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年級上冊《扁鵲見蔡桓公》教案(精選11篇)
北京版七年級上冊《扁鵲見蔡桓公》教案(精選11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北京版七年級上冊《扁鵲見蔡桓公》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版七年級上冊《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扁鵲見蔡桓公》是一篇篇幅短小,內容淺顯的寓言故事。透過敘述扁鵲為蔡桓公“四診病”而蔡桓公卻“四忌醫”的情節,著重塑造了扁鵲這個古代神醫的形象,在輕鬆的敘述中滲透了生活哲理。根據教材特點及單元教學目標,特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掌握常用實詞的讀音和意義,積累文言詞語。
2.多角度發掘寓言文字的寓意,進行個性化解讀。
3.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流程: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師:同學們,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下面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一句話,請大家隨著老師的板書大聲讀出來。(教師板書:“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書完後,要求全班同學齊讀兩遍。)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古文《扁鵲見蔡桓公》,希望各組同學在組長的帶領下團結協作,積極探究,圓滿完成本課學習任務﹗相信大家一定行﹗
(以激勵性語句作為開場白,容易啟用興奮點,增強學生自信心。在學習者情緒高漲之際,及時丟擲學習任務,明確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活動一:“我會說”(時間:5分鐘)
1.各小組同學將課前收集的有關扁鵲,《韓非子》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並註明資料來源。
2.小組長指定一名成員宣讀整理結果,其他成員可進行相關補充。
(此設計意在鍛鍊學生收集資訊及整合資訊的能力,同時,既鍛鍊了口頭表達,又便於學生進一步瞭解作者及相關背景知識。)
三、活動二:“我能讀”(時間:10分鐘)
1.小組合作,初讀課文,並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標註“腠、桓、還、湯熨、齊、遂”等字音。
2.學生聽教師範讀,進一步糾正字音,體會朗讀節奏及語氣。
3.各小組自由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課文,如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男女生配合讀、小組之間賽讀等等。讀完後展開自評與互評。
(“古書不厭百回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透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學生與文字親密接觸,走進文字,走進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裡去,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領悟。)
四、活動三:“我會譯”(時間:15分鐘)
1.明確目標。各組從文中挑出2—3個較難理解的句子,寫在白紙上。
2.鄰近兩組交換“目標”,利用工具書,理解句子含義。
3.各組代表宣讀討論結果,其他同學進行訂正及補充。(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關鍵實詞如“間、將、居、益、索”等的含義。)
4.開展集體評議,總結。
(初中生學習文言文仍應以正確理解文意﹑句意,積累文言詞語為重點。但假如還是以傳統的教師串講為主,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的主動性,效果未必佳。不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既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進學生的整體提高。)
五、活動四:“我會析”(時間:20分鐘)
1.教師發放學習資料(一)如下:
論題一:本文是如何記敘扁鵲和蔡桓公見面的情形?填寫下表:
見面次數及時間扁鵲蔡桓公
第一次
第二次(居十日)
第三次(居十日)
第四次(居五日)
結果(居五日)
六、活動五:“我會演”(20分鐘)
1.小組分工合作,改編劇本,分配角色,進行排練。
2.即興表演。各組推選代表分別扮演扁鵲、蔡桓公及旁白到講臺前表演。
3.集體評議,評選出“最佳表演獎”,“最佳編劇獎”。予以表彰。
(課本劇從改編到排練,在到演出到評價,整個過程放手讓學生組織,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意識和進取精神,體現了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鼓勵學生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適當創新。)
七、活動六:“我會背”(時間:10分鐘)
1.準備:各小組同學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課文。
2.各組開展背誦比賽。
3.集體評議,對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組予以表彰。
(在學生背誦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注意指點背誦方法,如可按照敘事層次來背,可抓住關鍵詞語的變化來背等等。)
北京版七年級上冊《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敘述故事始末,刻畫兩個人物,表現中心意思的寫作方法。
2.使學生認識諱疾忌醫的嚴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漸、聽信忠言的重要意義。
3.使學生理解間、居、復、益、應、還、走、及、是以、索等詞語的意義,和湯、齊、還等字的通假用法。
教學設想
1.本文是學生升入中學後第一次學習的文言文;就此開始訓練學生掌握閱讀、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參看註釋,藉助字典、聯絡句意、文意理解詞語的含意,透過準確理解具體語言環境中的詞語的含意,準確理解句意乃至文意。
2.本文按時間順序敘述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對應地刻畫扁鵲和蔡桓公這兩個人物,表現了中心意思;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敘事的層次,分析逐次對應刻畫兩個人物的表現力量,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本文安排兩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解釋詞語,口譯課文。
教學過程
1.由學過的當代作家的三篇現代文引到將學的古代作家的這篇文言文,引出《扁鵲見蔡桓公》(板書課題)。
聯絡註釋①簡要說明:《扁鵲見蔡桓公》節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戰國末期韓國的公子,研究刑名法術,是當時重要的思想家。《喻老》這篇文章,用比喻來說明老子的觀點。文中敘述扁鵲見蔡恆公這則故事,本意是用它來比喻說明老子“圖難於其易”(策劃困難的事,從它的容易處開始)、“為大於其細”(做大事從它的小處開始)的觀點。扁鵲,姓秦,名越人,戰國時名醫,人們用傳說中的上古名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蔡桓公,即蔡侯。“諱疾忌醫”(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醫治)這個成語,就是從《扁鵲見蔡桓公》這則故事中總結出來的。
2.要求學生看註釋,查字典,理解詞句,提出不理解的詞語。
3.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解釋詞義,並與現代漢語中的該詞進行比較。
間:在“立有間”中,當“一會兒”講;用在表動作的詞語之後,表示動作的時間。現代漢語中常用它的“中間”義項,表示兩者之間,如同志間、兩山間。
居:在“居十日”中,當“過了”講;用在表時間的詞語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時間。現代漢語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義項,如同居,故居。
復:在“扁鵲復見”中,當“再”、“又”講。現代漢語“舊病復發”、“死而復甦”等常用詞語中的“復”,與此義同。
益:在“不治將益深”中,當“更加”講。現代漢語“精益求精”、“老當益壯”等常用詞語中的“益”,與此義同。
應:在“桓侯不應”中,當“回答”講。現代漢語“應答”、“應聲”等常用詞語中的“應”與此義同。
還走:在“扁鵲望桓侯而還走”中,還,同“旋”,當“迴轉”、“轉身”講;現代漢語中的還,無此用法。走,當“跑”講;現代漢語“奔走”、“走馬燈”等常用詞語中的“走”,與此義同;但一般單用一個“走”字,不同此義。
及:在“湯熨之所及也”等句中,當“達到”講。現代漢語“及格”、“及齡”等常用詞語中的“及”,與此同義。
是以:在“臣是以無請也”句中,當“因此”講;是以,即“以是”;以,因為、由於;是,這,此。現代漢語說“因此”,而不說“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鵲”句中,當“尋找”講。現代漢語“搜尋”中的“索”,與此義同。
簡談古代漢語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漢語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現代漢語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鵲望桓公而還走”句中的“還”,念??ā?,當“迴轉”、“轉身”講,是“旋”的通假字。
“湯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湯”,念?à??,當“用熱水焐”講,是“燙”的通假字。
“火齊之所及也”句中的“齊”,念?ì,當“藥劑”講,是“劑”的通假字。
4.先要求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再指定學生一人朗讀課文。
要求讀音正確。
5.指定學生一人口譯課文,從開頭譯至第二句“桓侯又不應”。
扁鵲進見蔡桓公,站著(看了蔡桓公)一會兒,說道:“您的皮膚紋理間有點小病,不醫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桓侯(對左右的人)說:“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把這(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肌肉裡,再不醫治,將會更加嚴重。”恆侯沒有回答(不理睬扁鵲)。扁鵲(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腸胃,再不醫治,將會更加嚴重。”桓侯還是沒有回答(不理睬扁鵲)。扁鵲(又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
6.指定學生一人口譯課文,從“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譯至末尾。過了十天,扁鵲(進見時)遠遠地看了桓侯一眼,轉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問他(為什麼跑),扁鵲說:“皮膚紋理間的病,熱水焐,藥劑敷,可以達到、治好;肌肉裡的病,針灸,可以達到、治好,腸胃裡的。病,火劑湯藥,可以達到、治好;骨髓裡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醫生)沒辦法了。(桓侯的病)現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說話了。過了五天,桓侯渾身疼痛,派人去尋找扁鵲,(扁鵲)已逃到秦國去了。桓侯就死了。
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四各題。參照課後練習一、二,進一步體會課文,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文章的層次;兩個人物描寫的表現力量。
教學過程
1.由上節課的口譯課文,引到本節課分析課文(板書課題)。
2.引導學生理清本文敘事的層次。
依據課後練習二的提示,本文可以怎樣劃分為三個層次?各自寫出了什麼?
第一層:開頭至第二句“桓侯又不悅”,寫桓侯不聽扁鵲的三次忠告。
第二層:“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至“臣是以無請也”,寫扁鵲斷出桓侯的病已經不可救藥。
第三層:“居五日”至結尾,寫桓侯病死。
3.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對應描寫的扁鵲和蔡桓公這兩個人物(板書:扁鵲桓侯)。
(1)課文怎樣描寫扁鵲一次進見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應?這有什麼表現力量?
扁鵲一次進見桓公,“立有間”,他站著看了桓公一會兒,經過細心觀察,準確斷出病情以後,才對桓公說:“君有疾在腠理”,說桓公“有疾”,有點小病,實事求是,毫不誇張。“不治將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將會發展。“將恐深”,語氣和緩,勸告桓公及早醫治,以免小病發展成大病(板書:斷出得了小病,勸告及早醫治)。
桓公的反應:先是說“寡人無疾”,否認有病,拒絕扁鵲的勸告;再是在扁鵲離開後又對左右的人說“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更表現出對扁鵲說他有疾、勸他醫治的很大反感,毫無治病之意(板書:否認有疾,拒絕醫治)。
(2)課文怎樣描寫扁鵲二次、三次進見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應?這有什麼表現力量?
扁鵲二次、三次進見蔡桓公:先後指出“君之病在肌膚”、“君之病在腸胃”,準確地斷出了桓公病情的發展;兩次說出“不治將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將會越發嚴重;“將益深”,語氣肯定,勸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板書:斷出病情發展,警告務必醫治)。桓侯的反應:先是在扁鵲兩次警告之下,“不應”,“又不應”,都不回答扁鵲,不理睬扁鵲的警告;後是在扁鵲離開後,兩次“又不悅”,更表現出對扁鵲警告他務必醫治疾病的很不高興,固執地毫無治病之意(板書:不聽警告固執拒醫)
(3)課文怎樣描寫扁鵲四次進見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應?這有什麼表現力量?
扁鵲四次進見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還走”,遠遠一望,轉身就跑,斷定桓公的病已經惡化到了不可救藥,即使桓公此時讓他醫治,也已無法可施,只好趕快離開。後是對桓公派去問他的人說:“疾在腠理,湯燙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這不但說明了桓公已經病入骨髓,無法醫治——自己所以“還走”、不再警告醫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須及早醫治的道理(板書:斷定不可救藥,不再警告醫治)。
桓侯的反應:雖然“故使人問之”,也只是由於不明白扁鵲為什麼“還走”,而派人去問;而在派去的人回報扁鵲的答話(課文此處虛寫派去的人的回報)以後,卻毫無反應。他仍然沒有動心,始終沒有醒悟(板書:仍不動心終未醒悟)。
(4)課文寫出了故事什麼樣的結局?全文表現了兩個人物的什麼特點?
扁鵲在桓公病發,派人尋找他時,“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進見桓公“還走”後,就逃出了蔡國,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經沒法醫治的病,還有得罪的可能。全文表現出他醫術高明,為人機警(板書:醫術高明,為人機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藥,渾身劇烈疼痛起來,才派人尋執扁鵲,終致喪命。全文表現出他諱疾忌醫,終致喪命(板書:諱疾忌醫,終致喪命)
4.引導學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透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表現了什麼中心意思?
本文透過敘述扁鵲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畫這兩個人物,表現了病須及早醫治、切勿諱疾忌醫的中心意思(板書:病須及早醫治,切勿諱疾忌醫)。對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漸,為人更要善聽別人的忠告,接受別人正確意見。這都是學習本文應該獲得的有益啟示,也正是本文表現出的哲理。
5.學生默讀、進一步體會課
北京版七年級上冊《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實詞的詞義。
2、瞭解本文敘事層次分明的特點,體會人物的鮮明個性。
3、理解這個故事的寓意。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透過對一系列數字的含義的討論,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導作用。
[教學過程 ]:
一、匯入 新課:
成語“起死回生”——扁鵲(秦越人)——《扁鵲見蔡桓公》
二、複習鞏固: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義
間 疾 益 故 索 還 火齊 湯熨
三、朗讀課文:
讀前可提示學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頓,二要注意人物說話的語氣。
四、提出“突破口”,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35,5,4,3,2,1”這幾個數字在文中分別表示什麼?
五、解決“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經歷35天(故事持續的天數)
5——故事發生的5個場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個過程
3——扁鵲提出的3種治療方法
2——故事中有2個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種結局
六、延伸“突破口”:
這是一個悲劇故事,根據扁鵲的性格特徵,發揮想象,為逃秦後的扁鵲續一個圓滿的大結局。
七、小結:
與《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作比,作者韓非的目的是什麼?
(注意:這只是一個虛構的寓言故事。)
我們能從中受到什麼啟發?
這對於指導我們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有什麼作用?
八、佈置作業 :
根據課文給你的啟發寫一篇讀後感,題目自擬。
北京版七年級上冊《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7個字的音、形、義:鄚 桓 腠 應 悅 熨 焐;掌握三個通假字:還同旋 湯同燙 齊同劑;掌握9個詞:寡人 腠理 湯燙 肌膚 針石 腸胃 火齊 骨髓 司命。
2、瞭解作者韓非。
3、朗讀課文,複述課文,做課後習題,翻譯課文,背誦課文。
4、要懂得人應該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的道理。
教學步驟:
(一)定向
同學們升中學以來學習第二篇文言文。請大家想一想,學《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文章,應做哪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呢?
教師邊啟發同學們談自己的看法,邊整理,邊板書學習重點:
1、7個字,9個詞,3個通假字。
2、作者
3、朗讀、複述、翻譯、背誦課文、做課後習題。
4、理解 道理
(二)自學
1、找一位中等水平學生在黑板上寫。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寫,先看7個生字:鄚、桓、腠、應、悅、熨、焐的字形和字義,看一分鐘後,聽寫並注音。
2、檢查預習效果,解詞:寡人,腠理,湯燙;肌膚,針石;腸胃,火齊;骨髓,司命。同學們先七嘴八舌地解釋一遍,然後男女同學各推選一位代表,口頭解釋這9個詞。
3、全班同學都用練習本聽寫並填空:《扁鵲見蔡桓公》選自《 》作者 是 末年 國的公子,是 時代重要的 家。
4、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讀課文。
5、找一位朗讀好的同學讀課文。
6、男同學齊讀課文。
7、女同學齊讀課文。
8、找一位中等水平學生複述課文,其餘同學補充。
(三)討論
1、找出課文中的三個通假字。
2、討論課後練習題。
第一題:
引導學生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從整體把握句意、文意,即使有些詞語不懂,也不影響內容的大致理解。
1、扁鵲: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公的評論: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2、君有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3、望桓侯而還走。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這些話用現代漢語該這樣說:您的病已經到了皮膚的紋理,如不治,將會加重。桓公說:醫生總喜歡給沒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當作自己的功勞。您的病已經到了肌肉裡,還不治,將會更嚴重。您的病已到了腸胃,再不醫治,會重上加重的。
第二題:
設計這道題是為了引導學生理清敘事層次,從而更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第一層
開頭……桓侯又不悅。
第二層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臣是以無請也。
第三層
居五日……至結尾。
第三題:
複述是檢查學生是否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好形式,本題要求複述“故事”,重點是把敘事脈絡複述清楚。在複述基礎上概括本文闡明的哲理。
因前面自學時已複述過,倘學生複述較好,研究此題時可不再複述,倘複述脈絡不清晰,則應再找同學複述。
本文闡明的哲理:桓公因諱疾忌醫致死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勸喻色彩,它告誡人們:諱疾忌醫,害處極大,一定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
第四題:
這道題強調的首先是正確理解句子含義,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理解重要詞語含義,要防止死記硬背詞語註釋的傾向。
1、扁鵲見蔡桓公,站著(看了)一陣子。有間:有一會兒工夫。
2、過了十天,扁鵲又一次見(蔡桓公)。居:經過,過了。復:又,再一次。
3、“您的病(已經)在肌肉裡,不治將會更加嚴重。”桓侯不理睬(他)。益:更加。應:理睬。
4、(病)在腸胃,火劑的藥力能達到。齊:劑。
5、現在(病)在骨髓,我因此不再問了,是以:因此。
6、桓侯全身疼痛,派人找扁鵲。索:尋找。
(四)答疑
找學生翻譯全文,遇到疑難問題,教師給予解答。
也可全班同學在練習本上翻譯,教師到學生座位上,解答個別學生提出的問題。倘發現普遍性難點,則提醒全班同學注意。譯文如下:
扁鵲進見蔡桓公,站著(看了)一陣子,說道:“您的皮膚紋理間有點小病,不醫治恐怕要加重,”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桓侯(對左右的人)說:“醫生總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他(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肌肉裡,再不醫治,會更加嚴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鵲(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他(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腸胃,再不醫治,會更加嚴重的。”桓侯還是不理睬。扁鵲(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再進見時)遠遠看了一眼,轉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問他(為什麼跑),扁鵲說:“皮膚紋理間的病,用熱水焐,用藥熱敷,可以治好;肌肉裡的病,可以用針灸治好;腸胃的病,可以用火劑湯治好;骨髓裡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醫生)是沒有辦法的。桓侯的病現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過問了。”過了五天,桓侯渾身劇痛,派人去尋找扁鵲,(扁鵲)已逃到秦國去了。桓侯就死了。
倘學生學習文言文困難大,學習進度慢,這篇課文也可安排兩課時,如果那樣,學生翻譯課文的任務就安排在第二課時來完成。
(五)自測
1、搞一次一分鐘記憶力比賽,用一分鐘時間,全神貫注地背課文,看誰背得多。一分鐘後,全班同學齊背。一般說來,一分鐘全班能背到課文的中間部分。
再來背一分鐘,看能不能背下全文。一旦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競賽氣氛,會有將近半數的同學兩分鐘內背下全文。(因為已有了前面的朗讀、複述、翻譯做基礎)
2、寫出本文的三個通假字,解釋“湯熨、針石、火齊、司命、還走”五個詞。
3、聽寫並填空:本文選自 作者 是 代重要的 家。
(六)自結
語文科代表總結本節課學習步驟,學生或教師補充。找一位先進同學和一位後進同學分別談本文闡明瞭什麼哲理,對自己有什麼啟示。
佈置作業
1、課上沒譯完的同學課後在練習本上譯完。
2、課後練習題尚未掌握的再做一遍,鞏固背誦。
3、倘上述任務已在課上完成,則可預習《詩詞五首》。
北京版七年級上冊《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瞭解韓非子及其著作;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及其寓意;學習本文對比的寫法。
3.初步理解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的人生哲理。
4.認識諱疾忌醫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漸的重要意義。
二、學情/學習者特徵分析
初中九年級的學生相比較而言,形象思維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弱,不太喜歡抽象知識的學習,因此對於本節課的內容,可以藉助於一些具體活動的安排,讓教學豐滿和生動起來。例如透過演示動畫情節的畫面,使視覺和聽覺達到和諧統一,營造高效率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對課文的內容進行了初步的預習,瞭解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學習這一節課的學生往往是對知識延伸、啟示哲理有較強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興趣,甚至有部分可能是帶著問題來學習的。但由於不同的認知能力,不同的語文綜合素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課文的能力會有比較大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前應瞭解學生的綜合能力,關注學生群體的學習特點與個性發展需要等方面的差異。同時可以採用協作學習的教學組織,降低個體學習的難度,對於技術水平較高的同學,可以鼓勵其在分組內或分組之間充分發揮起技術應用特長,帶動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的同學,將學生的個體差異轉變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互相學習併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各有所得。
三、學習內容分析
1、本節主要內容
這篇故事選自《韓非子·喻老》,是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的內容。題目是後人加的。內容帶有勸喻型性。文章以時間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發展為線索,透過扁鵲“四見”的局勢,透過記敘蔡桓公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故事,闡明一個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同時給人們以啟迪: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也像對待疾病一樣,決不能諱疾忌醫,而應當虛心接受批評,防患於未然。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2、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歸納和總結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概括出文章所蘊含的人生哲理;理解和疏通本課的文言字詞;認識諱疾忌醫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漸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劃分層次及綜合概括層意;在學生理解和分析課文後,過渡到主題思想的概括和延伸。
3、課時要求:1課時
四、教學方法與策略
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任務驅動、協作學習等方式組織教學活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匯入新課
1、導語
同學們,當我們受到病毒的侵襲而害病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找醫生看病)這是個婦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韓非筆下的蔡桓公卻有病不承認,不醫治,最終怎麼樣了呢?(病死了)今天我們學習《扁鵲見蔡桓公》一文,就是寫蔡桓公諱疾忌醫,貽誤了治療時機,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的故事。
2、板書課題《扁鵲見蔡桓公》
3、解題
本課文書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是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是戰國時重要的思想家。
“扁鵲”是什麼人?(秦越人)為什麼人們用上古名醫扁鵲來稱呼他?(醫術高明)蔡桓公是什麼人?(蔡國國君)“見”在這裡是什麼意思?(“會見”“拜見”的意思)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運用課件範讀課文,請學生注意預習中劃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確。
2、出示課文中的生字詞,給生字詞注音組詞,並辨別字形。學生朗讀生字。
3、學生結合註釋,朗讀一遍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4、教師訂正並小結。
本文透過蔡桓公因諱疾忌醫致死的故事,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
(三)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1、學生誦讀課文,找出不懂的文言字詞。
2. 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釋疑。
3. 對照課件的“譯文對照”頁面,出示文章中的相關句子,請學生翻譯。
①君有疾在腠理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③扁鵲望桓侯而旋走
④臣是以無請也
在參照課文註釋的基礎上,四人小組結合練習一展開討論。
(四)、觀看影片,加深理解。
1. 教師出示故事情節的影片;學生欣賞。
2. 請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明確:本文寫了蔡桓公因諱疾忌醫致死的故事。
(五)、分析課文,擴充套件延伸。
1. 進入課件的“分析課文”頁面,請學生思考螢幕上的問題。
學生討論
第1題 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說了哪些話勸他應及時治療?對扁鵲的忠告,桓公是怎樣評價的?
(學生答後歸納)扁鵲,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公的評論,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教師小結,“立有間”,“立”動詞,站立,“有間”,時間副詞,有一會兒。“立有間”,說明扁鵲站著仔細地作了觀察(中醫稱為“望診”)之後,才下斷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的診斷是準確的,而並非信口開河,也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為是、諱疾忌醫、病情惡化、扁鵲拒醫作了鋪墊。而桓公的評論:“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則形象地刻畫了諱疾忌醫的無知和偏見,同時提醒學生注意現代漢語中“疾病”是一個詞,而在古代漢語中“疾病’是兩個詞,其含義不同,小病為“疾”,大病為“病”。“以為功”是“以之為功”的省略。
第2題 扁鵲說了哪些話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嚴重?這些話用現代漢語該怎麼說?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學生口譯。
訂正學生口譯,指出這是扁鵲第二、三次見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經歷了十天。“復見”——再一次見。“益深”——更加嚴重,更加厲害。“不應”——不理睬。這兩次會見,在短短20天內,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膚”到“腸胃”。
第3題 “還走”該怎樣解釋?第四次見蔡桓公,扁鵲為什麼“還走”?(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還(xuán)走”,還,同“旋”,迴轉,掉轉,走,古代漢語為“跑”義,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走”。“扁鵲”望桓而“還走”,“望”是從遠處看的意思,扁鵲從遠處看了桓侯一眼,並不說話就趕緊轉身跑了。第四次見蔡桓公,扁鵲為什麼“還走”?這是情節中的一個轉折點,在情節的發展上給讀者造成了“懸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問扁鵲,以及點出“還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扁鵲對蔡桓公的病已無力無法挽救了。扁鵲的“還走”,既給上文作了補充,又給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鵲的逃,埋下伏筆。
2、劃分層次及綜合概括層意,複述課文訓練。
根據以上討論以及以下提示,默讀一遍課文,將文章劃分為三個層次,並概括層意。
提示
①桓公不聽扁鵲的忠告。
②扁鵲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藥。
③桓公病死。
學生回答
第一層,開頭……桓侯又不悅
第二層,居十日,扁鵲望桓候而還走……臣是以無請也
第三層,居五日……結尾
本文是按什麼順序記敘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時間順序)
學生根據“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複述課文。注意,湯(同燙)、齊(同劑),複述提倡創造性,而不僅僅將古漢語翻譯為現代漢語。可以加上扁鵲、蔡桓公兩人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
3、複述後評論文章結尾,也是複述的昇華。
教師提問,自“居五日”到結尾是文章的第三層次。前面四次見蔡桓公,扁鵲都是“居十日”,為什麼這裡卻用“居五日”,日期驟然縮短意味著什麼?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與扁鵲什麼樣的心清?
鼓勵學生七嘴八舌評論、教師小結。日期驟然縮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劇惡化,扁鵲“望診”判斷準確,說明上文扁鵲而“還走”,實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極簡練準確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鵲無奈恐懼的.心情,最後的“桓侯遂死”,是故事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桓公諱疾忌醫的必然惡果。
4、學生試背課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誦,在於調動學生認真讀課文的興趣,並將以上分析融入練習背誦中,指導背誦課文。
(六)主題分析,總結哲理。
1、在學生以濃厚的興趣背誦課文後,過渡到主題思想的分析。
教師提問,蔡桓公的病開始並不重,為什麼短短30余天就出現無法醫治,以至“遂死”的結果?用一個成語概括應是哪個成語?
學生回答成語“諱疾忌醫”。
2、結合教學目標,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寫作方法,本文按什麼順序,以什麼線索,層層深入地記敘?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本文在語言運用上有什麼特點?
教師訂正學生回答並總結。按時間的順序,以蔡桓公病情的發展為線索來組織安排材料。寫扁鵲四次拜見桓公,沒有一個具體日期,作者動用了三個“居十日”,又用了一個“居五日”,簡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發展過程,層層相連,逐層深入,條理十分清楚,同時使故事情節發展的內在邏輯更加密切,增強了說服力。敘事簡練、生動、準確,是本文語言運用方面的特點。本文主要寫了扁鵲和桓公兩個人物,寫扁鵲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膚”“君有病在腸胃”“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等一些結構基本相同的句式,來說明他對桓公病情的精確判斷和高明醫術。同時,也寫了扁鵲的動作,如“立有間”,說明他觀察快而準,“望桓侯而還走”、“說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無法挽救。寫桓公的態度,用語也非常簡練準確,開始用“寡人無疾”“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來說明他盲目自信和對醫生的偏見;接著又以“不應”“不悅”的神情,進一步表現他的頑固不化。而扁鵲答桓公使者問,幾句話言簡意賅,哲理雋永,深刻地總結了醫治疾病必須“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的道理。
六、表演一下,自我展示。
1、進入課件的“表演一下”的頁面。熟悉表演的要求。
要求:學生根據對《扁鵲見蔡桓公》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將整個故事情節表現出來,有對話,有肢體語言,得體大方,與文章內容相符合。
2、演員的安排。
請三位學生上臺表演。
①號演員表演的角色----蔡桓公,
②號演員表演的角色----扁鵲,
③號演員表演的角色-----蔡桓公的大臣。
3、學生表演,老師點評!
七、鞏固練習,自我提升。
請學生完成課件“能力培養”頁面中的10個練習題目。課件系統會自動辨別學生所做答案的正確性。(如果時間不夠,課後完成練習)
八、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扁鵲見蔡桓公》。
2、完成課後的“思考與練習”。
北京版七年級上冊《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間”、“將”、“疾”、“益”、“故”、“遂”等實詞的詞意。
2、理解這個故事的寓意。
3、訓練複述能力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介紹韓非子。
二、聽讀
三、朗讀
四、理解文意
採用讀讀講講的方式,即讓學生理解大致意思,結合字詞訓練和朗讀背誦。
1、扁鵲一共見了幾次蔡桓公,每次見面有什麼不同,扁鵲怎麼說,而桓公的神態、語言怎樣?(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點撥字詞)
2、請用自己的話複述這個故事。
3、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到怎樣的啟發?
總結:見板書
五、課堂練習
要求學生關上課本,進行練習。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見課後練習二
(二)解說下列語句的意思
1、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2、扁鵲望桓候而還走
3、臣是以無請也
六、朗讀背誦
七、板書設計
扁鵲見蔡桓公
一見在腠理將恐深(湯熨)無疾
居十日二見在肌膚將益深(針石)不應,不悅
居十日三見在腸胃將益深(火齊)又不應,又不悅
居十日四見在骨髓無奈何也體痛,遂死
——不要諱疾忌醫,要正視自己的缺點,接受別人的批評並改正
北京版七年級上冊《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7
重點:
疏通理解文章,理解文章內容,進行誦讀指導。
難點
複述與誦讀的訓練。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人們常用“賽華佗”“賽扁鵲”來稱讚高明的醫生。華佗是東漢末期人,曾給曹操看過病,後藉故辭去,累召不還……遂被害,扁鵲,原是黃帝時的一位名醫危,但只是傳說而已。事蹟無可考,後來就成春番秋末期名醫秦越人的代稱;秦越人後來到了秦國,秦太醫令嫉妒他的才能、派人將他刺死。
這篇課文敘述的是秦越人治病的故事。
文章選自《韓非子》,作者是戰國末期韓公子韓非,這個書名相當於今“韓非文集”。這是一部論文集,可其中卻有許多生動的寓言故事,都是用來說明事理的,我們在小學就學過一些,誰能說出它們的名字?(《矛和盾》《守株待兔》)
說明:題注中有些詞語較深(如“刑名”,即刑律法令,又作“形名”)不必作解釋。蔡桓公又作“齊桓公”可以放到總結全課時去講。
二、誦讀準備
1、教師範讀。
範讀前要提示學生:這個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很明顯,要一邊聽一邊思考文章的層次該怎樣劃分。
在範讀過程當中,無妨插進簡要的註釋:
①“立有間”,站了一會兒,幹什麼呢?觀察蔡桓公。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指扁鵲,“不病”指自己,諷刺扁鵲賣弄本領。
③“居”,過。
④“益深”,更重。
⑤“還走”,轉身跑了。
⑥“湯熨之所及也”,用熱水捂,用熱藥敷敷就好。
⑦“司命”句:生死要由神來決定,無藥可治。
2、正音、劃分層次、試讀。
正音略
劃分層次:先分四小層(即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然後合為兩大層:
第一層(開頭至第二個“桓候又不悅”)敘述扁鵲前三次見蔡桓公,發現桓公病情逐步惡化,但桓公始終不以為然。
第二層(第三個“居十日”至結尾)敘述扁鵲第四次見恆公,發現桓公已“病在骨髓”,趕緊離開;五日後桓公的病惡性發作,終於死去。
說明:學生了解大意即可,無須記筆記。
試讀:讀前可提示學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頓,如“君有疾/在腠理”“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二要注意語氣,如“不治將恐深”是揣度語氣,“不治將益深”是決斷語氣。可指定兩個學生按上面的層次各讀一層,一氣讀完。
三、背誦練習
可分層進行。方式應靈活多樣,而以自由練習為主。檢查方式應多樣化,教師可以巡視抽查,也可讓學生互查。這是教學中的主要環節,至少用20分鐘。
四、複述故事大意
複述應離開書本,運用口語。可以分層複述,一人說一層。
五、總結全課
1、由分析寫作特點入手。問: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敘述的?(時間順序)故事發展的線索是什麼?(桓公的病性)
歸納:敘事層次分明。
2、思想內容分析。
引導問:這個故事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也有記載,文字大同小異,但蔡桓公作“齊桓公”,這可能是傳聞有異或文字訛錯的緣故,無關緊要。現在請大家想想:在傳記作品中,它企圖說明什麼?(扁鵲醫術高明。)作為一篇寓言來看,就應當著重分析人物的思想行為,請回答:桓侯之死的原因是什麼?(從表象看,最可治之時不治;從實質看,是諱疾忌醫。)
過渡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試據寓言的特點作答c(寓言內容是有勸諭性的,它告訴人們應當怎樣做,不應當怎樣做。要從勸諭的角度來理解故事的寓意。)
主問:既然如此,這篇寓言對我們——初中一年級的同學們有怎樣的啟示呢?(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要拒絕別人的批評幫助。)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篇讀後感,200字以內,要求聯絡實際。
板書設計:
(開端)第一次進見——病在腠理
(發展)十日後第二次進見——病在肌膚
(發展)又十日後第三次進見——病在腸胃可治
(高潮)又十日後第四次進見——病在骨髓不可治
(結局)五日後扁鵲逃秦——體痛逐死
北京版七年級上冊《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8
學習要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
2、理解本文的深刻意義。
3、瞭解本文敘事層次分明、人物刻畫傳神生動的寫法。
學習重點:
1、積累文言知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本文的深刻意義。
學習難點:理解本文的深刻意義及在生活中的指導作用。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初讀課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桓公()立有間()腠理()還走()湯熨()火齊()
2、作家作品文體知識填空:
本文選自《 》,《 》是家重要著作。韓非,時期重要家,先秦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二、檢查匯入:
1、導課。
2、檢查預習,聽寫字詞:
檢查學生朗讀課文的情況。聽寫詞語。
3、學生簡介作者及其背景,老師適當補充。
教師補充:
(1)、韓非,戰國時期韓國貴族,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著述十萬餘言,後世稱他為韓非子。他繼承了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建立了“法、術、勢”相結合的完整的法家思想體系。他強調製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封建統治才能鞏固。
(2)韓非的文章長於推理,詞鋒犀利,剖析入微,他與孟子、莊子、荀子並稱為戰國散文四大家。代表作有《孤憤》、《五蠹》等。
《韓非子》中常常用寓言故事闡明事理,明白易懂,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歷來為人們所喜愛、傳誦。
三、學習研討:
(一)細讀課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1、朗讀課文,老師指導:注意把握語氣。
2、讀懂文意。要求:不參考資料書,根據課下注釋試譯課文。
3、老師強調以下詞語和句子解釋翻譯。
(1)、解釋下列詞語:
有間:腠理:將恐:居十日:
益:不應:還走:故使人:司命之所屬:
無奈何也:無請:索:遂死: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③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
④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⑤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二)、精讀課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1、本文敘述了一個什麼故事?請用一句話概括。
2、本文是按什麼順序敘述的?
3、扁鵲說了哪些話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嚴重?
4、課文描寫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現他的諱疾忌醫?
5、蔡桓公諱疾忌醫的結果是什麼?
6、這則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7、扁鵲和蔡桓公各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扁鵲見蔡桓公》複習筆記
一、文學常識
1、作者:戰國末年韓國公子韓非,先秦法家學說代表人物,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他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學說的大成。其散文長於推論事理,詞鋒犀利,剖析入微,善用寓言說明問題,如“守株待兔”“鄭人買履”“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為大家所熟悉。他與孟子、莊子和荀子,並稱戰國散文四大家。
2、出處:《韓非子?喻老》 “喻老”:用比喻來說明老子的觀點。
3、扁鵲:秦越人,戰國時醫學家,因醫術高明被人以“扁鵲”稱之。起死回生、妙手回春
二、主要內容
1、層意:
第一層:(開頭至“望桓侯而還走”),寫扁鵲四次行拜見蔡桓公。
第二層:(“桓侯故使人問之”至“臣是以無請也”),寫扁鵲對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層:(“居五日”至文末),寫桓侯諱疾忌醫而不治身亡。
2、中心:本文闡明瞭“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別人的批評幫助”的道理。
3、啟示:
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要像對待疾病一樣,不可諱疾忌醫,而應該虛心接受批評,防患於未然。
三、人物性格分析
1、扁鵲——醫術高明,盡職盡責,機警果斷,認真負責;
2、蔡桓公——剛愎自用,諱疾忌醫,蠻橫殘暴,固執己見。
四、通假字
1、“還”同“旋”,迴轉、掉轉。——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2、“湯”同“燙”,用熱水焐。 ——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
3、“齊”同“劑”,藥劑、湯劑。——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
五、虛詞
1、之
①桓侯故使人問之(代詞。指扁鵲)
②君之病在肌膚/君之病在腸胃(助詞。的)
③馬之千里者(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北京版七年級上冊《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故事寫作背景,理解並掌握課文的實詞註釋。
2、熟悉課文內容,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3、加強文言文基礎知識的訓練,以正確理解文意、句意為要點。
過程與方法
1、匯入新課,瞭解作者。
2、熟讀課文,掌握關鍵詞語及主要內容。
態度與情感
認識諱疾忌醫的嚴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漸、聽信忠言的重要意義。
重點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難點
認識諱疾忌醫的嚴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漸的重要意義。
教學手段方法
師生互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或
設計意圖
匯入新課
提問:什麼叫“諱疾忌醫”
“諱”:有顧忌不敢說或不願說
“忌”:嫉妒,猜測
“諱疾忌醫”: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醫治,比喻掩飾缺點,不願改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試譯
課文
教師作巡視,注意瞭解學生出現的問題,使後面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兩個學生一組,由一位學生根據書上註釋和自己的理解,串譯課文大意;另一位學生訂正或補充。二人遇到不會解釋或意見不一致的語句,將它們畫下來,留待一會兒解決。
在前面誦讀的基礎上,大部分學生對課文語句的意思能夠做到大體瞭解。兩人互相研究、討論,創造了較準確瞭解課文內容的條件。提倡藉助註釋來疏通文意,這也是在培養學生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人物形象分析
教師歸納小結:
扁鵲:醫術高明,為人機警。
桓侯:固執、傲慢、自以為是。
思考討論:
1、從文中找出描寫扁鵲和蔡桓公的相關語句。
2、分析扁鵲和蔡桓公的性格特徵。
把握人物形象,為理解本文寓意作鋪墊。
小結
歸納寓意:
對待疾病或對待思想上、工作上的問題要防微杜漸,而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諱疾忌醫。
思考討論:
桓侯的死,給我們留下什麼教訓?從這個故事中你中受到什麼啟發?
認識諱疾忌醫的嚴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漸的重要意義。
拓展遷移
佈置作業
根據課文給你的啟示寫一篇讀後感,題目自擬。
增強學生對課文思想的理解,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北京版七年級上冊《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理解古今詞義的差別。
2、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句意、文意。
3、學會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重點難點
1、重點:目標2
2、難點:目標3
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做到基本成誦。
2、查字典,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誦讀常規訓練
二、創設情境,導人新課。
同學們知道有個成語叫“諱疾忌醫”嗎?“諱”的意思是:有顧忌不敢說或不願說。“忌”:是嫉妒,猜忌。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醫治,比喻掩飾缺點,不思改正。這則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結果如何呢?我們一齊來看看課文。
三、作者簡介:
本文節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是戰國時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學說的大成。
四、朗讀課文,感知內容大意。
1、朗讀課文。(可教師範讀、學生齊讀、輪讀或聽課文錄音模仿朗讀)
A、抽查幾個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評論
B、教師就關鍵處糾正,並示範朗讀。
五、串譯課文。
1、教師講解幾個難句。
2、學生提出問題由教師解答。
3、抽幾對學生一人讀一人譯,其他同學評價。
4、教師做小結。
投影提示:幾個詞的古今義差別:
(1)同義有別
疾:小病病:大病
(2)古今異義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復古義:再一次今義:重複
益古義:更加今義:有好處
索古義:尋找今義:繩索
5、學生自由作評:蔡桓公為什麼會病死?
引導理解諱忌疾的害處。
六、佈置作業:
A、課後練習二三
B、默寫本文。
第二課時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的人生哲理。
2、學習按照時間順序記敘事情的寫法。
3、練筆。
重點難點
1、重點:目標12。
2、難點:目標2
教學過程
一、誦讀常規訓練
二、創設情境,導人新課
請一學生複述課文內容,另一優生表演,以激起興趣。
三、學習新課。
1、學生朗讀課文。
2、提問:課文按什麼順序記敘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
學習方法:個人思考——小組討論——抽查二位學生
歸納:按時間順序。
3、提問:扁鵲說了哪些話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嚴重?
獨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將恐深。
(2)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3)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4、提問:課文描寫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現他的諱疾忌醫?
討論並歸納:
(l)“寡人無疾”表現蔡桓公固執、自信。
(2)“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表現對醫生猜忌、反感。
(3)不應“又不悅”說明對醫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問:蔡桓公諱疾忌醫的結果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桓侯遂死。
提問:這則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討論並歸納:它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
6、請根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三、小結
桓公因諱疾忌醫致死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勸喻色彩,它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別人的批評幫助。
四、練筆
根據課文的中心,自己寫一篇體會,談談如何對待缺點和錯誤
五、板書
見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無疾
居十日,扁鵲復見病在肌膚不應,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病在腸胃不應,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今在骨髓故使人問之
居五日,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鵲
北京版七年級上冊《扁鵲見蔡桓公》教案 篇11
一、設計說明
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將《扁鵲見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級上冊,把它處理為一篇略讀課文。課文透過敘述扁鵲為蔡桓公四次診病、蔡桓公四次諱疾忌醫的故事,揭示了一個人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要拒絕批評幫助的道理。這篇內容淺顯的故事有一定的諷喻和勸誡色彩,今天讀來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教學中宜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引導為輔,重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二、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實詞的讀音和意義,積累文言詞語。
2、多角度發掘課文的寓意,進行個性化解讀。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並向課外拓展。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匯入一:(板書“扁鵲見蔡桓公”)剛才老師寫“扁鵲見蔡桓公” 這個題目時,一定有同學在想:扁鵲和蔡桓公是什麼人?他們是什麼關係?扁鵲見蔡桓公後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學習第六單元22課。
匯入二:老師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生病了,父母會怎樣做?……大家說得不錯,有病求醫是基本的生活常識,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條件醫治,卻因拒絕接受治療最後死去。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學習第六單元22課。(板書“扁鵲見蔡桓公”)
(二)檢查預習
1、請學生介紹韓非、《韓非子》和扁鵲,其他同學簡要評價。
2、學生交流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師總結歸納並板書。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熟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疏通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積累相關詞語)。
(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誦讀課文,以理解課文的主旨)。
(4)積累背誦(在字正腔圓地誦讀課文、理解課文主旨的基礎上背誦全文,但本課不要求背誦)。
(三)學法實施
1、熟讀課文
(1)初讀課文,要求自由朗讀,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學習字詞。
(2)自讀檢測(利用大螢幕檢測自讀效果)。
①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桓公(huán) 腠理(còu)
湯熨(wèi)骨髓(suǐ)
遂死(suì) 還走(xuán)焐熱(wù)
②給下列多音字注音並組詞:
間 好 應 熨 還
③給下列通假字注音並釋義:
湯:音tànɡ,現在寫為“燙”。
齊:音jì,現在寫為“劑”。
(3)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評價。
(4)師生分段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斷句正確,語速恰當。
2、疏通課文
(1)再讀課文,疏通文意。在比較流利地朗讀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大意,小組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放到全班討論解決。
(2)全班交流,補充、完善小組學習的不足。
3、理解主旨
(1)請學生提出學習本課應該解決的問題。(教師可提示:①提出問題的角度:“略讀課文”和“寓言故事” ;②提出問題的依據:“單元說明”和“思考與練習”。)
(2)師生一起歸納本課應重點解決的問題:扁鵲和蔡桓公是什麼樣的人?蔡桓公為什麼會死掉?這篇課文有什麼寓意?
(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上面三個問題。要求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做好組內分工,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4)每組派代表在黑板上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回答問題。
扁鵲:神醫。
蔡桓公:剛愎自用(固執己見)。
蔡桓公的死因:諱疾忌醫。
寓意:防微杜漸。
(四)分角色朗讀
可以採用師生、小組、男女生等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積累拓展
大螢幕顯示《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1、自由朗讀《北人啖菱》。
2、複述《北人啖菱》的故事。
3、《北人啖菱》有什麼寓意?(可作為作業課後完成)
(六)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