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設計教案

將相和教學設計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將相和教學設計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將相和教學設計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以及廉頗知錯就改的好品質。

  3、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絡及各段與整篇的關係,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二、教學過程

  (一)、揭課題,曉背景。

  1、同學們,上課前,我們來聊聊一本書《史記》,把書翻到95頁的“資料袋”。史記是由西漢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其中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峙,戰火頻繁。而秦國又數七雄之中最強悍,常常侵犯別的國家,被其他諸國稱為“虎狼之國”。我們來看看春秋戰國的形勢圖。大家可以看到,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處於兩大強國之間。當時秦國全力進攻楚國,不能集中兵力對付趙國,主要用威脅的手段佔趙國的便宜。《將相和》這個故事就始於較強勢的秦國和較弱勢的趙國之間。(課件:戰國形勢圖)

  2、出示課題:(課件:課題)將相和(板書),齊讀課題,解釋課題:“將”是誰?“相”是誰?“和”是什麼意思?

  (二)、初讀課文

  1、現在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

  2、老師這有幾個詞語,在我初讀課文的時候也覺得有幾個字比較容易讀錯,你們能正確地讀出來嗎?(課件:生字新詞)允諾膽怯拒絕乘機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

  3、詞語會讀了,課文你們讀懂了嗎?課文有幾個故事組成?找出每個小故事的起止,並用適當的小標題概括每個故事的內容。(指名說一說)

  4、其實這篇課文有個特點,每個故事結束之後,都有個小結段,快速地瀏覽課文,這出這幾個小結段。(指名說,出示課件)

  5、同學們把這幾個小結段齊讀一遍,邊讀邊思考:能不能從中找出關鍵詞以小標題的形式來概括這幾個故事嗎?(齊讀句子)好,誰能來說一說?(指名說)

  (澠池之會:這是一次在澠池的會見,文言文中“之”有“的”的意思,你可以把“之”加進去再說一說嗎?)

  6、板書小標題,強調“璧”的寫法。

  7、我們再來看前兩個小結段,前一句話總結了上文的故事,後一句話引出了下面的故事,我們把這樣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段叫做——過渡段。對,過渡段能更便於我們瞭解課文內容。

  8、再讀故事,明晰每個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三)、精讀課文,深入體會人物形象。

  1、弄清將相和的前因後果。透過課題我們就能知道藺相如和廉頗最後和好了,這也說明他們之前不和。不和的原因是由什麼引起來的?和的原因又是什麼?(也可以用小故事的標題來回答)

  2、你覺得趙王應該升藺相如為上卿嗎?藺相如是靠什麼升為上卿的?再讀三個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體會藺相如的過人之處。

  A抓住”騙”完成完璧歸趙。

  1討論完璧歸趙的起因是什麼?結果怎樣?

  秦國作為當時最強的國家,以城換璧是誠心誠意的嗎?你從哪看出來的?

  藺相如識破了秦國的騙局,他是怎麼做的?從中你體會到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進行討論,演一演。

  總結: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為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中體會到了他的機智勇敢。

  B抓住”逼”完成澠池之會。完璧歸趙後,秦國兩次打敗趙國,在這種情況下,秦王約趙王在澠池相會,澠池會上發生了一件什麼事?結果是什麼?秦王是如何侮辱趙王的?藺相如何反應的?為什麼逼?如何逼?結果怎樣?,(抓住藺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

  C抓住”避”完成負荊請罪。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尊嚴和利益,對敵人寸步不讓,相反,對於居功自傲的廉頗老將軍的態度又怎樣?

  (1)如何避開廉頗,不跟廉頗見面?(2)手下如何看待?(3)怎樣說明原因的?

  你這一事件中,你又讀出了藺相如身上怎樣的品質?

  總結:同樣是語言描寫,人物的個性不同,語言也不一樣,以後在描寫人物時,必須體會人物的個性。

  三、總結

  (一)、這三個小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麼?

  (二)理清文章條理: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獨立的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係是怎樣的?最後咱們想一想:藺相如為什麼能機智勇敢,胸懷開闊?廉頗為什麼勇於改過?因為愛國。

  四、結尾。

  最終,廉頗和藺相如和好了!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如此說來,趙國本應更加強大,可是最後還是秦國統一了六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史記》中寫的清清楚楚,同學們可以詳細地讀一讀《龍門靈秀》中《廉頗》。而且《史記》中寫人的藝術課遠不止“品其言,知其人”而已,(出示課件)希望同學們能在歷史長河中盡情遨遊,在《史記》中認識更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

  拓展:讀《硬脖子的洛陽令》,思考《硬脖子的洛陽令》:硬脖子指的是什麼性格特點?本文是透過哪幾件事寫出了他的這個性格特徵?這幾件事是什麼關係?

  教學反思1

  《將相和》一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本組課文由名著選段組成。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透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我前後用兩個課時進行了本篇課文的學習。第一課時重在閱讀,兼以掃除字詞障礙、介紹課文出處、作者生平、故事背景,梳理三個小故事,並瞭解三個小故事的因果關係,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學會讀、讀中學,我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用閱讀的力量為第二課時的人物分析,語言分析打下了基礎。第二課時對人物進行逐步分析,透過三個小故事,逐步豐滿人物形象。

  第一課時時,在匯入時,我選擇以名著為媒介,介紹《史記》。向學生交代《將相和》的時代背景:兩千多年前,我國曆史上有一個時期叫做戰國時期。當時,比較強大的國家有七個,分別是——秦、楚、齊、趙、燕、魏、韓,也稱戰國七雄。七個國家都想一統天下,因此戰火連年。然而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是秦國,也稱虎狼之國,位於趙國的西面。而趙國的東面則是富強的齊國。趙國處於兩個大國之間,行事處處小心。更何況,當時的秦王是一個兇狠殘暴、陰險狡詐、不守信用又貪得無厭的人。趙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透過"戰國形勢圖",讓學生了解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情況,激發學生對當時歷史的好奇,從而產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因為學生年齡段,對於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成功地把他們帶進課堂,帶進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故事。

  透過請同學讀課文,疏通生字詞;齊讀課文,說明"將"是誰?"相"是誰?透過自讀課文,學生給每個小故事加上標題,主要是訓練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並進行板書。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予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再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目的是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其後,我在學生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在多媒體PPT上進行呈現。最後,留下課後問題"你認為藺相如、廉頗是個怎樣的人?"

  教學反思2

  第二課時時,我決定採用以讀為主要教學手段,分析人物形象。其實,要讀懂這個故事並不難,但要真正讀懂藺相如、廉頗還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因此,我設計多層次地訓練學生的朗讀,希望能透過讀,讓學生找到感覺,身臨當時歷史環境中。透過學生的讀來展現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藺相如的足智多謀、能言善辯;廉頗的驍勇善戰、知錯就改,以及二人的共同的愛國心。在讀有關描寫藺相如的句子時,我用不同的激勵語言鼓勵學生,當學生讀出了膽識過人的藺相如,我會稱讚"好一個膽識過人的藺相如";當學生讀出理直氣壯的藺相如時,我會肯定"多麼理直氣壯的藺相如啊!"這種激勵手法,實是想讓學生真正的投入課文中,潛移默化,從各方面去深入體會藺相如的性格特點。漸漸地人物形象在學生的朗讀中鮮明瞭,精神品質也逐漸在學生們頭腦中清晰了,那麼以讀為本的教學設計在學生多層次讀的訓練中順利完成了,並隨機板書。

  最後,我對本文的語言進行的總結,希望學生在以後的習作中有所進益。即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矛盾的發生、發展與結果依次展開;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都是對人物刻畫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的;用詞力求簡潔、精準。

  本次教學中,我與學生共同完成了對故事的分析,對人物的分析,對語言的分析。課堂節奏較為緊湊,對於重點的把握較為準確。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學生投入興趣較大。但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當更注意讓學生成為主體,更多地讓學生的主體性突出。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另外,在以後的備課中,應當更加仔細,對小細節進行雕琢。總體來說,本次教學較為成功。一個完美的課堂需要反覆的雕琢,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發現自己的不足,積極改正,從而不斷提高自己。

將相和教學設計教案2

  一、揭題質疑

  1、出示課題。理解:“和”,就是和好。

  2、質疑激趣。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麼?

  “將”和“相”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為什麼和好?

  二、初讀感知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3、快速瀏覽全文,把“將”、“相”的名字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

  三、理清層次

  1、這三個故事分別用了哪幾個自然段來敘述的?

  2、交流。

  完壁歸趙(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

  澠池之會(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國威,又立新功。

  負荊請罪(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四、深入研讀

  1、你覺得廉頗和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麼?課文中哪個地方描寫了將相的不和?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從廉頗的話中能讀懂些什麼?(廉頗內心的不服氣、不滿、妒忌……)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頗所說的僅僅靠一張嘴,沒什麼能耐?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劃出重點語句,寫出感受。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指導幾個重點句子的理解。

  (1)“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直到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說著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讀這段話,從中你發現了藺相如得什麼特點?從哪裡看出來的?

  “……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

  “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

  ②體會藺相如在說這些話時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說的話。

  (2)到了舉行點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自讀這段話體會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3)“藺相如一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藺相如也叫人記下來,所在澠池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①讀讀這段話,想象當時的情境。澠池會上藺相如為什麼逼秦王擊缶?秦王擊缶後為什麼“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②從這裡可以看出藺相如得什麼特點?

  “我就跟你拼了”──捨身救主,維護趙國的尊嚴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為趙王擊缶。”──不畏權勢

  (4)綜上所述,藺相如靠的並不是一張嘴,學生總結靠著聰明才智、機智勇敢和不畏強暴的精神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3、廉頗開始很不服氣,後來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是什麼原因讓他改變了呢?

  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廉頗聽了這話心裡在想什麼?

  4、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這時候兩人相見會說些什麼呢?

  5、你認為廉頗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為人坦率)

  6、說說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7、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絡,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又是第三個故事的原因)

  五、課後延伸

  1、同學課後去閱讀有關的書籍,瞭解一下後來秦國滅了六國,趙國也包括在內。那麼趙國後來怎麼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命運呢?

  2、閱讀根據《史記》改編的其他小故事。

將相和教學設計教案3

  教材分析:

  《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課文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詞語“理屈詞窮、絕口不提、理直氣壯、允諾、完璧歸趙、無價之寶”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3、給課文事件加小標題,搞清之間的內在聯絡及各事件與整個故事的關係,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藉助小標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1、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絡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教學準備:

  廉頗的話提前分句列印。

  創新與突破點:

  1、課文長容量大是本篇課文特點,為避免繁瑣教學,面面俱到,緊緊圍繞主人公的活動為中心,透過對主人公的動作、語言的描寫內容進行讀、思,去理解內容,體會人物思想。

  2、讀在語文教學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徑。本節課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體會。在本課充分運用學生的默讀、個人感悟朗讀、男女生齊讀、聯絡人物身份針對性演讀等多種方法。

  3、板書設計以師生板書有機融合為特色,以將、相、和與三個故事兩條主線力求體現教學重難點的解決。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直接匯入,理清前因後果:

  些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前、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將相和》。(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自由讀書,思考:將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個事件組成的?(生讀書)

  交流:將相和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相會)、負荊請罪三個事件組成。由學生交流並認真板書在黑板相應位置,齊讀後任選其一交流主要內容,進一步思考:這三個事件在文中的敘述順序能否顛倒?並自由選擇關聯詞“因為…所以…”“只有…才…”理清前因後果。

  二、讀書評價,感悟廉頗其人:

  同學們想一想:在這三個事件中,有一位貫穿始終的靈魂人物,他是誰?(生交流)對,卿相藺相如,也就是將相和中的“相”(板書:藺相如)。我們也注意到在剛才的講述中,同學們注意到經歷了完璧歸趙之後的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為士大夫(板書:士大夫),澠池之會後的藺相如被封為上卿(板書:上卿),可謂平步青雲,書上特別說明的是職位比廉頗還高。

  那作為同朝為官、戰功顯赫的大將軍廉頗此時對藺相如作何評價呢?找到廉頗的話,誰來讀讀?(抽生讀書)數一數,廉頗說了幾句話。來,先看第一句。(貼第一句: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每個人,你現在就是廉頗,就說這句話,(抽生讀書)感覺這廉將軍什麼樣?(預設: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氣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氣,相機板書)(貼第二句: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第二句,自己讀試試。(抽生讀書)聽出廉將軍對藺相如什麼態度了嗎?(預設:看不起,不屑一顧,相機板書並補充強調:一張嘴,爬到我頭上去了。覺得藺相如有沒有真本事?所以他的決定就是(貼第三句: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一起讀。

  有一個詞叫“言為心聲”,意思是透過聽一個人說的話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裡是怎麼想的,是個怎樣的人。聽了廉將軍這短短的三句話,你彷彿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廉將軍在你的面前?(預設交流:耿直暢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相機板書)作為一員武將,廉頗之所以這樣率直地表達不滿,是因為他一直站在誰的角度?引導學生再次讀書,找到三句話中的同一個人稱:我,從而點明:廉頗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難以全面,帶有很大的片面性。題目是將相和,此時的將相之間是和還是不和?引導學生用“將相之所以不和,是因為藺相如————,還因為廉頗————”來從表象和實質兩個層面感悟:將相之所以不和,表面看是因為藺相如的官位比廉頗高,實際是因為廉頗的錯誤認識:藺相如沒有本事,只靠說嘴皮子就作了比自己還高的官。

  三、友情調解,感悟藺相如其人:

  既然是廉將軍的認識出現了問題,那咱們就來幫幫廉將軍,全面瞭解瞭解藺相如這人吧!既然廉將軍認為藺相如是靠一張嘴被封為上卿的,那我們就從藺相如所說的話開始研究。

  邊快速默讀課文,邊提筆用直線畫出藺相如說的話。(提醒大家,藺相如說話的內容都在引號中。)

  好,來,按課文敘述順序交流你畫出的內容。(抽生交流)

  1、臨危受命

  同學們,請思考:藺相如的這番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趙國的君臣都為難想不出辦法的時候)用一個詞就是——臨危受命(板書)。那我可不可以這樣認為:藺相如太聰明瞭,所以趙王一問他怎麼辦,他就不加思索地說了這番話?為什麼?引導學生交流:想了一會兒,也就是他經過慎重思考以後,那這時他會怎樣地說這番話?你來補充: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地說。(預設交流:斬釘截鐵、堅決、胸有成竹、擲地有聲)太好了,所有的男同學我們都是藺相如,端起書一起來胸有成竹地讀書。同學們,這是藺相如的辦法,也可以說這就是藺相如對趙王作出———(承諾),要麼以璧換城,要麼完璧歸趙。

  2、略施小計

  來,繼續交流藺相如的話。抽生讀“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好,同學們,就這句,真話假話?那就這句假話,你覺得藺相如此時說得妥不妥?為什麼?(生交流,引導:不只是妥,還很巧妙,先看看秦王拿到和氏璧時的表現即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這時,以璧換城已不可能,唯有沉著冷靜地和秦王鬥智鬥勇,以求完璧歸趙。

  3、理直氣壯

  和氏璧既然已經回到自己手中,藺相如再說話可就——理直氣壯了。誰能讀出藺相如理直氣壯的話來?(抽生同時提醒學生:現在,我們就是秦王,聽聽藺相如的話。)

  秦王們,你心裡想什麼?(預設交流:可別真的摔碎了和氏璧,哎喲,這可不行……)也恰恰是這個“撞”字,你看出藺相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交流:勇敢、無畏。)是啊,這真是寧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大無畏精神呀!板書。

  4、大大方方

  我們來合作讀讀第九段,我讀旁白,大家讀藺相如的話。

  同學們,放下書,回顧完璧歸趙的故事,我們可以用這樣一組關聯詞來總結:在這場和氏璧的爭奪戰中,之所以有“完璧歸趙”的結果,是因為-----、(生添:藺相如不畏強敵,勇敢機智,……)

  5、不辱使命

  當然,作為強大一方的秦國對趙國的威脅並沒有因此結束,幾年後的澠池之會中,藺相如更是面對秦王對趙王的的侮辱,說出了怎樣的話?(生讀藺相如的話)來一起告訴廉頗,藺相如是靠的耍耍嘴皮子立功的嗎?靠的是什麼?(預設交流:面對強敵,藺相如靠的是拳拳愛國之心,過人的謀略和勇氣取勝)

  6、顧全大局就是這樣一位在敵人面前勇敢無畏的上卿,面對廉頗的這些片面評價時卻說出了怎樣的話?(抽生讀),你聽出了什麼?(預設交流:藺相如迴避廉頗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利益。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

  四、將相之和,品名著之魅力

  同學們,我們尚且聽出了藺相如的識大體、顧大局,更何況是大將軍廉頗呢!來看60頁的插圖,廉頗與藺相如共同的愛國情懷成就了一段“將相和”的佳話。畫面定格在“負荊請罪”這個歷史瞬間,我們不妨化靜為動,在腦海中想象一下兩人見面會使怎樣的情景,他們會說些什麼。好了,同學們,發生在20xx多年前的這段故事,能夠流傳千古,除了因為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還因為閃爍著人性光輝的意義,我讀完以後最大的感觸是: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背上能負荊。送給大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