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初三下冊《三塊錢國幣》教案
河大版初三下冊《三塊錢國幣》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河大版初三下冊《三塊錢國幣》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目標
1、瞭解獨幕劇的特點。
2、分析劇中人物形象及語言、情節安排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3、體味形象、生動、富於個性的人物語言,欣賞戲劇蘊含的輕鬆機智的詼諧和幽默。
4、學習劇中大學生楊長雄的正義感和同情心;認識舊時代闊太太身上的霸道和自私。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李健吾先生曾說:“我們寫戲、演戲是‘巴結’群眾,而丁先生寫的戲是征服觀眾。”他所說的丁先生就是丁西林,被人稱為“獨幕劇的聖手”。今天我們看看這“聖手”是“名不虛傳”呢還是“名不符實”。
二、簡介作者作品。
丁西林(1893—1974),字巽甫,原名丁燮林,江蘇泰興人。青年時期留學英國,在伯明翰大學攻讀物理學和數學。1920年,留學歸國。之後曾歷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國立中央研究所所長。自幼喜愛文藝,從事業餘戲劇創作,逐漸成為“五四”以來致力於喜劇創作的有影響的戲劇作家之一。可以說,他既是一個出色的劇作家,又是一個傑出的物理學家,“科學(物理)與藝術(戲劇)思維”相反相成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五四”時期以《一隻馬蜂》、《壓迫》等世態喜劇而蜚聲劇壇。之後曾一度沉默,在抗戰熱潮中,又重新提起了筆,先後發表了《三塊錢國幣》、《等太太回來的時候》、《妙峰山)(多幕劇)等喜劇作品。
他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一位有獨特風格的喜劇作家,特別是在獨幕劇方面,成就突出,被譽為“獨幕劇聖手”。他的創作深受英國近代喜劇(尤其是幽默喜劇)的影響,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喜劇模式,善於從人情世態中尋找喜劇因素,把英國式的基於語言技巧和行為矛盾的幽默喜劇風格,都帶給了國人。其創作的出發點,往往不是社會、歷史、現實中的“問題”,也不是“懲惡揚善”的倫理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個喜劇家的直覺,去發掘生活中的喜劇因素,結構具有喜劇意味的戲劇。選材大多侷限於知識分子階層;戲劇衝突無非是戀愛、婚姻關係和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心理;而藝術上最大的特點是機智和幽默,他的劇本里充滿了機智、幽默的警句,是以語言自身的戲劇性來直接獲取效果的。
其中,《三塊錢國幣》寫於1939年,顯示出了劇作家善於從人物性格差異與碰撞中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喜劇性的特殊才能。
三、感知課文,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獨幕劇是19世紀後期才開始流行起來的一種戲劇形式。它的主要特點是短小精悍。全劇在一幕內完成。由於獨幕劇的演出要受到較為嚴格的時間、劇場等條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劇情不能太繁雜,要求情節結構更加精練集中,矛盾衝突的展開也要較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本劇為獨幕諷刺喜劇,劇情簡單。女僕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吳太太的一隻花瓶,吳太太強迫她按原價賠償三塊錢國幣。住在同院的大學生楊長雄極為憤慨,與吳太太發生口角。楊氣急之下摔碎另一隻花瓶,無可奈何地送上三塊錢國幣,完成全劇。
四、理清情節,把握課文結構。
1、情節概括
開端——吳太太繼續開幕以前的口角,成眾來找楊長雄下開棋
發展——圍繞李嫂該不該賠花瓶和該不該典押李嫂的鋪蓋,吳楊二人進行正面交鋒
高潮——楊忍無可忍,打碎另一隻花瓶
結局——楊無可奈何,賠償吳三塊錢國幣
2、矛盾分析
全劇圍繞花瓶事件展示主僕之間(虛寫女僕打碎花瓶、賠不起、以鋪蓋抵押、被辭退等情節)、大學生與吳太太之間的矛盾衝突(焦點)。(矛盾集中,結構嚴謹)
著力描寫他們之間的三次交鋒:
第一次,爭論的焦點是李嫂該不該賠花瓶;
第二次,焦點是該不該典押李嫂的鋪蓋;
第三次,是由大學生罵女主人是“一個無恥的潑婦”引起。
3、課文結構分析
三次交鋒,層次清晰,將劇情逐次推向高潮。結尾以打碎另一隻花瓶解決衝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作者這樣安排劇本的結構與衝突,能更好地展開情節,突出問題。如果只寫李嫂打碎花瓶,賠不起,被辭退等,而沒有楊長雄與吳太太之間的三次交鋒,情節就會很單調,而且不足表現楊長雄的正義感和同情心,也無法顯示吳太太的尖酸刻薄和對窮人的欺凌壓迫。出人意料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留給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收到了傳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藝術效果。
結構人物劇情
開端吳太太自言自語埋怨女僕
楊長雄坐著看書與友下棋
發展吳太太逼僕賠錢典押鋪蓋
(兩次交鋒)楊長雄不應賠錢不應典押
高潮楊長雄忍無可忍打碎花瓶
吳大大爭吵謾罵不依不饒
結局楊長雄握緊拳頭掏出紙幣
吳太太一時語塞搶過紙幣
五、把握主題思想。
全劇圍繞花瓶事件展示主僕之間、大學生與女主人之間的矛盾衝突,表現了大學生的正義感和同情心,揭露了闊太太的自私和狡辯,也一定程度地諷刺了警察的趨炎附勢。
喜劇應“從那最平淡的事件裡反映出真實”(丁西林語,轉引自柏李《會見丁西林先生》)本劇把看似平淡無奇的事件,安排點染得波瀾起伏,表現了富有現實意義的主題。
第二課時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吳太太:
自私吝嗇,尖酸刻薄,蠻橫潑辣,缺乏同情心的富太太。
1>舞臺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詐是一條公例,她是一個例外”——按常理,吳太太作為一個外省人,本應受本省人的欺詐自己也有寄人籬下之感,可是吳太太恰恰相反,她破了例。
2>開場就指桑罵槐的不停的嘮叨——出言不遜,尖酸刻薄,得禮不讓人。
3>女僕李嫂無意中打碎了一隻花瓶,吳太太就逼一個身上只有三毛錢的下人賠償三塊錢國幣——自以為有道理,富有但吝嗇小氣,缺乏同情心的闊太太。
4>和楊長雄的三次交鋒——典型的庸俗的小市民習氣;胡攪蠻纏(得禮不讓人,無禮攪三分),潑辣狡辯。
5>她聽到楊長雄說她是“一個無恥的潑婦”,便不依不饒,一逼再逼,甚至謾罵:“剛才你很會說話,怎麼現在連屁也不放了?你罵了人你不承認。你罵了人你不敢承認。這才是無恥。是的,無恥!下流!混蛋!”——蠻橫粗俗的潑婦罵街;得禮不讓人,尖酸刻薄。
抗日戰爭時期從外省避難來到西南某省城居住。是一個習慣於養尊處優又充滿市儈氣的女人。自私、刻薄、欺軟怕硬、胡攪蠻纏、得理不讓人,無理攪三分,她嘮叨、狡辯、出言不遜。這是一個作者著意諷刺的反面形象。
2、楊長雄:
有正義感、同情心,機智幽默,能言善辯。
1>舞臺提示:“如果外省人袒護外省人是一條公例,他是一個例外”——作為抗戰期間上千流離顛沛的大學生之一,遇到同是外省人的吳太太本應同病相憐,共度患難(袒護包庇),可楊長雄堅持正義,見義勇為,好打抱不平。
2>為李嫂抱不平,義憤填膺地和吳太太論情,說理,講勢,爭辯說李嫂是個“低階窮人”,賠不起,再說“孃姨有打破花瓶的機會”、“權利”,“而沒有賠償花瓶的義務”,仗義執言,這就反被動為主動,徹底駁倒了對方。義正詞嚴,慷慨激昂,以彼此之道還施彼身——見義勇為,正直善良,能言善辯,機智幽默,富有同情心正義感。
3>理屈詞窮的吳太太露出潑婦罵街的本相後,楊長雄忍無可忍,把吳太太的另一隻寶貝花瓶砸碎——凸現見義勇為的性格,但同時也說明他容易衝動,缺乏鬥爭的經驗和策略,只能砸碎花瓶出出氣罷了。卻也更反襯出吳太太的無禮蠻纏,令人厭惡。
“愛管閒事”的大學生。他敢想敢說,鋒芒畢露,仗義執言,好打抱不平,雖然他不善口角,但由於道理在他這一邊,所以義正辭嚴,駁斥有力,使得能言善辯的吳太太理屈辭窮。對這一人物,作者既肯定其正義感和鬥爭精神,又對其書呆子氣和失之簡單的鬥爭方式作了適度的揶揄。
3、成眾:
沉著穩重、幽默
1>面對楊長雄的氣憤則說道:“和一個女人打架?不大妙。可是我贊成給她一個教訓。”
2>當吳太太要他證實楊長雄罵人,他則說:“對不起,我在下棋,沒有留心到我四周圍的環境。”
總結
吳太太吝嗇、自私、尖酸刻薄,
逼人太甚、缺乏同情,潑婦罵街、胡攪蠻纏
楊長雄敢想敢說、仗義執言,模仿訴苦、嘲笑對手,
見義勇為、助弱抑強、性格剛烈
成眾沉著穩重、不乏風趣,冷眼旁觀、暗中助友
二、欣賞戲劇幽默、詼偕、富有諷刺意味的語言風格。
(1>舉例:
開頭人物介紹:
A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侮是一條公例,她是一個例外。(吳太太)
B如果外省人袒護外省人是一條公例,他是一個例外。(楊長雄)
C如果一個人厭惡女人的口羅嗦,喜歡替朋友排難解紛是一條公例,他好像是一個例外。(成眾)
D如果一個女傭只有賺錢,不會貼錢,只有正當的或不正當的增加財產,還會損失財產是一條公例,她確實是一個例個。(李嫂)
E如果警察應該尊重權威、專門招呼汽車是一條公例,他不是一個例外。(警察)
上述人物介紹,表面上語調輕鬆,語言直白平實,實際上,透過這些語言,鮮明的愛憎褒貶是以極富個性化的方式表現出來的。透過上述人物介紹,我們彷彿看到了吳太太的潑婦形象,楊長雄的見義勇為,警察的趨炎附勢。
戲劇語言人微言輕刻畫戲劇人物的主要手段,在《三塊錢國幣》中是非常成功的,也是極富個性的。類似的語言在劇中比比皆是,需要加以仔細品味。
(2>主要手法。
A、以彼此之道還施彼身——模仿吳太太語調理論,好像是抱怨成眾,實際上是對吳太太的嘲諷,充滿機智和詼諧。
B、大詞小用——“進攻”、“被迫抗戰”、“巨大賠款”等;使衝突更加形象,凸顯人物形象。
C、辯論的口氣——使日常的小衝突顯得嚴肅莊嚴,有助於突出人物性格。
D、新穎的名詞——“高階的窮人”等,機智幽默。
三、鑑賞課文藝術特色。
1、構思精巧,開頭和結尾尤具特色。
戲是從一派爭吵聲中開場的,這使戲從一開始就聚焦在主要衝突“該不該要打破了花瓶的李嫂賠三塊錢”,略去了李嫂打碎花瓶這一事件的真正起因,“作者越過事件的真正發端,把起點放在一個處於持續狀態的'動勢中,勾起了觀眾對於幕前情景的遐想。”(胡寧容:《談丁西林獨幕喜劇的特色》)正是這場並未寫出的口角,給全劇定下了一個激越的基調。幕一拉開,舞臺上就已戰火瀰漫,緊緊地抓住觀眾的心。本劇的結尾尤其給觀眾留下難忘的印象。吳太太一逼、再逼、三逼,楊長雄一忍、再忍、三忍,已是劍拔弩張,一觸即發,此時楊長雄故意走到吳太太的面前摔碎另一隻花瓶,全劇就這樣在最後一個沒有完成的動作上戛然而止了。“這樣的結尾,象交響樂,在最強烈的高潮時突然‘以千鈞之力一下收住,剎時萬籟俱寂,令人目瞪口呆,半晌才如夢初醒”’(吳啟文:《丁西林談獨幕劇及其他》),令觀眾聯想萬千。
《三塊錢國幣》的這種開頭結尾方式使全劇始終處於一種急風暴雨的動態程序之中,也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態度。
2、本劇的語言俏皮幽默。
所有的語言純乎出於角色的性格,看似平凡,但在此情此景下,不由人不露出會心的微笑。楊長雄模仿吳太太一上場時說話的腔調,表面上是抱怨成眾,實際上是嘲諷吳太太,充滿機智和詼諧。楊長雄滿口“如果”“也許”“因為”的學生腔式的演說詞令和吳太太的潑婦罵街的不和諧的交織,顯出吳太太的不可理喻,也給楊長雄這番慷慨激昂的辯論塗上了一層喜劇色彩。成眾的臺詞不多,但短促、風趣的語言已充分表現了他“自然而不自覺的幽默”。
3、伏筆的使用也是本文構思的一大特色。
劇中吳太太兩次拿起現在僅存的一隻花瓶端詳,極言她對花瓶的喜愛和對打碎的花瓶的痛心,結果,楊長雄故意把這隻花瓶也打碎了,並主動送上三塊錢。楊長雄按吳太太的邏輯解決了問題,讓吳太太啞口無言。正是由於這些伏筆的使用,造成一種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喜劇效果。
四、練習
1劇中楊長雄和成眾的棋局未完,劇末成眾卻說“和棋”,為什麼?
這句話表面上是說那盤棋局,實際上是十分風趣又一針見血地比喻這場兩敗俱傷的爭吵。吳太太得到了李嫂的三塊錢國幣的賠款,是打了勝仗;楊長雄故意打破第二隻花瓶給了她第二筆賠款,她就等於吃了敗仗。楊長雄說不服吳太太因此打破她的另一隻花瓶來出氣,可以說是打了勝仗;但是一個窮學生平白地賠三塊錢國幣,也可以說是吃了一個敗仗。雙方都有勝有敗,但誰也沒有真正徹底打敗對方,成了“和棋”的局面。
2、成眾從始到終都未參與衝突,也不能左右衝突的發展趨勢,可以把這個人物去掉嗎?
成眾這個人物不是可有可無的。他是作為一個與楊長雄對照的形象出現的,在其冷靜幽默的性格映襯下,楊長雄的見義勇為、富有正義感,卻容易衝動、不講策略的性格顯得格外鮮明、可愛。楊長雄的許多心理活動都是在和他的對話中交代的。雖然他未參與這場舌戰,但每當楊、吳之間的口角趨於白熱化的當口,是他“輕描淡寫”式的話語讓衝突告一段落,使得全劇有張有弛。
丁西林簡介
丁西林,物理學家、戲劇家。曾以熱電子發射實驗直接驗證麥克斯韋速度分佈律;設計新的可逆擺測量重力加速度值;研究不同空氣壓力對摩擦起電的影響及電網路行列式的一般性質;對中國傳統樂器——笛進行了改進;主持創辦南京地磁臺;晚年研究“地圖四色問題”。在建設北京大學物理系、中央研究院及建立該院物理研究所方面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丁西林,原名燮林,字巽甫,1893年9月29日出生於江蘇省泰興縣黃橋鎮。初入小學讀書成績優異。1910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學,1913年畢業。翌年負笈英國,入伯明翰大學攻讀物理學,1919年獲理科碩士學位。蔡元培由歐洲返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後,以“相容幷包,學術自由”為辦校宗旨,不拘一格延聘國內外學有專長的有識之士到校執教。丁西林即於1919年回國,受聘入北京大學任教,先後任物理學教授兼理預科主任,爾後又多次被選為物理系主任。他任物理系主任期間,仿效蔡元培校長,極力延聘優秀人才到系執教,使物理系一時人才濟濟,稱為一時之盛。
丁西林入北京大學後即與系主任顏任光一起,大力提倡實驗工作,建設物理實驗室,親自編寫60多個實驗講義以為倡導,並親自審閱學生的實驗報告,以樹立理論與實驗結合的優良學風。他講授物理課,首倡採用中文而不用英文編寫講義,並從事整理和訂正物理學名詞術語的中文譯法,以利於國人吸收西方科學。他在北京大學任教近10年間,成績卓著,深受學生尊敬,培養了不少學有專長的人才。
1927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出任院長,丁西林出任設於上海之物理研究所所長,併兼任研究員。當時研究院初創,研究所白手起家,經費很少,所需各種器材、裝置和書刊均必須從國外購進。他面對困難毫無懼色,精心規劃,刻苦經營,迄至抗戰前夕,物理研究所已建立了一批能開始進行科學研究的實驗室和一個藏書豐富的圖書館,並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
丁西林任物理研究所所長期間,堅持艱苦奮鬥,銳意創新,功績斐然,深得蔡元培院長的器重和所內人員的尊敬,先後被選為中央研究院代理總幹事和總幹事,奔走於南京、上海、昆明、重慶、桂林之間,風塵僕僕,不辭辛勞,為中央研究院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丁西林抱有教育救國思想,歷來十分重視教育工作。他認為培養國家建設人才,首先必須辦好大專院校和加強中學物理教學工作。為此,他特意將物理研究所的金木工車間擴充為裝置精良的物理儀器廠,從事製造教學所需的分析天平、顯微鏡、經緯儀等。僅1935—1937年間,就生產600套高中物理實驗儀器和3000套初中物理實驗儀器,由教育部統購分發全國各地高中、初中供教學使用。這兩類儀器的設計均由他親自審定,並親自主持編寫實驗講義隨儀器附送,對我國中學物理教學工作的充實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丁西林長期擔任繁重的行政領導工作,但他念念不忘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發表過若干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論文。1917年他在伯明翰大學時,就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員O。W。理查遜(Richardson)教授指導下,以熱電子發射實驗直接驗證麥克斯韋速度分佈律,證明了這個分佈律也完全適用於熱發射電子。他設計了一種新的測量重力加速度g值的可逆擺,既可排除測量轉動慣量的困難,又不必測定擺的重心位置,因而大大降低了測量g值的實驗誤差。l934年他深入地研究了電網路行列式的一般性質,推廣了王季同教授提出的求電網路行列式分子分母的新規則,並依據行列式的一般性質,自然地推匯出這些新規則以及基爾霍夫規則。他還研究了不同空氣壓力對摩擦起電的影響。在聲學方面,他對中國傳統樂器——笛進行了改進。鑑於當時國內的迫切需要,他積極推動地磁的研究及測量工作,主持創辦了南京紫金山地磁臺,填補了我國的空白。從1946年起,他從事研究“地圖四色問題”,先後持續20餘年,花費了不少心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的科技群眾團體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0年成立了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兩個團體。丁西林被選為科普協會副主席。1958年全國科聯和全國科普協會合併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他當選為副主席。繼又出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主任等職,曾先後率領各種文化代表團訪問亞洲、非洲、歐洲許多國家,為增進我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丁西林還熱心從事文藝創作和翻譯工作。他創作的獨幕劇《一隻馬蜂》曾震動當時的話劇界,此後又陸續發表了不少獨幕劇。1955年出版了《丁西林劇作選》。
丁西林對漢字的難寫、難認、字型混亂和查詢不便等缺點深為關注,經常在業餘時間從事改革的嘗試。雖然簡化漢字筆畫和減少通行的漢字數量為漢字改革的主要課題,但改進漢字檢字法也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為此他創造了“筆形查字法”,依此可以“見字知號,按號找字”,現已被吸收進《計算機中文資訊筆形編碼法》。
(作者:大可)
簡歷
1893年9月29日出生於江蘇省泰興縣。
1910—1913年就讀於上海南洋公學。
1914—1919年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獲該校理科碩士學位。
1919—1924年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兼理預科主任。
1924—1926年任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
1928—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兼研究員,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33—1935年任中央研究院代理總幹事,1933年當選為第一屆評議會評議員。
1935—1936、1940—1941年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
1950—1957年任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副主席。
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1960年後歷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主任。
1974年4月逝世於北京。
《三塊錢國幣》中的詭辯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試驗修訂本)第四冊選入了物理學家、劇作家丁西林的獨幕劇《三塊錢國幣》,該劇寫了大學生楊長雄與女主人吳太太圍繞女僕李嫂該不該為不慎打破一枝花瓶賠錢展開的激烈爭辯。按常理,李嫂損壞東西應該賠償,但是楊長雄在這場爭辯中取得勝利,使吳太太只好求救於警察。仔細閱讀劇本,我們可以發現楊長雄在爭辯中使用了詭辯術。
詭辯是指有意識地為某種謬論做論證。這是一種巧妙的不易發現的邏輯錯誤。常見的詭辯手法有偷換論題、捏造論據、迴圈論證、機械類比、強詞奪理、斷章取義等。這裡,筆者對該劇本中的詭辯手法做一些簡要分析,以供老師們備課時參考。
一、偷換論題
劇本開頭從吳太太的嘮叨寫起:“照道理應該照市價賠我才是”。也就是她認為李嫂應該賠錢。在這無休止的嘮叨中,楊長雄“被迫抗戰”:“現在我把這個道理就來講給你聽聽”。他說:“現在不幸得很,打破花瓶的是李嫂,她是你僱用的一個孃姨,她是一個低階窮人,她賠不起。三塊錢在你不在乎,可以不在乎,在她……”這裡他將“該不該賠錢”的論題偷偷地改成“賠得起還是賠不起”,把吳太太“可以不可以要求李嫂賠償”的論題悄悄地換成了吳太太“可以在乎不在乎”。這是因為損壞別人的東西要賠償是生活常理,楊長雄只好用李嫂的窮對吳太太動之以情。沒想到被吳太太不吃那一套,“你這話不通,什麼叫做不在乎?……”所以,楊長雄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現在我要說的是一個理,事理之理。我們爭的是:一個孃姨打破了主人的一件東西,應該不應該賠償的問題。我的意見是:一個孃姨打破了主人的東西,不應當賠,主人不應該要她賠。完了。”前半句是保持了原來的論題,後半句“主人不應該要她賠”又改變了論題。這一次吳太太上當了。於是,吳太太和楊長雄後面就理論起“應該不應該要她賠”。
二、偷換概念
在接下來的爭辯中,楊長雄多次偷換概念,使吳太太逐漸陷入了被動。我們先來看一下兩組臺詞。
A、吳一個人毀壞了別人的東西,應該不應該賠償?……
楊啊,別忙,別忙,你說的是毀壞了別人的東西,可是你不是別人啊!我問你,李嫂是不是你的傭人?
B、吳要她擦擦,是的,可是我沒有叫她打破啊。
楊當然你沒有叫她打破。如果是你叫她打破,那就變成執行主人的命令,替主人打破花瓶,那就只是做得快不快、打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沒有賠償的問題了。
透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兩人所說的“別人”和“叫”的意義並不相同。A組臺詞中,吳太太所說的“別人”指的是“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楊長雄說的第二個“別人”相對的是“自己人”,其意思是說,李嫂是吳太太的傭人,是與吳太太關係密切的人,是吳太太自己方面的人。B組臺詞中,吳太太的“叫”是“容許或聽任”的意思,而楊長雄卻在“如果是你叫她打破”一句中,將其意思說成“使、命令”了。這樣隱蔽的邏輯錯誤,在能言善辯的大學生楊長雄的長篇大論的掩護下,吳太太這樣的小市民自然難以察覺了。
三、捏造論據
楊長雄步步進逼:“我現在再請問你:從古到今,瓷窯裡燒出來的花瓶,少說,也有幾十萬幾百萬。這些花瓶,現在到哪裡去了?一個花瓶是不是有打破可能?”從這句臺詞來看,他想用論據證明花瓶有打破的可能,花瓶被打破是很正常的事。而實際上,“花瓶被打破是否很正常”與“被打破後該不該賠”並不構成必然的因果關係。
四、強詞奪理
楊長雄說:“動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會把它打破。擦花瓶是孃姨的職務,孃姨是代替主人做事。所以孃姨有打破花瓶的機會,有打破花瓶的權利,而沒有賠償花瓶的義務。”這話怎麼那麼不順耳呢?原來,楊長雄說的原因是正確的,而結論的後半句卻是錯誤的。“有打破花瓶的機會”,說的是孃姨在做事時有可能會打破花瓶,怎麼就變成了“有打破花瓶的權力”呢?“誰可能把花瓶打破”與“誰可以把花瓶打破”明明是兩回事嘛!這裡楊長雄就是在強詞奪理,吳太太聽出了話不對勁,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只好大聲嚷道:“胡說八道!”
這些詭辯並不是劇作者創作時犯的邏輯錯誤,而恰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楊長雄的詭辯體現了他仗義執言和機靈聰慧,諷刺了吳太太的庸俗與自私。楊長雄的見義勇為、富有正義感,卻容易衝動、不講策略的性格顯得格外鮮明、可愛。吳太太被詭辯戲弄、嘲諷則大快人心。若在上課時問學生:楊長雄的話語有沒有漏洞?指導他們仔細琢磨這些戲劇語言,可以引導他們將對戲劇語言的鑑賞引向深入,加深他們對戲劇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理解,增強他們學習戲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