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玩轉斜坡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玩轉斜坡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玩轉斜坡,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動目標:

  1.對物體在斜面滾動的現象感興趣,初步感受物體移動的速度與坡度大小等因素有關。

  2.能大膽地運用語言交流、表達,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的樂趣。

  3.養成細緻觀察和積極實踐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奶粉罐、茶葉罐、廢舊小輪胎、積木、木片等

  活動過程:

  一、想一想,油桶搬上卡車的方法。

  引導語:今天,老師想請小朋友們動動腦筋,想想辦法。你有什麼辦法把這些大油桶搬上車呢?

  小結:小朋友的辦法真多呀!我們請來了斜坡來幫忙。有了斜坡我們可以更輕鬆的將這些大油桶搬上車。

  二、說一說,斜坡在生活中運用

  引導語:小朋友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斜坡呢?

  小結:是的,小朋友的玩的玩玩梯、住宅門口供腳踏車、摩托車上下臺階的斜坡、還有馬路上的斜坡。這些斜坡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三、試一試,利用材料玩斜坡

  教師介紹遊戲材料,嘗試開展不同的遊戲

  鏡頭一:搭建斜坡大比拼

  在已有搭建斜坡的基礎上,萱萱和皓皓小朋友用奶粉罐、茶葉罐和竹片搭建斜坡。萱萱小朋友用奶粉罐和一條約50釐米長的PVC管搭了一個斜坡,皓皓小朋友則用一條約1米長的PVC管架在奶粉罐上搭了一個斜坡。他看了看萱萱搭建的斜坡,說“萱萱,你看,我的斜坡比你長呢。”萱萱聽了後,連忙說我也可以搭的很長。說完搬來許多材料繼續搭建斜坡,有竹片、茶葉罐、木塊等。這次,萱萱用木塊和3片約1米長的竹片搭了一段斜坡,並將這段斜坡與原來搭建好的斜坡連線在一起,搭好後她對皓皓說“皓皓,你看,我的斜坡比你長了吧。”此時的皓皓,仍然用PVC管搭建著斜坡,斜坡長約2米左右了,而且他還在不同方向搭建出了3個斜坡。皓皓聽了萱萱的話後,回答道“我的斜坡雖然比你的短,但是比你多呢。”萱萱仔細看了看皓皓的斜坡,說“我也會啊!”說完,也開始搭建起多個斜坡。而皓皓則想辦法延長他的每一個斜坡。一開始,他們倆在教室裡面搭,等到教室沒有空間搭建斜坡後,便跑到了走廊繼續搭建。倆人的斜坡越搭越多、越搭越長。有的斜坡從另一個斜坡底下穿過,有的斜坡則從另一個斜坡的上面飛過,許許多多的斜坡交織在一起,坡面與坡面之間的連線處則高低不平。

  教師分析:

  從搭建斜坡的遊戲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在生活中見過不少斜坡,他們對斜坡的基本結構有一定的瞭解,對於斜坡的搭建有一定的經驗,他們知道搭建斜坡需要有坡面,需要有支撐點,即一個坡面和一個支撐點就可以構成一個斜坡了。從孩子們搭建好的作品來看,雖然他們能搭出長長的斜坡,能在不同方向搭建出多個斜坡,但是他們的搭建還是比較粗糙的,主要體現在坡面與坡面之間的連線比較隨意,連線處凹凸不平。幼兒並沒有意識到坡面與坡面之間連線的'重要性,主要原因在於他們並沒有把斜坡當成“玩具”,而是隻把搭建好的斜坡當成自己的“作品”。

  調整做法:

  教師與幼兒一同收集各種汽車和各種小球。當有了小球和小汽車後,孩子們開始探索在斜坡上如何讓小汽車或小球下坡、上坡。這一遊戲的探索,也將使他們認識到坡面之間緊密連線的重要性。

  鏡頭二:斜坡上的小汽車

  涵涵小朋友在操場上用5條長方形碳化積木和長條坡面搭建好了一個斜坡,這個斜坡有下坡,也有上坡。搭建好之後,她便拿起新投放的小汽車,將小汽車從斜坡的起點處往前推,讓小汽車利用慣性前進。小汽車下坡之後,在即將上坡的時候卡住了,不動了。涵涵不氣餒,她仔細觀察了每一段斜坡後,用手將前後的兩個坡面調整對齊,接著她又拿起小汽車繼續遊戲,這次,小汽車沒有被卡住,而是跑過了一段坡面停下了。涵涵見狀,跑過去拿起小汽車重新回到起點準備第二次嘗試。她使出了更大的力氣將汽車往前推,結果,小汽車跑到了比之前更遠的地方了,卻在上坡的坡面上停下了。予涵小朋友再次仔細觀察了坡面,又把第一段坡面進行了調整,她把用來當支架的木塊立了起來,讓第一段斜坡變的更陡了。調整好斜坡後,涵涵拿起小汽車繼續玩下坡、上坡的遊戲。她使勁兒將汽車往前推。汽車前進的以更快的速度前進著,先是下了坡,接著爬上了坡,最後又下了坡了。見到此景,涵涵開心到尖叫起來了。(錄音)

  教師分析:

  在這個遊戲中,涵涵透過不斷的調整坡面和坡度獲得了斜坡的一些新經驗。她是個愛動腦筋的小朋友,起初,她搭建好斜坡,就想讓汽車下坡,卻不知道汽車能否順利下坡與坡面的銜接是否密合有關係。透過嘗試與觀察,她終於發現小汽車之所以在下坡的過程中被卡住,是因為兩個坡面之間沒有連線好。當她發現這一問題後,立馬調整了坡面之間的連線處,成功的讓小汽車下坡了。另外,從遊戲中可以發現涵涵還了解到了要讓一輛小汽車連續下坡,上下坡,推力和坡度是非常重要的。推力即慣性產生的力,推力越大,速度越大;坡度越陡,速度也將越快。在幾次的嘗試之中,涵涵最後獲得了斜坡遊戲中汽車速度與推力、坡度關係的相關經驗。

  調整做法:

  關於斜坡還有很多遊戲,與孩子討論還可以利用斜坡玩哪些好玩的遊戲呢?

  與孩子商量後,我們增加小木片、紙杯、易拉罐等材料

  鏡頭三:斜坡我還能這麼玩

  新增了彩色木片後,孩子們搭建好斜坡,便在斜坡的出口處將木片拼搭成各種形狀,有的用木片拼搭房子,有的則將木片拼搭成一個三角形。有一次,哥哥將木片橫放在坡面的邊緣上,擺成一列,試圖用彈珠將木片擊倒。這一次,彈珠並沒有擊倒任何木片,而是從橫放的木片下方滾到了斜坡的末端。發現木片沒有被擊倒的哥哥拿來一個直徑約3釐米的小木球,繼續著剛才的遊戲。不到一會兒功夫,木球成功的擊倒了所有木片。哥哥欣喜若狂的歡呼著。童淮、林尹皓等小朋友被哥哥的歡呼聲吸引了過來。看到哥哥發明的擊倒木片的遊戲這麼好玩,他們也嘗試著在離斜坡最末端處約50釐米左右的地面將木片擺成一列,再讓小木球從斜坡上滾出去以便擊倒木片。可惜的是,小木球沿著斜坡滾到最末端處到達地面後,便朝著另一個方向滾去,與木片擦肩而過,木片並沒有被擊倒。老師一旁的林尹皓想了一會兒後說“我知道為什麼木片沒有被擊倒了,因為離的太遠了。”說完,林尹皓用手將木片推倒,在緊挨著斜坡末端的地面重新搭建起木片,童淮見狀也來幫忙搭建。搭好一列木片後,林尹皓再次從斜坡上扔出小木球,只見小木球順利的通過了斜坡後,成功的擊倒了3片木片,還剩5片木片沒被擊倒。此時,一旁的老師提出了問題“有沒有辦法能擊倒全部的木片呢?”童淮摸了摸腦袋想了想後,將木片重新排列,並拿來一個大木球繼續遊戲。這一次,大木球成功的擊倒了所有的木片。此時,我又問“還有辦法能擊倒更多的木片嗎?”童淮和林尹皓想了一會兒後,拿來了更多的木片,將木片搭成“井”字形,搭到10層高之後,再次拿起木球放在坡面上滾下來,當大球順利的擊倒斜坡末端的所有木片後,童淮開心的跟我說“黃老師,你看,這麼多木片都被擊倒了。”

  教師分析:

  從擊倒木片這個遊戲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在遊戲過程中非常專注,不怕困難,當木球沒有擊倒木片時,孩子們能夠認真觀察、思考,並進行調整,直到成功的將木片擊倒。大班的孩子生活經驗比較豐富,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當孩子們在遊戲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問題為導向,不斷的引發他們思考遊戲中遇到的問題,以此來推進遊戲向更深層次發展。在孩子們不怕困難的探究精神以及老師的問題引導下,擊倒木片的遊戲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有趣。從遊戲中,可以發現孩子們對於力的大小的經驗有一定的基礎。透過遊戲,他們瞭解了木片的排列離坡面越近,越容易被擊倒;撞擊力越大,能擊倒的木片將越多,反之則越少;同時木片的排列方式也會影響木片被擊倒的片數。木片排列的越集中,越容易被擊倒,反之,越不容易被擊倒。

  鏡頭四:未完待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