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精選8篇)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精選8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複習新聞知識。

  2.瞭解特寫訊息與一般訊息的異同。

  3.學會分清新聞事實與背景,理解兩者結合交錯使用的妙處。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迴歸影片資料.

  2.課件

  【教學重點】

  1、學會分清新聞事實與背景,理解兩者結合交錯使用的妙處。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過程】

  導語

  香港迴歸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舉國歡騰。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為了記下這一大盛事,四位新華社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這難忘的時刻。

  今天,我們就讓這篇著名的《別了,“不列顛尼亞”》帶領我們回到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一起來重新感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一、複習新聞知識

  1、什麼是新聞(訊息)?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群眾關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

  2、構成新聞的要素是什麼?

  五個“W”和一個“H”即:

  when:何時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何果

  3、訊息的特點:

  1〉真:訊息的事實必須真實。2〉短:訊息要求短。2〉快:時效性2〉活:訊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2〉強:訊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訊息的結構

  1〉標題(正標、副標題)

  2〉導語:訊息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

  3〉主體:主體是導語之後,構成訊息內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說,背景材料是訊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訊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結尾

  訊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尾需得向亮、有力,發人深思,給人啟迪。

  二、感悟(五分鐘閱讀課文;看香港迴歸照片。)

  快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1)找出新聞的標題、導語和主體

  (2)主體部分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寫了哪些場景?請圈點出來

  4時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

  7時45分,港島的第二次降旗儀式。

  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三、精讀課文:

  1、新聞報道中往往要交代有關的背景材料,試找出課文中運用的背景材料,並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文章的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歷史事件的回顧,港督府的修建,英國統治香港的天數,英國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準確的記載,雖然只寫了一天中發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歷史跨度,今昔對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歷史內涵,深化了主題。

  2、對比這兩句,哪句話更合適,為什麼?

  ①隨著末任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築成為歷史的陳跡。

  ②香港迴歸,標誌著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佔的百年國恥,開創了香港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同時也標誌著英帝國的太陽在中國的領土上空永遠落下了。

  ①語言的含蓄,英國結束殖民統治,中國人揚眉吐氣。

  四、合作探究——品析課文精妙

  1、哪個標題好,為什麼?

  ①別了,不列顛尼亞

  ②英國撤離香港,結束統治

  ①好。

  (1)句式倒裝,更能表達感情。香港迴歸,中國雪恥。

  (2)虛實結合,匠心獨運,了無痕跡。“實”指“不列顛尼亞”號遊輪離開香港。“虛”指英國結束在香港的殖民統治。

  2、下列兩句哪個表達效果好,為什麼?

  ①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杆。

  ②4時30分: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杆。

  ①從視覺角度、聽覺角度去進行描寫,更細緻生動,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中國人揚眉吐氣;更能體現香港迴歸的主題。

  五、拓展運用——堂上練習

  給下面這則訊息擬一個題目(能概括主要內容,不超過12字)。

  昨天,北京大學進行了自主招生考試。有考生告訴記者:“題目新,題型新。比如語文第一題用拼音默寫宋詞,挺新鮮的,從沒這麼考過。還有對對聯,給‘九天攬月華夏英豪馳宇宙’對出下聯,挺有意思的。”除筆試外,考生還必須參加由北大教授組成的專家組面試,在15分鐘面試時間內自我陳述並抽籤答問,以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

  板書:

  1、描寫清新的可視性

  細緻現實場景的描寫生動的可聽性

  2、語言

  含蓄。用事實講話:現場與背景相結合。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2

  一、匯入:

  香港迴歸是什麼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報道既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麼莊嚴,也沒有寫歡慶迴歸人們是多麼激動,而是選取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正是因為選材獨特、意蘊深遠,本篇報道在眾多關於香港迴歸的報道中脫穎而出,入選《通訊名作100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章藝術魅力。

  二、教師範讀。

  三、回顧關於新聞的文體知識:

  新聞六要素(5個“W”和1個“H”)、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特點。

  四、研究課文結構

  1、 找出本篇報道的導語部分和主體部分。

  2、 概括主體部分寫到的事件。

  4時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 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6時15分 舉行象徵英國管制的告別儀式

  7時45分 港島的第二次降旗儀式

  子夜時分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3、 研討問題:

  1) 在對這些儀式的敘述中,作者還插入了哪些內容的介紹?這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2) 作者在敘述中語言顯得沉著平靜,沒有直接的議論和抒情,但從這些我們又彷彿聽到內心的激動和心跳,這是為什麼呢?請找出這些隱藏作者感情的語句。

  3) 第5段寫到“不列顛尼亞”號和紫荊花的細節有什麼意義嗎?

  4) 第8段和第11段的數字為什麼要寫得這麼詳細?有什麼作用?

  5) 最後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是什麼意思?

  五、文字質疑

  六、小結本文主題:

  本篇題為《別了,“不列顛尼亞”》,從客觀的角度敘述了英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離去的過程,表明象徵著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撤離香港的最後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3. 題目解說

  “別了,‘不列顛尼亞’”表面的意思是告別了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實際的意思是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中。

  結構分析:

  這篇特寫性訊息按導語和主體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後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後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遊輪離開香港。

  第二部分(2至結束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

  結構圖表如下:

  寫法分析: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徵意義。這篇文章語言莊重,卻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義,非常耐人尋味。如在寫到英方在告別儀式上降下英國國旗時說:“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佔領了港島,在這裡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實的語言,鮮明的對比,飽含了對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後的欣喜之情。

  難點分析:

  特寫性訊息的特點:

  課文是一篇特寫。特寫性訊息,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於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採寫製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訊息文體。特寫性訊息側重於“再現”,往往採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的場景,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特寫的特點。

  2、瞭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速讀能力。

  2、寫一篇香港迴歸的感受。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欣賞文學作品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的表達技巧,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講解、品讀、感悟、小組學習、對比閱讀。

  媒體選用:多媒體展示課件。

  教學步驟:

  一、情境匯入

  1、課前由學生對詩歌作品的介紹。

  2、複習電視解說詞的特點。(先觀看三段電視解說詞,多媒體展示)

  3、匯入新課,看了幾段電視解說詞,你最想說一句什麼話?

  二、認識特寫

  談話:如果我們把剛才這些電視解說詞的畫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樣的文體就是特寫。

  媒體展示:特寫的含義

  抓含義中的關鍵詞強化理解。“真實的再現”

  三、小組的形式學習本文。

  1、速讀全文,整體感知。用上讀書符號。

  2、小組學習。

  全文選取了幾個場景。

  各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場景,可以選擇你喜歡或適合你組的方法進行學習。

  建議使用方法:朗讀體會、角色表演、抓住重點句或關鍵句體會深刻含義。

  3、討論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組採取不同形式展示學習結果。

  5、學生互評,提出改進意見。

  四、比較閱讀

  比較訊息、特寫、電視解說詞的異同點。多媒體給出。

  五、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學習了特寫,說說其含義。本文選取了四個場景,詳細的寫出了香港迴歸的情形。語言極富特色。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積累文中生字詞。

  2.瞭解新聞特寫的特點。

  3.整體感知課文,瞭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學習重難點】

  1.瞭解新聞特寫的特點。

  2.整體感知課文,瞭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現在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大幅的偉人的畫像,他們已經成了鄉村、城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了一種文化,我們看到過: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今年8月22號正好是鄧小平同志誕辰一百零九週年,與之有關的內容:改革開放、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香港迴歸……今天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9週年的日子裡,讓我們來重溫那段歷史。

  二、自主預習

  1.朗讀課文,讀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

  凝重(níng) 矚目(zhǔ) 易幟(zhì)

  港督(dū) 陳跡(jì) 贈言(zèng)

  2.理解詞義。

  凝重:莊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相互襯托。

  矚目:注目,把視線集中到一點上。

  子夜:半夜。

  易幟:變換旗幟,這裡指降英國國旗,升中國國旗。

  陳跡:過去的事情。

  交接:移交和接替。

  3.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你知道什麼是新聞特寫嗎?新聞特寫有什麼特點?

  明確:新聞特寫是擷取新聞事實的橫斷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義的某個空間或時間,透過一個片段、一個場面、一個鏡頭,對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報道的一種有現場感的生動活潑的新聞體裁。其特點是: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悍,側重“再現”。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後,複述課文。

  2.概括四個場景:

  (1)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港督旗幟。

  (2)6月30日晚6:15添馬艦軍營東西廣場,降英國國旗。

  (3)6月30日子夜時分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米字旗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4)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3.由此可見,本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描寫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作者按時間順序生動地描寫了這些重大場面,結構清晰而嚴謹,主題集中而鮮明,讓人不僅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從現場的氣氛中能感受到深刻的歷史內涵。

  (二)研讀1—2自然段。

  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的場景,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閱讀文章,探究下面問題。

  1.你能把文章第一段縮寫成一句話嗎?

  明確:英國米字旗降落,“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

  2.“在香港飄揚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飾“英國米字旗”有什麼作用?

  明確:英國米字旗在屬於中國領土的香港上空飄揚一百五十多年,意味著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持續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淪為英租界的屈辱歷史。

  3.用“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遊輪”修飾“不列顛尼亞”號有什麼作用?

  明確:交代英國對香港施行殖民統治的末任港督,他的離港意味著英國對香港殖民統治的終結,香港從此迴歸祖國。

  4.“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後時刻”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明確:著重強調英國殖民統治將徹底結束,香港將回歸這一歷史事實。

  5.為何要突出“濛濛細雨”這一自然環境?

  明確:體現出英國末任港督離任時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突出香港的明天猶如雨過天晴,前途無限光明。

  四、板書設計

  別了,“不列顛尼亞”

  末任港督告別,

  降下港督旗幟

  殖民統治結束,

  降下英國國旗

  五、課外拓展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燈火輝煌,舉世矚目的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這裡的五樓大會堂隆重舉行。假如你現在就在現場,此刻你最想說什麼?

  示例:1997年7月1日零點,香港終於迴歸祖國了!這是中華民族長久期盼的一個瞬間,這是永載史冊的一個瞬間!現在,這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體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學習表達技巧。

  2.體會文中幾個場景的象徵意義。

  3.體會作者蘊含在文中的深厚感情,培養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感。

  【學習重難點】

  1.體會文中幾個場景的象徵意義。(重點)

  2.體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學習表達技巧。(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上一節課後同學們已經收集了不少有關“香港迴歸”的資料,對香港迴歸這件事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這一節課我們繼續來關注這一盛事。

  二、自主預習

  1.閱讀課文第三段,用簡要的語言概括第三段描寫了什麼場景?

  明確: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港督旗幟。

  2.這次降旗和以往有什麼不同?

  明確:以往港督離任時才降旗,這次降下之後“永遠都不會再有港督旗幟從這裡升起了”,強調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換任的重複,它是具有標誌意義的最後一次。

  三、合作探究

  (一)品析3-11自然段。

  1.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出這則新聞特寫按時間順序還寫了哪幾個場景?

  明確:還寫了以下幾個場景:①6月30日晚6點15分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降英國國旗。②6月30日子夜時分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米字旗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③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2.第4自然段中插敘總督府的背景有什麼作用?

  明確:從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統治的標誌。

  “歷史的陳跡”標誌著殖民統治從今天結束。

  3.細讀第6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有什麼含義?

  明確:(1)照應前文的“濛濛細雨”;(2)殖民統治倒行逆施,現在天將行大道;(3)襯托殖民者心情;(4)雨過必將天晴,暗示香港燦爛的明天。

  4.第7自然段中“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佔領了港島,在這裡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這幾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對比。平實語言強烈對比,飽含對長達一個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後的欣喜之情。

  5.第11自然段中的“一百五十六年五個月零四天”這個精確的數字意味著什麼?

  明確:這是特寫的結束語。準確記載了英對港島殖民統治的時間,說明那段歷史刻骨銘心。

  (二)語言探究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徵意義。對此,作者用莊重含蓄的語言作了恰當的處理,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明確:如“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從海上來”,是說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佔了中國的領土,開始了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明寫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離開香港,暗寫英國的殖民統治結束,點明主旨。這裡既沒有諷刺,也沒有痛罵,我們卻可以在看似平實的語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

  (三)寫法探究

  善於運用象徵意義的場景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你知道這些場景有什麼象徵意義嗎?

  明確:①末任港督離府:長達150年的英國統治的終結;②添馬艦軍營告別儀式:英國管治結束;③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中英香港政權正式交接;④“不列顛尼亞”號離港:英國殖民統治結束。

  四、板書設計

  別了,“不列顛尼亞”

  導語:米字旗降落,“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

  主體:末任港督離府

  添馬艦軍營告別儀式

  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

  “不列顛尼亞”號離港象徵意義

  結語:大英帝國從海上離去(欣喜之情)

  五、課外拓展

  你能運用特寫的手法寫一段文字嗎?

  示例:我向裡面望了一下,陰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個瘦瘦的、五十歲上下的中國人,穿一件牙黃的長衫,嘴裡咬著一枝菸嘴,跟著那火光的一亮一亮,騰起一陣一陣煙霧。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梳理文字、讓學生領會選材、取材的要領。

  2、讓學生品味、欣賞本文的精彩之處。

  3、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新聞的選材、取材怎樣才能別出心載。

  【教學準備】:

  剪輯有關香港迴歸錄影片斷。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看錄影匯入新課

  觀看香港迴歸倒計時有關錄影片斷,引入課題。

  1、所選錄像片斷,反映出人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迎接香港迴歸的精彩場面

  2、學生談一談自己看到香港迴歸祖國一刻時的心情。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把帝國主義列強趕出了大陸,但香港仍然被割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們的祖國綜合國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國人民可以挺直腰桿,從英國帝國主義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來。1997年7月1 日,這天值得所有炎黃子孫高興的日子,香港迴歸,這是一個令所有華夏子孫開顏的瞬間。

  二、梳理篩選文字內容

  篩選出文中新聞事實、歷史背景和作者評論三塊內容;

  新聞事實:四個場景,梳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等要素。

  本文就是由四個主要場景構成:

  第一個場景: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第二個場景:晚上6點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徵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

  第三個場景: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第四個場景: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歷史背景:總督府歷史變遷,英軍佔領香港歷史。

  作者評論:揭示儀式的意義。

  三、賞析文字精彩之處:

  過渡:在眾多的報道香港迴歸這一重大事件的新聞中,這一篇榮獲第8屆“中國新聞獎”訊息類一等獎,併成為入選高中課本的唯一一篇,這是為什麼呢?

  教師提示:

  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文章標題

  (2)、選材、取材的角度

  (3)、文學手法

  (4)、語言特點。

  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5分鐘,後由各小組學生代表發言。

  教師小結:

  (1)題目:突出自豪感;“不列顛尼亞”號離開象徵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終結,意蘊深遠。

  (2)選材、取材:選材獨到,別具一格。英方撤離的角度,選擇英國皇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突出歷史意義。對比突出意義。三降一升,對比鮮明。

  透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真實地再現了香港迴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著重描述了幾次升旗與降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與標誌,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徵著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與喜悅的心情。

  (3)文學手法:

  ①以時間閃回的方式組織材料

  第一層在寫港督府告別儀式中的第三段,加進對港督府歷史的追述:“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於1885年建成,在以後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對其進行過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築成為歷史的陳跡。”第二層寫廣場告別儀式時,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個英國艦長佔領港島,升起英國米字旗”,“今天一個英國士兵在這裡降下米字旗”。如同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感很強,而且突出了英國在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永不再來的意味。

  ②細節描寫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 “廣場上燈光漸暗”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物件形象、可感。細節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誌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後一次離開了港督府”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很清楚。這樣一個曠古未有的儀式,可描述的細節很多,但作者只從“告別”切入,將目光聚焦於“歷史的終結與開始”這一主題,所有的細節均服務於這一主題,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4)語言特點:含蓄莊重

  例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提示:“從海上來”,是說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佔了中國的領土,開始了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明著是寫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暗寫英國的殖民統治結束,點明題意。這裡既沒有諷刺,也沒有痛罵,我們卻可以在看似平實的語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觀地寫出英殖民統治結束了,使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發。

  四、課文小結

  五、佈置作業

  下面這則新聞報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兩條重要資訊。請概括出這兩條資訊。(每條不超過25字)

  【本報訊】近來,北京市民對南水北調工程的進展情況更加關注。北京市水務局負責人就此,發表談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引水起點為湖北丹江口水庫,終點為北京頃和國團城湖,總乾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點在房山拒馬河,經房山區,穿永定河,過豐臺,沿西四環北上至頤和園團城湖,全段輸水管道線路長74.8公里。中線工程竣工後長江水才可進京,竣工時間最後敲定為2010年。為保障在長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調工程北京段將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備遠水條件;屆時,該段可作為應急調水透過,從河北省的崗南等4個水庫引水,每年大約可向北京供水4億立方米。這對奧運會籌備工作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特寫新聞的特點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3、培養學生愛國熱情,激發民族自信

  教學重點

  1、欣賞特寫新聞的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新聞的表達技巧,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方法

  速讀、品讀、感悟、討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香港迴歸是什麼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新聞,帶領我們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一起來重新感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二、知識積累

  瞭解新聞的相關知識:新聞也叫訊息,是對新近發生的有社會意義並引起公眾興趣的事實的簡短報道,真實性、時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徵。其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尾四個部分。

  標題又分為主題、引題和副題三種。標題必須簡明、準確地概括訊息的主要內容,幫助讀者理解報道的事實。

  導語是新聞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它用簡潔生動的文字,寫出訊息中最主要、最新鮮的事實,鮮明地提示訊息的主題思想。

  主體是訊息的主幹部分,它緊接導語之後,對導語作具體全面闡述,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聞還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歷史背景、周圍環境及其他方面的聯絡等,其作用在於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新聞的內容和價值,起到村託、深化主題的作用。

  結尾時指新聞訊息的結語,有小結式、啟發式、號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體感知

  本文選取了五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場景,作為典型性的特寫鏡頭,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試找出並概括這些場景(按時間順序)

  4時30分:末任港督降旗儀式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寫了三次降旗,各有什麼意義?

  明確:第一次是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來,這標誌著今後香港再也不會有港督來統治:第二次是港島每一天的降旗,但這一次標誌著被英國統治了156年的香港終於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第三次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這是最激動人心的一刻,標誌著英國對香港的統治徹底結束,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2、文章在寫現實場景的同時,又相應的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請在文中找出並分析其作用。

  明確: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於一個現實的場景,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關於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降旗儀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後結尾,從1841年1月26日……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

  這些背景材料靠現實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也使得現實場景有歷史的厚重感,讓人更加體會出事件本身的現實內涵,中國人民長期的艱苦努力與漫長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人民這段屈辱的歷史已經永遠成為了過去,彰顯了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復興。

  五、分析鑑賞

  1、準確得體的語言

  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杆。

  明確:準確生動地描寫出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時黯然神傷的神情,以及他對大英帝國失去香港的失落感。側面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將於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確:暗示著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徹底離開香港,永遠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在這片土地上。

  2、恰當的對比和議論

  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裡升起。

  明確:運用對比,強調了這次升旗是具有標誌性的最後一次,象徵著英國殖民統治的終結。

  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金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明確:“不列顛尼亞”號和巨幅紫金花圖案形成鮮明對比,說明英國在香港的統治即將結束,而作為特別行政區象徵的紫金花圖案將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將回歸祖國。

  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明確:短短13個字,運用對比手法,包含著無窮的意蘊:當年從海上耀武揚威地來,今天黯然的從海上離去,勝利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3、香港迴歸對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許多記者也寫了很多篇新聞,但這篇新聞卻獨勝一籌,獲第8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它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

  明確:標題,有兩層含義。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徵著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中國歷史上屈辱的一段終被洗雪。標題寓虛境寓實景,獨具匠心又了無痕跡。

  角度選取獨特。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麼的莊嚴,也沒有寫回歸的人群多麼的激動,更沒有對這一事件進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義和影響,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一角度,簡介英國人降旗,參加交接儀式,登上“不列顛尼亞”號回國這一系列事件的過程中,穿插英國人登上香港開始殖民統治的歷史,增強文章的歷史厚重感。

  六、板書設計

  導語:英國撤離香港

  主體:4時30分:末任港督降旗儀式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結尾: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7

  文章記敘了香港迴歸的盛事。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在眾多香港迴歸的報道中脫穎而出,被選入語文教材。學習本文,有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聞舊知的複習和新知的掌握。二是注意新聞匯聚一般訊息類文章所有的特點於一身,並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時,滲透愛國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根據本文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的知識。

  2. 品味文章的語言。

  3. 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4. 瞭解史實,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學生對新聞並不陌生,但是他們缺乏獨立閱讀新聞的能力,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把握文章重要資訊,體會本篇新聞的突出特點(描寫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回顧,使作品厚重感增加)

  教學難點:自主閱讀過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將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有機融合的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 “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我將採用提問和對話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並配以多媒體圖片,滲透愛國情感教育。

  由於香港迴歸是97年的事件,當時雖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五年。高一學生對此體會並不深刻。因此,授課前,我會安排學生透過多渠道蒐集這方面的資料,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影片播放,讓學生在重溫當時迴歸畫面的同時,根據教師指導,獨立閱讀課文、主動發現問題,並透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

  作為新聞單元的第一篇,首先帶領學生回顧新聞知識,明確這篇新聞的結構。由於作者按時間順序,在抓取重要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所以重點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體會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據以上分析,我將教學過程設定為以下環節:

  (一)、情景匯入 激發興趣 在《東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榮的圖片。讓學生帶著興趣一起走進新課。

  (二)、複習舊知 掌握新知 先提問文體知識,由於初中學習過新聞。所以在這裡簡單複習新聞定義,而《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一篇特寫,所以重點介紹新聞特寫。

  (三)、獨立閱讀 掌握字詞 學生獨立朗讀課文,學生讀過後,教師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詞

  (四)、整體感知 理清結構

  1、在排除字詞幹擾和獨立閱讀基礎上,學生找出本篇新聞的結構

  2.由於結構中,重點是主體部分,我設定兩個問題:

  (1)主體部分按照什麼順序展開的描寫的?(2)這部分寫了幾個重要場景?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行文思路。學生透過自主閱讀,容易明確:主體按時間順序描寫,共抓取了四個重要場景。

  在理清文章結構的基礎上,我將引導學生對文中重點情景描寫進行分析,找出文章的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學會抓文章的有用資訊,學習作者融合二者的方式。以此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

  根據文章內容與特點,我設計了歸納式板書,以幫助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更好得把握課文。具體的板書設計我將在授課過程中為大家呈現。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2、讓學生領會選材,取材的要領。

  3、讓學生品味、欣賞本文的精彩之處。

  教學的重點、難點:

  新聞的選材、取材怎樣才能別出心載。

  教學的輔助:1、播放有關香港迴歸錄影片斷。

  2、在網上搜集有關香港迴歸的新聞。

  教學流程:

  一、觀看香港迴歸倒計時有關錄影片斷,引入課題。

  1、所選錄像片斷,反映出人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迎接香港迴歸的精彩場面(長度5分鐘左右)。

  2、學生談一談自己看到香港迴歸祖國一刻時的心情。

  教師提問:此刻你想到了什麼?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激發學生愛國熱情:中華民族曾經擁有四大發明,大唐盛世的驕人成績,但由於晚清政府閉關自守、軟弱無能,自從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任意宰割的羔羊,香港被英國帝國主義割據佔領。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把帝國主義列強趕出了大陸,但香港仍然被割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們的祖國綜合國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國人民可以挺直腰桿,從英國帝國主義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來。1997年7月1 日,這天值得所有炎黃子孫高興的日子,香港迴歸,這是一個令所有華夏子孫開顏的瞬間。

  3、課題引入:

  怎樣去報道這一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別了,“不列顛尼亞”》,在眾多的報道香港迴歸這一重大事件的新聞中,這一篇榮獲第8屆“中國新聞獎”訊息類一等獎,併成為入選高中課本的唯一一篇,這是為什麼呢?

  二、研究本文寫作特點,賞析精彩之處:

  1、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自己分析研究,看一看本篇新聞有何特點,做好旁批。

  2、課堂具體做法:教師提示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題目、選材、選取的角度,場面描寫,語言特點。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5分鐘,後由各小組學生代表發言。教師把學生髮言的要點板書到黑板上。

  3、板書設計:

  ①題目:擬人手法,突出自豪感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象徵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終結。

  ②選材、取材:

  獨到,別具一格,英方撤離的角度,選擇英國皇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突出歷史意義。

  對比突出意義,升——降

  ③場面描寫:

  對比

  港督旗幟:“日落餘音”中降下,另兩面升起

  日落儀式:“不列顛尼亞”一巨幅紫荊花圖案

  ④語言特點:簡潔、明瞭、生動(擬人)

  含義深刻: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4、從網上挑選三篇有關香港迴歸的新聞,要學生說一說選材的角度。

  5、學生搶答發言:你會選擇哪一個角度來報道香港迴歸的新聞?

  6、教師總結:本文主要最突出的特點,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選材的角度較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