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澗》教案
《滁州西澗》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滁州西澗》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滁州西澗》教案1
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景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瞭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學習難點:
想象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心境。
教學課時:
1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出示風景圖:茂密的綠樹,鳴轉的黃鸝,岸邊的幽草,奔流的澗水……配上黃鸝鳴叫的音樂背景。
師:同學們,這幅美景被我們的一位詩人看到,用十四個字收藏在詩句裡,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書詩名滁州西澗)
二、賞析古詩,品讀古詩。
(一)、知詩人,解詩題。
1、師介紹詩人韋應物。
2、明白古詩的時空背靜。
(二)明詩意,感情讀。
1、整體感知,自由讀詩。
2、學習古詩前兩行。
詩的前兩句點明瞭時間、地點和人物,將讀者引入一個碧草從生、澗水奔流、鳥鳴深材的清幽境界。
師指導學生理解關鍵詞“獨憐”,再指名說前兩行詩句的意思。
師小結:
寥寥十四個字,詩人便茂密的綠樹,鳴轉的黃鸝,岸邊的幽草,奔流的澗水,這些分散的景物聚攏筆端,合成一幅佈局和諧、色彩鮮明的圖畫,給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學習古詩後兩行:
請學生談談讀後的感受,試著將詩意說出來。
師小結:當夕陽西沉,暮色降臨時分,西澗的潮水拍擊著兩岸,一場春雨被風裹挾著,急驟地落在水面上;這時,連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間一葉小舟在渡口邊,隨著澗水的湧動,橫浮在那裡。千百年來,這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悟詩情,師總結。
詩人描繪的景物,動靜自然,歷歷在目,無怪其具有如此長久的藝術生命力,讓我們把滁州西澗的美景長留在我們的腦海中吧!
三、課後拓展:
將古詩的意境用筆描繪出來!
《滁州西澗》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會朗讀詩歌並能讀讀成誦。
2、理解詩歌大意。
3、能賞析詩歌語句,分析詩歌遣詞造句的特點和作用,並能理解詩歌所表現的情感。
教學時間:
教學0.5課時,學生自讀、理解、質疑0.5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準字音:( ) ( )滁.州西澗.
二、劃分朗讀節奏並反覆誦讀
(“/”為必斷,“|”為可斷可不斷)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三、理解下列詞語含義,能用現代漢語說出全詩大意。
獨憐.幽草澗邊生
四、詩句賞析背景介紹
一般認為《滁州西澗》這首詩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他時常獨步郊外,滁州西澗便是他常光顧的地方。作者喜愛西澗清幽的景色,一天遊覽至滁州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從寫景的角度來說,)這兩句寫出了滁州西澗清幽疏曠的環境,營造了一種恬淡幽靜的氛圍。(從寄寓的角度來說)同時,這兩句也寫出了詩人恬淡的胸襟。“深”字既寫出了樹木的枝繁葉茂,又突出了樹林的幽靜,與“幽”字相照應,為全詩創設了一種恬淡幽靜的意境,也流露出詩人恬淡的胸懷。“獨憐幽草澗邊生”寫靜景,體現的是詩人甘於寂寞,安貧守節、不趨炎附勢的高尚節操和恬淡胸襟;而“上有黃鸝深樹鳴”以聲襯靜,是對趨炎附勢,居高媚上的仕宦世態的否定,也是對詩人恬淡胸襟的襯托。這兩句既是寫景,又是言志,同時也為後兩句詩寫詩人在急劇變化潮流中尋求自由和寧靜的理想作鋪墊。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從寫景的角度來說,)這兩句詩寫春潮帶雨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情景。前一句靜中有聲,後一句動中有靜,“急”與“橫”,動與靜映照,清麗如畫。(從寄寓的角度來說)作者在這動與靜之中,不動聲色地表述了在急劇變化潮流中尋求自由和寧靜的心跡。同時也蘊含了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無所作為的無可奈何的憂傷之情。
五、小結
內容:這首詩描寫了滁州本澗晚潮時的雨中之景,營造了一個恬淡幽靜的意境,抒寫了詩人恬淡閒適的情懷。
寫法:以情寫景,句句景語皆情語。
六、反覆誦讀、質疑
七、達標反饋
1、《滁州西澗》中最能體現詩人恬淡情懷的是體現了詩人想在急劇變化的時代潮流中尋求自由和寧靜的心思的是
2、賞析:詩中的“獨”字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滁州西澗》教案3
一、教學內容概述
《滁州西澗》是長春版教材第十冊第二板塊古詩四首中的第二首,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是韋應物最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裡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本篇為作者任滁州剌史時所作。作者遊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這首詩也是詩人當時處境和心情的形象寫照,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憂傷。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認識1個字,會寫2個字。
能力目標:瞭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情感目標:想象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心境。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體味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對古詩有一定的積累,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詩意思的方法,所以說,對他們而言,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並不難,但是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可能會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學前需要佈置學生收集有關作者韋應物的資料,這樣很利於學生感悟到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教學中,要出示一些教學課件,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從而啟用學生想象力,感悟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唐代詩人王勃的一首送別詩,誰能有感情地背一背這首詩?能說說這首詩中的名句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中的名句千古傳頌,經常被引用,唐代還有很多被後人傳頌的古詩,今天我們學習本版塊的第二首詩:《滁州西澗》,這首詩中也同樣有被人傳頌的佳句,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學習要求會認的字“滁”,透過課前的預習,能解釋一下詩題的意思嗎?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讀準字音,利用工具書自學要求會寫的字“澗”“酈”,並理解詩句的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學生彙報,教師相機點撥。
3、學習前兩行詩,讀一讀這兩行詩,看看作者都寫了什麼?(用橫線把作者描寫的景物勾畫出來)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彙報,教師相機點撥:
(1)這個草是什麼樣的草呢?(幽草)這裡的“幽草”給人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沉靜、安閒)那麼,這個“幽”字在這裡就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獨憐(愛)這幽草。
(2)黃鸝——大家還知道哪些詩歌中出現了黃鸝呢?(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筆下的黃鸝活潑可愛,生機勃勃,表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懷。那麼韋應物筆下的黃鸝鳴叫也是這樣的含義嗎?高高在上的深樹林中的黃鸝傳來清脆的鳴叫,作者對它是什麼態度呢?這就要從第一句詩中去尋找答案了,是什麼?(毫不在意,因為他“獨憐”幽草)
(3)能根據你的理解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嗎?
(4)再讀這兩行詩,想象是描寫的畫面。
前兩行詩寫了作者在澗邊所見的景物,後兩行詩又寫了作者在哪所見的景物呢?
4、學習後兩行詩。指生讀後兩行詩,教師出示課件
百度收索:
看後,現在你能說說後兩句詩描寫的是哪的景物了嗎?(澗中)能結合畫面說說後兩行詩的意思嗎?(同桌間交流後彙報)
(1)學生彙報,教師相機點撥:
這裡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裡享受清幽的環境,到晚上了,沒想到春雨不斷竟漲起了春潮。此時,作者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急於歸航)於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麼樣的呢?(舟自橫)為什麼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大)進一步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2)再讀這兩行詩,體會是所描寫的畫面。
(三)把握整首詩,體會作者的情感
1、憐——喜愛,憐惜。開篇將幽草、黃鸝並提,用“獨憐”的字眼,很明顯地表露了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
2、舟自橫——這裡需要聯絡著作者的身世來理解它的深意了!課件出示作者畫像,介紹作者韋應物。
(四) 感情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五)作業:背誦課後積累中的古詩《惠崇春江曉景》
《滁州西澗》教案4
教學目標:
1.體味詩的意境之美
2.詩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於詩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詩人的形象
教學過程:
導語:山水詩是中國古代詩歌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澗》就是山水詩中的名篇,也是韋應物七言詩中少有的佳作。詩作不僅描繪了美麗的自然之景,也寄託了詩人的情感,闡發了人生哲理。
一、文學常識;
1.山水詩: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產生於魏晉時期,興盛於唐朝。詩人透過描寫山水,表達思想情感,寄託政治理想,闡發人生哲理。
2.韋應物:唐代詩人,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
二、讀
語速,語調,節奏
三、釋題,背景
詩人時任滁州刺史。詩人眼見唐朝政治日漸腐敗,想要改革又無力迴天。因此,常有歸隱之心。
四、賞析
1.獨:獨自。表現了作者怎樣怎樣的心緒? ——無人相伴,只能獨自一人徘徊在西澗邊上,表現了作者孤獨彷徨的心緒。
2.憐:憐愛,愛惜。幽草:幽深的草叢。這是從哪個角度寫的景物? ——視覺角度。草叢幽深,色彩清麗。靜景。
3.深樹:樹陰深處。這句詩告訴們,除了幽草之外,西澗邊還有哪些事物? ——這句詩告訴我們,西澗邊上不僅有幽深的草叢,更有高大茂密的樹木。
4.第二句是從哪個角度描寫的景物? ——是從聽覺的角度寫的景物,是動景。黃鸝隱藏於茂密的樹陰中,只聞其聲,不見其形。
5.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這兩句詩一寫靜,一寫動,一個從視覺的角度描繪了清麗的色彩,一個從聽覺角度摹了清脆的鳥鳴,兩句詩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流露了詩人恬淡的胸懷。
6.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產生的江河水位上漲的現象。按道理,應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應該是“雨帶春潮”,可詩人卻說“春潮帶雨”,這是為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這是詩人的主觀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彷彿春雨都是由它裹挾而來。這樣寫就形象地表現了春潮的速度與力量。
7.這句詩中的“晚”字點出了作者獨遊西澗的時間,另一方面也增強了西澗環境的幽靜感。
8.野:野外,郊外。渡:渡口。自:自在,隨意。橫:成橫狀,橫著。最後這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圖? ——最後這一句詩,用“野”“無人”,寫出了一片荒涼之意。系在岸邊的渡船上也沒有人影,一個“自”字描繪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橫斜的情景,有一種自然的美感。詩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自”字,舟“自”橫,幽草又何嘗不是“自”生,黃鸝鳥又何嘗不是“自”鳴,春水又何嘗不是“自”來?詩歌尤其詩的最後兩句,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清幽靜寂的意境,表現了詩人恬淡自適(如那葉任意橫斜的小船)的意趣。
9.意境:境,就是環境,意,就是情感。詩人透過描寫環境(景物),來表達一種思想情感,這種帶有濃郁的詩人主觀思想情感的“境”,就叫“意境”。“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讀了這首詩,我們的心頭是不是湧起了陣陣涼意?國為它為我們營造了一種蒼涼的意境,表達詩人的淒涼、孤獨、寂寞之感;“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讀了這句詩,你是不是感覺胸懷無限開闊?因為它為我們營造了壯闊豪邁的意境,表達了詩人胸懷天下席捲宇宙的雄心壯志。
10.詩意:有爭議。比較常見的說法是,詩人對唐朝中期的政治腐敗非常不滿,但又無力改革,因為官職太小。他覺得自己不在其位,不得其用。這正像那隻在春潮中橫斜的小船:按說春潮來臨,渡口的船隻應忙碌起來,但因這隻船在郊外,無人擺渡,閒置起來。詩人自己雖任刺史,但也因官職小,無所作為,因此,詩中蘊含著詩人不在其們不得其用的憂傷。
11.讀了這首詩,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詩人?——他在幽閒地漫步在西澗邊上,雖然春雨襲來,他仍然不慌不忙。草自生,鳥自鳴,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橫,人——詩人,自在。但是,在這自由在外表下,我們看到了一顆為國事而憂傷的心。
小結:
寫作特色
1.寫景如畫,閒遠疏淡,清麗幽美,意境深遠;
2.構思精巧,用詞傳神
《滁州西澗》教案5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詩歌,培養學生欣賞古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把握朗讀時的節奏、韻律、聲調和重音。在讀時用心揣摩每一首詩的內容和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初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難點】
透過詩歌的語言和詩中的形象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學習流程】
一、課前預習導學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滁州( )西澗( )黃鸝( )
2、作者簡介
韋應物(約737~約792),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寶末年,以三衛郎侍玄宗,放浪不檢,後來悔悟,折節讀書。曾任洛陽京兆功曹等職。建中年間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後轉左司郎中,貞元初任蘇州刺史。他在歷任官職中都努力做一個清廉剛直的地方官,並對民間疾苦經常表示關懷。韋應物的山水田園詩
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評論他的詩“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
3、朗讀指導。
a、出聲朗讀,讀準字音。
b、細讀,校準節奏。
c、精讀,悟出重音。
d、品讀,讀出聲調。
e、誦讀,定準基調。
二、課堂學習研討
1、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
2、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本詩描寫的畫面?
3、仔細揣摩作者對“鸝”的態度?
4、“潮急”:這裡首先要提到一個自然現象,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時節,往往會出現多雨的天氣,稱之為桃花汛。這時候山澗裡河水暴漲,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麼這裡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
5、“舟”在河中是什麼樣的呢?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6、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操守品行?
三、當堂檢測、評估
1、“舟自橫”三字有怎樣的深意呢?
韋應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著世襲特權,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衛隊中的一員,過著驕奢腐化的生活。經歷了安史之亂後,他深受震撼,發奮讀書,27歲中進士,走上了仕途。做過滁州、江州、蘇州等地的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詩中的“舟自橫”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以及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
2、這首詩中有無寄託,所託何意?
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現,開篇幽草、黃鸝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中,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託的。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常處於進仕退隱的矛盾之中。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說自己是“扁舟不繫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遊,悠然無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露著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滁州西澗》詩歌鑑賞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遊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詩中有無寄託,寄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首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各有偏頗。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後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伕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於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裡,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後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並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應當說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託的。但是,詩人為什麼有這樣的寄託呢?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常處於進仕退隱的矛盾。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說自己是“扁舟不繫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遊,悠然無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露著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說有興寄,誠然不錯,但歸結為譏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於死板;說偶然賦景,毫無寄託,則割裂詩、人,流於膚淺,都與詩人本意未洽。因此,賞奇析疑,以知人為好。
《滁州西澗》課後反思
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瑰寶,語言凝練,意境優美,寓意深長。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古詩教學要積極調動學生充分了解詩的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讓學生在學習古詩過程中進一步領略我國燦爛輝煌的悠久文化的神韻
高年級的古詩教學,讓學生在充分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更準確和完整地理解詩詞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滁州西澗》是山水詩的名篇,詩人應用了借景抒情的寫法。因此教學設計圍繞著“誦詩中句、賞詩中景、悟詩中情、用詩中語、寫詩中意”五個環節展開。
品詩句,悟詩情。
在這首詩中,每一句都有一個文眼。咱們來找找看,看能讀出什麼?
1、比如說第一句詩,講的是?(草)那麼這個草是什麼樣的草呢?(幽草)這裡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來形容“草”。給人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草的茵綠、繁茂、厚密等形態,草的深邃、靜謐、未經踐踏等意態——傳達出環境的幽靜),那麼,這個“幽”字在這裡就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詩人站在澗邊,腳下的幽草給他以靜的感受。作者就——獨憐(愛)這幽草。(指名讀)
2、那麼請同學們自己來找其餘三句詩中的文眼。(黃鸝鳴、潮急、舟橫)
分別對各個文眼進行分析。
黃鸝鳴——想到哪句寫黃鸝的詩句,黃鸝的啼叫多麼富有生機!這聲音從哪裡傳來?“樹林深處”“上——頭頂上”這婉轉動聽、清脆悅耳的鳴聲傳到詩人的耳朵裡,詩人會覺得這聲音破壞西澗清幽寧靜的環境嗎?為什麼?(生機、板書:以動襯靜)
上下兩句一靜一動,以動襯靜,倍顯其靜。讓咱們再次感受西澗清幽。請男女生配合讀(男生讀1句,女生讀2句)
上下兩句就詩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視覺衝擊,又有聽覺享受,就畫中景物而言,既有上下之分,又有遠近之別。讓咱們一起來讀這兩句。
處於這樣的充滿生機的清幽境地,詩人會是怎樣的心境呢?(悠然自得、閒適)
接著來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這裡首先要提到一個自然現象,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時節,往往會出現多雨的天氣,稱之為桃花汛。這時候山澗裡河水暴漲,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麼這裡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裡享受清幽的環境,暮色降臨時分,沒想到春雨不斷竟漲起了春潮。此時,作者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急於歸航)於是,他來到渡口——看到了什麼?
讀第4句。誰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當時作者看到的情景:
文眼:(舟自橫)為什麼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大)進一步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分組讀3、4句。
你還能感受到詩人悠閒的.心境嗎?
儘管春雨突來,春潮洶湧,打破了山澗的寧靜。但是,試想,郊野渡口,寥寥無人,空空的渡船在風雨中,自在浮沉,悠然空泊,這種水急舟橫的悠閒,又何嘗不是詩人心境的體現?
齊讀3、4句,
我們說詩人寫詩,往往借景抒情。在前面我們已經瞭解到詩人韋應物他深為當時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詩中的“舟自橫”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以及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正是因為其中蘊涵的深遠意境,千百年來,這兩句,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以上片段是高年段教學常見的教法,學生的理解也僅限於淺顯層面,聽了兩位老師的教學,對古詩的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
誦詩中句 讀古詩分初讀古詩、精讀古詩和研讀古詩三種情形。透過誦讀把自己能體會的情感、認識都流露出來。兩位老師都注重了在課堂上創造學生、作者和教者之間情感相同、心靈相融、協調互補的積極氛圍。學生初讀,能初步瞭解兩首古詩的內容和作者情感,但當深沉的含義卻無法領略得到時,就引導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透過精讀古詩,進一步研讀、瞭解作者當時的心情,感受作者情感變化。
賞詩中景 夏老師以初讀後問:詩中哪些景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抓“幽草、鳥鳴、潮急、舟橫”四個景深入研討。周老師以初讀後問:詩中為我們描繪了幾幅圖?引導學生從整體到部分,再到部分。抓關鍵詞“幽”,把“幽草”與“青草”對比,把“深樹”與“綠樹”對比,抓“鳴”學以聲襯靜,然後抓“獨”,一步步體會詩人獨特的景,比注意了賞詩的學法指導。總之,賞景是為了更好地體會詩人的心境。
悟詩中情 本詩的“情”學生很難把握,這就需要巧妙地引導。古詩講究”用詞精妙“,在教學中要帶領學生揣摩、品味關鍵詞,從而體會詩人的情懷。夏老師的課上抓“舟自橫”滲入。學生賞景中認為“舟自橫是無人擺渡,詩人無法回家而心急。教師點出要理解詩人此刻的心情,必須瞭解詩人當時的寫詩背景,於是出示了資料,學生讀後,教師引導學生與詩景對應,從而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了是人的感情。
寫詩中意 詩教學給了我們一個發揮想象的空間,發展創造性思維,進行藝術再創造。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深刻,也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兩位老師都注意了”寫“的訓練,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寫,這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促進智力發展有重要作用。
《滁州西澗》教案6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瞭解詩歌點染的寫法。
2、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教學重點
1、品味語言,體味意境。
2、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前面我們已經接觸過許多唐代大詩人的作品,他們都各具風格。比如: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鬱頓挫。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以“高雅閒淡”著稱的詩人韋應物的傳世佳作《滁州西澗》,一起來品味他的高雅閒淡!
二、師範讀《滁州西澗》請學生朗讀,再齊讀。
三、這是一首山水詩,那我們可以用欣賞山水國畫的方法來欣賞它。
國畫中有一種技法稱為:點染法,和我們文學中講的“文眼”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首詩歌中,每一句都有一個文眼。
1、比如說第一句詩,講的是?(草)那麼這個草是什麼樣的草呢?(幽草)這裡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來點染“草”。幽給人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沉靜、安閒)那麼,這個“幽”字在這裡就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獨憐(愛)這幽草。
2、那麼請同學們自己來找其餘三句詩中的文眼。(鳥鳴、潮急、舟橫)急、
3、分別對各個文眼進行分析。
鳥鳴——大家還知道哪些詩歌中出現了黃鸝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筆下的黃鸝活潑可愛,生機勃勃,表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懷。那麼韋應物筆下的黃鸝鳴叫也是這樣的含義嗎?
高高在上的深樹林中的黃鸝傳來清脆的鳴叫,作者對它是什麼態度呢?這就要從第一句詩中去尋找答案了,是什麼?(毫不在意,因為他“獨憐”幽草)至於他為什麼不在意呢我們呆會兒再來分析。接著來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這裡首先要提到一個自然現象,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時節,往往會出現多雨的天氣,稱之為桃花汛。這時候山澗裡河水暴漲,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麼這裡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裡享受清幽的環境,到晚上了,沒想到春雨不斷竟漲起了春潮。此時,作者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急於歸航)於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麼樣的呢?(舟自橫)為什麼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大)進一步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四、我們請一位同學來總結一下這首詩的內容,概括出來就是——春澗尋幽
五、進入詩歌的意境
請同學們根據前面的賞析圖景來想象一下這是一幅什麼樣的畫卷呢?請發言。
六、體會作者的情感
1、憐——喜愛,憐惜。開篇將幽草、黃鸝並提,用“獨憐”的字眼,很明顯地表露了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
2、舟自橫——這裡需要聯絡著作者的身世來理解它的深意了!
韋應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著世襲特權,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衛隊中的一員,過著驕奢腐化的生活。經歷了安史之亂後,他深受震撼,發奮讀書,27歲中進士,走上了仕途。做過滁州、江州、蘇州等地的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朽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詩中的“舟自橫”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以及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
七、請同學們評論此詩,談談自己的收穫。
八、背誦詩歌
《滁州西澗》教案7
滁州西澗 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講課人:唐聰單位:四川省東汽中學[教學目標]
一、品味語言,瞭解詩歌點染的寫法。1、體味詩歌的意境美。2、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3、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教學重點]1、品味語言,體味意境。2、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準備]CAI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一導語前面我們已經接觸過許多唐代大詩人的作品,他們都各具風格。
比如: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鬱頓挫。
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以“高雅閒淡”著稱的詩人韋應物的傳世佳作《滁州西澗》,一起來品味他的高雅閒淡!
二、欣賞FLASH《滁州西澗》請學生朗讀,再齊讀。
三、這是一首山水詩,那我們可以用欣賞山水國畫的方法來欣賞它。國畫中有一種技法稱為:點染法,和我們文學中講的“文眼”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首詩歌中,每一句都有一個文眼。
1、比如說第一句詩,講的是?(草)那麼這個草是什麼樣的草呢?(幽草)這裡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來點染“草”。幽給人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沉靜、安閒)那麼,這個“幽”字在這裡就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獨憐(愛)這幽草。
2、 那麼請同 2、那麼請同學們自己來找其餘三句詩中的文眼。(鳥鳴、潮急、舟橫)急、)
3、 分別對各個文眼進行分析。鳥鳴——大家還知道哪些詩歌中出現了黃鸝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筆下的黃鸝活潑可愛,生機勃勃,表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懷。那麼韋應物筆下的黃鸝鳴叫也是這樣的含義嗎?高高在上的深樹林中的黃鸝傳來清脆的鳴叫,作者對它是什麼態度呢?這就要從第一句詩中去尋找答案了,是什麼?(毫不在意,因為他“獨憐”幽草)至於他為什麼不在意呢我們呆會兒再來分析。接著來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這裡首先要提到一個自然現象,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時節,往往會出現多雨的天氣,稱之為桃花汛。這時候山澗裡河水暴漲,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麼這裡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裡享受清幽的環境,到晚上了,沒想到春雨不斷竟漲起了春潮。此時,作者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急於歸航)於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麼樣的呢?(舟自橫)為什麼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大)進一步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四、我們請一位同學來總結一下這首詩的內容,概括出來就是——春澗尋幽
五、進入詩歌的意境請同學們根據前面的賞析和FLASH中的圖景來想象一下這是一幅什麼樣的畫卷呢?請發言。
六、體會作者的情感1、憐——喜愛,憐惜。開篇將幽草、黃鸝並提,用“獨憐”的字眼,很明顯地表露了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2、舟自橫——這裡需要聯絡著作者的身世來理解它的深意了!韋應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著世襲特權,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衛隊中的一員,過著驕奢腐化的生活。經歷了安史之亂後,他深受震撼,發奮讀書,27歲中進士,走上了仕途。做過滁州、江州、蘇州等地的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詩中的“舟自橫”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以及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
七、請同學們評論此詩,談談自己的收穫。
八、背誦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