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城市化教案

高二地理城市化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城市化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標要求與分析】

  課標要求:

  在新課標中,對《城市化》的第一個小知識點“城市化”有如下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對於上述內容,課標還提出了活動建議: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或進行走訪,討論城市的變化,交流感想。

  課標分析:

  本次課程內容主要學習四個內容,根據上面課標的要求,本節課不僅要求學生對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點的認識,還要求學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時,課標說明了本節內容的教學方法,運用圖片對比及學生參與活動來讓學生對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認識。

  【教科書分析】

  本次課包括四個內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過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標誌;三是推動城市化的的動力;四是城市化的影響。重點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過程;城市化的特點;推動城市化的的動力。難點是城市化特點的概括。對於“城市化的影響”這一內容,只要求簡單瞭解。

  【學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們身邊的地理現象,從學生的已有基礎知識來看,他們對城市化有一定的瞭解,但這種瞭解往往是粗淺的、片面的,本節教學將以圖片、講解及分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更加理性、深入地瞭解城市化相關問題。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徵之後,本節教材主要從動態的角度探討城市化。

  【設計理念與思路】

  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學習。主要以講解+小組討論為主。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生透過影像與教材的學習,能準確的說出城市化的定義及其衡量標誌。 2、學生透過小組討論的方法學習推動城市化的動力。 3、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展示武漢的一些照片,讓學生從感知上認識城市。 2、展示課本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城市化的定義。 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講解衡量城市化的標誌。

  4、小組討論推動城市化的動力。

  5、展示城市化前後的建築、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圖片,讓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學習,讓學生對城市化有更深刻的瞭解,並透過小組合作討論,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方法】

  講解法、演示法、小組討論實驗法

  【教學媒體】

  黑板、多媒體

  【教學過程】

  1、學生觀看有關武漢的一些照片,讓學生從感知上對城市有個大概印象。

  2、課件展示倫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擴充套件圖提問:倫敦市的區域範圍呈現一種什麼趨勢?

  3、課件展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先引導學生看圖例,並提出問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等級及數量上有哪些變化?”,然後讓學生觀察圖片並進行思考,在此期間,將我國城市等級分類標準補充到板書上,最後請一位學生進行回答,並對其回答進行判斷和補充。

  4、由上面的環節歸納出城市化的概念。

  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導學生分析、學習衡量城市化的標誌。

  6、透過練習題目對剛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

  題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標誌是:(C)

  A、城市人口數量增加

  B、城市規模擴大

  C、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數量增加

  題目二: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對城市化的理解正確的是:(D)

  A.大批的農民遷移到城市,由農民變為市民

  B.農民進城的數量越多,就說明城市化率越高

  C.農民進城越多,這個地方的社會發展越先進

  D.農民生產方式的工業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由上面的題目二,提出“我國最近幾年出現的大量農民工湧進城市與城市化的關係”這一問題,並進行解釋,解釋時說明這隻代表老師個人觀點。

  8、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並提出問題“是什麼原因推動向農民工等農村人湧向城市,推動城市化的動力有哪些?”,根據班級學生情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別分析使農業人口離開農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農業人口進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並結合自己身邊的事例進行說明分析。 總結學生討論結果,並不斷進行解釋、補充。

  展示課本上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驅動示意圖》,以比較形象的方式讓學生對推動城市化的動力進行學習。

  9、展示城市化前後的建築、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圖片,讓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10、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回顧,並指出本節課的重難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