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課標要求:

  結合例項,分析造成地表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教材分析:

  這一節內容是以山嶽的形成作為典型案例,說明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教材透過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等例項,向學生介紹內力作用是如何影響它們的形成和變化的。

  1.對"褶皺和斷層"的形成內容的處理。褶皺和斷層都是由於地殼運動而形成的,而地殼運動對於學生來講是非常陌生和抽象的,學生難以理解板塊的運動情況以及褶皺和斷層的形成過程,最好是藉助多媒體把褶皺和斷層形成的過程用動畫演示出來,同時要提出觀察的要求:①岩層受什麼力的作用?②岩層發生了什麼變化?③岩層最終的形態是什麼?這樣,學生就能夠較好地理解褶皺和斷層的形成過程,並能總結出兩者的特徵,並把兩者作對比,為以後在實際當中區分褶皺山和斷塊山打下基礎。

  2.對"背斜與向斜"的內容處理。背斜與向斜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要求學生能根據兩者的特徵來區分二者,而特徵的講授要落實到圖上,培養學生讀圖的能力;建議背斜與向斜的`特徵讓學生分組討論得出,老師最好以圖表的形式作總結,其中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如何去判斷岩層的新老的方法。

  3.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內容處理。背斜向上拱起發育成山嶺,向斜向下彎曲發育成谷地,學生比較好理解;而背斜發育成山嶺,向斜發育成故地,學生較難理解。建議做一個模擬小實驗:讓學生帶一塊條形的橡皮擦,擠壓橡皮擦做出背斜與向斜的形態,並分別觀察橡皮擦被做成背斜與向斜時彎曲部分表面有何變化,並思考:該變化對地貌形成有何影響?透過該實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背斜頂部因受張力作用變得破碎易被侵蝕成為谷地,而向斜軸部因受擠壓力作用變得堅固不易受侵蝕反而成為山嶺。老師據此總結:只受內力作用的情況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北斜成谷,向斜成山。

  知識結構

  相關知識

  第四章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人教)

  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從容說課

  本節是總論,全面剖析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主要有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兩類。從能量來源、表現形式、作用速度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等方面闡述內力作用。教學中要運用例項具體說明內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對地表形態造成的影響也不同;從發生條件、能量來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闡述外力作用,運用學生熟悉的例子說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間的關聯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從兩個層次說明岩石圈物質的迴圈過程。第一個層次:每一類岩石的形成過程及其牽涉的內、外力作用。第二個層次:各種岩石間的相互轉化關係。地殼物質迴圈是內、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內力作用產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則總是減小地表形態的高低差異。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內、外力作用和表現形式,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2.瞭解地殼物質的迴圈過程。

  3.運用圖表資料分析、表達地理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地殼運動的特徵。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確立矛盾對立統一思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