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通用15篇)
人教版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通用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結合具體實物說出體積的含義。知道常用的體積單位,並且能用體積單位合理估計物體的體積的大小。
2.學生透過具體的觀察比較、思考交流、感悟體驗等學習活動,經歷物體體積概念的形成過程,逐步建立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細心觀察,認真分析,交流傾聽,善於比較的學習習慣。
學情分析
在原來知識結構裡:學生學習了線段的長度、面積的大小及相關的計量單位,學生初步建立了一維二維的空間觀念。這些為學習新知奠定了基礎。
體積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發展。為了更深入地瞭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我對北師大版、蘇教版、人教版的本課內容做了比較。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透過實驗演示或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理解體積的含義,構建體積單位的表象。因此,我由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回顧、感知、操作、想象,讓學生在體驗中感知,在對比中學習,逐步達到對概念的認識與理解。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在觀察思考、感知體驗、操作想象等活動中建立體積概念及體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在具體的體驗活動中理解體積的含義,經歷體積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活動1【匯入】體積和體積單位
一、對比引入新知。
學生彙報:分別是線段,長方形和正方形,長方體或正方體。
教師引導:
線段有長短之分,長(正)方形和長(正)方體有大小之別。
為了表示物體的長短,我們認識了長度。
為了表示物體平面部分的大小,我們學習了面積。
如果要表示整個物體的大小,那又將產生什麼呢?
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塊來學習。
【設計意圖】對比引入,既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同時又引發學生的思考:這三者相互之間有聯絡嗎?
活動2【活動】體積和體積單位
二、活動揭示概念。
活動一:體驗書包裡的空間。
提出問題:觀察一下自己的書包,是不是還可以再放些東西?
學生彙報:有的已經裝滿,有的還可以再放些東西。
教師引導:書包沒塞滿說明它還有一定的空間。書包已經塞滿,說明它沒有了空間。它的空間被佔據了。(板書:空間)
追問:書包的空間被誰佔據了?
學生彙報:書佔據了書包的空間,學習用具也佔據了一定的空間,還有一些喜歡吃的食品,同樣也可以把書包的空間佔據了。
追問:這說明什麼?
學生彙報:任何物體都會佔據一定的空間的。(板書:物體佔空間)
教師進一步引導:大家可以舉例說一說生活中物體佔有空間的現象。
學生交流:我們佔據教室的空間教室佔據學校的空間學校佔據小區的空間……
【設計意圖】學生身邊引入,透過引導觀察和思考,讓學生體驗書包裡有“空間”。並隨之拓展,將空間這一概念形象化,具體化,豐富學生的空間表象。
活動二:觀察演示實驗。
1.盛水的杯子裝入石頭,水面升高。
2.裝滿沙的杯子倒出沙子,放入石塊,結果沙子不能全部被裝入。
3.與第一個實驗相比,盛水的杯子裝入一塊較大石頭,水面升高的幅度較大。
提出問題:你能解釋實驗現象嗎?
學生交流:水面升高,是因為石頭把水的空間佔據了。
沙子不能被裝入,是因為石頭佔據了沙子的空間。
石頭較大,佔據的空間就較大,水就升的高。
教師歸納:物體要佔據空間,並且所佔的空間大小是不一樣的。(補充板書: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
教師引導:粉筆盒與電腦桌比,粉筆盒佔據的空間小,電腦桌佔據的空間大……為了更加簡潔地表示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我們引入了“體積”(板書)
引導學生敘述:書包的體積是書包所佔空間的大小,電腦的體積是指……教室的體積是指……
引導概念:物體的體積是表示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
【設計意圖】為了進步加深學生對“空間”的理解,以及對概念的完善,繼續透過演示實驗,幫助學生直觀感受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步步相扣,層層推理,逐步引出物體的體積概念,較好地處理好了體積概念的抽象。
三、多角度認識單位
1.認識單位產生的必要性。
物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所佔空間大就是體積大,所佔空間小,就是體積小。
下面的電冰箱、小水杯和籃球,哪個體積大?哪個體積小?
學生交流:電冰箱體積最大小水杯的體積最小。
問題引導:上面的物體,體積大小非常直觀,若是像這樣的兩個物體,你能一子比較出它們體積的大小嗎?
學生建議將它們分成若干個大小相同的小立方體。教師課件演示。
結論:要想比較它們的大小,必須要有統一的體積單位。
2.對比加深記憶。
同學們開啟課本第39面,自學書上內容,看看常見的體積單位有哪些?書上是怎樣描述的。
學生彙報:稜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稜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
稜長是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填寫表格:透過比較,使學生能夠感受單位的共同結構與特徵。從而加深記憶。
意義
常用單位
簡寫符號
長度
面積
體積
3.建立單位表象。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模型和其它實物。
辨認:讓學生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並說說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舉例:一個手指尖的大小、一個篩子的大小、一個鍵盤字母按鍵的大小等。動手摸一摸,親自學生感受1立方厘米實際大小。
操作:用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有幾種擺法?
想象:稜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2個這樣正方體,體積是2立方厘米,10個呢?100個呢?1000個呢?那麼1000立方厘米又有多大呢?
②找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說說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
感受1立方分米實際大小或幾立方分米。
認識1立方米
先讓學生比劃。看看教室裡面那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米。
學生體驗:三把米尺藉助教室的一個牆角共同來做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1立方米的空間到底有多大,老師想讓幾個同學站到我們做的這個1立方米的空間裡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學?”
教師可進一步舉例:一個櫥櫃的大小,一個電腦櫃的大小約是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裝滿500個暖瓶。
【設計意圖】學生對一個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斷地體驗和強化,本環節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感知、操作、想象等活動逐步建立單位的表象,較好地滲透了單位化的思想。
活動3【練習】體積和體積單位
四、鞏固運用提升。
1.結合具體實物說一說體積的含義。
電腦的體積是指電腦所佔空間的大小。
2.在下面括號裡填上適當的單位。
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2
教學內容:
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瞭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對體積單位的大小形成比較明確的表象。
2、培養學生的比較、觀察能力,擴充套件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玻璃杯、水、石子、書包、橡皮擦等 教法學法 實驗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師: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
生:聽過。
師:誰願意將烏鴉喝水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生講解故事的大概意思。
師:烏鴉為什麼會喝到水呢?能透過實驗來說明嗎?
生動手實驗,把石子放入瓶中。
師:你發現了什麼?
生:水面升高了。
師: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嗎?
生:不是,是石子佔了水的位置,把水擠上去了。
師:說得非常好!如果烏鴉口渴得厲害,想盡快喝到水,你有辦法嗎?
生激動地:放大的石子。
師:為什麼要放大石子?
生:大石子佔的位置大,水上升得快。
二、合作探究
(1)建立體積概念。
出示實驗: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裡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裡的水倒到第二個杯子裡。
師:透過這個實驗,你發現了什麼?這說明什麼?
實物演示:橡皮擦、鉛筆盒、書包。
師:觀察這三個物體,哪個所佔的空間比較大?哪個所佔的空間比較小?
三、學習新知
書包與講桌相比,誰佔的空間比較大?
引導學生得出:物體佔空間有大小:{板書}。
概括體積的定義: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桌上這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小?你知道體積比書包大的物體嗎?你知道體積比橡皮擦小的物體嗎?
師:出示書中插圖,比較電視機,影碟機和手機,哪個所佔的空間大?
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瞭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形成表象。
2.培養學生比較、觀察的能力。
3.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請同學們看看桌面,你們發現今天的數學課和以往的有什麼不同?
2.有與他們小組的不一樣的嗎?
今天我們就利用這些物體來做一個實驗:妙手取物。希望大家透過實驗能發現一些數學問題。
教師說實驗規則。
二.認識體積。
小組實驗。
彙報實驗結果。
師:你們是用什麼方法拿到泡沫的?
生:我們把石頭防金量筒裡,水面就上升了。
師:水面為什麼會上升?
其它小組再來說說。
師:你們哪組沒有取到泡沫?(拿圍棋子的一組)
師:這些東西放進水裡後,水面上升了嗎?
那為什麼你們組沒有拿到泡沫呢?
生:我們組的東西不夠。
師:怎麼辦?
生:借點東西放。
師演示:看到了什麼?
生:水面上升了。
師:說明什麼?
師:還有一組。(拿乒乓球的一組)
你們舉起量筒讓大家看看,把乒乓球放進量筒後,水面有變化嗎?乒乓球佔不佔空間?
師:那為什麼水面不上升?
生:沒佔水的空間。
師:怎樣才能讓它佔水的空間呢?哪位同學給出出主意。
生:壓下去。
師:誰來試一試?
生向下壓球取道泡沫。
師:水面上升了,說明乒乓球也佔了水的空間。
師:剛才我們往量筒裡放了石頭,圍棋,乒乓球,橡皮等物體,水面都上升了,說明這些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
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鉛筆盒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鉛筆盒的體積。
誰能仿照老師的舉例試著說一句話。
生說。
二.認識體積單位。
師舉起一個小盒子,說它的體積大約是27.
再舉起一個大盒子,說它的體積大約是2.
為什麼?
師:看來要想準確的比較它們的大小,就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就產生了體積單位。(板書:體積單位)
回憶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
讓學生自學課本38頁的內容。看看書上分別介紹了哪些體積單位?它們分別是怎樣定義的。
學生彙報師板書。
師:請同學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體積單位給大家介紹。
學習1立方厘米時師出示橡皮泥,捏出不同種形狀,讓學生明白物體的形狀變了,而體積不變。
學習1立方米時師出示1立方米的框架,讓學生鑽進去,體驗1立方米的大小。
師:我們認識了三個體積單位,當遇到體積較大的物體用誰做單位?當遇到體積較小的物體時用誰做單位呢?
三.估計身邊物體的體積。
四.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板書:體積和體積單位。
五.鞏固練習。
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4
教學要求透過實驗觀察,使學生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用具教師準備:盛有紅色水的大玻璃杯一個,用繩捆著的大小石頭各一塊,沙一堆;投影儀和1立方米的木條稜架一個;體積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各一個。學生準備: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學具。
教學重點體積的含義和常用的體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和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知識。
二、探索研究
1.實驗觀察
觀察(1):把一塊石頭放入有紅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麼變化?這是為什麼?
觀察(2):這隻杯子裡裝滿了細沙,現在把細沙倒出來放在一邊,取一塊木塊放入杯子裡,再把剛才倒出來的沙裝回到杯子裡,你發現了什麼情況?為什麼?
觀察(3):在(1)中把石塊換成小一點的,你觀察到什麼?為什麼?
圖片觀察:投影出示課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個物體所佔的空間大?
結論: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體積)
加深理解:
(1)你知道什麼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2)你能說出身邊的哪些物體的體積較大?哪些物體的體積較小?
(3)做第30頁的做一做。
2.教學體積單位。
(1)介紹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數、1立方厘米的體積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
①讓學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並量出它的稜長。
②看看我們身邊的什麼的體積大約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個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你知道它的體積是多少嗎?我們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條稜架,讓同學們上來看一下1立方米的體積的大小。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顯示第36頁的第2題,讓學生口答。
3.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聯絡與區別。
投影顯示做一做的第一題,讓學生說。
三、課堂實踐
1、做練習七的第1題,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12個小正方體先擺後說。
2、做練習七的第3題,學生獨立做後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8~39頁“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瞭解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對體積單位的大小形成比較明確的表象。
2、能正確區別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2.使學生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3.培養學生的比較、觀察能力,擴充套件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1、建立體積概念。
2、認識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建立體積概念。
教學用具:
課件、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教具、1立方米的模型框架、一次性塑膠杯、沙子、水、石塊、木塊、鐵球、汽球。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烏鴉喝水的故事嗎?誰願意看圖給大家講一講。
問: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為什麼把石子放時瓶子裡,瓶子裡的水就升上來了。
二、動手實驗,引出概念
師:究竟是因為石塊有重量,還是因為石塊佔了空間?咱們透過實驗來看一看。
實驗一:
出示有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記號。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拿出石塊後,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觀察: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麼現象發生?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說明什麼?
師小結:水杯中放入石塊後,石塊佔據了空間,把水面向上擠。水面向上升,石塊佔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塊小佔據的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實驗二:
拿出裝滿細沙的石子,把細沙倒在一邊,把一木塊放入杯子裡,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裡,把杯子的沙倒出,把一些大的木塊放入杯子裡,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裡。
觀察思考:出現了什麼結果?這說明什麼?
師小結:放入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這說明木塊也佔據杯子的空間。木塊大佔據空間大,木塊小佔據的空間小。
師:剛才同學們透過觀察實驗現象,透過分析思考發現石塊、木塊都佔空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哪些現象也能說明物體佔空間呢?
(學生演示吹氣使塑膠袋膨脹……)
最後師生共同概括出“體積”的含義。[板書]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誰能說說什麼是電視機的體積?什麼是影碟機的體積?什麼是手機的體積?它們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三、解決問題,引出單位
1、出示教材39頁上的兩個長方體,請學生比較。
剛才的電視機、影碟機、手機,大家可以直接透過觀察得出它們的大小。對於這兩個長方體,你們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
看來大家的意見各不相同。為什麼前面幾件物品你們一下子就能確定,而現在爭來爭去卻不能確定呢?
也就是說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像計量長度有長度單位,計量面積有面積單位,計量體積就需要有體積單位。我們學過長度單位用線段表示,面積單位用正方形來表示,你們猜想一下,體積單位應該用什麼圖形來表示呢?
對!體積單位是用正方體來表示的。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請你們猜一猜1cm3、1dm3,是多大的正方體?
學生討論後回答:我們想稜長是1cm的正方體,體積是1cm3;稜長是1dm的正方體,體積是1dm3。
師:這個猜想對嗎?看看書上是怎樣說的。
學生看書,證實自己的猜想是對的。
師:請同學們在自己的學具中找出1cm3的正方體。
學生找到後,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找到的。
2、請你們找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cm3。
請找出1dm3的正方體,與1cm3的正方體比較一下,看它的體積大多少,你能說出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dm3嗎?
1m3有多大?
你能想像出1m3有多大嗎?這裡有3根1米長的木條做成的一個互成直角的架子,我們把它放在牆角,看看1m3有多大,它和你想像的大小一樣嗎?
3、大家估計一下,它大約能容納幾個同學?驗證
哪些物體計算體積時使用立方米比較恰當?
教師小結: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立方米是較大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是較小的體積單位。
4、p40做一做第1題。
師:我們知道了常用的體積單位,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5、p40做一做第2題。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鞏固練習,形成能力
1、選擇合適的體積單位填空。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12( )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電冰箱的體積約是0.27()
數學課本的體積約是200()
2、判斷:一隻長方體紙箱,表面積是52平方分米,體積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積大。()
3、擺一擺:用小正方體拼一個體積是8立方厘米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想一想你拼的物體體積是多少?)可以怎麼擺?
小結:同一個體積數,可以擺出不同的形狀。
五、情感體驗,本課小結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哪個體積單位大?哪個體積單位小?
體積單位的用途是什麼?
板書設計:
體積
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長度單位:釐米、分米、米
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6
教學內容:
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瞭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形成表象。
2.培養學生比較、觀察的能力。
3.透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加強學生空間概念的發展。
教學重點:
常用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常用體積單位。
教具運用:
烏鴉喝水課件,玻璃杯、水、沙子、木條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口答:1米、1分米、1釐米是什麼計量單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釐米又是什麼計量單位?
二、新課講授
1.認識體積的概念。
(1)故事匯入 :多媒體課件演示烏鴉喝水的故事。看完後,老師提問: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為什麼把石頭放進瓶子裡,瓶子裡的水就升上來了。
引導學生說出石頭佔了水的空間,所以水就升上來了。
(2)實驗證明老師:石頭真的佔了水的空間嗎?我們再來做個實驗驗證一下。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裡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裡,再把第一個杯子裡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讓學生觀察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透過觀察會發現:第二個杯子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因為第二個杯子裡放了一塊石頭,石頭佔了一部分空間,所以裝不下了。
(3)觀察比較
觀察:電視機,影碟和手機,哪個所佔的空間大?教師:不同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不同。
(4)體積概念的引入
教師: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提問:體積與表面積的概念相同嗎?為什麼?
2.體積單位的認識。
(1)出示兩個長方體。
提問:怎樣比較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呢?(要比較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就要用統一的體積單位來測量)
(2)根據常用的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想一想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教師: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別寫成cm3,dm3和m3。
(3)認識體積單位。
老師:請你猜一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體。
學生討論後回答:稜長是1cm的正方體,體積是1cm3;稜長是1dm的正方體,體積是1dm3;稜長是1m的正方體,體積是1m3。教師請學生看教材,證實同學們的回答是正確的。
(4)再次感受體積單位實際的大小。
①一粒蠶豆的大小是1cm3,請同學們估出身邊體積是1cm3的物體。
②一個粉筆盒的大小是1dm3,請同學們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體。
③用3根1m長的木條做成一個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牆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計一下,大約能容納幾個同學?
教師: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體積單位,要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中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請同學們用4個1cm3的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嗎?(4cm3)為什麼?(因為它是由4個體積是1cm3的小正方體擺成的)
(5)練習:完成課本第28頁做一做第1、2題。
三、課堂作業
教材第32頁練習七1~5題。
四、課堂小結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體積和體積單位。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透過今天的學習,大家又有什麼收穫呢?
五、課後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別寫成cm3,dm3,m3。
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7
一、設計與理論依據
多年來,很多老師都反映《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課比較難上好,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發展。學生對什麼是物體的體積,怎樣計量物體的體積,以及體積單位的大小等問題都不易理解。新課標指匯出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瞭解體積的意義,會用體積單位度量一些常見的物體。”我的理解是:要透過學生熟悉的實物,感知這些物體體積的大小。為此,將試圖透過這節課的教學,突出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學習的內容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多樣性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著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拓寬學生的視野。這不僅為學生了新的學習內容,也為教師
了新的教學資源,為教師的創造性教學了新的平臺。現在恰逢龍崗區教研室舉行教學基本功比賽,為了鍛練自己和突破這類課題的瓶頸,我毅然決定用這一課參加比賽。
二、教學背景分析
由於這是一節比賽課,要充分了解賽場學生的實際情況比賽困難,所以本人只能根據現任教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為此本人設計這一節課時採用了《烏鴉喝水》的故事匯入新課,透過做實驗、摸抽屜、舉例子的方法讓學生深刻體會什麼是物體的體積,然後透過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說一說的方法讓學生真正領會體積單位的大小,再透過有趣的練習讓學生
進一步熟練掌握體積單位的含義及其應用。
三、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P30-31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實際,使學生感受什麼是體積.
2、透過操作使學生牢固樹立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概念.
3、能正確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不同。
教學重點: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經歷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的形成過程,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具學具的準備:教具: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實驗用的量杯兩個,石頭兩塊,大盒子兩個,足球一個。每組學生準備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各一個,常見的物體各2個,每人一個學具盒。
四、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一)體驗體積的概念。
1、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烏鴉喝水的故事嗎?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會說的同學小聲跟著說。
2、 烏鴉真的能喝到水呢?我們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老師動手實驗,把石子放入瓶中)。發現了什麼?這說明了什麼?
3、 請同學們把雙手放進空的課桌抽屜裡摸一摸,感覺…….?將書包放入抽屜中,再用雙手摸一摸,感覺……?
4、 生活中像這樣佔有空間的物體還有哪些呢?
5、 對了像這樣的物體所佔空的大小就叫做物體的體積。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認識的新朋友:體積和體積單位(用紙條出示課題)
6、 你會判斷空間的大小嗎?你會判斷體積的大小嗎?(出示課件)
(二)探究常用的體積單位
出示兩個長方體盒子,提問:這兩個盒子的體積誰大?猜猜看。老師故意的往一個裡面裝大一點的方塊,一個裡面裝大小不一的方塊。學生說不行要一樣大小的,要統一標準,對了,這就要請出裁判長:體積單位來幫忙了。(板書:體積單位)
要想學好體積單位我們先來回想一下體積單位的兩個老朋友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根據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你能猜出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嗎?對了,這是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立方米。
課件出示下列思考題:
選一個你最喜歡的體積單位朋友研究一下它的大小。(用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說一說的方法)。
學生自學後分以下四個環節進行探究
1、我會發現:引導學生用以下的語言連起來說:我們組研究了(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立方米), 摸的感覺(很大、很小、中等),量的結果:稜長是1( )的正方體,體積是1( ),比後發現( ).我們找到了生活中的( )體積是1立方( )。
2、我會辨認,讓學生把老師準備好三張體積單位的紙條貼在黑板上,閉上眼睛想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給學生準備好一些日常常見的物品,估計一下它的體積是多少。(先估計一些有數值的,再估算一些沒有數值的。)
3、我會聯絡。讓學生比較1分米、1平方分米、1立方分米,並懂得它們的聯絡。
4、我會用。(用智奪五星的遊戲把以下練習串起來)
①請你做個裁判長。
(1)、一個1立方厘米的物體一定是正方體。( )
(2)、一千克重的鐵塊和棉花的體積也一樣大。( )
(3)、小明口渴了一口氣喝了2立方米的水。( )
(4)、一張長方形的紙雖然很薄,但因為它有厚度,所以它也有體積。( )
②、用多麼大的體積單位表示下面物體的體積比較適當?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20( )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
③ 填上適當的單位
B組、1、一間教室所佔的空間約是190( )
3、一大捆鐵絲長24( )
2、一個雞蛋約重是50( )
A組、1、數學課本長20( )。
2、語文課本的佔地面積約是300( )
3、一個成年女性的體積約是( )
④ 透過對上的一組圖片、資料的欣賞和思考,進一步明確體積單位的大小,同時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
⑤ 用你手中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體拼成你喜歡的形體,並說說它的體積是多少?
五、學習效果設計
1、用笑臉進行:你的收穫是什麼,你的困惑是什麼
附:
學習研究單
我們組研究了(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立方米), 摸的感覺(很大、很小、中等),量的結果:稜長是1( )的正方體,體積是1( ),比後發現( ).我們找到了生活中的( )體積是1立方( )。
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8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創設情境,激發探索慾望。
凡是富有成效的學習,必須對要學習的內容具有濃厚的興趣,而且能夠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愉悅。要讓學生主動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是關鍵。因此,本教學設計透過“烏鴉喝水”的故事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悟體積的概念,同時藉助學生所熟悉的物體,感知物體體積的大小,建立體積單位的表象,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掌握新知。
2.在實踐中掌握體積的概念和體積單位。
在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倡導的學習方式。本設計首先讓學生透過實驗的方法建立體積的概念,再透過觀察與感知,建立常用的體積單位的表象,在親身經歷和體驗中理解體積的概念和體積單位。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充分參與了學習的過程,便於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 兩個大小不同的石頭 1 cm3、1 dm3、1 m3的正方體模型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揭示體積的概念
1.激趣引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上最聰明的鳥是什麼嗎?(是烏鴉)據動物行為學專家研究,烏鴉是除人類以外具有一流智商的動物,其綜合智力大致與家犬的智力水平相當,“烏鴉喝水”的故事就反映了其思維的巧妙。同學們,你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誰願意給大家講一講?
指名看圖講故事。
(2)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
預設
烏鴉把石頭放進瓶子裡,瓶子裡的水就升上來了,這樣烏鴉就喝到水了。
(3)為什麼把石頭放進瓶子裡,瓶子裡的水就升上來了?
引導學生說出石頭佔了水的空間,所以把水擠上來了。
設計意圖:透過故事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建立體積概念的表象。
2.實驗證明。
教師演示:拿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裡倒滿水,取一塊石頭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裡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裡,讓學生看會出現什麼情況,並提問:為什麼會這樣?
3.揭示體積。
(1)教師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石頭,提問:這兩個石頭所佔的空間一樣嗎?哪個佔的空間大些?怎樣用實驗證明呢?
預設
生:把兩個石頭浸沒在裝有同樣多的水的杯子中,水面上升多的佔的空間大,水面上升少的佔的空間小。
師:那你做一個實驗給大家看看好嗎?
(2)試一試。
找一名學生做實驗,其他學生觀察,透過實驗讓學生知道兩個石頭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
⊙創設矛盾情境,引出體積單位
1.比較兩個長方體的大小。
有的物體可以透過觀察來比較它們的體積的大小,下面有兩個長方體,你們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課件出示兩個體積相近的長方體)
學生出現爭論。(有的說能,有的說不好比較)
師:到底誰大誰小?為什麼?(課件展示將它們分成若干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
預設
因為左邊的長方體被平均分成了16個小正方體,而右邊的長方體被平均分成了15個小正方體,而且小正方體的大小相同,所以左邊的長方體比右邊的長方體大。
師:為什麼要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呢?
(引導學生說出因為分成的每個小正方體的大小相同,這樣就好比較了)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
(1)提出自學要求。
師:計量長度需要長度單位,計量面積需要面積單位,我們計量體積也需要體積單位。為了更準確地計量出物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像圖中這樣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請大家閱讀教材,說一說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2)學生閱讀後彙報。
①1立方厘米有多大?怎樣記住它?請具體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觀察)你知道了什麼?哪些物體的體積比較適合用立方厘米作單位?(1立方厘米約一個手指尖的大小)
②1立方分米有多大?什麼樣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讓學生感受其大小)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請用手勢表示出1立方分米的大小。(1立方分米約一個粉筆盒的大小)
③1立方米有多大?什麼樣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正方體框架,讓學生看一看,具體感受一下1立方米的正方體大約有多大,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
(3)再次感悟。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再次感受一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大小,哪個比較大?哪個比較小?
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9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11---113頁相應的“做一做”,練習二十九的第1~3題、
教學目的:
1、透過觀察、實驗,使學生初步建立“體積”的概念,知道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
2、使學生知道計量物體的體積,就要看它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建立關於體積大小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初步瞭解體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區別和聯絡、
4、在學生學習活動中體現階梯式評價。
教具、學具準備:
1、教師準備:
(1)實驗器材:量杯、石塊、水、
(2)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實物模型,用3根1米長的木條釘成的直角架、
(3)大小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實物、
(4)多媒體課件、
(5)桌椅擺放:六組,每兩組對稱形。
2、學生準備:
(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
(2)長方體(正方體)紙盒或實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我們五年三班的同學特別喜歡參加學校舉行的各種各樣的比賽,是嗎?而且每次都取得不凡的成績。作為你們的班主任老師,我感到特別的驕傲。那麼現在,我們就來一個小小的比賽,好不好?
第一輪:比眼力。依次發四條長短不同的線段。指出先誰拿,後一起拿。
第二輪:比運氣。教師出示四個不同的平面圖形。學生隨意點。
第三輪:比判斷力。依次發四個不同的長方體、
談話: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比較兩個立體圖形的大小、它們的意思相同嗎?
透過談話後,引出“長度”、“面積”、“體積”等名稱,提出問題:什麼叫做物體的體積呢?(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麼要問嗎?
什麼叫體積?體積單位有哪些?體積和表面積什麼不同?(師板書:意義、單位、體積和表面積的區別)
師:提得很好,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
(一)、建立體積概念
那麼,什麼叫做物體的體積呢?你們想怎樣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自選學習方式。
教師拿出盛有半杯紅色水的玻璃杯和用繩子捆著的石頭一塊,用手提繩子將石頭浸入玻璃杯的水中、教師:注意觀察放入石頭後水面有什麼變化、教師將石頭提起,再放入水中一次、然後讓學生說一說觀察的結果、學生:放入石頭,水面上升、教師:把石頭放入水裡後,水面為什麼會上升呢?請幾位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石頭佔有一定的空間,放入水裡後,使得水所佔的空間變大了,所以水面就上升了、
(1)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過程,注意實驗過程中量杯裡水位的變化情況、想一想,這說明了什麼?
學生做一個實驗,大家還要仔細觀察,動腦筋思考、裝入滿滿一杯沙子、然後把沙子倒出,放入一塊長方體積木,請一位同學來再將沙子裝入玻璃杯,然後讓學生說出實驗的結果、學生:沙子多出來了、大家想一想,為什麼沙子會多出來呢?讓幾位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概括、
(2):因為這塊積木佔有一定的空間,積木放到杯子裡就佔據了杯子的一部分空間,所以沙土就裝不下了、
(3)(自學)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拿出石塊後,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討論: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麼現象發生?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說明什麼?
彙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後,石塊佔據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石塊大佔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塊小佔據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討論、歸納:物體佔有空間、物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
(2)教師出示大小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實物、讓學生觀察,說一說,哪個物體所佔空間較大,哪個物體所佔空間較小?或者說哪個物體的體積較大,哪個物體的體積較小?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體積”的意義、
結論: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教師再進一步講解、教師:所有的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比如教室佔據了一個較大的空間,課桌、講臺又佔據了教室裡的一部分空間;課本、文具盒佔據了書包裡的一部分空間,等等(板書)
(3)鞏固、看教科書第111頁的“做一做”、
哪堆木塊的體積大?哪堆木塊的體積小?並說明理由、
(二)認識體積單位
請同學們觀察自己帶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同學之間可以互相比一比,你們能確切說出它們的體積大小嗎?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需要憑感覺判斷出誰大誰小就可以,但是有時也需要知道物體到底有多大,這就要我們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下面我們就認識一下這些體積單位。
1、認識1立方厘米。
(1)教師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模型井指出: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2)分組觀察探究,然後彙報:你知道了什麼?(每四個人一組,每組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
引導學生: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稜長是1釐米。
說一說: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引導學生說出: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如:蠶豆等物體,再引導學生用手勢表示一個食指尖大約是1立方厘米。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的物體。(手指尖、玻璃珠、骰子)
2、認識1立方分米。
(1)師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並指出: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2)分組觀察探究然後彙報:你知道了什麼?
引導學生: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稜長是1分米。說一說: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 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 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引導學生說出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再引導學生做出:用手勢表示1立方分米。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的物體。(粉筆盒、藥盒、禮品盒等。)
3、認識1立方米
學生分組觀察探究
引導學生:說一說:根據以上兩個體積單位的推測,什麼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板書:稜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教師用三稜架在牆角演示1立方米,注意觀察形狀大小。教師用稜長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然後讓學生估一估,用多少個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拼起來有1立方米、
想一想:列舉物體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的物體,如:兩個課桌合在一起;電視機箱子……。
啟發學生藉助四個同學圍成的空間來表示1立方米。讓學生看一看1立方米的體積有多大、教師:1立方米的空間大約可以容納8位小學生、教師請8位學生鑽進架子裡,半蹲著,充滿稜架、讓全班同學體會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裝電視機的紙箱、電腦檯,洗衣機等等。)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米恰當的物體。4、互相議論: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麼?不同點是什麼?
引導總結:體積單位分別是幾個規定了稜長大小的正方體。1立方厘米就是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
4、鞏固體積單位的認識、
以前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今天我們又學習了體積單位,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呢?
(1)判斷:(投影出示,113頁做一做1)
(2)操作:剪一條1分米長的線,用紙剪一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
教科書第113頁“做一做”的第1題,讓學生充分說一說它們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討論歸納三者的不同點,使學生知道:長度單位是一條線段,面積單位是一個正方形,體積單位是一個正方體。
三、課堂練習,形成技能。
1、用多大的體積單位表示下面物體的體積比較適當?
(1)、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2)、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 20 ( )。
(3)、五年級語文課本的體積約是297( )。
(4)、一個蓄水池的體積是4.2 ( )。
2、操作練習。擺一擺、想一想、(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用12個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有多少種不同的擺法?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多少?體積各是多少?把你擺的情況記錄下來,看你能發現什麼?
想一想:體積數是12立方厘米,跟各種擺法的長方體的長、寬、高的分米數有什麼關係?2、
3、書113頁做一做第2題,透過閱讀操作練習引導學生歸納:不論物體是什麼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啟發學生髮現大家所擺出的長方體的形狀不同,長、寬、高也就不同,但是體積都是相同的、)教師再提問:這是為什麼?(因為這些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所含有的體積單位是一樣的、)
4、下面的圖形都是由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填書:練習二十九第3題)你是怎樣數出來的,怎樣數簡便?
5、下圖中哪個是長度單位,哪個是面積單位,哪個是體積單位?它們有什麼不同?
6、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體積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體積有多大,身邊什麼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7、估量大約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小方塊拼起來有1立方分米、
四、可隨機自由提問。
請同學們把這堂課學習的內容整理一下,你學到了什麼?學會有關體積的知識有什麼用呢?
根據學生髮言歸納、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知道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關於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的空間概念、教學之後認真反思覺得這個教學任務基本完成。
本節課教學的關鍵是提供充分的直觀素材,讓學生透過實驗、觀察、觸控、拼擺、想象等多種活動,積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學設計從比較線段的長短,平面圖形的大小、立體圖形的大小引入,讓學生在與“長度”、“面積”等概念的比較中認識“體積”,便於幫助學生在概念系統中理解新概念、為了更好的體現我的 “分層分組”的教學特色。我將新課分三個層次、首先是透過觀察實驗,從實驗情境中領悟物體佔有空間→物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接著讓學生觀察和比較實物的大小,體驗到要確切知道物體體積的大小,要用體積單位來計量、並引導學生對常用的體積單位透過看一看、量一量、說一說、想一想、議一議等方式進行學習。在此基礎上,透過觀察、比劃、想象、比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第三層次,透過小組合作拼一拼、擺一擺、說一說體積大小,深化對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並進一步理解:計量體積,就是看物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最後,對全課內容進行整理歸納,形成整體認知、
鞏固練習對教科書練習稍作引申,放在最後,要求學生記錄下擺出的幾種不同長方體的長、寬、高和它們的體積,並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為下一課學習體積的計算做鋪墊、
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0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瞭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形成表象。
2 .培養學生比較、觀察的能力。
3 .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認識體積(激趣匯入)。
1、“同學們,你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學生作答)老師播放“烏鴉喝水”的課件,提問: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烏鴉把石頭一粒一粒地銜到瓶子裡,石頭佔了水的空間,所以把水擠出來了。)
2、“石頭真的佔了水的空間嗎?”(實驗驗證)
拿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裡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裡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讓學生觀察,發現:第二個杯子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因為第二個杯子裡放了一塊石頭,石頭佔了水的空間,所以裝不下了。
二、揭示體積
出示下面的圖,問:你們知道這些物體哪個佔的空間大嗎?
手機 影碟機 電視
學生回答後,說明: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體積概念)
三、列出體積單位。
1、出示兩個形狀不同,體積相近的長方體。(單憑觀察,難以比較)
2、用多媒體將它們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長方體後,學生很快就確切的說出:左邊的長方體體積大於右邊的長方體體積。(因為左邊長方體有16 個小長方體,而右邊的只有15 個)
說明:所以要比較物體的體積大小,需要有一個統一的體積單位。我們知道長度單位是用線段表示的,面積單位是用正方形來表示的,那麼體積單位應該用什麼來表示呢?(用正方體來表示)。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四、認識體積單位。
1、“請你猜一猜1cm3、ldm3 、1m3,是多大的正方體?”
討論後讓生看著實物共同小結:
稜長是Icm 的正方體,體積是1cm3 (手指尖);
稜長是ldm 的正方體,體積是ldm3(粉筆盒);
稜長是l m 的正方體,體積是1 m3(一臺洗衣機)。
2、“要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中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請同學們用4 個1cm3 的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嗎?( 4cm3 )為什麼?(因為它是由4 個體積是1Cm3 的小正方體擺成的)
五、課題練習:(略)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從《烏鴉喝水》這個故事自然引入新課。藉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觀教具,讓生透過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親身經歷和體驗體積單位。教學中,我注意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動手操作與實驗觀察相結合,努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2、使學生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教學重點:
1、建立體積概念。
2、認識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建立體積概念。
教學設計:
一、出示課題,學習目標
1、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2、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二、出示自學指導
認真看課本總結
1、體積的意義。
/2、體積單位:
三、學生看書,自學
四、效果檢測
學生概括: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練一練:選擇恰當的單位:
(1)、橡皮的體積用(),火車的體積用(),書包的體積用()。(2)、練習:
①說一說:測量籃球場的大小用()單位。
測量學校旗杆的高度用()單位
測量一隻木箱的體積要用()單位。
②、一個正方體的稜長是1(),表面積是(),體積是()。(你想怎樣填?)
③、判斷:一隻長方體紙箱,表面積是52平方分米,體積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積大。()
五、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38-40頁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感悟體積的空間觀念,建立體積概念,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的意義;學會用體積單位來描述物體的大小;能合理估計物體的體積的大小。
2、透過學生的觀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經歷物體體積概念的形成過程,體驗和感悟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建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教學重點:
形成體積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形成體積概念。
教學準備:
兩人一份學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三把米尺等。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和思考,總能發現一些不尋常的知識,這節課你們願不願意和老師一起去觀察和思考?
一、抓住體積概念本質,就地取材,創設生活情境。
師:“同學們,現在你們觀察一下自己的抽屜,說一說你們抽屜裡有些什麼?”
師:“估計一下,你們現在的抽屜還能放些什麼?能放多少?”
師:“為什麼你們的抽屜還能放東西,說明什麼?你能用一句話說一說嗎?”
〔設計意圖:透過引導觀察和思考,讓學生體驗抽屜裡有“空間”。將空間這一概念形象化,具體化,豐富學生的空間表象。〕
師:“抽屜沒塞滿說明抽屜還有空間,如果東西放滿了,也就沒有空間。從有空地兒到沒有空間說明什麼?”
師:“在你們的抽屜裡再放一個書包或一些書,能讓你的抽屜變得滿滿的,也就是說書包能佔抽屜的空間。發揮你們的想象,你們抽屜的那點兒空地或者說空間能放哪些物品?
師:“書包可以把抽屜的空間佔了,幾十本書也能把抽屜的空間佔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樣也可以把抽屜的空間佔了。……說明什麼?”
物體都會佔空間,大家舉例說一說物體佔空間的現象。
〔設計意圖:透過交流和想象,讓學生理解物體是可以把空間給佔了的,也就是說物體是要佔一定的空間的。〕
師:“物體都會佔空間,是不是物體所佔空間都一樣呢?”
師:“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小不一樣,有的物體佔空間大些,有的物體佔空間小些,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教師板書: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設計意圖:由“空間”到“物體要佔空間”,再由“物體要佔空間”到每一樣物體所佔空間多少的不一樣,引出物體的體積概念,步步相扣,層層推理,較好地處理好了體積概念的抽象。以學生天天相見,日日接觸的抽屜、書包為學習素材,學生學習親切,又好奇。熟而不能再熟的身邊事物也有值得討論和學習的問題,自然這樣的學習是學生最願接受學習方式,也最易讓學生理解和體會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方法。〕
二、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創設精準的問題情境,探索學習常用體積單位,深化理解物體的體積概念。
師:“物體佔空間多,那個物體的體積就大,物體佔空間少,那個物體的體積就小。”
師:“拿出你們的書包或新華字典,摸一摸它們的大小,感覺一下自己書包或新華字典體積的大小。”
師:“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劃著告訴你的同桌,你的書包或字典有多大嗎?試一試。”
學生活動後,點同學分別到講臺上比劃著告訴大家自己的書包或字典的大小。
師:“你們知道他們的書包有多大了嗎?”
師:“誰能用打電話的形式告訴我,他們的書包有多大?”
師:“想出辦法來了嗎?其實我們不是沒有辦法,請同學們開啟課本第39面,看一看書,再想一想,然後大家議一議,找到方法了就告訴老師一聲。”
設計意圖:其一、問題情境是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保證,從學生的知識起點創設出學生的問題情境能較好的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的動力。學生在認識了體積概念後,用直觀形式來描述物體體積應該說是不成問題的,用手勢比劃一個物體的大小,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經驗是非常豐富的,而用電話的形式來告訴老師物體的體積,對沒有學習體積單位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描述物體的體積需要個標準,而這個標準便是體積單位,因為學生沒有這個標準,所以學生完不成用電話的形式告訴別人物體的體積,也因為需要,學生的探究欲也越強,此時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本會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其二、學生的學習目的不僅是從教師那得到解決問題的結果,他們需要的是形成學習的動力和學習的方法,指導閱讀教材,學會自主學習也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對學生學習的興趣的鼓動性和對學習方法的指導性。
透過學生獨立閱讀教材和同伴合作交流,讓學生從書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出大家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體積單位的認識、理解和體驗。〕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要用到體積單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它們都是描述物體大小的體積單位。書上是怎樣規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找出來,並說一說。”
觀察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然後再用手勢比劃一下它們的大小。同一小組的同學可以互相進行學習。
學生自由活動,探索和體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
全班交流自己探索學習的情況。
師:“1立方厘米是怎樣規定的?用手勢比劃一下,說一說什麼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師:“1立方分米是怎樣規定的?用手勢比劃一下,說一說什麼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
師:“1立方米是怎樣規定的?用手勢比劃一下,說一說什麼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
師:“1立方米,大家比劃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可以一起來做。我這兒有三把米尺,我讓幾個同學和我一起,用這幾把尺藉助教室的一個牆角共同來做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
師:“1立方米的空間到底有多大,老師想讓幾個同學站到我們做的這個1立方米的空間裡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學?”
師:“大家不站不知道,現在我們的同學進去了,發現沒有,1立方米的空間還真不小,整整一個小組的人都能擠進去,大家明白1立方米了嗎?現在大家再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間可放多少物品?”
設計意圖:學生對一個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斷地體驗和強化,而操作性的體驗強化可以提高學生形成新概念的效果。對像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這樣的規定性知識雖然不需要學生的探究和討論,但採用學生願意接受的活動方式(如讀一讀、說一說、估一估、比劃比劃等)去解讀知識和理解概念,體驗概念是必要的。〕
師:“你們能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等常用的體積單位來描述物體的大小嗎?試一試估計一下身邊物體的大小。”
學生交流嘗試用體積單位描述身邊物體的大小。
三、引導學生反思整理,形成體積概念。
師:“透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你覺得很重要?透過今天的學習你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你還想知道有關體積的哪些知識?在今天的學習中,你最感興趣的學習活動是什麼?”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應該引起教師的關注,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經歷探索新知的過程,還應關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回顧和反思,這一環節缺失的課是不完整的課。反思整理讓學生理清所學知識,感悟學習過程,體會學習方法,積累學習經驗。同時在學習反思中,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增加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四、啟發課後觀察操作,深化鞏固課堂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師:“今天大家的學習很投入,也學了不少有關物體體積的知識,我也很高興。其實學習不單是在課堂上學習,也可以在課外學。比如今天學習後,大家就可以去觀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佔空間,想一想怎樣用今天所學的體積單位來描述它,如一枝鋼筆大約有20立方厘米等。”
師:“課後,同學們也可以做一個稜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和一個稜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比較一下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相信同學們的課外學習會比課堂上更認真,更投入,會有很多發現和收穫。”
設計意圖:將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引到課外,由他主學習轉到自主學習應該是教師教學的一種境界,是教師終身追求的目標。有效的教學需要我們在設計中去預設,在實踐中去嘗試。
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感悟體積的空間觀念,建立體積概念。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的意義。學會用體積單位來描述物體的大小。能合理估計物體的體積的大小。
2.透過觀察、思考、探究、交流等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和感悟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重點難點:
形成體積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建立空間觀念、形成體積概念。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2個大小一樣的杯子、米、1立方米的實物架、2塊大小不同的積木、2個體積差不多大的正方體和正方體、火柴盒20個、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體、1立方分米的立方體。
2.學生準備:每人4-5個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體、1立方分米的立方體,直尺、奶箱子。
教學過程
一.瞭解學生原有知識情況。
1.今天的數學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體積和體積單位。
2.關於體積和體積單位你都知道些什麼?
根據學生彙報,相應板書。
3.看來,同學們對這部分知識並不陌生,有了一定的積累。
老師相信,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一定會對體積和體積單位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認識體積
1.故事匯入,初感空間。
①你們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嗎?誰願意給大家講講?
②這隻聰明的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
為什麼把石頭放進瓶子裡,水就會升高呢?
2.實驗演示。
實驗一:感受物體佔有空間。
①石頭真的佔了水的空間了嗎?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驗。
看,老師手上拿的是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裝有一樣多的水,其中一個杯子放入一塊積木,會出現什麼情況?
②水為什麼會溢位來呢?
實驗二:感受物體佔空間有大小
①這回我放這個積木塊(稍大),再把水倒入這個杯子,又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呢?
②實驗演示
③溢位的為什麼比剛才的多?
④ 小結:也就是說,這2個積木塊不但佔空間,而且佔的空間有大——有小。
⑥那在數學中,我們把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⑦什麼叫體積?(指名、齊讀、領讀)
⑧舉生活中物體佔空間的例子。
三.認識體積單位
1製造矛盾衝突,引出體積單位
①有的物體可以透過觀察就能比較出它們體積的大小,快看看哪個體積大?
②意見不統一了。看來光看是不能準確比較這兩個盒子的體積了。
③怎麼辦?引出體積單位。
2認識1 cm
①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1 cm有多大呢?誰知道?
②課前老師讓大家準備了體積是1 cm的學具,舉起來我看看。
注意聽要求:請你們用格尺量一量這個正方體到每條稜到長是多少?
④那我們就可以說【稜長是1 cm的正方體,體積是1 cm】
⑤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是大約是1 cm?
⑥老師這兒有個火柴盒,你估計一下它到體積是多少cm?
到底誰估得準呢?同桌2人用你們手中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一擺,算一算。
⑥彙報:
3認識1dm
①剛才我們用稜長1 cm到正方體測出了火柴盒的體積,
那下面我們還用這個1 cm到小正方體測測奶箱的體積。
為什麼?(剛才的方法不是挺好的嗎?你看又是介紹方法、技巧的。)
②看來我們得需要一個稍大的體積單位,這個稍大的體積單位就是立方分米。
③ 1 dm又是怎樣規定的呢?(結合課件)
④課前大家也準備了稜長是1 dm,也就是10㎝的正方體。
⑤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是大約是1 dm?
4認識1m 。
①剛才,我們用體積是1 cm的正方體測量了火柴盒的體積;用體積是1 dm的正方體了奶箱的體積。
現在老師想讓大家用這些體積單位測量一下教室的體積。
②為什麼?看來我們還需要一個更大的體積單位。
③ 1 m有多大呢?
④在這個體積是1 m的正方體框架裡大約能容納多少名同學呢?
⑤想不想知道答案?我們來驗證一下。
⑥演示驗證。
⑦ 1 m的正方體大約能容納7人,那我們教室的體積有多少m呢?
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在橫線上填出適當的體積單位。
課件出示: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10 _________
VCD機的體積約是4 _________
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_________
小結:在生活中,我們要根據大小不同的物體選擇合適的體積單位。
在你的生活中,你見過體積最大的物體的是什麼?體積最小的物體是什麼?
2.組成下面各圖的每個小正方體的體積為1 cm,把每個圖形的體積填在橫線上。
延伸:你還能用4個1 cm的小正方體擺出不同的圖形嗎?
小結:也就是說無論物體什麼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3.用8個1 cm的正方體,擺出體積是8 cm的正方體或長方體,你能用幾種擺法?
四.總結
除了用數體積單位個數的方法求物體的體積,有沒有更快捷、更簡單的方法呢?(難道求高樓大廈的體積也用數體積單位的方法嗎?
是啊,有,一定有。
時間的關係,謎底下節揭曉!
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4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透過對具體事物的觀察,瞭解體積的意義及體積單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教學重點:
瞭解體積的意義及體積單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教學難點:
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教學方法:
一、教學體積。
1、師生互動。
感受教師佔的空間大,學生佔的空間小。
2、小實驗。
感受大石頭佔的空間大,小石頭佔的空間小。
3、觀察比較。
鞋盒佔的空間大,火柴盒佔的空間小。
4、舉例生活中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
5、總結體積的意義。
二、教學體積單位。
透過教師描繪兩個物體組合的樣子,猜一猜它們體積的大小,從而引出計量體積的大小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體積單位)。
課件展示三種體積單位的規定方法:
稜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稜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
稜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透過觀察學具、舉例子、測量實物創造以一體積單位為單位的組合體。
分別教學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讓學生感知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學過程
匯入:同學們,點、線、面、體構成了我們千變萬化的數學圖形,我們知道線有長短、面有大小,線的長短叫長度,面的大小叫面積,那體有大小嗎?體的大小叫什麼?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
首先老師要和大家分享兩個生活現象,考考你的眼力,同學們,有沒有信心?
(1)師:請一位同學和老師配合來一個換座遊戲,用數學眼光從我們身上你能發現什麼數學資訊?
師:老師坐在同學的座位上,你有什麼感覺呢?
生:地方小、擠
師:為什麼感覺擠呢?
生:老師佔的空間大,同學佔的空間小(板書空間)
(2)師:這是什麼
生:石頭
師:一大一小兩塊石頭和液麵相等大小一樣的兩個水杯,現在老師要把石頭分別放入水杯中,猜想液麵會怎樣?注意觀察。
師:怎樣
生:液麵都上升了
師:為什麼會上升
生:因為石頭都佔有一定的空間
師:上升的高度一樣嗎
生:大石頭佔得空間大,液麵上升的高度就大,小石頭佔得空間小,液麵上升的高度就小
(3)師:認真觀察比較火柴盒、文具盒、鞋盒哪個佔得空間大
生:鞋盒
師:在我們身邊,還有比鞋盒所佔空間更大的物體嗎?
生:書包、音響、凳子、課桌、講臺桌、教室、一排教室、教學樓、地球、宇宙…….
(4)透過比較,我們發現物體不僅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它們所佔的空間有大小之分,我們就把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物體所佔的空間大,那它的體積就大,物體所佔的空間小,那它的體積就小。
師:選擇一個你喜歡的物體,用上“體積”這個詞描述一下它的大小。(同桌pk)
生:鞋盒的體積大,文具盒的體積小
講臺桌的體積大,課桌的體積小
教學樓的體積大,教室的體積小
師:說的真好
老師這也有兩個物體組合,想讓你們比比它們的體積大小,請同學閉上眼睛聽老師描述兩個物體的樣子,聽完後迅速作出判斷。
師:第一個物體是由4個小正方體搭成的,第二個物體是由6個小正方體搭成的
生1:6個的大,因為用的個數多
生2:不確定,因為它們所用的小正方體的大小不確定。
師:到底哪個大呢?看大螢幕(課件展示)
師:6個的一定大嗎?為什麼用的個數多,體積卻不大呢?
生1:因為它用的小正方體小,而它用的小正方體大
生2:因為它們所用的小正方體不一樣大
師:如果用數個數的方法比較它們的體積,需要有什麼前提條件?
生1:所用每個小正方體的體積一樣大
生2:選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去搭
師:每個小正方體的體積一樣大,也就是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
計量長度的標準是長度單位
計量面積的標準是面積單位
計量體積的標準就是體積單位
看課件演示,像這樣選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作為統一的體積單位,就可以更準確的計量出物體體積的大小
師:常見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每種體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我們先一起回顧面積單位的由來。
課件演示
師:面積單位是用什麼圖形來表示的?(正方形),體積單位會用什麼來得到呢?(正方體)
一、師:拿出最小的那個小正方體,量一量它的稜長(1釐米)
A、我們規定,稜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課件)
B、用手捏一捏,感覺它的大小,生活中見過這麼小的物體嗎?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
生:骰子、電視按鈕、電腦鍵盤、花生米、一節小手指……
C、師:橡皮的體積大約是幾立方厘米?估計一下,你是怎麼估計的(找一學生到前面展示方法)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去測量
生:粉筆、鋼筆、火柴盒、文具盒……
D、用你手中的教具創作一個以立方厘米作單位的物體組合,並說出它的體積,小組內互相比一比,看誰的體積大
E、請同學用12個小正方體任擺一個物體,你知道它的體積是多大呢?(舉起來)
師:為什麼同學拼的形狀不同,體積卻一樣大呢?
生:因為它們都用了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12個
二、現在老師想用這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測量鞋盒的體積,合適嗎?
生:不合適,太小了
師:拿出那個較大的正方體,量一量它的稜長
A、我們規定稜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課件)
B、用手捧住它,感受它的大小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
生:粉筆盒、小音箱、茶葉筒、雙拳握在一起……
C、鞋盒的體積大約有幾立方分米?
師:你是怎麼測量的?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立方分米作單位來測量?
生:電視機、微波爐、投影儀、電閘盒、我家的整理箱
D:小組合作,創作一個以立方分米作單位的物體組合
生:我用了幾個小正方體,體積是多少
D、師:我想擺一個大正方體,至少用幾個這樣的小正方體,體積是多少?試試看
三、用剛才認識的兩個體積單位去測量教室的體積,行嗎?
師:比立方分米更大的體積單位是立方米,誰能仿照前面的規定說出1立方米有多大
生:稜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課件)
師:雙臂微微開啟長約1米
A、4人合作,圍一圍,創作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
B、好,剛才同學們親身體驗了1立方米
師:老師這還有3根一米長的木條,在牆角搭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看看1立方米的空間可以容納多少人,誰想來試試
師:1立方米的空間可以容納9個人
C、1立方米的空間可真大,生活中見過這麼大體積的物體嗎?教室中有沒有?除了講臺桌,還有哪些物體的體積約是1立方米(生答完展示課件)
D、不要小看這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倒滿500個暖水瓶
1立方米的木材可以做50張課桌的桌面或300個桌腿
師: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立方米作單位來測量
總結:同學們,剛才我們認識了3種體積單位,為了方便,每種體積單位可以用字母這樣表示(板書)
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對每種體積單位的理解呢?
生:邊演示邊敘述,立方厘米很小(只能用手指捏住)、立方分米較大(要用手捧住捧)、立方米最大(要用手臂抱住)
師:同學們,學到這,你能告訴老師對體的大小你是怎麼認識的
生:體的大小就是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也就是物體的體積
師:而且計量體積的大小要有統一的標準,即體積單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課題(板書:體積和體積單位)
師:以後再去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時,首先根據這個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選擇合適的體積單位,再看這個物體包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體積單位,從而得到它體積的大小。
五年級下小學數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5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實際,使學生知道什麼是體積.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確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1米、1分米、1釐米,這是什麼計量單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這是什麼計量單位?
二、探究新知.
我們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面積和麵積單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概念:體積和體積單位.(板書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
(一)實驗觀察,建立體積概念.
1.教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出示有 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第三步:拿出石塊後,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思考: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麼現象發生?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說明什麼?
彙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後,石塊佔據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
石塊大佔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塊小佔據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方法:
第一步:拿出裝滿細沙的杯子,把細沙倒在一邊.
第二步:把一木塊放入杯子裡,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裡.
第三步:把杯中細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塊放入杯子裡,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裡.
觀察思考:出現了什麼結果?這說明了什麼?
彙報歸納: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
這說明木塊也佔據了杯子的空間.木塊大佔據空間大,木塊小佔據空間小.
3.總結兩次實驗結果.
教師提問:以上的兩個實驗說明了什麼?
學生歸納:物體都佔據空間,物體大佔據空間大,物體小佔據空間小.
教師明確:把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4.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
實物比較:字典和大詞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葉桶 課本和練習本
(教師出示一組體積接近的物體)提問:這兩個物體誰的體積大?
(二)認識體積單位.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憑感覺是無法判斷出誰大誰小的,這就要我們
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
方釐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1.認識1立方厘米(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後彙報:你知道了什麼?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稜長是1釐米.
說一說: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
2.認識1立方分米.(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後彙報:你知道了什麼?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稜長是1分米.
說一說: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
3.認識1立方米.
思考:什麼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板書:稜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米比較恰當?
4..比較: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麼?不同點是什麼?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又有什麼不同點呢?
長度單位:線段
面積單位:正方形
體積單位:正方體
(三)計量物體的體積.
怎樣用這些體積單位計量物體的體積呢?
計量物體的體積就是一個物體裡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四)反饋練習.
1.看圖說出物體的體積.
2.用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論物體是什麼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了哪些知識?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20( )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
2.連線:學校主席臺的體積 24立方厘米
書包的體積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體積 24立方分米
3.說說身邊的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
五、課後作業.
下面的圖形都是用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