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課標教案(通用12篇)

初中生物新課標教案(通用12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新課標教案(通用12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生物新課標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瞭解生物的基本特徵。

  2.透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中遙望地球,映入你眼簾的將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圖案。藍色是浩瀚的海洋,綠色是廣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雲彩。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裡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層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麼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觀察

  (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2)觀察可藉助哪些工具和儀器?

  (3)科學觀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觀察的要求:

  1、要有明確的目的;

  2、觀察時要全面、細緻和實事求是

  3、要及時作好記錄。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鳥捕食魚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貓吃竹葉

  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利用水、無機鹽、二氧碳製造有機物葡萄糖、澱粉等)

  2、生物能進行呼吸

  鯨呼吸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鳥在呼吸-

  魚用鰓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體內產生的廢物

  動物可以通過出汗、撥出氣體和排尿將廢物排除

  植物透過落葉將一部分廢物帶走

  落葉是植物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向日葵總是向著有陽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覺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菜豆的生長

  紅狐的生長

  6.傳和變異的特性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龍生龍,鳳生鳳,

  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

  一母生九仔,連母十個樣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人胚胎初期細胞群

  一些單細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嗎?請說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蟲分泌的外殼堆積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徵;珊瑚蟲才是生物。

  2.珊瑚蟲一般生活在溫暖的淺水區,這是為什麼?

  答:因為淺水區可獲得較多的陽光,有適宜的溫度,這些有利於藻類的生長,從而為珊瑚蟲提供更多的氧氣。因此,珊瑚蟲一般生長在溫暖的淺水區。

  課後小結

  生物的七大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課後習題

  1、下列各項屬於生物的是()

  A、海葵B、恐龍蛋化石

  C、電動狗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項中屬於非生物的是()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會彈鋼琴的機器人

  C、生長在橘子皮上的青黴

  D、休眠的青蛙

  3、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說明生物具有什麼的特徵·······()

  A需要營養B進行呼吸

  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D生長和繁殖

  4、下列不屬於生命現象的是()

  A、母雞下蛋B、火山爆發時岩漿噴出

  C、大汗淋漓D、饅頭上長“白毛”

  5、一種雄性極樂鳥在繁殖季節,長出蓬鬆的長飾羽。決定這種性狀出現是由於()

  A:應激性B:多樣性

  C:變異性D:遺傳性

  6、(2009威海)下列屬於生物基本特徵的是()

  A、生物都能自由運動

  B、生物都需要從外界攝取有機物

  C、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

  教學反思

  《認識生物》一課的實踐,匯入新課用時一分鐘左右,然後進入自主學習閱讀文字階段。共計用時二十分鐘左右。透過我的觀察,大多數學生只能讀三遍,少數學生只能讀兩遍多一點。然後做練習題。做練習題這個過程兩班情況差不多。從學生做題的情況來看,學生對文字仍然很陌生。對訓練單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迅速的找到相應的句子位置,更不能直接解答。仍然要慢慢的從文字尋找。

  從而浪費了大量時間。在作訓練單的過程中有些問題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自己完成並且能夠有充分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如:恐龍化石為什麼不是生物?學生能夠回答出它不具備任何一種生命現象,沒有一項生物的特徵。不能吸收營養物質,不能生長繁殖,不能呼吸,不能排出體內廢物。對外界刺激沒有任何反應。所以說恐龍化石不是生物。學生透過自主學習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充分證明了學生自己已經完全掌握了這個知識點。在回答課後問題鐘乳石在慢慢長大它是不是生物的問題時,班級產生了分歧:有的同學說是,有的同學說不是。

  爭論的焦點就是“鐘乳石在慢慢長大”。針對這個問題我主要採取了“導”而不是講,讓學生看課本中的圖。引導學生明白“鐘乳石在慢慢長大”和動植物的長大區別是溶岩的堆積,不是靠吸收營養物質長大。整堂課絕大多數學生都動起來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自主學習中來。可以說效果遠勝於原來的課堂教學。

  初中生物新課標教案2

  教學目標

  1.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重點和難點

  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課前準備

  教師:觀察種子的結構所需的各種材料用具: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圖片;

  學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花生、蘋果、桃、梨的果實,松的球果、種子等。

  教學過程

  一、觀察種子

  ①菜豆種子的結構;

  ③玉米種子的結構;

  ③菜豆、玉米種子結構的異同。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法,4人小組合作實驗,透過觀察和討論,說出菜豆種子、王米種子的結構。

  方案二:對照老師出示的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看書,同學間討論交流知道兩種.種子結構。

  二、產生種子的主要意義

  方案一:觀察課前收集的種子、果實,感受種子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然後在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就討論提綱,實驗小組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方案二:觀察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種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實、種子)的CAI課件,實驗小組就討論提綱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出示討論提綱如下:

  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麼?

  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麼?

  三、-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異同

  方案一:將蘋果、桃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桃的果實、種子”、“松的球果和種子”掛圖,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1以-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點是“-”“被”為啟發點,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答案。出示補充的圖片。

  2.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觀察書上的圖以及老師補充的圖片,認識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觀察CAI課件,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3.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

  方案一:在看書自學基礎上,與實際相聯絡,結合常見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蒼耳、柳、榆等,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當地幾種被子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出示討論提綱:

  1.在種子發育過程中和種子成熟後,果皮各起什麼作用?

  2.種子的傳播與環境相適應,如借動物、風力、水力傳播等,請聯絡實際舉例說明。

  初中生物新課標教案3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資料的方法;

  3、學習透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透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透過課前的探究1

  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絡;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

  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絡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

  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

  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

  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透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

  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1、有做事的過程;2、有明確的目標;3、有明確的結果;4、使用語言傳達資訊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

  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資料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溼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

  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

  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

  (見教材)

  1、在一個繁殖季節裡,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於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初中生物新課標教案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透過實驗,瞭解不同濃度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

  2.瞭解水蚤的分類地位、生活環境、結構特點等;

  3.掌握實驗設計的一般原則;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

  2.透過實驗,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透過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透過實驗,認識到酗酒對人體的危害;

  2.懂得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學理念:

  在教學設計中,我始終強調“STS”教育思想,貫徹新課程教育理念,儘可能多地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起“穿針引線”的作用。具體做法如下:

  1.遵循探究性學習的一般原則,引導學生在探索中前進:

  實驗方案指導著實驗的進行並影響實驗結果,因此,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實驗方案的設計。為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分工合作的意識,將學生分組,選出小組長,分組討論本組的實驗方案,小組之間再互評,在教師的點撥下,最終設計出完善可行的實驗方案。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探究目標逐步實現。

  2.重點培養學生處理和分析實驗資料的`能力:

  在實驗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透過對多組實驗資料取平均值來減小實驗誤差,採取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描點、連線等方法來處理實驗資料、分析實驗結果等,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實驗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培養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例如設計實驗方案時必須遵循的原則,解決水蚤的心率高(200次至300次/每分鐘)、難計數、易產生誤差等。

  實驗結束後,及時引導學生認識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等,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由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人們常說:酗酒有害健康,這句話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開門見山的引入,體現了關注社會,以人為本的思想。

  (二)設計和完善實驗方案: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環節,教師稍作引導,突出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暢所欲言,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完善實驗方案環節,師生互動,強調設計實驗必須遵循的單一變數原則和設定對照原則等,體現科學實驗的嚴謹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實施實驗方案:

  選取實驗材料環節,建立“材料自選超市”,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按需取材,充分體現學生開展實驗的自主性。

  實施實驗方案階段:注重實驗細節,力求使得實驗更加科學、準確:

  ①使用凹玻片,確保酒精能夠充分影響水蚤;

  ②針對學生在計數水蚤心率過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過快,難以準確計數的問題,讓學生開動腦筋,展開討論。最終讓學生自己提出了更為準確的“打點計數法”,大大提高了計數水蚤心率的準確度。

  (四)整理、分析實驗資料:

  學生分組彙報實驗資料,師生互動,共同分析實驗誤差。同時,針對資料較多難以直接得出結論的特點,引導學生透過繪製折線圖,化繁為簡,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得出實驗結論:

  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準確、科學的實驗結論。

  四、教學反思:

  本堂課仍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語言較為平淡,不夠柔和;學生的討論環節中教師的主導意識較強,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等等。

  總之,我的這堂實驗課只是對探究性實驗教學的一點嘗試,敬請各位領導、專家不吝賜教,批評指正。

  初中生物新課標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瞭解細菌的發現過程。

  ②瞭解細菌的形態型別、基本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特點。

  2、能力目標:

  ①透過巴斯德的實驗,讓學生參與探究細菌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②透過細菌與動植物細胞比較,推測細菌營養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標:

  ①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②重視搞好個人衛生。

  二、重點和難點:

  ①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

  ②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一)細菌的發現

  1、過渡:為什麼我們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卻又不瞭解細菌呢?

  2、學生閱讀課本58—59頁。

  3、知道了解巴斯的實驗。

  (二)細菌的形態結構:

  1、過渡:細菌很小,卻看不到,那麼它們的形態、結構是怎樣的呢?

  2、細菌圖片展示。

  (三)細菌的生殖:

  1、過渡:我們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樣繁殖的?

  2、課件展示。

  (四)課堂練習:

  (五)作業:

  附板書

  第二節細菌

  一、細菌的發現

  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形態、球形、杆形、螺旋形;

  2、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初中生物新課標教案6

  教材分析

  在學習了血液迴圈系統的有關知識後,進一步讓學生學習與輸血、血型有關的知識,對於學生進一步認識迴圈系統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對學生能健康地生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能培養學生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教學目標

  1、例舉abo血型的型別;概述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和血量的關係;

  2、參與關於血液製品與人類生活關係的調查;

  3、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培養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1、說出abo血型的型別及輸血的原則;

  2、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課前準備

  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模型

  教學法

  小品表演、談話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創設情景: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歐洲戰場上的怪事…

  思考、回答問題。設定懸念,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abo血型劃分展出自制的凝集原、凝集素的模型(如圖),介紹abo血型。

  觀察、思考利用模型輔助教學,既增強了學習的樂趣,又能較好地解決了下面幾個問題:

  ①四種血型及其劃分的依據;

  ②凝集原和凝集素的對抗關係;

  ③凝集反應的基本原理。

  三、小品表演(輸血原則)

  1、展示輸血關係表。

  2、透過提問,讓學生明白輸血原則。

  1、學生表演,分別扮演醫生、病人、護士,給病人輸入不同血型的血液,導致不同的結果。

  2、小組討論,分析原因。創設情景,把理論知識生活化。

  四、關於血液製品與人類生活關係的調查組織學生彙報調查結果

  1、第一組主題:獻血,輸血與傳染病。

  2、第二組主題:無償獻血教育。

  3、第三組主題:明星怎樣看待獻血?

  4、第四組主題:廣州市需血和獻血情況調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精神,培養學生資料蒐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五、無償獻血

  1、播放與無償獻血相關的影片。

  2、提出問題:同學們長大後願意參加無償獻血嗎?

  1、觀看影片,思考問題。

  2、進行思想彙報。認識到無償獻血的重要性和光榮性。

  六、課外閱讀指導閱讀,佈置作業

  閱讀資料:心血管病與心血管病醫生。擴充套件知識,關注生命。

  七、總結提出問題: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內容?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嗎?思考,回答鍛鍊學生總結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

  初中生物新課標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結構和功能觀認識有絲分裂的過程。

  2.基於有絲分裂的事實,能夠運用歸納和概括的方法進行總結。

  3.在學習有絲分裂的過程中,能夠動手畫出分裂期各個時期的影象。

  4.感受生命的奧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絲分裂四個時期的特徵。

  難點:區分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圖片。提問:象與鼠個體大小差距懸殊的原因是什麼?

  (有的說是細胞大小,有的說是細胞數量的多少。)

  教師講解:動物個體的大小大多取決於細胞個數的多少。細胞分裂可以產生新細胞。細胞分裂有三種形式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有怎樣的特徵呢?匯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週期

  展示有絲分裂細胞週期圖和不同細胞的細胞週期持續時間表,提問:細胞週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細胞週期的概念?

  (一個細胞週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後期、末期四個時期。)

  (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為一個細胞週期。)

  2.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展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顯微照片,提問:四幅圖片顯著的不同之處?

  (有的細胞的染色質繞成一團,有的染色體已經開始分離,有的則快要形成兩個細胞。)

  展示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圖解,提問:各時期特點?小組討論。

  (前期:染色質變成染色體,核膜逐漸消失,核仁逐漸解體,細胞兩極出現紡錘絲構成紡錘體,染色體散亂分佈在紡錘體中央。)

  (中期: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紡錘絲連線在著絲點的兩側,此時染色體形態穩定,數目清晰。)

  (後期:染色體著絲點一分為二,在紡錘絲的牽引下開始向兩極運動,使細胞中兩極中各有一套染色體,兩套染色體相同,且和親代染色體也相同。)

  (末期:子染色體到達兩極,染色體變成染色質,核膜出現,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現細胞板,將細胞一分為二。)

  教師總結口訣:膜仁消失現兩體,形定數晰赤道齊,點裂數增均兩極,兩消兩現重開始。

  (三)鞏固提高

  有絲分裂哪個時期,染色體數目開始加倍?

  (後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移向兩級。)

  (四)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課後嘗試自己動手畫出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圖示。

  四、板書設計

  初中生物新課標教案8

  目標

  1、瞭解開花的一般習性、影響開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兩種傳粉方式,能夠舉例說明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結構特點和人工輔助授粉的意義。

  目標

  透過識別風媒花和蟲媒花,注意培養的觀察、實驗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透過“風媒花和蟲媒花”對傳粉的適應特徵,繼續樹立“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花的傳粉方式和風媒花、蟲媒花的特點,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植物生長到一定的時間就要開花,花開才能傳粉,傳粉的結果是產生種子和果實。植物的這一系列的生理過程,“傳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不同的植物,它們的傳粉方式是不一樣的。對於某一種植物來說,傳粉的方式又是相對穩定的。植物具有什麼樣的傳粉方式,這與植物本身花的結構有關,是長期對環境適應的結果。只有瞭解了不同種植物的傳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進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為多結果實和種子奠定良好的基礎。

  2、從教學的安排看,講到風媒花和蟲媒花的時候,北方的學校已進入了秋季,而秋季開花的植物相對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可根據所在地的環境特點,有計劃的提早安排採集的種類、時間、地點。也可以在不同的開花季節,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製成幻燈片以備課上之用。

  教法建議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開花現象是有一些感性認識的,所以講述時要結合學生日常的生活知識,並要強調開花時花的各部分都已發育成熟,花被展開,花蕊顯露出來。

  對於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特徵,可以先通過錄像或實物,讓學生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有的學生誤以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頭上,也屬於自花傳粉。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自花傳粉的概念,並指出凡是單性花都不可能進行自花傳粉。

  建議教師要求學生在異花傳粉植物生長開花季節進行人工輔助授粉。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時要設定對照植株(即除未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況儘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透過對比,才能看出人工輔助授粉的效果。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花的傳粉方式;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特徵。

  難點:對蟲媒花和風媒花的觀察和比較。

  手段: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設計思想:

  對於開花和傳粉的概念,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瞭解,但並不一定準確,所以本節課透過學生對錄影的觀察和教師

  初中生物新課標教案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說明腎單位的各部分組成及作用。

  2.簡述尿液形成的大致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對圖片的觀察和對錶格的討論,提高處理科學資訊的能力。

  2.提高自學感知、動手探索、小組討論的形式,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初步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樹立愛護自身身體健康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腎單位的結構,尿的形成過程。

  難點:

  尿形成的過程。

  三、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直觀教學法、小組合作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ppt出示一病人與正常人尿液化驗結果單,提出問題:他怎麼了?學生比較思考,順勢匯入新課:尿的形成。

  (二)新課教學

  1.腎的微觀結構——腎單位的組成

  課件展示:腎單位動畫、血液迴圈動畫。

  教師啟發:當血液由腎動脈流入腎時,腎將體內的一些代謝廢物和多餘的物質從血液中分離出來,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淨化。腎靜脈將淨化後的血液運往身體各處。那麼,腎中的什麼結構擔此重任?尿液在腎中的什麼結構形成呢?這需要進一步探究腎的微觀結構。組成腎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由100多萬個腎單位組成,腎單位的結構如何呢?

  (1)自學感知,探索交流

  觀察ppt上的腎單位結構圖,思考如下問題:

  ①腎單位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特點?

  ②組成腎單位的各部分結構分別位於腎的什麼部位?

  ③標出腎單位各部分名稱。

  學生觀察、討論,教師巡視點撥。

  (2)動手製作,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材料(橡皮泥、白色卡紙、紅毛線、藍毛線等),小組合作製作一個腎單位模型,並作簡要介紹和評價。

  (3)模擬演示,深化理解

  教師演示自制腎單位的結構模型,並配合講解在黑板上黏貼。

  2.尿的形成

  課件展示:血液在腎單位流動的動畫。

  (1)分析資料,澄清問題。

  ppt展示血液和尿液成分比較表,引導學生分析資料,思考:為什麼血液從入球小動脈流入,從腎小靜脈流出後,就會形成尿?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形成了尿液?

  師生歸納總結。

  (2)模擬活動:篩糧食

  教師出示一包帶雜質的糧食(有花生米、大豆、綠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啟發學生:你怎麼有效去除雜質呢?(篩子),請兩名同學到講臺參與活動,動手將雜質的糧食篩乾淨。

  師引導:篩出去的雜質能否直接丟掉呢?(不能,因為雜質中還有一些小粒的糧食),教師由此繼續引導:應該把漏掉的小粒的糧食從雜質中重新撿回來。那麼我們回顧下,剛才“篩糧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過程?(篩出去和撿回來)

  課件展示尿的形成動畫。

  師引導:“篩出去”的過程發生在腎小球,即將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篩出去;“撿回來”的過程發生在腎小管,即把篩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質重新撿回來。

  (三)總結昇華,知識拓展

  1.課件展示

  血液透析示意圖。

  師強調:人工腎是模擬腎臟濾過作用的原理,依靠體外迴圈裝置淨化血液,又稱“血液透析”。

  2.學以致用

  上面那位病人怎麼了?學生回答。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畫概念圖總結本節知識點。

  作業:課後大家查閱資料當人體的腎臟功能出現問題時人體機能會出現什麼變化?水對人體非常重要,而排尿時會失去大量水,那麼為什麼人體在缺少的情況下還是要排出尿液呢?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初中生物新課標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

  1、舉例說出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2、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3、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二)能力:

  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以及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樹立環境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

  1、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教學難點:

  繪製人口增長的曲線,預測人口數量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計:

  (一)匯入:請同學們談談我們身邊出現的各種環境汙染現象,為什麼會有

  如此嚴重的汙染問題呢?

  (二)新課學習:

  1、人口增長過快(第一課時)

  師:請同學們分析教科書上的圖13—1,從圖中你能找到什麼資訊?

  請同學們根據表13—1中的資料,繪製中國人口增長曲線圖

  生:討論,交流從圖中發現的問題,繪製曲線圖

  師:巡迴指導

  師:請同學們將所繪製的曲線圖中的曲線延伸,推測中國在21世紀中葉

  即2050年的人口數量

  生:討論,計算,交流

  師生交流:討論我國自然資源狀況和我國人口狀況的有關問題

  師:人口壓力很大,請同學們討論如何有效得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過人口增長過快問題有無作用?

  生:分組熱烈討論,發表看法

  2、環境問題嚴峻(第二課時)

  師: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到中國和世界人口的增長及人們的活動給生物圈帶來了很多跗面影響,最大的問題就是環境問題。請同學們談談我們周圍環境汙染的例子

  生:積極討論,交流,發言

  (1)實驗探究:酸雨影響植物種子的萌發

  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2)對照實驗過程

  (3)彙報交流結果

  (4)學生補充,教師總結

  師:除了酸雨,大家還知道哪些環境汙染現象嗎?

  生:討論,交流,發表看法,互相補充

  (三)小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做?

  (四)自我評價:1、2思維拓展

  板書設計:

  關注生物圈——環境在惡化

  一、環境惡化:

  人口增長過快

  二、環境問題嚴峻

  1、酸雨

  2、臭氧層空洞

  3、溫室效應

  4、水汙染

  5、噪聲汙染

  6、農藥、化肥汙染

  7、生活垃圾

  初中生物新課標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究綠色植物的葉片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可以產生澱粉,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生物探究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探究綠葉在光照下合成澱粉實驗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學生明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養成愛護綠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澱粉,光是形成澱粉的條件。領悟“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設計原理。

  難點:提出問題,應用適當的手段解決問題;單一變數對照實驗的設計。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綠色植物)、黑紙片、曲別針、酒精、碘酒、小燒杯、大燒杯、培養皿、酒精燈、三角架、石棉網、鑷子、火柴(打火機)、清水、試管夾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取一盆長勢旺盛的天竺葵,對它進行暗處理兩晝夜,再取多個黑紙片(根據學生實驗的組數而定),對多個葉片的上下兩面進行遮蓋,並用曲別針進行固定。然後,把它放置到光下進行光照數小時後備用。

  (二)匯入

  在我們賴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個巨大的生產有機物的天然工廠,它製造的有機物養活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這個大工廠就是生物圈中的生產者——綠色植物。

  設問:綠色植物是怎樣製造有機物的?它們製造的有機物是什麼?光照是綠葉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嗎?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一下《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這個實驗。

  (三)實驗講授

  1、先找同學起來讀一下本節課的目的要求,並對本節課的材料用具進行清點,然後播放《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的影片檔案,透過播放影片,讓學生了解這個實驗的大體步驟和某些應該注意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家們探索光合作用的歷程,激勵他們努力獲得與科學家結論相似的結果,在這節課中,可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模擬探究實驗,以培養學生像科學家那樣不斷深入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

  2嘗試做“小科學家”的願望。

  (四)實驗過程

  1、提前指導興趣小組的學生將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啟發思考:為什麼要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

  2、在經過黑暗處理的天竺葵上選取1~2片葉子,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然後將這盆小白菜移到陽光下照射3—4小時。選取的葉子必須大小合適,顏色比較新鮮。

  (啟發思考:為什麼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的目的?)

  3、學生按照下列步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完成探究過程。教師巡視指導。

  (1)、剪下遮光處理過的葉片,去掉黑紙片(啟發思考:.取下遮光黑紙時,遮光部位與見光部位有明顯差別嗎?)浸入盛有酒精的燒杯中,隔水加熱,使葉片的綠色退去。

  在本步驟的操作中,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沒葉片為準,三角架上墊上石棉網,大燒杯裡倒入熱水並加蓋。用酒精燈的外焰進行加熱,如果高度不夠,可以在酒精燈下墊上書本,保證用外焰加熱。酒精燈用完不能用嘴吹滅,應用蓋子直接蓋上。

  (啟發思考:為什麼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熱?為什麼要隔水加熱?)

  (2)、取出葉片,用清水漂洗乾淨,放在培養皿中,滴加碘液。由於酒精的溫度比較高,可以用鑷子夾取葉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燙傷手指。然後放入清水中來回晃,期間可以更換大燒杯中的水。直到水變得比較清為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這時葉片顏色有沒有變化?)將葉片取出放入培養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實驗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汙染實驗桌。

  (啟發思考:往葉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麼?)(注意: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強調應注意安全)(3)、觀察實驗現象:葉片光照部分便藍。(4)、分析得出結論:

  a.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是澱粉。

  b.光是綠色植物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五、總結(學生總結,歸納)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澱粉等有機物,並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

  這個教學環節學生基本能夠獨立完成,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教師需要進一步要求學生劃出關鍵詞,加強理解記憶。

  注意事項:

  a.從上述實驗可以看出葉片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藍色。實際是澱粉遇到碘液變藍,說明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澱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的目的是讓葉片內的澱粉消耗完全而便於實驗。

  c.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的目的是讓該部分不見光,易形成對比,驗證光與製造有機物的關係。

  d.酒精要隔水加熱,直接加熱不好控制溫度防止發生危險。

  e.碘液對眼睛和皮膚有刺激,使用時一定要小心。

  4、整理實驗儀器。

  實驗教學反思:

  學生透過閱讀教材中的實驗步驟,分組討論以上七個思考題。透過合作學習討論完成這七個思考題,學生理解了每一個實驗步驟中蘊含的科學原理,做實驗時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增強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由於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澱粉遇到碘液會變成藍色,所以學生能很容易的根據葉片顏色的變化而得出結論。在這裡有的學生的實驗現象不太明顯,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究性試驗強調學生大膽置疑、主動參與、共同合作,在其中設定一些引導性、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學習。

  初中生物新課標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多種多樣的動物,探究分析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強化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觀察、探究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活動,培養嚴謹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並建立生物與環境統一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並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2、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並列出知道的動物名稱。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彙總,列舉數量最多的組在班上公佈成果。

  2、課程新授

  (1)魚的形態特徵

  體形為梭形,減少水中運動阻力

  體表有鱗片,保護身體

  具鰭,用於游泳

  請一位同學到黑板前做板圖:畫一條魚(簡筆畫即可),其他同學在紙上畫。學生分析所展示魚的特徵。

  (2)討論證實魚鰭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胸鰭和腹鰭:保持平衡;尾鰭:保持前進方向。

  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學生據自身經驗,提出實驗方案。

  (3)課堂小結

  回顧已知的魚類適應水中游泳的特徵

  五、佈置作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