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養:

  能夠透過基礎知識的學習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態度]

  教師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教學難點]

  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設計]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百家爭鳴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麼

  二、匯入:出示長城圖片與電影《英雄》片段讓學生觀看,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並引發思考。

  三、講授新課:

  提問:

  1、荊軻刺秦王沒有成功,自己反被殺害,也沒有阻止秦國攻取燕國。對於這件事。你怎麼看?

  2、為什麼由秦國完成了統一?

  3、秦王是怎樣完成統一的?

  4、秦統一是好事還是壞事?你對荊軻刺秦王有沒有新的認識?

  口訣記憶:公元前221,秦滅六國有大功。都城設在咸陽城,中華民族得安寧。

  討論:秦朝如何鞏固它的統一的?(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

  聯想:透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

  教學探究:師生討論如何評價秦始皇?(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討論,注意學生的知識面,不要過深)

  自由空間: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參考答案:

  贏政統一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A、贏政規定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B、中央政府設定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時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後來增加到40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三、思想: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釋出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可收藏有關醫學、占卜、種植的書,其它一律燒燬,又把暗中誹謗他的儒生全部活埋,這就是焚書坑儒。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

  四、修築長城和開發邊疆: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線起來。

  以上是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

  板書設計: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陽。

  二、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

  1、政治上;2、文化方面;3、思想方面;4、修築長城和開發邊疆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2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漢武帝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漢武帝的大一統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在我國封建社會歷漢朝出現過第一個盛世局面。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1、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

  2、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學府。

  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總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三、東漢的統治

  1、公元9年王莽奪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都:洛陽。經過劉秀改革,使社會安定,經濟狀況好轉,歷把這個時期的統治稱為光武中興。

  四、材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這一主張是誰提出的?是什麼學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

  2、這一主張是什麼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該朝代的統治者是誰?接受這一主張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答: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

  4、實行這一方針的具體措施是什麼?

  答: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五、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六、課堂討論:播放多媒體資料,並展開討論: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誰?從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啟示?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兩宋時期人們衣食住行以及娛樂和傳統節日上的新的發展和特點。

  2.思想教育目標:兩宋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發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發學生的自豪情感。透過對衣食住行和城市娛樂,傳統節日等方面發展的介紹,使學生體會到,這個時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會的安定和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

  3.能力培養目標: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從史學的角度感知兩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某一時期社會發展的理解能力。

  二、教學方法:以講述法為主的綜合教學。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衣食住行,包括娛樂和節日的發展內容和特點。

  難點:為什麼這個時期的社會風貌會有這樣的繁榮特點。

  四、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上堂課的知識。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以及為什麼南方經濟能有很大的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在南方經濟發展繁榮的情況下,兩宋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娛樂等很多方面有著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風貌,我們來學習第11課。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北宋初年穿衣節儉,各級官員的服色有嚴格規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後來奢侈風氣盛行。婦女纏足的陋習開始傳播。還有在兩宋時期,從穿戴的服飾上,可以辨認出士、農、工、商從事行業的特點。

  2、食兩宋時期的飲食也很豐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還有這個時期南方個北方的居民在飲食上有著不同的特色。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麵食。而南方人吃魚肉多,主食是稻米。(講講產生差異的原因。簡介一下這個時期一些在飲食上有貢獻的人物。)

  3、住兩宋時期,農村百姓的住房簡陋,以茅屋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為四合院。

  4、行宋朝缺馬,人們多用牛車和驢車。達官貴人出門多乘轎子,士大夫騎驢和騾。那時的交通也很發達,邸店很多,旅店業興旺。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熱鬧的瓦子

  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就有許多娛樂兼商業場所叫“瓦子”。瓦子裡面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2、歡樂的節日

  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最受到重視的是春節,宋代稱為元旦。(介紹這些節日的風俗習慣)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4

  篇一

  一、教材分析

  進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確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啟明清,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我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傑出貢獻。

  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學目標的確立,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此為依據,我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利用資訊科技優勢,掌握宋元時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況,提高學生資訊科技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發明、改進和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透過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養學生振興中華、趕超世界先進科技的歷史責任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依據教材和課程標準,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及應用。

  突破方法:通過錄像資料和圖片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利用網路搜尋和本課相關的重要資訊,拓展學生的思維;再透過動手製作活字,從而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教學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突破方法:利用影片、圖片、網路等教學資源,進一步認識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程序的影響。

  為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還需要做以下準備。

  4、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在教師部落格中建立四大發明的專題資料等。

  學生準備:準備自制活字、指南針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

  本節課我主要運用直觀教學法、網路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學法分析

  在學習方法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採用合作探究、分組討論、動手操作、上網搜尋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和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情境匯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情境匯入:以一組煙花綻放的畫面和音樂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聯想,匯入本課。

  然後進入——

  2、探究新知:(環節)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嗎?”,由此引出雕版印刷術,並探討雕版印刷術的不足。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請學生觀看一段有關活字印刷術的影片,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效率。影片播放完畢,與學生一起回顧印刷術的發展歷程,瞭解印刷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認識印刷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介紹當代畢昇-----王選的事蹟,進行知識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為中國人都知道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然而在世界上關於印刷術發明權的爭論卻從未止息。爭論之一:“韓國學者稱: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最先發明的。”爭論之二:“西方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只是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活字印刷術是由德國人古登堡發明的。”這兩個觀點一丟擲,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勢必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韓國人為什麼說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發明的呢?為什麼西方學者認為活字印刷術是古登堡發明的呢?)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被激發,迫切想要解決這些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透過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從資料中提取有效資訊,來解決由此產生的的問題。學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輸入關鍵詞進行搜尋,也可以到老師提供的網站和老師的部落格去參閱相關的資料。然後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分組彙報各組得出的結論、個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透過上網搜尋、小組討論等活動,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從資料中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同時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培養。

  接著再來探究——

  (2)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

  “遠離塵世的喧囂,迴歸大自然的懷抱,旅遊已經成為當今的時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遊,為防止迷失方向,你應該攜帶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針。學生透過閱讀課本,歸納總結指南針的發明過程,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為後來的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由此聯絡世界史新航路的開闢,請學生講一講歐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蹟,為將來學習世界史做一個良好的鋪墊,同時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結合課前匯入的煙花圖片,自然過渡到火藥的學習。展示早期的火藥武器,啟發學生思考“火藥除了用於軍事外還有哪些用途?”培養學生聯絡實際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圖片,透過思考“宋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我們現在的火箭發射是否有相同之處?”,認識古今科技是一脈相承,不斷向前發展的。

  探究新知結束後,進行——

  3、課堂小結

  啟發學生思考:“透過本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新知識?有何感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昇華。

  最後一個環節是——

  4、課外延伸

  (1)動手體驗:(在這一環節中,我設定了以下兩個活動)

  ①活動一:用橡皮、蘿蔔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紙上。

  ②活動二:自制指南針。

  透過學生自己動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最終達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如果課上時間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動改在課下進行,同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完成。

  (2)網上交流:學完本課後,把你的收穫和感想整理成電子稿發表在自己的部落格或個人空間裡,也可以發表在本班的網頁上,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問,可以登入老師的部落格留言,與老師及時進行交流與探討。

  充分利用網路優勢,達到資源共享、學習交流的目的,同時透過網上交流增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

  五、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一個向上的火箭形狀,寓意我國科技的不斷髮展和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讓我們共同期待祖國的明天會更好!在《明天會更好》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六、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學習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我在設計本課時,以活字印刷術為教學重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許對指南針或火藥更感興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調整本課重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機智和課堂調控能力。

  篇二

  一、教材分析

  進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確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啟明清,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我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傑出貢獻。

  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學目標的確立,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此為依據,我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利用資訊科技優勢,掌握宋元時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況,提高學生資訊科技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發明、改進和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透過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養學生振興中華、趕超世界先進科技的歷史責任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依據教材和課程標準,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及應用。

  突破方法:通過錄像資料和圖片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利用網路搜尋和本課相關的重要資訊,拓展學生的思維;再透過動手製作活字,從而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教學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突破方法:利用影片、圖片、網路等教學資源,進一步認識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程序的影響。

  為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還需要做以下準備。

  4、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在教師部落格中建立四大發明的專題資料等。

  學生準備:準備自制活字、指南針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

  本節課我主要運用直觀教學法、網路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學法分析

  在學習方法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採用合作探究、分組討論、動手操作、上網搜尋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和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情境匯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情境匯入:以一組煙花綻放的畫面和音樂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聯想,匯入本課。

  然後進入——

  2、探究新知:(環節)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嗎?”,由此引出雕版印刷術,並探討雕版印刷術的不足。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請學生觀看一段有關活字印刷術的影片,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效率。影片播放完畢,與學生一起回顧印刷術的發展歷程,瞭解印刷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認識印刷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介紹當代畢昇-----王選的事蹟,進行知識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為中國人都知道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然而在世界上關於印刷術發明權的爭論卻從未止息。爭論之一:“韓國學者稱: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最先發明的。”爭論之二:“西方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只是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活字印刷術是由德國人古登堡發明的。”這兩個觀點一丟擲,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勢必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韓國人為什麼說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發明的呢?為什麼西方學者認為活字印刷術是古登堡發明的呢?)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被激發,迫切想要解決這些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透過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從資料中提取有效資訊,來解決由此產生的的問題。學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輸入關鍵詞進行搜尋,也可以到老師提供的網站和老師的部落格去參閱相關的資料。然後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分組彙報各組得出的結論、個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透過上網搜尋、小組討論等活動,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從資料中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同時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培養。

  接著再來探究——

  (2)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

  “遠離塵世的喧囂,迴歸大自然的懷抱,旅遊已經成為當今的時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遊,為防止迷失方向,你應該攜帶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針。學生透過閱讀課本,歸納總結指南針的發明過程,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為後來的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由此聯絡世界史新航路的開闢,請學生講一講歐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蹟,為將來學習世界史做一個良好的鋪墊,同時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結合課前匯入的煙花圖片,自然過渡到火藥的學習。展示早期的火藥武器,啟發學生思考“火藥除了用於軍事外還有哪些用途?”培養學生聯絡實際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圖片,透過思考“宋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我們現在的火箭發射是否有相同之處?”,認識古今科技是一脈相承,不斷向前發展的。

  探究新知結束後,進行——

  3、課堂小結

  啟發學生思考:“透過本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新知識?有何感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昇華。

  最後一個環節是——

  4、課外延伸

  (1)動手體驗:(在這一環節中,我設定了以下兩個活動)

  ①活動一:用橡皮、蘿蔔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紙上。

  ②活動二:自制指南針。

  透過學生自己動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最終達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如果課上時間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動改在課下進行,同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完成。

  (2)網上交流:學完本課後,把你的收穫和感想整理成電子稿發表在自己的部落格或個人空間裡,也可以發表在本班的網頁上,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問,可以登入老師的部落格留言,與老師及時進行交流與探討。

  充分利用網路優勢,達到資源共享、學習交流的目的,同時透過網上交流增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

  五、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一個向上的火箭形狀,寓意我國科技的不斷髮展和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讓我們共同期待祖國的明天會更好!在《明天會更好》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六、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學習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我在設計本課時,以活字印刷術為教學重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許對指南針或火藥更感興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調整本課重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機智和課堂調控能力。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5

  一、教學思路:

  秦始皇是一個能引起學生強烈關注的歷史人物,在設計教學時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本課教學,從感性的材料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改變課堂形式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介紹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繪製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注重在新課理念下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要有自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正確態度,有求知的強烈願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目標:

  記住秦統一中國的時間;記住秦朝的都城,統治者稱號,理解秦統一的意義和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認識秦中央集權的基本內容。

  (二)能力目標:會識別圖片,會製作表格。透過合作學習,開拓視野,在開放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取得進步;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初步分析相關歷史資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初步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三、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的內容: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本課地位:統一是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特徵之一,是中華民族對於人類文明的貢獻。本課重點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教學難點是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從初中生的實際出發,方法的訓練比結果的獲得還要重要。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歷代統治者承繼和發展,對以後封建王朝產生重要影響。本課內容在本單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佔據重要地位。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較濃,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喜歡接觸與歷史有關的課外知識,喜歡討論,就所學的觀點進行探討和爭論,思考問題時需要歷史感性材料的支援。一部分學生受當代影視作品的影響,有明顯的不準確表達或偏激的觀點,需要在教學中澄清歷史事實,並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運用,一部分學生具備透過歷史發現規律的可能,這種可能轉變為現實多取決於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程度。教師的課題應充分調動這些學生的帶動作用。

  五、教學方法:

  圖示法、討論法、講解法、讀書指導法

  六、教具:

  地圖冊、《戰國七雄示意圖》、秦始皇畫像,獎品若干

  教學時間:45分鐘(1課時)

  七、活動評價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學目標的實施,關鍵在於課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設計往往達不到效果,問題就在於監督課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課教學以小組、個人評價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擴大教師的調控範圍,讓組長也負責,實施中應善於利用此表。讓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2、小組評價使用要求: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參與活動,選出學生代表發言。相互交流,交他組評議,課後教師綜合打分。

  3、個人評價使用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本課的各項教學要求的個人活動,配合小組內其他組員積極參與討論,交組內成員進行評議。

  八、學習過程:

  (學生在社會課上對秦滅六國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啟發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多的活動。)

  師:在第二主題的學習中我們瞭解了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奴隸制廢除了,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建議在事先畫好的《戰國形勢》板圖上填上七國的名字)。奠定了後來秦滅六國的基礎。今天,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我們以分小組的形式學習本課。

  九、教學流程:

  1、匯入新課

  出示李白在《古風》中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師:同學們,這首詩的描寫的主人公是誰?“掃六合”指的是什麼事件?生:師過渡:

  對!正是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繹了這場“掃六合”的恢宏歷史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建立的大一統的帝國——秦朝。揭示課題:第12課——《秦朝的統一》。2、學習新課:師:(解釋課題)什麼是統一?就是在中國(一定)的地理範圍內,由一個政權把這個國家(範圍內)的各個部分聯合起來,並對各個部分實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們就圍繞“統一”,瞭解兩個大的問題:秦王如何“完成統一”,同時他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顯示課件:“完成統一”、“鞏固統一”字樣)

  師過渡:

  首先進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統一”的?

  一、完成統一——“秦王掃六合”(課件顯示)師:“秦王掃六合”是怎麼回事?生:

  師:戰國七雄指哪些國家?當年的七國都是威震四方,傲視群雄,為什麼只有秦國能掃除六國,完成統一?

  生:

  師總結:從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用10年的時完成了統一霸業,定都咸陽。

  (用多媒體展示秦滅六國的過程,同時教給學生諧音法記憶:韓趙魏亡楚嚥氣(燕、齊諧嚥氣)。

  師:前221年。大家要把這個時間記住。在這個時間之前,秦國被叫做“秦國”,在此時間之後,秦國應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個方圓百里的諸侯國,發展為統治千里的大帝國,我們來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圖,同時要求學生自畫簡圖並記憶)

  生看圖回答並能自畫簡圖。

  師:秦王的統一戰爭,為中國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請同學們閱讀材料討論: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p45,p65頁材料多媒體,可以將此材料展示在多媒體上)

  生討論後發言。

  師總結:秦朝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交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在重點詞語下重點標記:順應了,結束了,開創了。便於學生記住知識)

  師:完成統一階段我們需要記憶哪些知識呢?哪位同學總結一下?生回答。

  師過渡: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朝完成統一後,如何鞏固統一的問題便成為擺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那麼,秦王嬴政將採取什麼措施來鞏固統一呢?師過渡:嬴政可謂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來鞏固政權,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千古一帝的具體做法。

  二、鞏固統一

  1、政治措施——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1)皇帝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師:秦王嬴政認為他的功績“功高三皇,德過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他自稱“始皇帝”。後人稱其為秦始皇。並且指出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別:秦國是指春秋戰國時間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後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為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後稱為秦始皇。

  師過渡:秦始皇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到自己手裡,政事無論大小,最後全由皇帝裁決。(伴隨著皇權制度的確立,秦始皇開啟了全新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請

  大家看書,秦朝的中央機關的設定情況如何?

  生看書66頁回答。師:經過考慮,秦始皇在中央設定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位,我們簡稱他們為“三公”。

  (2)中央制度的建立(課件展示)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師:“三公”分別管理什麼?

  生: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管理監察。

  師:他們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官員,都由皇帝任命,並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他們構成對全國發號施令的總樞紐。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師過渡:有人幫著秦始皇管理中央了,還需要行政機構管理地方啊。秦始皇選擇在地方實行什麼制度?

  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顯示課件)

  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的長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徵收賦稅等。(請大家回憶我們以前講過的西周的分封制有什麼不足之處?與郡縣制形成一種對比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從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被郡縣制所取代,地方政權的獨立性大大削弱了。這是中國地方政區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中央郡在地方縣裡師展示(中央集權示意圖)課件並解讀:至此,秦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就形成了,這裡要明確一個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謂君主專制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主要體現在皇位終身制和世襲制上,特徵是皇帝個人獨裁專斷,集國家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則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

  亭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充分執行中央的命令,一切服從於中央。

  師:除了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鞏固統一在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的措施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分成四個組,由四個組透過討論合作得出結論。

  生分組討論並回答。經濟組問題

  情境資料:情景一:秦統一初“市場”上的情況:市場上有許多攤位,包括原齊、楚、燕、韓、趙、魏、秦各國人。其中有拿刀幣的,有拿鏟幣的,有拿銅幣的,有拿貝幣的……好多攤主在交換中非常不方便,非常混亂。情景二:秦朝統一以後,在咸陽舉行了一次“商貿會”,當時各地區的商人都來到咸陽。在“商貿會”上,由於各國度量不統一,在交換中出現許多差錯。如買一尺布,到三個攤位就有三個尺度。

  請同學們閱讀思考:這種局面是否有利於秦的發展?如果你作為秦始皇,你該如何做?再設想一下,這樣做秦朝的發展前景如何?(結合課本66頁第二自然段和67頁第一自然段)師: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稅徵收和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那麼,秦始皇對文化思想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鞏固其統治的情況如何?我們來看:

  思想文化組問題

  史料記載一:秦統一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馬”和“安”字,有七種寫法。“馬”和“安”字如此,別的字當然也如此。

  大家思考:文字不統一,政府下達命令、公佈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嗎?它有利於各地人民的交流嗎?怎麼解決呢?史料記載二: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燬了統一前的列國史記以及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第二年,他發現有人暗中批評他,攻擊他施行的新制度,便把有牽連的460多位儒生和方士活埋了。

  思考問題:這段材料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你如何看待它?

  師: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釋出和民間文化的交流,並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焚書坑儒雖然一時鞏固了統一,但是秦始皇這種暴虐的手段也激起了人們的普遍反抗,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那麼,秦始皇是用什麼樣的辦法來鞏固自己邊疆的呢?

  軍事問題組

  師:請大家帶著下列問題看書,然後回答:1、秦是怎樣鞏固邊疆,維護統一的?2、從地圖找到長城的起止點?

  3、你怎樣看待秦始皇修築長城這件事?

  師:的確,長城的修建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它從一個方面反映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徵、文化和力量。

  小結:完成秦始皇鞏固中央集權措施簡表。

  師:本課我們瞭解了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秦始皇),探討了他為實現和鞏固統一所作出的主要貢獻及其意義。,主要內容可概括為:(1)完成統一:公元前221前,秦滅六國,統一全國;(2)鞏固統一:政治上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縣制;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文化上:統一文字,思想上,焚書坑儒;軍事上:修築長城。

  師總結:秦始皇完成了中國曆第一次也是最偉大的一次統一。這次統一,不僅是地域的統合,而且在政治、思想、文化等褚方面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為中華民族朝著統一大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宋朝社會生活大概的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穿著打扮、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築的樣式;交通旅行的條件;文化娛樂活動、節慶風俗等方面。

  通過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史,提高認識和改進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瞭解歷史上物質文化生活的條件和特點,有助於更好地認識我們現在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創造性地改進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透過對於過去日常生活的瞭解,使學生對於歷史有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項內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娛樂活動和節慶活動兩項內容。

  從教材敘述展開的程度來看,服飾和瓦子可以視為重點內容。同時,服飾問題涉及到國內各民族間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響;瓦子屬城市商業繁榮的問題,也可以視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匯入:提問和引導學生回顧和概括已經學過的宋朝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發展和商業發展的史實,匯入本課的教學內容,闡釋社會生產的進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發生新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到宋朝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進步基礎。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

  欣賞《清明上河圖》等宋代的插圖,描述畫面中人物的服飾,或者透過不同的服飾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宋朝服飾特點的歷史變化,從王朝初年的簡樸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統治階級的日漸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飾中明顯地反映了少數民族的影響,朱熹說:“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這是長期以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現的纏足陋俗,說明當時統治階級價值觀念的腐朽和婦女地位的低下,引導學生批判性地認識這些歷史現象。

  2、食: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導學生思考當時南北方飲食習俗的差異和少數民族對於中原地區飲食習慣的影響。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類住房的圖片,要求學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幾類?各類的民居各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城市和鄉村住房的不同,便於學生認識和比較。

  4、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引導學生認識宋朝主要有哪幾類交通工具,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異?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時便利人們出門旅行的條件還有哪些?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引導學生分析在瓦子裡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動?再加以概括,使學生認識在瓦子中有文藝、體育等娛樂活動,有商品、飲食等買賣交易活動,有服務類的活動等等,表現了大都市的繁華。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要求學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慶活動?流傳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經出現了?要求學生指出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歡度這些節慶日的?哪些活動今天已經不多見了?哪些活動與今天還有類似之處?

  教師最後闡述節慶活動是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吸取傳統節慶活動優秀的精華部分,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後作業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7

  一、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

  ㈠教材地位及課程標準

  《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第三課,是中國古代史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兩宋時期是繼隋唐我國封建經濟繁榮後出現的又一個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儘管兩宋政權沒有在政治上達到如隋唐那樣統一強大的局面,特別是南宋偏安東南一隅,但經濟卻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並出現一些新的特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經濟重心南移有一個過程,開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而到宋代已成定局。這一變化還影響著今天中國經濟的狀況,是瞭解中國國情的重要內容。本課的課程標準是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㈡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宋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列舉宋代南方農業、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提高綜合概括問題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指導閱讀《宋代經濟分佈圖》,提高識圖能力。

  過程與方法:透過提問思考、學生解答、教師總結的方法,使學生理解宋代時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透過小組討論、選派代表發言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課前預習、收集和整理資料,培養自學能力和學習歷史的興趣。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同學間相互協作的學習品質。

  ㈢教學重、難點

  重點:透過學習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商業繁榮的史實,形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概念。

  難點:如何理解經濟重心和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二、學法和教法設計

  教法構思:

  新課改要求教師正確、靈活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依據“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本節教學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主動求知的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與技能。本課共有三個子目,一是經濟重心南移,二是農業和手工業,三是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興盛。後兩個子目分別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方面敘述了宋代經濟發展的高度成就,教學中合併為一個部分。採用以史實為基礎,問題為載體,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透過課前導學法,情境教學法、問題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透過隨堂練習與課後作業鞏固基礎知識、延伸範圍,引導學生擴充套件思維。

  學法分析:

  “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法是教法的引申,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也關係到課堂的成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指導學生會學,即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至關重要。本節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好奇心和表現欲較強,但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習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轉移。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路蒐集所需的歷史資料,而且對新鮮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老師佈置的收集資料作業躍躍躍欲試。這屆學生還有個現象,學生分化較大,學困生佔相當大比重,他們學習興趣不高,基礎較薄弱,學習方法不到位,處於被動學習狀態。針對學生特點,本節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利用多媒體課件的視聽互動功能,透過大量的文字、圖片、聲音、影視資料等素材,創設一種與課堂內容相適應的氣氛,寓教於樂,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前組織預習和指導,採取分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等方法,使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力求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化。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預習課文並分組收集、整理有關兩宋經濟繁榮發展的資料,能力強的可製作課件。

  四、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以林升的《題臨安邸》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匯入,問學生:讀完這首詩,結合前兩課的內容,宋代在我們的腦海裡呈現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情緒,希望引導學生明白儘管兩宋時期軍事政治上不是十分強大,卻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少見的經濟高度繁榮和文化昌盛發達的時代,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的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經濟重心南移,引入課題。

  【講授新課】

  解釋何為經濟重心,經濟重心是指經濟和技術較為發達,對整個國家產生較強影響的地區。區域內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經濟中心。巴爾扎克說過:“開啟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義是問號”。學生有了疑問,才有解決問題的迫切的願望,本環節透過多個問題的設定,層層引入,激發學生思考,與學生共同探討完成學習任務。

  一、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過程和表現:

  ㈠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問:課本65頁的思考題——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原因是什麼?

  課件展示“東晉南遷移民分佈圖”、“東晉南朝江南經濟的發展”等,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聯絡學過的史實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勵學生充分思考、大膽發言,並在歸納學生的回答中強調為躲避北方戰亂,古代有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對南方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設計意圖:透過新舊知識點的銜接,豐富了課本內容,既複習了舊知識又實現了對難點的突破。

  ㈡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問:南方經濟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經濟重心如何逐步南移?

  課件展示兩則材料(《宋書》中記載的東晉南朝時江南的經濟冶狀況與《漢書》記載的江南經濟狀況)、宋朝江南經濟發展的圖片,引導學生思索,討論回答,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白

  經濟重心南移主要經歷三個時期:三國吳時,江南地區經濟開始得到發展;南朝時,南方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推廣牛耕,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南宋時,南方生產水平超過北方。

  ㈢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

  問:從哪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宋朝時,我國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透過學生閱讀課文和展示圖片,宋人“農耕圖”、南宋“耕織圖”、“宋代經濟分佈圖”,提醒學生觀察比較南北方經濟區數量分佈情況。總結歸納:南方人口大大超過了北方;“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太湖流域已成為重要的糧倉;南方出現了一批經濟中心。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概括提煉有效資訊能力。讓學生理解宋朝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二、經濟發展的表現:

  問:剛才我們瞭解了宋代形成長江流域的經濟已超越黃河流域的經濟格局,那麼,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如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課前佈置預習收集相關資料,現在請各組將整理收集的資料展示給同學。

  學生討論,分四組派代表介紹兩宋經濟發展中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的具體表現,其他同學補充。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宋代經濟分佈圖,結合各組的介紹,找出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海外貿易繁榮發展的地區及特點。注意補充學生未收集到的資料,用圖片、音像資料展現,適當進行知識拓展。如宋朝占城稻與現代雜交水稻,介紹袁隆平;商業的繁榮播放《清明上河圖》的影片,海外貿易展示“南海一號”的打撈出土文物等。此環節有可能出現各組介紹各自為陣,整體性印象不夠深刻,教師要用圖表形式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學生理解。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讓每個學生儘可能地去體驗歷史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達到知識、思想與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課堂練習】

  精選幾道選擇題以搶答的形式進行,調動學生興趣,又培養學生競爭意識。達到鞏固新知,完成學生的知識目標要求。

  【板書設計】

  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

  一、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過程與表現:

  1、原因:最重要是大量北方人口南遷

  2、過程:最終完成於南宋

  3、表現:南方人口大大超過北方“蘇湖熟,天下足”

  二、宋朝經濟繁榮發展的表現:

  1、農業:人口超過1億水稻居糧食產量首位

  2、手工業:煤的開採、金屬冶煉、景德鎮

  3、商業繁榮:城鎮、交子、汴京

  4、海外貿易興盛:市舶司、三大港、貿易範圍

  設計意圖:提綱挈領,突出重難點,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便於學生複習鞏固。

  五、教學反思

  本課的可取之處:

  1、正確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重新整合處理教材,注重新舊知識聯絡,古今聯絡。

  2、精心構思問題,有目的性和針對性,能夠涵蓋課文的主要知識點

  3、課件製作精心,史實材料豐富,充分運用圖片、影片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做到課件為教學服務。

  4、重視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特別是學生在介紹手工業時,能力好的學生製作出課件,展現了宋代瓷器的繁榮,五大名窯各自的特點,成為課堂上的一大亮點。

  本節課暴露出一些問題:

  1、教學中思想上存在一些矛盾與困惑,如教學還是以中考為指揮棒,學生層次差異大,教學中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掌握,注重對中下學生的知識鞏固,課堂上循規導矩,創新不足。

  2、對學情沒有充分認識,導課用《題臨安邸》設定的問題可能有一定難度,加之公開課,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出現片刻冷場。有提議改為以上冊的江南發展人口南遷匯入可能更適合學情,可我認為兩宋時期軍事政治“弱”與經濟“強”之間的反差一直是史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對當今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的探究價值,故本課在教材編排上放在政權分立之後,有它的含義,這個現象應該提醒學生注意到,關鍵還在問題如何設計,能夠更好引導學生。

  3、時間掌控有點難度,在學生髮言和補充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資料時,要把握好時間。本節公開課在複習舊課和匯入新課時浪費了一些時間,未能進行搶答練習,略顯餘味不足。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並瞭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過程和方法

  本課使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能力,巧妙設問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討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意義。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後,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和學法]

  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匯入根據課本中的歌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匯入新課。

  一、秦朝滅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殘酷秦朝刑法非常殘酷,刑罰的種類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殘暴,他統治時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徵發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陳勝吳廣號召起義,農民戰爭爆發。之後,在陳建立政權。

  三、陳勝派主力軍向咸陽進攻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後,率軍繞過滎陽,突入關中,直逼咸陽。

  四、農民起義秦朝陳勝,吳廣起義以後,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戰鬥,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鉅鹿大敗秦軍。與此同時,劉邦率軍直逼咸陽,秦朝滅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歷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9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

  為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彰顯國力,換取奇珍)。

  2、條件:

  ①明朝前期的國力強盛

  ②造船術的發達

  ③指南針在遠洋航海的廣泛運用

  ④鄭和個人吃苦耐勞的英雄氣概好勇於探索的精神

  3、時間: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4、到達地區: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5、意義: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瞭解了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二、戚繼光抗倭

  1、騷擾我國沿海地區,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沿海居民稱它們為“倭寇”。

  2、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台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的詩句抒發了戚繼光怎樣的情懷和抱負: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已任的愛國情懷。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0

  基礎知識

  瞭解:荷蘭殖民者侵佔臺灣、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的簡況.

  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定臺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尼布楚條約》等重要史實.

  理解:此時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還能得到鞏固.

  過程與方法

  閱讀提煉: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概括提煉出基本的知識要點.

  縱向聯絡溫故知新: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能夠用歷史事實說明臺灣、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愛國主義民族自尊:使學生認識到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的鬥爭都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鬥爭;中華民族有著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鄭成功是我國曆的民族英雄.

  繼承傳統: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為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而英勇鬥爭的精神.

  教學重點: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和中俄《尼布楚條約》.

  教學難點:中俄《尼布楚條約》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複習提問:明清時期加強君主集權的負面作用是什麼?(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過渡講解:這個時期的中國開始走向落後,但是還有能力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發生了收復臺灣和勝利抗擊沙俄兩件大事.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開闢荊榛逐荷夷”

  指導學生閱讀94—95頁“匯入框”和本目課文以及插圖、資料等,在書上標註要點並思考回答:

  1.歷第一個對我國進行侵略活動的殖民國家是哪一個?(葡萄牙)

  2.緊接著侵佔臺灣的殖民國家是哪一個?(荷蘭)

  3.誰收復了臺灣?(鄭成功)

  4.這件事在歷起了什麼作用?(捍衛了國家主權,維護了領土完整)

  5.根據95頁“動腦筋”:為什麼鄭成功說“臺灣一向屬於中國”?(三國時,孫權就派萬人大船隊到達“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臺灣.元朝時又設定“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臺灣.所以,鄭成功說“臺灣一向屬於中國”.)

  6.鄭成功在臺灣建立政權有什麼作用?(一方面有利於臺灣的開發,另一方面與清政府分庭抗禮,形成分裂狀態.)

  7.清政府怎麼解決分裂問題?(1683年進軍臺灣,1684年設立臺灣府,實現了統一,加強了臺灣同內地的聯絡,鞏固了海防.)

  過渡講解:東南方向的分裂問題解決後,清政府又成功地捍衛了東北領土的完整.

  雅克薩之戰

  指導學生閱讀96—98頁本目課文和插圖、地圖、“自由閱讀卡”等,作讀書標記並思考回答:

  1.唐朝以來,黑龍江流域出現過哪些少數民族?(靺鞨、女真、滿洲等)

  2.在雅克薩之戰中英勇抗擊沙俄的少數民族是哪一個?(達斡爾族)

  3.誰兩次下令打敗盤踞在雅克薩的沙俄侵略軍?(康熙帝)

  4.根據98頁插圖和“自由閱讀卡”回答:圖中哪些是清軍?哪些是俄軍?清軍取勝的原因是什麼?(左面乘車而逃的是俄軍,右面眾志成城的是清軍.取勝原因是康熙決心大,部署周密;軍民眾志成城,為正義而戰;人數和武器裝備佔有優勢等.)

  5.1689年,中俄簽定什麼條約?(《尼布楚條約》)

  指導學生在97頁《尼布楚條約》中俄邊界示意圖上,標明黑龍江、烏蘇里江、庫頁島的位置.

  6.這個條約在歷和法律上有什麼意義?(它是平等的條約,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教師講解“平等”概念並小結、留“伏筆”:經過協商,雙方各有讓步——清政府同意將尼布楚劃歸沙俄,沙俄同意將烏第河以南地區劃為“待議地區”,所以它是平等的.可見,這時中國社會發展雖然緩慢了,但是與侵略者相比,還有一定的實力,還能有效地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是,後來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壯大、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雙方實力的差距日益擴大,終於導致東北許多地區逐漸被沙俄割走,臺灣也被日本割佔兩次.具體情況,我們將會在今後的課程中逐步瞭解.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完成課本97頁“練一練”:連線搭配

  2.完成新學案72頁“自我測評”.(其中選擇1的答案有誤,應訂正為BCD)

  3.提醒學生預習19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展及與唐朝的關係,瞭解回紇、粟末、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係。

  透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這種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透過引導學生總結各民族與唐朝的關係,培養學生的比較概括能力。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於各民族的發展,這種關係是我國民族關係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隋唐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教材首先介紹吐蕃人的社會生活狀況、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和親、吐蕃贊普的上書,說明了吐蕃與唐朝“和同為一家”的密切關係。其次介紹了回紇、南詔等民族與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情況,說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廣泛性。

  本課的重點,是吐蕃的發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係。

  本課的難點,是唐朝對邊疆各民族採取的比較開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度、唐朝與吐蕃的和親、唐玄宗冊封回紇、與南詔等少數民族首領的政策都是開明政策的體現。

  【教學過程】

  匯入:歷史上中原地區的許多統治者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的領袖——“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為什麼能獲得各民族的尊重?

  (透過上述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出要學習的新內容。)

  (出示布達拉宮的圖片)大家知道這座宮殿是為誰而建造的嗎?——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

  松贊干布是哪一個民族的領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個地區?是現在的哪個民族?

  (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吐蕃的位置,並完成圖表:在地圖上填上唐朝前期邊疆的少數民族)

  填圖時注意:

  這些少數民族大都分佈在哪些地區?

  唐朝政府設定了哪些機構管轄這些少數民族?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這些民族與唐朝的關係如何?

  1、吐蕃的風俗習慣

  (出示有關藏族生活的圖片,從中聯想唐朝時吐蕃生活習俗的情況)

  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生產:遊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軍法很嚴,戰時前隊皆死,後隊方進。以戰死為榮,幾代都戰死的有家被視為高門大族。

  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王,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學生介紹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吐蕃王國的建立者,629年繼位為贊普,當時年僅13歲。他父親在權力爭奪中被毒死。父王諸臣和母后諸族舉兵公開叛亂。

  學生思考並回答: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思考:為什麼吐蕃贊普要自稱外甥,又說是先皇帝的舅宿親?

  因為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稱為外甥;而他的前輩松贊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帶珠丹的舅家。

  討論:聯絡當今的國際形勢,談談唐蕃“和同為一家”對解決民族矛盾和衝突有什麼借鑑作用?

  4、課堂小結

  5、作業:課後作業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透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透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匯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出示材料:後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他是怎樣做的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於政事。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透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麼改進?(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佈局特點:

  ①城市佈局: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佈;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3

  [課標內容]

  瞭解明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明朝的建立;廢丞相,設三司;廠衛制度;八股取士。

  ①透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歸納明朝加強皇權的各項措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②透過討論,培養學生敢於立論的創新精神和利用論據論證觀點的思辯方法。

  ③透過分析比較明朝和唐朝科舉考試的異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問題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明朝皇權的高度集中,一方面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的漸趨衰落。

  ②明朝建立後,把隋唐創立的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到八股取士,從思想文化上加強君主專制,它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阻滯了科學文化的發展,不利於社會進步。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

  難點:正確理解和認識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

  [教學方法]

  透過師生互動及學生討論等形式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

  匯入新課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紅巾軍大起義

  2、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廢丞相,設三司

  1、撤中書省,廢丞相

  2、廢行省,設三司

  三、廠衛制度

  1、錦衣衛

  2、東廠和西廠

  四、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

  2、八股取士的影響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4

  第3課 盛唐氣象

  課 題

  第3課 盛唐氣象 授課時間 : 年 月 日

  教學目標 知 識 目 標 瞭解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的情況,瞭解唐代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況和社會風氣,以及多彩的文學藝術。

  能 力 目 標 理解文成公主對漢藏團結的歷史貢獻。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瞭解盛唐氣象,增強學生對中華文明的認同 感;在學習唐代民族交往與交融的歷史過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團結,瞭解各族人民共同譜寫了中華文明發展的光輝篇章。

  教學重點 經濟的繁榮,民族交往與交融。

  教學難點 民族交往與交融。

  教學準備 PPT

  教學方法 講授法、讀書、合作研討等

  教 學 過 程

  一、匯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愛我中華》,下圖為拉薩布達拉宮)學生應該很熟悉《愛我中華》這首歌曲。這首歌唱出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心聲,表現了各民族愛我中華的強烈凝聚力,表達了人們團結一心、建設國家的雄心壯志。

  唐朝時候周邊有哪些少數民族呢?繁榮開放的唐代與周邊的少數民族關係如何呢?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就會找到答案。

  自主學習,初感新知

  閱讀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完成預習導學。

  師生合作,探究新課

  一、經濟的繁榮

  1.(多媒體展示以下歷史圖片)

  曲轅犁、筒車,蜀錦、唐三彩、瓷器,長安城、開元通寶

  2.(多媒體展示問題: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小組合作)結合教材,要求分組學生從三個方面概括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

  (農業:墾田面積逐漸擴大, 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業:紡織業品種繁多,蜀錦冠於全國;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越窯、 邢窯、唐三 彩。

  商業:商業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長安城規模宏偉,佈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繁榮,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二、民族交往與交融

  (多媒 體展示以下兩張歷史圖片)《步輦圖》、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像:

  材料: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糧食三千八百種,給吐蕃糧庫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各種手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給吐蕃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選自烏廷玉編寫《隋唐史話》

  1.提出問題:吐蕃人生活在哪裡,是哪個民族的祖先?

  教師講述:吐蕃族的基本概況?(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定都邏些,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改革制度的措施。他還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3.(多媒體出示材料,提出問題:簡要介紹一下文成公主遠嫁的基本情況)讀材料和課本知識,老師引導學生說出文成公主遠嫁的情況及其影響。

  答案提示:①情況: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穀物種子、藥材、茶葉、工藝品 以及曆法、科學技術方面的書籍。還帶去了很多手工工匠。

  ②影響: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 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 兩族的友好關係。

  4.讀課文材料,回答問題。

  “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 鍾禾黍。……城頭山 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

  “據統計,唐代少數民族宰相即有二十四人,分別來自十五個民族。將軍、節度使多不勝數,以至《唐書》專立《諸夷番將傳》”——《中國國 民性演變歷程》

  “文皇(唐太宗)南面坐,夷狄千群趨。……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

  ① 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 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

  ② 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職由少數民族人士擔任。

  ③ 唐太宗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唐太宗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此外,

  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保持著友好而密切的聯絡。

  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過渡:唐朝經濟繁榮、民族關係友好、對外交流廣泛,國力強盛。這樣的社會會出現什麼樣的風貌呢?

  1. 圖片展示唐朝婦女騎馬打球、下棋等活動

  點評:唐代婦女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受教育)。

  2. 敦煌文書“放妻文書”

  唐代人對婚姻的態度比較開放。

  3. 唐代傢俱、食品(唐周昉《宮樂圖》——畫中餐桌踢打渾厚, 裝飾華麗。貴婦們座下是月牙凳,凳 面略有弧度,符合人體工學。)

  衣 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數民族的影響,具有相容幷蓄的特點。

  唐代遼闊的疆域、強盛的國力、開明寬容的民族文化政策和廣泛的對外交流,為社會風氣的開發與包容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四、 多彩 的文學藝術

  1.分組合作,完成表格

  詩人或藝術家 代表作 作品特點

  李白 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李白因此享有“詩仙”的美譽。

  杜甫 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被譽為“詩聖”。

  白居易 他的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都會吟誦,深受大眾歡迎。

  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 端正勁美,雄渾敦厚

  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碑》 方折峻麗,筆力險勁

  閻立本 《歷代帝王圖》 形態各異,神形兼備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 落筆雄勁,風格奔 放

  2.展示學生表格,評價。

  3.PPT展示詩歌、書法、繪畫作品

  課堂小結,鞏固新知

  本課學習了《盛唐氣象》,這個盛唐的“盛”體 現在哪些方面?

  經濟繁榮;民族關係和睦,民族交融有新的發展;社會風氣開放;文學藝術豐富多彩。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盛唐氣象?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統治者注重施行“仁政”,減輕百姓負擔,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為盛唐氣象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每個朝代都可能會有經濟發展、社會繁榮,但唐朝的社會風尚磅礴大氣,有海納百川之勢,無論是外國還是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學藝術及生活習俗都能融入唐朝的社會生活之中,這是為什麼?

  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心態和博大的胸懷,使唐朝社會能夠吸 納外來文化。

  這也告訴我們,開放的心態和勇於接納外來新鮮事物的胸懷,對社會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備 注

  教學反思:1、使用圖片和影片,增加直觀性。利用各種途徑找到本節課教學所需要的曲轅犁的影片、筒車和唐三彩等的圖片。找學生現場講解曲轅犁、筒車的使用方法,這樣既有趣味性,又使學生對歷史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2、 及時的小結,迴歸課本。這節課學生上的輕鬆,課堂上討論聲熱烈,學生被老師設計的活動調動起來,在剩下的五分鐘時間裡讓學生歸納本課。並圍繞一根主線──盛世氣象,探究出現盛世氣象的原因,盛世氣象的表現和唐由盛轉衰的歷史事件,這樣這一節就做到了有放有收。

  3、 活動設計反覆推敲,使之不斷完善,學生也饒有興趣,改變了老師一味講歷史的局面,使歷史課堂活起來,動起來,並嘗試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主動學習模式。

  4、 不足:一節課下來,活動的時間把握上較難,在突破本課的難點時比較倉促,這是我需要認真修改的地方;

  在活動的設計上更應注重活動的趣味性,這點還可斟酌。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係的概況。

  透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透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重點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誌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達到了頂峰,是我國古代經濟發達的體現,同時也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容,對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後,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樑,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蹟,影響至今,意義深遠。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教學過程】

  一、鄭和下西洋

  1、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將鄭和的航海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作一簡單比較,並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不僅時間早,而且航海規模之大、遠航次數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區範圍之廣,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 地點 時間 次數人數船數

  鄭和下 “西洋”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號寶船63艘(共百餘艘)

  哥倫布 到達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

  達伽馬 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說3艘)

  船隻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淮尺),摺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學生討論、歸納。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絡。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4枚),請學生結合各枚郵票的內容,弄清各幅畫面所反映的史實,概括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係。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後回答)

  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

  小結: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援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史上我國人民抵禦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學習這一內容,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曆史上,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鬥志的旗幟。)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出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詞片段: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為什麼澳門被稱為“媽港”?

  由學生在課上簡要講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國澳門居住權的。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後,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

  小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於友好交往;明中後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鬥爭,並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於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門的居住權,並在那裡開始了殖民活動。後兩者表現為衝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範圍內已經落後了。

  作業:課後作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