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望嶽 教案2七年級

七年級下冊語文望嶽 教案2七年級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望嶽 教案2七年級,歡迎大家分享。

  一、教學目的:

  1、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係。

  二、教學重點:

  1、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三、教學難點:

  理解詩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學物件:

  八年級學生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同學們,即將到來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麼安排呢?讓同學自由回答,把話題引向“旅行”。說起旅行,我們國家的名勝古蹟可是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當屬“五嶽”最有名,正如“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明確:泰山

  2、介紹“泰山”,同時展示課件。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嶽,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泰山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數千年來,先後有十二位皇帝來泰山封禪。

  3、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分兩步:先透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

  1、朗讀,強調字音、字形。

  2、解題: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

  逐句詮釋:(此詩雖是八句四聯,中間兩聯還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1、“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表現詩人雖未得親歷其境,但久慕其名。接著解釋“岱宗”一詞,再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接句自問自答,“齊魯”是春秋的.兩個諸侯國,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指泰山之色,請問,這表現了泰山的什麼特點?明確:青翠。“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又表現了泰山的什麼特點?明確:綿延不絕。整句話是摹寫泰山山脈臥於齊魯大地,那這就應該是遠望所見。

  2、“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兩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大家覺得這應該是虛寫還是實寫呢?明確:虛寫。表面上寫造物主獨鍾泰山,賦予之神秀之氣,而實際上抒發了詩人對泰山的賞慕有加。“陰陽”是指山的南、北兩面,這句話就是說:“山南山北,雖在同一時間,但一邊明亮如清晨,一邊卻陰暗如黃昏。”大家覺得這句話哪個字用得最好?為什麼呢?明確:“割”字,突出南陽北陰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躍然紙上。第四句應為實寫,極盡誇張之能事,寫泰山山勢之高峻。這一聯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那麼綜合起來,這句表現了什麼樣子的泰山呢?明確:神奇秀麗、高大。比較首句,詩人關注的焦點已經從整個泰山山脈發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這麼看來這句應是從那個角度進行“望”呢?明確:近望。

  3、總結:這兩聯可以概括為:泰山的整體形象。

  4、過渡:這是我們這個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當然,學習一首詩,重點還在於理解詩中的“情”,所以我們接下來看到詩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後兩句為本詩的第二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這兩句詩亦景亦情,情由景生,這裡的景是指?明確:層雲、歸鳥。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這表達了怎樣的心情?明確:心情激盪。接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說明站在泰山上,視線如何呢?明確:眼界空闊。這一句是抓住了層雲和歸鳥這兩個景物細節來抒情,所以這一聯應為“細望所見”。

  6、接著詩人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請大家結合註釋理解這一聯的意思。明確: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那麼是站在一個什麼樣的角度,可以一覽群山呢?明確:俯視。接著是本課重點:結合寫作背景,啟發學生理解這一句的深層含義。讓學生各抒己見。(參考答案: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

  7、總結:這兩聯可以概括為:詩人的感受

  8、結合整首詩,進一步感悟詩人情感:討論問題一、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遊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後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參考答案: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討論問題二、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裡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麼?

  學生自由發言。

  五、佈置作業:背誦這首詩,完成課後練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