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起來》教案
《滾起來》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滾起來》教案 ,歡迎閱讀與收藏。
《滾起來》教案 1
活動目標
1、積極嘗試那些物品可以動。
2、體驗自己身體滾動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球、瓶、紙盒、桶、積木、輪胎、圈、瓶蓋等材料若干。
2、適合滾動的場所、墊子。
活動過程
一、探索發現會滾的東西。
1、玩一玩準備的東西,說說哪些東西會滾。
2、找一找。教室裡有哪些東西會滾,交流找到的是什麼。
3、找一找操場上有哪些東西會滾,交流找到的是什麼,是怎麼樣滾動的。
二、探索身體滾動。
1、介紹遊戲《乒乒乓》的玩法
將手臂彎曲,按兒歌節奏在胸前環繞邊做邊說:
乓乒乓乒乒乓,軲轆軲轆一,軲轆軲轆二,軲轆軲轆三,轆軲轆軲四,上上下下前前後後,
大家一起滾起來。
2、幼兒在墊子上嘗試身體滾動的方法。
3、幼兒自由滾動,說說自己像什麼。
三、自由組合練習滾動。
如:身體伸直向左右翻滾,抱著膝左右翻滾,像求、坦克、圓木、小蝸牛等。
探索求知:資訊是如何傳遞的
1、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積極的從不同途徑、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傳遞資訊,
2)幼兒在活動中瞭解資訊傳遞的不同渠道,學習使用不同的資訊工具。
2、 活動準備:幼兒透過查詢、採訪等方式瞭解相關知識。
3、 活動過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資訊傳遞的方式。可啟發幼兒從物體發訊號、用聲音發訊號、用文字發訊號等幾個方面考慮。如:透過手勢、旗語、煙火等物體發訊號;透過吹號、打鈴、敲鼓、廣播電話等聲音發訊號;用信鴿捎帶、郵局傳遞、發傳真、發電子郵件等多種文字形式發訊號。
2) 教師配圖講述有關人們傳遞資訊的故事。如:古時候長城的烽火臺上燃煙火傳遞敵情;抗日戰爭時期,用放倒訊息樹的辦法報告敵人的去向等。
3) 討論:現在人們怎樣傳遞資訊?引導幼兒瞭解常用的通訊工具。
4) 組織幼兒玩通訊遊戲傳電話:教師將幼兒分為兩組,分別向每組的第一個人說一句悄悄話,開始後,再一個一個的往後傳,各組最後一個報告電話內容,傳的又快又準的一組為勝。
4、 活動延伸:
1) 組織幼兒自己操作電腦。
2) 在活動區內提供半成品材料,學習製作這些通訊工具,為幼兒開展角色遊戲提供道具。
《滾起來》教案 2
活動目標:
1、能積極嘗試那些物品可以動。
2、體驗自己身體滾動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球、瓶、紙盒、桶、積木、輪胎、圈、瓶蓋等材料若干。
2、適合滾動的場所、墊子。
活動過程:
1、探索發現會滾的東西。
① 玩一玩準備的東西,說說哪些東西會滾。
② 找一找。教室裡有哪些東西會滾,交流找到的是什麼。
③ 找一找操場上有哪些東西會滾,交流找到的是什麼,是怎麼樣滾動的。
2、探索身體滾動。
①介紹遊戲《乒乒乓》的玩法,將手臂彎曲,按兒歌節奏在胸前環繞邊做邊說“乓乒乓乒乒乓,軲轆軲轆一,軲轆軲轆二,軲轆軲轆三,轆軲轆軲四,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大家一起滾起來。
②幼兒在墊子上嘗試身體滾動的方法。
③躍然自由滾動,說說自己像什麼。
3、自由組合練習滾動。如:身體伸直向左右翻滾,抱著膝左右翻滾,像求、坦克、圓木、小蝸牛等。
《滾起來》教案 3
對活動設計的思考
第一環節:皮球滾得遠,藉助“看誰滾得遠”的任務,驅動孩子們用力滾皮球的興趣,在滿足小班幼兒“玩”的基礎上感知用力越大,皮球滾得越遠。
第二環節:皮球進山洞,引導幼兒透過觀察和比較發現山洞的距離變化,激發孩子們嘗試改變用力大小,控制皮球滾動的距離。
第三環節:皮球滾下來,借用一個逆向思維的反轉方式,從另外一個角度感知不用力也能讓皮球滾動。
活動目標:
1、嘗試控制皮球的滾動距離,感知用力大小與滾動距離遠近的關係。
2、願意與同伴一起玩滾球遊戲,體驗滾皮球的快樂。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
(1)場地:墊子、地面紅色區域(大小可變)、箭頭、起點線、圍欄
(2)皮球若干、貼上標誌
(3)自制坡度
2、經驗準備:幼兒有滾皮球的方法、有一些簡單遊戲規則的經驗
3、提示:幼兒的座位坐在起點線前面,便於幼兒觀察與操作。
活動過程:
一、皮球滾得遠【設計意圖:感知用力越大,皮球滾得越遠】
1、(出示皮球)你會讓圓圓的皮球向前滾嗎?
2、(介紹場地)每個寶寶拿一隻皮球,站在起點往箭頭的方向往前滾,看看誰能
把皮球一下就滾到墊子上。
3、幼兒滾皮球
提問:你的皮球滾到墊子上了嗎?
墊子那麼遠皮球是怎麼一下子滾過去的?力氣怎麼能變得大一點呢?
小結:兩隻手往前推的力氣越大,皮球就滾得越遠。
二、皮球進山洞【設計意圖:嘗試改變用力大小,控制皮球滾動的距離】
1、小皮球要進山洞了,紅色的地方就是山洞,山洞和墊子比一比是近了還是遠了?
2、我們還是要從起點出發,這次你們能一下子就把皮球滾進近的山洞裡嗎?想
想我們這次要用多大的力氣推好呢?
3、幼兒操作,嘗試控制皮球滾動距離。(請幼兒將皮球滾動的結果停留在場地上)
提問:誰的皮球超過了山洞是怎麼回事?
有的皮球沒到山洞是力氣用得太大了還是太小了呢?
怎樣讓皮球正好滾到山洞裡呢?
4、幼兒再次嘗試(如果第一次孩子都能滾進山洞,則將山洞範圍縮小)
5、小結:要把皮球正好滾進山洞裡就要控制好推球的力氣,推的力氣太大就會
滾過山洞,推得力氣太小皮球還沒到滾到山洞就停了下來。
三、皮球滾下來【設計意圖:迴歸生活,經驗拓展】
1、那如果我們一點力氣也不用,皮球還能滾遠嗎?
2、(出示坡度)這次我們把皮球拿到橋上來試一試,也要從起點開始,不用力看
看皮球能滾多遠。
3、師生共同遊戲,引導操作。
4、提問:怎麼我們沒有用力,皮球也能滾得這麼遠呢?
(不強求幼兒關注到坡度的設計)
《滾起來》教案 4
活動目標:
1、能積極嘗試那些物品可以動。
2、體驗自己身體滾動帶來的快樂。
3、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球、瓶、紙盒、桶、積木、輪胎、圈、瓶蓋等材料若干。
2、適合滾動的場所、墊子。
活動過程:
1、探索發現會滾的東西。
①玩一玩準備的東西,說說哪些東西會滾。
②找一找。教室裡有哪些東西會滾,交流找到的是什麼。
③找一找操場上有哪些東西會滾,交流找到的是什麼,是怎麼樣滾動的。
2、探索身體滾動。
①介紹遊戲《乒乒乓》的玩法,將手臂彎曲,按兒歌節奏在胸前環繞邊做邊說“乓乒乓乒乒乓,軲轆軲轆一,軲轆軲轆二,軲轆軲轆三,轆軲轆軲四,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大家一起滾起來。
②幼兒在墊子上嘗試身體滾動的方法。
③躍然自由滾動,說說自己像什麼。
3、自由組合練習滾動。如:身體伸直向左右翻滾,抱著膝左右翻滾,像求、坦克、圓木、小蝸牛等。
教學反思
1、本次活動來源於孩子的生活,是孩子感興趣的問題,所以在活動中孩子們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熱情,在整個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的操作探索為主,且緊密圍繞著“滾動”這個有趣的現象而展開,充分發揮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把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學習的主人,為幼兒提供自主探索、自我發現的機會和條件,淡化了“教和學”的界限,讓幼兒在活動中充分體驗玩滾動遊戲的'樂趣,滿足了幼兒的探索慾望,使幼兒在玩中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2、活動內容有趣,操作性強,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特別是在探索活動中,層層遞進加深了探究難度,但是在教師的適時指點和引導下使得難點迎刃而解,整個活動在輕鬆愉快、充滿情趣的氣氛中進行,讓幼兒始終保持濃烈的興趣,使教育極富感染力,效果甚為理想,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3、活動環節層層深入、循序漸進活動中以球為切入點,在二次操作的過程當中,逐層遞進、層層加深,教師有層次、有步驟的丟擲探索要求,幼兒帶著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動,每個環節間有著內在的聯絡,有助於推進幼兒較深入探究滾動物體的外形特徵和它們的不同現象,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體驗發現的樂趣。
4、實效性強,面向全體幼兒,共同參與活動中,為幼兒創設寬鬆自由的探究氛圍、使每位幼兒都有參與探索和發現的機會,所有的科學現象都是讓幼兒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獲得的。真正讓每個幼兒做到在“玩中學”“做中學”促使幼兒自主地與材料的互動中建構經驗,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體驗探究的樂趣。
活動中不足的是:本次活動有些單一,活動過程中只探索了哪些物體能夠滾動,哪些物體不能夠滾動,其實不同的滾動物體他們的滾動面也的不一樣的,這點應該在活動中也有所體現,讓幼兒有所瞭解,這樣有助於幫助幼兒積累經驗。
《滾起來》教案 5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和操作感知不同物體的外形特徵。
2、探索、發現圓的物體滾動的現象,嘗試用各種方法讓圓的物體滾起來。
3、對物體的滾動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①幼兒已有玩玩具汽車、滾球的經驗;
②幼兒已認識並能區分方形、三角形、圓形。
2、物質準備:
①乒乓球、圓形小球、方形積木、三角形積木、墊板、方形盒子、長尺子、三角形尺子若干;紙芯筒、奶粉罐、圓柱體罐子、一次性紙杯、輪胎、一次性圓形紙盤、圓形小圈、瓶蓋、呼啦圈、玩具輪子若干。
②教學課件。
活動過程:
一、影片匯入,激發興趣
1、播放影片。
引導語:小朋友們,今天早上戶外活動的時候我看到兩位小朋友在玩球,我們一起來看看她們是怎麼玩的?她們是怎麼讓球滾起來的?
2、小結:原來將球放在地上,用手推球,球就一直往前滾動起來。
二、玩一玩,初步發現滾動的現象
1、出示各種形狀的材料。
引導語:今天我帶來了一些不一樣的材料,我們來看看是什麼?(積木、墊板、尺子、盒子等)它們是什麼形狀的?這些形狀的材料能不能像球一樣滾起來?
2、幼兒自由玩,透過滾動乒乓球、圓形小球、方形積木、三角形積木、墊板、方形盒子、長尺子、三角形尺子,初步發現滾動的現象。
3、互相交流觀察和操作的結果。
引導語:你剛才玩了什麼?它能不能滾起來?為什麼球能滾起來,三角形、方形的東西不能滾起來?
4、小結:原來三角形、方形有尖尖的角,還有長長的邊,所以這兩種形狀的東西不容易滾起來。球圓圓的,沒有尖尖的角和長長的邊,所以它容易滾起來。
三、滾一滾,嘗試讓圓圓的物體滾起來
1、引導語:只要是圓圓的東西就容易滾起來。今天我帶來了一些不一樣的圓圓的東西,等會請你們去玩一玩,想想辦法怎麼讓這些圓圓的東西滾起來?
2、幼兒自由玩,嘗試讓各種圓的物體滾起來。
3、集中交流:你們剛才玩了什麼?是用什麼辦法讓它滾起來的?
4、小結:原來只要是圓圓的東西都能滾起來,但是有些圓圓的東西要站著滾或者倒下滾,改變一下它的方向才能滾起來。
四、看一看,感知物體的滾動現象在生活中的運用
1、引導語:小朋友們,你們還見過什麼東西也會滾起來?這些會滾的東西有什麼本領?
2、播放影片《物體的滾動現象在生活中的運用》
(一)
①引導語:影片中你看到了什麼?
②小結:小推車可以滾起來,因為它有圓圓的輪子,這樣可以運許多玩具,幫助我們節省力氣。
3、播放影片《物體的滾動現象在生活中的運用》
(二)
①引導語:這些會滾動的東西對我們小朋友的幫助可真大。那會滾動的東西對大人有沒有幫助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②播放影片
引導語:影片中你看到了什麼?
③小結:圓圓的輪子裝在公交車、汽車、腳踏車上,讓這些車子行駛起來,這樣我們就能節省時間;圓圓的輪子裝在餐車上,方便我們生活老師到處分發點心和午餐。
4、小結: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會滾的東西。這些會滾的東西都有很大的本領,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好處。
活動延伸:
家園合作:回家再找找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滾,是怎麼讓它滾起來的,它有什麼本領。
《滾起來》教案 6
設計背景:
這是一個來源於幼兒生活的活動。在活動區角內,幼兒們收集了娃哈哈瓶、電池、汽車等廢舊材料。活動中,發現有許多幼兒很喜歡玩電池,很認真地滾電池。電池又是他們最熟悉、最瞭解的事物。讓舊電池變廢為寶,真正挖掘電池的教育價值,一物多玩,是我們教師所要想的,因此,製作了這個活動。
皮亞傑提出兒童的智慧源於操作,幼兒是在對材料的操作、擺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電池具有趣味性、奇妙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特點。既有趣又能讓幼兒做做玩玩的,孩子們就會百玩不厭,增強學習探索的興趣,這樣,真正發揮電池的教育功能,使幼兒玩中發展。
活動目標:
1、探索電池在斜坡道上滾的現象觀察其變化,比較快慢,學習用數字記錄快慢。
2、發展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虛心請教別人,增強合作意識。
3、幼兒大膽嘗試,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不同型號的電池、相同型號的電池、不同材料的斜坡道、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1、介紹玩法與提示:取出不同型號的電池放在斜坡道上滾,自由探索,發現其特點。
2、幼兒自主探索,操作層次:
第一層次:隨意取電池在坡道上滾。
第二層次:嘗試把不同型號的電池放在相同材料的坡道上滾,觀察比較快慢。
第三層次:嘗試把相同型號的電池放在不同材料的坡道上滾,觀察比較快慢。
第四層次:同伴間合作競賽,一起玩電池,並學習記錄。
3、 小結歸納,得出結論。
活動反思:
新綱要告訴我們: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教師要敏銳地察覺幼兒的喜好,把日常生活的內容拓展為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認為,有什麼樣的生活,便有什麼樣的教育,他主張用生活來教育。年齡愈小,愈需要這種生活教育。
《滾起來》教案 7
設計思路
祥祥在玩遊戲的過程中“開”了一個汽車城,她和她的夥伴們張羅著要賣各種各樣的汽車,他們先從自己家裡帶來了很多玩具汽車,擺放在汽車城裡。可偌大的空間裡,總覺得汽車還不夠!最關鍵的是,有顧客來買車,他們向祥祥提出:“你們怎麼沒有卡車、公共汽車、雙層巴士呢?”於是,幼兒提出要自己製作汽車。為了滿足幼兒的意願,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了各種各樣的盒子,鼓勵他們自己動手,讓汽車城裡的汽車數量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豐富。
幼兒會如何製作汽車呢?最簡單的做法是:用硬一點的紙板剪四個圓,然後貼上在盒子的兩側即可。當汽車城的第一輛自制“雙層巴士”面世時,立刻引起了轟動,還贏得了雷鳴般的學聲。隨著遊戲的一天天推進,汽車城裡自制的汽車越來越多,可教師卻發現,這一輛輛“盒子汽車”一旦製作成功就成為一個個擺設,幼兒根本不會去把玩它們。
那日,教師去汽車城買車,祥祥熱情地為教師介紹一輛輛汽車,教師則故意對那輛自制的“雙層巴士產生濃厚的興趣。結果,祥祥反過來勸教師:“不要買這輛車啊,它開不快的,你瞧,它只開一點點路就停下來,而跑車可以開到很遠的地方去哦!”怕教師不信,祥祥還演示給教師看,一輛現成的玩具跑車和一輛用紙盒製作的“雙層巴士”比賽,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看著幼兒辛辛苦苦製作的汽車如此不受歡迎,難免有些遺憾,教師禁不住想:能不能激發幼兒去改制“盒子汽車”,從而讓自制的汽車也能很好地開起來呢?
這天的遊戲交流中,教師拿出了玩具跑車和一輛紙盒製作的汽車,詢問幼兒:“你們喜歡哪一輛?”前一陣子還被熱捧的“雙層巴士”遭受冷遇,理由很簡單:“盒子汽車不會跑!”也有幼兒講到:“盒子汽車的輪子不會滾!”“有沒有辦法讓輪子滾起來呢?”幾乎所有的幼兒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
基於幼兒的認知,教師決定設計一個集體學習活動來激勵幼兒改制“汽車”,從而瞭解“汽車”製造的一些簡單原理。
活動目標
1.在觀察、比較中瞭解簡單的輪軸構造,嘗試改制“汽車”,體驗成功的樂趣。
2.樂意在活動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遊戲中製作的各種“盒子汽車。
2.各種製作材料及工具:剪刀、膠水、雙面膠、長短不一的牙籤、大頭針(可供幼兒在較厚的圓紙片上戳洞)、吸管、幼兒收集的廢舊紙盒、紙輪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教師製作的汽車,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1.師:前幾天你們在遊戲中用盒子做了很多輛汽車,可是“盒子汽車”跑不起來,只能停在汽車城。今天,我也做了一輛汽車,猜猜我的汽車能跑起來嗎?
2.絕大多數幼兒認為教師的汽車應該和他們的汽車一樣“輪子不可能滾起來,只有2—3名幼兒有些動搖(這幾名幼兒的理由是:“因為老師的本領大,所以老師做的汽車應該能跑起來!”)。
3.教師演示:自制的汽車,能跑起來。
(引來幼兒一陣歡呼,所有的幼兒都看到教師自制的汽車跑了起來,輪子滾得飛快。)
【設計意圖:活動開場,教師就直接出示自制的“盒子汽車”,旨在引發幼兒的關注,讓幼兒在出乎意料中產生強烈的好奇,並由此激勵幼兒的探究興趣。】
4.師:為什麼我的汽車輪子能滾起來呢?
5.幼兒仔細觀察教師製作的汽車,很多幼兒看出了其中的一些差異。
“你的輪子不是粘在盒子上的!”
“你的輪子是戳在牙籤上的!”
“我們的輪子粘在盒子上一動不動,所以滾不起來!”
“我看見馬路上汽車的輪子都是能滾起來的!”
“牙籤把兩個輪子連在一起,兩邊的輪子都能滾起來啊!”
【設計意圖:圍繞“為什麼我的汽車輪子能滾起來”的討論,幼兒會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其中的些許奧妙。事實上,當幼兒的目光聚焦到牙籤時,幼兒已經自然習得了“輪子之間有軸”的粗淺道理。】
二、幼兒探索、改制“盒子汽車”
1.師:你們看出了不少秘密,你們想讓汽車輪子也滾起來嗎?
(此時幼兒已經興趣盎然,他們迫不及待地要動手改制那一輛輛“盒子汽車”。)
2.教師為幼兒介紹各種可能需要使用的材料。
3.幼兒實驗,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教師發現:整個過程中大多數幼兒忙著在圓片中央戳一個洞,然後插入牙籤,再就是用玻璃膠或雙面膠將牙籤連同兩個“輪子”一起貼上在盒子底部。整個實驗過程,教師看到有幼兒拿起過吸管,卻又放回,幼兒並沒有將吸管用到“盒子汽車”的改制中。)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巡迴觀察幼兒的操作過程,給予適當的支援與回應,如幫助幼兒在較硬的圓紙片上戳洞,如提醒幼兒尋找一根長短適宜的牙籤,如鼓勵幼兒看看同伴使用了哪些材料等。教師還可為幼兒介紹吸管,鼓勵幼兒嘗試使用。當然,教師也應該做好幼兒不會使用吸管的準備。】
三、分享交流
1.師:插上牙籤的“輪子”能滾起來嗎?
(有幼兒說能,也有幼兒說不能。)
2.師:有的汽車已經能跑起來了,誰願意和我的汽車比一比,看誰的汽車跑得快呢?
(結果:幼兒製作的汽車不是跑偏了,就是不跑了。)
“為什麼製作汽車的時候都用了牙籤,可我的汽車能跑得又快又直呢?”
3.有幼兒開始注意到:教師汽車上的牙籤轉得很快,而幼兒製作的汽車上的牙籤一點兒也不靈活。
4.有幼兒開始悟出:牙籤動得快,輪子就轉得快:輪子轉得快,車子就開得快o
5.怎樣讓牙籤轉起來呢?
(幼兒百思不得其解。)
6.“誰願意來玩玩我的汽車?”
教師放低了“臺階”,結果有幼兒看到了粘在盒子底部的兩根吸管,這兩根吸管讓幼兒恍然大悟。
【設計意圖:此環節由“看誰的汽車跑得快”引出,進一步激勵幼兒思考“盒子汽車”之間的差異。其實,討論、玩耍、比較的目的都是幫助幼兒理解“原來製作的車子開不快,那是因為車軸沒有動起來,而加裝了兩根吸管後,車軸在管子中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讓它自由轉動,所以車子就可以開得比較快。”】
四、幼兒再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車”,鼓勵幼兒找自己的夥伴去比一比“看誰的汽車跑得更快”
1.教師巡迴指導,幫助幼兒獲得成功。
2.師:你的汽車跑起來了嗎?比賽中有什麼問題呢?
【設計意圖:保留這樣的追問是教師關注幼兒、瞭解幼兒的又一個過程。作為集體學習活動的尾聲,對幼兒而言,再一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車”並和同伴比一比“誰的汽車跑得更快”,其過程一定會遭遇不少問題。有幼兒反映“輪子”東倒西歪;有幼兒不止一次地遭遇“輪子”掉出來的窘境;有幼兒則發現競賽對手的“車輪”比自己的“車輪”大,比賽存在著不公平……事實上,將探討的話題演變成幼兒離開課堂後繼續探究的問題,能幫助幼兒獲得更多的經驗。】
五、整理收拾實驗用品
《滾起來》教案 8
活動目標:
1.願意參加探索活動,對不同物體的滾動現象感興趣。
2.能夠透過觀察和操作,發現圓的物體可以滾起來的現象。
3.具有初步的動手探究能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有玩汽車、滾球的經驗。
2.物質準備:足球、海洋球、牛奶罐、正方形積木、圓柱體積木、三角形積木若干,記錄表人手一份、記號筆若干、貼貼紙、葡萄、手機、牛奶、透明膠、三輪車兩輛、小推車三輛、課件、音樂。
3.環境創設:創設老鼠洞情境。
活動過程:
1.以“滾輪胎”匯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1)問題匯入:怎樣才能把輪胎和叮噹球很快地送到對面去呢?
(2)請幼兒上臺嘗試。
(3)小結:用滾動的方法可以輕鬆地把輪胎和叮噹球送到對面。
2.幼兒初次探索,發現不同物體的滾動現象。
(1)引導語:我們的好朋友小老鼠也想請大家幫幫忙,它從超市買了很多東西,想請小朋友用剛才滾輪胎和叮噹球的方法,把它們送回老鼠洞。請你們幫小老鼠試試看哪些東西滾得動,哪些東西滾不動。
(2)幼兒自由選擇材料操作,教師鼓勵幼兒大膽操作,觀察物體的滾動情況。
(3)集中分享:你發現哪些東西能夠滾起來?這些可以滾動的東西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4)小結:海洋球、足球、牛奶罐這些東西都能滾起來,因為它們看起來圓圓的,所以容易滾起來。像三角形、正方形積木這些東西看起來不是圓圓的,滾不起來。
3.幼兒第二次探索,進一步感知圓的物體可以滾起來的現象。
(1)引導語:剛才我們和小老鼠一起發現了圓形的東西可以滾起來的秘密,在我們教室裡還有什麼東西也能滾起來呢?請小朋友們找一找,試一試,把可以滾起來的材料放到籃子裡。
(2)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進行嘗試,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3)集中分享:誰來說一說,你找到了什麼材料?它能滾起來嗎?
(4)引導幼兒根據嘗試後的經驗進行交流,幫助幼兒梳理經驗,發現其共同處:它們都是圓的,會滾動。
4.遷移經驗,感受生活中物體的滾動現象。
(1)引導語:原來在我們身邊還有這麼多可以滾起來的東西,現在每個小朋友的桌子上有一張記錄表,請你們猜一猜記錄表上面的東西能夠滾起來嗎?用貼貼紙或者畫畫的方式在括號裡面表示出來。
(2)教師引導幼兒進行猜想與記錄。
(3)課件梳理總結: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是圓圓的,可以滾起來,而且它們有很大的本領,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比如汽車、腳踏車、摩托車的輪子都是圓圓的,這樣就開得起來了。
5.活動結束,整理材料。
師:讓我們一起用圓圓的輪子,幫助我們輕鬆的把材料運出去整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