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精選20篇)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精選2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四季輪換,感知清明是春天的節日,產生進一步探索瞭解中國傳統節日的興趣。

  2、喜歡古詩、古畫等一些表達方式,在欣賞與體驗中加深對我國節日文化的瞭解與喜愛。

  3、瞭解節日中應注意的安全和衛生,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4、根據已有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5、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活動準備

  清明上河圖複製品、有關清明照片

  活動過程

  (一)猜猜講講,理解四季輪換。

  1、演示畫面一,看到這個圖形你想到了什麼?

  小結:一年從1月開始,從12月結束;新的一年又從1月開始,從12月結束。

  2、演示畫面二,現在,你們又想到了什麼?

  小結:一年有四季,一年中,我們從春天開始,然後經過夏天和秋天,緊接著是冬天,這之後又是春天。一年又一年,季節就是這樣在不停的交替著。

  3、演示畫面三,前些時候我們在日曆上發現了一些節氣,想一想,她們可能會在什麼季節?

  4、小結:一年從春天開始,過了立春,是驚蟄,過了春分,是---,過了大寒,又是立春,節氣能告訴我們季節的變化。

  (二)看看找找,感知清明。

  1、現在我們處在什麼季節?

  2、春天裡除了有立春、驚蟄、春分這些節氣,還有哪些節氣?(引出清明)。

  3、從文字上看,清明可能是什麼意思?

  4、今天老師準備了許多圖片,請小朋友來找一找,哪些與清明有關?幼兒分組商討。(再現與遷移已有經驗:詠柳、遊園不值、清明時節等古詩)。

  5、小結:清明不僅是春天的節氣還是春天的重大的節日,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裡人們踏青到大自然的懷抱,享受著春天溫和的氣候和萬物甦醒帶來的歡樂,感謝先烈、祖先給我們創造的美好生活。

  (三)視聽欣賞,感受傳統藝術。

  1、清明這個節日在中國古代就有了。中國古代的人不僅用文字、古詩記載了清明,還用繪畫的方式進行了記錄。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幅中國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名畫,你們想不想看看那時清明節的熱鬧場面?

  2、幼兒欣賞《清明上河圖》。

  3、提問:有什麼感覺或?(幫助幼兒簡單理解畫面內容)

  4、教師朗誦古詩進行小結: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珠楊柳屬柳鶯。

  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教學反思:

  中班的孩子在進行看圖講述時,習慣看圖片的區域性而很少去看整體,特別是圖片所要表達的整體深層意義。

  在進行活動《清明節》時,我就關注到孩子的這個特點,引導孩子學習看圖片,孩子們首先看到的是圖片最明顯的部分,圖片中心的牛以及牧童老人,於是我就讓孩子們說這個小朋友在牛背上幹什麼?注意觀察這個小朋友的表情動作,發生什麼事情呢?和老爺爺說什麼呢?你們在什麼時候也是做注意的動作呢?把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就能馬上明白,原來騎在牛背上的孩子給那位老爺爺指路呢。然後引導孩子和我一起朗讀《清明》。並再次觀看掃墓的圖片,提問孩子們圖上有什麼?人們在幹什麼?他們是什麼樣的表情?為什麼是這樣的表情呢?孩子很快回答,圖上的人們在跪拜,但是孩子們並不是很明白為什麼要去跪拜?結合圖片我給他們講解舉例人們是在特殊的紀念日子用鮮花表示自己對故人的懷念,我們國家把這樣的日子叫做清明節。並講述清明節的由來,引導孩子知道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節。

  引導孩子繼續看左右下角的小幅圖片,與幼兒交談,清明節有哪些運動和飲食習俗?孩子們踴躍回答,有盪鞦韆,爬上,去動物園,放風箏等等吃雞蛋呀。與小朋友們繼續對話,家人怎麼懷念故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一起欣賞古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個活動孩子參與的很活躍,我也快樂的參與孩子們的描述。看圖講述就是要孩子學會關注整體,同時也要結合其他的圖片去發現圖畫背後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和孩子談話上

  應該注意讓孩子們聽懂,能夠很快理解接受,而且要注意孩子的注意力的吸引,讓孩子想參與主動交談會正確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能夠引導孩子完成相應的活動目標。

  在繪本活動中,要注意圖片在相應時間針對活動的重點,細緻的準備展示及講解....在活動重點的把握上,我還需要多思考,認真思考後的重點進行每個環節上的把握,努力達成繪本活動的最終目標。

  小百科: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的日子及習俗。

  2、透過活動感受體驗哀思的情緒。

  3、敬仰懷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願意積極參加活動。

  5、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準備:

  課前與家長聯絡好參與本活動,電腦課件,實物:各種圖案的彩蛋、每幼兒一個熟雞蛋,彩筆、帖紙、橡皮泥、剪刀、膠水等

  活動過程:

  一、用古詩匯入活動內容: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小朋友你們知道幾月幾日清明節嗎?(4月5日清明節)

  二、教師講述清明節的由來。

  三、課件:邊放課件教師邊講述,讓幼兒瞭解老革命烈士的先進光榮事蹟。

  四、觀看課件:老師帶孩子們掃墓的畫面。引導幼兒表述自己的心情。

  五、放哀樂、人民英雄紀念碑畫面,請家長與幼兒起立,向英雄們行禮、默哀,表示懷念。

  六、與幼兒交談:清明節有那些習俗?

  七、製作彩蛋

  1、出示彩蛋請幼兒觀察與自己帶來的雞蛋有什麼不同?用什麼製作的?

  2、幼兒與家長共同製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畫畫、塗色、剪紙貼上、橡皮泥製作小動物等)。

  3、幼兒到臺前展示自己的作品,並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的作品。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3

  一、活動時間

  自定

  二、活動地點:

  幼兒園各班教室及空土地

  三、參加人員

  全體幼兒及教師

  四、活動準備:

  1、做好的清明果若干

  2、柳枝若干,小鏟若干,小水桶若干

  五、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讓幼兒認識清明果的外形特徵及清明節習俗

  2、透過品嚐知道清明果的味道

  3、讓幼兒瞭解,插柳是清明節期間的一種習俗,並知道其由來

  4、透過插柳活動,培養幼兒愛勞動的習慣

  5、讓幼兒理解插柳的意義,懂得植樹造林的好處

  六、具體活動流程安排:

  1、各班開展清明節活動,讓小朋友自帶清明果,在班裡進行講述吃清明果這一習俗特徵,並介紹清明果的外形及清明節的其他習俗如:掃墓、插柳等。

  2、教師口述製作清明果的製作過程,讓他們更深入的知道清明果製作的方法及吃清明果的主要意義所在。

  3、教師介紹清明節插柳的習俗

  (1)啟發提問:“清明時節,草青樹綠,人們有一種習俗即折柳枝這是為什麼?”

  (2)教師:“小朋友們知道嗎,人們為什麼要在清明節插柳?”介紹插柳習俗的來歷:晉文公在清明節的第二天,到大臣介之推墳前祭奠時,發現與介之推同時被燒死的柳樹復活了,晉文公便掐下柳枝插在了頭上,他的群臣也仿效晉文公掐帶柳枝。另外還有一種民謠說:“清明不插柳,死了變黃狗。”

  4、向幼兒講解插柳的意義,激發幼兒動手插柳的興趣。

  (1)插柳可以渲染節日的氣氛,增添節日樂趣。

  (2)插柳可以綠化周圍的環境,每到柳枝展綠的時候,它便告訴小朋友春天已經來了。

  5、組織幼兒在院子周圍進行插柳活動。

  (1)要求:四個小朋友一組,其中一人用小桶提水,兩人用小鏟鬆土,一人拿柳枝。四人要團結協作,看哪一組插得好又快。

  (2)方法:先用小鏟鬆土,然後澆水,最後插柳枝。

  (3)幼兒動手插枝,教師巡迴指導。如:鬆土時可找個鬆軟的地方,松的土要稍微深一點,以免柳枝歪斜不牢固,澆水不能澆太多。

  (4)柳枝插完後,教師組織幼兒將工具放好,然後小結活動的情況,表揚不怕髒、不怕累的幼兒及團結協作好的小組。

  (5)要求幼兒每天給柳枝澆水,輪流看護並保管。

  七、活動小結:

  透過以上這樣實踐活動相信幼兒對清明節有了一定的認識,而同時也讓他們體驗到了活動帶來的樂趣,如果只通過簡簡單單的講解,孩子根本就沒多大的興趣,可是透過實際操作的話,幼兒的興趣以及印象都會加深,更能促進對該活動的意義性。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4

  教案前言

  清明節的風俗很多,一般的人們會放風箏、插柳等,今天我們要講解的是清明節盪鞦韆,盪鞦韆大家都知道吧?透過本次幼兒園教案讓孩子們學會盪鞦韆,並認識清明節盪鞦韆的意義,讓清明節的意義更深入孩子的內心。

  教案目標

  1、培養幼兒的勇敢精神,增進其身心健康;鍛鍊幼兒的平衡能力。

  2、讓幼兒瞭解鞦韆的來歷。

  教案准備

  在幼兒園內用木頭、繩子、踏板架一牢固的鞦韆,“熊貓盪鞦韆”的掛圖。

  教案過程:

  1、出示“熊貓盪鞦韆”的掛圖,引出課題。教師邊出示掛圖邊問:“小朋友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嗎?”(清明節)

  “節日裡,動物園裡的小熊貓也玩起了有趣的遊戲,它們在幹什麼?”(盪鞦韆)

  2、介紹鞦韆的來歷。

  讓幼兒知道鞦韆是我們的祖先借以攀樹取食和避獸宿息的一種工具。後來演化為鞦韆活動。

  3、介紹鞦韆的玩法,引起幼兒的興趣。組織幼兒盪鞦韆。

  ①兩手握繩,坐或站在兩繩之間的橫板上。

  ②當站著蕩時,兩腿併攏,並屈膝前蕩;坐著蕩時可有人在後邊將鞦韆上的人往前推。

  ③要求幼兒排成一路縱隊站在一旁,每人蕩2—3分鐘,蕩過的小朋友站至隊尾。教師邊指導邊表揚表現勇 敢的小朋友,鼓勵膽小的幼兒。

  4、命題畫:“小猴盪鞦韆”。

  畫出小猴盪鞦韆的各種姿態。

  總結:鞦韆,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盪鞦韆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簡單瞭解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樂於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初步體驗懷念先祖、懷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3、學習認識清明節的由來及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目標1):簡單瞭解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樂於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難點(目標3):學習認識清明節的由來及意義。

  三、教學準備:

  1、場地(多媒體)2、PPT 3、《清明》影片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教學內容

  1、教師:小朋友們現在我們來看一個故事,看完之後告訴老師這個故事藏了哪個中國傳統節日。(播放影片)

  2、教師:這個故事裡藏了哪個傳統節日?(清明節) (二)講述清明節習俗

  1、教師:大家知道清明節是哪天嗎?(4月5日)

  2、 教師:小朋友們知道現在的人們清明節都在做什麼嗎? (掃墓、踏青、放風箏、盪鞦韆)

  3、教師:我們再來看看古時候的人們在清明節的時候都在做什麼?

  播放課件中的古代清明節習俗。(清明上河圖、蹴鞠、寒食、牽鉤)

  針對圖片做出講解

  蹴鞠:和現在的足球規則一樣,是古代藤編的足球。 寒食:清明前一天不生火,吃涼食。

  牽鉤:古時候的拔河。

  (三)講述清明節的由來與意義

  1、教師:小朋友們知不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

  一個重要的節氣,萬物復甦,是掃墓踏青的好日子。也是因為寒食節。

  2、教師:那我們為什麼要過清明節呢?

  為了表達對已經去世的親人的懷念,我們都會去墓前祭拜,表達哀思。

  (四)結束,並觀看烈士陵園掃墓圖片

  教師:小朋友們,在清明節我們不僅要去祭拜我們去世的親人,還要去烈士陵園祭拜那些為了保護人們而犧牲的烈士哦!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6

  一、設計思路

  詩歌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在幼兒園課程中不乏詩歌教學,但孩子是否能真正理解詩歌中的內容,是否能真正體會詩歌的意境,不得而知。於是我們班從一開學就讓他們接觸古詩詞,幼兒對年代久遠,與他們生活毫無關係的古詩詞從一無所知到饒有興趣。慢慢的我開始嘗試將語言教育與音樂教育融合在一起,讓幼兒隨著音樂吟誦了古詩詞,使幼兒大膽地,富有創造性地表現自我的認識與想像。本次教學活動利用我國的傳統節日加上音樂的力量,使幼兒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清明》所帶給我們的意境。

  二、活動目標

  1、體驗音樂與古詩詞的意境,學習在音樂的伴奏聲中有節奏地吟誦古詩詞,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作品。

  2、探索用動作表現音樂內容,願意與同伴一起參與音樂活動進行表演。

  3、嘗試根據古詩情境進行繪畫。

  三、活動準備

  1、幼兒在語言活動中已經會吟誦《清明》這首詩歌,並對清明節有一定的認識。

  2、材料準備:《清明》圖片,音樂,紙,顏料等

  四、活動過程

  1、在情境中創編動作,初步用動作表現詩歌《清明》

  師:你們知道古詩裡描繪的是哪個季節嗎?猜猜詩人杜牧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評:古詩對幼兒來說是比較難以領會的,因此我決定用音樂,動作來幫助幼兒更好的體會古詩的含義)

  2、按節奏吟誦《清明》

  (1)教師朗誦《清明》,同時出示圖片,幼兒欣賞。

  (評:在第一個環節中大部分使用聽覺幫助幼兒理解,而在這個環節中我追加了視覺,運用圖片幫助幼兒,更上一層樓。)

  (2)教師再次示範朗誦歌詞,並以穩定拍的節奏配合拍手,幼兒跟隨教師按穩定拍的節奏拍手。

  (評:穩定的節奏幫助幼兒穩,準地熟悉古詩。)

  (3)引導幼兒結合穩定拍,進行歌詞的朗誦,注意重拍的運用。

  (4)教師用動作提示,與幼兒進行歌詞的對答,教師說前半句,幼兒對下半句。如,教師說“清明時節”,幼兒接“雨紛紛”,以此類推。

  (評:以不同的方式幫助幼兒重複學習,記住古詩)

  (5)幼兒跟著音樂完整地朗誦,吟唱歌詞。

  3、根據理解繪製圖畫

  幼兒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畫出他們想象中的《清明》圖

  (評:這個環節是自主性比較強的,希望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意願,用畫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理解。)

  4、交流欣賞

  幼兒介紹和欣賞小朋友的圖畫,加深對《清明》的理解。

  五、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組織幼兒去掃墓,讓幼兒理解掃墓的意義。

  2、培養幼兒瞭解我國的烈士,尊重烈士的情感。

  3、教育幼兒愛國愛家,珍惜今天的和平且富裕的幸福生活。

  4、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5、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1、白紙

  2、線

  3、彩筆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知道4月4日是什麼節日。

  教師介紹:4月4日是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同時還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回去掃墓,緬懷先烈,祭奠祖先。

  2、引導幼兒知道為何人們會在清明節這一天去掃墓。

  教師介紹:清明節天氣變暖,大地回春、萬物復甦,在這草長鶯飛的時節裡是非常那個適合出門踏青郊遊的。因此這一天也很適合去陵園墓地掃墓,也很適合組織開展清明節掃墓活動以及緬懷革命先烈等活動。

  3、教師組織幼兒集體手工製作清明節花圈。

  (1)教師扎一個小型的竹圈,然後寫上輓聯

  (2)幼兒用白色的紙做小花,然後將這些白色的花貼上在老師製作好的竹圈上面,然後再貼上輓聯。

  4、教師組織幼兒去掃墓。

  (1)在掃墓之前,教師先給幼兒講解注意事項

  (2)掃墓的過程中要嚴肅不要講話不要打鬧,要表示自己對先烈的尊重

  (3)教師選出兩名力氣大、體力好的幼兒抬著小花圈,其餘的幼兒排著隊出發。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8

  一、指導思想:

  清明節是國務院規定的法定傳統假日,同時也是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清明節是中國人繼春節後又一個重大的節日,我國祭拜祖先從古有之。國家實行清明長假,有著很重要的精神文明教育意義。孩子透過紀念革命先烈、祭奠逝去親人,祭祀華夏始祖,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民族凝聚力,增強孩子熱愛環境、保護自然的意識,這也使文化習俗煥發新的時代文化精神。因此,幼兒園為了進一步落實和加強對幼兒的道德教育,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我園結合清明節這一節慶教育的契機,組織題為“敬、孝、禮”的清明節系列活動。透過活動,教育孩子愛祖國、愛家鄉、愛人民,教育孩子“敬懷先人、孝敬長輩、禮貌待人”,度過一個有意義、充實的清明節。

  二、活動內容:

  1、蒐集資料,瞭解清明文化(最後選取孩子蒐集到的材料製成展板交流)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節作為我國的法定傳統假日,有著其悠遠的文化內涵,透過資料的收集等,讓孩子逐步瞭解清明的文化習俗,從中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與豐富內涵,增加孩子的文化知識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具體內容如下:

  1、清明節的由來

  2、各地的清明節習俗

  3、有關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4、瞭解清明期間的各種春遊活動

  2、組織教師談談自己對清明節各種習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為文化傳統可繼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動應破除的?

  3、清明節親子“四個一”活動:

  (1)參觀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開展一項清明節民間傳統習俗活動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這裡提供一些習俗活動供參考:

  A、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B、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C、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D、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3)誦讀一篇與清明有關的詩篇或文章

  (4)收看一個關於清明節的電視節目

  (三)總結交流:領悟清明,昇華愛國情感

  文化的根在於傳承,清明節留給孩子的感受是豐富的、個人的,只有透過交流總結,才能形成一種班級文化,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安排以下總結交流內容:

  1.以“清明”為話題撰寫文章。

  2.以班級為單位出一塊“清明節”主題展板。

  展板內容:孩子收集到的資料及其在清明節期間的活動照片、優秀文章等。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9

  活動目的:

  1、瞭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的日子及習俗,樂於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初步瞭解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係,懷念先祖、尊重長輩等。

  3、敬仰懷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動過程:

  一、教師講述清明節的由來。

  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在古人的觀念裡,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二、(1)教師講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許多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為了後人永遠記住、永遠懷念這些革命英雄,在1949年3月30日在天安門廣場樹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

  (2)現代英雄:抗洪救災、搶險救火、保衛國家生命財產等等許多現代英雄也獻出了生命。

  三、與幼兒交談:清明節有那些習俗?

  運動習俗:踏青、盪鞦韆、打馬球、放風箏、蹴鞠、插柳等。

  飲食習俗:吃冷食、吃雞蛋等。

  共育活動:

  1、家長和孩子一起背誦古詩《清明》。

  2、請家長再為幼兒講述清明節的來歷。

  3、家長帶領幼兒踏青,併為去世的親人掃墓。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10

  教案名稱:又是清明

  教案前言:清明節又要到了,每年的清明節幼兒園都會組織小朋友們去革命烈士陵園掃墓,悼念我們那些未曾謀面的英雄前輩,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沒有他們的珍貴付出,不會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透過本次幼兒園教案讓孩子們瞭解清明節的重大意義,讓孩子們記住清明節的具體時間。

  教案目標:

  1.讓他們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

  2.激發幼兒對古詩吟誦的興趣,讓他們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律吟誦。

  教案准備:

  畫有古詩情節的圖片一幅,VCD教材。

  教案過程:

  (一).出示圖片,引導觀察,講述。

  1.剛才我們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節發生了什麼事啊?請幼兒討論。

  2.現在老師要請幼兒看一副圖片,你在圖片都看到了什麼呢?(一個小孩,一個老人…)他們在幹什麼呢?(在問路,在說話…)天上怎麼了?

  (二).幼兒觀看VCD教材,引起興趣

  1.教師講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春天)對,春天到了,小鳥們都飛回來了,花兒也都開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節,你們說清明節人們都要幹什麼啊?(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總結:清明節是人們踏春掃墓的日子,古時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詩人啊,就在這天寫了一首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師播放VCD,請幼兒觀看。

  4.教師向幼兒介紹那個老人就是行人,那個小孩就是牧童,剛才看的那首詩呢,就是描寫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情節。

  (三) 教師朗誦並幫助幼兒理解

  1.教師有表情,有節奏的朗誦一遍,請幼兒欣賞。

  2.教師朗誦第二遍,請幼兒邊聽邊對照圖片內容。

  3.教師請幼兒回答有沒有在詩歌中聽到什麼?教師朗誦第三遍,請幼兒可以慢慢的跟讀。

  4.教師請幾個幼兒上來給下面的幼兒表演,可以邊念邊對照圖片。教師在一旁進行知道提醒,可以輪流請幾批幼兒。

  5.請幼兒再一起朗誦1-2遍。

  (四)結束部分。請幼兒把學會的古詩在家朗誦給爸爸媽媽聽。或者在幼兒之間進行交流。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11

  一、活動目標

  1、瞭解清明節的習俗,懂得用文明的方式表達對親人的思念。

  2、透過活動,對清明節有印象。

  二、活動準備

  掃墓圖片(獻花、植樹、送食)、清明節的課件

  三、活動過程

  1、談話匯入:

  小朋友知道春天是什麼樣子的嗎?(桃花開了,小草發芽了,小動物也出來曬太陽了,還有輕輕的風)

  師:在這個美麗的節日裡,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節日,你們知道是什麼嗎?

  2、介紹清明節

  師:清明節是個什麼樣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裡,人們都幹些什麼呢?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爺爺奶奶,那你爺爺的爺爺你們

  見過嗎,他們都去哪裡了?(去世了)。他們去世以後,人們非常想念他們,就在每年的清明節去墓地看他們,所以呀,清

  明節就是去拜祭死去的親人,表達對他們的思念。

  3、清明節掃墓

  到了清明節呀,人們就要去拜祭死去的親人,你們知道怎樣拜祭嗎?(引導幼兒說出一些拜祭的方式,如,送花)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現在的人們是怎樣拜祭死去的親人,表達對他們的思念的。

  (1)播放圖片

  (2)幼兒講述

  (3)教師小結(人們把最美的花獻給親人,有的給他們敬酒,還有的透過植樹,表達對他們的思念,告訴他們你很想念他們)

  4、清明節的習俗

  透過播放課件,瞭解一些清明節的習俗。

  5、小結,結束

  清明節的習俗可真多,有獻花、送食、植樹、盪鞦韆、放風箏等。那到了清明節的時候呀,你們可以讓你的爸爸媽媽帶你們

  去掃墓、踏青、春遊,並拍下一些照片來帶到幼兒園,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麼過清明節的,好不好?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知道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瞭解當地過清明節的風俗。

  2、瞭解清明節的來歷,學習策劃與清明節有關的活動。

  活動過程

  一、交流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

  結合《小朋友的書、春天裡》第21--24頁"清明節的傳說",講述故事。

  透過提問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清明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

  人們怎樣過清明節?

  故事中古代人怎麼過清明節的?有些什麼風俗習慣?

  幼兒使用《小朋友的書、春天裡》第25頁"清明節的風俗",看圖說說現代人們在清明節期間的活動。

  二、幼兒交流清明節的安排

  提問:你們準備怎樣過清明節?

  三、討論清明節的相關活動

  1、小組討論:我們的清明節:引導幼兒討論清明節相關活動,並將活動用圖畫的方式畫在紙上。注意引導幼兒考慮活動策劃的可行性。

  2、交流討論結果:師結合幼兒的設想確定相關活動安排,主要包括:採艾青、做青團、參觀茶園、到烈士陵園掃墓等。

  四、教師組織幼兒折已學過的菊花和百合花,幼兒可將摺好的花帶回家,清明節掃墓時用。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掌握安全交通的知識,提高安全意識。

  2、瞭解安全掃墓的注意事項。

  教學重點:

  掌握交通、防火等安全知識,提高安全意識

  教學過程:

  一.交通安全注意事項

  1.行人靠右走,過馬路要走斑馬線,注意觀察來往車輛,紅燈停,綠燈行,遵守交通規則。不坐三輪車。

  2.乘坐公交車注意事項:

  (1)車停穩後,方能上下車,上下車時注意秩序,不要擁擠。

  (2)乘車時,要站穩扶牢,不要把身體任何部位伸出窗外,人多時,應該注意看管好自身物品,謹防扒手。

  (3)不要大聲喧譁,保持環境衛生,主動為老若病殘讓座等。

  3.不騎腳踏車須知

  (1)要遵守交通訊號燈,不得搶穿紅燈。

  (2)穿越無訊號燈的十字路口,必須"一慢、二看、三透過"。

  (3)必須在規定的非機動車道內行駛;在無分道標誌線的道路,必須靠邊行駛。

  二、注意事項:

  為確保清明節期間祭掃活動的安全,應增強安全防範意識,自覺

  遵守以下安全注意事項:

  1.不要攜帶易燃易爆物品搭乘各類公共交通工具。

  2.加強防火意識,從我做起,共同防範森林火災。自覺遵守墓地管理部門的有關規章制度和防火管理規定,不要在公墓內燃放煙花爆竹或隨意野外用火,紙錢、香燭在指定區域焚燒,不亂丟菸蒂。掃墓時首先要清除墳墓周圍乾枯的雜草和樹葉,以免烤燃引發火災;其次要注意拜祭時焚燒物的管理,防止飛火引燃周圍雜草;最後對焚化過的祭品應仔細檢查,做到人走火熄,消除火災隱患。

  3.文明祭掃。儘量使用鮮花、塑膠花等祭品,祭奠已故親人。增強環保意識,在規定範圍內限量焚化各種祭品,不要亂扔祭祀用食品、包裝物並及時清理,放入指定的垃圾收集點。

  4.不參加迷信活動。

  三.小結:

  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擁有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們一定要時刻加強安全意識,努力增強自我防範能力,作到警鐘長鳴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1.簡單瞭解清明節的由來和傳統習俗,樂於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初步體驗懷念先祖、懷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活動重點:

  簡單瞭解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活動難點:

  體驗感受清明的氣氛,懂得懷念先祖與革命烈士。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古詩匯入:《清明》

  師:這首古詩裡藏著一個節日,你們知道是什麼節日嗎?

  二、基本部分。

  1、幼兒透過影片、圖片等形式瞭解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並能夠簡單講述。師:為什麼會有清明節這個節日呢?清明節是怎麼來的?

  清明節到了,都有哪些習俗呢?

  幼兒自由講述。

  教師播放清明節由來的影片,幼兒觀看。

  2、交流:

  師:清明節是什麼時候?為什麼會有清明節呢?在清明節這天我們都要做些什麼?(根據幼兒回答教師出示相應圖片。)

  3、引導幼兒初步體驗懷念先祖,懷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1)出示掃墓圖片。

  師:瞧!他們在幹什麼?為什麼要去掃墓呢?

  小結:每年清明前後,為了表達對已經去世的親人的懷念,我們都會去他的墓前祭拜,表達哀思。

  (2)出示革命烈士陵園掃墓圖片。

  三、結束部分

  教師播放關於"革命烈士"的事蹟,請幼兒觀看,引導幼兒瞭解"烈士":董存瑞、黃繼光、消防英雄等。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15

  活動目標:

  1、教幼兒知道清明節是幾月幾日。

  2、讓幼兒透過各種活動,瞭解清明節的意義。

  3、瞭解民族的傳統風俗,體驗春天的美好。

  4、瞭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於參與節日的活動。

  5、瞭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於參與節日的活動。

  活動準備:

  錄象、圖片、紙花

  活動過程

  一、透過談話讓幼兒知道清明節的日期。

  二、引導幼兒觀看錄象,體驗清明的氣氛。

  二、教師講解清明節的意義。

  1、清明時節氣候轉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園墓地不 免要荒蕪,需要整理;

  2、清明前後,山青水秀,桃紅柳綠,人們藉此大好春光,出去郊遊;

  3、為懷念 古人介之推,而現在已將清明節掃墓作為緬懷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動了。

  三、組織幼兒製作小花。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為我們換來的。為了紀念他們,今天我們一起來為我們的烈士們製作小白花來緬懷他們。

  四、教育幼兒愛祖國。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16

  設計思想: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來到,萬物凋零的寒冬就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真正地開始了。在清明節期間,組織幼兒系列教育活動,目的是讓幼兒瞭解傳統風俗,鍛鍊身體,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活動主題

  折柳共度清明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清明節是4月4日。

  2. 讓幼兒知道並瞭解有關清明的知識。

  3.樂意參加清明節的活動例如:蹴鞠、盪鞦韆等。

  活動準備:

  泡沫紙、卡紙、雙面膠、圖釘,《清明》音訊及MV

  活動過程

  一、小班師幼集體活動:

  1、給幼兒講解有關清明節的來歷以及習俗。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還有很多好吃的東西:糯米嵌藕、青團、白麵饅頭、雞蛋、螺螄等等。

  2、製作柳枝並展示在主題牆上

  (1)展示成品激發幼兒興趣

  (2)講述製作步驟

  (3)幼兒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4)師幼共同將做好的柳枝裝飾主題牆

  3、欣賞有關“清明”的古詩《清明》

  4、蹴鞠(踢紙球)

  5、總結:

  清明節是每年的4月4日——4月6日之間,清明節也叫踏青節,在清明節我們有很多好玩的。比如:鬥雞、插柳、拔河、盪鞦韆、放風箏等。還有許許多多好吃的東西,糯米嵌藕、青團、白麵饅頭、雞蛋等等。清明節還是我們重要的祭祀的日子,我們要為故人上墳掃墓哦。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17

  活動目標:

  1、引導孩子銘記烈士們為解放國家和民族而不惜犧牲生命的大無畏的英勇事蹟,向烈士們學習頑強拼搏、艱苦奮鬥的精神。

  2、透過本次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嚴謹治學的態度,發奮學習的精神,大膽創新的意識,使學生受到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

  3、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4、願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準備:

  事先進行地形勘察,瞭解山路情況。

  班級準備:

  1、讓家長了解此次活動和意義

  2、幼兒帶好水、小零食,穿簡便的衣服、鞋子,便於步行和登山

  3、人手做一朵小白花

  4、進行安全教育

  過程:

  一、談話,知道4月5日是清明節,初步感受清明節的習俗。

  二、出發前進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引導孩子遵守紀律,提高出行的安全意識。

  三、步行至戚家山,登山到山頂烈士墓前。

  四、祭掃烈士墓

  1、瞭解烈士的光榮事蹟

  2、向烈士獻花致敬

  3、全體肅立,向革命先烈默哀

  五、休息,吃點小零食

  六、踏青:欣賞戚家山的春景、留影

  七、整隊回幼兒園

  八、活動要求及注意事項:

  1、9:00準時在操場集合。

  2、出發前注意清點人數,活動結束後也要清點好人數。班主任和帶班老師、阿姨跟好隊伍,保證幼兒安全。

  3、掃墓期間,全體師生嚴肅認真,不講話,不嬉戲,不追逐,不喝飲料,不吃零食。

  4、回來後引導孩子將感想記錄、分享。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18

  一、活動目的:

  透過清明節的主題教育,讓同學們瞭解清明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另外還透過這次班會讓學生了解清明節的一些習俗,清明節的歷史由來。透過這次主題教育,還讓學生來緬懷先烈,知道自己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

  二、活動時間:4月2日

  三:活動地點:四年級一班

  四、活動過程:

  (一)1、利用交流的形式讓同學們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和清明節的習俗。

  (1)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達和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三月裡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2)祭掃烈士墓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形式。

  (二)讓同學們體會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1、小組內交流班會體會。

  2、指名讓學生體會,及時表揚說得好的同學。

  3、引申: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歹徒、小偷、壞人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是不是能像革命先烈那樣捨身為人呢?我們能不能非常機智的與歹徒等做鬥爭呢?你都有哪些機智的方法與同學們分享呢?

  4、作業:利用假期得時間跟自己的父母去祭掃先祖、參加植樹活動,為祖國添綠色。

  (三)師生總結。

  今天,在《清明時節憶先烈》的主題班會中,我們同學既瞭解了清明節的一些知識,又知道了一些為祖國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先烈的事蹟。我們都不應該忘記,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先烈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希望你們能發揚先烈們的革命精神,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做一個正直無私的人,長大為祖國做貢獻。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19

  一、活動目的: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透過查資料、家庭採訪以及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同學們瞭解清明節的由來、習俗、詩歌等。讓學生知道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體現。

  二、活動程式:

  1、 透過查詢資料瞭解清明節的由來(課件出示)

  利用午會課進行交流。讓班級同學全員參與。

  2、瞭解清明節的習俗(課件出示)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打馬球、插柳植樹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3、溫習有關清明節的詩句(課件出示)

  《清明》、《途中寒食》、《寒食》

  4、介紹烈士陵園,講述烈士的故事緬懷革命先烈

  三、活動總結:透過活動,同學們瞭解清明節的由來、習俗、詩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感受清明祭祖。

  清明節的主題班會教案 篇20

  教育目的

  1、透過本次主題班會,讓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有所瞭解。

  2、悼念革命烈士,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教育學生弘揚民族精神。

  過程:

  一、引入投影儀《清明》引導齊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清明節的由來

  教師介紹: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都說說自己每年的清明節怎麼過的。

  學生自由發言。

  四、清明節的風俗

  1、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這就是“忙趁東風放紙鳶”的由來。

  2、清明節除了放風箏,還是一個紀念祖先的日子。也就是掃墓。關於掃墓你知道多少?

  讓學生自由談以前和長輩掃墓的情形,用幾句話談談掃墓的經過。

  3、目前,掃墓的形式越來越環保,儀式也得到簡化,但是,你們一定要知道為什麼掃墓?(緬懷英雄品質,珍惜現在生活。)

  4、你知道哪些英雄故事?

  讓學生試著說一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