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宇宙裡有些什麼》教案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宇宙裡有些什麼》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宇宙裡有些什麼》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的
1、學習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
2、瞭解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無窮無盡的,人類一定能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
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
2、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作者簡介:鄭文光,生於1929年,科幻小說家,廣東中山人,生於越南海防。1954年發表科學幻想小說《第2個月亮》,後即致力於科學幻想小說和科學普及讀物寫作。作品文字質樸流暢。故事構思新穎,人物形象生動。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思考:讀了課文之後,請你說說宇宙裡有些什麼?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宇宙裡有恆星、行星、星雲……
2、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21段,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11)說明宇宙裡有些什麼,從而說明宇宙是物質的。
第二部分(12-20)介紹宇宙中的恆星系以及宇宙的運動,從而說明宇宙是運
動的,是無窮無盡的。
第三部分(21)說明宇宙是可以認識的。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學生朗讀第一部分,思考有幾個層次,概括層次大意。
學生討論、交流
板書1、(1)開門見山,以親切的口吻召喚讀者,引出說明物件。
2、(2-6)介紹恆星的基本情況。
3、(7-9)介紹恆星的其他情況。
4、(10)介紹宇宙裡的星雲。
5、(11)小結宇宙裡有些什麼,從而說明宇宙是物質的。
閱讀第2-6,思考文章怎樣介紹恆星的基本情況的?
明確:作者先總說恆星。將人們對恆星的感覺和恆星的實際情況加以對照,“火熱的太陽”說明恆星發光發熱的共性。然後突出介紹了恆星的一個共同特徵:熱度非常高。
第2段的最後兩句回到人的感覺上來,更使人覺得宇宙的奧秘無窮,激起人們探索的願望。
第3-5段運用了分類別、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把恆星按體積、密度、溫度、引力等方面加以說明。
第6段是第二層的小結,作者用兩個“全都是”總結了恆星是“灼熱的龐大的氣體球”“發光發熱”的共同特徵。
閱讀第7-9段,思考:作者介紹了恆星的哪些其他情況?
明確:先說明恆星的附屬天體——行星。作者從太陽擁有行星推測宇宙中別的恆星也會有行星饒著它們轉。
接著說明恆星間的距離。恆星間的距離本來是大得無法想象,作者卻用假想的宇宙航行方式,列出數字,把它表述得很具體。
然後說明恆星在宇宙中的位置。作者先極言恆星之大,接著說把它們放在宇宙空間裡去,只不過是“大海里的小滴”,“也許還要小”,這就使讀者對宇宙之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閱讀第10段,思考:作者介紹宇宙裡的星雲,具體寫了哪些內容?
板書:
星雲的多,難於計算
星雲的組成:塵埃和氣體
宇宙裡的星雲星雲的位置:浮游在宇宙空間裡
星雲的厚度:有的厚到幾萬億公里
星雲的分類:亮星雲、暗星雲
四、小結
課文介紹宇宙裡有些什麼,從人們肉眼能看到的恆星寫起,說到行星和星雲,十分講究說明順序。
五、佈置作業
1、探究、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聽寫詞語:炫目、灼熱、茫無涯際、廣漠、洶湧、稀薄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一)學生閱讀課文第12—20段,思考:第二部分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概括層意。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這部分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12-14段):介紹太陽所在的銀河系。
第二層(15-17段):介紹銀河系外的恆星系。
第三層(18-19段):說明宇宙是運動的。
第四層(20段):小結第二部分,“宇宙是無窮無盡的,它的運動也是無窮無盡的”。
(二)閱讀第12-14段,思考:作者用哪些說明方法來介紹太陽所在的銀河系?
明確:
銀河系是太陽所在的恆星系,太陽是一顆與我們人類關係最密切的恆星,從銀河系開始介紹是順理成章。作者說明了組成銀河系的星星的數目,用“鐵餅”這個比喻說明銀河系的整體形狀,用“環”這個比喻說明從地球上看到的銀河的形狀並引述了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表現了人們豐富的想像,寫出了宇宙之美,然後用巧妙的驚歎和設問,列出數字,用“一千萬萬”和“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點點”進行對比,說明宇宙的無窮無盡,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三)閱讀第15-17段,思考:作者介紹銀河系外的恆星系,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寫的?
明確:
宇宙裡像銀河系一樣的恆星系有千千萬萬個,不可能一一說到。作者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以肉眼能看到的仙女座裡的一個恆星系這例,又用列數字的方法,說明它距地球極其遙遠,並進而說到每一個恆星系之大。然後說這樣大的恆星系已經發現的雖然“數以億計”,但“仍然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極小部分”,從而進一步突出宇宙的無窮無盡。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明確:
這一段共兩句話,前一句說明過去人類無法飛出地球去,尚且能認識星星的體積、溫度、有什麼元素、怎樣運動,後一句由此推論,今天科技大大發展了,更有利於認識宇宙的奧秘。這樣的結尾,給人以鼓舞,給人以信心。
四、探究活動
思考:文中運用哪些說明方法說明宇宙有些什麼的?舉例說明。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A、列數字: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點。
如,為了說明恆星的溫度,作者列出數字:“表面溫度至少有三千攝氏度”,
小恆星的“表面溫度高達三萬到五萬攝氏度”。為了說明恆星的距離遙遠,列出數字:“每秒鐘能飛十六點七公里的'宇宙飛船得走幾萬年”。
B、作比較:用一般人可以感知和事物來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人們憑直覺的經驗,由已知認識未知。
如:在說明有的恆星密度非常小時,拿它和地球上的空氣以及用抽氣機造成的真空作比較。在說明有的恆星密度、引力極大時,用地球上成年人的體重、白金的重量經及人們能承受的壓力作比較。
C、用比喻:用人們熟悉的事物作喻體,這樣可以使說明生動具體,有助於人們瞭解被說明事物的特徵。
如,用螢火蟲比喻閃爍著寒光的小星星,說明星體給人的表象情況。用大海里的水滴作比喻,說明恆星在宇宙裡所佔空間極其微小,從而說明宇宙的遼闊。
D、分類別:如,課文在說明恆星時,將恆星按體積分為大、小、中三類進行說明。在說明星雲時,依據它們所在位置能否反射出光亮,分為亮星雲、暗星雲。
E、舉例子:如,說明恆星系時,先舉銀河系為例,說明組成恆星系的恆星數量、恆星系形狀,以舉出肉眼能看到的仙女座裡的一個恆星系,透過介紹它距離我們那樣遙遠,說明宇宙的遼闊。
以上這些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能幫助讀者具體地認識被說明事物的特徵。
五、體會詞語運用的準確
思考:
1、哪裡知道,這條天河淹沒了一千萬萬顆以上的星星啊!一千萬萬,你一口氣數下去,得數一千年!(一“萬萬”就是一億,為什麼不說“一千億”而說“一千萬萬”呢?)
2、些星星裡,想來會有不少不發光的行星繞著它們轉吧。(去掉“想來”似乎並不影響句子的表達,文章為什麼還要這麼說呢?)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1、用“萬萬”和用“億”相比從語感上更能突出星星之多。2、“想來”表示一種推測語氣,使說明顯得更科學客觀。
六、小結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章簡明生動地介紹了關於恆星和星雲,恆星系等天文知識,說明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無窮無盡的,人們一定能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