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模板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模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模板1

  教學目標:

  1、能夠舉例說明大小是透過比較才可以體現出來的。

  2、能夠用比較的方法繪畫製作大人國或小人國。

  教學準備:

  學生:玩具、紙、筆等

  教師:電腦圖片、動畫資料、實物投影、玩具等

  教學重、難點:

  1、如何理解大與小是透過比較表現出來的。

  2、能否用對比的方法來表現畫面中的大與小。

  教學活動設計:

  第一課時

  活動一:

  1、教師講述:故事《格列佛遊記》引導同學們認知大人國和小人國理由去的事物。

  2、同學討論: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來到大人國、小人國的?你看過那些這方面的書?或是動畫片嗎?

  3、出示課題:大人國與小人國

  活動二:

  1、將同一輛玩具車分別放在不同的背景下,為什麼有時顯得非常大,有時顯得非常小?(小組討論)

  2、教師舉例:雕塑《湯匙橋》《衣夾》等(電腦展示)

  3、請學生用自己身邊的事務舉例說明物體的大小是透過對比體現出來的。(微縮景觀等)

  活動三:

  請學生思考:

  1、你想表現大人國還是小人國?

  2、你想用那幾樣物體的反差來表現主人公時來到大人國還是小人國?

  3、畫面的主體是什麼?

  4、用什麼背景來襯托它的大或小?

  5、教師示範大人國和小人國的畫面:大人國的大人和高樓、大樹先後比較,小人國裡的小人和文具,昆蟲相比較,展現他們的大和小。

  活動四:

  學生創作,教師指導。

  活動五:

  交流作品初稿。提出修改意見。

  教學反思:以前學生畫人總是畫小了,現在有了大和小的對比,構圖比以前好多了。

  第二課時

  活動一:

  繼續完成上節課的作業。

  活動二:

  作品交流展示。教師從構圖及色彩方面進行總結。

  活動三:

  遊戲:

  大人和小人:每個同學將自己畫的人剪下來,隨意找一位同學的作品進行比較,看看自己的是大人還是小人,再找另一位同學的進行比較,看看又變成大人還是小人了?

  課後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圖表現立體的大人國或小人國。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模板2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①回憶童年,觀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樂。

  ②重點透過欣賞,感悟不同歷史時期童年生活的差異性,並認識中國畫、油畫、木雕、攝影等不同藝術表現形式,體會不同表現形式帶給人的不同美感。

  ③難點不同種藝術表現形式的特點及對藝術作品相關歷史背景的瞭解。

  情感態度目標:

  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下孩子的童年都有各自的特點,培養學生珍惜現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教具:有關童年的圖片

  學具:自己蒐集的有關童年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匯入課題

  (展示一段孩子從出生到長大的童年成長圖片)

  師:你們就跟圖片中的孩子們一樣,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很多人的關心下幸福的成長,在你們的童年世界裡肯定會有許多的故事,願不願意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呢?我們就一起聊一聊有關童年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師生交流,表現創新

  1.說一說你們的童年都有哪些故事。

  2.藝術家們用他們特有的方法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鮮活的童年生活景象。展示圖片,提出問題:你能說出這些作品用了哪些表現形式嗎?仔細觀察他們的穿戴,猜一猜哪件作品表現的年代最久遠.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認真觀察他們的表情,說一說他們此時此刻的心情一樣嗎?把你的想法說給同學聽一聽。請你像小偵察員一樣,推測一下他們周圍的環境會是什麼樣子的中呢?

  3.開啟課本欣賞原圖。

  4.展示一組照片,提問:選擇你最喜愛的作品,先描述畫面,再說說你的感受,最後和自己的童年對比,談一談你的想法。

  5.欣賞《金色童年》:為什麼作者要稱這張照片為《金色童年》?

  6.欣賞《冬天的陽光》:冬天的陽光在哪裡,你是怎樣判斷出來的?

  7.欣賞《歡天喜地》:透過欣賞清朝的年畫作品,你能瞭解到清朝的兒童服飾、遊戲等情況嗎?

  8.欣賞《翻身奴隸的兒女》:作品中的小朋友們是哪個民族的人?從哪兒看出來的?他們做什麼?他們會想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想?

  9.欣賞《端陽嬰戲圖》: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麼?

  10.欣賞《戰鬥中成長》:他的童年是在什麼環境中渡過的?你認為畫面中的兩個人誰是主角?為什麼?

  三、課後拓展

  我們的童年是幸福快樂的,可是有一些貧困地區的小朋友還不能上學,看到這些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回家後做一個社會調查,瞭解一下身邊長輩的童年生活。

  作業設定

  回家後做一個社會調查,瞭解一下身邊長輩的.童年生活。

  板書設計

  10、童年

  分享我們的童年故事

  繪畫形式:國畫、油畫、雕塑、攝影

  分析並欣賞

  課後反思:

  本課屬欣賞評述領域的內容,透過欣賞分析課本中的作品,讓學生認識國畫、油畫、攝影、雕塑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並透過分析作品內容及背景讓學生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孩子的童年,並對此產生共鳴。培養了學生珍惜現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模板3

  教學目標:

  1、透過回憶,觀察與比較,能夠概括出“同樣大小的物體會顯現近大遠小的現象”這一規律。

  2、能夠運用“近大遠小”的規律,繪畫或拼貼一幅表現物體的前後關係的作品。

  教學重、難點:

  1、能否用“近大遠小”這一規律來表現前後關係。

  2、畫面是否表現出了物體的前後關係。

  教學準備:

  教師:一些有明顯透視效果的圖片、課件。

  學生:剪刀、膠水、彩色紙、繪畫工具。

  教學活動過程:

  活動一:

  課件展示小朋友站上課隊、氣球升空、兵馬俑、林間小路等有明顯透視效果的圖片、影視資料。有目的的引導學生說一說什麼在前,什麼在後。這些圖片中的景象都有些什麼共同的規律?(近大遠小)可別小瞧前前後後,其中還有不少的奧秘,來,讓我們一起去發現!

  啟發學生回憶自己以前看沒看到過類似的現象,並舉例說明。

  教師舉例:

  1、同樣是一位學生,我們站在教學樓上看她,在近處看就比較大而清晰,如果她在操場上我們再看她,就小而且模糊不清楚了。

  2、把一樣物體放在另一樣物體的後面,就會產生前後的感覺。

  3、物體透過逐漸縮小尺寸,也會產生前後的感覺。

  活動二:

  討論:在以往的繪畫中,你是用什麼方法表現前後關係的?

  知道了“近大遠小”的規律後說說你準備如何用它來表現景物的前後關係?找一找語文、數學等課本、課外讀物的插圖上是如何表現景物的前後關係的,有哪些畫法值得我們學習?

  教師在黑板上畫學生們站隊做操的場面,請兩位同學上來分別同學的隊伍,並請大家討論、分析一下繪畫順序:先畫什麼比較合理?(先畫前面的)

  活動三:

  小組討論,選定一個主題,以繪畫形式表現“近大遠小”的透視規律。

  學生作業,教師指導。

  評價與總結:

  畫面是否表現出了物體的前後關係。

  佈置下節課帶剪貼工具。

  教學反思:

  還沒等我把要求講完,就有的同學開始繪畫了,他把前大後小、近大遠小的規律弄混了,畫出了在一個平行線上大小的排列的畫面了,經過我拿其他同學作品的對比,使他明白前後的空間感和左右的排列感是不一樣的,他表示以後一定認真聽完老師的講解後在動手作業。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模板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併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搜集到的各種廢舊材料,加工成造型各異的形式新穎的不同物品。

  【過程與方法】透過廢舊材料的聯想及藝術作品的欣賞,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製作方法的討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創新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實踐中多種材料的選擇,可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善於發現、利用材料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製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發現身邊的廢舊材料,並能合理利用,製作出立體或半立體的工藝品。

  教學難點:作品製作的新穎、美觀以及能否用多種材料和方法結合完成製作。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利用廢棄材料製作的工藝品、廢舊材料、剪刀、膠水、課件。

  學生準備:廢舊材料、剪刀、膠水等。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教師:在上課之前請同學們和我一起來看大螢幕,看一看這是些什麼東西你們都認識嗎?

  出示廢品圖片。

  教師:上節課同學們製作出了許多漂亮的剪貼畫,這節課我們要用我們的雙手將這些廢品變廢為寶。

  (板書)——變廢為寶

  (二)探索新知

  1.引導學生觀察廢舊物品,並思考如何讓廢舊物品變廢為寶。

  提問:人們通常會拿這些廢舊物品做什麼呢?觀察它的形狀、顏色,想象怎樣才能變廢為寶?

  教師:同學們先來看一段動畫影片,看看用這些廢棄物能製作出那些藝術品。

  出示用廢舊物品製作的藝術品動畫影片,引導學生欣賞。

  教師:老師家裡也有一些廢舊物品,大家看看老師將這些廢舊物品製作成了什麼?

  教師出示作品圖片。

  提問:你們喜歡哪一件作品?能看出這些作品用到了哪些廢舊物品?在製作中用到了哪些方法?

  教師:有一個同學用家裡的一次性紙杯作出了一個可愛的小企鵝,我們一起看看他是怎麼做的。

  2.播放動畫《舊物改造——製作小企鵝紙杯》。

  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動畫,在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時暫停,講解紙杯的設計思路,啟發學生對材料的再認識。

  教師:看了老師的示範,你們想到用你們手中的材料製作出什麼樣的物品了嗎?趕快討論討論,說出自己的創意。

  3.教師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說出自己的創作思路。

  提問:你們帶了哪些廢舊物品?可以將它改造成什麼?

  4.出示學生作品。

  教師:我們再看看其他小朋友將廢舊物品進行了怎樣的改造。

  提問:你能看出他們都利用到了哪些廢舊物品?

  (三)能力反饋(學生動手實踐)

  作業要求:

  用手中的廢舊材料製作一件工藝品。

  步驟提示:

  1.在畫紙上畫出要做的工藝品外形及結構設計。

  2.將準備好的廢棄材料用剪刀修剪成工藝品所需要的形狀。

  3.利用膠水拼接材料。

  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敢於打破物體原有的形態進行組合和創造。幫助學生共同解決製作上的難點。

  製作完成後回收可利用的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環境的衛生和整潔。

  (四)課堂講評

  展示學生的作品,組織學生自評、互評,發展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提問:說一說你的作品的創意體現在哪裡?(啟發學生從材料的運用上講。)

  你對其他同學的哪件作品最感興趣?為什麼?(啟發學生從材料的運用和製作的造型上講。)

  教師總結、評價。(主要從作品的想象力是否豐富、聯想是否合理、材料運用是否恰當及小組合作是否愉快等方面進行評價。)

  本課總結:這節課透過開展回收廢舊物品、“變廢為寶”小製作的活動,不僅培養了我們動手動腦的能力,提高了審美情趣,還使我們養成了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讓我們一起去尋找更多的材料,做出更多漂亮的工藝品吧。

  (五)拓展延伸

  提問:你還可以用廢棄物製作更多的工藝品嗎?鼓勵學生嘗試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來製作各種新穎獨特的立體造型。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模板5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①透過學習探究各種泥器的製作方法,體驗泥的特性,感受捏泥給我們帶來的樂趣,並透過捏泥,體會陶藝的捏製成形的方法,嘗試製作各種泥器皿。

  ②重點學習簡單的陶藝製作方法,體會中國陶藝的歷史文化,引導學生以生活為創作源泉進行創作。

  ③難點小器皿的捏製方法及造型設計。

  情感態度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動手能力及創作能力。

  教具:陶泥、簡單工具、陶藝作品課件

  學具:陶泥、簡單工具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匯入課題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好玩的玩具,看看有什麼?(展示泥玩具的圖片)仔細觀察這些都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泥巴)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玩捏泥巴。(板書課題)

  二、師生交流,表現創新

  1、找同學上臺摸一摸泥製陶罐,提問:泥制的物品摸起來有什麼感覺?(很粗糙)

  2.說說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器物是用泥製作的?

  3.看看陶藝的發展歷史吧!(展示陶器圖片)提問:上面的這些部件都是做什麼用的?(把手、裝飾…)

  4.展示陶泥,師:這些陶泥就是用來製作陶器的材料,(找同學上臺摸一摸,說一下感受—-很軟)由於材料很軟所以很方便造型。

  5.怎麼樣才能讓這些陶泥變形成我們需要的形狀呢?(講解變形手法——揉、捏、搓、壓)

  6.展示圖片,教授造型方法。(盤條法、手捏法、泥板法)用這些方法同學們可以隨意製作出自己想要的形狀。

  7.老師示範製作一件陶器。(講解裝飾與連線的手法。)

  三、學生實踐

  出示作業要求:運用學到的方法,結合自己的想象,製作一件自己喜歡的小器物。

  四、講評,小結

  對學生的作業開展講評,表揚有創造性的學生。

  作業設定

  運用學到的方法,結合自己的想象,製作一件自己喜歡的小器物。

  板書設計

  9、捏泥巴

  變形手法:捏、揉、搓、壓

  造型手法:盤條法、手捏法、泥板法

  課後反思:

  泥巴是孩子們最熟悉的事物,這種內容的美術課對我們老師來講應該也是上的內容了,因為孩子們對它的喜愛,讓我們比較好控制課堂,但怎麼樣才能激發孩子們的創作熱情,讓他們能出更多更好的橡皮泥作品呢?在這節課裡我開展了嘗試。讓同學們親自感受泥巴的質地,親自總結泥巴的玩法,讓學生從玩樂中掌握了製作技法。

  對於一個美術教師來說,我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喜歡上美術課,進而喜歡美術,當然,最終的目標是讓他們喜歡藝術。對此,我覺得這節課讓我感受到了孩子們對美術的那份喜愛,而這正是我所追求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