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①反覆朗讀,感知內容,體會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③聯絡實際,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教學重點

  反覆朗讀,感知內容,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課前準備

  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課前佈置學生去搜集關於“春”的詩文,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悟

  ①匯入新課 (大螢幕出示春的六幅畫面,打亂次序。)

  螢幕上這一幅幅的畫面,讓我們在美麗的春光中陶醉,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為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動。春,會在我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麗的,當我們帶著對美好景物的熱愛、讚美之情的時候,我們思想的河流會跳動出充滿對生命熱愛的美妙無比的浪花;我們感情的波瀾也會在秀美迤邐的景色的雲海中起伏飄蕩。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繪的景物就充盈著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春》,瞭解感知作者是怎樣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的。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感知內容

  a.認知性朗讀,讀準字音,疏通字詞,朗讀中教師正音,學生圈點。

  b.感知性朗讀,朗讀時記住課文內容,並將大螢幕上的畫面按課文內容的順序重新排列,從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輪廓:(板書或投影)

  春草圖——草報春

  春花圖——花爭春

  盼春——繪春 春風圖——風唱春——頌春

  春雨圖——雨潤春

  迎春圖——人迎春

  二、研讀與賞析

  朱自清先生將自己的感情融於景物中,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無不充盈著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至於也撩撥起我們的喜愛之情。

  ①潛心精讀:

  [問題組]

  a.你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

  b.說說你為什麼喜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析好詞好句)

  c、讀一讀,讀出情。

  ★ 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言。全班討論回答,明確上述問題。

  “說說你為什麼喜歡”一題,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可以是一個詞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話寫得形象、生動。

  [明確]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鑽”字用得好,“鑽”表現了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而出的擠勁。“偷偷地”寫出了不經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這樣寫賦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識,富有情趣,惹人喜愛。“偷偷地”要輕讀,將“鑽”換成“長”或“躥”就平淡了,既沒有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語言也不生動形象了。

  ◆“嫩嫩的,綠綠的”本該在“小草”的前面,為什麼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為了強調,突出了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使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讀時第一個字重讀,後兩字要輕。將“嫩嫩的,綠綠的”放回原來應在的位置,作比較朗讀,體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撫摸是一種溫暖、親切、慈愛、是一種幸福,並含有深情的感覺。

  ◆課文最後三段的三個比喻句,總寫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潑生動;春天是健壯的,她充滿了力量。

  ◆“盼望著,盼望著”——期待春天的心情多麼殷切。東風來了——報告春天的訊息。春天的腳步近了——賦予春以人的動作,表現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

  ◆春風是無形的,是難以描繪的。作者嫻熟地從觸覺、聽覺、嗅覺的角度,把無形、無味、五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

  學生還可以找出多處去理解、品味、鑑賞、朗讀。

  [教師小結]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後,同學們針對自己喜愛的圖畫,抓住重點的字詞句,仔細品味、賞析,真正體味到了《春》一文準確生動、樸實鮮活、異常精美的語言。文章開頭寫盼春,以“腳步近了”始,以“領著我們上前去”終,起於擬人,終於擬人,體現了結構的美妙和嚴謹。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表現出作者嚮往春天、熱愛生活、充滿希望的真情實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讓我們追隨著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脈搏,調集起我們對春天的讚美之情去朗讀全文。

  ②聲情並茂地朗讀,體會作品的意境、風格,讀出對春天的由衷的讚美,可以小組展開朗讀競賽,學生可以互評。看畫面朗讀,背誦。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2

  師:上節課我們劃分了文章層次,明確了各段段意,作者在第一段用了一個詞來讚譽濟南,是哪個詞呢?

  生:寶地

  師:既然說是寶地,都體現在哪些景物呢?

  生:山(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水

  師:濟南真可算是處處是寶地,是美景。今天我們重點分析描寫山的這幾段。來看看這些美景是如何透過語言展現的。我們可以分析具體語言,來把握景物特點,體悟作者情感。老師先來舉一個例子,“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一段文字寫了濟南的老城,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使老城帶有生命的意味,寫出了濟南城安適、秀美的睡態,有著溫暖、恬靜、適宜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從這段中,同學們能不能再找出某個詞語、某句話,看看濟南到底美在哪?(可以提示學生答案不必求全,先分析詞語的一個方面)

  生:“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

  師:搖籃的形態是怎樣的?(邊緣起伏舒緩,四面高一些,中間平坦舒適)搖籃給你什麼感覺呢?

  生:安全感、躺在裡面很舒適、柔軟、溫暖。

  師:常常說,母親把嬰兒抱入搖籃裡呵護照料,文章中說一圈小山把濟南城放在搖籃裡,那濟南城能夠感受到小山給予的什麼呢?(若答不出來可再引導,小山像母親一樣,具有哪些情感)

  生:母愛、慈愛、慈善可親。(板書)

  師: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生: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師:小山形態秀美,不得不說是出奇的,是塊難得的寶地。誰能夠再找一句?

  生:“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山人格化了。(板書:修辭,擬人)

  師:哪個詞看出人格化了?

  生:低聲地說,小山好像在和濟南城低聲細語。

  師:為什麼要低聲呢?大聲說行不行啊?

  生:不行,老城還在“安適地睡著”,小山不忍打擾,只是像哼唱搖籃曲一樣“低聲地說”。

  師:對,濟南冬天的一景一物都是那麼安寧沉靜、溫暖舒適。同學們再想想,“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句話除了是對躺在搖籃裡的濟南城說的,還是對誰說的?

  生:對生活在城裡的人們。

  師:是這樣的,那大家說,生活在這樣的冬天裡,人們心裡感覺怎麼樣?

  生:熱乎乎的、不著急、好像馬上能到春天了。

  師:沒錯,在小山的搖籃裡,濟南的冬天是溫暖安適的,蘊含著感人的脈脈溫情,潛藏著朦朧的春意,所以人們才會想象“今天夜裡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作者這樣寫,也使得寫景畫面靈動起來了。

  師:如果只是陽光朗照下的山,是不是足以說明濟南是個寶地?下面我們來看第三段,第三段主要寫薄雪覆蓋下的山,作者用了一個詞來形容,是哪個詞?

  生:最妙的。

  師:找的很準。雪,在冬天是最尋常可見的,作者卻說最妙。文章中的哪處描寫讓你感覺到小雪的妙處呢?試分析(3分鐘討論)

  生:“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師:樹間上的雪,妙在哪了?

  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雪的形態比成盤在頭上的一簇白花,非常貼切生動。

  師:小雪連樹尖兒都罩不住了,好像是松樹頭髮上戴著一髻白花似的,好像是松樹有意挑選這樣一朵花似的,顯出雪的什麼特點呢?

  生:小雪、精巧、可愛、靈動。

  師:對,從色彩上來講呢?

  生:白雪更白了,矮松更加蒼翠了。

  師: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呢?

  生:喜愛、驚歎。

  師:這一句,在比喻之外,作者還注意到了景物之間,色彩的相互映襯(板書:色彩映襯),濟南的雪一點也沒用抹煞冬天的色彩,由於白雪的襯托,矮松反而顯得越發青黑了。

  師:來看看,接下來雪又呈現出哪些姿態和顏色了?

  生:“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寫出了山脈上雪的白色、銀色。

  師:雪霽晴巒,與什麼交相輝映呢?

  生:與藍天交相輝映。

  師:還有哪句?

  生:“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一句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帶水紋的花衣是比喻,穿是擬人。

  師:為什麼“穿”字可以判斷出擬人呢?

  生:穿是人特有的動作,山和雪都不會真正地穿。

  師:說得對,把人的特徵、動作直接用在了景物身上,這是一處擬人。那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又是什麼呢?

  生:本體是一道兒白、一道兒黃,喻體是帶水紋的花衣。

  師:本體中,白色無疑是雪的顏色,那暗黃呢?

  生:是山坡上的草色、土石的顏色。把山上的草木、土石,以及覆蓋著的白雪比成了帶水紋的花衣。

  師:大家看過水紋的形狀嗎?為什麼“看著看著”水紋會動呢?給兩分鐘時間小組討論一下。

  生:因為雪不厚,被風吹散了。

  生:因為雪會融化,融化掉的部分就把山色顯露出來了。

  師:沒錯,這些都是“動”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大家想一想,山勢是起伏不平的,各有凹凸,再聯想一下水的波紋形狀。(可簡單畫圖)

  生:小雪依山而落,起伏不定,所以像帶水紋的花衣。

  師:是這樣的,作者由一處山雪看到另一處山雪,看著看著,隨著視線的跳躍,整體上就成了帶水紋的花衣,而且好像會掀動一樣,看見山的肌膚。這樣寫,靜態的寫就好像動起來一樣,這是一種什麼寫法呢?

  生:化靜為動。(板書)

  師:靜中有動,白雪覆蓋下的山呈現出一種動人的容色、迷人的色彩,這樣寫雪,就顯得氣韻生動。

  生:“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雪在夕陽照射下的色彩變化,像害羞一樣。

  師:既然是擬人,擬作一個什麼人更合適呢?

  生:少女、女孩、小孩子。

  師:為什麼呢?

  生:因為容易害羞,臉紅的顏色微微發粉。因為雪純淨無暇,小孩子的內心也單純。

  師:少女臉頰緋紅,好像害羞一樣,面對雪這樣一種姿態,作者會懷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

  生:喜愛,山雪非常可愛,情態可掬。

  師:咱們再一起看看,這一段結尾說“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小雪落在山上,似乎引發了作者的某種情感,是什麼呢?

  生:喜愛。

  師:作者的語氣似乎有點祈求老天爺,就是下小雪吧。那為什麼不能下大雪呢?

  生:小山太秀氣,下大雪承受不住。

  師:作者看到山上蒙了一層雪,為山著想,為山考慮,這是一種什麼情感?

  生:擔憂、憐惜。

  師:對,作者有幸在濟南生活,沐浴冬日暖陽,細品山間小雪,作者對這塊寶地是心存珍惜喜愛之情的,是心存什麼的?

  生:欣喜、感激。

  師:帶著欣喜感激之情,請同學們集體朗讀這一段,感受美麗的雪景。

  師:文章的第四段很簡短,寫到了濟南城外村莊的景象,看一看哪個詞語最吸引你呢?

  生:小水墨畫。這是一處比喻。

  師:水墨畫裡畫了什麼?

  生:山坡、村莊、雪。

  師:這幾處景物有什麼色彩呢?

  生:白色、黑色、暗黃色。

  師:請大家想象,一張水墨畫,暗黃色的宣紙畫卷在眼前緩緩展開,黑色與白色潑墨點染在上面,這樣的水墨畫有什麼特點呢?

  生:古樸淡雅、素雅、古香古色、高古的。(板書)

  師:對,還不是一般的古樸淡雅,作者帶著推測、商量的語氣和讀者親切交談,可能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流露出一種怎樣的情感?

  生:視如珍寶,愛不釋手。

  師:這一段裡還有那個字眼吸引你?

  生:臥。

  師:臥這個動作帶給你什麼感受?

  生:放鬆、安適、寧靜、親近自然。(不是橫,不是重重的壓,村莊和房頂沒有抗拒雪)

  師:精準地用詞可以表達出豐富的情感,臥字生動傳神地寫出了雪的輕盈、村莊的安寧祥和。(板書:精準用詞)

  師:濟南素有泉城的美譽,在欣賞完濟南的山、雪、村莊之後,作者又把我們領到了水邊。說一說這一段展現了哪些景物。

  生:綠萍、水藻、垂柳。

  師:作者寫這幾處景物時,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點?

  生:綠。

  師:作者極力描寫綠萍、水藻的綠,為什麼呢?

  生:好像在生長一樣,綠萍和水藻在冬天的暖陽裡充滿生機與活力。

  師:對,這就是積蓄在水中的綠的精神,接下來又寫到了垂柳要在水裡找個影,說明水怎麼樣?

  生:清澈透亮,澄清的(板書)。

  師:和水藻的綠相比對呢?

  生:是色彩的映襯。

  師:映襯之後,大概是為了突出什麼吧?

  生:寫水藻和綠萍的綠,是為了突出水的清澈透亮。

  師:這是映襯的作用,寫水中植物的綠,就是為了寫水的清澈透亮。這裡面還寫出了水的一種特點,是什麼?

  生:不忍得凍上。

  師:為什麼不忍的凍呢?

  生:因為被那股綠的精神所感染了。

  師:有道理,還可以想想,為什麼不忍得凍,這一句從修辭上來講是什麼?

  生:擬人。

  師:擬人的修辭,事物就會具備人的動作、思想、情感,那麼水對水邊的其他景物有什麼情感呢?

  生:憐愛,水好像能和岸邊的垂柳對話,讓垂柳在冬天裡照出自己的倩影,景物變得活潑歡快,有生命力。

  師:藍水晶怎麼理解?追隨作者的視線,由水面往上看,由下至上,把什麼比喻成了藍水晶呢?

  生:天空。

  師:天空藍汪汪的,藍的發亮,像藍水晶一樣的天空有怎樣的特點?

  生:空靈的、明淨、純淨的。(板書)

  師:這又體現了作者什麼情感?

  生:喜愛。

  師:藍水晶也是很貴重的,視如珍寶的,而且好像能像魔力水晶球一樣,包著紅屋頂、黃草色,包著濟南城,那作者擁有這樣一塊藍水晶,心晴是怎樣的?

  生:珍愛、驚奇、讚賞。

  師:讓我們懷著這些美好的情感朗讀文章第五段。

  師:本文中,作者寫了濟南冬天裡的氣候,濟南的山、雪、水,並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精準的用詞以及色彩的相互映襯來加以展現。我們常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板書),誰能夠總結一下,作者帶著怎樣的感情,創設了這樣美好的意境呢?

  生:喜愛、熱愛、讚賞、憐惜。(結合某處語句)

  板書:

  氣候——溫晴

  陽光朗照下的山——可愛慈善

  寶地 山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美動人

  城外遠山——古樸淡雅

  水——澄清空靈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

  寫作手法:色彩映襯、化靜為動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3

  一、教學目標

  主要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生詞,朗讀課文能做到文通字順,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能用表格對比梳理文章內容,體會“我”的感情變化。

  能正確分析文章中的動詞,形容詞使用的效果,提高鑑賞文章的能力。同時目標:能分角色表演,體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體味出文中傳達出的深深的母愛和對待生命的態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教學內容

  1.形聲字的形旁表示意義,聲旁表示讀音,根據字形,學會分析字的讀音和含義,如文中的“憔悴”“癱瘓”。

  2.線索是貫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渾然一體,結構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物件。找出文章中的線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應學會如何找線索,分析線索。如本文的線索“看花”。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題解題,披情入文。

  (二)快速讀文,初步感知。

  (三)揣摩字詞,走近人物。

  (四)藉助表格,理清文路。

  (五)研讀文字,感受形象。

  (六)昇華情感,感悟人生。

  第二課時

  (一)朗讀全文,內化情感。

  (二)隨文練筆,加深感悟。

  (三)背誦語段,豐富積累。

  (四)拓展延伸,推薦閱讀。

  四、課後思考

  1.作者用“艱難”一詞評價“母親”的一生,文中“母親”的艱難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全文概括歸納。

  2.簡要分析文中兩處景物描寫的作用。

  (1)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

  (2)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

  3.說說你對“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這句話的理解。

  4.文中母親說“好好兒活”和“我”說的“要好好兒活”各有什麼含義?

  5.文章中的母親令人難忘,請結合具體內容,談談文中母親給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絡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併為之奮鬥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蒐集有關為而奮鬥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蹟。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製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覆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匯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裡,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裡的海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的境界。那麼,什麼是的境界呢?人生為什麼要有?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範讀

  最好由教師範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併為之奮鬥(12)

  人生意義(8、9、10、11)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語境理解和掌握“訓練”“嶙峋”“納罕”“啜泣“灰心喪氣”等詞語的意義與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體味散文特點。

  3、抓住文章標題,以此為線索指導學生精讀課文,領會以小見大的寫法。

  4、聯絡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1、透過閱讀課文掌握記敘文六要素。

  2、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透過朗讀、複述把握課文情節,設疑探討文章主旨。

  2、多角度閱讀,就文章的人物、情節、寫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創意的解讀角度。

  3、多方面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和生活哲理。

  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不難做作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援。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

  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他是怎樣克服自己的困難的嗎?

  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篇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頓亨特(板書題目、作者)。剛才這個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選入教材時做了刪節。作者講自己之所以能夠戰勝困難,是由於小時候的一段經歷留下的啟示。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到底作者小時候發生過一件什麼事,可以使他在長大之後,勇於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

  文體:本文是敘事散文。散文,是以緊湊短小的篇幅、自由靈活的抒寫、生動活潑的語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廣泛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樣式。根據表達方式側重點不同,可分為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廣泛,結構自由,表現方法多樣;“神不散’指立意明確,主題鮮明而集中。

  二、檢查預習(生字詞的積累)

  訓誡(jiè):告誡、教導。聳立(sǒng)迂迴(yū)

  嶙峋(línxún):形容人瘦削。凝視(níng)頭暈目眩(xuàn)

  啜泣(chuò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yì):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翼翼,謹慎、嚴肅的樣子。

  三、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課文,給段落標上記號,並把文章分成起因、經過、結果、啟示四個部分。

  (1)起因(1――3)遊戲玩厭,去爬懸崖

  (2)經過(4——15)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3)結果(6——2)父親指點,擺脫困境

  (4)啟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6

  【目標導航】

  1、瞭解昆蟲學方面的知識。

  2、把握文中說明的要點,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學習運用擬人手法寫科學小品的方法,體會本文生動活潑的語言特點。

  【課時導學】

  一、日積月累

  1、作者介紹:

  法布林,(1823~1925),法國著名昆蟲學家。出生於農民家庭。四歲時因家庭貧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從小學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魚。七歲時回到父素養身邊開始上學。求學期間,因家庭生活所迫,幾度遷居,少年的法布林不得不出門做工謀生,致使中學也無法讀下去。他靠自學考取了師範學院,畢業後做了二十幾年的中學教師。他一面做教師工作,一面利用業餘時間做動植物觀察記錄。31歲時憑兩篇優秀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875年開始寫《昆蟲記》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過86歲時,第十卷問世。

  2、詞語積累:

  擾亂 狩獵 喧囂 喑啞 靜謐 劫掠 酷愛 篝火

  嗉囊 吮吸 貪婪 和睦 篡奪 驚慌失措 更勝一籌

  津津有味 毫不猶豫 開膛破肚

  二、知識點撥

  1、內容結構: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節,寫“我”在觀察昆蟲,用蟬的哀號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蟈蟈。第二部分,第3節,描寫“我”在戶外聽到的蟈蟈的叫聲。第三部分,4~11節,寫“我”對蟈蟈的觀察,著重介紹蟈蟈的食物習性。

  2、寫作亮點:

  ⑴ 透過比較顯示特點。本文寫蟈蟈的特點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寫叫聲時,拿蟬與之比較;寫吃肉時,拿螽斯與之比較;寫捕蟬時,拿鷹與之比較;寫同類相食方面,拿螳螂與之比較。這些比較始終以蟈蟈為中心,突出了蟈蟈的習性。

  ⑵ 運用擬人,生動形象。作者描寫蟈蟈時,多處運用擬人手法,把蟈蟈人格化,如“蟈蟈在竊竊私語”“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從不吵架”“出於妒忌”等等。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生動傳神,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⑶ 語言生動傳神。本文運用了文藝筆調來介紹蟈蟈的習性,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避免了一般說明文的呆板,語言的運用上充滿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嗉囊裝滿後,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爪擦擦臉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這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與表達性,有助於表達喜愛之情。

  三、疑難探究

  1、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這些稱呼,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籠裡的囚犯、蟬的屠戶等等。當蟈蟈捕殺蟬時,作者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為作者籠中觀察和實驗的物件時,作者就用“籠裡的囚犯”;當蟈蟈吃蟬肉時,作者稱之為“蟬的屠戶”。作者這樣不斷地變換稱呼,使行文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點介紹蟈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節都很短,試分別概括每一節的意思。這五節合併為一節行不行?為什麼?

  第6節分析蟈蟈與蟬搏鬥是為了獲得食物──蟬。第7節寫“我”的觀察有新的發現:蟈蟈喜歡甜食。第8節寫蟈蟈的其它食物。第9節概括寫蟈蟈喜歡吃昆蟲的特點。第10節介紹蟈蟈“同類相食”的特點。這五節不能合併為一節,因這第6節是對蟈蟈與蟬搏鬥原因的分析,7、8、9、節是介紹蟬的其它食性。第10節是對蟈蟈“同類相食”特點的介紹。這五節每節的意思都是獨立的,共同說明蟈蟈的食性及特點。

  【知識整合】

  一、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⑴ 靜謐( ) ⑵ 喑啞( )

  ⑶ 螽斯( ) ⑷ 萵苣( )

  ⑸ 大鶚( ) ⑹ 嗉囊( )

  2、下列動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的兩句是( )

  A、蟈蟈在竊竊自語。那像是滑輪的聲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幹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窣作響。

  B、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

  C、就像英國人酷愛吃用果醬作作料的帶血的牛排一樣,綠色蟈蟈酷愛甜食。

  D、它十分喜歡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樣只吃肉。

  3、下列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擾亂 守獵 喑啞 弱肉強食 窸窣作響

  B、喧囂 靜謐 竄奪 夜色蒼茫 驚慌失措

  C、劫掠 酷愛 哀鳴 津津有味 斷枝殘腿

  D、篝火 涼爽 薄膜 毫不猶豫 更勝一籌

  二、素質昇華

  閱讀課文第三節,完成下面問題:

  1、蟈蟈歌聲的特點是(用文中的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語段中的“藝術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樂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樂段”是指_______。

  3、這節文字可分三層,第一層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層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給這節文字擬一個標題,下列標題恰當的一項是( )

  A、各種昆蟲的活動 B、蟈蟈大合唱

  C、聽音樂會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連結

  (20xx濟南市)閱讀下面3段文字,完成題後問題:

  在澳大利亞接受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佔巴西總面積1/5的巴古中西部熱帶草原地區,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科學家們預計,在該地區1700~2100個植物物種中,39%~48%的物種將在未來50年內消失。

  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機率要大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1/4的鳥類和11%~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生活在英國蘇格蘭地區的特有鳥類紅嘴雀,由於氣候和環境的變遷,在未來將很難存活下去。特別是當氣候變暖時,其他天敵鳥類的遷入將更加危及到這種稀有鳥類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乾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一旦氣候的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要遷移到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接受研究的1870種動植物物種,1/3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在許多庭院花卉的家鄉──南非,研究的300種植物中的1/3將要滅絕,包括該國著名是山龍眼類花卉。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7

  學習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基本字詞、文學常識

  2、理清故事情節,學會講述童話故事

  3、掌握本文的寫作手法,總結童話的寫作特點

  3、分析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5、聯絡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1、聯想和想像的寫作手法

  2、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點

  3、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二、接觸新課,走近作者

  1、寫出你知道的童話故事,說說看童話有什麼特點?

  2、寫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關情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複述課文故事

  1、本文講述一個什麼故事?把本故事壓縮在150字以內

  3、故事中寫了哪些人物?各有什麼性格特點?

  四、研究課文,理解內容

  1、剛才我們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點,那麼試試可不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點

  2、在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騙子行騙為什麼一路綠燈?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朗讀課文,體會其中的情節發展,騙子在安徒生的.筆下他們最終沒有落入法網,實在耐人尋味。運用你的想象力續寫文章《大典之後》。

  《皇帝的新裝》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童話運用想象的藝術特點以及運用誇張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

  2.正確認識童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揣摩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透過梳理寫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多元解讀童話主題,在感染和薰陶中培養健康人格。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從動作、語言和心理描寫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多元解讀童話主題,依據主題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三、教學策略

  學生對於安徒生的這篇童話早有了解,學習興趣非常濃厚,但往往流於情節與人物的淺層理解。因此,本課主要採用複述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同時透過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加深對童話主旨的理解。

  1.童話篇幅頗長,不宜在課堂通篇朗讀,透過複述梳理脈絡,抓住敘事要素即可。

  2.學生對於童話有個性化理解,分組討論可開闊學生思路,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完成全班的討論交流,有助於學生對童話的深入理解。

  3.童話的主要寫作手法是想象,最後的拓展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五、六兩個單元引導我們走入大千世界,探索萬事萬物的奧秘和見識各色各樣的人物。我們已經在第五單元中見證了偉大的科學在各個領域的巨大影響力。在第六單元中,我們將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來的各種社會現象。我們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為豐富的童話世界。而提到童話,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師,那就是──安徒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儘快進入學習情境。

  (二)作者簡介

  師:同學們對安徒生和他的創作有哪些瞭解,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教師補充相關資料)安徒生,19世紀丹麥文學的代表作家,童話作家。生於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苦。早期寫有詩歌、劇本和長篇小說。1835年開始寫童話,一生共創作160多篇傑出的童話作品。代表作品有《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海的女兒》等。

  在《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夜鶯》《皇帝的新裝》《她是一個廢物》等篇中,主題以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和金錢支配一切的罪惡,諷刺統治階級的專橫愚昧,反映貧富之間的懸殊與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為主。作品想象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

  【設計意圖】擴大知識面,為理解童話主旨做鋪墊。

  (三)研讀文字

  1.整體感知。

  師:(1)下面是關於這篇童話的結構圖,請大家根據結構圖複述童話的情節。

  (2)童話刻畫了哪些人物?這些人是怎樣聯絡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個準確的動詞將人物和“新裝”表現出來?

  (明確文章的線索和結構)

  【設計意圖】抓住童話的主要人物,理清情節發展過程。

  2.選讀重點情節,讀準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當(tu?) 欽差(qīn) 滑稽 (jī) 陛下(bì)

  賜給(cì ) 爵士(jué) 頭銜(xián) 勳章(xūn ) 稱職(chèn) 呈報(chéng)

  御聘 (yù pìn) 駭人聽聞(hài)隨聲附和(hè)

  【設計意圖】掌握本課的重點字詞的讀音。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引子和開端部分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皇帝?是怎樣表現皇帝的這些特點的?

  2.文章的高潮和結區域性分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皇帝?是怎樣表現皇帝的這些特點的?

  3.騙子有怎樣的特點?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4.分別分析大臣官員和孩子的性格特點。

  5.文中刻畫了哪兩個群體形象?他們說謊的原因和皇帝大臣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群體形象的刻畫有什麼意義?

  6.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這篇童話的情節?從行騙者和被騙者的角度分別分析謊言不被揭穿的原因,從中分析這篇童話的意義。

  師點撥:這個故事本身就是一個騙局,而這個騙局是有兩個騙子導演的,這個故事從騙子行騙開始,到小孩揭穿騙局結束,始終沒有離開這個“騙”字。所以說,這個故事是圍繞著一個“騙”字展開的。那麼這個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圍繞著一個“騙”字顯出了他們的真面目。

  他們為什麼用織新衣而不用別的手段來騙皇帝呢?就是因為皇帝愛新裝已經到了成癖的程度,對騙子所說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裝自然會感興趣,所以狡猾的騙子看準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織新衣來騙他,自然會行騙成功。

  那麼該如何來評價文中的騙子呢?兩個騙子其實代表了社會上靠行騙為生的一種社會病態,所以作者把騙局當作一面鏡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醜惡靈魂,也可以當作一把解剖刀,剖析這種社會病態。

  本文寫出騙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騙,寫出皇帝和大臣們都甘願受騙、並且騙人,最後寫出皇帝赤全身在大街上,構成了豐富想象、大膽誇張的寫作特點,無情地鞭撻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們的愚蠢虛偽、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熱衷權力和無知、虛偽、愚蠢的本質,同時告訴人們,應該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於說真話。

  【設計意圖】深入探究童話的主旨。

  (四)語言品析

  1.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錢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裡。”

  (提示:抓住皇帝愛穿新衣服的特點,緊扣皇帝的身份,從修辭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極了!真是美極了!”老大臣一邊說,一邊從他的眼鏡裡仔細地看,“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是的,我將要呈報皇上,我對這布料非常滿意。”

  (提示:結合說話人的身份,從語氣語調的角度分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童話的語言特點及寫作手法。

  (五)拓展思維訓練

  就下面設定的情景,展開大膽想象,對故事情節進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補,體會童話想象力豐富、情節生動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裡,有個大臣來報重要軍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應如何?

  2.大臣走後,想象一下兩個騙子會說什麼?

  3.皇帝看到新裝後,想象皇帝回到宮裡想什麼做什麼?

  4.假如孩子沒有把真話說出來,事情會怎樣發展?

  【設計意圖】把握童話主旨,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六)佈置作業

  愚蠢的皇帝在赤全身後,回到宮裡他會怎麼做?是怒不可遏地將小孩子抓起來,給予嚴厲懲罰,還是悔過自新,做一個一心為民稱職的好皇帝呢?請你發揮合理想象,為文章續寫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不少於300字。

  【設計意圖】將本文所學運用到實際寫作中,實現學以致用,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8

  創意說明:此設計突出文言文教學特點,用做知識積累卡的形式化老師的瑣碎講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變老師灌輸為學生能力訓練,為零碎的文言知識搭建科學的知識體系。

  教學步驟:

  一、從孔子入選世界文化名人開始說起,匯入課文。

  二、結合書下注釋,介紹作家作品。學生做知識要點分類積累卡一: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三、認讀課文,落實字音。

  1.朗讀課文,標記需要注意的字音。

  2.聽讀課文,校正字音。做知識要點分類積累卡二:

  生字詞:矣(yǐ)慍(yùn)弘(hóng) 柏(bǎi) 罔(wǎng) 殆(dài) 誨(huì)

  多音字:論(lún)語 三省(xǐng)吾身 不亦樂(lè)乎 傳(chuán)不習乎 任重(zhòng)而道遠 曾(zēng)參(shēn)

  通假字:①不亦說乎 “說”同“悅”,讀yuè,愉快。②由,誨女知之乎 “女”同“汝”,讀rǔ,你。②是知也 “知”通“智”,讀zhì,聰明,智慧。

  3.大聲地、流利地朗讀課文。

  四、析讀課文,落實詞意句意。

  1.對照書下注釋,分“則”朗讀課文,弄懂各則大意。不懂的詞句,同學間討論解答。

  2.做知識分類積累卡三:

  重點詞意(參照課後練習一)

  難句翻譯(根據自己理解的情況來定)

  成語: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不亦樂乎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五、概括各則大意。做知識分類積累卡三:

  關於學習方法的: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關於求知態度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關於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六、交流做卡感受,總結經驗。

  七、背誦全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9

  一、教學目的:

  1、學習並啟發學生觀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徵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二、教學重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複雜天氣特徵

  三、教學難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複雜天氣特徵

  四、教學方法:

  朗讀法,列表法

  五、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匯入新課。

  釋題,並朗讀課文補充資料:“雲”和“天氣”有著密切關係,看雲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雲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二)整體感知:

  雲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的,如文中所說的?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試著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是:

  “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麼作用?領會說明性語言的準確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絕對化的,是表示一般情況下的如此。

  (三)課文研討

  詳細研究各種雲同天氣的關係。

  列表:

  雲的種類

  形狀

  位置

  天氣情況

  2、討論如何根據雲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諺語:

  “雲交雲,雨淋淋”“江豬過河,大雨滂沱”“棉花雲,雨快臨”“天上灰布懸,雨絲定綿綿”“烏雲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西北天開鎖,明朝大太陽”“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天上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雲往東,刮陣風;雲往西,披蓑衣”“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雲吃霧下,霧吃雲晴”

  試著用科學現象解釋你所知道的一兩句諺語。

  (四)、討論最後一段作用。

  1、觀察雲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後告訴我們侷限性作用?

  六、總結課文,延伸探討:

  今天需要看雲識天氣嗎?

  七、佈置作業: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3、課文作業本

  八、教學反思:

  雲和天氣有著密切的關係,對其科學知識是可以穿插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學性欣賞的過程中進行,而不是純科學的學習,可在提問的方式上多樣化,用文學的形象化充實科學的東西,這樣駕馭語文教材的能力會提高的更快,除了學生的興趣的培養外,也不應忘了對其表達能力的提高。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閱讀理解課文,體會母親和兒女之間深沉的愛,體驗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精神。

  2、積累、體會最讓自己感動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從樸實的句子中體會深沉的感情,從痛苦的回憶中領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激情匯入

  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題:《秋天的懷念》

  本文的作者是誰?你對他知道些什麼?(史鐵生,現代著名作家,今年55歲。20歲時高位截癱,後發奮寫作。現為北京作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等。)

  下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本文寫了什麼?

  (作者在秋天懷念自己的母親。)

  請問你有什麼想問的嗎?

  (作者為什麼要懷念母親?他懷念母親的什麼?)

  這裡有一段話,是寫作者母親的。同學們想聽聽嗎?

  (史鐵生的母親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親。每次史鐵生搖出輪椅動身前,他的母親都無言地幫他上輪椅,看著兒子搖車拐出小路,她總是佇立在門前,默默無語地看著兒子走遠。有一次,史鐵生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然站在原地,還是那樣一動不動地站著,彷彿在看兒子的輪椅搖到哪裡了,對兒子的回來竟然一時沒有反應。她一天又一天送兒子搖著輪椅出門去,站在陽光下,站在冷風裡。後來,她突然去世了,因為兒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只希望兒子能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不能幫助兒子走向這條路,她心疼得終於熬不住了,她匆匆離開時,只有――49歲。)

  二、討論理解,感悟感動

  1、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母親已經去世七年了。七年的痛苦,七年的回憶,凝結成這篇《秋天的懷念》。請同學們再讀課題,課文哪些情景緊扣“秋天”二字?

  (板書:雁陣、樹葉、菊花)

  現在再讀課題,注意“懷念”二字。作者懷念母親的什麼呢?

  (板書:母親的病情、母親的關愛 )

  2、母親的病情怎麼樣?你從哪裡知道的?

  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除了書上說的這些之外,同學們知道嗎?肝病到了晚期就是肝癌呀!肝硬化,肚子硬了,尿排不出去,肚子越來越大,還吐血,好痛好痛啊!

  母親活得――多苦啊!

  (板書:苦)

  可是,她想到自己的病情沒有?回憶中,作者記憶最深的,還是母親――

  對自己的關愛。

  4、她是怎麼關心兒子的呢?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儘量說出母親對自己關愛的幾件事)

  母親多想帶著兒子去看看那美麗的菊花啊!可是,命運是這樣殘酷,她沒來得及看到兒子從痛苦中奮起,走向幸福,走向成功,卻就這樣,心不甘情不願地,離開了她的孩子……

  慈祥的母親,痛苦的母親,偉大的母親!作為這樣母親的兒子,作者回想到這裡,他是怎麼說的?(“我沒想到……我絕沒有想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前面還有這樣的句子嗎?(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同學們從這

  些地方體會到,作者的心情怎麼樣?(難過、痛苦、懷念等)你覺得你把這種心情讀出來了嗎?不但要用嘴去讀,更要用心去讀,用想象去充實!

  5、那麼,母親沒有說完的話究竟是什麼?她想要自己那個生病的兒子,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怎麼樣呢?

  (板書:好好兒活)

  同學們認為怎樣才算“好好兒活”呢?

  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學生置疑。(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是什麼?她為什麼要帶我去看菊花?)

  美麗的菊花象徵著多姿多彩的生活。菊花很美,生活也很美。我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與打擊,都應該勇敢地、好好地活下去!

  同學們想知道當年那個高位截癱的青年,現在怎麼樣了嗎?

  (後來,由於長時間的坐在輪椅上,他患了褥瘡,再後來,又患了尿毒症,最後患上了腎衰竭,每個星期必須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換血,不能少一次。不然就會死去。但他還是要拿起筆來,儘管拿筆已經非常困難,但是他一直記得母親的那句“好好兒活”!)

  (板書:再苦也要好好兒活)

  這麼艱難的日子,他們都堅強地、勇敢地“好好兒活”了,那麼我們呢?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

  面對生命,珍惜生命。我們這些健康人――你、我、他……我們大家更要好好兒的活。

  所以,親愛的同學們,文章結尾的這句話,(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這個“我倆”應該變成——

  我們!

  連起來讀這句話。

  (一起讀“我們大家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三、課後反思,知能轉化

  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收穫?(知識、情感等)

  史鐵生的作品非常感人,老師在十幾年前讀過他的《我與地壇》,現在都還記得其中的一些句子。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找來他的書看一看。比如:《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等。

  四、作業超市

  1、替菊花前的史鐵生給母親寫一段話。

  2、積累優美的詞語和句子。

  3、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請同學們任選兩道,認真完成!

  五、昇華認識,結束本課

  親愛的同學們,怎樣才算是“好好兒活”?這個話題真的是說不完道不盡!《秋天的懷念》讓我們從痛苦的懷念中悟到了生命的真諦――記住吧,活著,就得感謝!感謝陽光與空氣,感謝父母與親人,感謝祖國,感謝生命!但願我們所有的人,都“好好兒活”!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儲備點: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特點、多角度、按順序描寫景物的寫法。

  3.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能力培養點:

  1.學會調動多種感官細緻觀察景物的方法。

  2.體會作者借景抒情的語言特點。

  情感體驗點:

  1.培養學生關注生存空間、保護環境的習慣。

  2.熱愛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為理想而努力奮鬥的高貴品質。

  教學重點:

  1.反覆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揣摩詞語,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①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找出生字、生詞,在預習本上正確注音、解釋(查字典或詞典)。

  ②學生課外蒐集、摘抄有關春的古詩文句(備用)。

  ③老師準備錄音機、錄音帶、投影儀等。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朗讀課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2.研讀春草圖,歸納分析其他春景圖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聽課文朗讀錄音,要求:

  1.注意朗讀的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2.學生邊聽邊思考:

  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文中具體描繪了哪五幅春景圖?

  抒發了作者對春天怎樣的感受?

  你覺得春天還像什麼?你還能用別的比喻來讚美春天嗎?

  3.聽讀之後,學生默讀課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4.學生自由朗讀,討論、明確上面的問題 。

  三、熟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然後理清本文寫作的思路: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啟發學生歸納)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繪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贊春

  四、研讀與賞析:

  1.學生齊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四人小組合作討論學習課文第1-3段的內容,思考:

  ①第1、2段總寫了哪些景物?

  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③第3段寫出了春草的什麼特點? 用了哪些形象生動的詞語進行描寫的?有什麼好處?

  ④春草圖中為什麼還要寫人的活動?

  3.全班交流後小結。

  五、佈置作業:

  1.你最欣賞文中哪些段落? 請說出理由來。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3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研讀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等,學習作者抓住特點、多角度、按順序描寫景物的寫法。

  2.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全班齊聲朗讀課文。

  2.鼓勵學生背誦1-3段。

  二、研讀與賞析:

  1.學生自學第4—7段, 學生運用老師指導的方法,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①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圖畫,並說明原因。

  ②比較與春草圖的異同之處。

  (可從特徵、順序、寫法、語言、修辭方面比較)

  ③迎春圖與其他四幅圖之間有什麼關係?

  ④找出你認為寫得好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結合課後“研討與練習二”賞析好詞佳句)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言。全班討論交流,明確上述問題。

  2.略讀第8—10段,體會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學生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有理,教者即給予肯定。)

  3.課堂小結:

  ①抓住特點寫景。

  名 稱 特 徵

  春草圖(草報春):嫩綠、多、軟

  春花圖 (花爭春): 繁茂、豔麗、芳香

  春風圖(風唱春):溫暖、柔和

  春雨圖(雨潤春):多、輕盈、細密

  ②分層次寫出春景圖。

  名稱 角 度(順序) 寫 法 修 辭

  春草圖: 由物到人正面與側面結合擬人

  春花圖:樹上—花下—遍地由高到低 虛實結合 排比、比喻、擬人

  春風圖:觸覺—嗅覺—視覺—聽覺多感官描寫 擬人、比喻

  春雨圖: 由物到人 由近到遠動靜結合 排比、比喻

  4.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體會作品的意境和風格,讀出對春天的由衷的讚美。

  5.學生質疑交流:

  ①閱讀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麼? ②面對著這大好春色,你準備做些什麼?

  ③你還有哪些問題沒解決?

  學生討論後,可以向老師質疑,也可以向同學提問,以形成對文章的進一步學習與探討。

  三、拓展延伸:

  學生將自己蒐集的關於春的古詩文句互相交流,並加以整理、積累。

  四、佈置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春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鑑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色的景物寫出來,題目自擬,字數不限。

  五、板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2

  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故事性強。可是對於七年級孩子來說,畢竟是剛剛接觸文言文課文,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怎樣上這篇經典課文又能顯現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採用什麼樣的有效教學方法較好地體現新課改關於課堂教學“少教多學”的新理念,透過潛心閱讀研究文字,精心備課,設計教案,在形式多樣的各項學習活動中較好的完成預期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文意,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3、揣摩語言,把握屠戶與狼的形象。 4、理解課文闡明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1.多形式朗讀,理解課文內容。2.模擬活動,把握形象。

  3.小組討論,理解作者寫作意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狼的本性,懂得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正義就一定戰勝邪惡的歷史規律。2、新時代對狼有新的認識。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重點)

  2、理解文意,積累重點文言詞語。(重點)

  3、揣摩語言,把握屠戶與狼的形象。(難點)

  4、理解課文闡明的道理。(難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透過多種形式朗讀,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故事情節。2、小組合作交流法:透過模擬活動,揣摩人物形象,把握主旨。

  資料連結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廣讀經史,學識淵博。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蒐集狐妖神鬼的奇聞異事,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多數故事透過描寫妖狐神鬼來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 對當時社會的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郭沫若曾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教學過程

  (一)、匯入:欣賞電影《狼圖騰》圖片。

  (二)、瞭解作者、作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 2.正音 3.概括課文大意: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四)、理解文意,理清故事情節

  1、大聲地自由朗讀一、二自然段,回答問題:

  1)、屠戶當天的生意好不好?

  2)兩條狼是遠遠跟著屠戶嗎?

  3)兩條狼是否團結?從哪裡可以看出?

  2、默讀第三自然段 ,對照課下注釋找出老師所給譯文中的四處錯誤,比一比哪組同學找得又快又對。

  屠戶處境很危險,害怕前後都遇到敵人。四面的田野有麥場,麥場主堆了很多雜物在裡邊,覆蓋成了小山丘似的。屠戶於是奔過去靠在它的下邊,卸下擔子拿起刀子。狼不敢再向前了,它們和屠戶面對面地坐著。

  3、學生結合課下注釋接龍翻譯第四自然段,不懂的地方可以請求同學或老師的幫助,標註重點文言詞語。

  4、男女生輪讀課文,注意要讀出故事緊張驚險的氣氛。

  (五)模擬活動,把握形象:

  四個學習小組按照要求完成一項學習活動,先在組內交流,然後派代表全班交流

  活動一:在跟蹤對付屠戶的過程中,兩條狼會有怎樣的商量?發揮想象,要從對話中表現狼的特點。

  第一小組根據1、2故事情節展開想象練習對話:

  狼1:

  狼2:

  第二小組完成3、4故事情節展開想象練習對話

  狼1:

  狼2:

  活動二:第三小組扮演記者,結合課文中關於屠戶的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設計問題採訪屠戶,可以用“怎麼想的?”“為什麼這麼做?”等這樣的問話。

  採訪問題:1、

  2、

  3、

  第四小組扮演屠戶,仔細讀描寫屠戶的語句,揣摩屠戶的性格,推測記者會問什麼問題,要怎樣回答才能表現出屠戶的形象。

  (六)領悟主旨

  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小組討論交流:(任選一問)

  1、蒲松齡想透過屠戶和狼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2、面對狼一樣的惡人,我們應該怎麼做?

  (七)拓展延伸

  結合你的課外瞭解,你對狼有新的認識嗎?

  (八)課堂小結

  蒲松齡筆下的狼是邪惡的代表,面對邪惡,我們應該像屠戶那樣。在新時期,我們還應重新認識狼的形象。《狼圖騰》一書為我們展現的是狼超越一般動物的智慧、頑強不屈、堅忍不拔的性格和積極進取、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這也正是我們人需要的品格與精神。

  (九)佈置作業

  1、推薦課外閱讀《狼圖騰——小狼小狼》。

  2、以《我所認識的狼》為題,自選角度寫一篇短文,不少於300字。

  教學探討與反思

  如何透過一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能得到有效鍛鍊,這堂課比較好的完成了這樣的預期目標,由課堂延伸到課外,連線當下相關知識資訊,賦予文字新的時代意義。傳統課文的教學應該走一條這樣的路,走出課堂,依然有語文的讀書學習,學生學會讀書,便能較好地體現“少教多學”的教學新理念。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3

  【知識與能力】

  1.學生背誦,感知詩意。(重點)

  2.學生品味,感悟詩情。(重、難點)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讀,賞析,感悟。

  3.多媒體輔助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理解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

  一、課前推詩,啟迪詩心

  (一)學生說詩

  (二)教師評詩

  平時,我們經常不知道作者的詩說是李白的,何止是張冠李戴啊!網上還傳說李白是預言家呢!(看PPT)其實,要說李白的預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說“隨風直到夜郎西”,10年後,他被貶到比湖南夜郎縣更西的貴州夜郎國。

  二、知人論世,走近詩人

  (一)詩人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西域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與“詩聖”杜甫並稱“李杜”。其詩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清新,音律和諧,意境奇妙。寫月名,捉月死。

  學過詩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靜夜思》、《贈汪倫》、《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二)背景解說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與李白並稱“七絕聖手”;學過《芙蓉樓送辛漸》、“唐人七絕壓卷之作”《出塞》)被貶夜郎而作。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與李白傲岸不羈較為相似,因“不護細行”而被謗貶龍標尉。李白此時正在揚州,聽此不幸訊息,便題詩抒懷,遙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詩情

  (一)朗讀試背:聽讀、齊讀。(節奏、平仄、押韻)

  (二)感知意象:楊花、子規、明月。

  (三)品悟感情:憂傷、同情、牽掛、安慰。

  四、深入品味,鑑賞詩美

  (一)語言美:自然流暢,生動形象。

  (二)韻律美:平仄諧調,押韻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託深沉。

  (四)情感美:真摯淳樸,深切感人。

  五 、佈置作業,拓展詩境

  1.默寫這首詩。

  2.查詢“月亮”或“友情”的古詩並標上平仄。

  3.探究“龍標”、“五溪”、“夜郎”的變遷。

  【教學總結】

  一、成功之處

  1、使用講學稿,學有所依,目標明確。講學稿是有效引導學生完成課業任務的有力保障。可以說它涵蓋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等各項內容,學、講、練結合,手、腦、眼並用,使生擺脫了原有的只聽不看、只聽不練的單調的學習模式,克服了固有的學習惰性。講學稿以書面的形式把所學的內容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為教師直觀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提供了有力依據,也為學生構建知識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本節課內容的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層層深入。(1)本首詩是學生升入初中以來,接觸到的第一首唐詩,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用了詩詞誦讀四步法:知作者——誦詩文,——品詩句——悟詩情。這不僅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方法,也對今後的詩詞學習起到了指導的作用。(2)就中考而言,詩詞誦讀必不可少,其考察範圍不拘一格,單靠抓重難點,已遠不能滿足中考要求。本首詩也不例外,考慮到學生的基礎較為薄弱,故講學稿內容涉及了作者、易混字詞、朗讀節奏、文學常識等最基本的知識,旨在提示、強化學生記憶,夯實基礎。對重難點問題的生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力求把知識問題化、問題梯度化,使問題的解決水到渠成,做到了由淺入深,層層深入。(3)板書設計,一目瞭然,構建了知識框架。合理有效的板書為本節課的內容起到了總結概括的作用,便於學生對知識整合與識記,形成了知識框架,達到了概括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步調不一致,教師缺乏靈活多變的調控措施。在自主學習環節,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快速完成任務,而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學習相對滯後,速度較慢。為照顧到全體學生,教師不得不耐心等待,致使優等生相對時間閒置,出現了時間浪費的現象。我想今後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引導優等生:(1)反覆識記,加深印象。(2)優幫差,提升自我能力。(3)迴歸文字,為質疑問難做充分準備。總之,力爭使每位學生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讓他們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能力。

  2、小組合作欠積極,教師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在小組合作討論環節中,組員顯示出較大的盲目化、形式化,“做個樣子給老師看”的心裡很嚴重。如:當老師提到對 “楊花”這一意象的理解時,很多學生不從問題本身入手,大膽質疑討論,而是急於翻閱參考資料,盲目求助於組員,更有甚者,泰然處之、坐享其成。對這一現狀,教師顯得無所適從。我想,今後應採用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做一些嘗試。(1)採取小組積分,引入競爭機制。(2)充分發揮組長的協調作用,把任務下達到每個組員,發揮整體優勢。(3)對學生的回答多鼓勵少批評。(4)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較難的問題,適時地給予點撥指導。避免過度等待、不等待兩種極端現象的出現,提高課堂效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概述課文內容。

  ② 掌握並學習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說明的寫法。

  ③ 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④ 培養學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趣。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蒐集有關天氣的諺語,注意觀察天空中的雲,同時要積累課文中的佳詞妙句,為課堂交流做好充分準備。

  四、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

  本文思路清晰,緊扣題目進行說明,不但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還進一步說明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十分密切,由說雲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雲識天氣。雲的種類很多,但文章從現象人手,進而觸及到事物的本質。如:雲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是本質。說明層次清晰,將看雲識天氣事理說清楚,最後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

  五、教學設計

  1、精心匯入

  ① 可用大螢幕多媒體展示空中的雲的各種景象,引出課題。

  ② 也可透過諺語或詩歌來引出課題。

  ③ 還可以請學生從課前準備中談談自己的積累和觀察。例如:

  a. 你觀察了天空中的雲嗎?有怎樣的感受?用簡短的話說明。

  b. 你在預習中搜集積累了哪些有關雲和天氣的成語、俗語、諺語?請同學們相互交流 下,好嗎?

  以上各種導人,只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都可達到導人課題的目的。

  2、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看雲識天氣

  3、感知內容

  ① 檢查預習中的字詞。

  ② 請學生自讀課文或齊讀課文,教師正音正字。

  ③ 請仔細看問題,再讀課文並小組討論。

  問題組:a.全文主要說了什麼內容?請簡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可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後可以明確:全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基本思路是先總說雲的作用,再說明雲和天氣的關係(這其中有兩小層:雲的形態變化和天氣的關係;雲的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係)。最後是總說,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

  4、研讀賞析

  ① 教師導學: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可以遵循規律,即:抓特徵、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從以上四個方面去研讀一篇文章,會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圖,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

  可讓學生自行設計表格,在閱讀中思考:a.共有幾種型別的雲?b.表格如何設計得簡潔明瞭?巳也可以每個小組設計一種。設計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也可透過實物投影儀在班上講述自己的設計和理解,教師進行總結,透過設計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課文。

  教師總結指導:將雲分為兩大類,按雲的形態可分為晴天雲和雨雪天的雲;再按雲的光彩分四種。只要順序合理即可,設計的簡潔些、詳細些都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空間。

  學生討論填表後,教師進一步指導:透過表格的填寫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說明事物的特徵??雲和天氣的關係,同時有一定的合理說明順序??總分。為了將事物事理說明得更加清楚,作者運用了不少說明方法。例如:分類別、打比方等等(當然也有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總括看來可稱為生動說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語言的準確性,

  請同學們研讀討論。

  ③合作探究

  a. 能舉例說明文章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嗎?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b. 能舉例說明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嗎?它們的作用如何?

  學生可以討論並暢所欲言,也許所說的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只要敢於探索,大膽講述,教師都應表示讚賞,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雲分為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之間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這種作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雲和天氣關係的特徵。許多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不僅使文章生動,更重要的是讓雲的特徵更加鮮明。用詞準確,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往往去掉可以嗎?為什麼???體現語言的準確性。

  ④反饋交流

  學生再次速讀課文,看大螢幕展示的題目,交流思考,看看本節課有哪些收穫。

  (出示投影)讀課文,理解概括交流對以下問題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組思維更敏捷,

  問題組: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內容。

  b.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c.第3自然段中總結四種薄雲特點的一句話是什麼?

  d.根據課文舉例說明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單一例即可)。

  e.舉例說明看雲識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的好處。

  學生討論後,教師引導小結:a.第1自然段指出了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b.這句話的作用是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c.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都是很美麗的雲;d.雨層雲形成,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開始下降;e.論述有理即可。

  總結:透過對文章的學習,不僅瞭解了看雲可以識天氣的內容,還學習了怎樣將事理說清楚,並把握住了一般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徵,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

  5、延伸作業

  用本課學過的說明方法,寫一篇小小說明文,向同學們介紹一種自然現象。題目自擬。 -

  6、資訊反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結構和主要內

  2.理解透過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3.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層次結構和主要內容,學習寫景的方法。

  教學難點: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教學方法:以誦讀為主,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思想感情。

  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作者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被譽為“語言藝術大師”。他

  所寫的小說《駱駝祥於》和話劇《茶館》等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壇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其散文也寫得清新優美,《濟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題目《濟南的冬天》明確地交代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濟南位於山東省內,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東接佛懋山,西邊南馬鞍山、四里山,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濟南的冬天與北中國的其他地方

  的冬天的氣候截然不同。那麼,作者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邊學習邊領略。

  二、初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課文,同時自己查字典、詞典弄清生字、生詞的音和義。

  三、初步領會課文的大概內容和脈絡。

  1.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出示自學提綱,要求學生重點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麼?

  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

  作者怎樣展開對景物的描寫?

  2.組織學生就上面三個問題展開討論。

  明確:全文圍繞濟南的冬天“溫晴”這個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從自己感受的角度總括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然後具

  體描繪了濟南暖冬的三幅畫圖:陽光下濟南全景、雪後山景的秀美、濟南冬天的水。

  四、細讀、分析課文。

  引導學生逐段細讀課文,要求他們在自讀的同時提出問題,展開討論,並指導他們就文章各段的內容、描述方法和語言,在課文一旁的空白處寫些簡要的批註。

  各段問題和提示如下:

  1.第一自然段

  ①課文從什麼角度寫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這段與下文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作者把濟南與北平比較,又與他剛剛離開的倫敦比較,再與熱帶比較,突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很自然地發出“濟南真的算個寶地”的由衷讚歎。所以,可以從全文最後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看到作者寫本文的目的,就在於對濟南的讚美。這段的對比方式,是一種“曲折行文”的手法。這段課文,總寫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是全文的總起,為下文具體描述作了鋪墊。因此,這段與下文是總分關係。

  ②課文中的“響亮”是什麼意思?“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一句,如果把“聲”字去掉,可不可以?為什麼?

  明確:“響亮”一詞,一般用來指聲音宏大。但根據上下文意思來判斷,在這裡是指“晴朗得刺眼”。“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是說濟南冬天的風並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聲”字去掉,就說成了“沒有風”,不切合實際。

  第二課時

  (繼續細讀、分析課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樣描寫濟南古城的地理環境?作者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濟南的可愛的?

  明確:“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兒”,這是濟南地理環境的特徵,也是濟南“溫晴”的原因。作者從人的感受和對人們的心理描寫,來表現濟南的可愛。作者把濟南比作嬰兒,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搖籃”,用擬人的方法來寫城:“在天底下曬太陽,暖和安適地睡著”;寫山:“安靜木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再現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明靜、溫暖和舒適的特點。濟南人由於身在溫暖冬天而引起對溫暖的春天的聯想,但眼前春天並未到來,他們卻又“並不著急”,而且“臉上含笑”,“有著落”,“有人依靠”,表現了濟南人對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戀,也洋溢著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無限喜愛之情。

  3.第3自然段

  這段也是寫山,是小雪點染了山之後的景色。那麼,作者從什麼角度描寫哪些景物?議論後在全班交流。

  明確: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松和薄雪等景色,“山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的看護婦”,是對小雪後矮松秀美形態的比喻。 “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到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是小雪後雪色與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了粉紅色”,用擬人的方法描繪了夕陽斜照下雪色嬌美的情態。作者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再現了冬天濟南周圍的小山,在白雪與藍天的相映中的雪色與草色、雪光與日光交融的情態。

  4.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寫了冬天濟南“溫晴”、“秀氣”之後,把視線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內的“狹窄”與城外的“寬敞”對照,用“小村莊”來點綴山坡,以小雪點染屋頂,這樣,讀者就看到了濟南的全貌。

  ②在這段文字中,“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這裡為什麼用一個“臥”字,和文章的什麼地方相呼應?

  明確:“臥”字用得很貼切。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著”,心情享受這“溫晴”的天賜。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

  5.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樣寫水的“溫晴”的?

  明確:課文緊扣“暖”字,寫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寫水中的水藻“把終年貯藏的綠色全拿出來”,所以它“不忍得凍上”。水還多情地讓“長枝的垂柳在水裡照個影兒”。讀到這裡,讓我們感受到濟南的冬天真是風情萬種,使人留戀不捨。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緊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從河水的清亮引出整個空間的清亮,並把紅屋頂、黃草山、灰樹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廣闊背景下,描繪了冬天濟南瑰麗的色彩。在此鋪墊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滿激情的句子“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咱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引導學生小結課文的寫作藝術。

  1.讓學生再將課文默讀一遍,要求邊讀邊找出作者的各個觀察點。

  明確:作者在不同的觀察點上,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濟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第三段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後的山景;第四段從城內拉城外,寫雪後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視到仰視,寫出整個濟南的形象。作者正是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的觀察,才生動形象地寫出冬天濟南“溫晴”的這個特點。

  2.學生再議論,歸納課文的各種表現手法。

  明確:

  ①用作者以前生活過的地方(北京、倫敦),與濟南對比,從而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晴”,使人們確實感到它是“寶地”。

  ②作者不僅細緻觀察和描寫冬天濟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告訴讀者,以此來感染讀者,使讀者有如臨其境的感受。

  ③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把冬天的濟南寫得脈脈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對景物的描寫之中。

  六、反覆朗讀課文。

  朗讀前要指導學生怎樣讀出感情來,如朗讀課文時可根據文中描寫的景物展開想象,腦海中映現作者描繪的畫面。

  七、指導學生作文。

  可帶領學生外出,實地觀察某處的景物特徵,仿照課文,寫一篇題為《XX的冬天(春天)》的短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