓柱與長方體的有什麼不同?

  (圓柱是由2個圓,1個曲面圍成的。)

  2、 小組研究:圓柱的這些面有什麼特徵呢?面與面之間又有什麼聯絡呢?

  3、 交流和彙報

  (1)關於兩個圓形得出:上下2個圓是完全相等的圓,它們都是圓柱的底面。

  (2)關於曲面得出:它是圓柱的側面,如果沿著高展開,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著斜線展開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柱的高。

  (3)關於圓柱的高: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圓柱的高。高有無數條。高有時也可用長、厚、深代替。

  4、 舉例說明進一步明確特徵

  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和麵積的計算方法,能熟練地計算圓的周長和麵積。

  2、能靈活運用本單元研究得出的知識解答問題。

  3、 進一步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圓的周長和麵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

  綜合應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問:這個單元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知識?師生一起歸納、整理本單元所學內容。

  2.揭示課題。

  二.展開

  1.求圓面積的練習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練習1——2再指名板演,

  然後讓板演者說說計算過程。最後再次複習圓面

  積在各種條件下的計算公式:S=πr2=π()2

  2.綜合應用。

  投影出示P27練習3~4題,先由4人組成小組

  進行討論,並解答,然後在全班同學面前彙報,

  特別要說清思考過程,最後,教師講解。

  三.總結

  本節課我們複習了什麼?

  四.作業

  課後反思:

  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靈活運用本單元研究得出的知識解答問題。

  2.透過圖形的組合,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進一步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加深對圓的周長和麵積的理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複習

  1、什麼叫半徑?什麼叫直徑?怎樣求圓的周長?

  怎樣求圓的面積?

  二.展開綠色圃中

  1.練習。

  先指名板演,其餘同學各自做在草稿紙上,

  然後全體師生共同講評,指出存在的錯誤,

  尤其是做在草稿紙上的同學一定要自己找出

  錯誤的原因和正確的解答過程,小組進行練習。

  2.小結。

  三.鞏固練習

  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明確含義,感悟特徵及性質。能夠運用數學語言清楚描述旋轉運動的過程。會在方格紙上畫出線段旋轉90度後的圖形。

  2、經歷觀察例項、操作想象、語言描述、繪製圖形等活動,積累幾何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

  學習重點:

  透過多種學習活動溝通聯絡,理解旋轉含義,感悟特徵及性質。

  學習難點:

  在方格紙上畫出線段旋轉90度後的圖形

  課前準備:

  鐘錶,課件,教具

  學習過程

  環節學案

  回顧舊知

  1、物體的運動有( )和( )。

  2、平移和旋轉都只改變圖形的( ),不改變圖形的( )和( )。

  自主探索

  1、鐘面上指標旋轉的方向就是( )方向;相反的方向就是( )方向。

  2、鐘錶上旋轉一週是( )度,12個時刻將它12等份,所以每份是( )度。

  3、從8時到10時,時針繞旋轉點( )方向旋轉( )度,從11時到15時,時針繞旋轉點( )方向旋轉( )度。

  4、旋轉三要素指( )( )( )。

  合作探究

  當橫杆升起時,橫杆繞旋轉點( )時針旋轉( )度;當橫杆落下時,橫杆繞旋轉點( )時針旋轉( )度。

  達標檢測

  基礎性作業:

  課本29頁練一練1、2題(看課件)。

  一棵小樹被扶起種好,這棵小樹繞點O( )方向旋轉了( )度。

  提高性作業:

  畫出線段AB繞點B順時針旋轉90度後的圖形;畫出線段AB繞點A逆時針旋轉90度後的圖形。

  拓展性作業:

  如圖,點P是線段MN上一點,將線段MN繞點P順時針旋轉90度。M P N

  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生的摺疊實踐活動,瞭解和掌握立體圖形和它的平面展開圖之間的對應關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正確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簡單立體圖形。

  3.會利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解決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立體圖形的容積等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4 摺疊〗

  這部分是有關將平面圖形摺疊成立體圖形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對應識別與判斷,因此,本問題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是極有益處的。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和啟發學生,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內容。

  本問題安排了“想一想”“畫一畫”“做一做”三個步驟。首先,想像一下這個平面展開圖摺疊以後像什麼。其次,動手操作,將放大的圖紙按虛線摺疊後,形狀是一座小房子。最後,可以先透過疊出的小房子來確定天窗和門的位置,然後在平面圖上畫出來(天窗可以在平面圖中上數第二個和第三個矩形內,門可以在第一個和第四個矩形內,也可以在兩邊的五邊形內)。

  〖練一練〗

  第1題 ①長方體;②正方體。

  第2題 圖形(1)對應(a)。

  圖形(2)對應(c)。

  第3題 圖形①和②都對應(b)。

  建議學生先看圖想像和思考,然後再用附頁4中的圖折一折。這樣,既驗證了自己的判斷,又練了摺疊技能

  第4題窗戶、煙囪和小鳥的位置如下圖所示:

  由於門的位置已經給定,所以,窗戶、煙囪和小鳥的位置就大概確定下來。

  第5題讓學生自己做立體圖形,教師不必作太多的限制,比如可做立方體、長方體或根據教科書上的一些平面圖去做相應的立體圖形。但不管怎樣,做立體圖形的步驟都應該是先畫出平面圖形再摺疊。

  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能力目標:

  能運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會組比例。

  情感目標:

  感受數學的奧秘,培養數學興趣。

  教學重、難點教學

  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能根據比例的意義寫比例.

  突破重點、難點設想根據上學期“比的認識”,怎樣的兩張圖片像的問題、讓學生明確兩種相關聯的量成相除關係,且它們的比值相等時,這兩個比組成比例關係。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教學活動及主要語言預設學生活動預設

  一、創境激疑

  上學期學習“比的認識”時,我們討論“圖片像不像”的問題。請同學們聯絡比的知識,再想一想,怎樣的兩張圖片像?(比值相等)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深入探究。

  回顧

  產生疑問

  二、互動解疑

  1、比例的意義

  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要求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寫出每個圖片的長與寬的比

  (2)求出各比的比值

  (3)觀察特點,寫出規律

  板書:

  圖片A:6:4=3:2=1.5

  圖片B:3:2=1.5

  圖片C:8:3=2.66……

  圖片D:12:8=3:2=1.5

  圖片E:12:2=6

  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連線起來,這種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比例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

  結論:像12:6=8:4, 6:4=3:2這樣表示兩個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鞏固練習:

  (1)要求每個學生寫出一個比例,教師巡視指導且批閱。

  (2)要求每個學生寫出一個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題,完成後由教師批改。

  2、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該比例的項。

  在比例中,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6和8是比例

  觀察

  先獨立思考

  指名彙報

  共同發現、小結

  理解

  自主思考

  小組內交流探究

  彙報交流

  獨立填寫

  同桌交流

  指名彙報

  三、啟思導疑

  1、同學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這節課我們一直類比著比學習比例,比與比例僅一字只差,它們會有什麼區別呢? (比是兩個數相除,是一個算式;比例是兩個比相等,是一個等式)

  指名談發現

  理解

  識記

  四、實踐運用

  (一)填一填。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 ),其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用6,3,9,8組成一個比例是( )。

  (二)下列那幾組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為什麼?

  (1)4:5和8:20

  (2)15:30和18:36

  (3)0.7:4.9和140:20

  (4)1/3:1/9和1/6:1/8

  (三)按要求寫一寫。

  1、先寫出比值是3的兩個比,再組成比例。

  2、根據1.2×25=0.6×25寫出兩個比例式。

  獨立思考

  指名彙報

  評價訂正

  五、總結評價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什麼樣的兩個量成正比例關係?

  自由小結

  板書設計:比例的認識

  12:6 = 8:4

  6:4 = 3:2

  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8

  設計說明

  鑑於本節課教學內容靈活、豐富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學情實際,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本設計透過欣賞生活中的美麗圖案,激起學生對美麗圖案的探究慾望,喚起學生製作圖案的興趣。複習前面的學習內容,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

  2.培養合作意識,體會數學情感。

  本設計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中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透過學生的作品展示,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讓學生對別人的作品進行評價,在同學交流和教師總結中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收集到的'各種美麗圖案。

  學生準備:花瓣圖案方格紙三角尺直尺彩筆圓規硬紙板剪刀圖釘膠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創設情境,激起興趣。

  上課之前先請同學們欣賞一下我們生活中的美。(課件出示圖案)這是五環旗,由圓這個基本圖形組成,再看盤子底部的花紋、摩天輪、鐵柵欄、窗花,還有這個以花瓣為基本圖形組成的紫荊花圖案,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它們。

  師:你們知道這些圖案美在哪兒嗎?這麼美的圖案,藝術家是怎樣設計出來的?看到這些美麗的圖案,你有什麼感想呢?

  2.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一起欣賞和設計一些美麗的圖案。

  設計意圖:透過欣賞美麗的圖案,學生不僅能感受到圖案本身的美,還能感受到軸對稱、平移或旋轉在其中的應用,激起學生探究美麗圖案的慾望,喚起學生製作美麗圖案的興趣。在指導學生欣賞美麗圖案的同時加深對圖形變換的基本特徵和方法的理解,為接下來的自主設計做準備。

  ⊙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觀察、分析圖案。

  課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圖案,讓學生觀察後提問:花瓣圖案是怎樣得到的?

  設計意圖:透過再次欣賞花瓣圖案,觀察、分析圖案的構成,使學生進一步瞭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變成複雜圖形的過程,明確圖案設計的基本過程。

  2.小組相互交流並彙報。

  (1)教師要求學生拿出手中的花瓣圖案,在自己的方格紙上動手擺一擺,並提問:圖案A是透過怎樣的操作得到花瓣圖案的?

  (2)學生討論、操作,然後請幾名學生展示。

  ①圖形A連續旋轉得到花瓣圖案。

  ②畫出圖形A的軸對稱圖形,再利用旋轉或軸對稱得到花瓣圖案。

  (利用課件展示學生總結的兩種方法)

  (3)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方法外,還有其他方法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交流後彙報,教師藉助課件演示變化過程)

  方法一:先旋轉後對稱。

  先將圖形A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得到圖形B;再以圖形A和圖形B為基本圖形,以點O所在水平直線為對稱軸作圖形A和圖形B的軸對稱圖形,就可以得到花瓣圖案。

  方法二:先旋轉後平移。

  先將圖形A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得到圖形B;再將圖形A向右平移3格,然後向下平移3格;最後將圖形B向左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就可以得到花瓣圖案。

  方法三:先對稱後旋轉。

  以點O所在豎直直線為對稱軸作圖形A的軸對稱圖形B;以圖形A和圖形B為基本圖形,繞點O將圖形A和圖形B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180°,就可以得到花瓣圖案。

  方法四:先對稱後平移。

  以點O所在豎直直線為對稱軸作圖形A的軸對稱圖形B;將圖形A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3格;將圖形B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就可以得到花瓣圖案。

  方法五:先平移後對稱。

  將圖形A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得到圖形C;以點O所在水平直線為對稱軸作圖形C的軸對稱圖形B;以點O所在豎直直線為對稱軸作圖形C的軸對稱圖形D,得到花瓣圖案。

  方法六:先平移後旋轉。

  將圖形A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得到圖形C;將圖形A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得到圖形B;將圖形C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得到圖形D,得到花瓣圖案。

  師:在經歷了動腦、動手相結合的設計過程後,我們發現圖案的設計其實很簡單,只要掌握對稱、平移和旋轉的基本方法,便可以自如運用這些知識製作出美麗的圖案。

  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總複習中第78-79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旋轉與軸對稱。

  2、能確定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能將簡單的圖形平移或旋轉90°。

  過程與方法:

  整理已學過的平面圖形的軸對稱性,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

  靈活運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觀察、操作、想象、設計圖案等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對稱、平移、旋轉的特徵。

  教學難點:

  綜合運用平移、旋轉與對稱的特徵進行圖形的變換,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上週末咱們班的李坤和王明隨爸爸、媽媽一起去了一個地方。想跟他們一起去看看嗎?

  (課件出現遊樂場情景: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滑滑梯、推車、小火車、速滑)

  師:遊樂園裡各種遊樂專案的運動變化相同嗎?(學生說分類方法)

  生1:在遊樂園裡像滑滑梯、推車、小火車、速滑這些物體都是沿直線移動,這樣的現象叫做平移。生2: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這些物體都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移動,這樣的現象叫做旋轉。

  師:平移和旋轉是我們常見的物體的運動方式,數學上我們稱為變換方式,除了這兩種方式,還有哪種方式可以稱為變換呢?

  生:軸對稱。

  師: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複習圖形與變換的知識。(板書課題)

  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10

  設計說明

  本課時教學的是圖形的旋轉,它是繼軸對稱、平移之後的又一種圖形的基本變換,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中圖形變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鑑於本節課教學內容靈活、豐富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學情實際,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了以下幾方面:

  1.創設遊戲,激趣引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伊始,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將旋轉知識融入到遊戲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關注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從而順利進入對旋轉知識的探索。

  2.形象演示,加深理解。

  教學中,充分利用實物和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加強直觀教學,加深學生對旋轉的理解,突出旋轉的三要素,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最佳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

  3.動手操作,體驗成功。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學中要儘可能地創設機會讓學生做數學,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實現由直觀向抽象的轉化。學生討論後獨立完成畫圖操作,既使學生對旋轉的認識由感性上升為理性,又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同時透過作品展示,為學生創造了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時鐘 方格紙

  學生準備 方格紙 三角尺

  教學過程

  ⊙創設遊戲,引入新課

  1.做遊戲。

  聽口令,做動作:向右轉,向左轉,向後轉,向後轉,向右看,向前看。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做了這些簡單的動作,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知識就躲在這裡面呢!你能猜出我們今天要學習什麼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揭示課題:圖形的旋轉。

  2.聯絡生活,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旋轉現象。

  (生彙報:風扇扇葉、陀螺、旋轉木馬、鐘錶指標的轉動等)

  小結:生活中像這樣的旋轉現象有很多,我們就從大家熟知的鐘表開始研究吧!

  設計意圖:新課開始從遊戲出發,將生活中的問題與數學學習有機地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聯絡生活,探究新知

  1.觀察鐘面,明確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的意義。

  小組活動:觀察鐘面,引導學生說說時針、分針和秒針是怎樣旋轉的。

  (時針、分針、秒針都在繞著中心點旋轉;秒針1分旋轉1周,分針1時旋轉1周,時針1時旋轉1大格)

  彙報總結:時針、分針、秒針旋轉的方向就是順時針方向,相反的就是逆時針方向。

  2.從實物到線段,認識旋轉的特徵。

  (1)課件出示教材28頁汽車進公路收費站的情境圖。

  出示問題1:汽車進入公路收費站時,橫杆開啟時是怎樣運動的?嘗試用手比畫橫杆旋轉的過程。

  課件演示橫杆逆時針旋轉90°的過程。

  出示問題2:汽車通過後,橫杆關閉時又是怎樣運動的?嘗試用手比畫橫杆旋轉的過程。

  課件演示橫杆順時針旋轉90°的過程。

  教師相應板書: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圖示來表示橫杆的開啟和關閉。

  (2)再仔細觀察並想象橫杆開啟和關閉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

  ①想一想,橫杆在旋轉時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旋轉中心相同、旋轉方向不同、旋轉角度相同)

  ②物體旋轉前後,什麼沒變?什麼變了?(物體的形狀和大小沒變,位置和方向變了)

  ③要想把一個旋轉過程描述清楚,應該說哪些方面?

  (旋轉物體、起止位置、繞哪一點、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

  (3)嘗試練習。

  課件出示線段旋轉圖,提問:請同學們觀察圖中線段的運動過程,你能說說圖中的線段是怎樣旋轉的嗎?

  (這條線段繞點O逆時針旋轉90°)

  提問:旋轉前後,線段的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線段的位置和方向變了,線段的長短沒變)

  設計意圖:首先透過觀察時鐘以及橫杆的運動過程,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觀察這些實物是怎樣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的,明確旋轉的含義。接著讓學生用語言描述橫杆的旋轉過程,為學生提供了想象和表達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觀察、比較、想象和交流,獲得對物體旋轉的基本特徵的認識,進而找到準確表達物體旋轉過程的方法,完成對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度的建構。

  3.動手操作,加深認識。

  (1)課件出示教材28頁“畫一畫”。

  畫出線段AB繞點B順時針旋轉90°後的線段。

  畫出線段AB繞點A逆時針旋轉90°後的線段。

  (2)組織學生討論畫法。

  (3)獨立完成操作,同桌交流。

  (4)展示作品,交流畫法。

  引導學生透過觀察點、線的位置變化,確定旋轉結果的正誤。

  (5)小結:在畫線段的旋轉時,首先要確定旋轉中心、旋轉方向以及旋轉角度,然後藉助三角尺畫圖。

  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11

  設計說明

  1.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切實可行的,對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設計透過讓學生找玩具汽車數量與小人書數量之間存在的比例關係和列舉比例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得到激發,思維得到拓展。

  2.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本設計以扶代講,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合作能力及歸納能力得到提高。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介紹“物物交換”的背景知識。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最早出現物質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物物交換”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如用一隻羊換一把斧頭。我們今天所學的數學知識就從“物物交換”開始。

  2.呈現問題。

  同學們算一算,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多少本小人書?

  設計意圖:透過“物物交換”,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呈現“玩具汽車換小人書”這一情境並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為探究新知奠定基礎。

  ⊙嘗試解決,體會聯絡

  1.想一想。

  師:同學們算一算,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多少本小人書?把你的想法記錄在本上。

  2.說一說。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體會在“物物交換”的過程中,玩具汽車的數量與小人書的數量之間存在的關係。

  預設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 4個玩具汽車=10本小人書,14÷4=3……2,2個玩具汽車=5本小人書,10×3+5=35(本)。

  方法四 4個玩具汽車=10本小人書,8個玩具汽車=20本小人書,12個玩具汽車=30本小人書,2個玩具汽車=5本小人書,12+2=14(個),30+5=35(本)。

  ⊙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師:假設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x本小人書,你能嘗試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問題嗎?

  2.學生嘗試列式。

  預設

  方法一 4∶10=14∶x。

  方法二 10∶4=x∶14。

  方法三 14∶4=x∶10。

  方法四 4∶14=10∶x。

  3.交流彙報寫出比例的主要依據。

  4.學生獨立解比例。

  5.彙報結果。

  預設

  生1:根據在比例裡,兩個內項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的積,可以把這個比例轉化成4x=10×14。

  生2:我是這樣計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課堂活動卡,組織學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獨立解決。

  (師巡視,適時指導)

  7.驗算:把求出的結果代入比例驗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學生自主驗算)

  8.教師小結。

  解比例的關鍵是根據“內項的積等於外項的積”寫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設計意圖:將解比例的學習融入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獨立解決,然後組織學生彙報自己的解法,這樣學生對新知識就會更加理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