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和》教案

高中語文《人和》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人和》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匯入

  1、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活字印刷術,出現不同字型的“和”,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們的古老中國的千年文明,一個“和”字道出了華夏子孫立身處世的原則,也道出了我們對美好社會的憧憬。

  2、面對這個“和”字,你們想到什麼?

  和平共處(各個國家、民族之間) 、和諧相處(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和睦友好(家人之間,家和萬事興) 、和氣生財(生意) 、和衷共濟(面對困難,地震、雪災) 、團結和洽(企業)

  3、孟子所說的“和”又是什麼意思?

  二、正文學習

  (一)第一則:

  1、文章的中心論點出現在哪裡?

  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2.中心論點提出後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明確:二三兩層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

  第2層選取攻戰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敵軍包圍起來攻打它,一定能夠得到好的天時,然而假如這個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牆高而且堅,護城河寬而且深,武器裝備比敵軍精良,甲冑比敵兵牢固,糧食比敵兵充足等,那麼敵兵就不能取勝,是因為天時不如地利

  第3層同樣選取攻戰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佔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

  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層,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1)何為“得道”,何為“失道”?

  明確: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 (《孟子離婁上》)

  得道者:有仁德,踐履仁的國君失道者:沒有仁德,背離仁的'國君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順之

  3、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麼還要寫第4層?

  明確:第4層的作用是在前3層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範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

  其次,孟子說的“得道”自然是指有仁德、踐履仁的國君,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

  4、本文主要是談戰爭中的問題麼?如果不是,那是什麼?

  明確:借戰爭談政治、談治國,孟子想借戰爭的取勝條件來談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廣泛施行仁政,這樣才會得到多助,才會天下順之,國家才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當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會打勝仗。

  5、拓展思考:

  有人認為:戰爭勝負取決於戰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於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餘都是次要的。對於這種說法你有何想法?

  (二)解讀2、3、4、則

  “人和”相當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人和”呢?

  1、第2則: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1)思考:國君要達到人和的境界,必須施行仁政,必須具備仁德。那麼就一般的社會成員來說,如何能夠營造人和的社會關係呢?

  明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人互敬互愛,就能達到人和的境界。

  (2)如果有了例外,要面對這種例外,君子要怎麼做呢?

  明確:自反——反省自己

  (3)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是什麼?

  明確: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在於君子的居心,當橫逆之徒以橫暴不順理來對待他的時候,他一次次問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禮、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經切實達到了這些要求,可橫逆之人仍然以橫暴不順理來對待自己的時候,他除了視之為禽獸以外,不會跟他們計較。君子的憂慮在己不在人,君子的憂慮不在遇上橫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達到舜那樣高的水平,成為天下人的楷模,並且垂範後世。

  (4)孟子透過這則短文想告訴我們什麼?

  明確:君子應該時刻把仁禮當在心上,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仁禮,也就沒有小人那樣患得患失的憂慮了,擔心的是自己修養方面是否合乎聖賢禮義。

  (5)那麼這則對我們的啟發是什麼?

  明確: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時時處處地反省自己,規範自己的行為。

  第2則針對每一個社會成員,選文3、4則針對統治者。

  2、第3則:反求諸己

  思考:“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從這句話你得到了什麼啟發?

  明確:凡事沒有做好,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抓住了這個根本,就可以贏得天下,達到人和的境界了。

  3、第4則:推己及人

  (1)思考:統治者要做到“人和”還有什麼方法?

  明確:1)推恩2)發政施仁,制民之產3)治禮義,“驅而之善”

  (2)孟子引用《詩經》中的句子意在說明什麼?

  明確:說明“推恩之心”對於君王成就霸業的重要性,擁有推恩之心是君王“發政施仁”的必要的前提。

  三、課文小結:

  現代社會是一個張揚個性的社會,我們的確需要個性,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團結。

  人和思想是我國傳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是最講究和的民族。“和”意味著團結以及這種團結給人們的適意的體驗。

  今天,我們從學習中瞭解了孟子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找到了立身處世的借鑑——“反求諸己”、“推己及人”,讓我們在生活中去使用這兩種處世之道,營造一個和睦團結的班,創造一個和樂美滿的未來。大家有沒有信心?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人心齊,泰山移。——中國諺語

  3、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俗語

  4、民齊者強。——荀況

  5、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薛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