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琵琶行並序》教案

高二《琵琶行並序》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二《琵琶行並序》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琵琶行並序》教案1

  教學目標

  1、理解敘述與抒情相結合的藝術手法;

  2、領會天涯淪落的感傷和豐富內容;

  3、描寫音樂的藝術

  教學過程

  1.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省渭南縣境)人。貞元十五年(798)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因直言極諫,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後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太和年間,任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死時年75歲。

  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併力求通俗,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理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其詩語言通俗易懂,相傳老嫗也能聽懂。

  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創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

  《白牡丹》《買花》《暮江吟》《長恨歌》《琵琶行》《觀游魚》《鳥》《賦得古原草送別》《問劉十九》《宮詞》

  知識點:“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並稱)

  “劉白”(劉禹錫和白居易的並稱)

  “元輕白俗”-- 蘇軾《祭柳子玉文》: “元輕,白俗;郊寒,島瘦。 ”二人在詩歌革新中取得傑出成就,但白詩過於強調通俗平易,元詩還流於輕佻yin靡.後人“學淺切於白居易,學yin靡於元稹”,故蘇軾譏之為“元輕白俗”。

  白居易生平與創作:

  時期 生活特點 詩歌特點

  前期

  (從入仕到貶江州司馬以前) 仕途一帆風順,始終抱著“為民請命”“兼濟天下”的宗旨。 以諷喻詩為主。代表作品為《賣炭翁》《秦中吟》,《新樂府》

  後期

  (即自貶江州司馬到死) 是他"獨善其身"的時期,揉和儒家"樂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來作"明哲保身"的法寶。悔恨"三十氣太壯,胸中多是非"。 以閒適詩和感傷詩為主。感傷詩:《長恨歌》《琵琶行》

  閒適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2.解題

  (1)關於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的名稱雖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

  (2)關於小序:

  詩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3)《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歌行體的長篇敘事詩。白居易另外還有一篇非常有名的長篇歌行體叫《長恨歌》。歌、行、引,本來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種名稱不同,其實並沒有嚴格區別。它們的音節和格律都比較自由,所以白居易用這種手法很自如。

  《琵琶行》是中國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詩中雖有較濃重的感傷意味,但比《長恨歌》更具現實意義。詩人一方面表達了對“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的悲慘命運的同情,同時也寄託了對自己遭貶的悒鬱、憤懣之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流傳千年的詩句,將琵琶女的命運和自己的身世緊緊地聯絡在一起。這首詩敘述的層次分明,描寫的細緻生動,比喻的新穎精妙(如對琵琶聲的描寫),被歷代文人所稱頌,表明白詩語言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琵 琶 行 (原文)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麼。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3.寫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諫官,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期間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作出這首傳世名篇《琵琶行》。

  4.疏通字詞

  賈(gǔ)人 荻(dí)花 管絃(xián)六么(yāo)鈿(diàn)頭 嘔啞(ōuyā)嘲哳(zhāozhā)蝦(há)蟆陵

  5.琵琶行並序(原文朗誦錄音)

  對照課本

  6.課文詳解

  (1)小序

  思考:詩前小序有些什麼內容?對全詩有何作用?

  答: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2)全文結構與內容

  全詩按時間順序分為五部分:

  A、第一部分:

  第一詩段: 作者秋夜江邊送客忽聞琵琶聲。(詩的引子) :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第一層: 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起因、自然環境,全詩一開始就籠罩著悲涼的氣氛。在遠離京都的潯陽江邊送客,這不是一般的離愁別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悵惜別;霜葉衰草,秋風蕭瑟,更顯出荒涼寥落。 )主人下馬客在船,(互文,即主客都下馬登船)舉酒欲飲無管絃(助興的音樂)。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第二層: 寫與客人餞別時的淒涼情景。沒有音樂助興,只能對飲悶酒,借酒澆愁,更反映出失意謫居的冷落寂寞。一個"慘"字,直抒胸臆,真實表現了當時的場面氣氛和人物心境。最後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間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以上這些描寫,為悲劇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場,創造了悲涼的氣氛。)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第三層: 概括寫出主客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的神往,從側面表現了琵琶曲強大的吸引力量。這兩句,從感情上來說,是由抑鬱到驚喜的一個轉折;從結構上來說,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先聞其聲,後見其人。

  B、第二部分:

  第二詩段: 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的情景,著重表現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琵琶聲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尋聲暗問彈者誰? 琵琶聲停語欲遲(遲疑)。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第一層: 寫邀請琵琶女的經過。“尋”“問”“移”“添”“回”“開宴”“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忽聞琵琶聲和急欲見到彈奏者的迫切心情。詩人運用想象“欲語遲”、誇張"、“千呼萬喚始出來”和行動描寫“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煉而又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矛盾複雜的心情。這中間有自慚身世,本不願再向人獻藝卻又拗不過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束縛下的猶疑和顧慮。準確描繪了琵琶女真切的個性,複雜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見其態。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 抑(低沉抑鬱)聲聲思(悲),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隨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寫琵琶女的調絃、音調、感受、神態,包含豐富的切身生活體驗,為下文彈奏有情作鋪墊,是情的根源。這裡略寫,預示以後琵琶女自敘身世的一段敘述。)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麼》。(寫指法,即演奏者對各種技法綜合的、熟練地運用,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接著寫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後對音樂展開大段描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用“急雨”、“私語”的比喻對比在不同彈法下產生截然相反的音樂效果。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盤的比喻來概括音樂的美。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滑”和“難”比喻聲音的特色,“滑”指流利暢通,像善於歌唱的黃鶯在花間鳴叫一樣流暢、悅耳;“難”指滯澀阻塞,就像人低聲哭泣,氣咽聲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難通。)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形容聲音越來越低沉,以至停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停止後,讓聽眾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暫時的寂靜無聲,比連續不斷的鏗鏘之聲更能撩撥人們的心絃,增加一層對比: 有聲無聲。)銀瓶乍(突然)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奔突而出)刀槍鳴。(比喻琴聲在沉咽、暫停後忽然又爆發出激越、雄壯的樂音,是全曲的最強音。)

  曲終收撥當心(對著琵琶中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寫樂曲收束時的動作和聲音。 )

  第二層:彈奏琵琶的過程,樂曲旋律的變化:舒緩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激越雄壯。(全詩描寫重點,最精彩的地方)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用精煉的筆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藝術效果。"悄無言" ,說明樂曲引人入勝,感人肺腑,它雖然結束了,但聽眾還是曲意未盡,仍然沉浸在動人的音樂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這是一種間接描寫,更突出了音樂的魅力, 是畫龍點睛之筆。“秋月白”,把動態的音樂凝固在靜態的畫面裡,曲終已經收撥,樂聲已經消逝,但人們的欣賞活動仍在繼續。眼前是江水茫茫,無邊無際,四周寥落,萬籟俱寂,中天一輪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輝。人們憑著詩意的想象,似乎感到這秋涼的夜色中瀰漫著音樂的氣氛,這粼粼的波光中盪漾著動人的旋律。這是“以景襯情”的典範。

  第三層: 聽眾的反映。

  C、第三部分:

  第三詩段: 寫琵琶女自敘身世。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顯出莊重的臉色)。

  第一層: 過渡句,琵琶女由彈奏結束到準備自敘時的動作和神情。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借代其他歌女)妒。五陵年少(京城富貴人家子弟)爭纏頭(送給歌女的錦帛),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鑲著金花的銀釵)擊節(打拍子)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借代年月)等閒(平常)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容貌衰老)。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地名)買茶去。去來(離去。“來”,助詞)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縱橫錯亂)。

  第二層: 琵琶女自敘身世的話,敘說前後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

  本段運用對比、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輕美貌,對比後來的年長色衰;用昔日的紈絝子弟爭相追逐,對比後來的門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歡笑",對比後來的滿腹辛酸。

  D、第四部分:

  第四詩段:寫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嘆息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寫出了自己與琵琶女之間身世的共同點。現成了人們表達同病相憐,互相慰藉的名句。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溢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嗚。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ōuyā單調的樂聲)嘲哳(zhāozhā繁雜的聲音)難為聽。(著重表現詩人謫居江州後的淒涼生活和鬱悶心情,先說無音樂,再說聽慣了傷感的啼鳴和山歌與村笛之難聽。一方面突出處境的悽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襯琵琶女演奏的優美絕倫。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對琵琶女的讚揚與請求。)

  E、第五部分:

  第五詩段: 寫琵琶女重新彈奏,詩人為之淚下。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寫琵琶女對詩人自述的反應,包含了非常複雜的感情,有對詩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詩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滿腔激情透過琵琶聲自然流露。)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皆掩泣"比前"悄無言"程度更深,表現大家對兩個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用設問句表現自己傷感程度之深,全詩在哀怨之情達到頂峰時突然收束,給讀者留下充分的回味餘地)

  結構與主旨歸納:

  主旨小結: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體的長篇敘事詩,頗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傷詩的代表作。鑑賞詩歌要準確而深入把握藝術形象。長篇敘事詩多透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現主題。

  《琵琶行》主要敘述了詩人與一飄泊江湖的長安歌伎邂逅相遇,並被其琴聲和悽苦身世感動的故事。

  透過寫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及淪落天涯的悲慘身世, 表現了對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抒發了詩人謫居江州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控訴了封建社會對人才的摧殘。

  7.藝術特色

  A、寫作特點:

  1、層次分明,故事完整。這是一篇敘事詩,從作者江頭送客聞琵琶聲、尋聲邀彈者相見寫起,接著寫琵琶女演奏、傾訴身世,最後寫作者觸發遷謫之感而收束全篇,層次分明,結構緊密。

  2、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強烈的抒情氣氛貫徹始終,詩歌所敘之事本身飽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節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滲透著感情,使詩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無間。

  3、刻畫細緻,語言生動。人物的舉止神態,透過細節描寫,把內心活動也細緻入微地表現了出來。如詩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話,寫得生動、形象、簡潔。

  B、創作特色

  a、音樂描寫特色:

  這首詩是如何表現樂聲美妙的?

  1、以聲喻聲,聲中有情,聲中有形。用一連串比喻(博喻)來描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不僅以讀者熟悉的種種聲音來形容讀者比較生疏的琵琶聲,還使讀者在聞其聲的同時能見其形,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直接妙語點睛,透過對樂聲的描寫評價來揭示樂曲的無窮含蘊。

  3、透過聽者的反應間接表現樂聲的美妙,用景物烘托樂聲的感染力。

  高超的音樂描寫:

  運用比喻

  寫音樂效果

  演奏者的動作態度

  運用擬聲詞

  點撥音樂中的感情

  描寫音樂的句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柔美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高亢

  鐵騎突出刀槍鳴 --氣勢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小結:

  1、大量運用比喻;

  2、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3、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

  4、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b、典型性歸納:

  典型樂聲: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次句描寫音樂的詩句堪稱絕唱。詩人透過通俗新穎、生動恰切的比喻,不但能喚起人們的想象,而且使讀者對樂聲有了更為具體的感受,可謂形象鮮明,韻味無窮;且樂聲的富於變化,使人覺得這位“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彷彿在向人們傾訴著滿腔的怨憤和哀愁。

  典型境界: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此時無聲勝有聲”,此句道出了“無聲”與“有聲”之間的辨證關係,道出了音樂上停頓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場合下,樂曲的暫時休止比連續不斷的演奏更能觸動人們的心絃,更易讓人受到感染。創造出了曲止情續、餘意無窮的藝術境界。

  典型氛圍: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無聲的環境來襯托演奏的效果,樂聲已停,然而餘音饒梁,經久不息,人們還久久沉醉在音樂創造的氛圍中。"悄無言"的寂靜,實則是充滿了感情的時刻,聽眾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從側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藝的高超絕妙。詩人所創造的這個畫面,有著及其感人的藝術魅力。

  典型感情: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詩人和琵琶女雖然經歷、地位不同,但都有著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艱難處境,生活都同樣地飄零、淒涼、失意。詩人把對琵琶女的深摯同情、對自己被貶的滿腔幽怨以及對冷酷現實的強烈不滿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為這兩句詩揭示出了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廣泛的同情。

  c、人物形象分析

  1.琵琶女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個才貌雙全,但在封建社會中被摧殘、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對自己的淒涼遭遇、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表示了積聚已久的憤懣之情,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強烈控訴。

  但是詩人筆下的琵琶女沒有認識到昔日賣笑承歡、醉生夢死的生活是一種被摧殘的痛苦生涯,相反還抱著炫耀、追戀、惋惜的態度。她只是悲嘆紅顏易老、繁花早逝,卻沒有從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覺醒。

  2.“同是天涯淪落人”,作者與琵琶女的相似之處有哪些?

  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

  一個是名滿京都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

  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著滿腹的“幽愁暗恨”,過著冷落淒涼的寂寞生活。

  知識點梳理(回顧全文)

  1.主題內容上:

  一個是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藝伎,一個是被壓抑的真正知識分子,雖地位懸隔,在這風清月白的環境下自然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和交流,成為知音,可見其對歌伎人格尊重的進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會壓抑人才、不容賢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蘊含著許多能使人從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時代、階級的侷限,成為後世飽經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美學價值,現實意義)

  2.基礎知識:

  A、一詞多義

  1、言:

  感斯人言(話,名詞)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詞)

  自言本是京城女(說,動詞)

  2、數:

  使快彈數曲(幾,表不確定的數目,數詞)

  一曲紅綃不知數(數量,名詞)

  3、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說話,回答,動詞)

  今夜聞君琵琶語(曲,名詞)

  4、為:

  因為長句(寫,創作,動詞wéi)

  初為《霓裳》後《六么》(彈奏,動詞wéi)

  為君翻作《琵琶行》(替、給,介詞wèi)

  5、輕:

  輕攏慢捻(輕輕,形容詞)

  商人中立輕別離(輕視,動詞)

  6、泣:

  滿座重聞皆掩泣(哭泣,動詞)

  座中泣下誰最多(眼淚,名詞)

  B、古今異義詞

  因為:古:兩個詞,於是創作。今:表原因的連詞。

  闌干:古:參差錯雜,縱橫散亂。今:用木、石、鋼材製成的攔擋物。

  向前:古:從前、剛才。今:介詞和方位名詞構成的兩個詞。

  老大:古:年齡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顏色:古:神態、臉色。今:色彩。

  C、文言句式

  歌以贈之(賓語前置)

  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介賓短語後置;於,向)

  轉徙於江湖間(介賓短語後置;於,在)

  本(是)長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謂語)

  使(之)快彈數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於)湓浦口(省略句,於,在)

  感斯(於)人言(省略句,於,被)

  沉吟放撥插(於)弦中(省略句,於,在)

  探究與思考

  討論話題:

  1、你喜歡《琵琶行》一詩中的哪些詩句?為什麼?

  2、你喜歡白居易其他詩篇中的哪些詩句?為什麼?

  3、唐代三大詩人,你更喜歡哪位詩人的詩?為什麼?

高二《琵琶行並序》教案2

  教學目標

  1.白居易的詩歌創作及貢獻。

  2.理解《琵琶行》的內容和詩人深沉的感情。

  3.瞭解和掌握描摹音樂的手法。

  教學設計:

  1.兩課時。

  2.藉助誦讀和音樂,感受詩情。

  3.藉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人的深沉感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雖名稱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常統稱“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籤》說,“歌”是曲的總稱,“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種具有鋪敘記事性質的歌辭。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

  二、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陝西渭南人。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併力求通俗,與元稹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現存詩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後的第二年秋天寫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諫官”(即左拾遺);五年,調京兆府戶曹參軍;九年,接太子左贊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請捕"賊"。朝廷深惡其僭越言事,誣其"浮華行","甚傷名教",貶為江州司馬。

  三、簡析詩前小序:

  1、注意幾個字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左遷,貶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託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擺酒。命,叫;酒,名詞作動詞。

  因:於是;為:作,寫。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點明寫作動機;

  ④定下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

  四、聽誦讀錄音,感受詩歌的內容和詩人的情感。

  要求:1.瞭解詩歌內容,感受詩人感情。

  2.分別從詩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詩句概括各個詩節的主要內容。

  五、簡析詩歌的內容

  師生互動,依次簡析各節詩歌內容。

  1.第一節:詩人:潯江送客聞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彈琵琶

  其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為環境描寫,渲染悲涼氣氛,奠定全詩基調。

  “主人下馬客在船”為互文。

  2.第二節:琵琶女:月夜彈奏琵琶曲

  詩人:江心聆聽琵琶曲

  3.第三節:琵琶女:江心自敘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藝絕老大:門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節:昔日:才高位顯居京城如今:謫居潯陽處境艱

  詩人:同病相憐感慨多

  5.第五節:詩人:重聞琵琶青衫溼

  琵琶女:卻坐促弦弦轉急

  感情在“滿座皆泣”中達到高潮。

  6.小結:

  詩人琵琶女

  潯江送客聞琵琶孤寂月夜彈琵琶

  江心聆聽琵琶曲月夜彈奏琵琶曲

  同病相憐感慨多江心自敘身世苦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重聞琵琶皆掩泣

  同情歌女遭遇感傷身世時局

  雙線結構虛實相生對比襯托深化主題

  六、擴充套件練習:

  讀下面白居易的《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於鄂州》,聯絡《琵琶行》,選出說法錯誤的項:( D )

  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

  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

  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如真珠,雙雙墮明月。

  借問誰家婦,歌泣何悽切?一問一沾襟,低頭終不語。

  A、兩首詩描寫的物件都是處境孤寂淒涼、情感哀愁悽切的歌女,詩人都表達了深切的同情。

  B、兩詩都用秋江月夜之境來渲染悲涼的氣氛,都運用了貼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C、《琵琶行》在表現手法上正面描述和側面烘托相結合,敘述、抒情和議論相結合,並大量運用比喻的修辭;而《夜聞歌者》則基本上採用白描手法。

  D、《夜聞歌者》以樸素簡練的筆墨勾勒了一個楚楚動人的如琵琶女一樣完整豐滿的少婦形象。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並掌握詩歌描摹音樂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注意名句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二、本課目標:理解並掌握詩歌描摹音樂的方法。

  三、欣賞誦讀表演錄影,進一步品味感情,後有感情齊讀第二節

  四、分組討論: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五、師生共同品讀、分析

高二《琵琶行並序》教案3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標:瞭解李白的放達;

  3.能力培養目標:結合詩歌內容講解誦讀要求。

  教學重點:誦讀。

  教學難點:誦讀要求。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導語設計:

  提起李白,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床前明月光”了,那裡有真摯的感情,有清麗的詞句,但我們也許只感到它的優美,並不覺得有什麼出奇,因為同樣意境的語句,在其他人的詩裡同樣可以讀到。再後來,讀的詩越來越多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綸送我情”、“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體濃”… …也許從這裡我們開始驚詫於他才思的綺麗,那些打破常規而有無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來的?他的字裡行間,果然帶有一股飄忽飛逸的神仙氣息。大家還記不記得高二時我們學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哪有通篇記述夢境的?人間哪有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裡是人間的言語!他的句子沒有任何格律的束縛,有的.是《詩經》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興遞飛,豪氣縱橫,像天上的雲氣;他神飛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的奔馬。在他的詩裡,在他的夢裡,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塵土,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穿碧落下黃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時空毫無拘束地遊行。今天讓我們再次追隨詩仙,一起神遊《蜀道難》。

  二、解題

  1、簡介文體知識:

  本詩是一首七言樂府詩。樂府詩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就屬於後者。

  2、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遊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於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後客死安徽當塗。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為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

  對這首詩的創作曾有一些附會史事的說法,如以為它是諷刺唐玄宗避安史亂入蜀的,如課文註釋①等,幾乎沒有定論,同學們若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考證。但有一點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此詩作於天寶初年,這時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前夕,詩人在表面繁榮的背後,彷彿已經預感到潛伏著的社會危機,深感於人生道路的艱難。

  3、課題簡析: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樂府解題》雲:“《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誇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特點。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誦讀課文,消滅生字詞等障礙。

  ①學生自由誦讀,標出讀不準的字詞、讀不順的句子。

  ②對照註釋第二次誦讀,相互討論質疑,教師巡迴答疑。

  ③放錄音或教師配樂範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出節奏,把握感情基調。

  (2)內容與形式的總理。

  學生進一步朗讀,勾畫過渡性的語句,理清思路,完成課後練習二。

  這首詩以“蜀道難”的“難”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的隱憂微愁。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按照詩人的思路和所寫的情景,全詩大致可分為幾個層次?

  明確: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

  開頭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為第一層。這是從歷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極寫蜀道隔絕之久與開闢之難。

  “上有六龍會日之高標”到“使人聽此凋朱顏”為第二層,從現實山勢高危的角度,極寫蜀道度越之難。

  (2)“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它重複出現三次各有什麼作用?

  這首詩以主旨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貫穿始終,已經顯示了它的詠歎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是嘆蜀道之高,因為黃鶴之飛至高,猿猱動作最靈,二者皆不得過,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是嘆蜀道之險,用勸遊者的口吻寫出,意味尤為深長。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是嘆蜀中戰禍之烈,又與開頭的“噫籲巇,危乎高哉“一句照應,顯得意味深長。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現結束了全詩,將“蜀道難”的內容概括無餘,使讀者興無窮之嘆。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覆出現,不僅在詩的結構上起著統攝、鉤連、總括的作用,而且對全詩的詠歎基調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3)詩人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了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誇飾山鳳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4)全詩最後一段寫劍閣,對天寶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麼現實意義?

  明確:在風光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後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於勸人引為鑑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像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雙關語句,為詩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蘊、現實的內涵。

  3、欣賞品味。分析詩歌藝術特色:

  (1)善用反覆:

  文中三次反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每出現一次就給讀者帶拉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之意。

  (3)誇張到極至的技巧:(學生尋找出詩歌中的誇張語句,談出感受)

  (4)多樣的詩歌意境:

  為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的需要,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宏偉、神奇、悽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統表現一個“難”字。

  (5) 神秘的傳說:

  “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哀啼”等傳說的出現,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秘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了一個“難”字。

  4、賞析詩句:

  (1)連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好在哪裡?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畫;接著平緩地推出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麼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2)“蜀道難”這樣一個難以表述的事物,李白為什麼描繪得如此動人?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於他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讚歎,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於把想像、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我們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彷彿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他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自由不羈的氣魄,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這對他表現豐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現實的浪漫主義精神也起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課堂訓練。

  (1)閱讀課文,經自由討論,完成課後練習三。

  (2)背誦這首詩。

  6、 課堂小結: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他襲用樂府古詩,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高二《琵琶行並序》教案4

  教學目標:

  1、瞭解琵琶女的的涼身世和詩人貶職失意的苦悶心情,琵琶女的飄零身世和詩人宦途潦倒,溝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訴了封建社會摧殘人才的黑暗現實。

  2、賞析這首詩的音樂美、意境美。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特點。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朗讀背誦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引導學生從對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寫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很尖銳,外族不斷入侵,自安史之亂後,國內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朝廷宦官專權跋扈,藩鎮割據作亂,統治階級內部朋黨之爭日益加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日漸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亂江南,接近人民,對政治的混亂,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為官有"兼濟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擔任左拾遺(諫官),多次向唐憲宗上書,提出一系列改革時弊的措施,同時他又寫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樂府》、《秦中吟》等諷喻詩,結果觸犯了掌握軍政大權的豪門貴族,引起唐憲宗和一些權臣的惱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這一閒職。

  元和十年,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殺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權,白居易認為這是重大"國恥".激於義憤,他率先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但都被權貴們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又造謠誣衊說,白居易的母親因看花墜井而死,而白居易卻作賞花詩,新井詩,"有傷明教",於是貶為江州刺史,繼而又貶為江州司馬(九品小官)。白居易獲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寫的針砭時弊的諷諭詩,正如他自己所說,"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對於這次遭貶,詩人既感傷又憤慨。到江州後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會世態炎涼,他有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這首詩是詩人貶職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寫的,當時詩人45歲。

  《琵琶行》的"行"是古詩的一種體裁,統稱"歌行體".它的特點是"篇無定句,句無定字",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句法長短不一,富於變化。唐以後,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詩體裁。

  二、整體感知

  1、 聽朗讀錄音,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賈(gǔ) 恬(tián) 謫(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么(yāo) 嘈嘈(cáo) 間(jiān)關 蝦(há)蟆(má)

  名屬(zhǔ)教坊(fāng) 綃(xiāo) 鈿(diàn) 篦(bì)

  嘔(ōu)啞(yā)嘲(zhāo)哳(zhā)

  2、學生默讀全詩,然後用一句話概括名段內容。

  第一段寫潯陽江頭夜送客;第二段寫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三段寫江心自訴身世苦;第四段寫同病相憐感慨多;第五段寫重聞琵琶青衫溼。

  三、講析小序

  1、請學生朗讀小序。

  2、請學生口譯小序,教師提示注意以下詞句。

  左遷:貶官降職。古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所以把貶官降職叫"左遷".

  明年:第二年。

  錚錚然有京都聲:音調清脆動聽,有京都流行樂曲的聲調。錚錚,金屬相擊聲,這裡形容絃聲清脆。

  倡女:"倡"通"娼".這裡指歌妓。

  命酒:吩咐擺酒席。命,動詞,叫,吩咐,命令。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

  憔悴:臉色黃瘦。

  轉徙:不斷轉換地方,遷移居處。

  恬然自安:心境平靜,自覺安適。恬然,平靜坦蕩地。

  斯人:這個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天晚上才感覺到有被貶的不愉快的意味。謫,降職外調。

  因為長句:就寫了一首長詩。因,連詞,於是,就。為,動詞,寫,作。長句,指七言詩。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計六百一十六個字。凡,共計。言,字。

  命曰:命,動詞,取名,叫它。

  3、請學生概述小序的內容及作用。

  明確: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說明了寫這首長詩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4、小序和詩歌哪些段落分別照應?

  明確:"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和第1自然段照應。"問其人,……轉徙於江湖間"和第2、3自然段照應。"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和第4自然段照應。

  5、小序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對此,你有何看法?

  明確:"恬然自安"者,是話中有話,實際是說遭受貶謫的苦悶始終縈繞心頭,一直無法自安,而"遷謫意"當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這兩句反話,既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抑鬱憤慨之情,也是強調這次與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給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淪落人"來說的。

  四、賞析詩歌第1段。

  1、學生朗讀第1段,教師提示下面詞句。

  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長江,因臨近潯陽,故古稱潯陽江。

  主人下馬客在船: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登上船。

  2、作為敘事詩的開頭,這一段都寫了什麼內容?這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請用詩句中的一個字概括這一段所渲染的氣氛特點。

  明確:這一段是全詩的引子,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引了了琵琶聲。

  頭兩句寫江頭送客,正當秋夜,楓葉如丹,荻花飄白,風聲瑟瑟,這就烘托了一種惆悵惜別的悲涼氣氛。

  中間四句寫船中餞別,"舉酒欲飲無管絃"為琵琶女的出場埋下伏筆,並和後文"潯陽地僻無音樂"照應。在無管絃的寂寞中飲酒,自然"醉不成歡"酒喝得雖多,卻不成歡,言外之意是心情鬱悶,一個"慘"字不但渲染出氣氛的特點,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詩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則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詩人的離情別緒,有如荒江冷月。這些景物描寫不僅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為琵琶女的出場創造了環境氣氛。

  最後兩句用"忽聞"造成語氣的強烈轉折,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用水上傳來的琵琶聲打破了寂寞、鬱悶和悽清。用"主人忘歸客不發"突出琵琶聲的藝術魅力,感情由悲抑轉為驚喜。

  這種氣氛可用詩中的一個"慘"字加以概括。

  五、作業背誦第1自然段。

  第2課時

  一、賞析詩歌第2段。

  1、"尋聲暗問彈者誰"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這個字解釋為"偷偷地"、"私下裡",表明詩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開、直接問。把這種解釋與課本中的解釋比較一下,哪個更準確生動?

  明確:前者的解釋與語境不合。詩人"暗問彈者誰"說明他並不知道彈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顧慮自己為官的身份問題,後來知道是歌妓,詩人也沒有因自己的身份顧慮什麼,相反,對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釋為"輕聲"準確生動,因為琵琶聲太動人了,致使"主人忘歸客不發",在冷寂悽清的氛圍中,琵琶聲越發顯得悽楚動人。"輕聲"問才能表現出詩人被樂聲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斷琵琶的彈奏這樣一種心理狀態,同時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

  2、"琵琶聲停欲語遲"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幾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樣的心理情態?一般的都認為是表現了她的"羞澀",你以為如何?

  明確:一個紅極一時的歌女年長色衰之後,嫁作商人婦,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拋棄,面對這世態的炎涼,她有滿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彈奏琵琶不是招徠顧客,而是借琵琶抒發自己哀怨的心曲。這一系列不同尋常的舉止情狀,表現了她不願隨便重新拋頭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著不同尋常的生活經歷和藝術才能。

  3、琵琶女本不願拋頭露面,可為什麼最後還是出來了?請從詩句中找出答案。

  明確:由於詩人"尋聲暗問彈者誰",又"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又"千呼萬喚",琵琶女深感盛情難卻,卻之不恭。詩中用了"尋""問""移""邀""添""回""開宴"這一連串的動詞,生動地表達了詩人聽到琵琶聲後所激起的驚喜心情和邀見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淪落天涯的不幸際遇中,覓得知音,這對於琵琶女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詩人的舉動表示了他對琵琶女應有的尊重和禮貌,這是以藝會友,決不同於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徵歌點曲。所以琵琶女終於擺脫了重重顧慮,登上了詩人所在的船頭。然而畢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謹,也許還夾雜著一點兒羞澀,故而"猶抱琵琶半遮面". 4、從"轉軸撥絃三兩聲"起以下24句是寫彈奏琵琶的全過程,這是全詩描寫的重點,也是全詩寫得最精彩的地方。這部分都寫了些什麼內容?請歸納概括一下。

  明確:前8句中主要寫了彈奏者的動作和彈奏者(也包括詩人)的心理,中間14句集中描繪琵琶樂聲,其中也融進了詩人的感受。最後兩句寫周圍的環境,烘托彈奏的效果。

  5、反覆誦讀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詩人在描繪琵琶聲樂時是圍繞一個什麼字來寫的嗎?

  明確:注意詩人表達感受的語句,可知是緊緊圍繞一個"情"字來描繪的。"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這是演奏前的調絃試音,卻已使聽者感到了一種動人的情韻,可見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詣頗深。"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這是概括地總寫一筆,依然扣住"情"字,"弦弦""聲聲""似訴""說盡",充分顯示出樂曲的表現力,樂聲是如此哀怨低沉。一開始就把琵琶聲音與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兩句表現了琵琶女怎樣的神態?

  明確:這兩句既傳神地寫出了琵琶女從容自若的神態,揮灑自如的風度,又表現了她沉穩端莊的性情,還寫出了她精湛嫻熟的技巧,詩句凝鍊而含義廣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靈、性情的表現,而知音者的聆聽歎賞表現他對樂聲的深刻感知和透徹理解,也反映了聆聽者的感情、心靈、性格和藝術修養。

  7、詩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寫琵琶的聲音?

  明確:比喻琵琶聲

  明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四弦一聲如裂帛

  粗重急驟

  細輕委婉

  強音收束

  暗喻

  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

  銀瓶乍破水漿迸

  鐵騎突出刀槍鳴 輕脆圓潤

  宛轉流利

  阻塞不暢

  低沉停滯

  突然爆發

  激越雄壯

  8、請學生歸納樂聲旋律的變化情況。

  明確:樂聲由舒緩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雄壯激越——強音收束。從這個變化中,我們再結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緒的起伏變化,似乎聽到了她在訴說不幸的平生和心中無限的幽愁暗恨。

  9、在樂曲終了之後,詩人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結尾,這兩句作用如何?

  明確:詩人沒有直接寫聽者的熱烈反響以說明琵琶女技藝非凡和樂聲的感人至深,否則過於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顯不出深沉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的寂靜無聲,反襯"有聲"的音樂效果,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了。人們無聲地沉浸、陶醉在藝術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動人的樂聲彷彿繚繞迂迴耳際,不由得使詩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緒上的波瀾。在這片刻的沉寂中,只見一輪迷濛的冷月盪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詩人從樂聲中回到現實中來。這句景物描寫點染烘托了濃重的氛圍,與複雜的樂聲融為一體,共同表現了琵琶女與詩人息息相通的複雜情感,是那麼的憂憤、哀怨悽楚、蒼涼,給整個音樂形象補足了畫龍點睛之筆。

最近訪問