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題烏江亭》教案
杜牧《題烏江亭》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杜牧《題烏江亭》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
2、學習詠史懷古詩的解題方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探究把握此類詩歌表達感情的一般方法。
2、培養學生準確鑑賞詠史懷古詩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目標
1、感受我國古代文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繼承其優秀的文化傳統,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2、感受詩歌的魅力,接受文學藝術的薰陶,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探究把握此類詩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認真朗讀詩歌,體會詩人的情感。
2、討論分析法。透過討論、分析,理解詩歌的疑難問題。
3、比較閱讀法。透過比較,瞭解同題詩歌在思想內容和評價角度的異同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我們都知道,《鴻門宴》中的項羽雖然敗下陣來,可是,卻得到了後人的愛戴,就象司馬遷在《史記》裡把他放到《項羽本紀》,《本紀》本來是用來記載帝王的,雖然項羽稱帝最終功虧一簣,可是我們從中,可見司馬遷對項羽的敬意。這是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那麼,歷史上的其他人對項羽的評價又是怎樣的呢?現在,讓我們先來看看杜牧是如何評價項羽的。
二、詩文講解
1、全班有感情的朗誦詩文,注意字音。
2、介紹寫作背景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杜牧結束在南方十餘年的漂泊生涯後,由宣州赴京
時渡江經過烏江亭。相傳烏江亭就是項羽自殺的.地方,詩人見到烏江亭,想到昔日西楚霸王喪身於此,心生感慨,便寫下了這首詠史詩。(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或寫作背景,有助於我們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這種鑑賞方法叫“知人論世”,是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3、個別提問,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勝敗乃兵家常事,誰也難以預料,正確地對待羞恥,能忍受恥辱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江東雖小,但子弟中有很多才俊勇士,如果能率領江東子弟重整旗鼓,事情的結局也許會更好。)
三、賞析詩歌
對於項羽自刎烏江,作者抱怎樣的態度?
明確:成就大事不可意氣用事,應能忍辱負重,不為一時失敗所挫。詩人對歷史事實作出了假設,表達了自己對項羽的惋惜、批判之意。
四、各抒己見話項羽
請結合王安石的《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看看他們是怎樣評價項羽的,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戰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三首詩借對項羽的評價分別表達了什麼觀點?(小組討論)明確:杜牧透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
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
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要有不苟且忍辱的高傲人格和氣概。
(總結:三個人對項羽的不同評價與他們個人的經歷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但都表現出詩人對歷史冷靜的理性的思考。這其實是詠史懷古詩裡常見的一種思想感情,懷古詠史詩的思想感情還有幾種型別呢?讓我門先來回憶一下過去學過的詠史懷古詩,再來總結。)
五、千古興亡多少事——詠史懷古詩
1、大家一起回顧記憶中的詠史懷古詩:
《石頭城》寄託國運衰微的感慨。
《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壯志難酬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壯心不已,收復中原的愛國情懷
《揚州慢》——抒發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
《蜀相》——借歌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抒發了自己功業未就的感慨
《題烏江亭》《烏江亭》—表達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
《夏日絕句》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充滿愛國情懷。
2、討論總結懷古詠史詩的思想感情詠史抒懷:
A、感慨盛衰無常
B、感慨國運衰微
C、抒發愛國情懷
D、評價歷史是非
E、感慨壯志難酬,懷才不遇借古諷今:
F、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詩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3、詠史懷古詩定義
詠史懷古詩,主要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歎史實、懷念古蹟來達到感慨興衰、寄託哀思、託古諷今等目的。六、鑑賞舉隅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臺城[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註釋】韋莊(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
(1)這是一首憑弔六朝古蹟的詩。詩人為什麼說“臺城柳”“無情”?明確:因為雖然六朝的繁華已如夢遠逝,而臺城柳卻依舊逢春即枝繁葉茂,不管人世滄桑、人間興亡,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以它的繁榮茂盛和臺城的荒涼破敗,以它的終古如斯和六朝繁華如夢轉瞬即逝作鮮明對比,因此詩人說它“無情”。(答出“六朝如夢鳥空啼”,而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這種物是人非的對比關係,表述流暢連即可。)
(2)有人說詩人在憑弔古蹟時流露出濃重的對時事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麼?
明確:同意。因為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弔臺城古蹟,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後衰的命運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答出詩人懷古傷今的晚唐情結,表述流暢連貫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