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新音樂教案《小蜻蜓》及活動反思
小班新音樂教案《小蜻蜓》及活動反思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班新教案音樂教案《小蜻蜓》及活動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班新音樂教案《小蜻蜓》及活動反思 篇1
設計意圖
春天到了,正是踏春郊遊的好時節,萬物復甦,一片生機盎然的好景象,自然界各種小昆蟲也飛來了,小朋友能瞭解一些簡單的昆蟲知識對他們的成長也是很有好處的。本節課以小蜻蜓的形象為主,讓幼兒在理解音樂情緒的同時瞭解小蜻蜓的知識,豐富孩子們的認知。
活動目標
1.能初步感受並表現歌曲優美抒情的音樂情緒。
2.透過學唱歌曲,體驗歌曲的氛圍。
3.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4.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5.感知樂曲的旋律、節奏、力度的變化,學唱歌曲。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能用不同方式感受並表現音樂優美抒情的音樂情緒。
活動難點:在理解歌曲內容的基礎上,表現歌曲內容。
活動準備
1.圖片準備
2.課件製作
活動過程
1.情景匯入
小朋友們,春天到了,天氣變暖和了。今天我們唱著歌一起去郊遊吧!(播放《去郊遊》)
走了這麼久,小朋友一定累了,我們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吧!春天來了,來到郊外(出示圖片)小朋友們發現外面的世界和冬天相比有什麼變化呢?
小朋友:陽光變暖和了,小草變綠了,小樹長出了新的樹葉,小鳥多了,花也開了。
師:小朋友說得真好,小草變綠了,小樹長出了新葉,天空中還飛來了小蜻蜓,大家看到了嗎?
2.初步傾聽歌曲,感受歌曲的性質
老師聽過一首關於小蜻蜓的歌曲,你們想聽嗎?那我們就一起來安靜地聽一聽。(播放歌曲)
這首歌曲怎麼樣?(好聽、優美、浪漫、溫柔)那這首歌是快還是慢呢?(慢)
小結:這首歌是一首舒緩優美的兒童歌曲。
3.播放《小蜻蜓》Flash,瞭解歌曲內容。
(1)這首優美的歌曲的名字就叫《小蜻蜓》。那小蜻蜓在做什麼事情呢?接下來我們一邊看動畫一邊再來聽一聽,看看小蜻蜓到底在做什麼事情。
(2)理解歌曲內容
歌曲中唱到小蜻蜓,是益蟲。那你們知道什麼是益蟲呢?益蟲就是保護人們的糧食不被害蟲吃掉,專門跟害蟲做對的,小蜻蜓,是益蟲,飛到西來飛到東,不吃糧食不吃菜,是個捕蚊的小英雄。那蚊子是益蟲還是害蟲呢?蚊子身上帶有很多的細菌,飛到過很多不乾淨的地方,然後飛到糧食蔬菜和我們小朋友的身上,害得我們生病了,所以蚊子是害蟲。小蜻蜓就是專門捕蚊的小英雄。
(3)教師完整演唱,小朋友們再次欣賞歌曲,加深對歌曲的理解。
(4)引導幼兒用溫柔,優美的聲音演唱這是一首優美好聽的歌曲,接下來請小朋友跟老師一起來哼唱一下。小蜻蜓是益蟲,是小英雄,人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都在表揚他,誇獎他,所以我們大家要用高興的心情來歌唱。教師邊彈鋼琴,便帶領小朋友們歌唱。
4.用動作表現音樂
(1)小朋友們,我們瞭解了小蜻蜓的知識,你們喜歡小蜻蜓嗎?(喜歡)那誰願意來學小蜻蜓表演呢?
(2)集體表演。小朋友表演的很好,我們一起來表演一下,看看誰是最美的小蜻蜓。(播放音樂)
5.活動結束小蜻蜓們表演的真棒。春天來了,小蜻蜓飛來了,小蝴蝶也飛來了,我們去找找小蝴蝶吧。(播放《去郊遊》)
活動反思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摸索,並根據學生的特點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最重要的是選材要符合幼兒的興趣,年齡特點和現有的知識水平。教師在課前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課前知識準備,對幼兒的瞭解。教師只有使教學符合實際,貼近幼兒的生活,才能使每一個幼兒得到音樂審美上的愉悅,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樂趣。
小班新音樂教案《小蜻蜓》及活動反思 篇2
教學目標:
1.透過聆聽歌曲《小蜻蜓》,指導學生用柔和的聲音演唱歌曲,並進行歌曲表演,感受音樂所表現的小蜻蜓飛來飛去捕蚊忙的形象。
2.在自由愉悅的氛圍中,透過猜謎、聆聽、創編、表演、用打擊樂伴奏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
3.透過歌曲表達對小蜻蜓的喜愛之情 ,滲透保護益蟲、熱愛大自然的審美教育。
4.感受音樂的歡快熱烈的情緒。
5.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重難點:
用柔和的聲音演唱歌曲《小蜻蜓》,用身體動作感受、表現歌曲形象。
鼓勵學生參與音樂活動進行歌詞創編、歌曲表演,“不吃菜”中的“不”為一拍,“吃”為兩拍。學生容易受定勢影響唱成“不”為兩拍,“吃”為一拍。是教學歌曲的難點。
教學策略:
針對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把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貫穿始終,創設一種愉悅輕鬆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的積極表現和創造。
教具:
歌曲磁帶、錄音機、電子琴、課件、碰鈴4個、頭飾(蜻蜓、蚊子)、荷葉、荷花、歌詞條、蜻蜓圖片。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課前播放背景音樂,學生進教室坐好。
二、師生問好。
1. 今天老師見到我們102班小朋友一個個都這麼可愛,坐得端端正正的樣子特別有精神,很想和你們交朋友,你們願意嗎?那麼我們來拉勾勾做好朋友吧。
播放歌曲伴奏《拉勾勾》,齊唱,互相做拉勾勾律動遊戲。
【設計意圖:由於初次接觸這個班級,由歌曲《拉勾勾》匯入,為學生創設了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在融洽的師生關係中開始了這節愉快的音樂課。】
2.真好!現在我們大家都是好朋友了,那我們互相來問聲好吧!你們注意聽老師是怎樣向你們問好的,待會兒請你們也學老師的樣向老師問好。
⑴師邊拍手邊念: 3—5 ︱2——︱6—1︱5——︱
小 朋 友, 下 午 好。
⑵生拍手向老師問好。
⑶師: 3—3︱2—3︱1 1 2︱6——︱
生: 小朋 友 們 下午 好。
⑷生同上。
【設計意圖:改變傳統的問好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也為本課的學習作好節奏、旋律方面的鋪墊,分散了學習的難點。】
三、謎語揭題,聆聽旋律。
1.我發現102班小朋友不僅聰明,而且特別友愛。為了獎勵大家,老師打算送一隻很漂亮很可愛的小昆蟲給你們。老師知道,小朋友們是最喜歡小動物的了。你們見了它呀一定會非常喜歡。它是誰呢?老師出一個謎語你們來猜一猜吧。
“頭上兩隻大眼睛,身體細長輕又輕,一雙翅膀薄又明,捕捉蚊子有本領。”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猜謎語的方式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興趣。】
2.那麼我們請它出來吧!〔點選課件“課題”動畫三隻蜻蜓飛入,變成課題〕
3.哇!多麼可愛的小蜻蜓啊!喜歡嗎?說說你喜歡它的.什麼?
4.小蜻蜓今天來到我們班,非常開心,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了,你們看——
〔點選課件“節奏音樂”,兩隻小蜻蜓在飛舞。〕學生隨音樂自由律動。
5.小蜻蜓飛來飛去的在幹嗎呀?(捕捉蚊子)〔點選課件"蜻蜓",出現捕蚊子的動畫。〕
6.看到小蜻蜓忙著捕蚊子,你想對小蜻蜓說什麼?
過渡語:小蜻蜓真是捕蚊的小英雄!幫我們捉了這麼多害蟲。它對我們人類有益,應該稱它為益蟲。讓我們送一首歌來感謝小蜻蜓吧!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小蜻蜓的喜愛,為歌曲的教學埋好情感的伏筆。以送歌的方式讓學生參與聆聽歌曲的教學活動中顯得親切自然。】
四、聆聽歌曲。
1.聽第一遍:按節奏擺頭拍手、張開雙手學飛等簡單律動。〔完畢課件點選"返回"〕
2.聽第二遍:真好聽!老師聽了還想聽呢。讓我們指著歌詞再來聽一遍吧。
〔揭示歌詞條〕師按旋律走向一格格指著歌詞,突出強拍處。
【設計意圖:歌詞條的設計很新穎美觀,強拍處底色用深藍色,弱拍處用淡黃色。歌詞的走向按旋律高低起伏,似乎是小蜻蜓在飛舞。給學生帶來一種視覺上的旋律美感。】
過渡語:小蜻蜓聽了我們送給它的歌,心裡很高興。它剛才悄悄地跟我說它更希望聽小朋友們親自唱給它聽,那就讓我們先來學會這首歌,等會唱給小蜻蜓聽吧。
【設計意圖:這樣的過渡語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歌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歌曲的學習中,使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我遵循音樂教學的基本理念,組織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努力為學生享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提供機會,讓學生走進音樂,讓音樂走入學生生活。首先,注重以審美為核心,給學生營造視覺美、聽覺美、肢體美,讓學生在美的環境中學習音樂,體會身臨其境的感覺。其次,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出發,創設一種寬鬆和諧平等愉悅的教學氛圍。用富有童趣的親切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學生的合作伙伴參與其中。第三,注重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透過音樂實踐活動,產生對音樂的強烈興趣與愛好。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的能力。
小百科:蜻蜓,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有翅亞綱,蜻蜓目,差翅亞目,分蜻科和蜓科。
小班新音樂教案《小蜻蜓》及活動反思 篇3
活動目標
認識蜻蜓。
培養學生愛護益蟲的情感。
培養學生留意周圍事物,培養探究精神。
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相互配合。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蜻蜓,培養探究精神。
活動準備
蜻蜓,相關知識。
活動過程
這一天,我正在給孩子們組織主題活動,“吳老師,有一隻蜻蜓。”寶寶稚嫩的聲音吸引了我們每個人的目光,安靜的教室頓時熱鬧起來了。動作靈活的劉曉敏捷地捉住了站在玩具架上的蜻蜓,跑來交給我,孩子們立刻圍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蜻蜓。我沒有像過去那樣,為了完成預定的目標繼續上課,而是請孩子們圍著我席地而坐,引導孩子們觀察起蜻蜓來。
“這是什麼?”我指著蜻蜓的頭部問,“蜻蜓的頭。”陳嘯文搶著說。“你們看蜻蜓的頭都有什麼?”我指著問。“有眼睛。”汪芷菱小聲地說。“眼睛好大呵!”李明宇大聲地說。“它的眼睛像什麼?”我又問,“像皮球。”“像燈籠。”“像紐扣。”……孩子們紛紛搶著回答。我簡單地向孩子們講了蜻蜓的眼睛是複眼,可以看到上、下、左、右和前方的各個地方及後面的大部分等知識,孩子們聽得可入神了。接著,我又請孩子們觀察其胸部、腹部、腿和翅膀,糾正了孩子們把腹部誤認為是尾巴的錯誤。
“吳老師,蜻蜓是吃什麼的?”好問的陳嘯文問道。“蜻蜓最愛吃蒼蠅和蚊子了,蒼蠅飛得雖然快,但蜻蜓飛得比他們還要快。蜻蜓能在1小時內吃掉40只蒼蠅或者840只蚊子呢,是了不起的捕蟲‘飛將軍’呢。”我把我知道的都告訴了孩子們。“噢,蜻蜓幫我們抓蟲子嘍。”平時不多話的曉宇拍著小手說,“對啊,蜻蜓是我們的好朋友呢,幫我們捉害蟲,我們要愛護它啊。哦,現在蜻蜓的肚子餓了,我們把它放了,讓它去吃害蟲,好嗎?”我提議道,“好!”孩子們齊聲回答。我一放手,蜻蜓展開翅膀,圍著活動室優美地畫了一個圈,好像在和我們說再見,然後呼地一下,飛出了活動室,孩子們跳起來,拍著小手追出活動室歡呼道:“噢!小蜻蜓飛走了。”“小蜻蜓去捉蟲子了咯。”······活動後,我請孩子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檢視有關蜻蜓的資料和圖書,鞏固所學的知識。
教學反思
我們的孩子是新入園的小班孩子,年齡小,注意力和自控能力較弱,易受外界影響。小班的孩子特別喜歡小昆蟲、寵物等小動物。因此,我組織活動時,小蜻蜓的突然來訪,轉移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引發其探究小蜻蜓的興趣。我及時抓住這教育契機,生成《認識蜻蜓》的科學探究活動,小蜻蜓客串了一回活教材,既形象又生動,比看圖片和說教更加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實作為科學探索物件。”我們幼兒教師,在設計教育活動時,要以孩子年齡特點和實際出發,教育內容與幼兒興趣相結合,及時抓住教育契機,注重啟發幼兒探究科學的興趣,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保護益蟲的情感,使幼兒獲得相關的知識與經驗,並伴隨他們的一生。當然,並不是說每個突發事件都象以上那樣做,要根據實際情況、知識性、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需要等等,不能因為一次成功的教學活動而沿用下去,這樣會適得其反。
小班新音樂教案《小蜻蜓》及活動反思 篇4
設計意圖:
因為夏天快要到來了,為了讓小朋友們瞭解夏天的小昆蟲,知道小蜻蜓的習性和特徵,特此設計了次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讓小朋友瞭解蜻蜓的身體結構特徵。
2、情感目標:讓小朋友在繪圖的過程中感受到蜻蜓的對稱美。
3、技能目標:讓小朋友繪畫蜻蜓,並能畫出各種動態的小蜻蜓,並新增相關景物,豐富畫面內容。
活動重點:
讓小朋友仔細觀察蜻蜓的特徵。發現蜻蜓的主要特徵。
活動難點:
讓小朋友抓住蜻蜓的特徵,畫出小蜻蜓和不同形態的小蜻蜓。
活動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認識小蜻蜓,瞭解它的主要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
教具準備:小蜻蜓的範畫一幅,示範用紙,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匯入課題:
1、今天老師給小朋友猜個謎語,小朋友可要仔細聽了:"小小飛機大眼睛,兩隻翅膀輕又輕,飛東飛西忙不忙,消滅害蟲有本領。"老師請剛才仔細聽的小朋友來回答問題(小朋友真聰明,謎語猜對了。)老師還有問題問小朋友:
提問:
1、小朋友知道小蜻蜓長什麼樣嗎?
2、他喜歡在什麼地方飛來飛去,做什麼?
小結:小蜻蜓的身體細長,有兩對透明的大翅膀。我們經常看到蜻蜓飛得很低用尾巴點水,這是她在產卵。它喜歡捕食蒼蠅,蚊子,飛蛾等。是大自然中有害昆蟲的天敵,我們要看護小蜻蜓,不能傷害它。
二、示範與討論
(1)教師出示示範畫小蜻蜓,講解作畫步驟。
1、在紙上的中間畫兩個大大的眼睛,眼睛是對稱的,老是有個蜻蜓的眼睛為什麼那麼大呢?有沒有小朋友知道,舉手告訴老師……總結:哦,原來蜻蜓的眼睛是複眼,是由成千上百隻眼睛組成的,能看到四面八方的東西,所以很大。是不是很神奇啊。
2、現在小蜻蜓的眼睛畫好了,接下來畫蜻蜓的翅膀,它的翅膀有兩對,薄薄的,透明的,翅膀的兩端有紅色的翅痣,在飛行時,能夠防止震動,保持平衡。
3、翅膀畫好了,下面畫它的身體腹部,是不是像個長長的U字啊。然後是畫它的尾巴,長長的。
(2)畫出小蜻蜓向不同方向飛的形態
1、小蜻蜓的樣子不變,只要改變它的方向就可以了,啟發幼兒畫出各種飛行方向和動態的小蜻蜓,要求把蜻蜓的眼睛畫的大大的,身體細細的。
2、在畫面上新增景物,大樹什麼的都可以
3、鼓勵幼兒畫出景物,並大膽塗色,注意構圖合理
三、引導評價:
將幼兒作品貼在作業欄中,互相欣賞,說說那些蜻蜓畫的漂亮,那些畫的內容豐富。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屬於學前藝術領域,《幼兒園教育新綱要》指出:“(幼兒教育)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操作活動,使他們感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作為教師的我要成為引發者、支持者和引導者,使幼兒獲得樂學、會學。整個活動以遊戲化、情節化的形式展開。活動中,我創設了良好的遊戲情節,提供了豐富的、開放性的教、學具,充分調動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使孩子始終在積極的狀態中自主地學習。活動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加註重對幼兒能力、習慣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