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語文教案(3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語文教案(3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鄒忌諷齊王納諫》語文教案(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鄒忌諷齊王納諫》語文教案(3篇)1

  一、導語設計

  唐朝名臣魏徵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今天我們來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解題

  1、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巧妙地用一個兼語句式點明瞭文章內容地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2、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齊威王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後,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三、認識《戰國策》多媒體出示:

  《戰國策》由於書中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策士們的言論和行動,所以傳到西漢末時,由劉向整理校正後定名為《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聆聽教師名言匯入語,和文章內容連結,進入課堂情境學生試說題目意思,在教師引導下理解題目含義。透過閱讀,瞭解鄒忌其人閱讀相關資料學生整理筆記由名言匯入,切入課文,實現和文字的連結,自然而不牽強。瞭解文字題目才能更好的理解內容;瞭解鄒忌其人有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完成文學常識的積累,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為學生以後的學習做好鋪墊。教學內容及問題情境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四、疏通課文(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昳(yigrave;)麗朝(zhāo)服衣冠(guān)窺(kuī)鏡

  期(jī)年朝(chaacute;o)於齊間(jiagrave;n)進

  (二)再讀課文,讀清句讀。

  (三)學生熟讀課文,依據註釋試譯全文,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重點字詞。(逐段翻譯)教師明確:

  (一)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多媒體出示:

  1、鄒忌諷齊王納諫(諷: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指責。諫:臣子向國君提出的意見。)

  2、能謗譏於市朝(公開指出。謗,公開地指責,沒有貶義;譏,微言諷刺。注意區別:誹,背地裡議論、嘀咕)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指責)

  5、上書諫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書、檔案。這裡指奏章)

  期年之後(期,一週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詞類活用(多媒體出示):

  1、朝服衣冠(朝,名詞作狀語;服,名詞作動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面,名詞作狀語)

  4、聞寡人之耳者(聞,動詞使動用法)

  (三)一詞多義(多媒體出示):

  1、修

  a、乃重修岳陽樓(興建,建造)

  b、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書(撰寫)

  d、鄒忌修八尺有餘(長,高)

  2、朝

  a、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上朝

  b、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朝拜

  c、於是入朝見威王《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朝廷

  d、朝服衣冠《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早晨(zhāo)

  3、孰

  a、我與城北徐公孰美代詞,誰

  b、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同“熟”,仔細。

  4、誠

  a、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的確)

  b、帝感其誠《列子愚公移山》誠心、誠意

  c、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確實、的確

  d、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曹軍必矣學生初讀課文解決課文生字詞讀音學生再讀課文注意停頓學生熟讀課文試譯,畫出文字重點詞。

  根據教師出示的重點句理解加點詞的意思互相交流此類活用的詞的意義,能夠重點區分、比較根據一詞多義的重點句子,理解一詞多義,根據詞義嘗試自己翻譯句子,理解句意。將以上的重點詞語解釋整理在書上或者筆記本上,默記。疏通課文文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主渠道,所以在讓學生讀通、讀準的基礎上,藉助工具書試著翻譯課文,當學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句時教師給予點撥。對課文中的重難點實詞、虛詞教師透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出來,起到強化突出的目的。這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分散又有集中,有自學有點撥,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很好的體現了新課標理念。加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效率。教學內容及問題情境學生活動設計意圖《資治通鑑赤壁之戰》表假設,如果、果真

  (四)古今異義(多媒體出示):

  1、今齊地方千里(土地方圓)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國君旁邊的近臣)

  3、明日,徐公來。(古義,第二天。今義,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多媒體出示):

  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判斷句)

  2、忌不自信(賓語前置)

  3、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省略句)

  4、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介詞結構後置句)

  5、此所謂戰勝於朝廷(判斷句,兼介詞結構後置)

  6、王之蔽甚矣(被動句)

  五、品讀賞析

  1、鄒忌是由一件家庭瑣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這件家庭瑣事是什麼?

  明確:鄒忌向他的妻、妾與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2、由於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異,其妻、妾、客回答問題時的語氣有差別。有何不同?請從原文中找出並說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讚美,口氣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討好,口氣有點勉強。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禮貌、尊重,口氣有點客氣。(可讓三位同學分角色表演。)

  3、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讚美,鄒忌的態度如何?

  面對讚美,鄒忌並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rsquo;”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

  4、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後,並未單刀直入向威王進諫,而是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

  5、諷諫的結果如何?

  齊威王接受了諫言,釋出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爾“時時而間進”,最後“無可進者”,終於“戰勝於朝廷”。

  六、難點探究1、鑑賞寫作技巧之妙

  提問:《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被人稱讚有加的有兩點,一為精彩的對話,一為精巧的結構。請談談你對此的認識。學生分別回答古今義的解釋在教師點撥中強化理解結合教師出示的組句歸納文言句式回答教師提問從課文中找出原句,分角色朗讀,討論其表達的不同感情色彩從課文中找出表明鄒忌態度的詞句,探究其心理活動。小組討論交流鄒忌勸諫的過程齊讀勸諫的結果,理解鄒忌勸諫的意義。古今異義是考試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所以透過教師多媒體出示起到強化作用,加強平時積累,為以後的學習做好準備。簡單歸納句式,有助於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教師的教學設計由整體到區域性,逐漸抽絲剝繭,透過讀、講結合,讓學生在品讀的基礎上理解文字內容,言之有物,為後面疑點的探究做好鋪墊。教學內容及問題情境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學生自由發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對話

  這些對話看似平常,但含意雋永,耐人尋味。

  (2)精巧的結構

  《鄒忌諷齊王納涑》一文被人稱讚的應為結構上的“三疊法”了:三問,三答(與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賞(齊王納諫);三變(結果)。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但承轉全文並最能體現人物特點的應該是這兩個字:

  一是“思”,二是“善”,這一“思”一“善”可以說是解讀本文的樞紐:正是有了“思”才會有下面的諷,這是行文的一大轉折——由不值一談的閨中小事轉向了國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滿危機進諫君王的險事至此已化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開了齊國走向強盛的序幕。

  2、品味鄒忌勸諫技巧之高

  (1)為對方打算——不暴露遊說目的。

  (2)用婉言相勸——忠言順耳利於聽。

  (3)巧施攻心術——先對方之憂而憂

  3、討論交流:鄒忌的勸諫技巧對我們今天的人際交往有什麼啟示?

  明確:在現代資訊社會中,口語交際的頻率很高,瞭解別人、推薦自己、談判求職、合作共事都需要較高的口語表達能力。所以鑑賞鄒忌的勸諫技巧,對提高我們適應社會交際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遊說別人時要不卑不亢。言語恰到好處——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自己尊嚴,是鄒忌給我們的啟示,也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

《鄒忌諷齊王納諫》語文教案(3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詞語;歸納多義詞義項;理清課文的思路和結構。

  2、能力目標:背誦全文;學會諷喻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課文的思想意義;領悟課文的現實意義。

  【教學要點】

  重點:本文記述了鄒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為喻,諷勸齊王納諫除蔽的故事。如何較全面、正確地認識鄒忌這個人物形象。

  難點:理解和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提高藉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教學設想】

  1、導讀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透過反覆誦讀,在充分利用註釋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詞句,掌握課文內容)

  2、討論法。(在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富有啟發性和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充分地展開討論,集思廣益,理解課文的思想意義)

  3、練習法。(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檢測題和作業題,讓學生在做練習題的過程中掌握並積累有關詞句知識)。

  【教學步驟】

  五課時

  第一課時

  【匯入新課】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而這位以雄辯著稱的'謀臣的諷諫之法更是令人叫絕。今天,我們就欣賞選自《戰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新課探究】

  一、解題

  1、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巧妙地用一個兼語句式點明瞭文章內容地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2、鄒忌,齊國的大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有辯才,善鼓琴。齊威王二十一年(前358年),鄒忌以鼓琴遊說齊威王,借彈琴之道言治國之道,威王大為讚賞,任為相國。任職其間,勸說威王進賢納諫,修訂法律,監督官吏,整治軍容,選拔得力大臣堅守四境,使齊國的國力漸強。後受封於下邳縣西南,號成侯。齊威王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後,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3、《戰國策》

  由於書中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策士們的言論和行動,所以傳到西漢末時,由劉向整理校正後定名為《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

  劉向(約前77—前6年),西漢人,是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學家。漢成帝時,任光祿大夫,受命收閱整理經傳、諸子詩賦為書籍,寫成《別錄》一書,是我國最早的分類目錄。另著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等書,還整理修訂了《戰國策》和《楚辭》等。

  4、史書的分類

  編年體(年代)如:《左傳》

  紀傳體(人物)如:《史記》

  國別體(國家)如:《戰國策》

  記事本末體(事件)

  通史(多於一個朝代的歷史)如:《史記》、《資治通鑑》

  斷代史(一個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guān)窺(kuī)鏡

  期(jī)年朝(cháo)於齊間(jiàn)進

  原文: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2、讀課文,讀清句讀。

  讀清句讀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讀,完全可以藉助課文下的註解,理解字義、詞義,把握句意。這樣在重新朗讀時,就能體味出語句的停頓,讀得韻味十足。

  如:鄒忌/修八尺/有餘(×)鄒忌/修/八尺有餘(√)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3、學生根據文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可逐段講解)。

  4、熟讀課文,依據註釋試譯全文,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重點字詞。

  譯文:

  鄒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豔美麗。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的徐公哪一個更美?"他的妻子說:"你更美,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問他的妾說:"我跟徐公誰更美?"妾說:"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跟他坐著聊天,問他道:"我和徐公誰美?"客人說:"徐公不如你美。"第二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認為不如他漂亮;再照著鏡子看自己,更覺得相差太遠。晚上躺在床上反覆考慮這件事,終於明白了:"我的妻子讚美我,是因為偏愛我;妾讚美我,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讚美我,是想要對我有所要求。"

  於是,鄒忌上朝廷去見威王,說:"我確實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的國土方圓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沒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國的人沒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來,您受的矇蔽非常厲害。"

  威王說:"好!"於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級大小官員和老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得頭等獎賞;書面規勸我的,得二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指責(我的過錯)讓我聽到的,得三等獎賞。"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宮門口和院子裡像熱鬧的集市;幾個月後,偶爾才有人進言規勸;一年以後,有人即使想規勸,也沒有什麼說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向齊國朝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內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戰勝敵國。

《鄒忌諷齊王納諫》語文教案(3篇)3

  [設計意圖]

  中學古文教學,以往的程式為介紹作者、背景、解題、翻譯、串講、歸納段意、總結中心等。本設計試圖從引導學生領悟前人結構文章的妙處入手,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深入探究,舉一反三,學會汲取我國古典文學的精華。

  [設計提要]

  這篇教學設計為提要式,由三方面組成:

  1.《鄒忌諷齊王納諫》(以下簡稱《鄒》文)的整齊美;

  2.《鄒》文的參差美;

  3.《鄒》文的哲理美。

  [說明] [所據版本:人教社高中語文第一冊]

  《鄒》文字淺顯,高中學生自己能夠讀懂,所以在指導學生自讀了前面的提示及註釋之後,即可進入下面的導讀。

  [設計實施]

  一、《鄒》文的整齊美

  [引導]鄒忌是齊國的美男子,文章寫他以比美設喻,巧妙諷諫,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寫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齊美,即一種奇特的三疊排比的結構樣式。請同學們讀一遍課文,注意從頭到尾,先後出現了幾個三?

  [討論明確]

  1 、鄒忌有三問:問其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問其妾:吾孰與徐公美?問其客:吾與徐公孰美?

  2、其妻、妾、客先後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鄒忌解蔽,當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4、鄒忌入朝見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宮婦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於臣,比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然後得出推論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5、齊王納諫,下令有三賞: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於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6、納諫之後,齊國有三變: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三變之後,達到了內政修明、國家強盛的目的,從而出現了四國朝齊的國際局面。

  [點撥]也許是無意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個故事組成了三疊排比的奇特結構,敘事如江水東下,十分暢達,並且前後呼應,上下關照,使文章具有一線貫穿、曉暢淋漓的特點。這樣的結構,不僅使文章從全文看來有一種整齊的美,而且使其內在韻律有一種進行曲般的節奏美。這樣寫,看來有些過於理想化,但仔細斟酌,卻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歷史發展規律。

  二、《鄒》文的參差美

  [引導]《鄒忌諷齊王納諫》不僅是整齊美。請再讀一遍課文,比較一下三問、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無區別;若有,說出原因。

  [明確]

  1、三問:鄒忌問其妻,自稱我,用較隨便的口語化的自稱;問其妾,自稱吾,用較莊重的書面語化的自稱,端著架子;問其客吾與徐公孰美?還是端著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

  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鄒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與徐公比較)?從文章開頭描寫看,鄒忌稱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儀表堂堂,再穿上華貴的官服,更顯得風度瀟灑、氣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為這樣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驕傲,再加上是結髮夫妻,恩愛之情更是溢於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較低(從妾字構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著學說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雖只比其妻少了三個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對鄒忌不如妻那樣發自內心的讚美。接下來,面對在齊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其客說: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討好主人的話,語氣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這三問三答,雖然未寫一個字的個人心理、神態,但每一處問答,每一個人的表情乃至內心世界,都能使讀者描摹出來,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我們再來看三比。從第二節開始,鄒忌以他策士善辯的風格,首先向齊王說明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然後一連串地說出他的妻、妾、客分別私、畏、欲有求於他而都說他美於徐公的事。這裡的每一句話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個層次的意思,這一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內容。這樣寫,既避免了重複,又使行文顯得參差變化而且簡潔明快。正當齊王充滿興趣地聽他講比美故事的時候,鄒忌適時切入主題,以家事比國事,一一比照對應,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於臣,比喻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於王,指出齊王身邊種種易受弊的情況,並得出推論:大王所受的矇蔽一定很嚴重啦!鄒忌雄辯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諷喻,使齊王如夢初醒,立時瞭解到了政治積弊之所在,從而痛下決心,懸賞納諫,廣開言路,進行改革,這才出現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齊國逐漸跨入了戰國七雄的行列。

  [點撥]《鄒》文既有相對整齊的結構美,又有錯綜變化的參差美;在這變化錯綜之中,又從人物語言的角度,十分恰當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態,確實起到了言簡意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國古代文學簡練典雅的風格,由此可見一斑。

  三、《鄒》文的哲理美

  [引導]透過鄒忌比美、設喻諷諫,使齊國走向強盛的故事,我們能夠從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請大家再讀一遍課文,進行思考,試從領導者、被領導者和普通人這三個角度進行分析(也來個三)。

  [討論明確]

  1、作為下級,既要勇於進諫,又要善於進諫。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鄒忌這樣,幽默風趣、娓娓到來、順理成章地使國君納諫除蔽,從而達到使國家政治清明、繁榮昌盛的目的,豈不美哉!

  2、作為領導者,也應樂於納諫。聞過則喜、從善如流,是古往今來那些胸懷寬闊、雄才大略的領導者的優秀品質,齊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沒有虛懷若谷的氣度,沒有為國家的長治久安、為百姓的安危禍福著想的胸懷,不但逆耳的忠言聽不進,就連順耳的勸諫也難說聽得進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

  3、作為普通人,也應有自知之明。鄒忌之所以三問,徐公來了之後又窺鏡而自視,終於發現自己弗如遠甚,可見鄒忌一開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約而同地捧他,也沒把他捧暈乎。所以,才能暮寢而思之,悟出背後的根由:他們之所以美我,是由於私我、畏我、有求於我呀!這叫什麼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當: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千古名言,就是從本文中歸納出的)

  [點撥]《鄒忌諷齊王納諫》通篇都閃爍著哲理的光輝。如果,我們所有的被領導者都能勇於並且善於進言,各級領導都能樂於納諫,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則我們的國家幸甚,我們的民族幸甚!

  附:板書

  問、答、思整齊善於進諫

  三參差樂於納諫三

  比、賞、變哲理自知之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