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選修《克己復禮》優質教案
蘇教版選修《克己復禮》優質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選修《克己復禮》優質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目標:
1.理解“禮”和“仁”的含義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3.背誦重點章節(12.1,3.1,16.2,13.3)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實詞虛詞以及謂語前置的作用,瞭解孔子仁禮的闡述。
教學難點:
透過賞析孔子的問答,理解“禮”與“仁”的關係,思考“禮”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安排:
三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匯入:
1.孔子的傳說:
(1)龍生虎養鷹打扇
(2)“七露”:眼露筋、耳露輪、鼻露孔、嘴露齒,眼、耳、鼻又均雙露。
2.前面我們學過了他的為政篇,下面我們集體朗讀要背誦的5章:
3.今天開始我們來學習他的說禮篇。 齊讀.
二.翻譯1-5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謂語前置的特點和作用。
1.朗讀1-5章。
2.一個學生朗讀翻譯,其他同學看原文。
3.兩個同學說明重點詞語(實詞、虛詞),另外同學補充。
克:剋制 復:迴歸 一日:一旦,表示假設,有一天
歸:讚許 由:依靠 非禮:不符合禮
事:做,從事 監:通“鑑”,借鑑 鬱郁:文彩豐富的樣子
文:完美 謂:評論
4.掌握三個句子的句式特點:
(1)克己復禮為仁:判斷句
(2)八佾舞於庭:狀語後置
(3)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吾衰甚矣也 吾不復夢見周公久矣
謂語前置,用來強調前置的謂語部分,突出“甚矣”、“久矣”。
反映出孔子對周禮的夢寐以求、無限思慕。也反映出孔子在年老體衰和四處碰壁後的悲涼心情,體現了孔子的感嘆之深,
三.理解文章內容:
1.解題:
克己復禮:克,約束,剋制 復,迴歸
請問同學們:什麼是禮?禮物?禮貌?
我們來看看課文的註解,這樣來解釋禮的。禮,是用以區別尊卑貴賤的社會制度與之相應的禮節儀式。孔子最為推崇的是周禮,因為孔子認為: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因為周代的禮借鑑了夏商兩個朝代,又對此有了增減,所以變得完美豐富了。概括地講,周禮包括三個層面——禮義、禮儀或禮節、禮俗三個層面。禮義是抽象的禮的道德準則;禮儀或禮節是具體的禮樂制度,大到政治、軍事,小到穿衣、吃飯、擺設幾乎無所不包。禮俗就是周人的社會風俗和道德習慣,他比禮節更細,更繁瑣。禮的目的是為了區別人與人之間的貴賤和長幼。
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禮記檀弓上》中說道有一個叫伯高的人死了,孔子卻到了他的學生子貢的家裡裡去哭。這讓大家很納悶吧,為什麼他不到伯高的家裡去,卻到子貢的家裡哭呢?在失去親人時的哭也是很有講究的。孔子說如果死去的這個人與我是兄弟關係,那我就得到祖廟裡去哭;如果死去的那個人是我父親的朋友,我就得在祖廟外面哭;如果那人是我的老師,我就在他的正寢就是主臥室裡哭;如果那過世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呢就在正寢的外面哭;那人如果跟我是泛泛之交,我就得在郊外哭。可是孔子想伯高和我是什麼關係呢?似乎比泛泛之交要深一點,但還沒有達到朋友的程度,他想那我得去哪兒哭呢。我和伯高的關係該去哪兒哭,周禮中沒有規定。既然周禮沒有規定,我就創造禮。伯高是子貢介紹我認識的,我就到子貢的家裡去哭吧。
再說哭吧,孝子之喪親也,哭而不哀。在父母去世的時候不能拉長聲音地哭,而是要真情流露,絲毫不做作。而在堂兄弟黨姐妹這類人去世時的'哭法就得是三曲而偯,就是那種音調有高低有起伏的哭法。
這就是禮當中的一個很小的細節,禮的內容還很多很多,我們以後慢慢來認識。孔子推崇周禮,所以孔子最為崇拜的一個人就是周公。
2.這個觀點孔子在第一章就開篇提出,請找出能反映這個觀點的兩句話:
(1)克己復禮是為仁 (背誦)
(2)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背誦)
教師歸納:
這一章孔子論述了“仁”和“禮”的關係:
克己復禮就是“仁”的內涵,“禮”是“仁”的目標和外現。要義是“克己復禮”。
3.那麼,孔子要回歸的是什麼禮呢?那裡看出來?
推崇周禮
“周鑑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晚年的孔子,很寂寞很惆悵,你聽他感嘆:“唉,我老得不行嘍!我很久沒有再夢到周公了。”年輕時,孔子就立志學習周公,對於周公的豐功偉績,對於周公推行的禮樂制度,常常是心嚮往之,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年老的孔子看著世風日下的社會現實,看到世上的人心一天天地變壞,與他自己的理想越陷越來越遠了,就這樣感嘆了。
教師歸納:
錢穆 先生:“孔子為中國儒學傳統之大宗,而孔子平生為學,其最所尊仰者,實為周公。
4.孔子認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會,而現實又“禮崩樂壞”。禮崩樂壞:古代的規則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那麼春秋末期的禮樂崩壞有哪些例子?
(1)、(大夫)八佾舞於庭 (背誦)
(2)、觚不觚
大夫搞起了天子的排場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是誰,就是我們前一課中說的季氏將伐顓臾的季氏,是當時魯國的一個貴族,他的勢力很大,幾乎壟斷了魯國的政權。他家裡的庭院裡有六十八個美女在跳舞。當時規定周天子可以享受八佾的待遇,一佾就相當於一個佇列八個人。八佾就是六十四個人。諸侯王可以享受六佾,四十八個人的規模給他跳舞。諸侯底下的卿大夫,可以享受四佾的規模。季氏的身份是卿大夫,他本只可以享受三十二人給他跳舞待遇,現在卻超越了等級搞起了天子的排場,嚴重地違反了等級,孔子聽說後就非常憤怒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件事都可以忍受,還有什麼事情不可以忍受呢。後代也有學者認為這句話也可以這樣來理解,季氏這種事都忍心做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
我們回想一下上課中的《季氏將伐顓臾》,看來季氏連征伐這樣的事都已經做出了,這個天下真的已經是無道了。再看這段論語的下面的註釋中寫道了,季氏的家臣陽虎操縱魯國的政權。看來社會各階層很多都不守秩序了,怪不得孔子感嘆:觚不觚,觚哉!觚哉!(課本第7頁論語6.25)酒杯啊,酒杯,這還是酒杯嗎?君啊君,還是君嗎?臣啊臣還是像個臣的樣子嗎?
四.小結: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復禮是為仁”的主張,提出實踐仁德的細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認為周禮最傳統的禮樂思想。
對當前禮樂崩壞的現狀表示了深切的關注和不滿。
第二教時
一.複習提問:
1.昨天我們學習了《論語》選修的第二專題:克己復禮。集體朗讀第1-5章
2.提問:
(1)孔子在首先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克己復禮為仁 (背誦)
(2)孔子要恢復的是什麼禮? 周禮
(3)孔子是在什麼情況下提出要恢復周禮的?請具體說明。
在當時禮崩樂壞的現實下提出的,具體例子:(季氏)八佾舞於庭;觚不觚。
二.翻譯6-10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孔子在禮崩樂壞的現實中提出了要恢復周禮的主張,那麼周禮到底有哪些內涵?請看後面6-10章。
1.請一個同學朗讀第六章。
翻譯這一章。
(1)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並解釋。
有道:政治清明 自……出:由……發出命令 希:通“稀”,少
蓋:大概 陪臣:重臣,隔了一層的臣子 執國命:掌握國家的命運
庶人:老百姓 不議:不非議朝政(指政治清明瞭)
(2)朗讀這一章。孔子認為禮的首要條件是什麼?
天下有道。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我們回想一下上課中的《季氏將伐顓臾》,征伐這樣的事已經從大夫出了,看來這個天下已經是無道了。再看這段論語的下面的註釋中寫到了,季氏的家臣陽虎操縱魯國的政權。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孔子出仕先做什麼呢?
2.請一個同學朗讀第七章。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並解釋。
奚:哪一個,什麼。疑問代詞 先:把……放在前面,先做。
正名:糾正名分(與禮樂制度向違背的各種名分)
奚其正:正名幹什麼?其,語氣助詞,表反問 闕如:空缺,保持沉默。
中:適當 錯:通“措”,放置 名(之):給名分
無所苟:沒有什麼馬虎。苟,馬虎 而已:(才)罷了
四個句子:
(1)子將奚先:子將先奚,賓語前置。
(2)有是哉,子之迂也:謂語前置,強調孔子迂腐之深。
(3)奚其正:其正奚,賓語前置。其,語氣助詞,表反問
(4)野哉,由也:謂語前置,強調子路粗野之深,表達了孔子對子路不認可正名強烈的不滿和批評。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孔子認為禮的含義是什麼?
正名
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背誦)
子路問 老師,如果 衛 君讓你去治理國政,您將先做什麼呢。孔子回答說是正名。子路這個直性子立馬蹦出一句話,說老師也太迂腐了,竟然去做正名這種事。看他老師也不客氣地說,子由啊,你太魯莽了,君子對於自己不懂得的東西最好保持沉默,你不懂怎麼能亂說呢。這子路是孔子門人之中非常好勇的一個比較粗魯的人,聽說子路剛來孔子這裡的時候,頭上插了兩根公雞的羽毛,身上佩著野豬的牙齒,一看就是個很野蠻的人。他為人豪爽,性子直,一聽老師要去幹正名這種事,覺得老師也太落伍了,都什麼年代了呀,還正名。那孔子為什麼要正名呢,他就是要規定各個等級他們可以享有的權利和必須履行的義務。讓天下人都各守本分。君按君的標準去行事,臣按臣的標準行事,父親按照父親的標準來做,做子女按子女的標準來做事。用他的話來講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們來看課本第8頁的論語12.11
3.請一個同學朗讀第八章。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並解釋。
君君:君有君道,第一個“君”,名詞,君主;第二個“君”,動詞,守君道,有君道(同下面的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信:誠然,這裡表示假設 雖:即使 諸:“之乎”,它麼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提出復禮應該怎麼做?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要使天下秩序井然,各守其分,等級分明,首先要使人能做到“仁”。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在孔子之前沒有人把“仁”提高到一個哲學的範疇。他認為仁是禮的根據,也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們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
4.請一個同學朗讀第九章。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並解釋。
孝弟: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弟,同“悌”,敬愛兄長 犯上:冒犯長官
鮮:少 務:致力,從事 本:根本 道:原則
兩個句子: (1)未之有也: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情況。賓語前置
(2)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大概是仁的根本。判斷句,其……與,大概……吧,表揣測。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提出復禮應該怎麼做? 孝弟
什麼是仁?孔子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回答。顏淵問仁,孔子回答他:克己復禮為仁。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規範,這樣就是仁了。但是孔子又強調: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為仁是人的一種自身的內在要求,而不是別人強迫你去做,強調的是主觀能動性。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樣四句話。你看這樣四句話在我們的現代社會中是否合適呢。我想這幾句把人的創造性給壓制住了,我們現在不是講創新嗎,如果完全遵照這裡的規定去做,還會有創新精神嗎?其實孔子要求人民這樣做,是為了統治者更好地統治。
這裡講的是仁,仁的基礎是什麼?根本是什麼呢?孝悌。對父母孝,對兄長尊敬的人就不會犯上作亂了。
有子就是有若,字子有,魯國人,他比孔子小33歲,傳說長得像孔子,孔子死後有若曾受到同學的推崇,孔子去世後,一些學生繼承老師的遺志,也當起了老師,有若就是其中之中。可能這就是有若講給他的弟子聽的,所有在此尊稱他為“有子”。
有一天子夏也來問孝: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比較熱衷做具體的工作,有什麼體力活他會一卷袖子說:我年輕我來。有什麼好吃的,他會說,你輩分高,您老先嚐。可是孔子卻這樣回答他,請看課本的第9頁的論語2.8
5.請一個同學朗讀第十章。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並解釋。
色:在侍奉父母時保持敬愛和悅的神色 弟子:為人弟,為人子
服其勞:盡力效勞。服,做,從事 先生:年長者 饌:吃喝
曾:竟 以為:把……作為
一個句子:
曾是以為孝乎:曾以是為孝乎。賓語前置。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提出復禮的內涵是什麼?
保持敬愛和悅的神色
三.歸納
這五章語錄闡述了恢復周禮的內涵,主要有:天下要有道、要正名、要各司其道、要孝弟、要保持敬愛和悅的神色。
第三教時
一.複習提問:
1.基礎知識及知能演練聯絡答案
2.朗讀第六-九章。提問:
(1)孔子要克己復禮,恢復周禮,為什麼?
當時社會禮崩樂壞,而周禮鑑於二代,鬱郁而文,能起到規範社會的作用。
(2)孔子理想中的社會秩序是什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秩序的最高境界,這實際就是周禮所規定的奴隸主貴族等級制度和以貴族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
(3)請一個同學翻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考:宋代儒學說克己復禮就是“明天理,滅人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是子綱”,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麼不同?
孔子講 君臣父子關係是確實強調了臣下和子女的義務,強調了臣下對君主的忠誠,子女對父母的孝敬。但是孔子同樣也 強調了 君主、父母的義務:君要行君道,父要有父道。但是後世為了鞏固封建專制,片面 強調了 君權和父權,這種極端化的主張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極致。
主要是宋代開始的。文後有一則“相關連結”,從婦女守節的一個角度進行了深刻探索。請看全文。
二.翻譯10-13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昨天我們說到了孔子主張周禮,從國家的大局看要做到:有道、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個人看要講孝弟。那麼怎樣做才算“孝悌”?請看第10、11章。
1.朗讀第10、11章
2.翻譯第10章,解釋重點詞語、句子。
色:侍奉父母時應該保持的敬愛和悅的神色 弟子:即子弟。為人弟、為人子的年輕人
先生:年長者 饌:吃喝 曾:竟
曾是以為孝乎:賓語前置,曾以是為孝乎,竟把這也當作孝麼?
喪:喪期 已:太,表程度深 為禮、為樂:習禮奏樂
壞:譭棄,破壞 崩:廢弛 沒、升:指穀物吃盡或穀物登場
期:期年,週年 已:停止 衣:動詞,穿
女:汝,你 旨:美味的食物,名詞 甘:動詞,覺得甜蜜
樂:音樂,名詞、快樂,形容詞 免:離開
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狀語後置,子生三年,然後於父母之懷免。
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判斷句。
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狀語後置,予也於其父母有三年之愛乎
3.這兩則文字,孔子提出了為孝的兩個主張:
(1)色,有事時子女為父母效勞,有酒食時讓父母吃食,這並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能在父母面前始終保持敬愛和悅的神色。
(2)守喪三年。
在父母生前要始終和顏悅色地對他們,那麼在父母死後呢,還要為他們守喪三年。其中有一個學生就對孔子說了,老師這三年不也太長了一點嗎?一年不也夠了嗎?
4.對於守喪三年,孔子和宰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辯,結合這則文字,你認為宰我是怎樣一個人?對於守喪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
老師的看法:
宰我:不注重表面形式;他敢於對師長提出自己的建議,思維活躍,好學深思,是一個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的人。
守喪三年:不贊成。因為真正的懷念應該永載人的內心,有時候流於形式的東西常常表示人將要遺忘;再說盡孝道更應該在人活著的時候。
贊成。父母撫養子女辛勤付出何止三年,從懷胎十月,到哺育週年,再到上學求知,父母的付出可謂多矣,我們守喪三年完全應該;雖然人死無魂,但是我們只求安心。
5.好。再看孔子對禮樂的總結。
齊讀最後兩章。
翻譯……
這裡的雲:助詞,表強調;說 而:如果,表假設
如……何:固定句式,對……怎麼樣,怎樣對……
三.歸納:
這個專題中孔子的語錄重點闡述了“禮”,歸納起來有兩個方面:從國家大局看,要有道、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個人來看要孝悌,色,守喪三年。
課文只是節選,我們對孔子的“禮治”思想也只是海的點滴,對孔子的許多評點也都是就事論事和管中窺豹。總之,孔子的禮治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們窮一輩子的時間去理解和探索。
今天的課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