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萊特教案3篇

哈姆萊特教案3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哈姆萊特教案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哈姆萊特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閱讀整個劇本,在瞭解全劇內容基礎上、品味本文詩化的語言、理解人物語言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語言個性化特徵,體會人物內心情感。

  三、透過配音和排課本劇,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藝術審美能力。

  [教學設想]

  一、安排課前預習,閱讀全劇劇本,以瞭解本課在全劇中的作用。

  二、課前反覆閱讀,體會作品詩化的語言和人物內心情感,為課上配音和排課本劇做準備。

  三、安排兩課時(最好連堂課)。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處處是喜劇,但古往今來,悲劇的陰影又總是徘徊在人世間,文學史上更是留下許多讓人扼腕長嘆的悲劇故事。誰來為大家舉例?

  教師歸納:梁山伯與祝英臺、劉蘭英與焦仲卿、賈寶玉與林黛玉……

  同學多舉的是愛情悲劇,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亞著名的四大悲劇是哪四部?

  教師歸納:《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其中又以《哈姆萊特》最為著名。這是一部五幕劇,請同學簡要了解劇情。

  二、明確:第一幕:老王鬼魂顯現,告知哈姆萊特自己是被克羅迪斯害死的,這是復仇的緣起。第二幕,國王克羅迪斯心懷鬼胎,派原為哈姆萊特之友的羅森格蘭茲等人對他展開試探。第三幕:克羅迪斯進一步利用哈姆萊特的戀人奧菲利婭對哈姆萊特試探的同時,哈姆萊特佯裝瘋癲,透過俳優所演的戲證實了克羅迪斯的惡行,併為復仇誤殺了正在偷聽的弄臣波格涅斯。第四幕:克羅迪斯為除後患,迫哈姆萊特去英國,欲借英王之手將他殺死,反被哈姆萊特抓住機會,假英王之手殺死了派去監視他的朝臣,返回丹麥。第五幕:奧菲利婭憂傷而死,其兄雷歐提斯與哈姆萊特比劍。哈姆萊特在王后誤服毒酒而死、雷歐提斯當眾揭露國王害人陰謀後,將國王殺死,自己也中劍而亡。

  三、戲劇是一種在舞臺上表演且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形式,它主要透過劇中人物臺詞來體現和推動情節發展,而情節又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由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作用而產生的人物的行動和事件。藉助於臺詞來把握戲劇情節是我們學習戲劇的主要方式。但由於人物對話多,有時讀完後情節不能清晰地呈現在讀者腦中,而分析人物間關係可幫助我們熟悉劇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運走向。請同學們根據劇本出場人物提示和課前自讀,說說本劇中的人物關係。

  明確:哈姆萊特和克羅迪斯名為叔侄,實為仇人;哈姆萊特和葛忒露德雖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敵的隔閡。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為叔嫂後為夫婦,二人間又有毒殺親夫和企圖謀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個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樣既有自身的矛盾又與哈姆萊特一家關係錯綜複雜。

  波洛涅斯既是國王幫兇又是哈姆萊特摯愛的女友的父親。

  奧菲利婭摯愛哈姆萊特又與父親有骨肉親情。

  雷歐提斯本是哈姆萊特朋友,後又因與其有殺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見,主人公哈姆萊特的復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個錯綜複雜的極為矛盾的環境中,他既擔負著復仇的使命,又承受著親情、愛情、友情等複雜感情的折磨。同學們在朗讀他的臺詞時要深深體味他矛盾的感情,體會他的複雜情緒。

  四、利用多媒體,觀看話劇片段(節選相關內容,放時隱去聲音,為學生配音留有餘地),請兩名同學為哈姆萊特和奧菲利婭配音。

  請同學們為二位配音者點評,教師相機進行朗誦指導。然後放原劇作配音(最好是孫道臨的)從語氣語感、節奏的把握等方面找差距,為進一步品味作品詩化的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礎。分析後,可抓住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選幾組同學即興配音,互相點評。

  五、佈置作業:從課後的“理解鑑賞”四道題中任選二題,為下節課討論作發言準備。

哈姆萊特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教育目標:

  ⑴ 認識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

  ⑵ 體會莎土比亞悲劇的特點。

  ⑶ 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2、能力培養目標:

  ⑴ 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 透過誦讀品味人物詩化的語言。

  3、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作品深刻的社會意義。

  4、美育滲透目標:

  體味莎土比亞詩化的語言,欣賞其節奏的跌宕性和音韻的和諧性,以及體味用形象生動的詞語表達的強烈的激情。

  【學法指導】

  1、學習本文應從瞭解情節入手,瞭解悲劇發生的過程,進一步分析悲劇產生的原因和對兩個家庭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分析課文的主旨。

  2、閱讀漢姆萊特的臺詞,理清他心情變化的過程,從而把握人物的思想與性格。

  3、結合人物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人物的語言,是人物的心靈寫照。那種對人物語言簡單的、平面的描寫,只能使人物個性流於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蒼白。

  5、人的內心世界是複雜的,人的個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就應當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動態的而不應一味是靜態的,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簡單劃一的。

  6、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認為,在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就非常值得仔細品味。以羅密歐為例,他的語言,時而命令、恐嚇,時而平和親切,時而悲傷暴躁,時而不顧一切,語言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心情的變化。人物性格的多重體現,表現在語言的變化上。

  7、聯絡我國的一些經典著作,也有類似的情況。古代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嘆就曾指出文學作品中間人物性格有兩種對立因素的對照。他以《水滸》為例。指出李逵這一形象,既“魯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細”。可見中外古今在這一點上是有共同點的。

  8、反覆誦讀哈姆萊特的臺詞,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莎士比亞詩化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加以欣賞和品味。

  詩化的語言,可從下述特點體會理解:

  ⑴ 具有強烈的激情。

  ⑵ 典型的修辭特點:排比,比喻。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難點:

  ⑴ 重點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 難點是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2、解決辦法:

  ⑴ 反覆朗讀或分角色朗讀,讓學生仔細揣摩。

  ⑵ 可以指導學生排演節選部分,讓學生讀出其中蘊含的濃郁的詩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莎士比亞是世界文學史上傑出的劇作家。教師應簡要介紹莎土比亞的創作活動,然後重點指導學生誦讀,透過誦讀去揣摩品味劇中人物的深摯感情,讀出莎劇特有的濃郁詩情。

  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電視等錄影資料,或是利用課餘時間排演成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2、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整體感知

  1、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創作的大部分是詩劇,主要作品有《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四大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喜劇)、《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喜劇),是人文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2、莎翁悲劇的特點:

  ⑴ 必須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結束。主人公雖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為之奮鬥的理想卻勝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劇主人公之死給人以悲壯感,而不是單純的悲哀、悲觀。

  ⑵ 悲劇的主人公必須是貴族。

  ⑶ 悲劇人物的行動必須出自他們本人的意志和內心,即悲劇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結局,不能歸咎於客觀原因,而應由自己負責(《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個例外)。

  3、全劇劇情:

  《哈姆萊特》全劇是以哈姆萊特和克勞狄斯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為線索展開的。主要劇情是:從老國王哈姆萊特的鬼魂那裡,哈姆萊特得知了克勞狄斯陰謀殺害兄長、篡奪王位的罪行;哈姆萊特裝瘋,克勞狄斯懷疑哈姆萊特知道些什麼,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萊特用一出有“謀殺”情節,並且所用手段和克勞狄斯殺害老國王的手段相類似的戲劇,來試探克勞狄斯,以此判斷鬼魂所說的話是否真實;克勞狄斯果然露出了馬腳,心裡對哈姆萊特十分忌憚;

  不明底細的王后喬特魯德找哈姆萊特談話,哈姆萊特誤殺躲在旁邊偷聽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勞狄斯藉機立即派他到英國去,並在公文裡讓英國國王處死哈姆萊特;哈姆萊特半路上回來了,克勞狄斯已經設計好毒計,讓哈姆萊特和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比劍。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第二場(未完),主要情節是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比劍,這是全劇的高潮。劇情發展到這裡,克勞狄斯和哈姆萊特都清楚知道了對方要置自己於死地,他們誰都不能再回避、耽擱,形勢刻不容緩。老辣狠毒的克勞狄斯搶佔了先機,安排了看上去萬無一失的“比劍”的圈套。

  三、重點、難點的孝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匯入新課: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藝術大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萊特》。(板書課題)

  2、簡介作者及其戲劇創作的特點。

  3、概述節選部分緊張的故事情節,明確該劇是悲劇。

  悲劇是一部典型的悲劇,其情節曲折多變。

  “比劍”這一關鍵情節包含有若干懸念:哈姆萊特是否會答應與雷歐提斯比劍?哈姆萊特能否察覺到雷歐提斯使用的劍有詐?雷歐提斯會不會按照和克勞狄斯事先設計的計劃行事?每一個懸念都關係著克勞狄斯的毒計是否能成功、哈姆萊特能否避免厄運,讀者的心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之中。

  在大臣來徵詢哈姆萊特是否願意成全克勞狄斯和雷歐提斯之間的打賭,同雷歐提斯比劍的時候,哈姆萊特正和霍拉旭講到他對雷歐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對於比劍,他可能把它單純理解為雷歐提斯要向他報仇,為了平息雷歐提斯的憤怒,他毫不遲疑地接受了挑戰。霍拉旭認為他很可能會輸,而他自己心裡也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霍拉旭勸告他,讓他不要參加比賽,他卻沒有同意。讀者因為已經知道克勞狄斯的毒計,因此心裡驟然緊張起來。

  接下來是比劍。遵照王后的預先提醒,哈姆萊特誠懇地向雷歐提斯道歉,將自己的過失歸因於“瘋狂”,求得他的諒解。雷歐提斯表示雖然不能放棄“復仇”,卻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時,兩人之間的氣氛較為友善,但是危險並沒有解除。

  選擇用劍的時候,雷歐提斯根據事先安排換了一把劍,毫無防備之心的哈姆萊特對此沒有提出異議。讀者對事情的發展擔心到極點。

  比賽開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萊特擊中了雷歐提斯,國王用毒酒為他祝賀,讓他喝下去,他拒絕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萊特取勝。讀者的心裡稍感寬慰。可是風雲突變,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來事情的發展急速而混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裡,雷歐提斯刺中了哈姆萊特,哈姆萊特隨即奪過劍來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歐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勞狄斯的陰謀。哈姆萊特用有毒的劍刺克勞狄斯,並用毒酒灌他,克勞狄斯死去。這一部分情節更是變故迭起,波瀾起伏而扣人心絃。

  4、提問:本劇人物語言的動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

  ⑴ 動作化:

  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萊特向雷歐提斯請求諒解的一番話富有動作性。這段話真摯、懇切,打動人心,而在全劇裡他一貫的語言風格是尖刻、譏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這種變化,是因為哈姆萊特對雷歐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對他產生了由衷的同情。透過這段話語,我們感受到哈姆萊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時,它對此後劇情的發展也產生影響:雷歐提斯被他的話感動了,一意要復仇的心猶疑起來,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無心進攻,延緩了克勞狄斯的毒計的實現;第三回合裡,雷歐提斯決心擊中哈姆萊特的時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卻不贊成我幹這件事”;臨死前,他揭穿了克勞狄斯的陰謀,使得哈姆萊特能抓住最後的時機殺死克勞狄斯。

  又如,哈姆萊特連續兩次擊中雷歐提斯後,既有些得意,又對雷歐提斯的狀態有些納悶,因此脫口說了一句:“你怎麼說?”雷歐提斯被這句話激起了鬥志。他對克勞狄斯說:“陛下,現在我一定要擊中他了。”這句話表明他還不能下定決心殺死哈姆萊特,想從國王那裡獲得勇氣。而克勞狄斯對他使用了激將法:“我怕你擊不中他。”然而雷歐提斯還是遲疑不決。光明正大、毫無猜忌之心的哈姆萊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麼一點也不起勁?請你使出全身的本領來吧;我怕你在開我的玩笑哩。”終於,雷歐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萊特死命的一劍。

  ⑵ 性格化:

  哈姆萊特的語言有這樣幾個特點:直率,不加掩飾;喜歡用比喻,喜歡嘲弄人,很多話有一針見血的效果。克勞狄斯是個慣於耍陰謀詭計的人,他包藏著可怕的禍心,卻做出親熱和善的樣子。他的一些語言,如“來,哈姆萊特,來,讓我替你們兩人和解和解”“我們的孩子,定會勝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裡藏刀的話。

  5、提問:如何看待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

  明確:

  課文裡,哈姆萊特在思想和行為上有兩點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無所顧忌地同意了克勞狄斯設下的賭局——和雷歐提斯比劍。這兩點之間有著二定的聯絡。先看天命思想。在這全劇的最後一幕裡,哈姆萊特似乎忽然變成了宿命論的信徒。他說過這些話:“……無論我們怎樣辛苦圖謀;我們的結果卻早已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把它佈置好了。”“就在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預先註定。”“一隻雀子的死生,都是命運預先註定的。”

  他如此強調天命,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其一,對於罪大惡極的克勞狄斯,哈姆萊特沒有信心讓他受到應得的懲罰,而不殃及別的無辜的人,因為此前他曾誤殺大臣波洛涅斯,並間接導致了奧菲莉婭之死。他覺得自己在除“惡”的時候,同時也在作惡;因此無法擺脫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歸於天意。其二,哈姆萊特接連遭到巨大的災禍的打擊,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給叔父,接著是奧菲莉婭落水身亡,他不明白這些殘酷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視為上天註定。

  從去英國的途中逃回來的哈姆萊特雖然意識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須儘快對克勞狄斯採取行動,可是在腦子裡充滿了天命思想的情況下,他似乎無法確定一場周密的復仇計劃,也不能很好地應對克勞狄斯設下的圈套。他對於比賽雖然有不好的預兆,但是他對生命、對世界都不覺得值得珍惜和留戀(“一個人既然在離開世界的時候,只能一無所有,那麼早早脫身而去,不是更好嗎?隨它去”),為父親報仇的念頭也根本被拋到了一邊。

  所以,對於克勞狄斯和雷歐提斯之間的打賭,即使他本能地意識到其中有陰謀,也不願去深究,或想辦法拒絕,他毫不遲疑地答應和雷歐提斯比賽,也許是希望一切都儘快結束。臨死前,他對霍拉旭說:“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這一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萊特眼裡,世界徹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顯得“冷酷”、猙獰。能和敵人同歸於盡,對他而言,是一種可以接受的結局。

  關於哈姆萊特,一般認為,憂鬱、延宕(猶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兩大特徵。以上所講的兩點,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他憂鬱、延宕性格在特殊時刻的一種表現。

  6、提問:奧斯里克是一名善於逢迎,說話文縐縐的宮廷大臣,他來詢問哈姆萊特是否願意和雷歐提斯比劍時,哈姆萊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這個情節輕鬆詼諧,但並不是劇情發展所必需的,怎麼看待這類情節的存在?

  明確:奧斯里克來徵詢哈姆萊特的意見時,拘謹守禮,套話連篇,咬文嚼字,而且反應遲鈍,根本意識不到對方對他的嘲諷,哈姆萊特本來就很反感他,因此藉機大大捉弄了他一番,製造出不少笑料。其實奧斯里克來哈姆萊特這裡的任務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作者卻饒有興致地描繪了他自以為文雅知禮實則拘謹呆笨的表現,以及哈姆萊特對他的嘲弄。這種情節是插科打諢性的,具有調節欣賞者的情緒、活躍場上氣氛的作用。在中國傳統戲曲裡,也有類似的情況。

  四、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哈姆萊特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讀懂課文的字面意義和深層含義,體會課文透過尖銳的戲劇衝突、曲折的故事情節刻畫典型人物的寫作特點。

  2.用心品味課文豐富多彩而又個性化的藝術語言。

  3.瞭解莎士比亞及其作品。

  【學習重難點】

  1.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透過誦讀品味人物詩化的語言

  3.認識作品深刻的社會意義

  4.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學法點睛】誦讀、探究。

  【知識積累】

  一、莎士比亞(1564-1616):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人文主義最傑出的代表,近代歐洲文學的奠基者之一。在52年的生涯中,他為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敘事長詩。 馬克思稱他是“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作品: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悲喜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 《無事生非》

  歷史劇:《亨利四世》 《亨利五世》《亨利六世》 《理查二世》《理查三世》 《約翰王》

  傳奇劇:《冬天的故事》《暴風雨》《辛白林》

  二、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體系、世界觀或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它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枷鎖下解放出來。宣揚個性解放,追求現實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對等級觀念:崇尚理性,反對矇昧。

  三、關於《哈姆萊特》:

  1.《哈姆萊特》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且被人引用最多的一部劇本。

  2.劇情簡介:

  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求學。他是個樂觀、充滿理想的青年。但是,父王老哈姆萊特突然身亡、叔父克勞狄斯登上王位、母親改嫁新王等一連串不幸的訊息,沉重地打擊了他。他對這個世界感到厭倦,更使他煩惱的是,他不清楚父親的死因。哈姆萊特回國奔喪,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勞狄斯害死的。克勞狄斯趁國王午睡時,用毒草汁滴入他的耳朵裡,毒死國王。鬼魂要哈姆萊特為他報仇,但不要傷害王后,讓上天去裁決她。從此,哈姆萊特裝出狂妄怪誕、精神失常的樣子。哈姆萊特的戀人奧菲利婭把他的行為告訴了自己的父親——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又報告了國王克勞狄斯。克勞狄斯對哈姆萊特的“發瘋”表示懷疑,多次授命朝臣刺探虛實。哈姆萊特渴望復仇,但一直得不到機會。正在他猶豫之際,王宮裡來了一班戲子,哈姆萊特乘機安排了一場戲,邀請奸王和王后一起觀看演出。這出戏講的是一件發生在維也納的謀殺案:一個公爵的近親覬覦公爵的權位和財產,在花園裡把公爵毒死,又騙取了公爵夫人的愛情。哈姆萊特發觀奸王觀看演出時臉色陰沉,坐立不安,中途離座而去。鬼魂的話已經證實,奸王確是弒君篡位的惡棍。詭計多端的克勞狄斯為摸清哈姆萊特“演戲”的意圖,授意王后找哈姆萊特談話。可是他又怕王后與王子有母子之情,對自己隱瞞真實情況,便派波洛涅斯躲在內宮帷幕後面偷聽。王子要母親用鏡子照一照自己的靈魂,帷幕後面的波洛捏斯內心恐慌,大喊救命。哈姆雷特以為這是奸王,一劍刺去,波洛涅斯隨即喪命。奸王以哈姆雷特殺害御前大臣為藉口,把他“護送”去英國,妄圖借刀殺人,要英王加以殺害。不料王子的船遇到海盜,被放回本國。王子走後,奧菲利婭因傷心過度,發狂落水而死。不久,哈姆萊特和波洛涅斯之子雷歐提斯在奧菲利婭的葬禮上相遇。仇人見面,分外眼紅。雷歐提斯向哈姆雷特提出挑戰。陰險的克勞狄斯“建議”他倆比劍,唆使雷歐提斯在劍上塗上毒藥,自己又置備毒酒,陰謀讓哈姆萊特或死於劍下,或飲毒酒身亡。比劍休息時分,雷歐提斯乘其不備,用毒劍刺傷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頓時警覺,奪過此劍刺中了雷歐提斯。雷歐提斯臨死有所醒悟,揭露了克勞狄斯的陰謀。同時王后因誤飲了毒酒而死。哈姆萊特怒不可遏,拼出全力刺向克勞狄斯。王子終於和弒君奪位的野心家同歸於盡。

  三、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充套件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的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13世紀末期,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藉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文化,透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

  【自主學習】

  1. 注音積累:

  吮舐(shǔnshì) 砧(zhēn)石 傀儡(kuǐěi)

  同衾(qīn) 覬覦(jìyú) 蜥蜴(xīyì)

  2. 詞語積累:

  身無長物: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窮困或儉樸

  受之泰然:心安理得地接受

  伶人:舊時指戲曲演員

  傀儡:比喻受人操縱的人

  覬覦:希望得到不應得到的東西

  【課堂探究】

  學生活動一:閱讀課文,劃分劇情結構,歸納各部分意思

  學生活動二:探討劇中人物及關係。

  哈姆萊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