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10篇)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瞭解負數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學生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又不是負數。正數都大於0,負數都小於0。

  3.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正數和負數以及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溫度計、練習紙、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

  1、遊戲:我們來玩個遊戲輕鬆一下,遊戲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遊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後走200米)

  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2、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①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

  ④零上10攝氏度(零下10攝氏度)。

  說明什麼是相反意義的量(意義正好相反)

  3、談話:周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遊,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遊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下這幾個地方在未來某天的最低氣溫,以便做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教材第15~16頁的例4和第16頁的試一試、練一練,完成練習三第1~3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瞭解圓柱體積(包括容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含義。

  2、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的程序,掌握圓柱體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體積,並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滲透、體驗知識間相互轉化的思想方法。

  重點難點:

  掌握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資源:

  PPT課件,圓柱等分模型

  教學過程:

  1、呈現例4中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直觀圖。

  2、提問:這幾種立體的體積你都會求嗎?你會求其中哪些立體的體積?啟發:大家想不想知道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猜想一下:圓柱體積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怎麼算?

  3、引入: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一下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教科書P23-26的內容,P24做一做,完成練習四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圓錐,圓錐的高和側面,掌握圓錐的特徵,會看圓錐的平面圖,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能根據實驗材料正確製作圓錐。

  2、過動手製作圓錐和測量圓錐的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3、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教學重點:

  掌握圓錐的特徵。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錐的組成。

  教具準備:

  每人一個圓錐,師準備一個大的圓錐模型。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2、圓柱的特徵是什麼?

  二、新課

  1、圓錐的認識(直觀感受觀察討論彙報)

  (1)讓學生拿著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後,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的,等等。

  (2)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3)圓錐有一個曲面,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在圖上標出側面)

  (4)讓學生看著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由於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2、小結

  圓錐的特徵(可以啟發學生總結),強調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徵是: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測量)

  由於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藉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後會是什麼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扇形。

  三、課堂練習

  1、做第24頁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後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練習四的第1題。

  (1)讓學生自由地觀察,只要是接近於圓柱、圓錐的都可以指出。

  (2)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由圓柱、圓錐組成的。

  3.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補充習題

  1出示一組圖形,辨認指出哪些是圓錐。

  2出示一組圖形,指出哪個是圓錐的高。

  3出示一組組合圖形,指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四、總結

  關於圓錐你知道了些什麼?你能向同學介紹你手中的圓錐嗎?

  教學反思:

  觀察、感知中認識並掌握圓錐的特點,經歷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的過程,加深了對圓錐高的認識。在旋轉,對比圓柱和圓錐的過程中,加深對圓錐特點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思維。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冊第36~37頁例4、例5及做一做,練習八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並會正確地計算出圓柱的體積。

  2、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並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體驗轉化及極限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

  圓柱體體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

  多媒體課件、圓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學過程:

  一、激凝匯入

  師: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們要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可前兩天,老師家的水龍頭出了問題,你們看,一刻鐘就滴了這麼多水。(出示裝有水的圓柱容器。)

  (1)啟發思考:容器裡面的水形成了什麼形狀?(圓柱)你能知道這些水的體積嗎?你能想什麼辦法知道它的體積?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圓柱體。

  那你有辦法求出這個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嗎?

  生(熱情的):老師將它捏成長方體或正方體就可以了!

  3、創設問題情境。

  師小結:這麼說同學們都有辦法將一些圓柱形的物體轉化為長方形或正方體來求它們的體積,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們要求某些建築如(出示課件:人民大會堂東門前的門柱和壓路機大前輪)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東門前的一個圓柱形門柱的體積,或者求壓路機圓柱形大前輪的體積,還能用剛才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不能)

  那怎麼辦?

  學生試說出自己的辦法。

  師:看起來前面這些方法雖然可行,但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們必須找到一個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研究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經歷體驗、探究新知

  1、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

  師:你們打算怎麼去研究圓柱的體積?

  小組同學討論研究的方法。

  2、學生動手操作感知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體驗。(操作學具,進行拼組)。

  (2)學生小組彙報交流:

  近似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圓柱的體積;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近似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根據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底面積乘高,得出圓柱體的體積也等於底面積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圓柱像這樣等分成32份、64、128份後再拼起來,會怎麼樣?有怎樣的變化趨勢?分成無數份呢?(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起來的近似長方體的長越近似於直線,這樣整個圖形越近似於長方體。如果照這樣分成無限多份,拼出的圖形就是長方體)

  3、教師課件演示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的過程。

  4、師生共同推匯出圓柱的體積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底圓柱面積高

  V=Sh

  5、鞏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麼?

  ②知道哪些條件就可以求圓柱的體積?

  а、知道底面積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

  b、知道底面半徑和高,可以先計算出底面積,再計算體積;

  c、知道底面直徑和高,要先算出半徑,再算出底面積,最後才能計算出圓柱的體積。

  學生回答後師板書。

  6、教學例4、例5。

  課件分別出示例4、例5,讓學生找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然後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實踐練習

  1、出示課件:人民大會堂東門前的門柱和壓路機大前輪的有關資料求出它的體積。

  2、拓展延伸:同學們到工廠參加社會實踐。工人師傅拿出一塊長、寬、高分別是6釐米、5釐米、4釐米的長方體,問:同學們,現在我們要把這塊木料加工成一個體積最大的圓柱體,你們想一想,圓柱的底面直徑和高應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說:我知道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小林是怎樣想的嗎?

  四、課堂總結;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5

  教材說明

  綜合應用“合理存款”是在完成了第六單元“百分數”的教學之後安排的,旨在讓學生鞏固對儲蓄存款的認識,瞭解教育儲蓄以及國債利率的有關知識,並綜合運用這些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透過這個活動,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多地接觸實際生活中的百分數,認識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了解教育儲蓄、國債等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投資意識。

  “合理存款”活動共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

  1.明確問題。

  本活動主要圍繞:“媽媽要存款一萬元,供兒子六年後上大學用,怎樣存款收益?”這一問題展開的。該問題中蘊含著幾個很關鍵的資訊:本金、可存款年限以及資金用途。

  2.收集資訊。

  明確問題後,需要收集與該問題相關的資訊。教材中呈現了透過去銀行諮詢以及查閱相關規定的方式獲得的資訊:(1)人民幣儲蓄存款利率,包括定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活期利率等。(2)教育儲蓄存款免徵存款利息所得稅,它可存的期限以及相應利率。(3)國債也是免徵利息所得稅,有三年期和五年期的……

  3.設計方案。

  根據上述收集到的資訊,讓學生設計具體的儲蓄存款方案。定期儲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111頁第一張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儲蓄存款方案以及買國債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張表格中。每一個具體方案都要求明確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稅以及到期收入等資訊。

  4.選擇方案。

  從上述各種可行的方案中選取收益,即化的方案進行合理存款,並計算出到期後總共的收入。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可用1課時進行教學。

  2.本活動涉及的調查與收集資訊工作,老師可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學生可以透過網路、電話以及銀行諮詢等多種渠道獲得人民幣儲蓄、教育儲蓄以及國債的利率和相關規定。

  3.課堂教學時,老師可結合要解決的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本活動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這筆存款的用途。這可以促使學生整理資訊時更有針對性,特別是為設計教育儲蓄存款方案提供合理的理由。

  4.在明確學生已經收集到必需的資訊之後,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共同設計方案。教材第一張表格中給定期儲蓄存款方案預留了三行,實際上學生在具體設計時可能不僅僅只有三種,如一年期存6次,二年期存3次,三年期存2次,先存五年期再存一年期……多種方案。老師對學生設計的不同方案要恰當的給予鼓勵,不能不加指導讓學生盲目地停留在對定期儲蓄存款方案的羅列中。

  5.在對教育儲蓄和國債方案的設計之前,建議老師先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和明確收集來的關於教育儲蓄和國債的相關資訊與規定。例如:(1)2006年發行的憑證式一期國債,三年期利率為3.14%,五年期利率為3.49%。(2)一年期、三年期教育儲蓄按開戶日同期整存整取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計息,六年期按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計息;教育儲蓄儲戶憑存摺和學校提供的正在接受非義務教育的學生身份證明(以下簡稱“證明”)一次支取本金和利息,每份“證明”只享受一次優惠。

  6.教師啟發學生透過討論逐步認識到,由於教育儲蓄和國債都免徵利息稅,所以相對同期的定期存款,它們的收益會相對較高。但由於國債和教育儲蓄對存期和提取具有一定地限制,所以為了實現本筆存款收益化,可能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

  (1)教育儲蓄存六年。

  (2)先買三年期國債,到期後再買三年期國債。

  (3)先買三年期國債,到期後再存三年期教育儲蓄。

  (4)先買五年期國債,到期後再存一年期教育儲蓄。

  在連續存款的方案中,連續存款時仍然只存本金一萬元,不包括已經獲得的利息(具體見下表)。

  1.教師請各組同學選派代表,交流本小組選擇的收益的方案,並具體算出到期的收入。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本活動在設計方案時國債利率均以2006年發行的憑證式一期國債的年限和利率為準,教育儲蓄也以當前的規定和利率為準。實際上,國債以及教育儲蓄的利率在不同時期可能會有所調整,但無論利率如何變化,方案設計的思路是一致的。教學時老師可根據當時的情況進行具體的調整。

  2.教師在與全班同學共同反饋結果後,還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如果自己有錢,想怎樣投資,理由是什麼,培養學生的投資意識。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透過教學,使學生在理解分數除法意義及掌握分數乘法應用題

  題思路的基礎上,掌握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稍複雜分數除法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能比較熟練地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透過教學,培養並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弄清單位“1”的量,會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小紅家買來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還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學生口述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其他學生畫出線段圖。

  2、學生獨立解答。

  3、集體訂正。提問學生說一說兩種方法解題的過程。

  4、小結:解答分數應用題的關鍵是找準單位“1”,如果單位“1”的具體數量是已知的,要求單位“1”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就可以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直接用乘法計算。

  二、新知探究

  1、教學補充例題:小紅家買來一袋大米,吃了,還剩15千克。買來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麼意思?應該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

  (2)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畫出線段圖。

  (3)引導學生根據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式:

  買來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

  解:設買來大米X千克。

  x-x=15

  2、教學例2

  (1)出示例題,理解題意。

  (2)比航模組多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說出:是把航模組的人數看作單位“1”,美術組少的人數佔航模組的

  (3)學生試畫出線段圖。

  (4)根據線段圖,結合題中的分率句,列出數量關係式:

  航模小組人數+美術小組比航模小組多的人數=美術小組人數

  (5)根據等量關係式解答問題。

  (6)解:設航模小組有χ人。

  χ+χ=25

  (1+)χ=25

  χ=25÷

  χ=20

  答:航模小組有20人。

  三、課堂小結

  1、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兩道應用題,它們有什麼共同點?(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兩道應用題,題裡的單位“1”都是未知的數量,都可以列方程來解,這樣順著題意列出方程思考起來比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複雜的分數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關鍵是找準單位“1”,再按照題意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列出方程)

  四、當堂測評

  練習十第4、12、14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迴指點,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請教優秀學生,做到“一幫一、兵強兵”。

  設計意圖:

  繼續發揮線段圖的作用,以方便學生理解,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後記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7

  一、教學內容

  化簡比。(教材第50~51頁例1)

  二、教學目標

  1、能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區別。

  3、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滲透類比思想。

  三、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難點:理解化簡比與求比值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數化為最簡分數。(課件出示題目)

  4/8 6/30 12/18 14/56

  點名學生回答,並說一說什麼是最簡分數。

  2、六二班共有學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數為46,總人數與出勤人數的比是多少?(課件出示題目,點名學生回答)

  3、師:比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4、引出新課。

  師:為了使數量間的關係更明確,我們經常要應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一起學習的內容。

  二、學習新課

  1、認識最簡單的整數比。

  師:誰知道什麼樣的比可以稱作最簡單的整數比?

  引導學生聯絡最簡分數的概念,討論什麼叫做最簡單的整數比。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最簡單的整數比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比的前項和後項都是整數,二是比的前項和後項的公因數只有1。

  指名學生舉出幾個最簡單的整數比。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8

  一、教學內容

  運用比解決問題。(教材第54頁例2)

  二、教學目標

  1、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問題的結構特點及解題方法,發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並掌握按比分配問題的特點和解題方法。

  難點:根據題中所給的比,掌握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師:比的意義是什麼?

  引導學生回顧比是什麼。

  2、一盒糖果有50顆,平均分給甲、乙兩人,甲、乙兩人各得多少顆糖果?他們所得糖果數的比是多少?(課件出示題目)

  點名學生回答,回顧平均分的特點。

  3、引出新課。

  師:這是一道平均分的問題,生活中,很多問題運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時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個數量分成不等的幾部分,即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比的應用。(板書課題:比的應用)

  二、學習新課

  教學教材第54頁例2。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9

  一、教學內容

  比的應用的練習課。(教材第55~56頁練習十二第3~7題)

  二、教學目標

  1、複習鞏固按比分配問題的解題方法。

  2、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難點:會靈活運用按比分配問題的解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礎練習

  1、師: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什麼?(點名學生回答)

  2、教材第55頁練習十二第5、6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師:按比分配問題有幾種解題方法?是什麼?(同桌之間說一說)

  引導學生回顧按比分配的兩種解題方法。

  二、指導練習

  1、教學教材第55頁練習十二第3題。

  (1)組織學生觀察圖畫,理解題意,瞭解資訊。

  (2)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教師巡視,並引導學生理解每個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員和7名遊客,也就是救生員和遊客的人數比是1∶7。

  (3)交流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0

  1、教學目標

  1、在活動中將已學的“比的認識”進行梳理、分類、整合,從而體會知識間的內在聯絡。

  2、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能夠正確熟練化簡比、求比值,並能合理地應用比的意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向學生滲透對各類知識點的整合、梳理意識,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2、新設計

  1、串聯資訊,整合單元複習內容。

  2、溝通聯絡,自主搭建知識網路。

  3、聚焦對比,分析說理易混知識。

  4、數形結合,提煉方法最佳化思路。

  3、學情分析

  廈門市群惠小學六(4)班學生善於思考,思維活躍,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了更好地以學定教,我透過前測,對學生平時學習中的薄弱知識進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簡比混淆了;比的應用中,沒有掌握解答的關鍵與訣竅。針對學生學情和複習目標,本課設計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補缺+挑戰,並利用電子白板的優勢,引導學生自主複習,掌握知識,培養能力。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學生能夠熟練的運用比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經歷知識的整理過程,建構知識網路圖;能夠熟練比的化簡以及應用比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