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戰精品教案
美國內戰精品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美國內戰精品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內戰爆發的原因、過程、意義以及林肯在美國曆史上的地位等基本史實;瞭解《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等重要檔案。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閱讀《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兩個檔案,認識這兩部法律在內戰中的作用;結合林肯的歷史活動,學會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戰爭中林肯和人民群眾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到人心向背是戰爭勝利與否的關鍵,同時個人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歷史意義;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所作出的歷史貢獻。
2、教學難點:
美國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方式的矛盾。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在美國拉什莫爾山(俗稱總統山)上有四座總統雕像,他們分別是華盛頓、傑斐遜、羅斯福和林肯,這四位總統都在美國曆史上做出過傑出貢獻,前面我們已經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瞭解過華盛頓和傑斐遜的成就,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林肯以及他對美國內戰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
1.史料1美國領土擴張圖。
教師講解:獨立戰爭後,美國透過購買、吞併、搶奪等方式,領土由東向西不斷擴張,幾十年後就發展成了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的大國。
史料2南北方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
教師講解:美國獨立後,在經濟上形成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制度和南方種植園奴隸制經濟制度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
史料3兩種制度產生的矛盾
教師講解:由於不同的經濟制度使南北雙方在勞動力、市場、原料、關稅等方面存在著尖銳的矛盾。
史料4西進運動
教師講解:隨著西進運動的開展,雙方矛盾日益激化。
歸納總結:(1)根本原因: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
(2)南北矛盾焦點:黑人奴隸制的存廢。
(3)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為總統,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發展。
(史料:林肯簡介)
目標導學二:美國內戰的經過
1、爆發:
出示南北雙方實力對比表,引導學生分析內戰初期的戰爭形勢,理解“兩部法律”出臺的重要性。
歸納總結:(1)時間:1861年4月;(2)軍事失利;(3)民眾訴求。
2、轉折點:
閱讀史料,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出示史料《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內容,分析這兩部法令的頒佈有何作用?
提示:《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深得人心,調動了農民尤其是黑人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戰場上的`被動局面。
3、戰爭結果:1864年,北軍攻佔“南部聯盟”首都里士滿,1865年,南方軍隊投降。北方獲勝,避免美國分裂。目標導學三:美國內戰的意義
1.分析美國內戰的性質。
提示:美國內戰實際上是美國曆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2.認識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
提示:經過這場戰爭,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目標導學四:評價林肯的歷史貢獻
1、林肯被刺殺:但內戰結束不久,林肯在福特劇院聽戲時,被一位同情南方奴隸主的刺客刺殺了。
2、出示林肯紀念堂。
設問:林肯在美國曆史上有何貢獻?
提示:林肯是一位傑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他領導了美國南北戰爭,頒佈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統一,使北方大資產階級在全國的統治地位得以確立。
(三)課堂總結
19世紀中期的美國,圍繞著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北方和南方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最終導致了內戰的爆發,即美國南北戰爭。林肯領導下的北方軍隊為維護國家統一而戰,雖正義在手,卻一度失利。隨著《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頒佈,美國人民特別是廣大黑人以極大的熱情擁護和支援北方軍隊,戰爭以北方的勝利而宣告結束。這場戰爭廢除了奴隸制,成為美國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四、板書設計
第3課美國內戰
一內戰的原因:
根本原因: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的矛盾激化。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導火線:林肯當選總統
二內戰的經過
1、爆發:1861年,南方挑起內戰。
2、轉折點:頒佈《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3、結果:1865年,北方勝利。
三內戰的歷史意義:維護國家統一,廢除奴隸制
1、性質:美國曆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2、影響: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後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五、教學反思
《美國內戰》一課的重點是要體現林肯在內戰期間的作用,而難點則在於分析內戰的起因。考慮到初中學生的素質水平和知識基礎,要實現重點難點的突破,還在於課堂教學環節的安排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分析內戰爆發的原因是本課需要解決的難點。依照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可能會向學生介紹一大堆的歷史背景資料,再讓學生總結出一二三四幾點原因。這種較理性的分析不適合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只有讓他們感性地、設身處地地去體驗,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