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數學公開課有趣的幾何圖形教案
中班數學公開課有趣的幾何圖形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班數學公開課有趣的幾何圖形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區分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並能按標記進行分類。
2、透過情景遊戲等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係,並能想辦法解決問題。
3、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發展幼兒動手能力,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慾望。
4、透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5、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1、學會了各種圖形的特徵。
2、自制的“小路”,上面鏤刻大小不同的圖形“土坑”,將鏤刻下來的圖形作成鋪路的“石頭”。小籃同幼兒人數。
3、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圖形標記,音樂。
活動過程:
一、情景匯入“撿石頭”,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氣真好,我們一起去郊外撿石頭!”(隨音樂進入活動室)2、教師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麼多五彩繽紛的小石頭,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歡的撿。”
3、引導幼兒觀察、操作,鼓勵幼兒邊操作邊交流。
4、請小朋友大膽介紹自己喜歡的石頭(顏色、形狀)。
5、遊戲:按標記舉“石頭”。
二、鋪石頭:
1、“大家撿了那麼多漂亮的石頭,我們用它來鋪一條石子路,好嗎?”
2、幼兒自由操作:把撿到的“石頭”一一對應地嵌入相應形狀的'“坑”裡。
3、出現問題:“小石頭沒有了,但是還有坑沒有鋪好,該怎麼辦?”
4、幼兒再次操作。
5、發現問題:“老師發現這裡有塊石頭很特別,是用兩種顏色的石頭拼起來的。”請個別幼兒介紹他的方法。
6、引導幼兒想辦法互相合作,用撿來的“石頭”鋪平“地上”的“坑”。
7、教師小結:用幾個不同形狀的圖形能拼出一個新的圖形來。
三、踩石頭:
1、“路鋪平了,我們來玩踩石頭的遊戲!”
教師介紹玩法:“音樂一響,小朋友就一邊念兒歌一邊動起來,音樂一停就立即踩到“石頭”上,並說說踩的是什麼形狀、顏色的“石頭”。
2、遊戲重複2~3次。
3、讓幼兒找找在幼兒園裡有沒有這樣的圖形,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1、幼兒操作材料放入活動室計算角,讓幼兒在自由活動中繼續操作。
2、讓幼兒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東西的形狀是圓形、三角形、長方形及正方形,回園告訴老師,並列出圖表。
活動反思:
在認識了多種幾何圖形以後,在智力區我們投放了許多色彩不同、大小不同的圖形供幼兒拼擺,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每天都會到這兒來利用圖形拼擺出各種畫面:如火車、汽車、飛機、房子、大樹、小鳥等。可是在一次遊戲中,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爭吵,原因是自己擺的房子都需要一個大一點的正方形,而當時盒子中只有一個合適的,兩人都握著正方形,誰也不願鬆開。於是在我的引導下,一名幼兒用兩個三角形組合在一起拼出了正方形,其他幼兒看見了覺得很有意思也紛紛來嘗試。這時我突然意識到,長期以來幼兒在拼擺過程中都是用圖形直接來當作物體某一部分的,如果下次三角形不夠了或是長方形不夠了,孩子就只會爭搶。我想應該讓孩子理解圖形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就可以用別的圖形組合在一起來替換所需要的圖形,如果獲得了這種經驗,孩子們的拼擺活動會更加豐富,思維也會變得靈活起來。因此我設計了今天的數學活動:有趣的圖形。此次教育活動的目標是:1、在認識圖形的基礎上,使幼兒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係。2、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