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模板
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模板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模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模板1
教學目標:
識記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標誌、商鞅變法開始變法的時間和變法的主要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和意義。
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的評價
難點:
改革與保守派的觀點分歧變法的某些措施含義及作用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看教材38頁的簡表,分析秦國在戰國前期的形勢,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後期秦國卻強大起來,並透過一系列戰爭滅掉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那麼,秦國是怎樣走向強國之路的呢?——商鞅變法(這是一條主要途徑)
二、教學過程
(一)秦孝公求賢(為什麼要實行變法?)
1、原因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社會原因):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誌)。
秦國相對落後(自身原因):會盟都不讓參加,魏國侵略卻無力還擊。
2、辦法
改革內政,變法圖強,釋出求賢令。(秦孝公深感落後就要捱打)
商鞅來到秦國。
理解“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時間: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援。
3、主要內容:
經濟上: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罰分明。
政治上: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設31縣;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4、變法的影響:
觸犯了貴族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取得成效——連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國的變化
1、性質:是戰國後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2、成果: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3、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
(四)小結
秦國是怎樣走上強國之路的呢?
前期勢弱——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商鞅主持變法——取得顯著成果(強大)
思考: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書設計
1、秦國為什麼要實行變法?
2、變法前期秦孝公採取怎樣的辦法?
社會進步(社會):鐵器、牛耕(標誌)改革內政、變法圖強、釋出求賢令(商鞅)
秦國落後(自身):鄙視、捱打
3、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
4、變法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見小字部分)?
經濟: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觸犯貴族的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重農抑商—獎罰分明取得成效——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
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
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5、變法取得怎樣的成果?
6、變法成功與否?
(性質: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分析秦孝公變法的目的—變法圖強,
建立了新制度,軍隊戰鬥力提高,經濟得到發展。實現沒有?結論——是一次成功的
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改革。
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模板2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透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複習提問:我國曆的女皇帝是誰?(武則天)她的政績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舉制的發)
引導過渡:所以,郭沫若稱讚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意思是說武則天的統治弘揚了貞觀之治的成果,為後來的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開元盛世”為什麼會形成?有哪些成就?請看第3課。
一、“開元盛世”
學生閱讀10——11頁課文、插圖和資料,
1、“開元盛世”是在哪個皇帝統治時期?(唐玄宗)
2、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他採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馬任姚崇”);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儉(反對奢侈——燒燬珠玉錦繡)。
3.根據13頁“文獻資料”和“動腦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們都善於任用賢才,重視吏治,注意“戒奢從簡”,使政治較清明,經濟有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里的“治世”——“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
過渡講解: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不但注意從政治方面進行改革,還很重視發展生產,使得當時經濟繁榮起來。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①興修水利工程;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採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種增多、飲茶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手工業: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刑窯和(最的)。
⑶商業:①唐朝的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②長安: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
1.學生閱讀15—16頁的課文,按16頁“活動與探究1”: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唐玄宗年少時,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能夠記得人民的疾苦,能夠勤於政事。)後來他堅持這樣做了嗎?(沒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統治後期發生的一場叛亂叫做什麼?(安史之亂)唐朝滅亡於哪一年?(907年)
【板書設計】
一、“開元盛世”
措施:
①任用名相
②整頓地方吏治
③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
⑵手工業:
⑶商業:
三、唐朝的衰亡
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模板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感知歷史的形象思維能力;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和追蹤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正確的社會發展觀,激發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教學重難點】
瞭解黃帝──“人文初祖”是全課的重點。
正確認識堯舜禹的“禪讓”的含義是難點。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匯入】
以江丙坤鬱慕明清明祭拜黃帝陵冢的影片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黃帝是什麼樣的人呢?為什麼清明節會有那麼多人祭拜黃帝陵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3課,遠古的傳說
【自主預習】
1、讀課文結合課件圖片瞭解本文內容。
2、小組討論華夏族的由來,人文初祖,禪讓制等知識。
(一)炎黃戰蚩尤
結合課文內容及課件圖畫歸納出華夏族,炎黃子孫名稱的由來,知道涿鹿之戰。明確黃帝所進行的戰爭打破了氏族之間狹隘的界限,促進了相互間的交流和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而被尊為華夏族的祖先。
(二)黃帝--人文初祖
結合課文內容及課件圖畫知道黃帝對於人類的貢獻。明白他被人們稱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堯舜禹的“禪讓”
瞭解什麼是禪讓以及禪讓的本質,堯舜禹的事蹟。瞭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關知識。
【合作探究】
1、你對神話(即黃帝時期有關發明的各種神話傳說)有什麼看法?認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帶有神話色彩?怎樣看才更為科學?
2、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從什麼時候算起?後世為什麼稱黃帝為人文初祖?
3、你還聽過哪些有關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什麼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首領?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模板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斷及文獻資料,學生查詢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採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材簡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
本課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三、課前準備
學生查詢與唐太宗、武則天統治相關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學生漫談“你所熟悉的武則天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曆的女皇帝。
2、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麼如此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並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
Ⅱ、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隋煬帝的-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淵攻佔長安,建立唐朝。學生自讀楷體字輔助文,瞭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功勳顯赫,教師補充“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2、貞觀之治
(1)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
(2)出示探究問題: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先閱讀課文,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
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盪,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鑑,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係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併州縣減輕人民負擔。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於任賢納諫學生解釋“房謀杜斷”。
有關最的諫臣魏徵,由學生表演一段課本劇,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教師簡述:這些賢才諫臣為唐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Ⅲ、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治。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練習與探究設計表格,列出並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四)鞏固與小結
1、複習鞏固本課重要知識點。
2、學生談學完本課,知道了什麼?懂得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