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案範文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案範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整體感悟作品的能力。
2、瞭解五首詩詞所表現出的詩人情懷,學習詩詞中一些不同的表現手法,領會這些詩詞所具有的深厚的藝術感染力。
3、瞭解與這些詩詞有關的文學常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詞的方法。
2、語感的培養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難點:
學生對作品的寫作背景缺乏一定的瞭解,給作品的整體感悟帶來某種困難。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陶淵明的《飲酒》詩,好比我們這個旅遊團觀賞了陶淵明經營管理的一處田園風光,領略了它特有的風味。今天我們繼續旅行來到我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唐詩和宋詞。這兩座高峰鬱鬱蔥蔥,蔚然深秀,美麗的景色令遊賞者目不暇接。由於時間緊,我們在這兩處景觀中,重點欣賞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馬觀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學們,同意嗎?
(解說:這個導語既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交代了這一課的教學安排,同時引發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孟浩然仍是一名隱士。他西遊長安,不甘寂寞,想出來做事,苦於無人引薦,於是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時居於相位的張九齡,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因而這是一首干謁詩。"干謁"的意思是: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范仲淹所處的北宋時期,其主要邊患是遼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等職,抵抗西夏侵擾。其間他作了《漁家傲》詞數首,寫邊鎮勞苦,今只存這一首。詞中著力渲染了邊塞的悲壯氣氛,抒寫了思念家鄉的情緒和抗擊侵擾、鞏固邊防的意志。此詞首開邊塞詞之作,其格調蒼涼悲壯,感情沉摯抑鬱,一掃花間詞派柔靡無骨、嘲風弄月的詞風,成為為後來蘇軾、辛棄疾豪放派的先聲。
三、研習課文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將三首唐詩和一首宋詞的錄音聽一遍,之後再將《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漁家傲》的錄音各聽一遍。然後給6分鐘時間讓學生讀背這兩首詩詞,看誰背得既快又準確。(解說: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快速讀背的興趣,並在熟讀的基礎上背,學生一般能較快背出。)
(2)教師範背這兩首詩詞(學生注意教師是否有背錯的地方),然後與學生共背一遍。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詞“徒”,理解詩歌大意,並能用恰當的詞語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覆誦讀,感受律詩整齊的`節奏美,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3、瞭解詩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薦”的精神,鼓勵學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歌大意,尤其是對“委婉地自我推薦”的四句詩句的理解把握。
教學設想
1、學生說說他們見過的湖。引出孟浩然對洞庭湖的描寫。
2、學生自讀三次,參照註釋理解每句詩歌的意思。
板書:“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對“洞庭湖“具體描寫的詩句,並引導學生用一個詞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鏡、湖水平靜
涵虛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氣蒸雲夢澤——水氣氤氳、水氣迷漫
波撼岳陽城——湖水洶湧、波濤洶湧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詩句,那麼題目中“贈張丞相”表明什麼?詩中有沒有寫到張丞相?
分析後四句的意思,能夠認識到“垂釣者”暗指進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張丞相,“舟楫”隱喻仕途引見的途徑。
突破口:“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到底是“羨魚”還是“羨釣魚”
(1)有兩種意見,分別給自己的觀點找出支援的理由。(2)一般情況下兩派意見爭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時教師給出“孟浩然”的作者簡介,提示學生思考方向。
解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孟浩然仍是一名隱士。他西遊長安,不甘寂寞,想出來做事,苦於無人引薦,於是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時居於相位的張九齡,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因而這是一首干謁詩。“干謁”的意思是: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關於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陽人,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代表之一,與王維並稱,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閉門苦讀,四十歲時,前往長安,渴望出仕,但長安之行,求官失敗,除贏得詩壇盛名之外,失意而歸,遊於吳越。張九齡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 ),被李林甫排擠,由右丞相貶為荊州長史。這首詩是張九齡在荊州任上孟浩然寫給張九齡的。
(3)得出結論:羨慕釣魚,此處“垂釣者”指進入仕途的官員,表達了自己想出來做官,苦於無人引薦,希望得到張九齡的幫助。
5、反覆朗讀、嘗試背誦。
作業:批判性地學習詩人“含蓄地自我推薦的精神”,鼓勵學生敢於“自薦”。
古人孟浩然推薦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推薦自己更應該大膽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樣自薦,勇敢地亮出自己的優勢,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勇敢地說:我能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歌鑑賞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彷彿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盪,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象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閒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嚮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於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讓學生收集和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相關知識,並知道他寫本詩的背景和目的,掌握一些文言詞語的意思,如:涵虛、太清、徒等。
2、要求學生能準確有感情地朗讀,把握詩意和主題,體會詩歌的語言和節律之美,並且熟背本詩,以此收集和積累更多的優秀古詩詞。
3、透過學習本詩,要求學生學習詩人的“自我推薦”的勇氣和精神,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華,並且培養學生欣賞、鑑賞古詩詞的興趣和能力。
學習重點、難點:
學習思路和方法指導:
一、課前預習
(教師佈置課前學生自主學習的任務)
1、準確熟練地朗讀本詩,對照課文註釋或資料書疏通詩意。
2、查詢、收集相關資料:關於作者孟浩然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3、解題。
4、文言詞語解釋:涵虛、太清、濟、端居、恥、坐觀、徒有。
二、課堂學習
匯入語設計:
1、學生展示自主學習成果
(1)學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後讓各小組推薦一名學生展示朗讀水平。(教師作評價和朗讀點撥),(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學生欣賞)
(2)教師問題設定:誰來為大家提供作者孟浩然的相關文學知識?(讓學自薦發言,教師提供資料作補充)
2、多媒體展示相關資料:
關於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陽人,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代表之一,與王維並稱“王孟”。青年時隱居鹿門山,閉門讀書30年,先後兩次入京求仕,一次應試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薦舉不果,後入張九齡荊州幕。與李白、王維、王昌齡均有交往。一生以漫遊隱逸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終老的詩人,但他不甘隱沒,常為得不到進仕的機會而苦惱。他的詩歌多以山水田園為主題,恬淡孤清。我們學過他的代表作《過故人莊》。留給後人的有《孟浩然集》。
(1)教師問題設定:誰來為大家指出並解釋詩中重要的詞語?
(讓學自薦發言,同學補充)(教師幫助歸納、整理並補充解釋)
3、多媒體展示相關詞語解釋:
涵虛:指水映天空。太清:天空。蒸:蒸騰。
撼:撼動。濟:渡過。端居:閒居不仕。
恥:有愧於。坐觀:旁觀。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教師問題設定:誰來解釋題意?
(教師引導探究與提示):這是一個聯合結構短語,由“望洞庭湖”和“贈張丞相”兩個述賓短語構成,因此可以初步判定詩歌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望洞庭湖”,著重於“望”,是以描寫景物為主。後半部分是“贈張丞相”,著重於“贈”,是以表達意願為主。那麼,詩人是在什麼背景下寫這首詩的呢?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後自薦發言)(教師幫助整理並提供參考資料)
4、多媒體展示相關資料:
關於詩歌:《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孟浩然仍是一名隱士。他西遊長安,不甘寂寞,想出來做官,苦於無人引薦,於是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時居於相位的張九齡,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因而這是一首“干謁”詩。“干謁”的意思是:對人有所求而請見。這種詩又稱“幹祿”詩。
教師問題設定:誰來講述詩歌大意?
(讓學生自薦發言,同學補充,教師幫助整理提供答案)
5、多媒體展示詩歌大意:
首聯: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瀚]
賞析: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水裝得滿滿的,水面與湖岸相平。[近看]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與天空相接,混而為一,是水?是天?已經分不清了。開頭兩句,將洞庭湖描寫得極為雄渾,汪洋浩淼,那潤澤萬物,容納百川的磅礴氣勢令人驚歎,使人視野極為開闊。
頷聯: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用窄小的立體來突出湖水撼動天地的氣勢]
賞析:這兩句是實寫洞庭湖,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雲夢澤”是古代的一個大澤,“氣蒸”寫出了湖的廣闊浩大,蓄積豐厚。“波撼”襯托湖的澎湃動盪,力量巨大。這兩句寫出了洞庭湖的廣大與活力。虛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為水面蒸發出來的水氣,將整個雲夢澤都籠罩了,湖水豐厚的蘊積,使周圍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滋養哺育,才顯得鬱鬱蔥蔥,草木繁茂。而搖撼動盪的湖水極富氣勢,澎湃動盪,波濤洶湧,撼天動地,震撼著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是觀賞洞庭湖的勝地],使這座湖濱城市瑟縮在自己的腳下,是何等的豪邁!
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闊無邊,煙波浩淼,雲氣繚繞,而且充滿活力,濤聲震天。[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視覺與聽覺結合]
頸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過渡]
賞析:面對洞庭湖,想要渡過去卻沒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來做事,卻苦於無人推薦。[《書、說命上》中有“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表明自己推重對方]在太平聖世時,閒著不做事,有愧於聖上,對不起這個時代。表明雖然歸隱田園,但是並非初衷,而是苦於沒有機會,無人援引,對於出仕做官自己還是心所向往的。同時也有身在盛世卻懷才不遇的牢騷。
尾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引用典故]
賞析:表達自己空有羨魚的感情,只能坐觀“垂釣者”[當朝做官的人,這裡指張丞相。]這兩句話,詩人巧妙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釣”與“湖水”照應。稱頌對方不留痕跡,有求與人,希望自己得到執政者的賞識,卻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後四句抒懷,含蓄委婉,不落俗套,與寫景中表達感情,恰倒好處[明明求人引薦,卻無一句求薦的話]表達出自己的感慨與渴望。[後來得到張九齡的賞識,收為幕僚但依舊沒有作官,最終依然失意而歸]。
教師問題設定:這首詩中詩人想要表達的感情是什麼?即是“贈”的目的是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後自薦發言)(教師歸納總結,給出參考答案)
6、多媒體展示參考答案:
詩人羨慕釣魚,此處“垂釣者”指進入仕途的官員,表達了自己想出來做官,苦於無人引薦,希望得到張九齡的幫助。
教師問題設定:同學們在課前預習時都把詩歌背誦了嗎?誰來試試?(學生自薦背誦,教師適當表揚和鼓勵,並提出背誦要求)
7、自主學習小結:
透過自主學習,同學們已經瞭解了更多的關於孟浩然的相關知識,並且大部分同學能準確熟練地朗讀、背誦詩歌,初步把握了詩歌的大意和主題。我們下一步的學習將是在品析詩歌的基礎上來欣賞、鑑賞詩歌。
8、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本詩
(教師設定學生探究的問題,由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完成)
①詩歌的前四句詩描述了洞庭湖景色,你能用最精練、簡潔的文字來概括這幅畫面嗎?
②請你對“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這句話作簡要的賞析。
③望著滾滾的洞庭湖水,一生懷才不遇的詩人此時此刻會想些什麼?請你展開想象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④詩歌的後四句中,詩人所要表達的心願是什麼?他直接說出了自己的心願嗎?他所用的方式是怎樣的呢?
⑤在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自我推薦的方式呢?
⑥請談談你的自我推薦的經歷或者感受。
(讓學生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各抒己見,後小組推薦或自願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作引導、提示,最後歸納總結,達成共識。)
多媒體展示歸納總結的參考意見:
①浩瀚無邊,澎湃動盪。
②這句是描寫洞庭湖的千古名句,上句以“氣蒸”顯浩闊,下句以“波撼”顯氣勢。一個“蒸”字寫出了湖的豐厚蓄積,彷彿廣大的沼澤地都受到湖的滋養和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郁蒼蒼。“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前面,襯托湖的澎湃動盪極為有力,氣勢磅礴。
③洞庭湖波瀾起伏、動盪廣闊,激發了詩人的信心和豪情,詩人會想:我自己空有滿腹經綸,空有滿腔抱負,而進身無路,求官無門,多麼地希望張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給我一個機會,好讓我報效朝廷,報效國家。
④詩人的心願是:渴望能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他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意願。用的是含蓄委婉的自我推薦的方式。
⑤我們除了要欣賞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還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薦”的精神,在今天這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社會里已不再那麼合適。我們需要的是"毛遂自薦"的精神和勇氣,我們應該更直接、大膽的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華,要有亮出自己的所謂“亮劍”精神。請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隨時隨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華,你才能抓住機遇,高奏成功的凱歌。
⑥略
教學反思:
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的教學中,我感到學生的學習有如下幾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積極的,課堂是他們自主學習的空間,他們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聽眾”,他們在參與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而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
2、教師的教學重心由“教”轉變為如何引導學生“學”,由傳統的“授之於魚”變為“授之於漁”,教與學互利互惠。
3、教學中,我設定了課堂“同步練習”與“自我測評”這一環節,我認為檢驗課堂學習效果的法寶就是同步練習與自我測評,透過練習和測評提高學生的學而致用的能力,學生自主學習的成就感就會不斷得到肯定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