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初中化學教案

空氣初中化學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空氣初中化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空氣初中化學教案1

  第一章 第一節 空氣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空氣的汙染和防止汙染;瞭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2.透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透過人類認識空氣的簡史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重點和難點

  瞭解空氣的組成;瞭解空氣汙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方法

  談話、研討、講解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引言〕在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當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一種“看不到又摸不著”的天然物質,它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動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價的自然資源,它就是我們在小學自然課上已經學到,今天將要進一步學習的空氣。

  〔板書〕 空 氣

  〔提問〕空氣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對它已有哪些瞭解?

  (提示:它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

  〔小結〕空氣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它不是一種單一物質,是由多種氣體物質組成的。人們已經測知它的成分有:

  〔板書〕 一、空氣的組成

  1.空氣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大約):

  〔講述〕 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約佔總體積的4/5,氧氣約佔1/5。

  〔提問〕 你知道氮氣和氧氣在性質上主要的不同嗎?

  (氧氣支援燃燒,氮氣不支援燃燒。)

  〔講解並提問〕實驗可以證明:紅磷能在空氣中燃燒,實質上只是紅磷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固體,且極易溶於水。

  根據上述知識,你能設計一套實驗裝置用來證明空氣中含有大約1/5體積的氧氣嗎?

  (給學生一定時間的思考和議論)

  〔演示實驗〕①展示如圖裝置

  ②介紹儀器名稱、裝置原理和紅磷燃燒的位置

  ③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操作方法和實驗現象後,教師操作。

  〔提問〕①你看到了哪些現象?

  ②為什麼紅磷燃燒會生成大量白煙?白煙是什麼物質?

  ③為什麼開啟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會進入集氣瓶(或稱反應容器)中?又為什麼進入集氣瓶中的水,只佔集氣瓶體積的約1/5?

  ④剩餘的4/5體積的氣體主要是什麼?你如何加以證明?

  ⑤你認為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小結〕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小結。

  〔講述〕人類對空氣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期間許多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實驗,但都未能取得明顯的成果。直到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透過實驗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他所以能獲得突出的成果,關鍵是他敢於破除當時傳統的錯誤理論(燃素說)的束縛,能夠尊重實驗事實,並做出了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

  在19世紀末以前,人們還深信空氣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後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髮展,科學家才陸續發現了稀有氣體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們簡單的瞭解一下稀有氣體。

  〔板書〕2.稀有氣體

  稀有氣體是氦、氖、氬、氪、氙等氣體的總稱。

  〔講述〕 稀有氣體因在空氣中含量極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氣體,這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它們不跟其它物質發生反應的緣故。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現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也能跟某些物質反應,生成其它物質,故改稱為稀有氣體。

  由此可見,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因此把稀有氣體稱為惰性氣體是不科學的。

  〔閱讀〕課本使學生了解稀有氣體的特性和用途

  〔講述〕大家對空氣的組成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一般來說,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但是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若不重視工業廢氣,特別是有害氣體的回收和處理,任其進入空氣,就會帶來空氣汙染,嚴重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作物生長,形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

  〔簡介〕英國倫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國洛杉磯等空氣汙染事件,以說明空氣汙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汙染的重要性。

  〔板書〕 二、空氣的汙染與防止

  1.汙染空氣的物質

  (1)粉塵:水泥粉塵、煤煙粉塵、各種礦塵等。

  (2)氣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汙染物的主要來源

  (1)礦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燒

  (2)化工廠的廢氣

  (3)水泥廠的粉塵

  (4)燃放煙花爆竹

  (5)焚燒枯枝野草樹葉等

   

  ;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汙染的方法

  (1)工廠做到廢氣回收與處理

  (2)發展民用煤氣生產

  (3)嚴禁燃放煙花爆竹

  (4)禁止焚燒樹葉、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小結〕防止空氣與環境汙染,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是每個人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練習〕(投影出示練習題)

  在相同條件下:

  ①分離100L空氣,大約可得氧氣______L,可得氮氣______L。

  ②分離______L空氣,可獲得42L氧氣。

  ③分離空氣獲得氧氣63m3時,同時可獲得氮氣______m3。

  〔作業〕略

空氣初中化學教案2

  一、課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知道空氣的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氣汙染及環境保護的有關知識。

  2、過程與方法:透過實驗探究空氣的組成,瞭解探究的一般過程;聯絡生活經驗,認識純淨物和混合物,初步瞭解對物質進行分類是化學學習方法之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對空氣的組成的實驗研究,激發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培養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學作風,體驗探究成功的樂趣。

  二、實驗準備

  1、帶雙孔膠塞的集氣瓶、導管、膠管、彈簧夾、燒杯、燃燒匙、酒精燈、火柴。2、紅磷

  三、課堂程式

  (一)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

  1、思考並回答⑴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例項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⑵空氣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證明這些氣體的存在?

  2、實驗探究2-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學生猜想:

  教師演示:

  現象:

  文字表達式:

  學生閱讀教材第22頁-23頁,交流對空氣組成及成分的瞭解。

  討論(第23頁及25頁):

  識記:空氣的成分(計算)

  (二)根據空氣的組成特點談談你對純淨物和混合物的認識。你能夠聯絡生活經驗舉例說明嗎?

  純淨物:定義舉例

  混合物:定義舉例

  (三)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閱讀教材第24頁-26頁,列表說明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氧氣

  氮氣

  稀有氣體

  用途

  (四)還記得化學學習的特點嗎?物質的性質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物理性質:

  試一試:描述氮氣的物理性質。

  (五)保護空氣。

  b閱讀《資料》,瞭解空氣汙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觀察圖2-8,小組討論:

  ⑴在你身邊發生過哪些汙染空氣的事?

  ⑵大氣汙染造成哪些危害?

  ⑶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你能做些什麼?

  四:做一做調查與研究(第28頁)

空氣初中化學教案3

  1、空氣的組成

  按體積計算,空氣中氮氣佔78%,氧氣佔21%,稀有氣體佔0、93%,二氧化碳及其他氣體佔0、03%。

  2、空氣是寶貴的資源

  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護氣等;氧氣比較活潑,支援燃燒和供給呼吸,氣焊鍊鋼等;稀有氣體,很不活潑,用作保護氣,電光源等。

  3、氧氣的性質

  (1)物理性質:通常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加壓、降溫後可變成淡藍色液體或淡藍色雪花狀固體;密度比空氣大;不易溶於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

  (2)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劑。

  4、氧氣的實驗室製法

  (1)實驗藥品:暗紫色的高錳酸鉀(固體)或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固體的混合物。

  (2)反應原理(化學方程式)

  (3)裝置:發生裝置、收集裝置。

  (4)操作步驟:查、裝、定、點、收、移、熄。

  (5)檢驗: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若木條復燃,,則瓶內是氧氣。

  (6)注意事項:①用高錳酸鉀製氧氣時,試管口要塞一團棉花,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實驗結束時,應將導管從水中取出,後熄滅酒精燈,以防水的倒流。

  5、物質的分類:

  混合物、純淨物。

  6、物質的性質

  (1)物理性質:顏色、氣味、導電性、導熱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學性質: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穩定性等。

  7、物質的變化: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或化學反應。

  (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

  是否生成新的物質。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生變化時,分子是否變化。

  (2)化學變化的基本型別(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複分解反應)

  知識鞏固

  1、目前,我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的檢測專案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O2)C、二氧化氮(NO2)D、總懸浮顆粒(TSP)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變化,其中都屬於化學變化的一組是()

  A、水受熱沸騰、酒精燃燒B、汽油揮發、動物的呼吸作用

  C、食物變質、鐵鍋生鏽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3、豆科植物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氣中的某些氣體成為農作物養料,這種氣體是()

  A、氨氣B、氮氣C、二氧化碳D、氧氣

  4、在中央電視臺釋出的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日報中可看出,造成空氣汙染的首要汙染物是可吸入顆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廢水主要汙染水源)

  A、環境綠化不好,粉塵到處飛揚B、生活和生產中燃燒煤炭

  C、工業生產排放廢水D、機動車排放尾氣

  5、下列物質屬於純淨物的是()

  A、清新的空氣B、無色透明的雪碧飲料C、蒸餾水D、牛奶

  6、“化學反應的綠色化”要求原料物質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轉入期望的產品中,下列反應型別中一定符合“化學反應的綠色化”要求的是()(從題幹分析出“產品”只能有一種,不能有兩種。)

  A、分解反應B、置換反應C、複分解反應D、化合反應

  7、對下列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描述正確的是()(二氧化硫是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五氧化二磷顆粒在空氣中看到的現象是煙,不會是霧。)

  A、木炭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白光和放出熱量

  B、硫粉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藍紫色火焰,生成無氣味的氣體

  C、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火星四射,有黑色固體生成

  D、紅磷在氧氣中燃燒時,產生大量的煙霧

  8、物質在“潮溼的空氣”中發生的變化,主要與空氣中的某些氣體有關。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鋼鐵生鏽與氧氣、水蒸氣有關B、氫氧化鈉固體潮解與水蒸氣、二氧化碳有關

  C、白磷在空氣中自燃與氧氣有關D、熟石灰變質與氧氣、水蒸氣有關

  9、被稱為綠色氧化劑的過氧化氫俗稱雙氧水,是一種無色液體,常用作無公害的消毒殺菌和漂白劑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怎樣鑑別水和雙氧水兩瓶無色液體(簡述實驗步驟、現象、結論)

  參考答案:

  各取少量無色液體於試管中,分別加入少量二氧化錳,有氣泡產生的是雙氧水,無氣泡產生的是水。

空氣初中化學教案4

  一、教學設計思路

  新的課程改革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出發,將科學探究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透過親自經歷來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筆者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考慮到學生剛接觸化學,充滿了好奇和興趣,而空氣一節的內容是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最能培養學生從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發現問題,是培養他們創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的極好契機。然而學生剛開始學化學,雖在緒言和實驗基本操作課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識和操作,但相應的`知識儲備也是相當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質燃燒後的產物和狀態他們都還沒有學到,要引導他們完成對空氣成分的探究確實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將空氣和O2的性質進行了重新整合,設計了以證明空氣的存在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為主線的一節實驗探究課,並於課前安排並鼓勵學生查閱教材、書刊及其他資訊資源,既是為探究課做好的必要的知識準備,也是旨在培養學生初步具備探究者應具備的一項能力。

  二、 教 案

  課題1 空氣

  授課人 xxx

  學 校 xxx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空氣的重要性,具備動手操作的實驗技能和分析、推理、表達等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透過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實驗彙報結果交流討論來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產生對化學學科的熱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感受科學發現的過程和所運用的方法,發展相互交流,共同協作的科學精神,初步具備創新意識。

  重 點 空氣的成分。

  難 點 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設計和實驗過程。

  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儀器、藥品 集氣瓶、膠塞、燃燒匙、玻璃導管、燒杯、酒精燈、火柴、紅磷、硫粉、鎂帶、蠟燭。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引言:請同學們猜謎語

>>

唐代詩人李嶠有一首絕句:

>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

詩中揭示的自然現象是什麼?

>

具體說風是什麼?

>

一個人多長時間不呼吸會死亡?

>

可見空氣是人類和一切動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時也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和研究與我們生命息息相關的空氣。

>>

板書: 空 氣

>>

新課:空氣如此重要,又時刻陪伴於我們左右,為什麼人們發現空氣卻比較晚呢?

>

能否根據生活經驗或設計實驗證明空氣的存在?

>>

板書:一、證明空氣的存在

>>

教師用鼓勵性語言對學生進行多維度評價。

>>

同學們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透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或設計實驗證明了空氣的存在,那麼空氣是單一的一種物質還是由多種物質混合而成?

>

猜出謎底是風

>

風是流動的空氣

>

大約3分鐘左右

>>>>>>

思考並回答問題

>

空氣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到

>>

學生分組討論、思考分析並闡述事例或設計方案。

>

學生反響強烈,例如,1、飛舞的樹葉;2、飄揚的紅旗;3、用打氣筒給腳踏車打氣;4、拉注射器活塞,將針頭處放在水中,推動活塞,可見水中有氣泡冒出;5、在往空瓶中灌水時,有氣泡冒出。

>>>>

思考並回答問題:“應該是由多種物質混合而成”

>

在學生喜聞樂見的猜謎活動和詩詞帶給的優美意境中引出本課的學習,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將他們的注意力拉回到課堂。

>>>>>

意在引出本節課題空氣。

>>>>>>

促使學生聯想空氣的物理性質。

>>>

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關注和思考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現象,能夠從簡單的事物中發現問題。

>

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使多數學生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充分體現“面向全體學生”。

>>>

意在引出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

何以見得?

>>

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在很久以前曾經困擾著科學家們,並一度認為空氣是單一物質,那麼,現在同學們能否告訴我如何證明空氣的成分不是單一的?

>

我想,如果老師給同學們提供相應的儀器、藥品、你們一定能設計出合適的方案。

>

大家知道,人類對空氣的瞭解,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讓時光倒退到250年以前,讓我們先一起看個究竟,或許會給我們今天的研究帶來一些啟發。

>

多媒體展示拉瓦錫對空氣成分研究的實驗。

>>

讓我們把思維拉回到課堂,今天我們能否用一個簡單的實驗來驗證空氣的成分?

>

板書二:空氣的成分

>

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

結合學生事先閱讀了下一節內容給以提示:

>>

磷+氧氣

>> >>

五氧化二磷

>

(白色固體)

>

引導學生思考,由於壓強差的產生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

從我們呼吸需要氧氣,撥出的氣體中又有二氧化碳,可以肯定空氣不是單一物質。

>>>>>>

(學生眼神中充滿期待,渴望實驗並躍躍欲試)

>>>>

學生觀看並思考

>>>

在教師指導下,共同閱讀以紅磷為燃料測定空氣中O2含量的實驗,推測可能會發現的現象。

>>

結合書中實驗的要求,分析確保實驗成功應注意的問題,學生總結得出:

>>

關 鍵:1、檢查裝置氣密性。

>

2、燃燒匙內應放過量的紅磷。

>

3、要恢復室溫再讀數。

>

設定懸念,繼續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

對學生適時進行化學史教育,介紹科學家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間微小差異而做出判斷的唯物主義觀點和作風,為下一步探究實驗奠定基礎。

>>>>>>>

為學生初次接觸的探究實驗提供一個思路和藍本。

>

⑴介紹提供的儀器和改進裝置

>>> >>>>

⑵給以提示

>>

磷+氧氣

>> >>

五氧化二磷

>

(白色固體)

>

硫+氧氣

>> >>

二氧化硫

>

(無色氣體)

>

鎂+氧氣

>> >>

氧化鎂

>

(白色固體)

>

石蠟+氧氣

>> >>

二氧化碳+水

>

⑶在學生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力爭做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創設自由民主的學習環境,留出問題空間,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做好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

>

對第一組得出的結論3、4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揚,他們沒有簡單重複書上實驗,而是對氮氣的性質做了積極的探索,這是難能可貴的。

>

分成四組,探究空氣中O2的含量

>

1組:紅磷在空氣中燃燒

>

2組:硫粉在空氣中燃燒

>

3組:鎂帶在空氣中燃燒

>

4組:蠟燭在空氣中燃燒

>>

實驗結束,各小組派代表彙報實驗結果。

>

各小組間討論彙報的實驗結果並分析原因:

>>

第一組:(紅磷做燃料)

>

彙報:1、紅磷燃燒有大量白煙生成。

>

2、集氣瓶內水面上升到靜止時,約佔集氣瓶內空氣體積的1/5

>

3、說明紅磷燃燒只消耗了空氣中的氧氣,氮氣沒有與紅磷反應,說明氧氣比氮氣性質活潑。

>

4、用燃著木條檢驗了集氣瓶內剩餘的氣體,木條熄滅,說明氮氣不能支援燃燒。

>>

第二組(硫粉做燃料)

>

彙報:1、硫燃燒火焰呈淡藍色,無煙,有刺激性氣味。

>

2、集氣瓶內水面上升到靜止時,明顯不到集氣瓶內空氣體積的1/5。

>

透過分組探究引導學生對實驗提出預想和猜測,及時發現和形成問題,並能透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和猜測,修正自已的假設與結論,並且在鍛鍊了他們動手能力團結協作的同時,也促使他們自己或相互間獲得新的發現。

>>>>>>>

讓各小組彙報的目的是鍛鍊他們能夠透過表述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見解和結論,能透過表述說服別人來解釋或證明自己的猜測,思考和結果。並透過表述來實現與他人的交流,來評價自己或他人的探究過程,方法和結論。

>

沒有急於解答,而是請其他小組同學幫助他們尋找答案。

>>>>>>

教師給學生適時解答:SO2氣體易溶於水。

>>>>>>>>>>>>>>>>>>>

教師對第三組的彙報給以高度讚揚。

>

提出問題:硫燃燒消耗了空氣中的氧氣的同時又生成了另一種氣體二氧化硫,按說液麵是不該上升的,對此百思不得其解,希望老師能給予解釋。

>

學生們討論的非常熱烈,相互間交流意見,終於有一位同學向老師提問:SO2 氣體是否溶於水?

>

(至此學生豁然開朗,氣氛更熱烈,學生學習情緒異常高昂)。

>>

第三組(鎂帶做燃料)

>

彙報:1、發出耀眼白光,有白煙生成,燃燒後白色固體落入集氣瓶內水中。

>

2、水面上升到靜止時,體積超過集氣瓶內空氣體積的1/5。

>

3、我們分析了實驗結果,鎂燃燒消耗了空氣中的氧氣,又生成了固體氧化鎂。按說液麵應上升1/5而不應超過1/5,我們懷疑可能還消耗了空氣的其他氣體。經查《教材全解》,得知鎂在高溫下還能與氮氣反應:

>

3Mg+N2

>> >>

Mg3N2

>

所以液麵超過1/5。

>

(學生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

第四組(蠟燭做燃料)

>

彙報:1、燃燒時呈黃色火焰,集氣瓶內壁有水珠。

>

2、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

充分發揮學生潛能,讓學生自己提問,相互討論,分析,解答,以利於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

透過同學們的實驗,討論和分析,你們認為哪種物質做燃料測定空氣中O2含量更為合理?

>>

2、板書:空氣精確成分

>>>>

3、回顧與反思:

>

教師結合空氣精確成分引導學生對以上實驗進行回顧與反思。

>>>>

為同學們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而感到自豪和驕傲,請同學們思索是否有改進方法。

>

3、蠟燭燃燒消耗了空氣中O2 的同時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和水,受第二組同學啟發,我們得出CO2溶於水的能力顯然不如SO2,所以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

紅磷做燃料更為合理。

>>

學生閱讀課本,空氣精確成分。

>

學生們在教師指導下對四組實驗進行了全面的回顧與反思,經討論分析得出下面的結論:

>>

第一組同學用紅磷為燃料測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只能是粗略的。

>

原 因:

>

1、在將燃著的紅磷放入集氣瓶的過程中,集氣瓶內的空氣受熱膨脹,在膠塞還未塞緊時氣體從瓶中逸出。

>

2、導管中還有一段水柱沒有被壓入集氣瓶中。

>

學生再度進行熱烈的討論和分析並想出了多種進一步的解決方案。

>

透過這一活動的過程,使學生明確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通常包括:提出或認識一個簡單、有效且有價值的問題,根據提出的問題做出合理的假設,並進行實驗論證,回答問題並向他人介紹成果。

>>>>>

引導學生對探究實驗過程進行回顧與反思,這樣更利於拓寬學生的創新思維,擴大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希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老師會一如既往地支援你們!

>

請同學談收穫與體會。

>

最後教師在板書位置畫出一個大大的蝴蝶並對他們說:在這堂課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的智慧與才華,體會到了什麼叫小荷才露尖尖角,我相信在以後的學習中你們一定會表現的更加出色,也希望同學們能繼續保持這種熱情,象蝴蝶的蛹一樣不畏漆黑的掙扎與考驗。

>

最終如蝴蝶般展翼飛向屬於你們的天空。

>

1、改進點燃紅磷的方式,以防止熱氣體逸出:用放大鏡在陽光下聚焦引燃紅磷。

>

2、改進測氧氣成分的方式。

>

3、嘗試使用其他藥品:受緒言中Cu2(OH)2CO3受熱分解實驗的啟發,建議用蠟燭做燃料,用澄清水代替集氣瓶中的水吸收生成的CO2氣體,後經老師提示決定改用氫氧化鈉的濃溶液代替石灰水。

>

(至此,學生感覺仍舊意猶未盡,表示課下還想對此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

學生談收穫與體會。

>

>

板書設計

>> >>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