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上的斑點教案

牆上的斑點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牆上的斑點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牆上的斑點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掌握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徵。

  2、體會作者在意識流動中所蘊涵的對生命、現實、文學以及體制與觀念的深沉思考。

  3、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方法。

  教學設想

  1、課文內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難重點,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內容;課文基本結構的理解和把握是又一個難點

  2、對聯想方法的把握和材料的選取是要深入研究的,可以讓學生當堂練習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簡介伍爾夫生平和創作及意識流小說:

  1882-1941;其父是一位學識淵博、頗有聲望的哲學家和評論家;自幼身體孱弱,未上學;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細膩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發作;41年投河自盡。

  強調內心;“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讓我們在那萬千微塵紛墜心田的時候,按照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給意識印上的痕跡吧。”

  意識流小說,“意識流”一詞是小說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來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覺的持續流動。後來文學評論者借用該詞形容現代小說中模仿這一過程的創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亞伍爾夫外,還有詹姆斯喬伊斯和多羅西理查遜等。意識流小說是唯我論在文學上的體現,其哲學信條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東西都是虛的。這一信條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想像的途徑,藉助這一途徑,我們可以進入別人的內心世界(哪怕是虛構的),以此擺脫以往那令人心虛的假設。

  鑑賞重點

  一是“牆上的斑點”這一形象在結構上的作用

  二是比較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不同。

  小說內容

  女主人公冬日裡坐在壁爐前吸菸,透過煙霧,看到牆上的一個斑點。她反覆猜想它是什麼,於是無數“無意識的幻覺”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麼,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藉此顯示精神世界紛繁複雜的意識流動。作者認為,藝術的任務不是再現客觀世界,而是表現客觀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識中的反映,表現感情、感覺、聯想、想象的豐富性和複雜性。這種藝術主張在這篇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第二課時

  寫法特點

  1、薄肚繳系陌叩恪吠ㄆ是內心獨白。“我”看到牆上有一塊黑色的“汙跡”,意識就隨之飄逸開去,後來發現,這一汙跡原是一隻蝸牛。這一斑點“蝸牛”充當了“我”意識轉向的契機,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關的零碎的思緒連成一體。

  2、薄拔搖貝湧吹角繳嫌幸話叩鬩發了一連串漫無邊際的自由聯想。想到人生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後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隻蝸牛。

  結構特點

  不離線索,透過觸發物斑點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散又收回,回到斑點,經過不斷迴圈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嚴謹有序。

  (永遠不離線索,內容從斑點開始,又回到斑點,像一個花瓣,嚴謹有序)

  比較閱讀

  讀了《牆上的斑點》後,想一想意識流小說和傳統小說相比,有哪些不同。

  1、幣饈讀饜∷蕩蚱屏舜統小說由作家出面介紹人物、安排情節、評論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方式,重在表現人物的各種意識流動的過程。它常常集中筆墨去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人物的意識流動。《牆上的斑點》描寫主人公看到牆上有一個斑點而引發的一連串漫無邊際的遐想,採用內心獨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剖析內心的奧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靈魂世界。此外,意識流小說主張取消作品的故事情節,讓人物自己直接展開自己的意識活動過程。在意識流小說裡,即使是描繪環境、外貌、舉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從旁敘述,而是透過人物自身的回憶、體驗、感知和想象表現出來。

  2、弊雜閃想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藝術特徵。自由聯想包括事實與夢幻、現實與回憶的相互交織,來回流動。意識流小說家直接從弗洛伊德那裡吸取了“自由聯想”的理論,把它們作為自己創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聯想,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反映。意識流小說家在運用自由聯想時,卻表現出意識流動的跳躍性、隨意性和突兀多變、無規則的特點。《牆上的斑點》寫主人公看到牆上的斑點,思緒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後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隻蝸牛。這一連串的“自由聯想”展現了主人公頭腦中意識流動的隨意性、跳躍性。

  3、貝蚱剖笨戰縵蓿進行立體交叉式的敘述以及多層次結構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特點。傳統小說的回憶倒敘,雖然也有將時序顛倒、打破時空界限的,但在具體“回憶”的那段時間,時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識流小說則不同,它們在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時,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滲透,而導致作品在時間與空間上形成多層次的結構,頗具立體感。意識流小說的“回憶”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許多回憶互相沖擊碰撞,用以顯示人物意識活動的突兀變化。小說《牆上的斑點》中主人公的遐想,“斑點”成了主人公從一種思緒轉向另一種思緒的中間媒介,從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軌跡,使作品渾然一體,具有內在的和諧。

  4、蔽槎夫否定生活的客觀性和現實性,強調“內心真實”。她認為“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在一個普通的日子裡,一個普通人的“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因此,視接近生活的本來面目為己任的作家,就會深入到人物的意識深層,他們的作品也就會“沒有情節,沒有喜劇,沒有悲劇,沒有已成俗套的愛情穿插或是最終結局”。她呼籲:“讓我們在那萬千微塵紛墜心田的時候,按照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給意識印上(不管表面看來多麼互無關係,全不連貫)的痕跡吧。”

  牆上的斑點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意識流小說和傳統小說相比,瞭解意識流小說的特色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檢查作業匯入

  二、預讀課文,理解內容

  思考回答:為什麼《牆上的斑點》只有思緒的飛揚、思維的流動,卻也能稱之為小說?

  因為它要捕捉的正是人們的潛意識,要向讀者客觀地呈現那一刻自己意識流動的過程。正如弗吉尼亞·伍爾夫在《現代小說》中所寫的:“小說的適當素材是不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切感情、一切思想都是小說的適當素材;頭腦和心靈的一切特點都值得吸取;一切知覺印象都有用處。”因此,《牆上的斑點》不是關於那個“斑點”的小說,“斑點”不過是觸發她豐富聯想與想像的一個媒介而已,小說的主題也正濃縮在她恣肆汪洋的想像和探求中。

  反覆細讀這篇小說,我們不難發現,在“漫不經心”的意識流動中,或隱或現地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思想情感。例如她揭示了生命的真諦與生活的真實——生命具有無限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它是不確定的甚至神秘的,不可能為它找到明確的結論,正如我們面對面地坐在車廂裡,相互觀看,只能看到些朦朧的幻影,或者猶如與車廂外的人一樣擦肩而過,難以彼此瞭解。

  在作品中,弗吉尼亞·伍爾夫還表達了一種“平靜的、幸福的聯想”——一棵樹倒下了,它的生命並沒有結束,“這棵樹還有一百萬條堅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換言之,弗吉尼亞·伍爾夫有這樣一個信念:個體生命與普遍生命是相融合的,往昔的生命體驗依然存在於現時的記憶中,從而使個體生命透過轉移和延續獲得擴充套件與永恆。更為激烈的是,在這篇小說中充滿了對男性話語霸權的挑戰,她憤慨地指出:“男性的觀點支配著我們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標準,訂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她期待著把這一切陳腐的枷鎖都送進垃圾箱,她渴望擁有一個“安寧而廣闊,曠野裡盛開著鮮紅的和湛藍的花朵”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這裡沒有惠特克年鑑,沒有尊卑序列表,人們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想。

  總之,《牆上的斑點》蘊涵著弗吉尼亞·伍爾夫許多意義重大的體驗和領悟,它觸及到生命在個體死亡之後永恆延續的問題、自然與機械性現實的對立問題、文學創新精神與陳舊規範相沖突的問題,以及女性反抗男性中心體制和男性觀念的問題等等。正因如此,《牆上的斑點》才產生一種巨大的震撼力與穿透力,給了我們無窮的回味,使我們的靈魂在閱讀中得到洗滌。

  牆上的斑點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領會敘述的角度對於小說內容和主旨呈現的的作用;

  2、認識敘述的繁複在意識流小說中的特殊運用;

  3、把握意識流小說的特點及其思想內涵。

  二、學情分析

  本文是高三年級的一篇外國文學賞析課文,而且是意識流小說,學生的情況是:一方面學生對西方社會的人文背景缺乏感性認識,對西方現代主義作品的表現手法和敘述方式更是陌生;另一方面,進入高三後,學生要應付大量的專項基礎訓練,課時緊張,性情浮躁,難以對這些篇幅較長而且艱澀難懂的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講授本課有較大難度。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感知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

  2、分析意識流小說的表現手法。

  難點:

  引導學生從傳統的閱讀經驗中走出,拋棄單純的思想意義式的追求和“情節結構”式的層次分析,瞭解意識流小說特有的敘事特徵和藝術美。

  四、教學過程

  活動1【講授】匯入新課

  1941年,一位有著高貴典雅氣質的婦女,在她的上衣口袋裡裝滿鵝卵石,然後慢慢地沉入烏斯河的深處,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源。她活著,為世人創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讓一條原本尋常的河流從此名揚天下。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她的`一篇代表性作品——《牆上的斑點》(板書),去感受一下這篇小說與傳統小說的差異性,探究這篇小說所要表現的主旨是什麼。

  活動2【活動】教學過程

  一、初讀小說,瞭解意識流小說敘述主體及其視角

  (一)這篇小說的敘述者是誰?——“我”

  (二)“我”是什麼樣的人?

  【討論交流】

  從小說的敘述來看,“我”應該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女性,她很敏感,喜歡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豐富

  (三)這篇特殊的小說怎樣體現傳統小說的元素?(時間、地點、人物、情節事件)

  【討論明確】

  回憶、瞬間 房間 我 聯想、發現是蝸牛

  二、再讀小說,體驗意識流小說的內容、主旨及結構

  (一)這篇小說,“我”敘述了什麼內容?

  【閱讀討論】

  1、這篇小說沒什麼內容,根本沒有情節,沒有故事;

  2、整篇小說就像一個百無聊賴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緒飄到東飄到西,她的思緒是沒有規律的,她的思緒就是小說的內容;

  3、也不能說完全沒有規律,她是對牆上的斑點進行猜測由猜測引發的思緒就是小說的內容。

  (二)《牆上的斑點》是伍爾芙於1919年發表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牆上的斑點是什麼?我們站起來走近它看一看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不去做而要猜想?“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閱讀交流】

  意識流小說顯示的是思維的流動、思想的過程、思考的快感、意識的力量。

  (三)意識流小說就是作者筆下意識流動中產生的每一個幻象(用詩的術語稱之為“意象”也未嘗不可)組合而產生的力量,這些意象有著特定的思維指向和清醒的選擇,是作者表達思想的載體小說中“我”對“斑點”的猜測共有幾次?

  【閱讀討論】

  一共有六次

  1、確定哪一天看到斑點

  冬天爐火、城堡紅旗、紅色騎士騎馬上山坡

  2、好像是釘子的痕跡

  貴婦人肖像畫、以前房主、鐵路郊外別墅

  3、太大太圓,又不像釘子

  生命的神秘、人類的無知、遺失的東西、生活的快速、來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亞、人類保護自我形象的本能、倫敦的週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牆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師和他的老伴、學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

  樹、樹的生存

  最後,終於發現,牆上的斑點原來是一隻蝸牛

  板書:現實的折射——探尋:斑點——現實、思想——蝸牛

  (四)揣摩小說的結構

  六次猜想,我們分不清哪些是內容,哪些是對內容的表達意識流先驅人物亨利?詹姆斯說:“針和線分離就不能縫衣,內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為藝術品”《牆上的斑點》就是這樣一篇內容與形式難以區分,內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內容的作品 那麼“牆上的斑點”這一意象在小說中起到什麼作用?

  【討論交流】

  小說以斑點為中心的紛繁的意識活動形成了一種立體的輻射結構,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圍繞著花蕊的盛開的鮮花這一斑點是蝸牛或別的什麼,在小說中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客觀事物“蝸牛”充當了“我”意識轉向的契機,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關的零碎的思緒連成一體

  以一個原點為軸心向四周輻射的,這是伍爾夫小說的獨特的結構形式,小說中的“斑點”是一個象徵性意象,在結構上是作者引導讀者進入心理世界的一個跳板或支點小說的所有線索都嚴謹有序,“我”的聯想從“斑點”出發,展開繁複敘述,再返回斑點,再彈出思緒,像一個花瓣又回到斑點,六次聯想,就像六個顏色不同的花瓣,“斑點”像花蕊,又像花托,把種種不相關聯的思緒串聯或疊加在一起。

  由此可知,小說的敘述結構也不是一團亂麻牆上的斑點是圓心,由此生髮的聯想忽近忽遠,始終圍繞中心點在執行結構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圍繞著花蕊的盛開的鮮花前面的謎題與結尾的解謎,相互照應,使小說的敘述圓滿而完整

  板書:精巧的結構——輻射結構(整體)、線性結構(區域性)、環形結構(首尾)

  活動3【講授】課堂總結

  這是一篇記錄意識流動的小說,其中的情形每時每刻也在你的頭腦中發生,因此你也可以體驗它。

  牆上的斑點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牆上的斑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