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8篇)

最新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最新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事物或影象,初步認識幾分之一,知道幾分之一這樣的數是分數,並藉助圖形明確幾分之一的含義。

  2、使學生記住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的讀、寫幾分之一,並能藉助圖形認識比較幾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學會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3、透過演示、操作、觀察、比較,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使學生主動探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認識二分之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教學難點: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師:先請同學們欣賞一幅圖片。這兒風景怎麼樣?

  生:很優美。

  師:有兩個小朋友在這野餐,讓我們看看他們帶了哪些食物?

  生:四個蘋果,兩瓶水,一個蛋糕,

  師:你認為他們會怎樣分配這些食物?(生:平均分)

  生:平均分,每人兩個蘋果,一瓶水,半塊蛋糕。

  師:好,能不能說說這樣分的理由?

  生:這樣公平。

  師:這裡我想到了一個數學問題。你有沒有想到?

  師:把這些食品平均分成兩份後,蘋果每份兩個,可以用數字2來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蛋糕每份半個,可以用一個數字來表示嗎?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師:(師板書:二分之一)這是這個數的讀法,你知道這個數怎麼寫嗎?

  生:1/2。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看書的。

  師:很不錯的習慣。同學們,你們以前見過這樣的數嗎?象1/2這樣的數叫做分數,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分數。

  二、新授

  (一)認識1/2

  1、師:你們知道分數是怎麼來的嗎?請同學們看投影

  2、師:(電腦演示)我們把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原來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

  3、師:這裡的它指的是什麼?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半塊蛋糕嗎?(提示:為什麼是兩分而不是三分?為什麼是之一而不是之二

  生:它指的是蛋糕;兩分是因為把蛋糕分成了兩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師:其他同學也是這樣想的嗎?很好的想法。下面我們來研究它的寫法。它的寫法是由幾部分組成的?(三部分)哪三部分?()為了講起來方便,人們給這三部分都起了一個名字,它們分別叫分數線、分母、分子;你知道這三部分分別表示什麼嗎?

  生:——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這個蛋糕分成了兩份,1表示其中的這一份。

  師:講的真不錯,也只有這樣積極思考才能學得真本事。下面我們放鬆一下,做幾道簡單的題。

  4、練習一:判斷(電腦出示)

  下面圖形的陰影部分是原圖形的1/2嗎?(用手勢表示)

  ()()

  說一說為什麼不是?

  5、練習二;同學們真聰明。現在王老師要考驗大家是不是心靈又手巧,下面請你們動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出長方形的1/2。

  師:哪位同學願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並說一說你是做出來的?

  (二)認識1/3

  (電腦顯示)

  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份(電腦演示)。那麼這一份是這個圓的幾分之幾?第二份、第三分呢?

  師: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寫作:1/3,讀作:三分之一

  (三)認識其它分數

  接下來,王老師要看看大家創造力,請你來創造一個分數,並說一說它表示的意思。

  小結:像1/2、1/3、1/4、1/8這樣的數,都是我們的新朋友分數。

  (四)分數大小的比較

  1、利用剛才學生創造的1/2,1/4,結合圖形,比較大小;

  2、比較1/2,1/8的大小

  3、比較1/4,1/8的大小

  4、師:你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五)練習

  師:同學們的表現真不錯,感覺累嗎?想不想試試自己的本領呢?

  好,來看第一關(想想做做第一題);第二關(想想做做第三題)。

  三、總結

  今天這節課,王老師與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現在請你們閉上眼睛,想一想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最新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學會正確解答簡單的有餘數問題,會正確的寫出商和餘數的單位名稱。

  3、培養學生收集資訊、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有餘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題

  (1)、17個蘋果,每5個裝一盤,可以裝()盤,還剩()個。

  (2)、每盒飲料4元,19元能買()盒,還剩()元。

  看來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題圖(例5)

  師:同學們,圖上這些小朋友在幹什麼?生:划船

  師:從圖上你能找到哪些數學資訊?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

  師:最多坐4人,什麼意思,我有點不明白,誰能幫幫老師?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師:哦,謝謝你,解釋的很清楚,你們聽明白了嗎?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隻能坐4人

  師:那這裡的數學問題是什麼?你找到了嗎?

  生:問至少要租幾條船?

  師:你找的很對,你能幫老師解釋一下這裡的至少嗎?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師:哦,就是最少要租幾條船?現在誰能完整的說說這道題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幾條船?

  師: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條船安排1人,需要幾條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每條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師:那我們這裡每條船上應該安排幾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滿,也就是坐4人

  現在請你用畫一畫或者寫一寫的方式來解答這個問題。

  生1展示:我用了4個圓來代替4個人,共用了5條船還餘兩個人。

  生2展示:我用一個大圓代替一條船,直接往裡面寫4,就代表坐了4人,還餘下2人。

  生3展示:我用豎式算的,22個人,每條船坐5人,坐了20人,還餘下2人。

  師:謝謝你們為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解決方法!現在你們能根據她的方法來列算式嗎?

  生:22÷4=5(條)……2(人)師:為什麼用除法?生:因為四個四個的分,就是求22裡面有幾個四,所以用除法?

  現在我們已經用算式解決了這個問題。那麼至少要租幾條船?生1:5條生2:6條

  師:看來餘下的2人是關鍵!那麼餘下的2人應該怎麼辦?

  生1:餘下的2人應該再租一條船。生2:我也認為餘下的2人要再租一條船!

  師小結:餘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讓你去,你樂意嗎?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條船!所以我們要用5+1=6(條)

  2、運菠蘿

  師:划船劃累了,你口渴了嗎?王叔叔為我們準備了菠蘿,誰能讀一下?

  生讀題。

  生自由列算式!

  學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師:為什麼要加1?生:因為剩下的3箱還得單獨再運一次。

  師小結:像這種處理餘數時,給商加1,我們稱為進一法。

  3、買麵包

  師:同學們,王叔叔還給我們準備了肉鬆麵包。看圖你知道了什麼?

  生:麵包3元一個。

  師:出示問題。我拿10元錢最多能買幾個?請你列出算式並說說理由

  生:10÷3=3(個)……1(元)因為剩下的1元買不了一個麵包

  師:像這樣餘數對商沒有影響,直接去掉了,我們稱為去尾法。

  4、對比總結

  划船和買麵包這兩種情況對餘數的處理相同嗎?為什麼?

  生:因為划船的餘下的2人也得去,而餘下的1元卻買不了一個麵包

  師小結:也就是這兩個是不同的實際問題,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處理餘數。

  三、鞏固練習

  1、判斷(說明理由)

  李阿姨縫製上衣,每件上衣釘7個釦子,38個釦子可以釘幾件上衣?

  38÷7=5(件)……3(個)

  5+1=6(件)

  答:38個釦子可以釘6件上衣。()

  2、下面各題是選“去尾法”還是“進一法”

  (1)做一張床單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幾張床單?()

  (2)50個奶油蛋糕,每8個裝一盒,至少要用多少個盒子?()

  3、旋轉木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幾次?

  四、課堂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能談談你的收穫嗎?

  生1:我知道了對餘數的處理有“進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處理餘數時要考慮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板書

  有餘數的除法

  解決問題

  22÷4=5(條)……2(人)

  5+1=6(條)

  答:至少要租6條船。

  最新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3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8單元中的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分4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的是其中的第1課時。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係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好本課知識,必將為學生以後的解決數學問題提高一個階層。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資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注意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3、透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難點是會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問題。

  二、教學理念:

  1、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建立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熟悉的廣播操、跑步、相簿等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立足於讓學生自主收集、理解數學資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資訊、尋找方法,對於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於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去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以舊引新

  這一環節,我從學生熟悉的廣播操入手,透過讓學生說說是怎麼猜的,加深學生對行列的認識,同時也鞏固了幾個幾。

  (二)注重發現收集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從一個小方陣,很自然地呈現出書本的`例題:三個大方陣,讓學生透過觀察,去發現題中所呈現的數學資訊,再出示問題,形成一道完整的解決問題。透過例題的分析與解答,旨在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一題多解的思維。當然,此時的教師不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積極參與。在解題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此題的教學,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理解並能掌握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題方法,而其餘學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種方法即可。

  (三)聯絡生活學以致用

  這裡我安排了三個練習,第一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第二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探索,在反饋時重點讓學生來說說是怎樣想的,第三題安排了一題讓學生自己來提問,並解決問題。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透過“你今天學到了什麼?”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回顧,然後透過數學日記的形式來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錢?”?這個問題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這兩類兩步計算問題的不同有一個初步的比較,為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最新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4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需要學生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來估測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回顧、討論、交流,在必要的時候適當予以指導、提示,而不是過多地干涉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自覺地獲取知識,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

  1、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透過解決“估一估,從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來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經驗總結估測的方法,在交流中體會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並針對不同情況結合學生的經驗加以估測方法上的指導,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2、及時總結,促進知識的生成。

  在教學中,當學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之後,教師作以恰當的總結,幫助學生把沒有表達清楚的地方進行完善。這樣,不僅使學生受到了啟迪,更提高了表達的技巧和能力,從而得到成功的體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直尺

  教學過程

  回顧舊知,匯入新課

  1、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你能用手勢表示它們的長度嗎?

  2、估測一下面前的橡皮、鉛筆有多長,書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誰估得準。

  3、揭示課題:大家估測的結果與實際長度十分接近,這節課我們就來挑戰一下估測更長的距離,你們有信心嗎?(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先複習學過的長度單位,並讓學生用手勢比劃一下,加深學生對這些長度單位的理解。再讓學生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為本節課的學習進行預熱。

  聯絡實際,學習估測方法

  1、(課件出示教材27頁例6)估一估,從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上學採用的是哪種交通方式。(步行、騎腳踏車、坐公共汽車等)

  (3)每天上學在路上要花多長時間?

  2、小組合作,探究、交流估測的方法。(出示課堂活動卡)

  (1)彙報估測結果。

  預設生1:我走200步大約是100米,從家到學校需要走600步,大約是300米。

  生2:我從家到學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車,每站地約500米,大約1500米遠。

  生3:走100米我大約要用2分鐘,從家到學校我大約要走10分鐘,約500米。

  (2)說一說你喜歡哪種估測方法,從你家到學校的距離適合用哪種方法來估測。

  3、總結估測較長距離的方法。

  方法一步數估測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數出從家到學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後換算出結果。

  方法二時間估測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長時間,再統計從家到學校一共需要多長時間,然後換算出結果。

  方法三站點估測法。公共汽車走一站地大約是500米,只要知道從家到學校需要走幾站地就能估算出結果了。

  師小結:同學們的估測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測的時候都知道要確定一個單位長度,然後看從家到學校有幾個這樣的單位長度,就能估算出結果了。

  4、反饋練習。

  完成教材27頁下面“做一做”。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估測,並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測更合理、更準確;然後對大家的估測方法進行總結提煉,加深學生的理解並形成技能。

  最新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5

  一 元、角、分與小數

  一、教學目標

  1、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徵,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2、經歷比較商品單價高低貴。的過程,學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

  3、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

  4、會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決相關的一些簡單問題,與同伴交流,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我們認識了萬以內的數,會計算三位數加、減法以及學習了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並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作為學習小數的形象支撐,讓我們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數的含義,比較小數的大小,在探究中學習小數的加、減法。學習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又能為今後系統的學習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時緊密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首先,讀懂商品標價牌是購物必需的知識技能。會用元、角、分說明用小數表示的商品價格,是理解小數意義的一個標誌。認、讀、寫小數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驗為背景,並在具體情境中進行的。

  2、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與合理性。“貨比三家”要放手讓學生想辦法獨立去解決“去哪個文具店買鉛筆盒便宜”的問題,並進行交流,與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辦代替,把某一種策略歸納為知識點灌輸給學生,禁錮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性;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獨特的見解或質疑。

  3、要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學習加減法計算結合起來。學生第一次學習小數加法是結合“買書”的情境,務必要在討論小數加法的多種演算法的過程中,揭示這些不同演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單位(數位)的數才能相加。這也是理解小數相加時,小數點要對齊的根據。只要理解了這一點,就為學生打通了把整數加減法的經驗向小數加減法遷移的大道。

  4、整個單元的教學要逐步擴大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買書”一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側重理解了小數加法的算理和演算法後,應該把小數減法的問題交給學生獨立去解決。

  最新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例項和具體活動,感知鏡面對稱現象。掌握鏡子內外圖形對稱、左右錯位的規律,能利用鏡子尋找對稱軸(特別是不能對摺的物體)。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發現、交流,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特徵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解釋生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探索鏡面對稱的一些特徵。

  教學難點:

  感知鏡面對稱現象,發展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鏡子。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引入新課

  1、講《猴子撈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邊散步,看到天空高掛一輪圓月;猴子走到井邊,發現井邊有一輪圓月,猴子以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裡;猴子大聲叫喊,同伴扛來長長的網兜。眾猴子怎麼也撈不出“月亮”。問題:“這是什麼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裡,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們好有沒有發現類似的現象?”(照鏡子時,出現的現象;光滑的地板也會出現倒影等。)

  2、揭示課題。

  (1)總結,說明以上幾種現象的特徵。

  (2)板書課題:鏡子中的數學。

  二、組織活動

  1、教師示範。

  (1)在黑板上貼一個大的黑體字——“王”的一半。

  (2)把鏡子放在虛線上(對稱軸),讓全班學生觀察鏡子裡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3)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麼?有什麼發現?(看到“王”字,鏡子裡的圖形是鏡子外圖形的對稱圖形。)

  (4)讓學生試一試。

  2、試一試。

  第(1)題:讓學生把鏡子放在虛線上,看看鏡子裡的圖形和整個圖形。說一說,看到了什麼。在書上畫出對稱圖形。說一說,這條虛線在對稱圖形中稱什麼?

  第(2)題

  (1)鏡子中的小女孩是舉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實舉起的是哪隻手?

  (2)從鏡子你能知道現在是幾點嗎?

  (3)小組討論:你發現了鏡子中有什麼數學學問?究竟小女孩照鏡子時是幾時?

  (4)小組代表彙報小組討論的成果。

  3、小遊戲

  模擬照鏡子的遊戲。

  師:假設蘇老師站在鏡子前,誰來做鏡子中的蘇老師呢?

  (師生表演。)

  採訪鏡子中的人:你為什麼能做得這麼準確?

  (同桌互相做遊戲,請一組學生全班展示。)

  三、歸納小結,提升認識

  師:今天同學們有什麼收穫?你的心情怎樣?

  (評析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關注學生情感。)

  最新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景,經歷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

  2、體驗小數大小比較的多種方法,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教學重難點:

  掌握小數大小比較的不同方法,並會比較小數的大小。教具準備:

  投影片(P4的情景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在文具店裡學到的數學知識,這節課,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裡走一走?(生:想)(師出示下圖)

  師:圖片中告訴我們什麼?

  生1:奇奇文具店中鉛筆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師:你能從中提出個數學問題嗎?生3:哪個文具店中的鉛筆盒便宜?

  生4:要買書包應到哪個文具店去買???

  師:同學們真棒,那麼現在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

  二、學習新知

  1、師:同學們想一想,去哪個文具店中的買鉛筆盒便宜呢?

  (1)學生獨立思考。

  (2)指名回答。師:誰能說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買,因為4.9元小於5.1元。師:你是怎樣比較4.9元與5.1元的大小的呢?

  (3)彙報交流。

  生1:因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這麼多解決問題的辦法,現在淘氣有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忙,

  同學們說幫不幫?(幫)

  師:小淘氣想買一塊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買,同學們幫他選一家,好不好?(好)

  (1)學生自己比較大小。

  (2)小組討論:你是怎樣比較的?

  (3)指名回答,教師小結。三、鞏固練習

  1、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組自己練習。

  2、到哪個商店去買?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新知識?生1:我學會比較小數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數的大小比較有不同的方法???(教師小結)

  板書設計:

  貨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②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元比5元少

  最新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實驗教材(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P69-70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問題情境,瞭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平均數的必要性,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2.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發展統計觀念,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重難點、關鍵:

  重點:讀懂統計圖,瞭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

  難點:瞭解平均數的意義。

  關鍵:讓學生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認識平均數,並能運用已學統計知識和平均數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讀統計圖

  師:同學們,你們玩過投籃比賽嗎?你們懂得一些投籃比賽規則吧?

  師簡要說明一些投籃規則。

  師:三(1)班同學分成四小組舉行兩場投籃比賽,同學們想不想看一看啊?

  師:第一場比賽,準備,開始!同學們把比賽結果製成了統計圖,請看!透過統計圖你獲得了哪些資訊?

  學生髮言,師正確評價學生的發言。

  接著展示第二場比賽結果的統計表。師:這是第二場比賽的情況,誰能根據統計表幫老師把這場比賽的統計圖完成呢?

  然後全體進行評價。

  (二)活動二:獎牌給哪組

  師:兩組比賽情況已經出來,下面讓我們來評一評這兩塊獎牌分別該給哪個組?(師出示獎牌,同時展示課題:比一比)

  師:我想請大家來做裁判,你們樂意接受嗎?

  師:同學們可以從中任選一場來評,評的時候要仔細觀察,發揮小組合作優勢,看誰的辦法好,理由充分,我們要給優秀裁判組發獎牌,各小組加油喲!(同時出示小獎牌)

  小組合作,教師巡視並參與活動,然後反饋意見,適時發優秀裁判獎牌。

  師小結:第一場比賽兩組人數相同,第一組總數20個,第二組總數19個,所以獎牌應給第一組。

  問:第二場比賽中,第三組總數25個,第四組總數24個,但人數不相同,獎牌應給哪組呢?

  師: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光看總數不公平,應比小組裡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即平均數。(板書:平均數)你們有什麼好辦法算出每組的平均數嗎?

  激起學生再次進行討論。

  小組彙報:

  ①移多補少

  ②計算平均數:第三組 (5+8+4+2+6)5=5(個)

  (板書) 第四組 (6+5+6+7)4=6(個)

  師生小結第二場比賽的獎牌應給第四組。

  師:剛才大家在積極思考第二場比賽的獎牌應給哪組,最後是誰幫我們解決了難題?

  生:平均數。

  師:你們覺得平均數怎麼樣啊?

  師生小結:像第一場比賽人數相等,我們可以求總數,也可以求平均數;但第二場比賽人數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數才能解決問題,這裡求平均數就是用總數除以人數。同學們的裁判任務完成得真不錯,我代表三(1)班同學感謝大家!

  (三)活動三:試一試

  師:最近小熊開了一個冷飲店,本月前三週賣出冰糕情況見統計圖。(展示統計圖)小熊現在有個難題,本週該進多少冰糕呢?你們能不能幫小熊解決這個難題?

  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反饋意見,師生共同評價,意見合理都要給與鼓勵。

  (四)活動四:說一說

  師:生活中,有很多有關平均數的資訊,比如,我瞭解到我們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4釐米,你們知道自己的身高嗎?

  部分學生彙報身高,師適時強調同學們要加強鍛鍊,使自己的身體更健康。

  師: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或用到過有關平均數的資訊?說說看。

  指名彙報,師及時進行表揚,並鼓勵學生平時要積極思考,善於積累數學知識。

  (五)實踐活動

  調查小組同學的身高,並計算小組的平均身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