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碑》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讀碑》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碑》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碑》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

  三維目標:

  1、閱讀文章,瞭解作者讀碑的歷程,認識作者的認識過程——從外在的理性認識昇華到內心的情感認同。

  2、理解和認識為締造我們的幸福生活,中華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奉獻社會的使命感。

  3、指導學生學習抓住關鍵段落、詞句來理解課文主旨,品味文章多種寫作手法運用的特點。

  重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透過緊扣文中關鍵詞句理解“九龍泉烈士紀念碑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一條極好的詮釋”這句話的含義,體會文章的主旨。

  難點:體會“我”讀碑認識發生變化的原因。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熟讀課文,疏通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

  一、審課題

  二、師範讀文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

  A。生聽師範讀,注意文中寫到“我”哪幾次讀碑經歷,按先後順序列舉。

  B。課題《讀碑》中的碑指的是哪一座碑?

  C。簡介人民英雄紀念碑。

  三、緊扣文中的關鍵詞句,探究“我”讀碑的心路歷程

  A。指名讀1—5自然段,找出“我”初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句子,想想“我”是以怎樣的態度在讀?

  B。深入探討用這種態度讀源於什麼?

  C。指名讀7、8自然段,概括九龍泉紀念碑最突出的特點,品析這段描寫。

  D。 “我”由這些森林一樣的烈士的名字想到了什麼?產生了怎樣的感受

  E。再讀碑文,讓學生談談熟知的在人民解放戰爭中和人民革命戰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藉機引導他們感受英雄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締造美好生活獻身的精神。

  F。齊讀12自然段,體會“我”再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感受。

  G。理解“每看見人民英雄紀念碑,心中便升騰起一股悲壯感和使命感。”

  四、 總結全文

  五、佈置作業

  有機會可參觀紅安烈士陵園或辛亥革命博物館,瞭解武漢的光榮歷史,緬懷革命志士為振興中華勇於獻身的精神。

《讀碑》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賞析文中重點語句的表達特點,體味文章悲壯激越、肅穆深沉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指導朗讀,讀中品,讀中悟。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和認識為了諦造我們幸福生活,中華民族所付出了的巨大代價,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奉獻社會的使命感。

  重難點

  1、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品析中體味文章悲壯激越、肅穆深沉的情感。

  2、體會作者是如何從理性認識昇華到內心的情感認同,從而激發學生的使命感。

  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2、學生品讀,體味情感。

  3、學生解讀,理解內涵。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匯入文字

  二、初次析題,整體感知

  【學情預設1】

  1、作者讀碑,讀的什麼碑?(人民英雄紀念碑、九龍泉烈士紀念碑)

  2、這兩座碑之間是什麼關係?試從文中找一個句子來表達。

  【學情預設2】

  1、作者讀碑,讀的什麼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2、作者讀了幾次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什麼第一次沒讀懂?

  1、這兩座碑之間是什麼關係?試從文中找一個句子來表達。

  三、品讀文字,體味情感

  1、學生找出文中能表達作者第一次讀人民英雄紀念碑情感的句子並分析。

  2、學生齊讀,瞭解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的內容。

  1、學生從描寫九龍泉烈士紀念碑的語段中找出最能打動自己的語句進行朗讀。

  4。教師引導學生品讀重點語句,體味作者的情感。

  5。教師匯入情景,再讀碑文。

  四、再次析題,昇華情感

  1、再讀人民英雄紀念碑時作者的感受是什麼?

  2、悲壯感從何而來?使命感是什麼?

  1、作者心中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還象徵了什麼?

  4。聯絡生活實際,學生談使命感。

  五、拓展延伸,課後練習

《讀碑》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3

  【教學構想】

  作家劉成章的《讀碑》,讓讀者在極度的震撼中升騰起一股悲壯感和使命感。今天幸福的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應用怎樣的眼光去仰望這座歷史的豐碑?用怎樣的心情去解讀這座不朽的豐碑?這篇課文為我們引導學生去思考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結合當前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要求,利用語文工具性、人文性的固有特點,在處理這篇課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在把握文章結構的基礎上,理解作者讀碑的心路歷程

  從全文看,作者讀碑經歷了三個階段:

  1、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充滿了感性色彩和濃郁詩情的階段。

  2、作者到南泥灣,解讀九龍泉烈士紀念碑的階段。這一次解讀是作者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1、作者再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階段。這一階段,作者的理性認識已變成了理性思考。

  二、從語言人手,體味文章悲壯激越、肅穆深沉的感情

  本文既有大處著眼的鮮明畫面、廣泛視野和高遠立意,又有小處著墨的詩化細節和濃郁感情。如何讓它們去觸動學生的心靈,是本課成敗的關鍵。教師不可能將感動傳授給學生,這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只能透過朗讀和品味語言,並用心去感悟,才能體味得到。

  三、引導學生去解讀生命和生活中更高的“豐碑”

  作者讀碑,經歷了一個長期體驗和認識思考的過程,其實這也是一個尋找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的過程,是一個思想情感、道德情操不斷昇華、提煉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可啟發學生,在課後和今後的生活中去解讀更多的“豐碑”,在解讀過程中去尋找自己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教學目的】

  1、明確文章結構,理清心路歷程。

  2、品味文章深沉而豐富的情感。

  1、引導學生解讀更多的“豐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重難點】

  重點:品味文章深沉而豐富的情感。

  難點:引導學生解讀更多的“豐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同學們,在第ll課,我們懷著萬分崇敬的心情,在作家周定舫的引導下,瞻仰了巍峨、雄偉、莊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今天,我們又將在作家劉成章的引導下再次拜訪人民英雄紀念碑。

  這次可不同,我們不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讀。

  (此環節設計的目的在於聯絡前文,明確異同,自然匯入,激發興趣。)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1、默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學情估計:因為本文一大半的篇幅,是在寫作者到南泥灣,讀九龍泉烈士紀念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以許多同學會誤以為本文的主要內容就是這,但肯定會有同學認為南泥灣讀九龍泉烈士紀念碑是為主要內容服務的。主要內容應是在九龍泉烈士紀念碑的啟示下,“我”終於讀懂了人民英雄紀念碑。

  應對辦法:①讓不同意見的雙方在爭辯中明辨主題;②如果雙方都不能說服對方,教師就從記敘方式上明確,到南泥灣讀九龍泉烈士紀念碑的內容是記敘中的插敘,插敘是為主要內容服務的;③引導學生看課文的首尾段,特別是首段中這句話:“我說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

  2、課堂實際情況。

  沒想到學生的回答競有三種情況,除了設想中的兩種以外,還有同學把讀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九龍泉烈士紀念碑的內容並列稱為主要內容,好在運用“應對辦法”中的②、③,很快讓學生恍然大悟了。‘

  1、教師明確。

  因為從課文的首尾來看,從記敘中插敘的'作用來看,本文的主要內容應該是:在九龍泉烈士紀念碑的啟示下,“我”終於讀懂了人民英雄紀念碑。

  (“整體感知文字”是新課標新理念的明確要求。對課文內容整體而準確的感知,也是品析、探究、質疑的前提,此環節的設計正是基於以上考慮。)

  三、再讀課文,明確文章結構,理清作者心路歷程

  1、插敘手法的運用,既是本文的記敘特點,又是本文結構特點,請學生利用這個特點,劃分本文的層次。

  學情估計:因為有教師的提示和前一個環節的基礎,對本文三個層次的把握應該不是難題。第一層、第二層聞的標誌非常明顯,第6自然段是一個明顯的轉折和過渡段。第二層、第三層的起止學生可能會有一些爭議,因為第14自然段的過渡段特點不像第6自然段那麼顯而易見。

  應對辦法:①從內容上讓學生明確第14自然段主要還是在寫南泥灣九龍泉烈士紀念碑,還是插敘內容,當然應是屬於第二層次。②從語言的前後呼應上看第14自然段的第1、2句與第15自然段的首尾是相呼應的。基於此,第14、15兩個自然段應歸為一個層次,既然第4自然段可上可下,當然是過渡段,因為只有過渡段才具備此種特點。

  2、課堂實際情況。

  學生的回答基本與估計相同,起用應對措施,輕鬆解決了學生的疑問。

  1、老師明確。

  只要首先挑出插敘內容三個層次就一目瞭然:

  第一層:第l自然段一第5自然段

  第二層:第6自然段一第13或14自然段

  第二層:第13或14自然段一第15自然段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落實單元提示中“注意把握文章結構”的單元要求。)

  4。請在把握三個層次內容的基礎上,勾畫出作者解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心路歷程。

  學情估計:①在前面幾個環節的基礎上,學生大概地勾畫出作者解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心路歷程並不難。那就是:從並沒讀懂到讀懂。②插敘內容是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把它概括為心路歷程的一個環節,學生要麼是沒這個意識,要麼是沒這個能力。

  應對辦法:先讓學生勾畫出“不懂”到“懂”的粗線條,然後啟發學生思考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

  課堂實際情況:學生對作者情感變化從“不懂”到“懂”的把握很輕鬆。但對“不懂”的理解卻很膚淺。(他們可能忽略了第6自然段中的這樣一句話:“我竟發覺,我並沒有讀懂”,這說明作者先前是認為自己讀懂了的。)此外學生明白插敘部分是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但在概括上,多從事件上而不是從情感上去把握,經過教師的提示,學生也說出了“感悟”、“震撼”等諸如此類的詞語。

  教師明確:解讀人民英雄紀念碑,作者的認識經歷了三個階段,勾畫出來就是如下的心路歷程:並沒有讀懂人民英雄紀念碑,震撼、感悟於九龍泉烈士紀念碑,終於讀懂人民英雄紀念碑。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理解課文,也是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維度目標的開始。)

  第二課時

  四、品讀課文,體會語言的情味和作者的情感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勾畫出令自己欣賞、感動、震撼的句子或段落,並從語言表達和情感表達兩個角度進行旁批。

  學情估計:經過了兩次默讀和一次朗讀,學生按教師要求勾畫出那些句子和段落並不難,難的是怎麼透過朗讀這一手段,去體味語言中的情味和情感,並把它準確完整地表達出來。

  應對辦法:①在朗讀上提示學生注意語調的高低、語音的輕重、語速的緩急。②品味語言,提示學生以修辭和表達方式的運用上人手。③體會情感,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

  2、課堂實際情況。

  學生在品析段落的勾畫上大同小異,第4、6、8、9、11、12、15幾個自然段涉及得比較多。在朗讀上,學生明顯無法透過朗讀去體味情感,或是無法把體會到的情感透過朗讀表現出來。

  語言的品味在教師的提示下從兩個方面讀,學生很有心得。情感的體驗只有靠多朗讀、多體味才能解決。1、教師明確:

  ①本文的情感悲壯、激昂、深沉、肅穆(不僅僅是學生所說的悲傷悲痛)。②這種情感的表達,得益於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設問、反問、對比、引用、反覆等修辭方法)和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描寫、抒情、記敘、議論多種表達方式)。

  (此環節的實踐,新課程的三個維度目標盡在其中,而且讓學生在自主的語言品味中,實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五、延伸與拓展

  1、結合第11課和本文,談讀你對單元課題“豐碑”的理解。

  學情估計:經過兩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對“豐碑”的理解應該有了一個由淺漸深的變化,至少能知道它決不只是一座鋼筋水泥的建築,而是一種精神和意志的象徵。但要談得更廣泛、更深入,估計會有困難。

  應對辦法:①引導學生閱讀單元提示語第l段。②引導學生參看“豐碑”單元的課文目錄,指導他們發掘第13、14、15課與“豐碑”的內在聯絡。

  2、課堂實際情況:

  大部分學生已經從外到內,由淺漸深地認識了“豐碑”,但更系統、更全面、更深入的瞭解確實還不夠。參看第二單元目錄,發掘第13、14、15課與“豐碑”的內在聯絡很有實效。一下子拓展了學生思維,加深了他們對“豐碑”的認識。不像單元提示語,如果不以課文為依據還是顯得抽象。

  1、老師明確:

  “豐碑”決不僅僅是一個裝飾和高大的建築,它是一種意志和精神的象徵,是一段歷史的凝固,是一種英雄的崇拜。一個民族不屈不撓的意志是“豐碑”,一個國家的繁榮強盛是“豐碑”,一個高尚的精神品質也可是豐碑。

  六、佈置作業

  (二選一,一週內完成)

  1、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看《大決戰》《長征》《血戰臺兒莊》等影視劇中的相關片斷,聯絡“豐碑”讀體會。

  2、參觀解放公園蘇軍烈士墓和漢口江灘的防汛紀念碑,以“讀碑”為題寫篇小文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