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案15篇

《蘭亭集序》教案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蘭亭集序》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蘭亭集序》教案1

  本文是由語文教案工作室上傳的:《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品讀第一部分簡練淡雅的語言,領悟語言營構的意境。

  2、掌握部分重要文言詞句的意義或用法。

  【教學重點】

  品讀簡練淡雅的語言。

  【教學難點】

  領悟語言營構的意境。

  【教學用具】

  實物投影機、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匯入新課

  1、實物投影顯示王羲之《蘭亭序帖卷》,讓學生欣賞。

  2、略作介紹:這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帖捲上的字一個個寫得遒勁剛健、清秀飄逸,書法之妙,歷來備受推崇。

  3、匯入新課:

  王羲之不但精於書法,而且富於文才。前人評論他的文章說:“高爽有風氣,不類常流。”

  大家看到的這篇書法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又名《〈蘭亭集〉序》,正是王羲之興之所至,創作而成的。《〈蘭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謂文、書雙絕,相得益彰,千古傳誦。我們今天要閱讀的正是這麼一篇傳世美文。

  (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簡讀題目,明確體裁

  1、請學生找出點明文章體裁的字眼:序。

  明確:本文是王羲之為《蘭亭集》這部詩歌集子所寫的序言。

  2、請學生聽一遍錄音範讀,注意正音,並且體會這篇序言的抒情性特點。

  三、品讀第一部分的語言,領略語言營構的意境

  1、簡介前人的評論,引起品讀語言的興趣:

  ⑴ 投影顯示古人評論一則,老師對其中的疑難字詞略作解釋。

  多媒體顯示:

  “其筆意疏曠淡宕,漸近自然,如雲氣空濛,往來紙上。後來惟陶靖節文庶幾近之,餘遠不及也。”

  ⑵ 投影顯示現代評論。

  多媒體顯示:

  “語句簡潔流暢,樸素自然,宛如一曲清溪,淙淙作響,流傳至今。”

  ⑶ 引導學生明確這兩則評論所極力推崇的是文章的語言風格,要求學生找出序言中最能體現其語言風格、抒情色彩最濃厚的一段(第①段)。

  2、簡要討論第①段中部分重點詞句的意義或用法,掃除語言障礙:

  投影顯示三組題目,老師略作點拔,引導學生討論回答。

  多媒體顯示:

  1、請根據語言環境解釋下面三個多義詞的意義。

  ⑴ 修:

  A、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高高的)

  B、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壽命長)

  ⑵ 觴:

  A、引以為流觴曲水(酒杯)

  B、一觴一詠(飲酒)

  ⑶ 盛:

  A、雖無絲竹管絃之盛(熱鬧)

  B、俯察品類之盛(繁多)

  2、說明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活用情況並解釋詞義。

  ⑴ 少長鹹集(少:年齡小的人;長:年齡大的人)(形→名)

  ⑵ 遊目騁懷(賓士→使……賓士,使……開闊)

  ⑶ 流觴曲水(流動→使……流動)

  (⑵⑶皆為使動用法)

  3、根據上下文,補出下面兩個句子省略了的成分並翻譯。

  ⑴ 映帶(於亭之)左右

  (輝映環繞在蘭亭的四周)

  ⑵ 引(清流激湍)以為流觴(之)曲水

  (疏引〈清澈湍急的水流〉來作為飄流酒杯〈的〉環曲水渠)

  3、品讀語言,領悟意境:

  ⑴ 誦讀第①段,瞭解內容要點,初步品味:

  請一位學生誦讀第①段,其他學生邊聆聽邊默讀,然後思考回答兩個問題:

  A、第①段敘述描寫了一件什麼事情?抒發了怎樣的感受?

  B、用心品味語言,挑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一句話,說說:好在什麼地方?

  提問一位學生回答A小題。

  板書:

  蘭亭盛會之樂

  提問兩位學生回答B小題。

  老師簡略評價,肯定學生們的領悟,提出調動聯想和想象深入品讀語言的要求。

  ⑵ 引導學生深入品讀語言:

  ① 品讀直接抒情句,領悟抒情的力度:

  A、請學生找出第①段中直接抒發蘭亭盛會快樂之情的一個句子。

  (信可樂也。)

  B、引導學生理解句中副詞“信”的意義及其強調作用。

  C、請學生翻譯整句話,感悟其感嘆語氣。

  D、引導學生小結:使用了強調副詞“信”,又加上感嘆語氣,使快樂之情的分量顯得尤其重,抒情力度顯得更加強。

  ② 品讀盛會第一樂: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A、引導學生抓住“賢”字,理解與會人士的才能風範。

  B、引導學生抓住“群賢”、“少長”兩詞及“畢”、“鹹”兩字想象賢才俱至、知音相聚的快樂場面,感受其熱烈氣氛。

  板書: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③ 品讀盛會第二樂:

  山嶺林竹,清流激湍:

  A、請學生找出描寫會場周圍自然環境的句子,理清其中所寫的景物。

  B、引導學生品讀有關山景的描寫。

  品讀關鍵詞“崇”、“峻”、“茂”、“修”,大膽想象山嶺的險峻、密林的青蔥、修竹的搖曳,用心感受整個山嶺富有動感的生命力。

  (投影展示蘭亭外竹林圖片。)

  C、引導學生品讀有關水景的描寫:

  品讀關鍵詞“清”、“激”、“映”,大膽想象蘭亭四周波光倒影變幻出的美景,用心感受清靜幽雅的意境。

  (投影展示山清水秀的蘭亭圖片。)

  板書: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④ 品讀盛會第三樂:

  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A、請學生找出描寫群賢們活動的語句,結合註釋理解。

  B、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群賢水邊飲酒吟詩的高雅活動。

  C、請學生找出作者身處其中的感嘆。

  D、引導學生抓住“足以”二字,領悟群賢們非常滿足的感受。

  (投影展示“曲水流觴”圖片。)

  板書:

  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⑤ 品讀盛會第四樂: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請學生描述此時使人心情更加舒暢的天氣,感受這句描寫營造的氛圍。

  板書: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⑥ 品讀盛會第五樂:

  仰觀俯察,極視聽之娛:

  A、引導學生品讀名士們俯仰之間所看到的大自然美景。

  B、引導學生抓住“極”字來領略作者“極視聽之娛”的感受。

  C、引導學生想象群賢們耳邊的天籟,探訪如夢似幻的人間仙境。

  板書:

  仰觀俯察,極視聽之娛。

  4、朗讀並小結語言特點:

  ⑴ 請全班同學誦讀第①段,再次體會語言的韻味,領悟意境。

  先全班齊聲誦讀一遍,後自由誦讀三分鐘。

  ⑵ 請學生小結第①段的語言特點,老師略作點撥。

  板書:

  語言簡練淡雅

  ⑶ 要求學生當堂朗讀成誦,試背第①段。

  四、佈置作業

  課後熟讀第①段至能流利地背誦下來,完成課本P21練習二。

  【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蘭亭盛會之樂 語言簡練淡雅

  【教學後記】

  作為一節教研專案公開課,本節課能扣緊品讀語言這一教研課題,設定重點和難點,把語言品味放在中心位置,點面結合地引導學生賞析語言,展開聯想和想象,領悟意境和情味。學生如臨其境,而聽課老師也感覺到新。

  不足之處有三:

  1、把修禊事之樂分為五樂,過細。分敘事感悟兩層即可。

  2、學生讀得不足。應讓學生反覆誦讀佳句,領悟更多。

  3、學生說得不夠。老師略作點拔後,可放權讓學生多想多說,互相比較誰說得更好。

  今後努力方向:師精講生多練。

《蘭亭集序》教案2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投影膠片

  《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範讀,領會句法上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朗讀課文,結合註釋,把握文意,瞭解本文作為宴遊詩的特徵。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於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註解。

  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聖”,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天機流佈,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

  五、品讀課文,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採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包括兩部分內容:①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以期儘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揭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極悲觀實則積極的人生感慨,歸納總結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全文,檢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

  1.選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要求學生摘錄寫景句,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理解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地”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學生嘗試背誦。

  2.齊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心境的變遷。

  朗讀語調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以“

  ”調讀出慨嘆語氣,重讀“痛”。

  理清背誦思路: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3.選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總結全文。

  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三、探究性閱讀訓練

  思考: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慨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裡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四、小結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曆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於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五、詞語解難

  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修

  例句

  出處

  釋義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修建、修造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治理、整治

  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

  《答司馬諫議書》

  修訂、修改

  鄒忌修八尺有餘

  《鄒忌諷齊王納諫》

  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

  長

  ②期

  例句

  出處

  釋義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記·陳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決鬥某所

  《大鐵椎傳》

  約定時限

  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

  《呂氏春秋》

  限度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戰國策》

  (jī)滿、周,一週年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處

  釋義

  皖師欲結歡於寧南,致敬亭於幕府

  《柳敬亭傳》

  送、送達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賈生列傳》

  表示、表達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

  到達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

  獲得、得到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過秦論》

  招致、引來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東南飛》

  致使、使得

  專心致志

  成語

  極、盡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蘭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臨

  例句

  出處

  釋義

  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

  《岳陽樓記》

  面對、迎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蘭亭集序》

  面對、引申閱讀

  居高臨下

  成語

  從高處往低處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

  將要

  ⑤次

  例句

  出處

  釋義

  1.賢能不待次而舉

  《荀子·王制》

  等次

  2.陳勝吳廣皆次而行

  《陳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軍位上,破軍次之

  《孫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師退,次於召陵

  《左傳·僖公》

  臨時駐紮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夜篝火

  《陳涉世家》

  行軍途中的駐地

  6.列座其次

  《蘭亭集序》

  旁邊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遊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容要合理,不少於400字。

  [板書設計

  ]

  寫景狀物

  記會

  暢敘幽情

  欣於所遇,及其既倦

  蘭亭集序

  慨嘆

  向之所欲,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後之覽者

  延伸閱讀: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教師可把《蘭亭詩》列印分發給學生。

  《蘭亭詩》其一

  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

  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觀宇宙之大”“天朗氣清”。

  詩中“俯瞰淥水濱”對應《序》中“俯查品類之盛”“清流激湍”。

  詩中“無涯觀”“萬殊”“群籟”對應《序》中“崇領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

  這些景物並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後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

《蘭亭集序》教案3

  [教學要點]

  研習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整理本課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 複習鞏固

  檢測1、2自然段的文言知識(略)。

  二、研習第3自然段

  1.全班齊讀第3自然段,理清思路

  提問一:請合上課本串講本段大意

  提問二:這段話作者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

  提問三:作者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隨事遷,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終期於盡。

  2.誦讀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稍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以理論為主,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調慨嘆語氣收束。

  請按照上述提示,每組選代表誦讀

  三、研習第4自然段(第三部分)

  1.熟讀課文,理清背誦思路

  這段議論中包含感情,請理清作者的感情發展脈絡。

  問題(1)當前士大夫的人生觀是怎樣的?

  (2)你認為作者贊同他們的人生觀嗎?為什麼?

  明確: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作者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疾,此次宴會的情況就該記錄下來,使將來之人瞭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隨著感情變化的步步推進,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是作者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

  2.朗讀語調提示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後的句子以和 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挑選學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誦

  四、合作探究

  1.談談你對“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的認識。

  明確:作者認為人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短長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於結束。所以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後一切皆無,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2.第4自然段,作者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的慨嘆,那麼作者究竟為何而“悲”呢?

  明確: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齊彭殤的虛妄;三悲後人叩問今人,可謂千古一悲!由“我”的個體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類社會從古到今,邁進了多少年,然而人類對生命本質的體驗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五、探究性閱讀訓練

  有人認為作者在文中闡述了他的生死觀,是他的曠達性格使然;但他畢竟生活在國事日衰的東晉時期,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講求進取,對他也不能說毫無影響,因此文中出現了低沉的調子,例如“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你如何理解呢?請發表你的觀點

  背景介紹: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屢屢發生。士大夫自危而無奈,寄情山水,嘯傲山野,思想消極,行動無為,感覺生命就像浮萍之於水,隨波盪漾,飄到哪裡是哪裡,生死無常。於是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所謂“一死生”“齊彭殤”,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會思潮影響,東晉文學創作內容消沉,逃避現實、出世入仙的情調很濃,是玄言文學氾濫之時。

  在這種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繪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還能批判當時盛行的虛無思想,實際上就是眷念人生、熱愛生命的表現。他在書法上的執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對抗人生虛無的體現。誠所謂“消極其表,執著其裡”,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小結: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把握主旨的利器。

  六、歸納整理文言知識

  1.通假字

  趣舍萬殊(“趣”通“趨”,趨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內(“悟”通“晤”,面對面)

  2.一詞多義

  修:茂林修竹(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長)

  乃重修岳陽樓(修建 )

  修守戰之具(整治)

  期: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至,及)

  期年之後(周,期年:一週年)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約定)

  致: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辭)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臨:未嘗不臨文嗟悼(面對,引申為閱讀)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面對,迎)

  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面對)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次: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旁邊)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按次序)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行軍途中的駐地)

  3.詞類活用

  映帶左右(環繞,名作動)

  流觴曲水(使動用法,使……流;使(水)彎曲)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形容詞作名詞,賢才;年少的人和年長的人)

  所以遊目騁懷(使……遊,使……騁,動詞作使動)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樣,數量詞意動)

  齊彭殤為妄作(齊:形容詞意動,看作相等。)

  一觴一詠(名作動,喝酒)

  4.古今異義

  列坐其次 古義:這個地方 今義:次一等的。

  俯察品類之盛 古義: 萬物。 今義:物品的種類。

  或取諸懷抱 古義:思想抱負 今義: 懷裡抱著

  所以遊目騁懷 古義:用來……的…… 今義: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夫人”古義: “夫”用在段首引發議論,是發語詞,可不譯。“人”,人們 今義: 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俯仰”古義: 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抬頭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古義:這篇 今義: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後置)

  會於會稽山蘭亭(介詞結構後置句)

  當其欣於所遇(介詞結構後置句)

  亦將有感於斯文(介詞結構後置句)

  晤言(於)一室之內(省略介詞“於”)

  引以(之)為流觴曲水(省略介詞賓語“之”)

  死生亦大矣(判斷句)

  七、課堂小結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曆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於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語言清新樸實,敘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為可貴。

  八、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蘭亭集序》教案4

  一、教學目的

  ㈠ 知識目標

  1.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2.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㈡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㈢ 德育目標

  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㈠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瞭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3.背誦全文。

  ㈡教學難點

  1.啟發學生聯絡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認識作者深沉感嘆 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三、教學時數:2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㈠ 匯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裡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 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並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後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聖之稱,於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

  ㈡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範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由分之現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㈢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瞭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㈣ 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氣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於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絃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彷彿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於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地”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瞭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盪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於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迴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並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係,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後人,後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出悲嘆。這裡的悲不同於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麼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並不等於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裡”,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1)文章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並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並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然後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並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型,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xx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羲之素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裡,謝安未仕時也住那裡。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3.《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蘭亭集序》教案5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記誦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特點,體會行文之妙。

  3、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無常、終歸於盡之慨,感嘆中含積極之情。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須加強誦讀。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抓住序的特點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要點:介紹有關常識,整體感知文意。

  一、導語。人們早就開始了對生死的思考。司馬遷: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一代書聖王羲之也為我們獻上了對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紹。王羲之,書聖,行草《蘭亭集序》譽為行書第一。其人曾一度為官,積極用世,後辭官歸田,娛情山水,胸懷曠達。

  序,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文字。多介紹成書經過,意旨,作者情況等,亦可評論。古人宴集,常一同賦詩,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聽錄音。正音。guǐ癸xì禊shāng觴chěng騁shāng殤

  2、初步品味本文駢散的特徵。

  3、對照書序,感知內容。:

  作詩緣由(修禊事而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情形(一觴一詠)

  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

  意義(後之覽者,將有感於斯文)

  借題發揮(論生死)——這是不同於一般序文之處

  形成以下情況1。記盛況

  2、抒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學生對照註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決練習。積累文言知識。

  五、作業。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內容:分析與誦讀

  一。複習。誦讀。

  二、分析。

  1、學習第一節。

  如何記敘盛況?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地點:蘭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賢少長

  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氣:惠風和暢

  活動:流觴曲水感受:信可樂也

  “信可樂也”到底有幾樂?(良辰1樂;美景2樂;賞心3樂;樂事4樂;人賢5樂)

  結合上述內容誦讀。

  鑑賞:體會作者狀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想象這一撲面而來的春天氣息,遊人如織的快樂之景)

  用清新明快的調子朗讀。

  2、學習第二節。

  這節是圍繞什麼問題展開議論的?如何展開逐步?

  承接上文之“樂”而來,由樂而憂,又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由現今人們相處,處世各異,靜躁不同,但憂患之源相同。A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向之所欣,轉眼之間以成陳跡C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故死生亦大矣。

  欣於所遇及所之既倦

  嘆死生亦大矣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小結:本段以議論為主,探討人生哲理,朗讀宜用和緩語氣讀之。

  3、研習第三節。

  理清文脈:昔人興感,若合一契——古人也有感於生死

  批評:一生死,齊彭殤

  後之視今亦如今之視昔記此文以免不彰

  三、探究。

  品本文行文之妙:由昔人興感說起,由今之視昔想到後之視今,這樣把昔人、昔人,今人、今文,後人串連起來,巧妙交代了編集之由。

  談對一生死,齊彭殤的看法:把生死等同,長短等同是錯誤的。不同的人生死不同。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還或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所以應該珍惜生命,活著有價值。

  對作者生死觀的認識:作者不為言談家的論調所矇蔽,借題發揮,闡述了他的生死觀,顯其曠達性格;但他畢竟生於國力衰微的東晉前期,意志消沉,不求進取的風氣也影響之。分析——積極的一面,從第一段中可感受到作者快樂之情,對自然之美的熱愛;從第二段對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彷彿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人生的眷戀之情;從第三段中,批評虛無主義,對玄風盛行的批評也有積極的意義。

  四、拓展。人生苦短,人之共嘆。但大多數卻經受了人生的考驗,創造了瑰麗的人生。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抒發的恰恰是建功立業的決心。蘇軾:人生如夢,卻表達的恰恰是建功立業的渴望。李白雖“人生在世不稱意”,卻高唱“長風破浪會有時”。毛澤東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五、小結。

  教學反思:這是一篇文筆簡練,行文高妙的美文。既有語言的隔閡也有理解的難度。選準切入口很重要。作為一篇序文,不妨從序文特點入手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作為一篇千古名篇,當自有它的與眾不同之處。那邊是它借題發揮,獨樹一幟。

  一篇文筆優美、哲理深奧的散文。自然要細讀細品,方能悟出其行文之妙;對生死哲理,必須重錘敲打,縱橫聯絡以期讓學生弄懂。

《蘭亭集序》教案6

  1、匯入:記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幾位學生一起談論志向問題。當問到曾皙時,曾皙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的春風沂水大得孔子讚賞。那請同學們想一想,在這春風沂水的三月,在那崇山峻嶺的茂林修竹之中,親密的朋友攜手而來,席地促膝侃侃而談,那該是何等怎樣的樂事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過時光的長河,走進那蘭亭,一起學習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過渡句:《蘭亭集序》一篇山水遊記散文,就讓我們一起去認識王羲之其人及其寫作背景。)

  2、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綽、支遁等四十一人,集會於會稽郡山陰的蘭亭,在水邊遊賞嬉戲。他們一起流觴飲酒,感興賦詩,暢敘幽情。在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後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蘭亭集》,併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蘭亭集序》。

  (提問:什麼是序呢?)

  明確:一般放在書或者文集的前面,是說明書籍著述或者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有對作者的作品進行評論,或者就有關問題進行研究闡發。

  (過渡句:《蘭亭集序》不僅是一幅書法極品,譽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稱,更是散文中的佳品,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主要是透過誦讀、理解去探究文字的豐富的內涵。)

  3、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學們認真聽一下錄音。

  (要求:注意文章的語氣、停頓、字音)

  2、學生齊讀

  (指導學生的朗讀)

  (過渡句:關於文言文的學習,對於文意的理解,首先應該是字詞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閱讀第一段,並嘗試翻譯,請特別注意老師用不同顏色標註出的字詞及劃線部分。)

  4、再讀課文,讀懂文意

  梳理字詞

  5、品讀課文,讀出情感

  (過渡句:字詞的梳理,可以說是為我們理解文意打下了一個基礎,那麼接下來我們請男生讀一讀第一段,其他同學認真聽,並勾畫出表達作者情感的詞語)

  明確:樂

  作者為何而樂呢?

  1、良辰:暮春之初

  農曆一、二、三月為春季,暮春也就是三月。

  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國之思激發屈膝事敵的陳伯之翻然悔悟。可見,暮春三月是人間最美的一段時光。

  2、美景:山、水、天氣

  比較王羲之筆下春景與其他文人筆下的的春景的不同: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韓愈《晚春》

  明確:

  《憶江南》和《晚春》寫的是花紅水綠,盡顯春色之濃豔;

  《蘭亭集序》:映入眼簾的只有山、水、竹、天、風而已,可以說,真是洗盡鉛華。寫竹,只言其“修”而舍其翠綠,寫水,只言其“清”而棄其碧波,盡顯春色之素淡、雅緻、清幽,這樣的山水,正可以韜養寧靜淡泊的心性。清風拂面,水聲泠泠,在這裡,足以讓人心境澄明,心曠神怡,物我同化。

  3、樂事:修禊事也,流觴曲水之飲

  (提問:對於王羲之等人來說可樂的事僅僅在於“修禊事”嗎?要求:在原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句子)

  我國古代文人有流觴而飲,吟詩作賦之雅俗。賢士聚會免不了酒與詩,就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感情的產品。流觴曲水,賢士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絃之樂,亦足以把內心深處的感情都表達出來。

  4、賞心:遊目騁懷

  提問: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賞心悅目,那麼,他是如何表達的?

  明確:仰觀宇宙之大……信可樂也!

  提問“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是極視覺置於:竹木蕭蕭,流水潺潺,是盡聽覺之樂。但最令人快樂的還不在於此,是什麼呢?

  如何理解“遊目騁懷”?

  明確:遊,騁,可以突破時空的侷限,我們在仰觀俯察的時候,也是我們遊目騁懷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我們是超脫的,空靈的,美妙的。這個時候,已經是見山不只是山,見水不只是水了,而是可娛可樂、可歌可詠的了。

  6、美讀課文,感悟情懷

  在這樣一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日子,王羲之等人遊目騁懷,盡享耳聽和眼觀的樂趣,最後作者把心情歸結為一個“樂”,如果讓你們再一次朗讀這一部分,你會怎樣來讀呢?

  明確:舒緩―稍快―舒展曼婉,語調要清新。

  學生齊讀,並嘗試背誦。

  7、小結

  孔子曾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凡大仁大智者都願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淨化人的思想,綠水可以洗滌人的心靈,使原本被塵埃矇蔽的雙眼明亮如初,使原本浮躁不安的心回覆平靜,使原本堆積的煩惱漸漸融化。蘭亭盛會便是一次文人與山水結合的人生樂事,也是一次人格與精神境界的昇華。王羲之從這次蘭亭盛會中悟到了什麼呢?他想透過這篇許文傳達出哪些人生感悟呢?這些留待下節課,我們再來探討。

  8、作業

  1、背誦課文

  2、預習三、四段,想一想,作者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

《蘭亭集序》教案7

  【教學目標】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裡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註釋①。

  教師補充:

  1、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聖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後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失傳。據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詩文以《蘭亭集序》最出色。從註釋我們已經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2、瞭解序的體裁特點:

  明確: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後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三、聽課文朗讀錄音,讀後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多媒體顯示:

  癸丑修禊流觴會稽 遊目騁懷趣舍萬殊齊彭殤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曾不知老

  學生自由朗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⑴ 實虛詞:群賢畢至 少長鹹集 信可樂也 取諸懷抱

  或因寄所託 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興懷 修短隨化

  喻之於懷 故列敘時人

  ⑵ 通假字:雖趣舍萬殊

  ⑶ 活用詞:一死生為虛誕 齊彭殤為妄作

  2、多義詞:

  ⑴ 乃重修岳陽樓 鄒忌修八尺有餘 內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⑵ 終期於盡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⑶ 其致一也 齊心一力以致臣節 致市民 聚萬貨頗有野致

  ⑷ 臨文嗟悼 把酒臨風 曹公已臨其境 哀臨三日

  ⑸ 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軍次之 賢能不待次而舉

  ⑹ 所以遊目騁懷 所以興懷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⑺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3、成語及常用語:

  ⑴ 遊目騁懷:開懷。

  ⑵ 放浪形骸:行為放縱,不受世俗禮法束縛。

  ⑶ 情隨事遷:思想感情隨著情況變遷而發生變化。

  4、常識:

  ⑴ 紀年法:歲在癸丑(干支紀年)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帝王年號)

  趙惠文王16年(王公紀年)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年號干支並用)

  ⑵ 暮春:孟春、仲春、季春。

  ⑶ 修禊:在風俗,臨水為祭,消除不祥,選在三月三日。

  五、再讀課文

  六、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力求背誦。

  2、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第二課時

  一、檢查複習,朗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2、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3、總結文章的意思。

  三、賞析課文

  1、第一段:

  ⑴ 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

  地點:蘭亭。

  風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人物:群賢,少長。

  盛況:流觴曲水。

  感受:信可樂也。

  ⑵ 嘗試背誦第一段,理清背誦思路。

  2、學習第二段,瞭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3、朗讀並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誦思路。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四、小結

  五、全文小結

  【考考你】

  1、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選出正確的義項

  ⑴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

  A、全部 B、畢竟 C、完結 D、畢備

  ⑵ 曾不知老之將至( )

  A、竟然 B、曾經 C、通增 D、從前

  ⑶ 或取諸懷抱( )

  A、有的人 B、有的時候 C、或者 D、間或

  ⑷ 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

  A、陳列 B、陳述 C、陳舊 D、通陣

  2、下列各句加粗詞古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歲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D、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E、何不委心任去留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聘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抬頭觀覽浩渺的天地,低頭審視繁多的物類,借憑它們縱目瀏覽,舒展胸懷,足以盡情地享受著和聽的樂趣,確實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就度過一生。

  C、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虛假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對所向往的事物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轉移,感慨就隨之而生了。

  4、閱讀全文把握文意,請找出不正確的一項( )

  A、王羲之他們在風景幽絕的蘭亭宴飲,是含有這麼一個遊戲: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讓它隨水飄流。杯子停下來時,坐在近處的人就應取觴飲酒。

  B、全文前半部分敘蘭亭宴集情景,是實寫,以樂字為基調;後半部分抒發宴集之後的感觸,是虛寫,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C、文中作者批判了莊子死生一體的虛幻世界觀,認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談對人生的感觸,從宴集發端,由今人及於古人,再及於後人。在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厭倦和冷漠。

  5、創新能力訓練閱讀李白的《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完成下題: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國,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速。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⑴ 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萬物之逆旅也逆 旅:旅店。

  B、古人秉燭夜遊 秉:持,拿。

  C、群季俊秀 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此指弟弟。

  D、而浮生若夢浮 生:輕生。

  ⑵ 下列對文章的解釋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一篇同《蘭亭集序》一樣,也屬於宴集序。標題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回答了什麼人(作者與從弟)什麼時候(春夜)、什麼地方(桃李園)、幹什麼(宴飲)等問題。

  B、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以,緣故。意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裡拿著燭光遊玩,實在是有緣故(有道理)啊。

  C、大塊假我以文章,大塊指天地;文章,絢爛的文采。即廣闊的天地給我提供瞭如此絢麗燦爛的大好春光。豈能辜負!表現了作者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

  D、惠連是人名,很有才華,十歲就能寫詩作文;康樂指謝靈運,南朝詩人。作者用此讚揚諸位堂弟人才俊秀,謙稱自己不如謝靈運。表現作者與弟弟們暢敘天倫之樂的喜悅之情。

  【學科滲透訓練】

  迎著將要落山的太陽,小李看見對面過來一輛兩匹馬拉的大車,只見車上坐著兩個人:一個手拿漁杆,一個挎著大弓。覺得很有趣,於是跑過去問。

  您二位姓什麼?只見拿漁杆的人隨手抓起一條大魚,站起身,對著夕陽高高舉起說:我就姓這個!接著拿大弓的人把肩上的大弓使勁兒拉開後回答:看,這就是我的姓!駕車的老漢一看這二位,樂著說:您責問了,我的姓嘛。一指前面的兩匹馬。

  小李一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本想和這幾位搭訕,沒想到會這樣。

  請你幫助小李想一想,這三位各姓什麼?

  【延伸閱讀】

  將王素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比閱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蘭亭詩》其一:仰視碧天際,俯瞰原水濱。寂闊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資料補充】

  ⑴ 《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羲之素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裡,謝安未仕時也住那裡。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⑵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蘭亭集序》教案8

  蘭亭集序(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敘議結合的寫作特點,體會行文的巧妙。

  2、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於盡得深沉感情。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由這次集會而生髮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理解“死生亦大矣”的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評法

  教具準備:投影儀

  教學流程:

  一、複習:提問背誦第一段(見投影)

  板書:

  記會寫景狀物

  (樂)暢敘幽情

  二、“樂”,也可以說作者是“樂之極”,我們說,“樂極生悲”,作者在立意上,獨出機柕,借題發揮,從一次普通的宴遊活動,談到有關生死的人生人生感慨,就顯得順理成章。好,下面我們一起朗讀第二段,在朗讀過程中,體會作者是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議論的?又是如何逐層展開的?

  一)、全班齊讀第2段

  二)、體會: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投影顯示思考題)

  提示:師生互動,討論後

  明確:作者乘上文的“樂”,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其實,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作者娓娓道來,卻也順理成章,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後,難免產生一種曲終人散的淒涼之感。

  一開頭就出現了一個闊大境界“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但並不突兀,“人之相當”指人際交往,是個普遍性問題,當然也包括這次蘭亭集會在內,“俯”“仰”二字上文已見,只是用它們的合義,表示時間過得很快,這就包含著人怎樣,在人群中度過一生這一問題;作者緊接著列舉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靜者……躁者……;作者沒有把問題停留在這一層面,緊跟著就說,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噪不同,但人生憂患的根源是相同,為什麼?作者從二兩方面進行了解剖:首先來自生命本體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久。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作者深切感悟到:再團圓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滅亡。面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作者只能感嘆“死生亦大矣”!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的基本觀點。

  板書:(見投影)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三、理解“死生亦大矣”的含義

  討論:歸納明確:

  這種感傷,是對人生哲理的追索,傷感中蘊含著對生的執著,對永恆的生命價值和人生事業的企慕和追求,因此這種感慨不是消極,不是沉寂,其間自有積極地一面。

  四、提問:本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跟上文的敘事是怎樣聯絡?

  討論、明確:前一段敘事說的是“人生相當”之“樂”,本段即由此發生議論,從“欣於所遇”說到“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歸結為“死生亦大矣”,由此可見,前段敘事是為此段議論作鋪墊的。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思考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見投影)

  記會寫景狀物敘

  (樂)暢敘幽情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議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教案9

  【教學目標】

  1、積累整合文言知識,掌握文言文閱讀的方法。

  2、聯絡現代文寫作,把寫作知識融合其間

  3、昇華全文中心,講解對學習的認知

  【教學重點】

  1、從古文學習中體會寫作方法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變化。聯絡自身

  【教學方法】

  講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間】

  10~15分鐘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介紹自己、每篇古文都是古人知識的精華,也是每個大作家寫作方法的體現,更是對每個學習人的一場考試。下面我們一起來解答下王羲之給我們出的一份試題。(1m左右)

  二、鞏固基礎

  帶領大家把全段朗讀一遍、重點字詞註釋的認知到位。

  三、閱讀理解

  【過渡】我們闖過了古人的基礎題,下面就是古人留下的閱讀題了。

  下面我們看以下的幾個問題,讓我們在結構和思想上全面閱讀找出答案。

  整體感知

  第二自然段所議論的問題是什麼?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其結果是殊途同歸,最後歸結於消滅(死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迴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議論跟前一段是怎樣聯絡的?

  用“人之相與(人的交往),俯仰一世(過得很快)”句承上啟下,由此引發對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極。接著作者指出兩種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時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事過境遷,又留戀於過去的美好時光,即留戀於生之樂。再接著筆鋒一轉,由生說到死(終期於盡),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讓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觀點是水到渠成。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議論在本段中是怎麼一步步實現的?講解

  提示:(論述觀點、與上下文聯絡)

  四、寫作融入

  【過渡】這種論述的方式只能在古文中實現嗎?

  展示作文分解其中幾句找到相似的語句同時灌輸修辭方法

  結構、中心思想、優美語句(修辭方法)缺一不可

  五、人生題

  可聯絡時政

  加上中心兩個思想+學習方法

  益民

《蘭亭集序》教案10

  ※學習導航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抓住感情這根線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進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學地指導學生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於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3.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4.積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臨.次,一”等詞的多義性。

  【學法建議】

  1.採用師生互動,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

  A.主要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B.第一段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讀到情隨聲出。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如遊雲,矯如驚龍”“天機流佈,挺然秀出”。由於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後世譽為“書聖”。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資料連結

  (1)文章背景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當時任會稽內史)邀請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聚會,他們做曲水流觴之飲,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後王羲之將諸名家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為《蘭亭集》,併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王羲之寫這篇序時,已經喝醉了酒,下筆如有神助,醒後自己也感到驚異;他日更書數十本,比起原來的這一稿本,終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為太宗所得,尊為“天下第一行書”,並命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臨寫了幾本。被呼為“行書之龍”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古代書跡裡,像一盞燦爛的明燈,照耀著東晉以來我國書體的前進道路。

  (2)文化知識:

  修禊: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古人視暮春三月是萬物萌生的時節,早在周代,人們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河邊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詩經》.《周禮》中都有記載。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談論志向時,當問到曾皙時,他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的春風沂水.民生和樂大得孔子讚賞。(《論語先進》)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國之思激發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可見暮春三月是人間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是一個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體知識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問題的闡發。“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後面的。

《蘭亭集序》教案11

  《蘭亭集序》反思總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為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為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係,打破傳統機械的先“言”後“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我的這節課是《蘭亭集序》的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內容是文章一二兩段,解決的是三個問題:一是瞭解作者及其創作的緣由,瞭解書序的相關知識;一是掌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一是體會作者的感受及寫作的特點。

  本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一節課下來大家的學習情緒沒能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不是很好,原因當然有很多,有學生預習不夠,也有老師備課上的問題,比如在解決字詞這一塊學生就很被動,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時候也不夠深刻。

  基於此於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去讀,多讓學生去說去感受。

  首先加強誦讀,多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適當時候才做點撥。

  第一遍聽讀: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後討論。

  第二遍自讀:自由誦讀第一自然段,讀出自我體驗。

  第三遍誦讀:齊讀,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讀:帶著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惜、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歡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為何而悲?

  採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後,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在誦讀中去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終身受益不盡。” 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金鑰匙。

  其次我更加強了學生的動手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內容的教學,並對其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還讓學生自己在本節課結束前總結歸納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自動學習,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我想: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一定能將古文課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實踐探究更實用的方法。

《蘭亭集序》教案12

  教學目標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範讀,領會句法上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朗讀課文,結合註釋,把握文意,瞭解本文作為宴遊詩的特徵。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於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註解①。

  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聖”,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天機流佈,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

  多音字:會稽(kuagrave;ijī)感慨系之(xigrave;)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

  五、品讀課文

  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採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包括兩部分內容:①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以期儘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揭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極悲觀實則積極的人生感慨,歸納總結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全文,檢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

  1.選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要求學生摘錄寫景句,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理解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地”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學生嘗試背誦。

  2.齊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心境的變遷。

  朗讀語調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以“”調讀出慨嘆語氣,重讀“痛”。

  理清背誦思路: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3.選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總結全文。

  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三、探究性閱讀訓練

  思考: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慨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裡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四、小結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曆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於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五、詞語解難

  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修

  例句 出處 釋義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修建、修造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治理、整治

  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 《答司馬諫議書》 修訂、修改

  鄒忌修八尺有餘 《鄒忌諷齊王納諫》 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 長

  ②期

  例句 出處 釋義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記·陳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決鬥某所 《大鐵椎傳》 約定時限

  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 《呂氏春秋》 限度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戰國策》 (jī)滿、周,一週年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處 釋義

  皖師欲結歡於寧南,致敬亭於幕府 《柳敬亭傳》 送、送達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賈生列傳》 表示、表達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 到達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 獲得、得到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過秦論》 招致、引來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東南飛》 致使、使得

  專心致志 成語 極、盡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蘭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臨

  例句 出處 釋義

  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 《岳陽樓記》 面對、迎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蘭亭集序》 面對、引申閱讀

  居高臨下 成語 從高處往低處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 將要

  ⑤次

  例句 出處 釋義

  1.賢能不待次而舉 《荀子·王制》 等次

  2.陳勝吳廣皆次而行 《陳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軍位上,破軍次之 《孫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師退,次於召陵 《左傳·僖公》 臨時駐紮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夜篝火 《陳涉世家》 行軍途中的駐地

  6.列座其次 《蘭亭集序》 旁邊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遊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容要合理,不少於400字。

  [板書設計]

  寫景狀物

  記會

  暢敘幽情

  欣於所遇,及其既倦

  蘭亭集序慨嘆向之所欲,已為陳跡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明意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後之覽者

  [延伸閱讀]

  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教師可把《蘭亭詩》列印分發給學生。

  《蘭亭詩》其一

  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

  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觀宇宙之大”“天朗氣清”。

  詩中“俯瞰淥水濱”對應《序》中“俯查品類之盛”“清流激湍”。

  詩中“無涯觀”“萬殊”“群籟”對應《序》中“崇領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

  這些景物並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後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

《蘭亭集序》教案13

  教學目標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 (303~361)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祖籍琅邪(今山東臨沂)。初為秘書郎,徵西將軍庾亮引為參軍,累遷長史。後拜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復授護軍將軍,遷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世稱王右軍。原有集10卷,已佚。張溥輯有《王右軍集》2卷,見《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後渡江北遊名山,見到李斯、曹喜、鍾繇、梁鵠等著名書法家的書跡,又在洛陽看到蔡邕書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嶽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於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楷書逐漸成熟,草書得到發展。他在此基礎上,又博採眾長,一變漢、魏以來質樸淳厚的書風,而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表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由於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後世譽為書聖。

  2.關於王羲之的逸聞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山東臨沂)人。著名書法家,亦能詩文。郗鑑派人到丞相王導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後都顯得拘謹,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東床上,毫不在意,於是被選中。《世說新語·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王導)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雲:‘此正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個老大娘賣竹扇,就在竹扇上寫了五個字。結果扇價驟增,人人爭買。過了幾日,老大娘又拿扇來,王羲之笑而不答。《晉書·王羲之傳》:“羲之嘗在聚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老姥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寫《黃庭經》,換取山陰道士的好鵝。何法盛《晉中興書》:“山陰道士養群鵝,羲之意甚悅。道士雲:‘為寫《黃庭經》,當舉群相贈。’乃為寫訖,籠鵝而歸。”按,《晉書·王羲之傳》說王羲之寫的是《道德經》。

  有人把王羲之《蘭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詩序》,又把他與石崇並論。王聽說後頗有喜色。《世說新語·企羨》:“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己敵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謝安共登冶城,王舉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於政務,批評當世的虛談廢務,浮文妨要。謝卻有高世之志,反對其說,認為秦二世而亡,並非清談所致。

  許詢就宿于丹陽尹劉候處,床帳新麗,飲食豐美。劉、許兩位名士樂此安逸,言語中俗情流露。王羲之譏諷說:“如果上古高士巢、許通稷、契,當不會有此類話。”二人聽了都有愧色。

  謝安曾對王羲之說中年後對哀樂很敏感,與親友別,常數日不快。羲之謂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樂陶冶性情。《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

  王徽之放達不羈,在官而不理政務。有次桓衝叫他料理官務,他卻拿著藥悠閒地看西山雲氣。

  王徽之非常喜愛竹子,以至認為不能一天沒有此君。《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世說新語·簡傲》亦載:“王子猷愛行過吳中,見一士大夫家,極有好竹。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掃施設,在聽事坐相待。王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主已失望,猶冀還當通,遂直欲出門。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閉門不聽出。王更以此賞主人,乃留坐,盡歡而去。”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工書法,尤以行草擅名。與其父王羲之齊名,並稱“二王”。亦能詩文。王獻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弔喪,取獻之琴彈,因悲傷而弦不中調,便將琴摔在地上,嘆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世說新語·傷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訊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索好琴,使徑人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餘亦卒。”

  二.背景資料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節),“初渡浙還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修禊之禮,舉行過一次盛大的風雅集會,參加的名士,有“東山再起”的司徒謝安、“擲地作金石聲”的辭賦家孫綽,潛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這天天氣很好,名士們分坐在溪水兩旁,飲酒賦詩。他們做曲水流殤之飲,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後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為《蘭亭集》,併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興樂而書,完成一篇“興於詩敘”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寫得既遒媚,又飄逸,各個字勢縱橫變化,如花亂飛,但轉左側右,無一處相牴觸,好比以線穿珠,大小參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別是「之」字,寫了二十多個不同的樣子,達到藝術的多樣與統一。

  王羲之寫這篇敘時,已經喝醉了酒,下筆如有神助,醒後自己也感到驚異;他日更書數十本,比起原來的這一稿本,終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為太宗所得,尊為「天下第一行書」,並命虞世南、歐陽詢、褚懷良等臨寫了幾本。 被呼為「行書之龍」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古代書跡裡,像一盞燦爛的明燈,照耀著東晉以來我國書體的前進道路。

  兩晉政治恐怖,統治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複雜的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氾濫之時。

  漢武帝行幸河東,中流與群臣歡飲,自作《秋風辭》:“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魏文帝《與朝歌令吳質書》敘在與吳質等人宴樂之後:“樂往哀來,愴然傷懷。餘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鹹以為然。”西晉石崇《金谷詩敘》亦在與眾人宴樂之後說:“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可見從漢魏以來,人們因歡聚由樂生悲的感慨是屢見不鮮的。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難得一聚,是快事、樂事;但有聚就有散,分離訣別更容易使人傷懷!再說相聚是困難的、短暫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長久的。本來這種聚散兩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萬端,再由此使人聯想到人生無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從中來。

  雖然文中流露出很濃重的“修短隨化”的消極情緒,但作者能夠駁斥“一死生”“齊彭殤”的虛妄,一反“清虛寡慾,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這在東晉老莊思想氾濫的時代是較為難得的,《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三.關於文體特點

  說 序

  《蘭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於卷首叫序,附於卷末叫“跋”。其作用在於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

  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有一種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蘭亭集序》、記述高閣盛宴的《滕王閣序》、自勉勵人的《送東陽馬生序》、交待寫作因由的《〈吶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種什麼文體呢?它又有哪些種類和特點呢?

  現代人所說的序,是一種寫在書或詩文前面、申述其寫作因由、內容、體例等事項的應用文體,也寫作“敘”或“緒”。上文所舉的《〈吶喊〉自序》以及本文後面所附的張岱年先生的序都屬於這一類。

  可是,古代的情況和現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說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豐富得多。

  早在西漢就出現了序,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自序》開其濫觴。班固所著的《漢書》中有《敘傳》、揚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並不都寫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單篇文章序於前,整部書則序於後,直到梁代蕭統《昭明文選》等書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後面類似序的文章稱作“後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還有“小序”、“引”等變體。所謂“小序”就是詩文前敘述感興或緣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師曾的《文體明辨》中說:“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對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種簡短的序,《文體明辨》中解釋說,“唐以後始有此體,大略如序而稍為短簡。”柳宗元曾作過《霹靂琴贊引》的文章。

  跋,也稱“題跋”、“跋尾”或“書後”。清代姚鼐的《古文辭類纂》:“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於末簡,而總謂之題跋。”跋出現於唐代,時稱“題某後”或“讀某”,如李翱的《題燕太子丹後》、韓愈的《讀荀子》。歐陽修最早稱這種文章為跋,其《集古錄》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後。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屬於“序跋”之序,但它並沒有緊緊停留於對《蘭亭集》的寫作因由、過程、作者等情況的泛泛交待,而是將寫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來,成就了一篇極富藝術美感和思想啟迪價值的千古至文。在序這種應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讚歎的。

  贈序,是一種與序有密切關係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種散文,它是專門為了送別親友而寫的以述友誼、敘交遊、道惜別為主的文辭。就起源而言,贈序是由詩文之序演化而來的,古人餞別時,飲酒賦詩,詩篇多了,就由在場的人作序,敘其緣起。但,清代的姚鼐認為贈序類者,乃“老子曰:‘君子贈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編的《古文辭類纂》中單獨列出“贈序”一類。贈序晉代已有,如傅玄的《贈扶風馬鈞序》、潘尼的《贈李二郎詩序》等,唐代贈序最為興盛。對廣大的中學同學來說,最熟悉的贈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東陽馬生序》。

  另外,還有一個看似與序跋之序有關,實則毫無干係的名詞——序論。序論不是文體,而是議論文開頭的提出問題部分。它和本論、結論構成議論文的基本框架。

  四.有關文化常識

  流觴曲水:古人的一種遊藝專案,眾人坐在環曲的溪水邊,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動,停於某人處,即取而飲之,或吟詠詩賦來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種風俗。於三月第一個巳日(上巳日)歡聚水濱,歌舞娛神,祈禱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時代,許多文人名士藉此機會,歌舞歡宴,遊春享樂。禊,祭祀的禮節。

  彭殤:指生命的長短。彭,彭祖,傳說中的人物,據說活了八百歲。殤,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詞句:“映帶左右”、“一觴一詠”、“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會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蘇省東南部一代地方。

  這篇文章語言清新,樸素自然,其中有些詞語今天已經發展成了成語: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朗氣清、遊目騁懷、世殊事異、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五.譯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為的是到水邊進行消災求福的活動。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這裡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把水引到(亭中)的環形水渠裡來,讓酒杯飄流水上(供人們取飲)。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絃齊奏的盛況,(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幽雅的情懷。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輕輕吹來。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視和聽的享受,實在快樂啊!

  人們彼此相處,一生很快就度過。有的人喜歡講自己的志趣抱負,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不受任何約束,放縱地生活。儘管人們的愛好千差萬別,或好靜,或好動,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間很自得,快樂而自足,竟不覺得衰老即將到來;待到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歡快的事頃刻之間變為陳跡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後一切都化為烏有。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當我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總是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心裡又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我)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記下參加這次聚會的人,抄錄了他們的詩作。儘管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後代的讀者讀這本詩集也將有感於生死這件大事吧。

  六.概括分析

  1.內容結構

  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可分為前後兩部分,第一段為第一部分,敘述蘭亭宴集的情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集會地的地理環境及景物、當日天氣和宴集的感受,是實寫,以一“樂”字為基調;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後的感慨,是虛寫,這部分則以一“悲”字為基調。

  第一自然段裡作者無論模山範水還是描竹畫樹,都達到了簡而不能再簡的地步,真可謂惜墨如金,想那陽春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該有多少鮮花吐芳,奼紫嫣紅,而此文中,作者卻緊鎖濃香豔顏,些許不流注筆端,進入作者視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風而已。就是寫那翠綠欲滴的樹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棄其綠,棄其碧,棄其翠,極力造成一種素淡、雅緻的格調。蘭亭宴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賞心樂事,但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從不過分表露,筆端的興奮字眼從不輕易滑落,只在尾處以“信可樂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著筆勢之從容沉穩,可見文字格調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體現。

  第二自然段分為兩層。第一層敘述,作者首先從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周旋應時,儘管因人不同,人們做事處世的方法千差萬別,但人們的觀點無外乎有兩種,一種是“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另一種則是當對所遇事物產生厭倦時,感情隨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無端的感慨就產生了。第二層,針對人生的這種感情變化,用一個遞進關係的複句發表感慨議論論。人們對於自己先前喜歡的事物轉瞬變為歷史的陳跡這件事尚且感慨萬端,何況對於隨著世界的變化人們難免一死這件事呢?這裡的“向之所欣”指的應該是蘭亭集會這件事,這樣前後文就自然聯絡起來了。

  第三自然段分三步推進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步,緊接上段結尾的“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於第三自然段一開頭就用孔子的話總說生死大事,提到生死這件大事是令人悲傷的。第二步,作者從古人遺留下來的文章看到古人也為人生變化而興嘆生悲,這和今人為人生的變化興嘆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傷感,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開解。第三步,作者推測未來人的感情變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樣,等到現在的一切成為歷史的陳跡,未來人也會像我們現在一樣臨今人之文而感嘆,如此無情的變遷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後一步作者點出寫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況就該記錄下來,以免湮滅不彰,同時也使將來之人瞭解作者心中的感觸。隨著感情變化的步步推進,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這與上文的樂生之意恰好相合。

  2.情感思路

  第一自然段,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地”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裡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總結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3.深刻理解

  重新把握《蘭亭集序》

  長期以來,人們在解讀這篇傑作時,要麼指責它情調消極,要麼泛泛而論,未能揭示它內蘊的精神。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曆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人自身的外在於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從這一角度去解讀,能使我們更趨近於文字的內在精神。

  (一)澄懷者眼裡的自然。本文開頭以簡淨雅潔,鏗鏘有致的語言寫出蘭亭宴集之時優美的環境和融和的天氣,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瑩亮麗,生機盎然,反覆吟詠,讀者的心胸也會變得靈秀爽快。

  這裡的自然是經過王羲之心靈漱滌過的自然,是澄懷者眼裡的自然。王羲之以高潔脫俗的情懷、美好自由的心靈去領悟客觀世界,自然在他的眼裡就有了活潑的生機和靈性。

  (二)深情者眼裡的自然。《蘭亭集序》主旨在於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即所謂“暢敘幽情”。深情的人對事物往往別有一種敏銳、深刻的感受,對人生更有一份特別的熱愛執著。

  文中王羲之思考並揭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恃,其次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第三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他的這種認識、關注,使人們對探尋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保持敏感和熱情,使人們對生命的優長和侷限擁有清醒的認識,從而揚長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因此這種喟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

《蘭亭集序》教案14

  教學目的:

  學習本方自然清新的風格

  掌握本文出現的文言詞類

  理解本文的感情

  重難點:

  如何看待作者借題發揮,闡明生死觀的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步驟:

  一、匯入:

  公元353年農曆3月3日,當時陽光明媚,王羲之和當時的41位名士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集會。他們圍在溪流的兩邊,把裝了灑的杯子放在水流之上任其漂流,酒杯漂到誰的面前,誰就取而飲之。一邊飲酒一邊賦詩,正當這些文人雅士酒憨下濃之時,王羲之把眾人的詩歌彙集在一起,揮毫作序,他以他那精湛的書法記敘了這些盛會。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蘭亭集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篇文章。

  二、檢查預習: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一段,邊讀邊看註解,瞭解文意(讀出聲)。

  問:“:旁邊”在文言文中怎麼說?

  明確:次

  問:“觴”是什麼意思?在文中哪句話?

  明確:灑杯,喝酒(名詞作動詞) “引以為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三、誦讀,體情,背誦。

  師:理解了課文,還要會誦讀課文,首先要把握好節奏,讀出朗朗上中的感覺。所以節奏要搞清楚。

  師生共同完成句子的節奏。

  四個字的二個節拍: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六個字的三個節拍: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師:誦讀不僅要讀出節奏,還要讀出情感。節奏搞清楚了,那作者的情感是什麼呢?用一個概括?

  明確:樂

  師:作者的樂來自兩方面,“足以極視聽之娛”,即視之樂,聽之樂。過讀課文,邊想像,你聽到了什麼聲音?想好,把你聽到的聲音描繪出來。

  明確:詠詩聲,樹葉聲,小鳥叫聲等等。

  師:“樂”除了這兩個方面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你看,美麗的山水風光,令他感到愉悅,流觴曲水也讓他陶醉,但是更令他感到快樂無比的應該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因為在這個時候,他可以遊目騁懷。

  這時候,我們可以想一想,他的精神翱遊於天地之間,沒有了世俗的煩惱,也沒有了官場的應酬。非常非常的自由,這應該他最大的快樂。

  師:我們體會了這些,再來讀一讀,跟我們開始讀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同學們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句子讀一讀,讀出作者的情懷。

  (請兩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教師點評。)同學們一起朗誦,讀出感情。

  師:開始背誦了,其實背誦很容易,根據內容的層次來背誦。現在老師提示內容,同學們把語句背出來。

  時間、地點、事件、人物、環境、活動、天氣、感受。

  師:看著螢幕,對照課文看省略了什麼,一過看提示,一過背。

  螢幕內容:

  暮春之初,會於

  群賢比至,少長鹹集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亦足以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

  遊目騁懷

  四、分析第二段的感情。

  師:上一段寫了王羲之的樂,大家想一想,風光總會逝去,朋友也會離開。當風光逝去,朋友離開後,王羲之會有怎樣的感慨呢?自由讀二三段,瞭解文意。

  (生讀完)請同學插上想象的翅膀,來創造兩幅畫面。畫面之一: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畫面之二: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生:略

  師: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觀,接下來作者談到這兩種人生觀的共同點,還是區別?

  生:相同點。

  師:是什麼。

  生: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師: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用一個字概括。

  生:痛

  五、討論作者的生死觀。

  師:作者為什麼會痛呢,為什麼轉變這麼大呢?為什麼?

  生:人生苦短

  師:人總是留戀於那些美好的事物,留戀於有生之樂。同學們要吧想象一下,二年後我們高中畢業,面對三年的同窗好友,即將分離時,你有何感慨呢?有如,二十年後同學們相聚母校,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會不會感慨萬千呢?我們的作者王羲之寫這一篇序,在於借題發揮,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他的人生觀、生死觀。那麼王羲之的生死觀到底是什麼呢?那孔子、莊子的生死觀又是什麼呢?

  分組討論,假設把這三個人置在我們現代,並且告訴他們,他們只有三天的壽命。他們在三天當中會幹些什麼呢,

  生討論、生回答

  師明確:王羲之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能等同,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暗含有生之年應該做些實事,要用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

  生最後一起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師:一千多年過去了,但<蘭亭集序>這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卻留在了人們的心中,它時刻提醒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愛生活。

《蘭亭集序》教案15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二、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二、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結合課後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一)、(二),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四、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五、介紹閱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1),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也長於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脫。王羲之曾經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後辭官歸田,以山水為娛,好服食養性,胸懷曠達,為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後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精神狀態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奏和讀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癸(guǐ)醜 修楔(xì) 流觴(shāng) 遊目騁(chěng)懷 趣(qū)舍萬殊 齊彭殤(shāng)

  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應特別強調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麼?(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學生髮言後,明確本文層次,板書:

  (一)記敘蘭亭盛況;

  (二)抒發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討論第一段內容

  完成課後練習(一)中的(1),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後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板書明確:

  (一)記敘蘭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賢……少長……”

  (3)環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後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髮言後,明確:寫景抒情,敘議結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緊接著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麼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五、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第二課時

  一、集體背誦第一段

  簡要複習第一段內容,導人新課。

  二、討論第二段內容

  1.教師領讀或學生齊讀。

  2.“俯仰”一詞在這一段中兩次出現,意思是否相同?引導學生參看註釋,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3.本段教學有一定難度,應先指名學生串講大意。

  4.提問: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學生髮言後,明確:作者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5.結合課後練習(一)中的(2),討論這段話的議論與上一段的敘事有何聯絡。講析: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賢畢至,少長鹹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句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於涉獵遊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取捨”“靜躁”不同,但當“欣於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書: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內(靜)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於所遇(快然自足) 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況修短隨化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6.齊讀。指導學生在板書提示下試背誦。

  三、討論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後人感懷。

  1.指名學生朗讀。

  2.討論:結尾部分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發言後,明確:這段議論中飽含感情,寫出了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內心苦悶傷感與古人產生共鳴。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觀點,認為“有生就有死”,對於生死說得如此痛切,雖有悲觀消極情緒,但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批判了老莊哲學中的虛無主義世界觀。

  3.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學生討論後明確:作者寫供後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後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後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後之覽者”也會“有感於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後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4.全班齊讀。

  四、歸納總結

  本文先繪聲繪色地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接著敘志抒懷,抒發了對人生的無限感慨。語言清新樸實,敘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為可貴。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三。

  3.比較閱讀:課外閱讀《騰王閣序》,比較與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

  《蘭亭集序》知識點全面歸納

  【文學常識】

  《蘭亭集序》選自《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琅玡臨沂(現山東省臨沂縣)人,是中國古代傑出的_______家,有“_________”之稱,世稱“_______”。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內 “悟”通“晤”,會面

  2、趣舍萬殊 “趣”通“取”

  【古今異義】

  1、列坐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坐其次。

  今義:① 次第較後;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將有感於斯文

  古:這些文章 今:常用義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諸懷抱

  古:胸懷抱負。 今: ①抱在懷裡; ② 胸前; ③ 心裡存著;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為流觴曲水。

  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

  5、所以遊目騁懷

  古義:①表憑藉,用來。 ②……的原因。如:所以興懷。

  今義: ①表因果關係的連詞;②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於固定片語中做賓語)。

  6、俯仰一世

  古義: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抬頭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我的這節課是《蘭亭集序》的第二課時。第一課時所解決的問題是,明確了第二單元的學習目標,瞭解了王羲之這位作者及作品創作背景,教大家讀了三遍文章,又幫助大家梳理了生字詞、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可以說第一課時大家學習很充實。這樣的課很實在但也沒有什麼新意,當然也是最保險的課,一般來說不會有什麼閃失。那麼,第二課時我仍然這麼上嗎?我也知道第二課時主要是分析文章的主題,我帶著大家分析一下文章就可以輕鬆完成任務。但我總覺得這樣上太乏味,缺少創新。第二課時應該體現一下新課改的精神。怎麼上呢?我在思考之時突然大腦的螢幕上彷彿有一個閃電閃過──對聯。對呀,這篇文章能不能用對聯帶動起來呢?我還記得我在上一屆教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時,曾撰寫一副對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學生對這副對聯也很感興趣,都紛紛抄在書上。如果我也用這副對聯帶動文章的講解可以嗎?我在心裡默默地設計起第二課時的教學程式來。很快我的第二課時就設計出來了。

  現在想一想,我的這節課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

  在課堂上,我首先給同學們賣了個關子:“今天這節課,我們每位同學都要作一副對聯!”同學們一聽就慌了。因為他們從來沒擬過對聯。“這副對聯很好擬,我先給大家做個示範!”於是我邊帶著學生讀文章邊分析文章的精邃,邊擬出如下對聯:

  群賢畢至,一觴一詠成就蘭亭華章,信可樂也;

  少長鹹集,幾俯幾仰參悟人生哲理,豈不悲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