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端午節主題班會課教案(精選6篇)

小學端午節主題班會課教案(精選6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端午節主題班會課教案(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端午節主題班會課教案1

  活動目的:

  1、讓學生簡單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和各種傳說。

  2、透過活動了解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習慣。

  3、在活動中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

  活動準備:

  粽子(學生自備)、橡皮繩

  活動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活動物件:

  全體學生

  活動過程:

  (一)活動序幕

  女:今天真高興,爸爸媽媽來到學校和我們一起活動。

  男: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爸爸媽媽!(鼓掌)

  女: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男:這可難不倒我!我國的傳統節日有(邊說邊扳手指頭)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立夏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傳統節日都有一些習俗,要吃一些特殊的食品,舉行一些特殊的活動。比如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立夏節吃雞蛋,清明節全家踏青掃墓,元宵節鬧花燈……

  女:看來你知道的還不少嘛。

  男:先別誇我。我也來考考你:你知道哪個傳統節日要吃粽子嗎?

  女:這個問題太簡單了,讓小朋友回答你吧!大家說什麼節吃粽子?

  (全班同學齊回答:端午節)

  男:那麼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在端午節裡還有些什麼習俗和活動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端午節去了解一下吧。

  女、男(齊說):話說“端午”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女: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叫“端陽”、“龍日”、“夏節”、“五月節”、“詩人節”“女兒節”、“小兒節”等等。

  男: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大多相同的。

  (二)端午故事

  女: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下面就請大家聽聽故事大王趙員卉講講端午節的故事。

  1、《屈原與端午節》

  男:謝謝給我們講的精彩故事!(鼓掌)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不過我還聽說一個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孝女曹娥捨身救父》,請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大家歡迎!(鼓掌)

  2、《孝女曹娥捨身救父》

  女:講的故事真感人,謝謝!(鼓掌)我也知道一個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就請李宗遠來說一說。

  3、《秋瑾捨身為革命》

  男:看來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還真不少呢!

  (三)端午習俗

  1、懸艾葉、菖蒲

  女: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同的習俗。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

  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男:你剛才說的菖蒲、艾草是什麼東西?

  女:彆著急,我馬上給你介紹一下這兩樣東西。

  大家歡迎!(鼓掌)

  男:原來菖蒲、艾草還有這樣的功能啊。過端午的時候,我一定要讓媽媽買一些掛在家門口。

  2、端午詩會

  女:端午節還被稱作“詩人節”。幾位同學給我們帶來了端午節的詩篇。

  男:那就請上來唸給大家聽一聽(鼓掌)

  (1)節令門.端陽(清)李靜山

  (2)競渡歌(唐)張建封

  (3)七律.端午老舍

  3、賽龍舟

  女:你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麼嗎?

  男:這還用說,就是賽龍舟嘛。

  女:為什麼比賽的船要刻成龍的形狀呢?

  (播放《賽龍奪錦》)

  女:說了半天,我都有些心癢了,真想親身經歷一下。

  男:別急,今天就讓你過把癮。下面我們玩個遊戲叫“賽龍舟”。

  (遊戲:賽龍舟))

  4、品棕樂

  女: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嚐粽子。

  男: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女: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可見我國的粽子南北風味有別。

  男: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女:說了這麼多,我肚子裡的饞蟲都快爬出來了。

  男:別急,別急。我就知道你會這麼說。所以接下來就請大家一起品嚐美味的粽子吧。

  女:等等,今天我們的爸爸媽媽也來了。讓他們和我們一起分享吧。

  (小朋友和家長一起分享粽子)

  男、女:(齊說)話說“端午”主題班會到此結束,感謝爸爸媽媽參與我們的活動!(鼓掌)恭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小學端午節主題班會課教案2

  教學目標:

  1、透過欣賞大師作品及古琴樂曲,瞭解端午節與屈原的關聯,感受屈原的愛國精神與不屈的性格。

  2、讓學生集體合作創作一條大龍船的製作,讓學生感受集體的力量時無窮的。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集體合作創作一條大龍船的製作。

  教具準備:

  1.有關屈原的故事或圖片資料。

  2.龍舟的圖片資料。

  3.剪刀、彩色紙等手工工具。

  學具準備:

  剪刀、彩色紙等手工工具。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復備學生活動復備

  1、織紀律,檢查學具。

  2、聽一聽:

  師:講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學生了解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讀一讀:

  朗誦屈原的著名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深屈原在孩子們心中的形象,同時也加深對端午節的深刻理解。

  4、提出作業要求:

  讓學生集體合作創作一條大龍船的製作。

  5、老師示範製作一個大龍船的部件折法。

  6、放背景音樂,學生製作大龍船部件,老師巡迴指導。

  7、集體完成大龍船拼接。

  8、教師小結:展示學生完成的大龍船作品。

  1、靜息。

  2、聽一聽:

  講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學生了解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讀一讀:

  朗誦屈原的著名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4、學生認真聽老師佈置作業要求。

  5、跟老師學習折大龍船部件。

  6、學生製作大龍船部件。

  7、集體完成大龍船拼接。

  8、展示作品。

  小學端午節主題班會課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抓住文中的重點內容,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複述課文。

  3、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掌握"屋簷、佩帶、措施、誣陷、傳頌"等詞語。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抓住文中的重點內容,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複述課文。

  2、教學難點:抓住文中的重點內容,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複述課文。

  三、教學時間:

  2課時

  四、教學手段、方法:

  朗讀、討論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審題匯入

  同學們讀到題目你想了解什麼?(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

  2、檢查字詞。

  (1)重點指導:"愛戴"

  (2)文中指誰受到"愛戴",結合句子說說屈原為什麼受到愛戴?

  (3)"悲憤"近義詞是什麼?

  3、默讀課文,說說這篇文章講了誰的什麼事?

  三、深入學習,理解感悟

  過渡:哪幾個自然段告訴我們端午節的由來?

  1、輕聲讀3-6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屈原是個什麼樣的人,用書中的語句概括。(他忠誠愛國、很有才幹)

  2、默讀3-6自然段,劃出體現屈原忠誠愛國的句子讀一讀,把感受批註在書的邊上。

  3、指名讀,"在他的輔佐下……"一句。

  (1)為什麼強調"十分"這個詞語?(突出人民對他的愛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這段影片,你有什麼感受?(屈原為國為民操勞,他很偉大……屈原為國為民操勞,他很愛國……)

  (3)讀出你對他的讚揚。

  4、對比詞語讀,體會屈原的愛國。

  (1)出示課件:

  屈原萬分悲憤,就在……

  (悲痛悲傷)

  (2)想想為什麼填寫悲憤?

  (為黎民的苦難而悲,為祖國的滅亡而悲,為自己報國無門而悲)

  5、引入資料讀,體會屈原的愛國

  投影:屈原《離騷》中的兩首,從中感受到什麼?

  6、對比句子讀,感受人們對屈原的愛戴。

  讀讀哪句話好,為什麼?

  四、通讀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用自己的話說說。

  五、作業

  1、抄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指導練習複述課文內容

  1、回顧全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2、小組合作填寫題詞。

  (1)題詞:

  端午節的習俗有( )( )( )( )。

  端午節是為紀念:(1)屈原為楚國( )。

  (2)屈原為百姓( )。

  (3)屈原( )屈原投江後,百姓們( )、( )、( )現在的端午節( )。

  3、自由的依據題詞的順序,試著複述課文內容。

  4、全班交流。

  三、資料擴充套件

  你還知道中國哪些傳統節日的由來,講給大家聽。

  四、佈置作業

  以"中華傳統節日"為主題製作一期手抄小報。

  30 端午節的由來

  傳統節日--屈原

  憂國憂民--投江自盡

  小學端午節主題班會課教案4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介紹了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

  課文首先介紹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插艾葉等,然後說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的詩人屈原的,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課文的第3、4自然段講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秦國攻打楚國,佔領了楚國的首都,屈原萬分悲憤,就在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了。這部分內容集中表現了屈原的愛國精神。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他忠誠愛國,很有才幹。輔佐楚王實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國家漸漸強盛起來,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深受百姓愛戴。但他卻遭到權貴的誣陷,被楚王流放到南方。但他仍然熱愛祖國,關注人民的疾苦,寫了很多愛國詩歌。楚國被秦國侵佔後,屈原萬分悲憤,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

  課文第5、6自然段講屈原投江後,楚國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種辦法祭奠他。得知屈原投江後,老百姓先是“放聲大哭”“他們像潮水一樣湧到屈原投江的地方”,說明百姓十分愛戴屈原,來救他的人很多。接著講人們沒有撈到他的屍體時,又把“大米、雞蛋”等食物投到江裡祭奠他,祈禱江裡的水族不要傷害屈原的屍體。有人還把雄黃酒倒進水裡想藥昏蛟龍,使它無法張口。這些都體現了人們對屈原的愛戴之情。然後講有人夢見“屈原的容顏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辦法,讓屈原能夠吃到。以後每年五月初五,人們祭奠屈原都往水中投粽子,這一天也逐漸成了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課文最後一自然段講人們祭奠屈原的活動,逐漸演變為今天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等習俗。

  課文有些內容為學生所熟悉,如端午節的一些習俗。有的內容學生不太清楚,如端午節的由來及其意義。這有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他們的探究心理。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說說端午節的由來,學習複述課文。

  3.認識“粽、簷、輔、措、誣、頌”6個生字,會寫“佩、戴、措、施、疏、頌、駕、屍、俗”9個字,掌握“佩帶、愛戴、措施、誣陷、傳頌、屍體、習俗”等詞語。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複述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

  教學建議

  1.課前佈置學生閱讀有關書籍或訪問家長,瞭解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及屈原這個歷史人物。

  2.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可以讓學生在自讀課文時,藉助拼音把字音讀準。然後同桌或小組同學間交流記憶字形的方法,並互相檢查是否會認這些字。最後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糾正讀音、識記字形。

  要求會寫的9個字中,“戴”“駕”2個字字形較複雜,要重點進行指導。

  3.學生初讀課文後,讓他們說說讀後知道了什麼,使學生對端午節的由來和愛國詩人屈原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4.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體會到屈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他“忠誠愛國,很有才幹”“在他的輔佐下,楚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國家漸漸強盛起來,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所以百姓對他十分愛戴。即使他被流放,也“依然熱愛自己的祖國,關注人民的疾苦”,還寫了很多愛國詩歌。當秦國佔領了楚國的首都時,他十分悲憤,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正因為屈原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所以在他投江自盡後,人們十分悲痛,想方設法祭奠他、懷念他。

  5.屈原投江後,百姓是怎樣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在學生交流討論時,要抓住課文第5、6自然段的關鍵語句來理解,並適時指導學生朗讀,體會老百姓對屈原的愛戴和懷念。如“楚國的百姓知道後,放聲大哭,他們像潮水一樣湧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這一句,“像潮水一樣”說明百姓都十分愛戴屈原,來救他的人很多。又如有人夢見屈原很消瘦,以為是水中的蛟龍魚蝦吃了人們投下的食物,“那怎麼辦呢?大家想啊,想啊,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這一句,是說人們懷著美好的願望想找出一個辦法讓屈原能吃到食物。“想啊,想啊”“終於”說明大家動了很多腦筋,想了很多辦法,最後才找到了一個好辦法。

  6.學生熟讀課文、理解內容之後,再讓他們練習用自己的話說說端午節的由來。先可以在小組裡說一說、評一評,然後再在全班交流。還可以佈置學生回家後把端午節的由來說給家長、好夥伴聽。

  7.建議本課教學3課時。

  教學資料

  1.詞語解釋

  輔佐:協助。

  愛戴:衷心敬愛與擁護,多用於對長輩。

  誣陷:誣告陷害。

  無中生有:指沒有事實依據而憑空捏造。

  讒言:陷害人的壞話。

  流放:將罪犯驅逐到邊遠的地方去生活或勞動的刑罰。

  汨羅江:發源於江西,流入洞庭湖。

  祭奠:為死去的人舉行儀式,表示追念。

  祈禱:宗教儀式之一。以讚美、稟告、感謝、懇求等方式,向天、地、神等禱告,求福消災。課文中的“祈禱”包含有“懇求”的意思。

  2.介紹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3.課外拓展閱讀《語文同步讀本》(四年級下冊)中的《文成公主進藏》和《獵人海力布》。

  小學端午節主題班會課教案5

  一、選題背景

  群龍飛渡,百舸爭流,萬粽飄香……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再次向我們走來,然而透過調查發現,學生對端午並不是非常瞭解,對端午習俗中的文化現象更是知之甚少,想要了解的問題提了一大堆,多數學生提到端午節立刻想起了那美味的粽子,所以適時組織這次“粽情飄香話端午”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設計思路

  以端午節的文化內涵為核心,以小課題研究為基本形式,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自主制定研究方案,透過合作調查、採訪、參與實踐、資訊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展示與評價等探索活動,瞭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的熱愛之情。

  三、活動安排

  整個活動從2014年4月開始到5月結束,歷時6周。活動共分為四個階段:

  1、宣傳發動階段(一週)

  2、活動實施階段(兩週)

  3、活動階段小結(兩週)

  4、成果展示階段(一週)

  四、活動目標

  (一)活動總目標:

  端午節快要到了,開展關於“端午”的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有關端午的各種小知識,可以拓展知識面。同時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自己蒐集資料,處理資料的能力。在端午的歡樂氣氛中,亦能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使孩子們形成樂觀合群的心理並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動具體目標:

  1、認知目標:

  (1)透過活動對端午節的由來、美食、習俗、慶祝活動、以及端午節的詩詞、歌謠等有更全面的瞭解。

  (2)透過活動,對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步驟有進一步的瞭解。

  2、能力目標:

  (1)透過小課題研究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尋求各種途徑處理解決問題,以促進學生實踐活動能力的提高。

  (2)透過小組合作調查、採訪、彙報交流促進學生的協作探究精神、學習交流能力、相互欣賞的意識的生成以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等的提高。

  3、情感目標:

  (1)以小課題研究的形式,透過合作小組的集體研究,對自己的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感受與他人協作交流的樂趣。

  (2)透過課題研究,增強學生對家鄉、對人民以及淵源歷史的端午文化的熱愛之情,增進學生對文化傳統知識的探究心理,鼓勵學生不斷學習,不斷創新。

  五、活動實施的具體過程

  第一階段 活動準備階段(1周)

  (一)活動目標:

  選定主題,生成子課題,設計並完善方案,為實施研究作好設想。

  (二)活動過程

  1、產生主題,展開討論

  聽聽端午歌謠、欣賞端午漫畫影片、說說過端午的情景,引起了學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大家紛紛講述以往過端午的情景,生成本次實踐活動的主題——“粽情飄香話端午”。

  學生展開激烈地討論,提出了一大堆問題,如:端午節具體指哪一天?有多長的歷史了?它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過端午節?有沒有端午的傳說故事?人們過端午有哪些風俗習慣等。

  2、歸納指導,將相關或相近的問題歸在一起,生成子課題

  ① 端午節具體指哪一天?它是怎麼來的?有多長的歷史了?為什麼要過端午節?有沒有相關的傳說故事……

  ② 端午節食品的種類、所食東西與端午節的關係、端午節食品的製作材料、端午節食品的製作過程、端午節的食品是否受人歡迎……

  ③ 自己親身體驗一下,學習包粽子和製作香囊。

  ④ 古時候人們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現在過端午又有哪些習俗?保留了哪些,為什麼會這樣?……端午節的習俗引申出:掛菖蒲艾草、掛鐘馗像、吃粽子、端午避“五毒”、划龍舟等。

  ⑤ 歷朝歷代有哪些跟端午節有關的詩詞、歌謠;誰寫的?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意思?

  根據學生的討論內容,引導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分類,生成子課題,並引導學生根據研究的內容分別取出好聽的名稱:

  子課題一:端午由來大探秘

  子課題二:端午美食大薈萃

  子課題三:端午才藝大比拼

  子課題四:端午活動大搜索

  子課題五:端午詩詞大傳唱

  3、建立課題小組,設計小課題研究方案。

  ① 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89人自由組合成研究小組,兼顧同組異質。

  ② 以小組為單位,初步討論、設計子課題的活動方案。(教師隨即以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各小組的活動,重點指導選題要近而小,既貼近生活,切入口小,易於實踐。)

  4、交流課題方案,指導完善。

  a、各小組組長介紹自己的課題研究方案

  b、其他小組成員評價並提建議

  c、教師指導評價

  d、小組修改、完善,確定課題研究方案

  5、教師強調實踐活動要注意的問題及事項。

  ① 要注意實踐活動的安全;

  ② 準備好一些必要的裝置;

  ③ 調查、採訪或拍攝時要注意提前預約時間,使用文明禮貌語言,同時需提前設計好採訪提綱;

  ④ 各小組需依據制定的計劃,團結合作,共創佳果。

  附1:小課題研究方案兼結題報告,方案設計只填寫前半部分

  略

  第二階段 活動實施階段

  一、活動時間:課外2周

  二、活動方法:以小組為單位邀請指導老師或家長一起收集有關資料、參與相關

  的實踐活動、採訪調查有關人員、或親身體驗實踐。

  三、活動過程:

  1、實踐過程的指導

  上網查詢資料、去圖書館翻閱圖書以及問卷調查的方法學生基本掌握,教師只需提出一些活動要求。本次實踐活動的指導重點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採訪實踐活動。

  要求學生明確採訪的目的,按照預定的方案採訪有關人員,做好事前的準備工作:a確定採訪內容,設計好採訪問題;

  b確定採訪記錄形式;

  c提前與被採訪的人預約時間;

  d小組內分工合作,有需要地邀請指導老師或家長一起參加。

  2、學生實踐活動具體情況:

  ⑴ 5月6日 學生到辦公室採訪學校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卞老師:

  採訪的主要提綱:(端午節由來大探秘組)

  ① 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聽說端午節是紀念詩人屈原的節日,怎麼和屈原有關係呢?除了屈原說之外還有其他的傳說嗎?

  ② 端午節有重五節,端陽節之稱,還有其他的別稱嗎?

  ⑵5月6日 學生到辦公室上網搜查關於端午節的傳說、相關影片及端午節的別稱 (陳宇交其他學生怎樣上網查詢資料)

  ⑶ 5月7日 一組學生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學校部分學生關於端午節的知識,然後去學校圖書館翻閱圖書,查詢關於端午節的美食,瞭解粽子的品種、形狀等。

  ⑷ 5月10日 在學生家採訪學生戴超群的奶奶

  採訪的主要提綱:(端午節活動大搜索組)

  ① 奶奶,您知道端午節的習俗嗎?您小時候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啊?

  ② 奶奶,您說的這些習俗,現在怎麼不見呢?大家也只是在端午節的時候

  會吃粽子而已 ,以前的習俗難道人們忘記了不成?

  ⑸ 5月11日 一組學生來到學生的鄰居家,學習包粽子,認識葦葉,瞭解包粽子的方法與步驟,親手學包粽子。

  ⑹5月13日 一組學生先去圖書館查詢端午節的詩詞童謠,後回到教室內舉行童謠賽,並製作端午節的手抄報。

  ⑺ 5月14日 學生邀請美術老師在教師內指導學做香囊,瞭解香囊的製作過程和製作材料,親手製作並在小組內展覽。

  第三階段 階段小結

  一、活動時間:2周

  二、活動目標:整理並完善資料,做好成果展示前的準備工作。

  三、活動過程:

  1、各小組組員對本組資料進行彙總、整理、分析、研究、刪選,形成結論。

  2、學生對實踐活動過程進行反思,做好查漏補缺的工作。

  3、進一步完善好子課題研究的活動方案。

  4、各小組討論彙報展示的內容和形式。

  5、做好展示彙報時的人員分工,並認真做好彙報展示的準備工作。

  第四階段 成果彙報階段

  一、活動具體目標:

  1、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協調精神,以及學生的組織、表達能力等。

  2、培養學生勇於質疑、深入探究問題的能力。

  二、活動時間:

  一課時

  三、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 明確標準

  同學們,在過去的一個月中,我們共同進行了《粽情飄香話端午》的研究性學習,今天是我們展示彙報的日子了。

  下面我宣佈:《粽情飄香話端午》實踐活動展示會現在開始!有請主持人!

  (二)小組彙報 展示成果

  各組選出一名組長,組織彙報

  第一小組:端午由來大探秘

  1、學生在組長的組織下彙報:端午節的別稱

  端午節的傳說

  走近屈原

  2、學生評價

  第二小組:端午美食大薈萃

  1、學生彙報:說明調查結果 瞭解五黃餐

  瞭解粽子的發展變化及其形態、品種、營養

  粽子贊

  2、學生評價

  第三小組:端午才藝大比拼

  1、學生彙報:認識葦葉 打葦葉

  包粽子 品粽子

  交流活動日記

  送祝福

  2、學生評價

  第四小組:端午詩詞大傳唱

  1、學生彙報:詩詞朗誦

  童謠傳唱

  手抄報欣賞

  2、學生評價

  第五小組:端午活動大搜索

  1、學生彙報:採訪瞭解端午習俗

  認識艾葉和菖蒲

  賽龍舟

  2、學生評價

  (三)收穫感言 點評小結

  1、同學們在今天的展示彙報課接近尾聲的時候,你能用一兩句話說說自己的收穫嗎?

  2、師總結談話:

  同學們,看到你們出色的表現,老師真為你們而感到自豪!因為我們參與了,體驗了,從而提高了,成長了。在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中,過程永遠比結果更重要!所以,這節課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端午文化已經帶領我們邁入了中國節日文化的大門,裡面還有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我們繼續去探究,讓我們在今後的實踐活動中表現得更為出色吧!

  (四)作業設定 課外延伸

  繼續進行其他傳統節日的研究。

  (五)板書設計

  粽情飄香話端午

  四 活動評價

  1、綜合評議活動的實施情況,評選各類先進個人。反思活動的得與失,提出改進意見。

  2、評價的主體:學生、教師、家長

  完成評價表

  小學端午節主題班會課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節日。

  2、初步瞭解一些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及相關活動,初步感受民風民俗和民族傳統文化,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1)提前瞭解學生對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及相關活動認知狀況。

  (2)收集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故事、活動等相關資料和情境圖片。

  (3)認真閱讀、瞭解有關屈原的故事,思考和研究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屈原的故事,敬佩屈原的愛國精神。

  2、學生準備

  (1)把自己瞭解到的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或特色活動的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2)有條件的話,可以參加一項端午節的特色活動或者品嚐一下粽子。

  (3)準備製作工藝小粽子的原材料和簡單工具。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初步瞭解民族文化,感受民俗民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端午節的故事

  1、夏天天氣炎熱,但植物茂盛、瓜果飄香、蛙唱蟬鳴。在這美麗的季節裡,還有一個傳統節日呢。你知道是什麼節日嗎?(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2、你知道哪些關於端午節的故事嗎?請你和同學們說一說吧。

  3、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講故事。

  A出示屈原影象介紹屈原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年),戰國時楚國政治家,我國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著名的文學家,他一生寫下了許多詩,遺留下來的只有二十多篇,其中《離騷》、《天問》、《九章》、《九歌》最為著名……

  B出示有關屈原故事的連環畫。

  C講故事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二、端午節的活動

  1你還了解端午節裡的特色活動嗎?趕快介紹給大家吧。

  A播放賽龍舟的情景,若有學生了解有關內容可讓學生自己介紹。

  西湖的龍舟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傍坐著划船的水手,這種龍舟較具表演色彩.競賽用的龍舟則繞著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沈,鴨子則會四處遊竄躲避.

  B掛蒲草和艾葉。

  民間古來有門前懸艾、菖蒲之俗.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兩者皆可入中藥.艾葉可制灸條,是傳統中醫針灸療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燃點艾條可灸治多種病症.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藥.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溼,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紮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其實,真正起到淨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中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C做香包

  D掛彩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E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棕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簡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棕葉包米代替竹筒。

  F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G寫符唸咒

  中國古代將五月視為“惡月”,所以端午驅“鬼”在民間非常盛行。驅“鬼”的方法有許多,常見的一種,是在節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樹枝。當時,人們認為桃木能辟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前、窗上,以達驅邪的作用。另一種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

  H掛鐘馗像 在陝西南部與四川交界的一些地方,端午這天,流傳掛鐘馗像的習俗。掛鐘馗像,主要是為了消災避難。

  I迎鬼船 江西南部的部分地方,流傳著迎鬼船的習俗。因為這一帶水淺,不能進行龍舟賽,故在五月初五這天,用紙紮成旱船,帶著去登高、遊街,謂之“迎鬼船”。

  J滾雞蛋 在東北,端午節這天清晨,長者要將熟透了的雞蛋,在小孩肚皮上來回不斷滾動,爾後去殼讓小孩吃下,據說這樣可以免肚子痛。冠軍,雅琪隊和沙岡美林隊分別獲得男女標準龍舟賽冠軍。

  2如今社會進步了,我們可以怎樣繼承這些傳統文化呢?

  A還向江河裡投食物嗎?為什麼?

  B你願意參加龍舟賽嗎?

  三、作業回家學包粽子,下節課將自己的作品帶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