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案

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案1

  兩漢經濟的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為我國兩漢盛世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使學生對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教學中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期,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是本課的重點子目。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匯入框中的歌謠匯入新課。

  二、講述農耕技術的改進時,可分為三個方面講解:

  1、農業成就:

  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2、絲織業:漢朝絲織品已使用提花機。

  3、冶鐵: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對於這些,學生由於接觸太少,不易理解。

  三、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關於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重點介紹漢武帝時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關於兩漢商業的繁榮情況,可將重點放在介紹長安、洛陽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規模、佈局、商業活動等方面。可結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進行講解。

  四、講完全課,教師可對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間的關係,讓學生動手製作圖表展示。對兩漢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對於程度較好班級,可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回答,對於程度較差的班級,教師應提示、啟發,引導其回答,最後進行小結。

  五、作業:課後習題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成就:

  1、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

  2、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二、絲織業:漢朝使用提花機。

  三、冶鐵:杜詩發明水排,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四、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案2

  原始農耕生活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遺址距今年代、所處的地區、自然條件、主要種植物和飼養物、生產工具、房屋特點、陶器的使用以及紡織、漁獵等其他生產生活情況。透過實物圖片或考古紀錄片,讓學生觀察、複述原始農耕文化產生、發展的概況。

  2.過程方法與能力

  透過對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與前人在衣食住等生產生活方面的比較,概括出中國遠古農耕文化的基本特徵,初步認識人類進步的規律,初步培養比較、分析、歸納和概括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祖國境內河姆渡、半坡居民為代表的原始人類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們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為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人類由採集到農耕生活的'轉變過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狀況,說明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探索和艱苦的勞動實踐取得的。透過學習感受勞動和創造的艱辛與價值,培養百折不撓的奮進精神與艱苦奮鬥的優良品質。

  二、教學要點

  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所反映出的原始農耕生活的狀況。這是屬於知道和了解層次的知識。

  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對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的概括。這是屬於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

  教學過程:

  課前匯入:我們已經學過中國遠古人類,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遠古人類(稍稍停頓,讓學生來回答。)――元謀人,他們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來源――採集和狩獵,他們使用的石器――舊石器,打製石器,他們已經會用――火。

  講授新課:

  在距今約八千年前後至約四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農耕時代,為了大家學習這一時代的歷史,教材精心挑選了兩個文化遺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遺址、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他們分別代表中國的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和南方(長江流域)。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8頁看圖“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分佈圖”,在圖中找到這兩個文化遺址。

  這兩個遺址展現了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接下來我們再透過學習比較來認識兩個時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區、原始農耕工具、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等方面的不同。

  我國的北方和南方氣候差異很大,這種氣候的差異對原始人類的影響很大。由於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很低,科學技術有限,人們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別在北方和南方的種植,一方面說明人們對自然的依賴。一方面也說明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我們的祖先們都創造了燦爛的原始農耕文化。

  小結:透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概瞭解了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特徵,現在請同學們說說從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麼?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來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

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案3

  《商鞅變法》

  教學目標:

  識記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標誌、商鞅變法開始變法的時間和變法的主要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和意義。

  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的評價

  難點:

  改革與保守派的觀點分歧變法的某些措施含義及作用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看教材38頁的簡表,分析秦國在戰國前期的形勢,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後期秦國卻強大起來,並透過一系列戰爭滅掉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那麼,秦國是怎樣走向強國之路的呢?——商鞅變法(這是一條主要途徑)

  二、教學過程

  (一)秦孝公求賢(為什麼要實行變法?)

  1、原因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社會原因):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誌)。

  秦國相對落後(自身原因):會盟都不讓參加,魏國侵略卻無力還擊。

  2、辦法

  改革內政,變法圖強,釋出求賢令。(秦孝公深感落後就要捱打)

  商鞅來到秦國。

  理解“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時間: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援。

  3、主要內容:

  經濟上: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罰分明。

  政治上: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設31縣;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4、變法的影響:

  觸犯了貴族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取得成效——連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國的變化

  1、性質:是戰國後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2、成果: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3、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

  (四)小結

  秦國是怎樣走上強國之路的呢?

  前期勢弱——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商鞅主持變法——取得顯著成果(強大)

  思考: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書設計

  1、秦國為什麼要實行變法?

  2、變法前期秦孝公採取怎樣的辦法?

  社會進步(社會):鐵器、牛耕(標誌)改革內政、變法圖強、釋出求賢令(商鞅)

  秦國落後(自身):鄙視、捱打

  3、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

  4、變法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見小字部分)?

  經濟: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觸犯貴族的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重農抑商—獎罰分明取得成效——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

  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

  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5、變法取得怎樣的成果?

  6、變法成功與否?

  (性質: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分析秦孝公變法的目的—變法圖強,

  建立了新制度,軍隊戰鬥力提高,經濟得到發展。實現沒有?結論——是一次成功的

  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改革。

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案4

  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在我國曆的貢獻。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重點和難點]

  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的事例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匯入框中的歌謠匯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4)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三、小結: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的事例

  1)西漢初年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公元前1世紀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

  4)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東漢明帝時,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四、作業:舉例說明兩漢與匈奴的關係。

  附:板書設計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二、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四、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五、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的事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