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精選12篇)
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精選12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 篇1
【活動目標】
1.感受並體驗遠近的含義,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和探究精神。
2.學習用工具測量遠近,並能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活動重難點】
1.重點:
按照正確的步驟用工具測量
2.難點:
(1)理解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越少越近
(2)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活動準備:
鉛筆,表格、路線圖每人一份、水彩筆蓋、短水彩筆、沒削過得鉛筆。
【活動過程】
一、故事匯入
師:今天,動物學校要舉行一場盛大的運動會,小兔、小熊、小貓都報名參加了比賽。你們看,小動物們馬上就要從自己家裡出發到學校去了,究竟是哪個小動物會最先到達體育館呢?
二、學習用工具測量的方法比較路線的遠近。
1、(引導幼兒觀察路線圖)請幼兒觀察比較,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近?"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遠?你是怎麼知道的?這種方法準確嗎?
2、師: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測法,但是目測法比一定準確,我們還能用什麼方法來判斷路線的遠近呢?(請幼兒講講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繩子、積木等)老師今天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種測量工具,你們看看老師帶來了什麼工具?(水彩筆蓋)
3、師:你們覺得這樣工具能測量小動物家到學校的距離麼?(能)那咱們就先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要幾個水彩筆蓋,你會量嗎?(會),請你來試一試。
在幼兒嘗試過程中教授測量方法,邊演示邊引導幼兒一起講述測量的正確步驟(找起點,沿著線,接著量)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小貓家到學校量了5個水彩筆蓋)
4、師:請你們也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並將結果記錄在表格裡。
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請你再量量其他兩個小動物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把結果記錄在表格裡。
5、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的結果,教師小結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越少越近
6、師:鄭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兩種測量工具呢,我們就用這兩種工具來量一量咱們的小椅子好不好。
請幼兒示範測量方法,及時糾正不對的測量步驟。
7、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結果,教師小結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三、教師小結
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都能被當做測量工具呢,我們的教室裡就有很多,待會請你選一樣你喜歡的東西作為測量工具,來量一量咱們的桌子、黑板,還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個人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 篇2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故事中的“一寸蟲”進行測量,瞭解首尾相連的測量方法。
2. 透過觀察、操作,學習直線的測量方法。
3.體驗進行測量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點:瞭解首尾相連的測量方法。
活動難點:學會直線測量方法的基礎上,對動物身體的某個部位進行測量。
活動準備:一寸蟲圖片 幼兒兩次操作的測量材料。
活動過程:
1.談話匯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們猜猜看,它在哪裡呢?
(2)師:你們知道這是什麼蟲嗎?幼:毛毛蟲
(3)師:可是它說它不叫毛毛蟲,叫一寸蟲,什麼是一寸蟲呢?我們用手來比劃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師:哦,原來一寸蟲長的這麼大,對人類來說,這麼長就是一寸,所以我們叫它一寸蟲。
2.運用故事,引出測量
(1)教師出示圖片,講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裡,住著很多大大的動物,比如說?可是還住著小小的一寸蟲,但是,還住著愛吃一寸蟲的知更鳥。有一天,知更鳥要吃一寸蟲,一寸蟲趕緊說:“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會測量。”
(2)師:小朋友,你們知道什麼是測量嗎?幼:測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長
(3)師:你會測量嗎?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蟲,每個小朋友可以拿下來看看,你想用它來測量什麼?我們先從自己身上來量一量,試試看。(幼兒用一寸蟲在自己身上測量)
(4)師:好了,現在我們把一寸蟲貼在自己的身上,老師看見我們小朋友還不怎麼會測量,那我們先來看一看一寸蟲是怎麼測量的吧。
3.幼兒嘗試初次測量,學習直線的測量方法。
(1)師:我們來看,一寸蟲爬到了知更鳥的尾巴上,它要幫知更鳥的尾巴測量了,那誰來說一說,一寸蟲是怎麼測量的呢?幼:一個一個連起來的
(2)師:一個一個是怎麼連起來的?
教師小結:一個跟著一個拍在一起,中間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疊。
(3)師:那一共爬了幾條?(3條),
師:一隻一寸蟲是一寸長,量出來用了3只一寸蟲,那是多長呢?
幼:3寸長
(4)師:一寸蟲真厲害,一會兒就測量出了知更鳥的尾巴有3寸長,那小朋友你們想試一試,學習一寸蟲測量的方法呢?(想)
師:(出示一張紙)在這張紙上,有一條線,看看上面有什麼?(一個紅點)這個紅點就是起點,是一寸蟲開始擺放的地方。請小朋友測量下這條線的長度,把測量的結果記錄在這個小方格里。
師:在測量之前,你們想想一寸蟲是怎麼測量的?(讓幼兒想一想)想好了嗎?現在開始測量吧!
(5)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6)講評幼兒的操作,有問題的指出並糾正。
教師小結:我們小朋友真棒,都學會了一寸蟲的測量方法,一寸蟲是一個跟著一個,中間不能有空隙,也不能疊在一起,才能測量出來
4.幼兒再次測量,運用直線測量法,學習測量動物的某個部位,並簡單記錄。
(1)師:一寸蟲幫知更鳥測出了尾巴的長度,知更鳥說:“好吧,你幫我測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還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幫它們去測量一下,不然我還是會吃掉你的。”
(2)師:看看知更鳥的朋友是誰?(教師出示圖片:大象、長頸鹿、兔子)
師:小朋友們想一想,他們會叫一寸蟲測量什麼?
幼:大象的鼻子,長頸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師:這一次啊,一寸蟲想請我們小朋友來測量,你們願意嗎?(願意)
(3)師:在測量之前,先請小朋友認識一下這些操作材料,有一張記錄單,還有動物的圖片,還有一寸蟲,請小朋友來為知更鳥的好朋友測量一下。注意,找到這些圖片上的紅點,這是開始放一寸蟲的地方。
(4)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5)講評記錄單,請幾個幼兒來分享一下。
師:你是幫誰測量的?你是怎麼來量的?(幼兒的操作在投影儀上展示出來)
5.感受一寸蟲的機智,體會測量的樂趣
(1)師:一寸蟲告別的知更鳥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鶯,夜鶯要吃掉一寸蟲,一寸蟲說:“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會測量。”
(2)師:你們猜猜夜鶯要請一寸蟲量什麼呢?
(3)師:原來,夜鶯要請一寸蟲測量歌聲,一寸蟲想想歌聲怎麼測呢?小朋友說說看歌聲能不能測量?
幼:能(不能)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的東西是可以測量的,有的東西是不可以測量的。
師:那一寸蟲利用夜鶯不知道歌聲是不能測量的這個道理,她就逃跑了。
師:我們來看看一寸蟲是怎麼做的?它對夜鶯說:“好吧,那你開始唱吧,我來測量。”於是,夜鶯開始唱了一起,一寸蟲爬呀爬呀,一會爬到草叢裡,一會兒躲在小花裡,一會就不見了。
師:一寸蟲真聰明,而夜鶯不懂得測量,那我們小朋友呢,有沒有學會測量了?(學會了)
師: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測量的,比如說我們教室裡的桌子的長度,積木的長度……等下我們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蟲去量一量有多長吧!
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 篇3
活動目標:
1、理解長度測量的意義,體驗測量的樂趣。
2、嘗試探索及學習不同的長度測量方法,並能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知道不同的測量工具會帶來不同的測量結果,引發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活動準備:
1、一寸蟲圖片1張,集體記錄圖表1張,投影儀。
2、幼兒測量用圖(知更鳥、蒼鷺、老鷹、巨嘴鳥、大雁操作紙)、1寸和2寸吸管若干,黑色記號筆若干支。
活動過程:
一、引出測量我明白了,你們是看出來的,準確地說,你們使用目光測量出來的。
二、故事引導,理解測量
1、匯入情景,初步測量。
2、提出測量要求:一寸蟲會做的事情你會做嗎?那麼,聽清楚我的要求:不搬小凳子到桌子上,用小碗裡的一寸蟲去測量一下知更鳥的尾巴,看看你用了幾條一寸蟲長?3、簡單測量,操作後引導孩子表述操作結果,提問:誰能告訴我,你的測量結果是多少?你是怎們測量的?追問:3條一寸蟲的長度就是——3寸。(強調一條緊挨著一條測量,用投影儀展示測量方法,首尾相接。)
三、探究方法,表達見解。
1、引導孩子交流操作情況。逐個統計測量結果,並提問:你測量的是什麼鳥?測出來的長度是多少?你是用什麼方法測量的?(出示各種鳥的測量結果,並將幼兒用到的方法用圖示列出來。)
2、引導幼兒探究最準確的一種測量方法。請幼兒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輔助提問:用什麼方法測量最準確。
四、運用方法,再次測量。
引導幼兒交流測量結果。輔助提問:你測出來的結果是用到了幾次?大雁的身體是一樣長的,為什麼有些孩子測出來是6?有些孩子測出來是3?——哦,測量工具長短不同,測出來的次數也會不同,如果我有一條“三寸蟲”呢?
教師小結:的確,測量工具的不同,會造成測量次數的不同,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就越少。
活動分析:
一、《綱要》強調幼兒科學是科學啟蒙教育,旨在培養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幼兒嘗試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因此,我重構增設了一下環節,旨在引領幼兒將經驗遷移,昇華本次數學活動:【第五環節、認知衝突,激發慾望。】
1、丟擲問題,形成衝突:如果請你來測量一下我們的教室有多長,你會選擇一寸蟲嗎?為什麼?你覺得用什麼工具則兩比較合適?(活動目標:將經驗成功遷移,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根據進行測量)
2、幼兒自由討論,留下尾巴,引發慾望。(保證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二、記錄表使用得較為成功,較好地呈現了本次活動的主要重難點的內容,在知識點的展現、歸納上比較清晰的。作為科學活動的常規模式來說,列表歸納的方法應該推廣使用,用著十分便捷的作用。
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 篇4
一、活動目的
1、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並表達測量結果。
2、瞭解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二、活動準備
1、測量工具:數字條、苦瓜、黃瓜、絲瓜等適合測量的食物
2、PPT課件
三、活動過程
(一)活動匯入
小貓想請小朋友幫個忙,它想去吃魚,這有兩條路可走請小朋友為它找一條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測的方法回答了問題)下面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來檢驗你們用目測法判斷的是否正確那就是自然測量。
(二)量一量
1、教師用數字條(測量工具)示範量一下。
師:剛才小老師是怎樣測量的誰會說說。
生:用數字條
師:你說了老師想說的了,這個叫測量工具。
師:還有誰看仔細了,請他來說說
生:對著那條路量的
生:有做記號的
師:你們都說得更好了,觀察得更認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記號了,還有要補充的嗎?還有一個小朋友沒有發現。
師:那老師來告訴你
2、師再演示,一邊講解一邊操作(強調注意測量時應注意的事項。測量時工具要和被量的物體一邊要對齊,每次測量都應做記號,測量中不能留有間隙,也不能重複測量)。這就要自然測量。
3、出示記錄表,講解如何使用並記錄次數。
4、幼兒用數字條工具測量苦瓜、黃瓜的長。
師:請小朋友用數字條這個測量工具量黃瓜和苦瓜的長,並在記錄表上記錄。
(1)幼兒嘗試用測量鉛筆並在表(一)做記錄。
(2)請全班幼兒展示記錄表,集體驗證測量結果。
師:請小朋友來說說長量了幾次?為什麼?
生:因為他們苦瓜、黃瓜長所以量的就長
師小結:剛才這個小朋友說得很好,動腦筋了,當我們用同種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次數多的較長,次數少的較短。
5、幼兒用數字條測量絲瓜的長度。
師:請小朋友量一量並做好記錄。
(1)幼兒進行測量並在表(二)做記錄。
6、幼兒說說: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當測量工具?
(三)結束活動
請小朋友回家的時候用不同的工具測量量量家裡傢俱電器等。
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並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資料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1.匯入,引出主題
匯入語:我們幼兒園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現在請小朋友幫一個忙,測一下我們桌子長的邊到底有多長。可是我們沒有尺,你們說怎麼辦呢?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過渡語:對,我們可以用好多材料來進行測量,在你們的椅子底下有一支鉛筆,現在就請你用這隻鉛筆先來測一測自己桌子的長邊,記住自己測到的數字?
(1)集體測量,並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測到了幾段?是怎麼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範)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後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過渡語: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準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請小朋友把每種工具測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麼,後面的格子又記錄什麼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資料)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後面的格子裡。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麼秘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想想看,現在老師用筷子和膠棒測量鋼琴,誰測的次數多?誰測的次數少?說說你的理由?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活動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儘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麼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準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儘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為了實現第二個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讓幼兒大膽的發現然後進行講述,所以這個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
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 幼兒由於個體差異,出現個別幼兒孤立活動,不願與同伴交流,任教師如何鼓勵也無濟於事,該如何?
2. 在活動中是應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測量,還是讓他們在測量中發現問題?如果他們不能從中自己發現問題,我們該如何辦?
每個老師都知道,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麼“靈活”。所以無論如何,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 篇6
活動目標:
1、學會用首尾相連的自然測量方法感知物體的長短或距離的遠近。
2、知道在測量同一物體時,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不同。
3、明白測量可以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在生活中比較遠近或物體長短的經驗。
2、學具:水彩筆、記號筆、吸管、絲帶、積木、小木棍等;記錄單。教具:大記錄單;各類尺子。
3、環境創設:佈置能進行立定跳遠空地,並有起點線。
活動過程:
一、遊戲“跳遠比賽”匯入活動。
1、請幾位幼兒進行立定跳遠,問“誰跳得最遠?你怎麼知道的?”
2、引導幼兒討論: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測量桌子的邊長。
1、幼兒自由選擇工具測量桌子邊,教師觀察並指導幼兒探索測量方法。
2、請幼兒介紹自己的測量方法,集體討論。小結:測量時要一下挨著一下量。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並記錄結果。
1、幼兒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次測量桌子的邊,並將結果記錄下來。
2、幼兒說出自己的記錄結果,教師在大記錄單上進行統計。
3、討論並分析:為什麼同一物體的測量結果不同?小結:用自然測量法對同一物體進行測量時,使用的工具不同,得出的結果也不同。
四、集體討論:生活中除了可以用木棍、絲帶以及我們的手、腳等來測量外,還可以用什麼工具幫助我們得到最準確的測量結果?
1、讓幼兒說出自己知道的各種測量工具名稱。(如:直尺、三角尺、皮尺、捲尺等)小結:生活中測量不同的物體時,人們會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2、嘗試用測量工具再次測量桌子的邊。
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 篇7
活動目標:
1、嘗試探究及學習準確的測量方法,並能將測量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不同。
3、對生活中的事物感興趣,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和探究精神。
活動重、難點:
1、 重點:按照正確的步驟用工具測量
2、 難點: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也越少。
活動準備:
鉛筆、路線圖每人一份。測量工具:回形針、火柴、吸管。音樂
活動過程:
1、 故事匯入,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今天是小狗的生日,它邀請了很多好朋友。小狐狸也想參加。小狗說:“小狐狸只要你量出你家到我家有多長,我就讓你參加。”小狐狸說:“行。”小狐狸它會量,你們會量嗎?
2、 幼兒嘗試操作,教師觀察。
(1)師講解操作要求:請小朋友不要搬動小椅子,用盒子裡的回形針去測量一下小狐狸到小狗家的距離,看看你用了幾個回形針。記在心裡,呆會兒告訴大家好嗎?
(2)交流:你的測量結果是多少?你是怎麼測量的?你來示範給大家看好嗎?(強調:一個緊挨著一個測量,用投影儀展示測量方法,首尾相接。)
3、探究方法,表達見解。
(1)小狐狸高高興興地參加了小熊的生日聚會。別的小動物聽說後也很感興趣。它們說要是隻有一根回形針能不能測量出準確的距離呢?你們說能不能?請小朋友搬好小椅子用你的方法去測量一下吧。測量完後別忘了在記錄表上記下你用了幾根回形針?
(2)師巡迴指導,隱形提示:盒子裡老師還準備了白紙、鉛筆,你需要的話可以用上去。)
(3)引導孩子交流操作情況,統計測量結果。提問:你是怎麼測量的?測出來的距離是多少呢?你是用什麼方法來測量的?(先找到起點,從起點開始放回形針,在末尾處做好標記,第二次測量的時候就從做標記的地方開始量,每量一次都要做上標記,最後看看量了幾次。
(4)引導幼兒探究最準確的一種測量方法,你認為什麼方法測量最準確呢?
4、運用方法,再次測量。
(1)我們幫助了小動物,他們都很開心。小熊也很想知道自己家到小狗家有多長。這次測量就要用上我們剛剛學到的正確的方法來測量。今天我還為你們準備了火柴棒、吸管。看看這兩條一樣長的路,用兩種不一樣的工具來測量結果如何呢?測量完後,別忘了把結果記錄在上面。
(2)引導幼兒用剛剛學到的準確的方法測量。
(3)引導幼兒交流測量結果。教師展示在黑板上。你測出來的結果是多少呢?兩條路都是一樣長的,為什麼吸管測出來是2,火柴棒測出來的是3呢?原來這兩根東西怎麼樣呢?(吸管長,火柴棒短)。兩樣測量工具長短不同,測出來的次數也不同。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就越少。
5、認知衝突,激發慾望。
小朋友,如果讓你來量一下我們的教室有多長,你會選擇回形針嗎?為什麼?你覺得用什麼工具比較合適呢?下次我們來量一下我們的教室吧。
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 篇8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並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3、同伴之間能相互合作,大膽的交流。
活動準備:筷子、鉛筆、水彩筆、吸管、粉筆、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老師:誰知道我們活動室裡的黑板有多長,可以用什麼辦法來測量黑板的長度呢。
二、基本部分
1、請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手、筷子、鉛筆等)來測量的黑板的長度。
2、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3、請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活動室裡的物品。
4、幼兒兩人一組測量桌子的長度。
幼兒兩人分成一組,一人用筷子、鉛筆、水彩筆分別測量桌子的長度,另一人用記錄表對結果進行記錄。
5、觀察測量結果,得出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長的測量工具測得的次數少,短的測量工具測得的次數多。
提問:怎樣選擇測量工具。
三、結束部分
老師:小朋友們,請你們回家以後測測你們自己家裡的物品(桌子、椅子等長度或高度),並記錄結果。
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 篇9
一、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五年級數學下冊的54—55頁《有趣的測量》。
二、教材解讀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學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數學活動課要把握好實踐活動的時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設計的,就讓學生親自去發揮;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就讓學生親自去動手。透過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具有較大的自主發展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自主地提出問題,自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結合具體活動情境,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2、在實踐與探究過程中,嘗試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培養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絡,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四、教學重、難點
活動重點: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活動難點:測量較大和較小物體的體積。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師:同學們,本學期我們已經學習了關於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並且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現在,老師手裡有一塊橡皮泥,它的體積怎樣求?
生1:可以捏成規則的物體,在測量它的長、寬、高,算出體積。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沒在水裡,用水的體積表示它的體積。
2、提出問題: [出示鋼筆水瓶]它(鋼筆水瓶)的體積也能用剛才的方法求出來嗎?
生:不能捏了,而且墨水瓶本身是個形狀不規則的物體,只能放入水中來解決了。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像墨水瓶這樣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板書課題)
這個墨水瓶的體積我們又該怎樣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麼方法?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學生思考、交流。)
[點評:一上課就拿出橡皮泥,在之前已經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計算。橡皮泥即不是長方體,也不是正方體怎樣來計算。孩子有的說可以捏成各種形狀,然後老師說那墨水瓶怎樣來計算,得想辦法。這樣用數學自身的思考力度來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
3、學生彙報。動腦思考是好習慣,認真傾聽同樣也是好習慣。在同學彙報時,請你思考,他們的方案對於你有什麼提示?你還有什麼要補充?
生1:水溢位的方法。
師:能不能用一個等式把你們組的方案表示出來?(V物體=V水溢位)
生2:水上升的方法。(V物體=V水上升)
生3:水下降的方法。(V物體=V水下降)
師:還有別的方法嗎?
( 二)、 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明確活動要求
下面我們就根據大家想到的這幾種方案,來設計測量一下這個墨水瓶的體積究竟是多少。測量時需要注意什麼?
生1:物體要完全浸沒。
生2:注意讀數時視線要與水面最低處平行。
生3 :測量時要注入整數體積的水,既方便讀數,又能減少誤差。
同學們想的真周到,老師也有幾點下提示與大家分享,請看螢幕。
1、實驗前:制定測量方案,明確分工;
2、實驗中:輕聲交流,注意安全,保持衛生;
3、實驗後:整理結論,回顧反思。
2、 學生小組合作:請小組內同學首先討論並制定測量方案,並填寫報告單,然後開始測量。(教師發現不同情況及時引導學生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
3、小組彙報。(一個同學彙報,組內同伴演示實驗過程。)
測得墨水瓶的體積是多少?板書三種方案測得的資料。
4、同樣的墨水瓶測得的結果不相同,你有什麼想法?(引導學生分析誤差的產生:1、不同方法誤差的'產生;2、同一種方法為什麼結果也不相同?)三種方案比較中擇優,水上升的方法在理論上誤差最小。想更精確,我們可以多測量幾次取平均值。老師在課前運用水上升的方法多次測量後得到墨水瓶的體積大約為115立方厘米。
[點評:在自主探究的過程當中,袁老師讓學生提出問題來測量。如果我們可以測量,你想你打算怎樣來測量墨水瓶?學生有的用水,用沙子,到底用什麼方法?老師引領學生明晰了探究的思路,和學生共同的制定出了方案,有了方案之後再共同探究來解決問題,避免了學生盲目的操作和試驗。]
5、請大家注意觀察,這幾種方案有什麼相同之處?
生1:都用到了水來測量;
生2:都是將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轉化成可測量的水的體積。
師:在數學中我們把這叫“等積變形”,這也是數學中轉化思想的應用。
6、請選擇桌面上1—2個喜歡的物體,就運用這種轉化的思想來進行測量。(引導學生將上浮物體的情況提出來。)
遇到什麼困難了嗎?如何解決的。
生:將上浮物體系上一個重物來測量;
生:將上浮物體埋入沙子中,運用沙測法。(板書)
7、我們還有哪些知識運用到了這轉化的數學思想呢?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老師這有一粒黃豆,怎樣知道它的體積?你有什麼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裡測量;
師演示。行嗎?
(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提出問題:為什麼要多放?為什麼用整百粒?)
(四)回顧整理 評價完善小結
1、水是液體,當物體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排開一部分水的體積,而排開的這部分水的體積恰好就是放入物體(物體佔據一定的空間)的體積。我們只要計算出這部分水的體積,就可以間接地計算出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了。一般我們稱這種方法為“間接法”。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這種方法為自己解決了一個難題,讓我們一起走進數學萬花筒,領略阿基米德的風采。
2、在我國的古代也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如“曹衝稱象”、“撈鐵牛”的故事同學們早已熟知。你能否利用知識來測量一下老師的體積呢?
小組展開討論:交流。
如果我們面對的不規則物是個能吸水的物體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又該怎樣去計算它們的體積呢?課後我們還可以展開討論,把你的設想告訴老師。
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 篇10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透過親身試驗,探索不規則物體的測量方法。
2、在實踐探究過程中,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3、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絡,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難點
1、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掌握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出示魔方和牙膏盒)怎樣求出規則物體的體積?
2、(出示橡皮泥)怎樣想辦法求出它的體積?
3、(出示石塊、土豆、蘋果)猜測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引出課題。
二、討論方法,探索方案
1、小組討論交流:如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2、學生演示不同方法。
3、強調測量注意事項。物體要完全浸沒,我們在用溢水法測物體體積的時候,要用到量筒。先把量筒放平,讀刻度時,視線要與水面在同一平面上,現有的量筒容積比較小,溢位的水一次可能裝不下,就應該先一次倒到最高刻度,幾次測量的和就是溢位水的體積。
4、課件展示具體方法,給方法命名。(溢水法、升水法)
5、教師演示:"蘋果浮在水面上,如何測量它的體積?"丟擲問題,引起思考。
(1)教師介紹"沙測法"
a、將物體放在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體容器中,裝滿沙子。
b、用尺子刮平。
c、將物體和沙子一起倒在長方體的盒子裡。
d、將沙子倒回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體容器中,將沙面搖平。
e、用尺子測出容器中沙的高度(或測出沙面到容器口的高度)。
f、利用長方體體積公式就可以計算出容器中沙的體積(或利用體積公式直接計算出物體的體積)。
g、物體的體積=1立方分米—容器中沙的體積。
(2)解決如何讓物體完全沉下去的問題。
三、拓展延伸
1、師:老師這有一粒黃豆,怎樣知道它的體積?你有什麼好的方法?(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提出問題:為什麼要多放?為什麼用整百粒?)
2、讀《數學萬花筒》
四、小結。我們今天運用轉化的思想解決了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問題。生活中更大的物體的體積該如何測量呢,這個問題就留個同學們課後繼續去思考解決吧!
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 篇11
【教材分析】
學習自然測量,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還可以讓幼兒感知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測量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活動,也是操作性較強的一項活動。本次活動鼓勵幼兒自由探索,發現並學會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引導幼兒自己發現每個測量物件分別適合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自主探究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物件之間的關係。活動中應注重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提高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
【活動目標】
1.掌提自然測量的方法,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根據測量物件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宜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在觀察、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喜歡用測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1.完整的鉛筆、長條積本、曲別針、橡皮等測量工具,黑板 1 塊。
2.面露難色的大熊的圖片、“幼兒學習材料”一一《我長大了)
【活動建議】
1.結合圖片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出示面露難色的大熊的圖片,提出問題:大熊想製作一個和咱們班一樣長度的玩具,可不知道子有多長,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它?你有什麼辦法可以知道玩具有多長?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概長度的工具和方法,幫助大熊解決問題。
(1)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櫥長度的方法,鼓勵幼兒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測量。
(2)請個別幼兒演示自己測量玩具長度的過程,提醒其他幼兒注意觀察。
(3)示範並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注意首尾相連, 量一次記錄一次。
(4)請幼兒運用新經驗再次測量玩具概長度並記錄結果。
3.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工具測量,探索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
(1)引導幼兒閱讀《我長大了》第 28 頁,選擇兩種不同的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在表格中記錄用每種工具測量的次數和結果。
提問:剛剛測量的是同一張桌子,為什麼兩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2)請全體幼兒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
請幼兒依次用曲別針和長條積本測量幼兒用書的長度,記錄測量結果。提問兩次測量結果一樣嗎?書本有幾個曲別針長?用曲別針測量了幾次?書本有幾個長條積木長?用長條積木測量了幾次?
(3)引導幼兒觀察記錄表並討論:同一個物品,為什麼測量的次數和結果不一樣呢?
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的次數就少;測量工具短,測量的次數就多。
3.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自己感興趣的物品。
(1)請幼兒交流自己想測量的物品或距離。
(2)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工具測量物品的高度、遠近等,探索用什麼工測量合適。例如:桌、椅的高、矮,家裡電視離沙發的距離。
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 篇12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54—55頁
學情與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研究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是學生在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的。讓學生透過實踐操作,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而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採取的主要方法是將物體放入水中,透過計算水上升的體積,從而得到物體的體積。從顯性方面來說,這是“等積變形”,從隱性方面來說,是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學生把握這一數學的轉化思想,不僅可以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也能以此類推,解決一大批這樣的問題。所以,在教學時,不應僅僅停留在知識的顯性聯絡上,更應把這種隱性的數學思想滲透在其中,從而讓學生真正把握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絡。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在實踐與探究過程中,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具準備:
石塊、量杯、水槽、黃豆、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師:同學們,你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請大家注意看。(課件演示:《烏鴉喝水》)
問:你看到了什麼?水為什麼會上升?上升部分水的體積和石塊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設計意圖:問題是開展科學研究的動力和源泉,問題是數學實踐活動的核心。在此環節中,透過學生熟悉的《烏鴉喝水》的情境引入,讓學生產生疑問:水為什麼上升?上升部分水的體積和石塊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被激發出來,這樣用數學自身的思考力度來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
2、觀察石塊的形狀
問:請大家注意觀察一下,它是什麼形狀的?(板書:不規則物體)
誰能估一估,這塊石塊的體積是多少?
想知道石塊的體積是多少,有什麼好辦法,小組的同學一起說一說。
【設計意圖:觀察是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透過觀察讓學生明確石塊是不規則的物體,這對於規則物體來說,就是一種質的改變。 】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1、小組討論:制定測量方案
2、彙報:
方案一:取水,測量底面的長和寬,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塊後,再測量水面到達的高度,用底面積乘水面上升的高度就是石塊的體積,或者用現在的體積減去原來的水的體積。
方案二:在容器中裝滿水,然後把石塊慢慢放入水中,再將溢位的水倒進量杯中量出水的體積。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在小組內自由地說,制定測量方案,讓學生學會合作,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出現問題讓其他同學幫忙,或者師生一起解決。這樣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解決簡單問題、合作交流等能力。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師生共同探究測量的方法,討論方法的可行性,這樣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創新意識和方法策略意識有所增強,使學習變得生動有趣。】
3、動手測量:
師: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老師提供的測量工具,選擇你們喜歡的方法進行測量,小組同學要分工合作,測量前先估一估,測量的時候要注意安全,保持衛生,並填好記錄單。
4、學生彙報測量結果:
(1)、方法一:
你們小組怎樣測量的?(板書:V物體=V水上升)
(2)、方法二:V物體=V水溢位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測量、比較、計算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了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在同學的彙報交流中掌握了測量方法。】
5、問:還有不同的測量方法嗎?
三、綜合應用,拓展提高
1、測量一個黃豆的體積
2、試一試1
【設計意圖:從測量石塊的體積到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再到計算土豆的體積,題目的難易程度逐步加深,讓學生積極地去思考,去商量,去想辦法。使學生明白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要靈活的運用所學的知識,積極開動腦筋思考。這樣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增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四、總結全課,提出思考
1、小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板書:有趣的測量)
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這種方法為自己解決了一個難題,讓我們一起走進數學萬花筒,領略阿基米德的風采。(出示:數學萬花筒)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講一講收穫、談一談感受,使學生體驗到成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為學生自主探索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2、提出思考:
師:你能用什麼辦法測出乒乓球的體積嗎?
【感悟與思考】
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課的教學中,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探究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進行分工,確定每個人做什麼,這樣在實驗過程中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增進了學生之間團結協作、合作共事的群體協作精神。
2、操作探索中獲得情感體驗
新課標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中,教師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操作實踐的機會與平臺,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體驗、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透過不斷觀察、實驗、操作,使學生體會到把不規則的物體體積轉化成可測量的水的體積或沙子的體積,把未知轉化為已知來解決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與策略。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活動過程,不僅有利於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有利於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在評價反饋中促和諧發展
教學應當視為是師生生命互動的過程,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缺乏人文關愛的教育是殘缺不全的教育,就像一隻打碎的花瓶,因為它失去了真、善、美,學生就不能盡情享受真、善、美。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給學生交流展示的舞臺,讓學生相互補充、相互評價,既顯自身特色,又取他山之石,提高學生靈活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教師透過恰當的評價語言肯定學生的每一點成績,以欣賞的眼光去審視每一個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當然本節課還存有遺憾:在學生彙報各種測量方法時,能再加強操作規範性的指導,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嚴謹性。看來一堂好課必須把握好每一個細節,因為精彩源於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