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紛爭教學案
春秋戰國的紛爭教學案
春秋戰國的紛爭教學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瞭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的影響。
(1)能力要求:透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併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徵,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注意教學中涉及的理論、觀點的講解說明。如:改革是諸侯國所以強大的根本原因,要強化各諸侯國改革的內容、作用;諸侯爭霸的作用,要強化辯證地看問題,既要認識事件的消極影響,又要認識事件的積極意義,使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分析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春秋爭霸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畫出春秋爭霸七國和戰國七雄的方位示意圖,形成春秋爭霸七國和戰國七雄的時空觀。在教師的提示下,儘可能由學生分析概括出春秋霸主前後相繼,戰國七雄同時並存的特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4.重點:齊、晉稱霸。
5.難點: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併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教學策略]
1.教法選擇:直觀法、比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2.學法選擇:觀察法、對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3.課堂組織形式:分組討論。
4.教具媒體組合應用:多媒體展示。
5.課程資料開發利用:教材插圖和史料、網上下載的部分資料等。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板書設計]
一、春秋爭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3.著名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4.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葵丘會盟,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5.城濮大戰:公元前7世紀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勝,楚敗。
二、戰國七雄:
1.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2.韓、趙、魏三分晉國,後來田氏建立齊國。
3.列舉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結合圖位置:最北是燕國;最南是楚國;最東是齊國;最西是秦國)
4.這個時期的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
5.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匯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傑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麼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麼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出示史料:“平王立,東遷於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麼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後做一概括總結。
1.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麼?
過渡:齊桓公以後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後持續百餘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麼?
3.為什麼本處於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麼?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你聽說過臥薪嚐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發?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候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個諸候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說明了什麼?(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後回答。)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並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麼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最大?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
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麼?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什麼?
三、課堂小結:出示歷史歌謠,小結本課。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國七雄並立打,桂稜馬稜留史話。長平戰後秦無敵,秦掃六合統天下。
課堂練習:
各地指定教輔材料中的相關練習。
春秋戰國的紛爭教學案2
教學過程:
複習匯入
1、複習:西周建立後,周武王為鞏固統治,採取了一個重要措施是什麼?(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功臣和王族,讓他們共同保衛周王、定期納貢,由此產生了大量或大或小的諸侯國。
那西周最後一個國王是誰?(周幽王)周幽王昏庸無道,有一個關於他的著名成語故事,大家知道是什麼嗎?(烽火戲諸侯)誰來給我們分享一下這個故事?
2、叫學生講述“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老師小結:“烽火戲諸侯”的教訓是慘重的,周幽王雖然博得美人一笑,可也自食其果,BC771犬戎進攻西周,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從這個故事中大家得到什麼啟發啊?(失信、做人要講誠信)老師點出:周幽王失信於諸侯,導致國破人亡,所以我們文人處事要講誠信。
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史稱“東周”,洛在今天的哪裡啊(P23在今河南洛陽)
東周又分為兩個時期:春秋BC770—B476和戰國BC475——BC221
學習新課
一、春秋爭霸——相續稱雄(BC770—B476)
1、講述“春秋”的來歷。同學們,為什麼要把這兩個時期稱為“春秋”“戰國”呢?(因為......)同學們請看P30註解①。
再講:BC770—B476是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時期。自從周平王遷都洛后王室開始衰微,這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周王室地位下降。一些較大的諸侯國不再聽從周天子的號令,反而依附於他們。諸侯間相互展開攻勢,不斷進行爭霸戰爭,這種爭霸戰爭就是春秋時期的政治格局。
2、同學們快速瀏覽一下本框內容。
3、引導學生理解
(1)好!同學們說說。春秋時期先後出現了那些霸主?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2立霸主地位的呢(標誌性事件)?
首先,同學們請看P31“春秋爭霸形勢圖”,找出齊國位置,結合課本內容分析齊桓公能稱霸的地理原因?
①自然條件——平原,面海,資源豐富
我們都說“幹大事要天時地利人和”下面我們來認識一個齊桓公能稱霸的關鍵人物——管仲,你知道管仲和齊桓公之間的故事嗎?【連結文字】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襄公被殺。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當時在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一個叫公子小白,當時在莒(jǔ)國(都城在今山東莒縣)。兩個人身邊都有個師傅,公子糾的師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兩個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訊息,都急著要回齊國爭奪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齊國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馬攔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對準小白射去。只見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裡。
管仲以為小白已經死了,就不慌不忙護送公子糾回到齊國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詐死,等到公子糾和管仲進入齊國國境,小白和鮑叔牙早已抄小道搶先回到了國都臨淄,小白當上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以後,即發令要殺公子糾,並把管仲送回齊國辦罪。
管仲被關在囚車裡送到齊國。鮑叔牙立即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齊桓公氣憤地說:“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還能用他嗎?”
鮑叔牙說:“那會他是公子糾的師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對公子糾的忠心。論本領,他比我強得多。主公如果要幹一番大事業,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桓公也是個豁達大度的人,聽了鮑叔牙的話,不但不辦管仲的罪,還立刻任命他為相,讓他管理國政。
(P30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
②改革內政,發展生產
③改革軍制,建立起強大的軍隊
④以“尊王攘夷”為口好
因此,到了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國實力雄厚,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葵丘會盟),周天子派人參加【周天子依附諸侯】這實際上就承認了齊國的霸主地位。
過度:齊桓公稱霸為諸侯樹立了一個榜樣,一些大的諸侯國競相效仿,其中典型的也是繼齊桓公之後的就是晉楚爭霸。
(3)中原【解釋中原在哪】的.第一霸主是誰?他又是怎樣成為霸主的呢?
晉文公長年流亡在外,比較瞭解民間疾苦,而此時南方楚國勢力也發展到了黃河流域,一山不能容二虎,晉楚矛盾越來越大,公元前7世紀,雙方在城濮展開決戰。
下面我們來看看“城濮之戰”。晉軍以報楚王為名,退避三舍【P32註解】,避其鋒芒,最後大敗楚軍。
P31動腦筋;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麼?——改革
過度:城濮之戰後,進入晉國稱霸時代,晉楚爭霸持續了百餘年。到楚莊王時,楚軍又打敗晉軍,楚國成為中原又一霸主。關於楚莊王,同學們最熟悉的成語故事是什麼?(問鼎中原)【連結文字】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
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過度:春秋末年,江南吳國和越國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4)江南吳越爭霸:
有誰知道與吳越爭霸有關的成語?【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引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指出“臥薪嚐膽”的由來,【激勵同學】
(5)、過度:孟子曾說過:“春秋無義戰”,對這句話,你怎樣看?
春秋時期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了各種災難。【歷史存疑】
在爭霸過程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周王幾乎被遺忘,代之出現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幾個大國對恃的局面出現——戰國時期
二、戰國七雄並立
BC475——BC221是我國史上的戰國時期。
閱讀P33第一段文字及“戰國形勢圖”。
1、戰國初期,晉國卿大夫趙、魏、韓三家分晉,稍後田氏代齊,建立田氏齊國,七雄形成。【記憶方法】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戰事更為頻繁,桂林之戰、馬林之戰等。
2、著名的戰役:
(1)桂林之戰——圍魏救趙
(2)馬林之戰——減灶計
(3)過度:戰國時期的鬥爭除了戰場上的較量外,還有“合縱”“連橫”的外交鬥爭。
戰國末年,秦國透過商鞅變法逐漸強大起來,東方六國合縱攻秦,秦連橫
滅六國,期間有一場空前絕後的——長平之戰
(4)秦趙長平之戰
引導學生閱讀P34,分析“紙上談兵”
想一想: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戰爭體現出的時代特徵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