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物理教案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物理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物理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物理教案1
一、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透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過程與方法:
1、透過舉例以及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利用學習活動,鍛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傳播的。
3、聲速與介質中以聲波形式傳播。
三、教學難點:
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形式。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線懸掛著的乒乓球,小鬧鐘,帶抽氣機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學生準備:橡皮筋,尺子,紙片,文具盒等。
五、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課前教師用課件播放樂曲,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2)、觀看生活中常見的某些聲音圖片,傾聽幾種動物的叫聲。把學生引入聲的世界,從而產生興趣,引導提出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就聲現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問題,然後師選出與本節內容有關的幾個問題進行探究學習。
探究性活動一
1.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隨手的器材,讓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有創意?
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觸控發聲的物體時,請體會感覺。
思考:①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麼不同?②物體發聲時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活動:用隨手的器材研究如何發聲,教師參與討論。然後教師請學生代表上臺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聲方法讚賞和鼓勵。並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聲帶,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覺。
問題: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振動?
演示:用小錘輕敲音叉,聽到聲音,卻看不見音叉振動,用懸掛的小球接觸它,現象是什麼?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麼現象發生?為什麼?用握音叉時有什麼感覺?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麼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振動”的方法?
2.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物體發聲是由於物體的振動引起。
3.交流: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聲是什麼物體振動產生的?
探究性活動二
情景創設:醫生的聽診器,心臟跳動或者肺部的聲音是靠什麼傳到人耳中的?
猜想:聲音的傳播可能需要什麼東西做媒介。
做個最簡單的小實驗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們的課桌當做傳聲物。這個實驗需要提供什麼條件?
活動: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輕敲桌面,另一個學生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感受聽到的聲音。再把兩張桌子分開一條縫,進行實驗,前後對比。
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還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援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讓學生舉例,例如小學裡曾經制作的土電話等。)
問題:那麼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討論:你能否設計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舉一些生活事例來證明你的觀點?
問題: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說明。1.聽到鈴聲;2.聽到人的說話聲;3.聽見腳步聲;等等。
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為了證明這個猜想,最好做實驗試一試。
聯想:想一想這個實驗怎樣做?怎樣實現沒有空氣的'狀態?學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需要提供一個真空的環境,然後把一個發聲體(例如小鬧錶)放入這樣的環境裡,前後對比。
演示:讓兩個學生上臺輔助,學生進行觀察對比:(1)抽去空氣前和抽氣後鈴聲的對比(2)抽氣後再放人氣體,兩種情況鈴聲的對比。及時糾正猜想的謬誤,最好推理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正確結論。
引導:對聲音的傳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語言歸納一下。學生:聲音傳播需要物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聲波:問題: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學生實驗:用鉛筆不斷地點選水面,你會看見什麼?(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斷地向四周擴散)
那麼空氣中是否也有類似情形呢?讓生自學課本世紀15頁第一自然段。知道聲以波的形式傳播著。
問題:在一根空的長鐵管的一頭敲一下,在另一頭可以聽到幾次聲音?如果要想在另一頭聽到三次敲擊聲,你該怎麼做?
學生思考並回答。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傳聲速度與傳播時間的關係。
說明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溫度有關。
板書設計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二、聲音的傳播
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發聲停止,聲音仍可以傳播。
三、聲速聲音在每一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聲音在固休、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物理教案2
課程標準:
透過實驗,認識聲的產生和傳播條件。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必須依靠介質。
2.知道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瞭解在不同的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快。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發聲現象,能簡單地描述所觀察到的發聲體的共同特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對比和概括能力。
2.透過聲傳播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初步的在觀察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參與實驗探究,初步學習實驗探究的方法,體會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本節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在聲的廣袤空間中,聲音可以表達豐富多彩的情感,透過聲音可以獲取大量的資訊。
2.使學生初步領略聲音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引起對聲音的好奇,激發求知的慾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3.透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點與難點:
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這一節的重點。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演示實驗器材:廣口瓶、橡皮塞、抽氣機,電子發聲體,土電話、吉他等。
3.分組實驗器材:音叉、鼓、鑼等。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播放悠揚的音樂。
欣賞音樂、琴詩,陶冶情操。
創設情境。
(二)匯入新課
1.用多媒體展示多種聲音。
觀察畫面與聆聽相關的聲音。
讓學生對耳濡目染的聲現象產生研究的興趣。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是怎麼被我們聽到的?
深入思考,進行猜想。
讓學生知道聲音是傳遞資訊的一種形式,觀察圖後讓學生思考、討論一些問題,把學生帶入聲的世界,在討論中切入本節課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三)探究聲音的產生
1.給學生提供“製造”聲音的器材:音叉、鼓、鑼等,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進行實驗探究:讓音叉、鼓、鑼等發聲,並觀察聲音產生伴隨的現象。
在老師的鼓勵、引導下,學生合作探究,直接觀察和觸控感受發聲的物體在振動,引導學生討論。
2.讓學生試一試:敲一下鼓(或音叉、鑼),馬上用手按住鼓面會發生什麼現象?想一想,這是為什麼?
學生進行探究,得出結論:發聲體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進一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培養歸納能力。
3.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透過觀察、分析,總結出結論。
透過觀察、體驗與對比、概括,建立聲音和振動的關係。
4.介紹絃樂器和管樂器:彈奏吉他、展示自制管樂器,並播放使用自制管樂器演奏影片。
讓學生在發出聲音的同時,用手捂住自己的聲帶處,再次感受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鞏固和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指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自然現象。
(四)聲音的傳播
1.提出問題:我在這說話,我的聲帶在這振動,聲音怎麼傳到你的耳朵裡了?
學生思考:我們之間有什麼,是什麼把聲音傳過來的?
誘導學生自己得出:聲音在空氣中能夠傳播。
2.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空氣,你還能聽到我講話的聲音嗎?
深入思考和聯想。
讓學生提出猜想,引導他們提出證明猜測正確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
透過探究,讓學生初步認識聲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聲音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透過根據已有的知識對傳聲的原因,進行猜測和討論。
廣口瓶內發生器聲音的變化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不能在真空傳播。
5.演示實驗並得出結論:聲音可以液體中傳播。欣賞《小兒垂釣》和“水上芭蕾”。
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果,觀察與思考。
提高觀察、分析和總結能力。
6.學生實驗並得出結論: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學生輕敲桌子一端,耳朵貼近桌面另一端聽聲音。
探究固體傳聲,初步感悟科學探究。
7.試用“土電話”,強化固體可以傳聲。
讓一學生“接聽土電話”並進行課堂討論和小組發言。
初步培養學生髮現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實質的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8.歸納結論: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綜合、歸納,舉手發言。
系統總結規律。
9.聽覺的形成:播放影片:人耳的結構和動畫(聽覺的形成)。
觀察與思考。
瞭解人耳的結構和為什麼能聽到聲音。
(五)聲速
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
學生閱讀課文(第38頁),瞭解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並總結規律。
啟發學生從閱讀中找出規律。
(六)小結
提出問題: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思考、交流,談收穫、體會等。
透過合作、交流,及時小結,讓知識系統化。
(七)課堂練習
出示練習題
閱讀、思考,舉手答題。
應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
(八)佈置作業
延伸興趣
課後第2、3題
當堂完成
鞏固所學知識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真空不能傳聲。
二、聲音的傳播三、聲音的速度
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在介質空氣中:340m/s(1標準大氣壓、15℃)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物理教案3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學生接觸初中物理的第一節,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後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總之,透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薰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2.教學內容及教材特點:《聲現象》這一章主要是透過對生活、生產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聲音有哪些特性?人們是怎樣利用和控制聲音的?本章特別注意使學生了解聲音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等方面的應用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使學生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資訊並根據資訊歸納科學規律;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透過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好與有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知識。
(2)透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用不同的實驗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透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營造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並透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探討交流、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只有瞭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原理,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對它的控制與應用,這是進一步學習本章其它內容的前提,這個前提的掌握與否是本章後續學習的關鍵,是實現本章教學目標的基礎。
【教學難點】
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是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僅僅依靠學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難認識到這一點,只有藉助於實驗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學生剛剛接觸物理知識,認知能力相對薄弱,易於形成難點。
【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屬於知識探究性教學。本節課擬採用誘思探究→實驗論證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導控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並透過親自動手及分組實驗來進行論證,透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以上這些,可以概括為:創設情景→匯入目標→自主探索→實驗論證→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課時安排】1課時
【實驗器材】:
1.教師演示實驗器材:真空鈴實驗裝置。
2.學生探究實驗器材:鼓、鑼、音叉、共振音叉、懸掛有乒乓球的鐵架臺、發聲體(小收音機、兩個塑膠袋)、水槽兩個、水、CuSO4溶液、白紙、氣球、樹葉、四季潤喉片瓶子等。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
第一組:共振音叉。
第二組:發聲體(小收音機、兩個塑膠袋)、水槽兩個、水、CuSO4溶液。
第三組:長鋼管。
3.多媒體課件
【課堂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5分鐘)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聲音的世界裡,在我們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優美動聽的音樂令我們心曠神怡,可惡的噪聲卻可能干擾我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使我們心情煩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關聲音的知識呢?好,那麼就請允許我做一名導遊,伴隨同學們來探究聲音知識的寶庫吧!
透過Windows作業系統自帶的媒體播放機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向學生展示樂曲的波形圖,使學生感到驚奇;透過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常見的聲音,請學生思考這些聲音都是由什麼物體發出的,從而使學生產生疑問,活躍思維。接下來,再透過聲波槍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新課。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各種各樣的聲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會想到,聲音居然會和現代戰爭中的高科技聯絡在一起。目前,美國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經成功研製出一種新式武器──聲波槍,它可不是普通的槍,因為它發射的不是子彈,而是一種能量強大的聲波,而且它專門用來襲擊人類,被襲擊者往往會感到胸悶、頭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說機槍大炮來得更光明磊落的話,聲波槍則顯得有些暗箭傷人。為什麼呢?因為聲波槍所發射的聲波不在我們人耳的聽力範圍之中,它看不到、聽不見也摸不著,來去無蹤。不知道同學們聽到這則訊息後心裡會不會感到緊張?我們暫且不去考慮美國人要拿聲波槍去對付誰,但是,面對可能到來的傷害,我們能夠束手無策嗎?大家有沒有防禦聲波槍的好辦法?作為十幾歲的初中生,我們還沒有能力去主動進攻,那麼,我們今天就象科學家一樣去探究一下防禦聲波槍的好辦法。
這時,便將學生帶入了一個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師接著提示:
《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聲波槍如此厲害,要想有效地防禦它,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聲波?聲波是怎樣產生的?它又是如何傳播到我們身邊來的?
板書: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二、實驗探究講解新課(35分鐘)
1.透過探索性活動探究聲音的產生(7分鐘)
這個活動過程分三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3分鐘)。
教師向學生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以後,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並使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發聲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最有創意。
在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用手指觸控發聲的物體時,有什麼感覺?
思考:①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麼不同?②物體發聲時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體發聲,教師參與討論,適當給予提示或引導。然後請學生代表上臺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聲方法表示讚賞和鼓勵。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喉頭,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
(2)小結(1分鐘):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板書:1.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3)交流(2分鐘):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學能向大家介紹一種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發聲方法時,如果學生難以調動,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①動物的發聲方法:鳥類是怎麼發聲的?蟬是怎麼發聲的?蚊子和蒼蠅發出的“嗡嗡”聲是怎麼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麼交流的?②同一物體不同的發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音?
(4)聯絡生產、生活實際,及時鞏固所學知識(1分鐘)。
振動可以發聲,如果將發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律去振動,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教師透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早期機械唱盤表面的放大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規則的溝漕,當唱片轉動時,唱針隨著劃過的溝漕振動,這樣就把記錄的聲音重現出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還發明瞭用磁帶和鐳射唱盤記錄聲音的方法。
2.透過類比引出聲波的概念(2分鐘)
教師重複剛才得出的結論,提出新的問題:振動物體所發出的聲音是如何向遠處傳播的?透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水波的形成與傳播過程。引導學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時出現了什麼現象?水波是怎樣產生的?(水滴使平靜的水面發生了振動,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個類比,思考一下:振動物體所發出的聲音可能會以什麼形式向遠處傳播?
板書:1.振動物體發出的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
2.創設情境、提出假設,透過分組實驗加以驗證,從而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35分鐘)
(1)提出問題,激發思維(4分鐘)
有了上面這些知識,我們現在就來研究一下怎樣防禦聲波槍。假如聲波槍所發出來的聲音正無聲無息地向我們襲來,我們怎樣才能把自己保護起來呢?注意:聲波槍所發出來的聲音我們人耳聽不到,但它卻仍然能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
教師動員學生大膽猜想: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防禦聲波槍?
學生可能提出的辦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師評議:聲波槍所發出的次聲波很特殊,它在傳播的過程中損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難吸收,到現在還沒有攻克。)
②將聲波槍發出的聲波反射回去(教師評議:把次聲波反射回去或想辦法對它進行干擾,從理論上講是可行的,但是,我們這些中學生暫時還沒有能力去進行研究。)
③潛入水中,用水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④進入真空,用真空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⑤用固體物質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設(2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對同學們提出的方法加以分類,區別對待(前兩種方法儘管偏離了我們的課堂研究方向,教師也要向學生簡要解答一下,並予以鼓勵,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探究哪些物質可以傳播聲音上來,根據學生提出的方法進行假設:
假設一:固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二:液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三:氣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四: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3)分組實驗,驗證假設(5分鐘)
教師提問:同學們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確呢?不是,那麼你打算用什麼辦法來驗證呢?動手實驗。現在我們就分成三組來研究這個問題:第一組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二組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三組驗證氣體能否傳播聲音。
教師分組發放實驗器材,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相互協作,搞好配合。
教師提示:不管我們研究的是哪一個問題,都要儘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擾。例如在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儘量避免液體、氣體影響到我們的實驗;同樣,在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儘量避免固體、氣體對我們實驗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在科學上叫做控制變數法。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4)相互交流,得出結論(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請各小組推薦1-2名代表,從三個方面交流實驗感受。(1)你的假設是什麼?對不對?(2)你是如何驗證的?(3)你的結論是什麼?同學們在說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可以創造性地利用老師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辦法,只要能驗證自己的假設就可以了。
學生代表交流驗證過程時,教師給予適當引導,並與學生一起總結出結論: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板書:3.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
(5)聯絡生活,鞏固新知(5分鐘)
氣體可以傳播聲音。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空氣為人類和動物傳遞資訊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地球上的動物大多數都具有聽覺。而月球上沒有空氣,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就只能透過無線電交流。
液體也可以傳播聲音。在河邊釣魚的人最怕別人在旁邊追逐打鬧,唐代詩人胡令能的詩《小兒垂綸》中寫道: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意思是說:一個小孩兒學大人們釣魚,側著身子坐在水邊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手,因為害怕驚跑了魚而不敢回答。
固體也能夠傳播聲音。據說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30多歲時患上了嚴重的耳疾,聽力完全喪失,但是他並沒有向命運屈服,他用牙齒咬住木棒的一端,將木棒的另一端頂在鋼琴的鍵盤上感受旋律,繼續自己的創作。
教師透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讓學生感受美妙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