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樂公開課《乘白雲盪鞦韆》教案(附反思)

小班音樂公開課《乘白雲盪鞦韆》教案(附反思)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班音樂公開課《乘白雲盪鞦韆》教案(附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動目標:

  1、願意藉助道具紗巾用動作表現音樂中的旋律變化。

  2、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內容,學唱歌曲。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體驗歌曲中的歡快情緒。

  活動準備:

  (1)戶外活動時帶幼兒欣賞天空中的白雲。

  (2)活動前進行活動:藉助道具紗巾用身體動作進行白雲造型,如:大象白雲、小魚白雲、小烏龜白雲等。

  (3)教具準備:小松鼠頭飾每人一個 白雲圖片一份 紗巾每人一條 小松鼠圖片一個

  活動過程:

  1、感知並熟悉曲子的A段,並用動作表現A段音樂。

  (1)出示小松鼠圖片,匯入活動師:小朋友看,這是誰呢?(小松鼠)今天小松鼠來到了草地上,他抬頭一看,天上的白雲可真漂亮啊!小朋友看看,這些白雲都是什麼樣子的?

  (2)出示白雲圖片,請幼兒說說白雲像什麼?你還見過什麼樣白雲,請幼兒用紗巾來做道具用身體進行白雲造型。過渡:聽,白雲飄來了。

  (3)播放音樂,請幼兒認真聽一遍。

  (4)幼兒用紗巾隨音樂做白雲飄蕩的律動。

  2、感知並熟悉B段音樂,師幼共同創編動作並表現音樂。

  (1)師:小松鼠看到這麼美的白雲在飄,心想,我要是能到白雲上盪鞦韆該多好啊!正想著,這時來了一位小仙女,把小松鼠放在了白雲鞦韆上,小松鼠可高興了。(教師操作圖片,演示小松鼠盪鞦韆)

  (2)放音樂,繼續操作圖片,幼兒感知樂曲旋律。

  (3)師幼共同編盪鞦韆的`動作,也可以提醒幼兒兩人一組表現盪鞦韆的動作。

  (4)幼兒隨旋律用紗巾來表現B段音樂。

  3、完整地進行音樂遊戲2—3次。

  (1)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整地欣賞音樂,並分辨兩段音樂的不同。

  (2)第二次播放音樂,請幼兒聽音樂用紗巾來做動作。

  (3)第三次播放音樂,變換B段的表現方式,請兩個幼兒合作表現B段的盪鞦韆的音樂。

  4、結束活動:

  小松鼠累了,想休息了,我們也休息一下吧,教師逐一收回頭飾和紗巾,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活動實施下來,發現幼兒對A段歌曲學習比較困難,而且不樂意跟著表現歌曲,在老師的啟發和指導下,會跟著拍子做上下、左右搖擺的動作;B段的爵士樂比較活潑,加上讓幼兒共同配合表演盪鞦韆這一幼兒感興趣的遊戲,幼兒情緒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而且氣氛非常活躍,看到孩子們生動有趣的表演,真是讓人忍俊不禁。所以,這節活動總體來說很適合我們的孩子。在用紗巾變動物造型的時候,孩子們一拿到紗巾時都很高興,拿著紗巾擺來擺去的,當老師提出要求——用紗巾變動物(大象)造型的時候,大部分的孩子都能用紗巾做出大象長長的鼻子,並隨著拍子搖擺,只有1個孩子沒有參與表演,變小魚的時候幼兒就覺得有些困難,有的幼兒會把紗巾放在身體後面當魚尾巴左右搖擺,有的幼兒則不會(如:苗嘉豪、李佳俊,這兩個孩子本身在動作協調性方面就很差,而且模仿能力也較差,所以站在原地不動)。雖然這是課前準備時讓幼兒練習過,但由於幼兒協調能力等的限制,對幼兒來說還是有點困難。

  由於幼兒年齡比較小,組織活動時間較長,個別幼兒已經不耐煩,坐不住了,所以在積極引導這一塊做得不夠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